新書推薦: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
迷人的化学(迷人的科学丛书)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璀璨国学,正知不绝,南师一脉,绍继如缕 见地、修证、行愿,拈提精要,光耀千古 会通儒道释,勤恳宣说,皆为众人 日月行迈,倾心相伴,惠泽不竭,今当典藏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12卷,目前最全的南先生著作汇集 复旦大学出版社全新校订,隆重推出
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独家授权
依台湾老古文化最新版审读校订 南怀瑾思想体系的一次新的总汇
中国大陆最为精准的南氏作品集
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为其纲要,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12卷本与原《南怀瑾选集》10卷本的差别:
1.经台湾老古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授权,增入《庄子諵譁》、《南怀瑾与彼得?圣吉》、《南怀瑾讲演录》、《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与终站》五书(中国大陆独家发行),与原十卷本合并,厘定为十二卷,重加校订,善为装帧,名之为典藏版以行世。
2.对典藏版的十二卷本逐字逐句进行重新审稿,首要的注意点即在书中的
|
內容簡介: |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是国学泰斗南怀瑾先生(1918-2012)目前为止在中国大陆出版的最权威最全备的作品集。作品集涉及范围,以时空论,乃古今中外。以现代学科分类论,乃文史哲。以传统学术分类论,乃儒释道,实则千门万户,未有不涉及者。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十二卷不但是南怀瑾先生在纸面所显现出的渊博如海之学问,有心的每一位读者,更能从中体悟到南先生作为一位大修行人由博返约之深邃面貌。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千门万户,郁郁璨璨,而儒道释实为其纲要。南先生会通三教,群机都摄,尤擅讲论佛法,拈花一脉,绍流如绪,浩浩乎卮言日出,妙义宛然,等身著作,千言万语,一一从智慧海中称性流出,而皆为众人讲说,读其书,想其人,山高水长,人所唱叹。
癸巳之春,中国大陆有南先生其人其书已二十余载,经台湾老古文化独家授权,《南怀瑾选集》在原来基础上体量扩容为12卷。复旦大学出版社精心审读校对,善为装帧,名之为《南怀瑾选集》典藏版以行世。
《南怀瑾选集》典藏版各卷收录作品皆为当代学术精华,二十余年来无数读者从中受益。具体书目为:第一卷:《论语别裁》。第二卷:《老子他说》、《孟子旁通》。第三卷:《庄子諵譁》。第四卷:《易经杂说》、《易经系传别讲》。第五卷:《禅宗与道家》、《道家、密宗与东方神秘学》、《静坐修道与长生不老》。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第七卷:《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中国文化泛言》。第八卷:《如何修证佛法》、《药师经的济世观》、《学佛者的基本信念》。第九卷:《金刚经说什么》、《楞严大义今释》。第十卷:《圆觉经略说》、《定慧初修》、《楞伽大义今释》。第十一卷:《原本大学微言》。第十二卷:《南怀瑾讲演录》、《南怀瑾与彼得?圣吉》、《答问青壮年参禅者》、《人生的起点和终站》。
《南怀瑾选集》 典藏版 第六卷:《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禅宗,初创于北魏,盛行于唐宋。独特的禅宗理论和修持风格,曾对世人的价值取向、思想情感和思维方式以深刻的影响,以至于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不了解禅宗,也就不了解中国佛教的特质,也无法了解千百年流传下来的许许多多的文化艺术作品的思想内涵。《禅海蠡测》是南怀瑾先生亲笔撰作的一部禅宗研究著作。作者通过纵向的叙述和横向的比较,对禅宗的演变、宗旨、传授和修行实践,禅宗与净土宗、密宗、丹道、理学和西方哲学的异同等,作了分门别类的论述,提出了不少独到的见识。
禅宗,是中国佛教的一大宗派,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曾对古代社会的朝野人士,尤其是士大夫阶层产生了极为深广的影响,使之与中国思想文化史结下了不解之缘。研究禅宗的形成、发展和演化,探求它在各个时期的特点,也因此而成了学术研究领域的一大课题。《禅话》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介绍早期禅宗的人物和史事的著作。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甚便初学者阅读。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汉末传入我国以来,它植根、繁衍、发展、演化,并且绵延至今,成了中国历史文化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佛教发展史略》原名《中国佛教发展史略述》,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佛教史著作。全书分为五章,对古代印度的社会与宗教;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生平事迹;汉代至清代佛教的兴衰变迁;二十世纪中国佛教的现状与思考;以及亚洲和欧美各国的佛教概况等,作了简明扼要的叙述。书末所附的《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乃是研究佛教丛林制度的由来、内容及其社会影响的重要文章,颇具价值。
道教是以先秦道家为思想渊源,吸收、融合其他理论和修持方法,而逐渐形成的我国本土的宗教。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曾对古代的政治、经济、哲学、文学、天文、历算、医学、地理、物理、化学,以及民俗、艺术等产生过广泛的影响,成为中国文化的主流之一。《中国道教发展史略》是南怀瑾先生撰写的一部道教史著作。全书分为八章,对道教的学术渊源,道教的建立、成长、扩张和演变,道教的流派、人物与经典,帝王与道教的关系,以及道教的研究情况等,作了简练系统的叙述。书末还附有道教资料和《道藏》介绍,可资参考。
|
關於作者: |
南怀瑾先生,1918年生于浙江温州乐清县,以书香门第,幼承庭训,泛览旧学,又勤于习武。抗战伊始,先生甫冠,乃投笔从戎,跃马西南,尔后执教于当时的中央军校及金陵大学。先生资禀超脱,不为物羁,每逢闲暇,芒鞋竹杖,遍历山川,访求大德,遭逢奇人异士甚夥,转益多师,皆助道行。曾闭关峨眉山大坪寺三载,绝顶风雪,覃思赜奥,遍窥佛藏。旋走康藏,谒密教高僧,于藏传佛教各派教义,均有精深研究。既离藏,转赴昆明,初讲学于云南大学,后任教于四川大学。抗战胜利后返乡,不久归隐杭州天竺和江西庐山,潜心治学。后至台湾,受聘于文化大学、辅仁大学,以及其他大学、研究所,又传学日本、美国和中美洲诸国。2006年创建太湖大学堂于江苏吴江的太湖之滨,绛帐传薪,弦歌不辍。
|
目錄:
|
《禅海蠡测》《禅话》《中国佛教发展史略》《中国道教发展史略》目录
《禅海蠡测》
禅宗之演变7
印度原来情形7
中国初期情形8
唐宋间之发展10
元明清之趋向11
与中国文化因缘12
对佛教之功绩13
禅宗之宗旨14
公案语录20
机锋转语29
证悟知解42
祖师禅与如来禅45
三关与顿渐47
闭关与打七49
宗师授受53
参话头60
神通妙用67
幻境相似神通之错误70
正定所发之通明73
生死之间77
中阴身略述88
临命终时88
中阴身缘起89
生死决疑92
了生脱死94
醒与梦96
禅宗与教理100
由教入禅100
禅须通教106
禅宗与禅定109
禅定之学109
禅宗与禅定之间113
禅宗与净土118
净土究竟论119
禅宗究竟论121
禅净双修调和论123
禅宗与密宗128
西藏佛学渊源128
西藏佛法之崛起130
西藏后期佛法及派系131
西藏之显教134
西藏之密法135
藏密之特点136
显密优劣之商榷138
禅宗与丹道142
周秦时代之道家142
汉晋南北朝之道教144
唐宋元明清情形147
道教之经籍151
丹道之类别154
佛道优劣之辨156
禅宗与理学163
理学之先声164
北宋理学之崛起166
佛化儒家之踪迹169
禅宗与理学之渊源175
理学与禅宗之异同179
佛道儒化之教183
心物一元之佛法概论185
心法与力学187
心法与声音190
心法与光192
心法与电磁194
心理与生理195
佛法与西洋哲学198
希腊哲学初期心物之争198
希腊盛时心物之争200
希腊末期哲学202
希腊哲学合论204
欧洲中世纪哲学205
阿拉伯哲学207
近代哲学之变革及影响209
西洋哲学之批判209修定与参禅法要212
初修禅定入门方法215
定慧影像218
参禅指月221
禅海蠡测剩语228
《禅话》
话头237
中国禅宗的初祖——达摩大师239
对我是谁人不识240
面壁而坐终日默然242
为求真理而出家的少年学僧——神光243
神光的断臂245
达摩禅248
了不可得安心法248
禅宗开始有了衣法的传承250
达摩所传的禅宗一悟便了吗251
达摩禅的二入与四行252
五度中毒只履西归257
南北朝时代的中国禅与达摩禅260
北魏齐梁之间佛学与佛教发展的大势260
齐梁之间中国的大乘禅262
中国大乘禅的初期大师262
南朝的奇人奇事——中国维摩禅大师傅大士265
平实身世265
照影顿悟265
被诬入狱266
舍己为人267
名动朝野268
帝廷论义270
撒手还源271
附:有关傅大士的传记资料273
还珠留书记274
禅宗三祖其人其事276
从禅宗四祖的传记中追寻三祖的踪迹276
向居士与僧璨的形影277
关于向居士与神光大师的短简名书278
僧璨大师的时代和历史279
《信心铭》的价值280
达摩禅与二、三祖的疑案284
二祖慧可与三祖僧璨285
二祖晚年的混俗问题286
有关二祖传记的疑案288
中国佛教原始的禅与禅宗四祖的风格290
南北朝至隋唐间禅道的发展与影响290
汉末有关习禅的初期发展史料290
东晋以后有关习禅的史料与论评292
禅宗四祖道信的笃实禅风293
轻生死重去就的道信大师的风格295
五祖弘忍大师297
破头山上的栽松老道297
平凡的神奇充满了初唐以前的禅门299
隋唐以后盛传的三生再世之说301
道信大师与弘忍大师的授受祖位与其他301
懒融其人303
隋唐间达摩禅的分布303
破头山与牛头山304
赚得百鸟衔花的懒融305
善恶一心都可怕306
在山的悟对和出山的行为307
法融一系的禅道310
诗境与禅话310
吹布毛的启发311
老难为善312
至圣独照的隽语312
法融一系的禅师索引表313
马祖不是妈祖317
一段民间传说的插曲318
马大师活用了教学法319
一颗大明珠320
猎到一个弓箭手321
不离本行的猎手323
又是一颗明珠325
唐宋间与湖南有关的禅宗大德326
南宗禅在唐初的茁壮333
南行禅道落在江湖334
奠基南宗的两大柱石335
行思禅师336
初唐时期的文化大势337
唐初中国佛学的茁壮338
一砖头打出来的宗师339
附录:
禅的幽默十八则343
《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第一章佛教与印度固有文化的关系357
第一节印度文化的发展357
一、印度文化的背景357
二、印度上古文化的宗教哲学360
第二节各派哲学的兴起364
一、六派哲学与宗教的后先辉映364
二、佛教的产生与外道的异同369
第二章教主释迦牟尼的事迹377
第一节释迦牟尼的家世377
一、薄王业而不为的大丈夫377
二、生卒年代378
三、族系传统380
四、生有自来的神异传说381
五、允文允武的天生神童383
六、悲天悯人的至性至情384
第二节出家与悟道386
一、逃世入山求道的太子386
二、遍学各派道法387
三、雪山林下苦行388
四、豁然顿悟而成佛道389
第三节教化创建的情形391
一、开始教化及其主要弟子391
二、说法的情况与说法的时地392
三、佛经的结集与部派的分化394
第三章中国佛教的传播402
第一节佛教初传的情形402
一、阿育王前后的佛教402
二、佛教传入中国的初期——汉末、三国时期404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佛教406
四、净土宗的创建407
五、鸠摩罗什与僧肇408
六、道生与涅癇佛性409
第二节佛教的鼎盛时期410
一、隋唐时期的佛教410
二、宋元明清的佛教418
第四章二十世纪的中国佛教423
第一节清代以来佛教的衰败423
一、宗派的没落423
二、师僧和寺院的变质424
第二节清末民初佛教的复兴运动425
一、中国佛学的复兴426
二、中国佛教的演变429
第五章世界各国的佛教438
第一节亚洲的佛教438
一、韩国438
二、日本439
三、缅甸444
四、泰国444
五、越南445
六、东南亚其他各地446
第二节欧美的佛教446
一、英国446
二、德国447
三、法国448
四、美国449
五、俄国450
附录:禅宗丛林制度与中国社会454
社会学里的社会454
东西文化不同的社会454
宗法社会的辨别456
佛教原始制度的简介458
禅宗丛林制度的由来461
丛林制度463
一、丛林的规范463
二、丛林的风规474
三、丛林以修持为中心的禅堂481
四、丛林清规的遗范486
丛林与宗法社会490
丛林与中国文化492
丛林与帮会社会493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
第一章道教学术思想的文化渊源505
第一节道教立教的过程505
第二节道教学术思想的渊源506
一、黄帝先后时期学术思想的初步规模507
二、三代尧、舜、禹时期天人合一思想的规模508
三、夏、商、周三代文化的演变509
四、周穆王西征与神仙故事的起源510
第三节道教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神仙方士511
一、秦汉时期的道家与神仙513
二、汉初内用黄老的文景之治514
三、汉武帝与神仙方士515
四、东汉重视图谶开启道教的先声516
第二章道教的建立518
第一节汉末三国时期的道教518
一、诸山道士时期518
二、张道陵的创教时期518
三、魏伯阳的弘扬神仙学术519
四、黄巾张角的旁门左道520
五、汉末著名的道士521
第二节魏晋时期的道家522
一、许旌阳的丰功伟绩522
二、抱朴子的富贵丹砂524
三、魏晋玄学与道家思想526
四、道佛思想的冲突与调和528
第三章道教的成长530
第一节北魏时代道教的定型与道佛之争530
崔浩的弘扬道教与排佛532
第二节南朝的道教与陶弘景533
陶弘景调和道佛的主张535
第四章道教的扩张538
第一节唐初开国与道教538
一、唐高祖的尊奉道教538
二、唐太宗与道佛两教540
第二节新兴道教的吕纯阳542
第五章道教的演变548
第一节宋初儒道归元的华山隐士陈希夷548
第二节宋代的皇帝与道教552
一、宋真宗神道设教的动机553
二、道君皇帝宋徽宗556
第三节正统道教南宗的崛起561
一、张紫阳的丹道561
二、白玉蟾与朱熹563
第六章宋元时期新兴的道教565
第一节北宋道教全真道的建立565
一、创始全真道的祖师王重阳的事迹565
二、丘长春与成吉思汗的因缘570
三、丘长春如何感化成吉思汗574
第二节元代敕封天师道与其他576
普及民间道教观念的两部书577
第七章明清时期的道教579
第一节明太祖与周颠579
第二节明成祖与武当山的张三丰582
第三节明世宗与陶仲文的前因后果584
第四节明末清初道家派别的分支586
第五节康熙雍正与道教587
第八章二十世纪的道教591
第一节十九世纪末道教的衰落591
第二节当代学人研究道教学术的活动592
一、影印《道藏》的发起592
二、《道藏精华录》的编辑592
第三节研究道教学术的人士593
一、刘师培的《读道藏记》593
二、陈撄宁的实验丹道594
附录
海内外道教士之统计598
台湾省道教会章程600
推介中国传统文化主流之一的《道藏》缘启604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