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
别怕,试一试
》
售價:HK$
67.9
《
人才基因(凝聚30年人才培育经验与智慧)
》
售價:HK$
103.4
《
深度学习详解
》
售價:HK$
114.8
《
李白传(20世纪文史学家李长之经典传记)
》
售價:HK$
45.8
|
編輯推薦: |
用正能量激励内心,开启幸福的活法。
知名王阳明研究专家鹤阑珊专门写给大众的心灵修行课
继《一生伏首拜阳明》《王阳明:人生即修行》之后最通俗的“心学”解读
让你彻底告别迷茫、愤怒、焦虑、烦恼,按良知的指引塑造强大的内心和自尊无畏的精神,从而获得心灵的安适和人生的幸福。
|
內容簡介: |
幸福不是你有装修豪华的房子,也不是有令人艳羡的汽车,更不是富可敌国,当然也不是拥有无边的权势。幸福只是别人通过任何方式都无法感知的属于你自己的一种心灵深处的美好感觉。
《王阳明人生励心课》结合当下人的心灵困境,对王阳明“心学”的精髓进行解读,从中寻找能够解决心灵困境的“药方”,关涉的都是如何消除内心的烦恼、如何寻求人的内心幸福等主题,道理精妙,启发性强,为人们一步一步接近真正的幸福指明了方向。
|
關於作者: |
鹤阑珊,20世纪70年代末期生人,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硕士。王阳明心学研究拓展中心创始人。2004年起开始对王阳明及其“心学”进行深入研究,近两年曾先后出版《一生伏首拜阳明:明朝心灵导师王阳明传》和《王阳明:人生即修行》等作品。
|
目錄:
|
第一章 心外无物,方可自得于心
幸福须在心中求
心动之后必要行动
成就自家心
绝境使人无畏
无知,才能无所畏惧
工作即修行
天地在我心中
此心须向逆境求
“专一”我们的心
人人心中都有个圣人
人生不过是随遇而安
勿作结果想,心向过程中
你就是圣人
别忘了第一等事
王阳明心学精粹(一)
第二章 破除心中贼
攀比是忧苦之源
在声色货利上致良知
人只贵于自修
要有“慎独”的能力
只求日减,不求日增
尽信书不如无书
能克己,方能成己
修心之道:静坐与省察克治
放弃优势,内心圆满
如何对待愤懑
心不正才见鬼出
王阳明心学精粹(二)
第三章 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心不动,则烦恼不动
吾性自足,不须外求
幸福就是心理合一
凡事只需物来顺应
心上什么都别放
不要贵外贱内
心如明镜,随感而应
宣泄情感要中庸
心外没有束缚
不着相才能不逃避
良知之外无它物
王阳明心学精粹(三)
第四章 以良知为本,知行合一
良知的心学解释
做个有“心”人
心上用功,就是成功
生死关即幸福源
悔悟,改之为贵
消磨掉你的私心杂念
人生大病,只是一傲字
直觉就是良知
凡事需因病而药
只在自己身心上用功
人须在事上磨
持志如心痛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求人不如求己
王阳明心学精粹(四)
附录
“心学”是人生最好的滋养
王阳明小传
|
內容試閱:
|
此时正是修心时
2012年国庆,中央电视台出品了一个栏目,在镜头中,记者在大街上随机拦住一个人,问他,“你幸福吗?”被问的很多人都先是一怔,然后才回过神来,告诉记者自己是否幸福。
有些出乎意料的是,被问到的人,多数的答案都是很幸福。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没有说谎,还在脸上堆起了灿烂的笑容。
不是说房价高、生活压力大吗?不是说城市生活拥挤、污染严重、食品质量堪忧吗?不是说失业率高、养老风险增加吗?……
其实,生活里的问题永远少不了。古人有云: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真要指望事事顺心,那得等到什么时候?幸福这事,其实也很简单。幸福正如王阳明先生所说的良知,只有你自己知道而别人不知的才叫良知,幸福也同样如此。
幸福不是你有装修豪华的房子,也不是有令人艳羡的汽车,更不是富可敌国,当然也不是拥有无边的权势。幸福只是别人通过任何方式都无法感知的属于你自己的一种心灵深处的美好感觉。
这种感觉未必需要物质的支撑,因为它纯粹是一种精神上的愉悦。当它留驻你心时,你会有一种感谢上天让你来到世上的冲动,因为幸福的人的生活永远都是那么美好。
但令人沮丧的是,我们很多人在内心深处都认为自己不幸福,因为存款不够多,房子不够大,世界上还有那么多声色犬马,没有去体验。我们攀比、嫉妒、不惜一切代价去追逐自己认为的物质幸福,所以我们终生不能得到幸福,因为幸福是我们心灵的一种感觉,我们应该去心灵上追求,而却选择了去外面求索。人人都有这种南辕北辙的心态,于是,人人都感觉不到幸福。
王阳明的心学并不仅是一门高深的哲学,其实他的初衷只是让我们每个人内心强大,拥有自尊无畏的精神,自得其乐地活在心灵纯净之地。
王阳明说,幸福其实是一个过程,可很多人却把幸福当成了结果。一旦把幸福当成结果,就如唐僧取经一样,内心就认定必要经历八十一难,才能得到幸福真经。其实,人人都是带着幸福来到这个世界上的,它就是王阳明所说的良知。一个有良知的人,必然是个有良心和有足够解决人生难题的智慧的人。如果你能明辨是非,有足够的勇气,并且懂得心灵的安宁才是幸福的源泉,你就能获得幸福。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所以,王阳明的人生励心课,也可以看作是一堂恢复我们丧失已久的良知的修行课。从现在开始,按王阳明的指点,来好好修行,和你与生俱来的幸福就在眼前,而且会与你永远相伴,不离不弃。
幸福,就在你的心中。找到它,你就能拥有它!
幸福须在心中求
徐爱问:“至善只求诸心,恐于天下事理,有不能尽。”
先生曰:“心即理也。天下又有心外之事,心外之理乎?”
——《传习录?徐爱录》
到底什么样的活法才算幸福,大多数人心中都有如下的认知:金钱、名利、地位是人生价值的体现,只有具备这些才能证明人生的高度;而人生的高度决定着幸福指数。但事实却是,很多人在追求这些东西的同时,承受了太多压力,导致心灵沉重不堪。我们不能确定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就一定幸福,但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看到的是:金钱、名利、地位,往往以人们的精神补偿费的形式而出现。
这种情形让我们不禁一震:生活给我们一块糖,仅仅是因为我们的心灵受到的委屈太多?!
在追求幸福的路上,心中没有喜悦,反而不停地觉得心累,这真的还是幸福吗?
1508年,被官场逐出、流放到贵州的王阳明,在贵州龙场驿那浓密的原始森林中,突然悟出了一个让心灵幸福的方法。他断然放弃前贤朱熹提倡的“去外界求取人生价值”的方法,突然顿悟:人生价值只能在心里求;到心外去求,是缘木求鱼、南辕北辙。
王阳明的这一整套学说,就是“心学”。“心学”其实就是解决主导我们生活的心的哲学,它告诉我们,所有的问题其实都是心的问题。当心和我们的肉体一起来到世间时,它无关无碍,轻松自在;可当我们拼命地追逐外物时,心灵就会受到压迫,它会让你感受到它的呐喊,而你的心就再也不能平静,一切致使我们苦恼的情感就不请自来。但如果你安抚心灵,不被外物所迷惑,那你和心灵就有了幸福的约定。这无疑是告诉我们,对一切我们带不走的名利不动心才是心灵的要求,只有心灵平静,才能得到幸福。换句话说,心外什么都没有。
想了解这句话背后的真谛,需要我们返回到王阳明和他弟子徐爱的一段对话中,这是心学的敲门砖,也是我们寻找幸福的起点。
王阳明和弟子徐爱的一段对话颇能说明这一点。
徐爱问:“如果只是在内心上求人生的道理,恐怕会遗漏许多其他道理。”
王阳明回答:“拥有善良的心就是道理,天下根本就没有心外之事,更没有去心外求得的道理。”
徐爱举例说:“孝顺父亲是一个道理,忠于领导又是一个道理,和朋友相处仍然也有道理。这是各种不同的道理,只是在心上求,难免会出笑话。难道我跟朋友相处,还要像孝顺老爹一样地亲近朋友吗?”
王阳明回答:“那我就问问你:孝顺父亲,难道是去父亲身上找个孝的道理?忠诚于领导,难道是去领导身上找个忠诚的道理?跟朋友相交,难道是去朋友身上找个义的道理?其实这些道理就在我们心中,心外哪里有什么道理?只要我们的心是善良的,见到父亲自然知道孝的道理,见到领导自然明白忠诚的道理。”
徐爱再问:“那天下没有心外之事是怎么回事?”
王阳明反问:“事是谁做的?”
徐爱回答:“恐怕是人。”
王阳明再反问:“人凭什么做事?”
徐爱回答:“恐怕是四肢。”
王阳明最后反问:“主导四肢的是什么?”
徐爱回答:“是我们的心。”
王阳明最后作总结:“如果你的心不去主导四肢,不去思考,那肯定是没有事发生。凡是有事发生,必然是我们的心动了。这就是天下没有心外之事。”
如果你说心外有事,那事情可多了。会钻营的人升官了,黑心的人发财了,不学无术的人在电视上胡侃,结果出大名了……这对你而言都是事,而这些事会让你感到迷惑,心态浮躁,甚至感到愤怒。
所以王阳明认为,这些都是浮云。世间成功的法则可能有千条百条,但你
若也想要成功,成功之法应在你自己的心内求,绝不是会钻营的人升官了,你就去学习钻营;黑心的人发财了,你就去学习黑心;不学无术的人成名了,你也让自己不学无术……到头来,心外什么都有,结果心内却空空如也。
到底要如何做到心外什么都没有,这不是像说起来那么简单。在人生活的这个世界上,功名利禄是人人追求的目标,如果人人都在拼命地追求这些目标,也就证明很少有人能不受这些客观环境的影响,把只求内心的幸福当作是一种目标。也许,正是因为这一说法实践起来太难,所以我们才更需要它,因为它是幸福的源泉。
早年,王阳明少年得名,却连续两次参加会试,又连续两次落第。当其他落第学子心情郁闷、哭天抢地之时,王阳明只淡淡地说了一句:“你们以落第为耻,我却以不得第动心为耻。”动心,就是心外有了事。让心外之事牵着鼻子走,我们就活不出真我来,那就不是幸福之道。
王阳明的心学其实就是让我们活出本真,用自己强大的内心来主宰我们的幸福。而“心外无事”其实就是让我们遇到事时要波澜不惊、不急不躁。你要相信,发生在你身上的任何事,只要你不去过分关注它,它就会从你的心里慢慢消失。只要你不为事情本身所动,天下就没有任何艰难困苦可以奈何你。
心外无事其实是心学的一条重要法则,它告诉我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种超级强大的武器,那就是我们的心灵。我们要好好地利用它,因为通往幸福的路上绝不能没有它。
心不动,则烦恼不动
一友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先生曰:“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传习录?钱德洪录》
“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这句格言是说本来没有什么事,庸人却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其实,当我们对心和外界环境的关系进行理性观察时,就
会发现我们每个人都是“庸人”,因为这句格言准确地揭示了我们心灵运行的基本特征。
王阳明曾和友人到山中游玩,友人指着一朵花问:“你常说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相关?”
王阳明答道:“你没有看此花时,此花和你的心一样都在沉寂状态;你现在动了心来看此花,那此花也就入了你的眼,它也就在你心中绽放了起来。由此可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
这是心学史上最著名的一段话,其实它并非多么深奥难懂,仅从字面上就可理解:你没有看那朵花时,你的心没有动,那是朵什么花,花是什么颜色的,花有多大,你都不知道,所以花不在你心中;而当你心动后看那朵花时,
那朵花就在你心中留下了影子,所以你就知道了它,并且看到它是一朵什么花,它是什么颜色,花朵有多大。
花虽然是客观存在的,但它到底呈现什么样的状态,比如是寂静还是绽放起来,却是取决于你的心。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和外界环境可以产生联系,也可以不产生联系:如果不产生联系,那外界环境就不存在,你的心也不存在,这是一种寂静的状态;如果产生联系,那外界环境就动了起来,自然,是你的心先动的。
现在仔细想想,世界上真的存在苦乐、好坏、优劣吗?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年轻的农夫划着一只运送货物的小船。那天的气温奇高,农夫汗流浃背,苦不堪言。虽然如此,农夫还是认真地划着船向目的地进发。
就在半路上,他看到一只小船顺流迎面向自己快速驶来。眼见着两只船就要撞上了,但那只船并没有丝毫避让的意思,似乎是有意要撞翻他的小船。农夫大怒,他认为自己走在正确的航向上,就咆哮道:“让开,快点让开!你这个蠢货!”对面的小船速度依旧。农夫急了,站起身,抽起桨,准备要给小船上的船夫一点教训。当他站起来还没有机会伸出桨时,他的船就被对方的船撞翻了,农夫被惯性抛进水里。他伸出脑袋,抹掉脸上的水,大骂:“你这个白痴,会不会划船?这么宽的河面,你竟然撞到了我的船上?!”骂完后,他大吃一惊,因为那条小船是一条幽灵船:上面根本没有人。
他斥骂的只是一条挣脱了绳索、顺河漂流的空船。
在日常生活中,当你责难、怒吼的时候,你的听众或许只是一艘“空船”。很多时候,世事并不像有的人想象的那样糟糕透顶,一些根本不值得放在心上的事,有的人却把它用放大镜放大,当成无法排遣的烦恼放在心上,心灵受到不必要的煎熬。这就足以说明,烦恼很多时候都是自己找来的。
禅宗慧开禅师有段话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这里所谓的“闲事”,就是你跟外界发生关系的那些不必要的事。
仅以情绪而言,我们有时候会突然大怒,认为有些事或者是某些人惹恼了我们,其实,那些事就是那些事,那个人就是那个人,如果你不跟他产生关系,擅动你的心,这些怒火自然就不会产生。
在我们生活中出现的烦恼,多是“心”的问题。我们往往喜欢“看花”,而不是让心和花一起归于沉寂。我们总是想得太多,心思过重。心理学上有个著名的实验很能说明这一点:
实验主持者要求一群实验者在周日晚上,把想到的未来一周的烦恼事都写下来,然后投入一个大型的“烦恼箱”。到了第三周的星期天,他在实验者面前打开这个箱子,逐一与成员核对每一项“烦恼”,结果使人惊讶:其中有九成烦恼并未真正发生。但实验并没有完,实验主持者又要求大家把那剩下的字条重新丢入纸箱中,等过了三周,再来寻找解决之道。结果到了那一天,他开箱后,发现那些烦恼根本就不再是烦恼了。
“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一切问题,其实都是心的问题。一旦心产生问题,我们就会自寻烦恼,给自己的心灵套上枷锁。而能够摘掉这道枷锁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你自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