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形似神异:什么是中日传统政治文化的结构性差异
》
售價:HK$
55.8
《
养育不好惹的小孩
》
售價:HK$
77.3
《
加加美高浩的手部绘画技法 II
》
售價:HK$
89.4
《
卡特里娜(“同一颗星球”丛书)
》
售價:HK$
87.4
《
伟大民族:从路易十五到拿破仑的法国史(方尖碑)
》
售價:HK$
188.2
《
古今“书画同源”论辨——中国书法与中国绘画的关系问题兼中国画笔墨研究
》
售價:HK$
132.2
《
《日本文学史序说》讲演录
》
售價:HK$
72.8
《
无尽的海洋:美国海事探险与大众文化(1815—1860)
》
售價:HK$
99.7
|
編輯推薦: |
《李镇西:我的从教之路》是作者以手记形式撰写的教育生活和教育心路。从“未来班”到中学校长,李镇西经历了怎样坎坷曲折而又丰富多彩的教育30年?作者用心作记录,一行行美丽的文字铸就了一部恣肆斑斓的教育篇章。
|
內容簡介: |
在《李镇西:我的从教之路》中,作者对“未来班”浓墨重彩,因为这不仅是他教育之路的起点,也是他充满理想与激情的教育实验的起点,是李镇西将教育视为与生命融为一体的事业的开端。在“未来班”里,李镇西以他的爱心、民主和尊重,让学生度过了最幸福的一段学习时光。他与学生之间那些感人肺腑的故事,以及他的班级管理模式,演绎着教师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令人向往,发人深省。在本书中,李镇西总结“未来班”的经验,反省“未来班”的失误,从实践出发对自己的教育观进行深刻的批判和思考,给人们展示了一个真诚的教育理想主义者,在现行的教育体制下,究竟能够走多远……
|
關於作者: |
李镇西,男,1958年生,语文特级教师。1982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2003年6月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先后在四川乐山一中、成都玉林中学、成都石室中学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曾任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教育发展研究室主任,现任成都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从教30余年,李镇西以深具特色的教学风格和教育理念获广大师生好评和专家学者赞誉。他在语文素质教育、青春期教育、班级民主管理、后进生转化方面成绩卓著,提出了一系列在全国产生轰动效应的教育理念。其教育思想和实践模式在广大教师中有巨大的号召力。
他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作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出版30多部著作。他的书成为十多年来中国教育教学类畅销书,很多学校、教育局把他的著作作为培训教材,教师人手一册。曾获“四川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教师”。他30年如一日,满怀激情地对教育进行思考与探索。2007年7月31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使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
目錄:
|
手记一
“未来班”:我的教育诗篇中第一行美丽的文字
“未来班”的成立…………1
谷建芬与“未来班”…………8
反思“未来班”…………19
“我们是奋发的新一代!”
——“未来班”纪事…………33
手记二
漫谈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漫话…………47
用法治取代人治…………55
法治管理的意义…………62
一场有意义的争论…………65
手记三
教育也是“遗憾的艺术”
教育也是“遗憾的艺术”…………76
拳头,竟对准了学生…………79
耿梅,请原谅我…………82
无法回避的一双眼睛…………85
侯伯俊的“痛”…………88
那一夜,我通宵未眠………………90
比机智更重要的是尊重…………95
手记四
向学生学习
教师是“道德圣人”吗?…………99
学生总是对的…………102
我有什么优点值得李老师学习?…………107
特殊的新年礼物…………111
从胡夏融处学宽容…………120
手记五
大自然是一本美妙的书
大自然是一本美妙的书…………128
太阳岛的笑声…………130
风雪峨眉山…………137
在瓦屋山原始森林…………144
手记六
校长札记:走向平民教育
就任武侯实验中学校长…………150
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的学校精神…………161
追求民主的学校管理
——我是这样学做校长的…………162
必须要搞“真教育”…………187
致信温总理…………198
|
內容試閱:
|
手记一:“未来班”:
我的教育诗篇中第一行美丽的文字
“未来班”的成立
对于教育来说,教育者的理想和激情是至关重要的。尤其对于刚刚参加工作的年轻教师,这种理想和激情,将使他一开始就不仅仅把教育当作谋生的职业,而是视为与自己生命融为一体的事业。
我还要说,教育者应该是一个善于感动的人,特别容易被来自学生的纯真感情所感动。这种源于生活细节的感动,会成为我们从事教育、献身教育的不竭动力。我可以无愧地说:“我的心就特别容易被学生所打动。”我并不是一开始就无缘无故地爱学生,是因为学生首先爱我!俗话说:“人心都是肉长的。”学生对我的爱,被我感受到了进而感动,久而久之,这种感动让我觉得应该回报学生,于是,不知不觉我也爱学生了。
我当时教初一,孩子们对我表现出的真诚,常常让我感到心里热乎乎的。上课不到一个月,我嗓音便嘶哑了,有学生悄悄地将药塞进我的宿舍门。我拿着药在班上问是哪位同学送的,全班学生没一个承认,每一个孩子都对着我调皮地笑着。金色的阳光透过窗玻璃洒进教室,洒在每一个孩子的脸上,每一双眼睛里都闪烁着太阳的光泽。这温馨时刻的一双双眼睛触发了我的灵感。当天,我写下一首短诗《眼睛》。我在诗中真诚地赞美孩子们纯真的眼睛,进而赞美孩子们纯洁的童心。这首后来在报上发表的小诗,是我第一篇变成铅字的文字。
这么可爱的学生,我决不应该辜负他们。最初我并没有当班主任,后来在我的要求下,我当上了班主任——这已经是开学后一个月了。临时换班主任并没有在学生中间产生多大的情绪波动,这当然不是因为原来的班主任不好,而是因为尽管我才教他们一个月,可是孩子们已经同样把我当成值得信赖和爱戴的老师了!多年以后,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曾对我说过一句话:“对孩子的爱,能够使一个老师变得聪明起来。”这句话在我心里引起了深深的共鸣,因为我想起了刚参加工作时,正是凭着对孩子们的爱,我才开始书写我的教育诗篇的。既然我这么爱我的学生,我一定要想方设法让他们在学校里的每一天都很快乐!
“未来班”正是我教育诗篇的第一行美丽的文字。
我有幸于从教之初,便通过苏霍姆林斯基的著作结识了这位可亲可敬的教育家。在读苏霍姆林斯基的日子里,他的许多精辟的观点让我想到了自己的教育,并情不自禁地解剖自己的教育。作为班主任,我立志让我所带的班级富有勃勃的生机和强大的凝聚力,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我的班上快乐地成长。这当然是没有错的。但要达到这个目的,首先就得把教师的意图变成学生的意图。当然不是把教育者的意图简单地强加给学生,而是在教育者的目的和孩子的愿望之间找一个自然和谐的结合点。应该让全班学生有一个统一的奋斗目标,因为只有目标才能产生动力。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集体主义教育的实践,首先在于激励学生自由地、自觉地实现集体的目标。特别重要的是,这个目标不应该仅仅由教师一个人提出来(过去我正是这样做的),而应该在老师的引导下由学生提出来。
于是,我通过一系列的引导和启发,让学生们为自己所热爱的班集体提出一个奋斗目标。经过反复讨论,大家一致认为,我们班应成为既洋溢着集体主义温暖又充满进取创新精神的富有鲜明个性的班集体。学生们还提出了基本实现这一目标所需要的时间——两年,同时又决定为自己的班集体取一个响亮的名字,并设计一系列标志。
为什么我要给班集体取一个名字并设计标志呢?这是为了让我们的班级变得有趣一些,让孩子们觉得我们的班级就是与众不同。这是符合儿童心理的。所谓情趣、所谓浪漫,都体现在这种种与众不同之中了。
更何况,我把确定班名、提出班训、创作班歌、构思班徽、绘制班旗的过程,当作对学生进行集体主义教育和创造精神培养相统一的过程。人人动脑,个个动手,并通过“班名、班训讨论会”、“班徽、班旗图案展评”、“班歌歌词朗诵会”、“最佳班级标志评选”等主题班会,充分调动每个人关心集体的热情和创造精神。
班名:“未来班”。这是在“方志敏班”、“海迪班”、“希望班”、“奋飞班”、“雄鹰班”等几十个班名中,学生们经过反复比较、讨论后选定的。最初这个班名的基本含义是:我们是祖国未来的栋梁。一年后,小平同志发表了“三个面向”的题词,我们的班名又增添了新的含义:面向未来,全面发展。
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我们把“正直”放在首位,因为这是做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团结”是对整个班集体的基本要求,我们希望班集体充满真诚和睦、互相友爱的温暖。学生的主要任务是学习,因此“勤奋”是必不可少的。在学习知识的同时,我们还应面向未来培养多种能力,于是,学生们在班训中明确写上了“创造”。
班徽:由红日(上半圆)、大海(下半圆)和中间的“V”字形构成的图案。上半部分的红日,象征着可爱的祖国如日初升,充满生机;下半部分的大海,既象征着知识的海洋,又隐喻我们宽广的胸怀。中间的“V”形图案,既像凌空的海燕,象征着我们沐浴着祖国的阳光,在知识的海洋里、在人生的风浪中展翅翱翔、英勇搏击;又像打开的书本,象征着我们对科学不懈的追求;也像初绽的幼芽,象征着我们朝气蓬勃的生命力;还像英语victory (胜利)的第一个字母V,象征着未来的胜利一定属于我们!班徽图案由朱红色(红日)、蔚蓝色(大海)和金黄色(V)组成。红、黄、蓝是三原色,可以调和成无数其他色彩,这象征着我们现在学的知识虽然有限,但只要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培养了多种能力,那么,今后我们所获得的知识、创造的财富将是无限的。整个班徽呈圆形,象征着全班同学的真诚团结。班徽下半部分为W、L、B三个字母,这是“未来班”三字的汉语拼音首字母。
班旗:印有红日、海燕图案的红旗。把班徽图案经过简化(保留红日和海燕的轮廓),用金黄色的丝绸织在鲜红的旗帜上,便成了“未来班”的班旗。
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歌词由全班学生集体创作,我修改定稿后,寄往北京中央歌舞团,请著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谱曲。谷建芬同志收到歌词后再请她的老搭档、著名词作家王健同志修改,最后为“未来班”谱写了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歌词如下:
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老师同学多友爱,心灵纯洁似大海,勤奋学习身体壮,未来之花校园里开。
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圆明园烈火永不忘,雨花台热血胸中澎湃,先烈战旗接在手,我们是奋发的新一代。
蓝天高,雁飞来,青青松树排成排,我们携手又并肩,唱着歌儿向未来。比高山,比大海,比不上我们对祖国的爱,今朝同唱理想歌,明日报国创未来。
当然,“未来班”不仅仅是一系列外在的标志,更是一种内在的集体追求。因此,学生们在确定目标、设计标志后,便把成立“未来班”作为一个集体的奋斗方向。大家为之还定了一些具体的条件,由于目标明确,因此一段时间后班内风貌明显优于过去。大家在各方面自觉严格要求自己,整个集体朝着自己的目标不断迈进。
在我和学生们的共同努力下,“未来班”渐渐形成了自己一些独特的基本模式。
(1)轮流“执政”的干部制度。“未来班”的班委干部都是自愿报名,通过竞选产生的。班委一般成员半学期更换一次,班长一学年更换一次,不得连任。到了毕业时,全班绝大多数同学都已担任过班干部。这种学生干部制度,体现了学生高度自觉的班级主人翁意识,同时,又有利于学生在竞争中培养自己的各种创造能力和奉献精神。
(2)宜于竞赛的小组结构。“未来班”的每一个学生小组都是由五六位学生组成的有利于全面开展竞赛的综合性小组:既是学习小组,也是劳动小组,又是体育小组,还是文娱小组,等等。我在编组时,尽量考虑“人才”(学习、体育、文娱等方面)的和谐搭配,使小组之间的各种竞赛条件尽可能公平统一。实践证明,这种宜于开展竞赛的小组结构,既有利于小组内同学之间凝聚力的产生、上进心的培养、互助精神的发扬,更有助于整个班级集体主义向心力的形成和进取创造精神的激发,使班集体充满温暖和活力。
(3)发展个性的兴趣社团。除了统一组建的学生综合小组外,为了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多种能力,“未来班”还有不少课外兴趣社团:“凌云”文学社、小发明组、集邮小组、学生记者组、小剧团、“攀谈社”、小篮球队、小足球队,等等。这些兴趣社团活动的时间一般都是午间、周末或节假日等课余时间。
(4)多元交流的友谊班级。“未来班”先后与乐山市五通桥中学、成都十二中和北京外国语学院的学生班级结成友谊班,把班级建设置于一个更广阔的天地,变思想教育的封闭性为开放性,利用班外的一些积极因素增强班级教育。同时,让学生在与友谊班的交往中增长社会知识,扩展胸襟视野,培养社交能力。
(5)共同享用的集体财物。在班级内部有意识地创设一部分属于大家的共同财物,交给学生自己管理、使用,这也是培养学生集体主义情操的有效方法。在“未来班”,服务性工作都是学生们自愿承担的。每天早晨,教室里保温桶里的开水总是同学们抢着灌满的;课间休息时间,小书柜里几百本书,同学们随看随取,看完后放回书柜,从来没有丢过一本书;讲桌上、窗台上的盆花,不时有同学松土浇水,一年四季,鲜艳芬芳。
(6)陶冶心灵的口琴乐团。“未来班”的口琴乐团是颇具特色而全校闻名的。全班每一个同学都是演奏者。学生进校第一天,我便要求全班同学每人必备一支口琴,口琴乐团便这样组成了。我常利用班会课或其他课余时间教学生吹奏口琴。到了初三,我班的口琴乐团已初具规模,除了大多数学生的口琴演奏之外,还有两名小提琴手和十来名手风琴演奏者。
(7)独立主编的《未来日报》。《未来日报》是由全班同学轮流担任主编“出版”的手抄报。从“未来班”正式成立之日起出第一期,以后每天按时“出版”,星期日、节假日也不中断,直到毕业。《未来日报》的统一要求有:①一律四开大小。②报头必须有班名、班训、班徽图案、主编姓名、期数和“出版”日期。③报纸的所有内容均是主编一人撰写,不得有一点转抄。④排版、抄写、美工等也由主编一人独立完成。《未来日报》确实体现了学生集体观念与创造精神的有机统一。
(8)记录班史的班级日记。从新生进校的第一天起,便由值日生写每天的班级日记。班级日记有两个基本要求:①认真按时完成,不得有缺漏。②忠实记录班上的各项成绩、存在的问题以及班内当日发生的各种大事或变化等。
以上这些做法,今天看来也许算不上什么,但在20多年前,它们却显得很有新意,甚至可以说富有创造性。
从初一到初三,两年多过去了,当初学生们给自己提出的目标基本达到,成立“未来班”的条件基本具备。于是,在1984年1月1日这一天,我们举行了隆重的“未来班”成立大会。在热烈、喜庆的气氛中,唱起了班歌,宣读家长的贺信,老师致辞,学生们互相祝贺勉励,大会还作出了将收到的一笔家长贺款捐赠给北京圆明园修复工程处的决定。最后,学生们表演了自己编写的三幕话剧《相会在未来》。
第一个“未来班”毕业以后,我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在初中1987级(1)班建设第二个“未来班”。
谷建芬与“未来班”
引子:我接到一个“匿名电话”
电话铃响了。
我拿起了话筒:“喂,你好!”
“是李镇西老师家吗?”传来一个年轻姑娘的声音。
“对!请问你是哪位?”
“请问,李镇西老师在吗?”
“我就是。”
“你就是李老师啊?”对方的声音中充满了惊喜。
我却着急了:“请问你是哪一位?”
对方答非所问:“李老师,你今晚在家吗?”
我说:“我要送女儿去学跳舞,不过,八点过后就回来了。”
“那好,我们八点过后来你家看你。”
可是,我还是忍不住追问:“请问你是谁?”
对方“咯咯”地笑了起来,似乎很得意这个“匿名电话”:“你别问了,晚上你就明白了。”她又补了一句:“让你先有个悬念。”
“嘿!还给我卖关子呀!告诉你,我的神经可是很脆弱的啊!”我也跟她开起了玩笑。但是我又有些不放心:“我把我家的详细住址告诉你吧。”
又是一阵得意的笑声:“不用了。你的一切都在我们的掌握之中。”
这是1997年11月的一个傍晚,我收到了这样的“匿名电话”。
但我并不因这个“匿名电话”而紧张,多年以来,我甚至已习惯于接这样的电话了。有的来自本市,更多的是来自全国各地:上海、厦门、海口、深圳……这都是我以前教过的学生打来的。他们喜欢就这样在电话里“吓唬吓唬”或者“捉弄捉弄”他们的“李老师”。
不过,在送女儿去学舞的过程中,我还是忍不住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猜测:今天的“恐怖分子”又是谁呢?
晚上,我刚回到家里,敲门声就响起了。
进来的是三女一男,都是二十八九岁的青年。他们好像是经过排练似的,很整齐地叫了一声:“李——老——师——好——!”
“呀,这是高虹嘛!这位不是潘洁吗!”我的确很惊喜:这是我参加工作后教的第一批学生,我与他们分别已整整十三年了!
唯一的男青年和另一位女青年我却想不起来了,“这二位是……”我指着他俩却久久叫不出名字。
男士盯着我“嘿嘿”笑了起来。这一笑暴露了他的身份:他笑起来,眼睛里总似乎闪着一丝狡黠。我一下抓住他的手:“哈哈,是陈建嘛!哎呀,哎呀!长变了,长变了!”
可是,最后一位女士,我却怎么也想不起来了!
陈建却有些不好意思了。高虹连忙对我说:“你不会认识的,人家是陈建的……夫——人——!”
难怪我不认识!但我立即和陈建开起了玩笑:“耶!原来那个调皮的小男孩陈建居然也有‘家属’了!”
陈建补充了一句:“她也是‘未来班’的家属!”
他话中的“未来班”三个字,一下把大家带入了美好的回忆。一首遥远而熟悉的歌曲开始在我们心头回荡——
蓝天高,雁飞来,
青青松树排成排,
我们携手又并肩,
唱着歌儿向未来……
这是一支青春的歌,表达了中学生奋发向上的蓬勃朝气;这是一支纯洁的歌,体现了作曲家高尚无私的美好心灵;这是一支友谊的歌,凝聚着作曲家与“未来班”的真挚的感情;这是一支难忘的歌,吟唱着一段关于童心、关于理想、关于未来的动人故事……
我感慨地说:“你们是我的第一批学生,当时教你们的时候,我比你们现在的年龄都还小好几岁,什么经验都没有,现在想起来,简直幼稚得很。”
学生们当然又是一阵恭维话。
不过,我心里却很珍视那一段“幼稚”,因为那是一首十分纯真的“教育诗”。学生们至今未能忘怀的“未来班”,正是这美丽诗篇的第一行文字,而这首“教育诗”是和一首歌曲联系在一起的。
亲爱的读者,现在就让我们随着一首歌走进“未来班”,走进50多位学生和一位作曲家的心灵……
童心的信任与企盼
1983年10月的一天,在乐山一中初中1984级(1)班教室里,同学们正在叽叽喳喳地讨论着一件大事──
谁来为我们的班歌谱曲?
原来,这个班经过我和同学们两年的努力,已经成了一个既勇于进取又充满温暖的大家庭,为了使这个生机勃勃的班集体更加富有特色,同学们为她取了一个响亮的名字──“未来班”,并设计制作了班徽、班旗,还写了班歌歌词,拟定了班训(“正直、团结、勤奋、创造”)。我们决定在1984年新年到来之际,隆重举行“未来班”成立大会。现在,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得差不多了,就剩下班歌歌词还没有谱曲。
讨论中,有的说干脆我们自己学着谱曲,有的建议请学校音乐老师谱曲,还有的提议沿用《少年、少年,祖国的春天》的曲调……
正在大家争论不休的时候,有同学提出了一个大胆而惊人的建议:
“我们请谷建芬阿姨谱曲吧!”
这个建议立即得到一致赞同。是啊,一提到谷建芬,同学们耳畔就回荡起《年轻的朋友来相会》等歌曲优美的旋律。若是谷建芬阿姨真能为我们的班歌谱曲,那该多好!
然而,在当时无论是我还是同学们,都认为这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我委婉地劝同学们道:“谷建芬阿姨是著名作曲家,她该有多忙啊!还是别打扰她吧!”
“我们试一试嘛!”同学们急切地恳求我。
我终于依从了同学们。很快地,由班长执笔,一封给谷建芬阿姨的信写好了:“谷阿姨,我们非常热爱我们这个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的班集体,我们给它命名为‘未来班’,还设计制作了班徽、班旗,可是,我们写的班歌却没法唱,因为我们不会谱曲。于是,我们想到了您。要是您能在百忙中抽空为我们的班歌谱曲,那该多好啊!……”
我也附上一封短信:“谷老师,如果您能为我们的班歌谱曲,这对于帮助孩子们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树立革命英雄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将是很有意义的。”
当同学们兴致勃勃地把歌词和信装进信封时,他们才突然想到一个本来早就该想到的难题:我们与谷建芬阿姨素不相识,连她住在什么地方都不知道,这封信往哪儿寄呢?
我想了一想,在信封上写上“北京《歌曲》编辑部转谷建芬同志收”,同学们这才把信投进邮筒。
于是,一封装着信任与企盼的信飞向了北京……
“谷阿姨为我们谱班歌啦!”
仅仅过了二十几天,一封来自“北京中央歌舞团”的信,送到了我的手中,拆开一看,我惊讶得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这是谷建芬同志的回信──
李老师:
您好!
来信收到。为孩子们写歌是我们的职责,我常常是忙了东头顾不了西头,忙了大人的忘记了孩子,这很不应该!能为你们写歌,为孩子们增添一点快乐,我是很高兴的。……
谷建芬同志还给同学们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
你们的要求,我答应。对于你们给予我的信任,我是非常高兴的。我给你们写的歌太少了,这是我们的工作没做好。寄来的词看了,我觉得需要改动一些,我请人帮助修改可以吗?改好了,我再谱。怕你们着急,先回信告诉你们一声。……
“谷阿姨答应为我们谱班歌了!”读着谷建芬阿姨的来信,同学们欢呼起来!
为了让作曲家对“未来班”有更全面具体的了解,我和同学们在给谷建芬同志的回信中对“未来班”的班风特色作了一些介绍。谷建芬同志在极为繁忙的工作之余,一一阅读了这些回信,从信中她了解到:看了电影《火烧圆明园》之后,同学们把得到的一笔奖金捐赠给了北京圆明园修复工程管理处;读完长篇小说《红岩》,同学们把捡废品换来的钱以“五十三颗永不褪色的童心和爱心”的名义寄给重庆“中美合作所”展览馆,以支援建设“歌乐山烈士群雕”;当班上一位农村同学因家庭困难想辍学时,同学们瞒着我为这位同学凑钱缴学杂费……
谷建芬同志被深深地感动了。孩子们的纯真激起了她创作的灵感,她请著名词作家王健同志对歌词作了一些修改,于是,在作曲家充满魅力的琴声中,一首特为“未来班”创作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诞生了!
1983年12月19日,同学们又收到了谷建芬阿姨的来信──
“未来班”的孩子们:
你们好!
曲子谱好,随信寄给你们。词有改动,不知你们是否同意现在这个词?……
这支歌,请你们试唱,有什么意见望告知。
(我因开会刚回来,曲子未能及早谱出,请原谅。)
…………
还有一张大大的信笺,上面是谷建芬阿姨抄的歌谱,那潇洒的字迹,使同学们感受到作曲家青春的活力。经过王健阿姨精心修改的歌词,清新健朗、活泼奔放,更加准确完美地表达出同学们的志趣与理想。
教室里沸腾起来!同学们急切地要求我马上教大家唱。很快,这支欢快的歌儿便从“未来班”同学的心灵中飞出,飘荡在校园上空……
歌声飞向北京
随着1984年新年的临近,“未来班”成立大会也即将举行。喜悦之中,同学们都在苦苦地思考着一个难题──
怎么感谢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
有的同学说:“寄点我们家乡的土特产去!”有的同学说:“寄一束鲜花去!”有的同学说:“寄去我们乐山的风景画片!”还有同学说:“请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来乐山做客!”……
我说:“对于歌曲作者来说,最大的欣慰,莫过于自己的作品被人演唱。我们还是为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唱几支歌吧!把你们的歌声录在磁带上,寄到北京去,这才是最有意义的礼物呢!”
同学们一致认为这个主意好。当时,离元旦只有一周时间了,为了让这份特殊的礼物能在元旦前送到谷建芬阿姨和王健阿姨手中,那几天,同学们利用午休和下午放学后的一点时间聚集在教室里,在我的指挥与口琴伴奏下,一首又一首地练习演唱着谷建芬阿姨创作的歌曲:《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清晨,我们踏上小道》《脚印》《校园的早晨》《采蘑菇的小姑娘》《那就是我》《咪咪曲》……当然,同学们唱得最好的歌还是那支《唱着歌儿向未来》!
在录音之前,同学们还特意对着录音机向谷阿姨、王阿姨致歉:“我们唱得不好,录音条件也很差,请原谅!”
与此同时,全班每一位同学都给谷建芬阿姨写了一封信,向作曲家表达自己崇高的敬意和真诚的谢意!
正当我在邮局封装磁带、信件时,几位同学拿着刚买的两包“萨其马”糕点和两尊微型“乐山大佛”塑像赶来了,硬要我把这些东西一起寄往北京,说是要让谷阿姨、王阿姨尝尝我们乐山的特产,看看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
1983年最后一天,在充满节日气氛的“未来班”成立大会上,面对到会的学校领导、老师和家长,全班同学自豪地唱起了自己的班歌──
…………
老师同学多友爱,
心灵纯洁似大海;
勤奋学习身体壮,
理想之花校园里开!
…………
他们用整个心灵来歌唱,他们用发自肺腑的歌声表达自己的理想与未来,也表达着对谷建芬阿姨的新年问候,因为他们相信,远在千里之外的谷建芬阿姨,也一定听得见这歌声的!
友谊在继续
“我于元旦收到了你们的录音磁带,全家人和王健阿姨都欣赏了你们的歌。很好,很好!听歌如见人,想象着你们可爱的面容,犹如你们就在我的面前,我感受着你们带给我的青春活力,享受着你们带给我的喜悦与幸福。……愿歌声伴着你们学习、成长!”
元旦刚过不久,“未来班”就收到谷建芬阿姨的贺年片和热情洋溢的来信。我也收到谷建芬同志充满鼓励的信──
看到孩子们的成长,我想,是凝聚着您的一片心血的,为您神圣的职业而祝福,我想在这条道路上一定会洒满鲜花的。这就是对您辛苦劳动的最高奖赏!
本来,班歌已经谱成,作为一名作曲家,谷建芬同志已经做了一件令人敬佩的事。但作为一位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和无私奉献精神的人民艺术家,谷建芬同志对中学生的祝愿远还未结束。通过班歌,她与“未来班”已结下深厚友谊。他们开始了朋友般真诚温暖的书信往来。这种交往的意义已超出了音乐本身,而是体现了谷建芬对“未来班”的殷切期望和“未来班”对谷建芬的由衷敬仰!
1984年春天,同学们收到了谷建芬阿姨寄来的一个大包裹,打开一看,竟是51个塑料文具盒。谷阿姨在附信中说:“这里寄来51个文具盒(有一个是李老师的),东西很小,这是我的一点心意,做个友谊的纪念吧!”
手捧着这珍贵的礼物,我和学生们已不只是喜悦与兴奋,而是感动得热泪盈盈!
不久,在学校“五四”歌咏会上,“未来班”以一曲高昂嘹亮的班歌《唱着歌儿向未来》,夺得全校歌咏比赛第一名!演唱结束后,他们做的第一件事,便是向敬爱的谷阿姨报喜,并把奖状给谷阿姨寄去!
临近升学考试前夕,“未来班”的同学又收到了谷阿姨的来信──
收到你们的礼物,心里真是不安。这是你们的光荣与成绩,怎么好算在我的头上呢?这样做不大公平。不过,你们的心意我全懂!
即将面临升学考试,此刻你们的心情一定是紧张而激动的。这里,我和你们讲几句:无论考上高中或考不上高中,或者考职业技校,这只能说是学习的渠道不同而已;升学能学习,不升学做别的工作,也同样是学习,关键在于自己对人生的想法是什么。只要有追求,即使在最差的条件下也能做出贡献来,闪烁出智慧的光荣,对吗?
毕业前夕,“未来班”同学向谷建芬阿姨写出了最后一封信──
……谷阿姨,虽然我们毕业了,再过十几天有的同学将升入本校读重点高中,有的同学将升入普通高中,还有的同学将考入中专、技校,但我们每一个同学都不会忘记您的。您和“未来班”的友谊将永远激励着我们在人生的路上夺取新的胜利!嘹亮的班歌将永远伴随着我们!再见了,亲爱的谷阿姨!
永远传唱的班歌
1984年8月,我来到北京,怀着崇敬的心情敲开了谷建芬同志的家门。
当我双手递上赠给谷建芬同志的“未来班”同学毕业合影照时,谷老师真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在端详自己儿女的照片:“哟!多可爱的一群孩子!”她又情不自禁地对我说:“你的事业很有意义,你又年轻,我衷心祝你成功!”
我真诚地说:“谢谢您为我们谱班歌!谢谢您对我学生的关怀!”
谷建芬同志直摆手:“有啥感谢的?这是我应该做的嘛,何况还做得不够啊!”
虽然我们以前从未见过面,但同是怀着一颗童心的“人类灵魂工程师”,使教育者和艺术家之间有了共同的话题。我们谈生活、谈事业、谈教育、谈社会……
当然,谷建芬也谈到她自己的烦恼:“也有人因不喜欢我的歌而横加指责,但人民喜欢,青年喜欢,这就是对我最大的奖励!……说实话,我个人曾有过的遭遇是一般人难以想象的,但我认为一个人活着总得有个精神支柱,我的精神支柱,便是我的事业!”
谈到当时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精神鸦片”,谷建芬同志忧心忡忡,同时又坚定地说:“不管怎样,只要我们这些从事精神作品生产的人不垮,国家就有希望。我们个人的力量当然不可能扭转大局,但我要尽力守好自己脚下这块净土。做,总比不做好!”
望着谷建芬同志那端庄和蔼的面容,听着她那亲切自信的话语,我感到,谷老师是多么的善良,又是多么的坚强啊!……
从那以后,我每接一个新班,总是把《唱着歌儿向未来》介绍给学生们,并向大家讲述这首歌的来历和谷建芬同志的感人事迹,以此教育学生们勤奋学习、团结向上。从1984年到现在,十几年过去了,我由青年逐步进入中年,在教育上我也取得了一些成绩:我所带班级(包括“未来班”)的事迹先后被《中国青年报》《少年文史报》《教育报》《班主任》等报刊介绍;我结合班主任工作进行中学德育的研究与创新,陆续在各种报刊发表200余篇教育论文并出版多部专著。但我深深地知道,这一切里面都有着谷建芬老师的一份功劳──因为我多年来一直珍藏着谷建芬的来信,铭记着谷建芬的鼓励,并一直把这些作为激励自己热爱学生、献身教育的精神力量!
谷建芬同志应该感到骄傲与欣慰!如今当年唱过她谱写的班歌并与她通过信的“未来班”学生都已长大成人,所有“未来班”的孩子都没有忘记他们敬爱的谷阿姨,并且正在逐步实现着当年班歌中的誓言──
比高山,比大海,
比不上我们对祖国的爱,
今朝同唱理想歌,
明日报国创未来!
反思“未来班”
引导学生自己教育自己
应该说,“未来班”的确是非常“纯洁”的。或者说我的确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我的愿望,让《青春万岁》里的中学生风采在我的班上得以重现。
更重要的是,“未来班”实验让我第一次对教育有了比较深入的思考。虽然这些思考今天看来是那么不成熟,但毕竟是我自己从教育实践中得到的感悟。其中,最重要的体会是,真正的教育是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这个观点当然不是我的原创,苏霍姆林斯基对此早有过很精辟的论述,但我在这方面却有着自己的创造性实践和切身体验。
刚参加工作时,我眼睛里的学生是一张白纸——无论是知识能力还是思想品德,都需要教师去传授、培养、灌输、塑造。其实,不只是我,不少教育者也往往视学生的心灵为未开垦的处女地,而总想在这片土地上耕耘、播种、收获。于是,说教式教育产生了,总是企图在学生“空荡荡”的思想容器里注入些“美好的思想”。
我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过度疲劳患上神经衰弱症而住进了医院。有一次,学生们到病房来看我,一位女生对我说:“李老师是累病的,同学们都很难过。其实,李老师完全可以相信我们,好多事我们自己都可以做的。”学生们的懂事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对我的关心更让我感动,但从这几句话中我意识到了自己教育的不足:我大大低估了我的学生!就组织能力而言,连一群小学生都可以自己组织一场足球赛!而如果说到思想品德,尽管他们还处于成长过程中,但他们的心灵也绝不是一片空白。至少对初中生来说,他们的心灵中本来就存在着固有的美德因素,因为从幼儿园起,他们就受着来自不同方面的良好教育,到了初中阶段,即使是品德再恶劣的学生,其心灵中也有美好的东西。所以,我们面对的教育对象,绝不是一块处女地,而是一片已经或正在生长着美好幼苗的肥沃田地。教师的责任,在于发现、扶正学生心灵土壤中的每一株幼苗,让它不断壮大,最后排挤掉有缺点的杂草。因此,教育工作者面对学生,首先应该不是“灌输”,而是“发现”,同时也教会学生自己“发现”并克服缺点。
还是苏霍姆林斯基告诉我:“教育这个概念在广义上就是对集体的教育和对个人的教育的统一,而在对个人的教育中,自我教育是起主导作用的方法之一。”他甚至强调:“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那么,如何教会学生自己教育自己呢?实践告诉我,教师首先应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自己身上美好的东西,并自觉地将它巩固和发展,以逐步战胜自身的缺点。
“未来班”有个男生韩小军,在初一、初二年级时,让许多老师感到头疼:课堂纪律较差,常常说话打闹,当然也有安静的时候——打瞌睡;学习更是懒散,我多次留他补作业,直到天黑;他的成绩当然也很差。我多次找他谈心,阐述学习的重要性,不厌其烦地家访,这些都收效甚微。但我发现他有个很可贵的品质:劳动极为踏实,从不耍滑头。于是,我多次在班上表扬他这个优点,同时又惋惜地对他说:“唉,要是你在学习上也敢于吃苦就好了。”劳动技术的老师也经常问他:“韩小军,你劳动这么出色,你的学习怎么样呢?”另外,他爱好无线电,但他家里极为反对,不准他订《中学科技》。我对他说:“我支持你爱好无线电,《中学科技》就订在我这里吧。但是,你的学习很差,肯定会影响你这个爱好……”这一切,显然触动了韩小军的心灵。渐渐地,在学习上,他明显地刻苦起来,早起晚睡地学习,课堂纪律也进步了。最后,从“未来班”毕业时,他令人惊讶地考上了重点高中。这个例子足以说明学生是可以利用自己的优势战胜自己的缺点的。教会学生自己发现、认识自己的优势,并保持、发展这种优势,不断自觉地战胜自己的弱点,这是思想教育的艺术所在。要真正掌握这门艺术,需要终身的探索和奋斗。
“让学生自己教育自己”还意味着:让集体舆论影响、促进后进学生的转化。这既是指教会每一个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也包括让集体中的一部分学生影响、感化、促进另一部分学生的转化。就目前的学校教育现状而言,后者更重要。
我们往往赞美这样的班主任,他总是善于通过促膝谈心对个别学生进行循循善诱的思想教育。不错,个别帮助有时是很有效的,仍值得提倡,但这绝不是最科学的方法。第一,教师不太可能把过多的精力花在个别谈心上,因为班主任毕竟还有其他大量的工作。第二,对一个“顽固不化”的学生多次谈心,往往只能使他的心里产生厌恶、反感的情绪。我就常常陷入这种“山重水复疑无路”的困境之中。但是,在这种情况下,运用良好的集体舆论,或许会“柳暗花明又一村”,通过学生自己教育自己,有时会收到比个别谈心更好的效果。
杨雪梅的情况最使我棘手,她从小失去父母,因而很自卑,而且脾气很怪,对什么都很冷淡,集体观念也很差。我找她谈了几次,她明显地很反感,于是我决定通过同学来影响她。一次,她在校园里随地扔果皮,被罚扫校园。我没有批评她,而是悄悄叫彭艳阳、王小勤几个同学去帮她扫地,以此感化她。我还叫组长多接近她,首先是和她建立感情,然后再引导她参加一些集体活动,比如,帮班上抄黑板报、为同学的壁报画插图等。后来,她对集体有了明显的热情,学习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这不能不说是受到了同学们的影响。
两届“未来班”,我都在班里设立了图书柜,书籍、杂志的借阅办法是学生随看随取,自由取书,看后自觉放回书柜。整整三年,没有丢失过一本书或杂志。这当然不能说明这两个班的学生都是绝对诚实的。几年来,他们中也许有的学生产生过把书悄悄拿回家的念头,但是,我敢肯定,凭着集体强大的正面舆论,也凭着对班集体的热爱,这些学生会意识到:在这个集体中,是不应该偷偷地把书窃为己有的。我想,这种风气不是靠对一百多名学生逐个谈心所能产生的。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让集体的舆论影响每一个学生,这里有一个关键的前提,这就是教师得首先设法造就一个良好的集体,这应该是不言而喻的。
另外,培养学生干部,也是通过学生的自我管理达到自我教育的有效途径。学生干部自治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引起教师特别是班主任的重视了。不过,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绝不仅仅是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量,而是把这作为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好形式。因此,我们在培养学生干部时,不要仅仅满足于让学生独立组织几次活动或主持几次会议,而应着眼于让学生干部通过实际工作,培养进取精神和献身精神,使学生自己发现自己的能力,从而认识自我,表现自我,让自己的个性得到充分发展,增强对生活的自信心;同时,使学生之间展开平等的道德、纪律教育,并锻炼他们的组织、管理、演说等能力。
在第二届“未来班”组建班委会时,我先让学生们选出了他们自己满意的正、副班长,然后我宣布由两位班长自己确定、任命班委。由于刚进初中,大家还不熟悉,这无疑给两位班长出了一道难题。因此我决定发动大家自荐,以培养更多人的奉献精神。于是,我以布什为竞选总统而穿着印有“请选我当总统”字样的背心长跑进行宣传,和罗马尼亚的中学生参加学校管理等为例来教育大家:一个人从小就应有自信心、进取心和为公众、为社会尽职献身的精神,这绝不是出风头和骄傲,而是高尚、正直和勇敢的体现。果然,放学后,三十多位同学涌到班长那里报名。两位班长为了照顾众多的报名者,决定一个委员设两名,整个班委任期两个月,“第二梯队”、“第三梯队”随时准备接替“不称职的班委”。这既是对未任命者的安慰,又是对新干部的警策。13人组成的班委,可谓“机构臃肿”,但是为了争取连任,干部们不得不挖空心思地“没事找事干”。于是生活委员杨伟昭的“红领巾银行”成立了,宣传委员沈建的小报《鸣蝉》出版了,劳动委员潘芳奕的卫生管理条令制定出来了,文娱委员罗梦琴的“五线谱讲座”也开始了……总之,新干部的荣誉感和少年儿童的自我表现欲望促进了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的产生。
要使学生干部担负起教育同学、维持纪律的重任。我从不要求小干部向我汇报某同学的不良表现(以免造成同学与学生干部间的对立),我对小干部们说:“如果同学不守纪律,你们应设法帮助、制止他。动辄告状,是推卸责任的表现。”这样,学生干部不得不去思考工作方法。一天自习课,我来到教室,往日的喧闹竟被鸦雀无声所代替,进去一看,同学们在静静地自习,但有两个学生站在座位旁抹眼泪。无疑,学生干部用罚站的方式镇住了课堂纪律,这在教师看来,是不足取的方法,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他们自己管教自己的一个大胆创举。我们可以设想,久而久之,不仅是学生干部,就是全班同学也将会意识到,良好的课堂纪律得靠自己创造。
如果学生具备了奉献精神和进取精神,那么,他们就会自觉地去组织每一次班级活动,维持班上的好风气,想方设法帮助后进同学。这样,学生干部工作热情的源泉,就由兴趣、表现欲上升为一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感了。如果教师善于培养并保持、发展这种责任感,那么,它将会由为一个班集体的发展升华到对社会、对祖国的责任感。这,才是我们培养学生自治能力的根本目的。
我在“未来班”的教育失误
在“未来班”实验的过程中,我并不是没犯过错误。这些错误,也许有人觉得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却刻骨铭心,成了我一生的教训。因为这些错误关系到孩子的童心。
一天下午,我和几位刚刚能叫出名字的学生在操场的沙坑上跳高。突然,我看到班上的“小不点”王晓川向横杆跑去——他竟然想跳过横杆!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王晓川那患过小儿麻痹症的双脚,走起路来一颠一颠的,他无论如何是跳不过去的。我的确没有半点恶意,纯粹是高兴之余开个玩笑,便指着他的背影,笑着大声说道:“一看就跳不过去的。喂,王晓川,你干脆从下面钻过去算了。”他果真没跳过去,在大家的哄笑中,他不好意思地离开了操场。
过了一会儿,我在朝教室去的路上,看见在教学楼前的树荫下,王晓川正低着头坐在那里,手里拿着一截树枝,在地上漫无目的地画着。我跑上前去,从后面扶住他的肩:“晓川,怎么了?”可他固执地不让我扭转他的肩膀,我转到他的正面,用双手捧起他的脸:他的脸上布满泪痕!我一下意识到,自己刚才“幸灾乐祸”地伤害了一颗童心。“原谅我,刚才我是和你开玩笑呢!”我诚恳地对他说。他一直没有说话,仍然默默地流泪。当天晚上我就去了他家,再次向他赔礼道歉。但从那以后,他只要看见我便垂下眼帘;而我,只要一看见他,就感到一种强烈的负疚感。
这似乎只是一件小事,我甚至似乎可以责怪这个孩子“小气”,“连个玩笑都受不了”,但这里的所谓小事和玩笑,只是站在我这个成人的角度来看的,如果站在孩子的角度看,这就是天大的事,而我的玩笑对这个双脚有残疾的孩子来说,更是奇耻大辱!教育,需要我们常常站在儿童的角度看问题。所谓理解儿童,不是站在成人的角度去理解,而是以儿童的心去理解儿童的心。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者拥有一颗童心,对教育至关重要。这可能是我后来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并且能够在教育上取得一定成绩的重要原因。乐于保持一颗童心,善于在某种意义上把自己变成一个儿童,这不但是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且是教师对学生产生真诚情感的心理基础。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甚至把童心视为“师爱之源”。虽然随着岁月的流逝,我们不可避免地会在年龄上与学生拉开距离,但我们应努力使自己与学生的思想感情保持和谐一致,学会用儿童的眼睛去观察,用儿童的耳朵去倾听,用儿童的兴趣去探寻,用儿童的情感去热爱!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怀有儿童般的情感。裴斯泰洛齐在《与友人谈斯坦兹经验的信》中这样深情地写道:“我决心使我的孩子们在一天中没有一分钟不从我的面部和我的嘴唇知道我的心是他们的,他们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他们的欢乐就是我的欢乐。我们一同哭泣,一同欢笑。”能够自然地与学生“一同哭泣,一同欢笑”的教师无疑会被学生视为知心朋友。有些在成人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感情,在儿童看来却是非常自然的。而变“不可理解”为“非常自然”,正是不少优秀教师赢得学生心灵的可贵之处。某校初中班有一位性格开朗、学习成绩很好的女孩子,有几天她在课堂上却无精打采神情忧郁。班主任一了解,原来不久前这位女孩子家里的一只小花猫死了,她因此非常难过。班主任没有批评她,而是买了一个精美的瓷器小猫送给她,并温和地对她说:“你有一颗善良的心!但在你的生活中,还有比死去的小花猫更重要的事情,那就是你的学习。振作起来吧!”这以后,小女孩逐渐恢复了开朗活泼的性格。如果说这位班主任对这位女生思想开导得很成功的话,那么,他的秘密就在于他首先是怀着儿童般的情感去理解儿童的心灵世界,否则,用成人的冷漠去对待孩子的真诚,一切“语重心长”的教育都无济于事。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兴趣。有的教师认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固然应平易近人,但切不可显出过分的“孩子气”,因为这样会使教育者丧失起码的尊严。但我认为,只要把握学生的情感,并注意环境、场合,教师任何“过分的孩子气”都不会是多余的。作为成人,教师当然不可能在任何方面都与学生有着共同的兴趣爱好,但教师的职业却要求我们应该保持一点儿童的兴趣。“只要人们没有做到以童年的欢乐吸引住孩子,只要在孩子的眼睛里尚未流露出真正的欢欣的激情,只要他没有沉醉于孩子气的顽皮活动之中,我们就没有权利谈论什么对孩子的教育影响。”(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的艺术》)也许你并不喜欢足球,但你的学生在课间谈起马拉多纳便眉飞色舞,那么你最好关心一下电视台的足球赛转播;也许你对港台流行歌曲并不太感兴趣,但你的学生对此如痴如狂,那么,你也不妨多少听听刘德华、张学友;也许你并不爱看武侠小说,但你的学生有时连上课时都在偷偷地读金庸、梁羽生,那么你也不妨硬着头皮读读《鹿鼎记》《倚天屠龙记》……这绝不是一味地迁就学生,而是教育的需要:多一种与学生共同的兴趣爱好,你便多了一条通往学生心灵深处的途径。当学生发现老师带他们去郊游并不仅仅是为了满足学生们的愿望,而更多的是出于老师自己的兴趣时,他们会不知不觉地把老师当做朋友。在与学生嬉笑游戏时,教师越是忘掉自己的“尊严”,学生越会对老师油然而生亲切之情——这正是教育成功的起点。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具有儿童般的思维。我们常常说要多理解学生,但有时学生的言行,站在教师的角度看,是很难理解的。在这种情况下,只要我们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一下,就很容易理解了。这当然不是说要把教师的思想降低到学生的水平,而是说如果我们学会点“儿童思维”,这将更有助于我们真正理解学生,从而更有效地引导并教育学生。正是因为具备了“儿童般的思维”,所以全国优秀少先队辅导员韩凤珍同志能在教育中努力发现孩子们身上缺点的可爱之处。韩老师曾在《彻底解放那些被冤枉的孩子》一文中举例分析说:“一个低年级小学生家住三楼,家里水管坏了,她看到爸爸妈妈常到一楼提水,便很注意节约用水。有一天,她学习刷锅洗碗后,又坐在小板凳上,在锅里洗起脚来。爸爸妈妈一见,全都惊叫起来:‘你怎么能在锅里洗脚呢?’那小女孩却回答说:‘我洗完了碗,见锅里的水还很清,倒掉多可惜啊,就洗了脚嘛。’……此类事例举不胜举。孩子们总是怀着善良的、美好的动机去做事,渴望得到周围人的赞扬、寻求心理满足。但是,他们生理、心理发育还不成熟,考虑事情欠周到,常常把好事做成了坏事,这是很自然的。因此,我们把孩子们做的那些动机好、效果差的蠢事,称之为‘可爱的缺点’。”只有有童心才能理解孩子的童心;只有学会“儿童思维”,教师才能够发现学生缺点中的可爱之处,甚至智慧之处。
教师的童心意味着保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特别是中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但是,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火热的激情,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当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他就开始置身于几十位学生的监督之中,老师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并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中留下阴影。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教育者只能有唯一的面孔:诚实!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以正直来铸造。正因为如此,卢梭在《爱弥儿》中告诫教育者:“不要在教天真无邪的孩子分辨善恶的时候,自己就充当了引诱的魔鬼。”
无论经验还是教训都告诉我,童心于教育弥足珍贵。有人曾经对此表示怀疑:“童心固然可贵,但童心怎能取代教育?”我的回答是:“童心当然不能取代全部教育,但教育者的童心是教育的必备条件之一。”我甚至认为,没有教育者的童心,就没有完美的教育。
童心在教育上的体现,便是爱心。
常常有人问我:“当一个好老师最基本的条件是什么?”我总是不假思索地这样回答:“拥有一颗爱学生的心!”这当然早已不是什么“新潮观点”。从孔子的“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到夏丏尊的“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从罗素的“凡是教师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品格还是智慧都不能充分地或者自由地得到发展”,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我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虽然教育思想有所不同,教育风格各有千秋,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爱的教育”。
我当然不是一开始就有爱心的,不然我就不会打学生,也不会讽刺、挖苦学生了。但我从这些教训中感到,一个真诚的教育者同时必定又是一位真诚的人道主义者,素质教育,首先是充满感情的教育。一个受孩子衷心爱戴的老师,首先一定是一个富有人情味的人;只有童心能够唤醒爱心,只有爱心能够滋润童心;离开了情感,一切教育都无从谈起。
但这种情感,不是装模作样的“平易近人”,也不是教师对学生居高临下的“感情恩赐”,更不是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而采取的“感情投资”(我对这种充满商业气息的说法向来十分反感),而是朋友般平等而真诚的感情。
爱学生,就必须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要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首先就必须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苦恼,等等。我的小朋友圈子一天天扩大,并且像我以后才意识到的那样,连我不曾教过的那些孩子也成了我的朋友和受我教育的了。”——当我第一次读到苏霍姆林斯基这段真诚的话时,我竟感动得眼睛都湿润了:一个享誉全球的大教育家竟然有这样一颗爱孩子的童心。还是这位我敬重的教育家,曾在一个春天,和他的学生们共同买了一条小木船,然后划到一个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去探险。教育家写道:“可能有人会想,作者想借这些事例来炫耀自己特别关心孩子。不对,买船是出于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
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爱,这是我们感染学生的情感魅力。有些教师总喜欢在学生面前表现出“高深莫测”、“凛然不可侵犯”的“派头”,从中体验着自己的尊严。其实,这不是尊严,只是威严。真正的尊严是敬重而非敬畏。师生在人格上应是绝对平等的,教师不应自视比学生“高人一等”。因此,我们对学生的爱,不应是居高临下的“平易近人”,而应是发自肺腑的对朋友的爱。这种爱的表达既是无微不至,又是不由自主的。上课时,面对学生的问候,我们不是礼节性地点点头而是充满真诚感激之情地深深鞠躬;气温骤降,我们感到寒冷时,也自然急切地提醒学生“多穿一件衣服”;学生生日到了,班主任笑眯眯地送上一张贺卡;节假日,我们邀约学生(或被学生邀约)去远足郊游、登山探险;在课余,与学生一起评论甚至争论一下伊拉克战争的影响、中东和平的前景或贝克汉姆或周杰伦……当我们把爱心自然而然地献给学生时,学生会不只把我们当做老师。这时我们获得的尊严,就不仅仅是教师的尊严,更有朋友的尊严、同志的尊严、兄长的尊严、父亲的尊严。
教师真正的尊严,从某种意义上讲,并不是我们个人的主观感受,而是学生对我们的道德肯定、知识折服和感情依恋。当我们故作尊严,甚至以牺牲学生的尊严来换取自己的尊严时,学生根本不会买我们的账,只会向我们投来冷漠的眼光;当我们“无视”自己的尊严,而努力追求高尚的品德、出色的教育、真诚的感情,并随时注意维护、尊重学生的尊严时,学生会把他们全部的爱心和敬意奉献给我们。这样,我们便把自己尊严的丰碑建在了学生的心中!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一个朴素的真理——教育者的尊严是学生给的!
本来,从某种角度看,我其实是很不适宜当老师的,因为我性子太急躁,常常忍不住就发火甚至对学生动粗。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我当老师又有自己的可能是独特的优势,这就是我很爱孩子,或者说我的性格里面本身就有许多“孩子气”。就教育技巧或者说教育艺术而言,我有许多致命的弱点,因而在我的教育历程中,我有过至今想起来还令我脸红的失误。但是,只有一点我可以毫无愧色地说:“我有一颗童心!”
这颗童心,使我深深地爱着我每一届、每一位学生;这颗童心,使我的学生原谅了我对他们有时抑制不住的暴怒;这颗童心,不止一次使我和学生一起欢笑,一起流泪;这颗童心,使我自然而然地走进了学生的情感世界,也让我的学生常常不知不觉地拨动了我的心弦……
爱心和童心,是我教育事业永不言败的前提和保证。
“未来班”是我教育改革的起点
在1998年出版的拙著《爱心与教育》的引言中,我在回顾自己教育思考与实践的历程时,曾提到“未来班”。我这样写道——
充满浪漫主义气息的“未来班”,是我第一次有意识比较系统全面的教育实验。……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未来班”的教育实践是成功的,其标志固然是它符合了许多通常教育评价的“硬指标”;但在我的心目中,得意之点主要在于:我自觉地发挥了“集体”的教育功能,注意到了各种教育内容和方式的有机融合,善于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开始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其精神世界的充实,有意调动学校以外的积极因素参与教育……
更重要的是,“未来班”为学生的班级生活和我的教育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学生通过生机勃勃的集体生活,切身体验到了成长的乐趣、发展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他们拥有了自己充实而美好的精神世界;我通过学生的幸福体会到了自己的幸福,通过对“未来班”的创建和发展体会到了教育科研的意义和教育艺术的魅力所在。
…………
然而,“未来班”教育模式的缺陷也是明显的。虽然当时我并未意识到这一点,但继续向前推进的教育探索,便逐步向我展露了“未来班”教育的缺陷,这就是:重继承,轻创新。
我是在对“宁小燕”自杀事件的剖析(参见《我的教育心》)过程中,逐步意识到了自己的教育缺陷:革命传统教育永远是需要的,革命理想主义、英雄主义教育也是我们社会主义德育永远不可缺少的,但是,面对变化了的社会和日益发展的时代,如果我们的教育不及时更新内容,那就必然被社会和时代所抛弃。而且,如果我们的教育只是“玫瑰色教育”,那么,所培养的学生一旦走上社会,必然会碰壁。
“未来班”是我至今最珍爱的教育诗篇,在具体的教育方式、手段和技巧上,无疑有许多创新,但其教育内容或者说贯穿其中的教育灵魂,却仅仅是力图继承恢复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道德风尚。在“未来班”,我和我的学生也的确营造出了《青春万岁》中的那样一种纯真温馨的班级氛围。但是,我所培养的“郑波”们、“杨蔷云”们(注:郑波、杨蔷云均系王蒙长篇小说《青春万岁》中的主人公),从我这儿出去后,面对迥异于五六十年代的社会现实,肯定会产生“宁小燕”式的迷茫。这对我的教育来说,无疑是一种尴尬!
我曾把自己十几年来的教育实践,大体分为“教育浪漫主义”、“教育现实主义”和“教育理想主义”三个阶段。“未来班”无疑是“教育浪漫主义”的杰作。但作为“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未来班”式的教育模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从民主教育的角度看,“未来班”虽然也有一些民主教育的因素——比如,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注重尽可能地符合学生心理特点,充分尊重学生精神需要的教育等,但如果以面向21世纪的时代要求看,“未来班”显然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民主教育,更不是未来所需要的创新教育(虽然“未来班”好像也是一种创新,但这更多的是一种教育形式的创新,而不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更不是学生思想和能力的创新)。
“未来班”之后的80年代中后期,有两件事促使我开始了真正的教育反思与改革:一是宁小燕之死,一是《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发表。前者对我的“纯洁的教育”敲响了警钟,后者为我未来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我由此开始追求教育的新境界:民主的教育,科学的教育,个性的教育。
但不管怎样,我还是经常回首“未来班”,因为它毕竟是我教育改革的起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