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异域回声——晚近海外汉学之文史互动研究
》
售價:HK$
109.8
《
世界文明中的作物迁徙:聚焦亚洲、中东和南美洲被忽视的本土农业文明
》
售價:HK$
99.7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
內容簡介: |
《汉语人体名词词义演变规律及认知动因》在词汇语义和认知科学的学科交叉领域探析制约词义可变性与方向性的深层动因,选取典型常用词——汉语人体名词为聚类考察对象,进行多角度的定量统计,以实证方法详细剖析语义取象和隐喻转喻思维两大认知因素对词义演变的影响层面和影响方式,建立将词义分析与认知特征提取融为一体的、具有可操作性的词义演变研究模式,实现对词义演变规律及其认知促动因素的量化展现。
|
關於作者: |
赵倩,女,1979年生,云南玉溪人。文学博士,毕业于北京语言大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现为云南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已发表词汇语义学方面的学术论文十余篇,两次获得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参与编写了张博教授主编的《古代汉语》教材。
|
目錄:
|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本书题旨
第二节 研究现状
第三节 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意义
第五节 研究材料
第二章 人体名词词义分析方法
第一节 词义分析的基本方法
一 词典释义分析法
二 义素分析法
三 认知分析法
四 三种方法的特点
第二节 既有方法的原理解析
一 提炼具有意义贯通作用的核心要素
二 归纳具有意义统摄作用的上级义域
第三节 人体名词词义分析流程
一 确立词目
二 选定义项
三 提取语义特征
四 确立语义范畴
五 梳理词义引申脉络
第四节 词义分析重点--认知特征的提取
一 经验性的心理图式:语义取象
二 语义取象的推求方法
三 人体名词取象特征的基本类型
四 引申义和取象特征的关联
五 认知特性和词义强势特征
六 强势特征的作用与重要价值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引申力与范畴数量
第一节 词义的引申力及其特征
一 引申力序列和强弱等级
二 强引申力词的新旧替换
三 强引申力和高词频的对应性
第二节 引申力的影响因素
一认知显著程度
二 认知显著性影响引申力的具体表现
三 其他因素
第三节 范畴数量及其递增规律
一 引申义所属的范畴数量
二 引申力和范畴量的对应关系
三 范畴数量的递增规律
第四节 小结
第四章 引申义的范畴分布特点与词义倾向
第一节 范畴分布的不平衡性及词义倾向的表现
一 引申义范畴分布的不平衡性
二 词义倾向
第二节 范畴分布的不平衡性及词义倾向的影响因素
一 影响引申义分布不平衡的认知因素
二 取象特征和语义范畴的对应关系
三 语义取象对名词个体词义倾向的影响
四 语义取象对名词义类词义倾向的影响
第三节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特点和倾向的分析示例
一 “牙”和“齿”
二 “目”和“眼”
三 “首”和“头”
第四节 小结
第五章 语义关联与词义演变模式
第一节 语义关联的形成机制
一 隐喻和转喻的重要性
二 隐喻和转喻在建立语义关联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语义关联模式
一 常见语义关联
二 隐喻模式和转喻模式
三 语义关联模式的特性
四 不同关联模式下引申义的范畴归属
第三节 人体名词词义演变的主流模式
一 三类名词的词义演变模式
二 人体名词的词义演变模式
第四节 小结
第六章 词义结构与词义发展趋势
第一节 词义结构
一 结构关系
二 结构层级和语义特征的家族相似性
第二节 词义跨域引申的范畴序列
一 直接引申的难易度
二 直接引申义数量特征
三 词义引申的方向性
四 语义范畴排序
五 范畴序列与认知域投射规律的关联
第三节 范畴序列与词义结构、范畴分布的对应关系
一 范畴序列与词义结构的关系
二 范畴序列与范畴分布的关系
第四节 人体名词词义发展趋势
一 词义发展趋势的表现:引申义的数量变化
二 词义发展趋势之一:词义抽象度的受限
三 词义发展趋势之二:词义发展方向的转移
第五节 词义发展趋势与认知深化的关联
一 形貌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二 位置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三 功能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影响
四 三类特征的认知深化对词义发展的总体影响
第六节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影响词义演变的认知因素
第一节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演变
一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主要特征
二 语义取象影响引申力
三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倾向
四 语义取象影响词义发展趋势
第二节 隐喻和转喻思维机制影响词义演变
第三节 小结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