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王群航选基金2013

書城自編碼: 205517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金融/投資/理財基金
作者: 王群航
國際書號(ISBN): 9787307105713
出版社: 武汉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88/239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0.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无端欢喜
《 无端欢喜 》

售價:HK$ 76.2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股票大作手操盘术 》

售價:HK$ 53.8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何以中国·何谓唐代:东欧亚帝国的兴亡与转型 》

售價:HK$ 87.4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一间只属于自己的房间 女性主义先锋伍尔夫代表作 女性精神独立与经济独立的象征,做自己,比任何事都更重要 》

售價:HK$ 44.6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泉舆日志 幻想世界宝石生物图鉴 》

售價:HK$ 134.2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养育女孩 : 官方升级版 》

售價:HK$ 50.4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跨界:蒂利希思想研究 》

售價:HK$ 109.8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千万别喝南瓜汤(遵守规则绘本) 》

售價:HK$ 44.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6.9
《有钱人都是这样买基金》
+

HK$ 47.7
《我靠基金38岁退休》
+

HK$ 106.2
《王群航选基金2012》
+

HK$ 64.9
《解读基金—我的投资观与实践(第二版)》
編輯推薦:
中国专业研究基金最资深人士、中国基金行业最高奖项“金基金”奖和“金牛奖”评委王群航先生年度力作
***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有效的工具书
***充分满足具有不同投资习性与偏好的各类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
內容簡介:
分级基金、指数类QDII、“T+0”货币市场基金,等等,随着市场的不断创新,基金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类基金之间也显现出了异常多样化的差异,可以充分满足具有不同投资习性与偏好的各类投资者的财富管理需求,同时,也对基金投资者的信息更新速度提出了要求。
《王群航选基金2013》作为及时研究跟踪基金市场动态的连续出版图书,为投资者的知识更新及基金投资提供了帮助。在本书中,资深基金研究专家王群航先生重点介绍了市场的创新及发展,再次指出部分基金投资者的理念误区;并针对错综复杂的市场动态,以净值、市场表现、风险识别、投资成本、交易便利性等为核心,推介、点评了2013年度潜在获利机会最多、最好的各类型基金,为基金投资者及时奉上理论与实战相结合的有效的工具。
關於作者:
王群航,中国专业研究基金时间最长的人。历任银河证券基金研究中心研究总监,华泰证券金融产品研究中心首席分析师,华泰联合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经理、研究总监。
在《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上海证券报》等权威媒体撰写过多个基金专栏,发表过基金研究文章480多万字;中央电视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相关栏目的特邀嘉宾。参加过全国基金从业人员资格考试教材《证券基础知识》、《证券投资基金》,高校教材《个人理财》的编写工作;出版过《初买基金必读》、《基金投资必读》、基金精选系列图书。中国基金行业最高奖项“金基金”奖和“金牛奖”评委;专业研究论文获得过中国证券业协会的一等奖和三等奖;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外聘教师;获得过中央金融工作委员会的嘉奖。
目錄
第一章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基金市场
“专家理财”与“懒人理财”
关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问题
沪深300ETF的衍生话题
如此蓝筹行情不值得奢望
基金业创新的本质
谨慎看好短期理财债基
跨境ETF的三大看点
股票投资仓位与混合型基金
ETF“T+0”:既是蓝筹的机遇,也有市场的机会
冷静看待外资银行卖基金
基金市场与券商的机会
对于私募转公募相关问题的思考
做净值?一个伪命题
规模盛世美景难掩收入下降窘境
第二章高度关注场内可交易的基金品种
第一节无限杠指
无限杠指是良好的择时交易型工具
B类份额的收益组成
无限杠指的投资方法
B类份额所具有的几种杠杆
不定期折算的影响分析
特殊定期折算影响分析
深成指分级指基:申万进取
中证500分级指基:信诚中证500B、泰达进取等
沪深300分级指基:瑞和远见、信诚沪深300B等
深证100分级指基:银华锐进、广发深证100B等
大盘股指杠杆指基:双禧B、银华鑫利
中小板分级指基:长城久兆积极
中证创业成长分级指基:诺安进取、万家中证创业成长B
资源相关分级指基:鹏华资源B、银华鑫瑞
中证200分级指基:长盛同瑞B
深证300:诺德深证300B
基本面400分级指基:泰信基本面400B
第二节ETF
华夏上证50ETF(510050)
华泰柏瑞沪深300ETF(510300)、嘉实沪深300ETF(159919)
易方达深证100ETF(159901)
华安上证180ETF(510180)
华夏中小板ETF(159902)
易方达创业板ETF(159915)
华夏恒生ETF(159920)
国联安上证大宗商品ETF(510170)
易方达恒生H股ETF(510900)
南方深成指ETF(159903)
银华上证50等权重ETF(510430)
景顺长城上证180等权ETF(510420)
博时上证自然资源ETF(510410)
华泰柏瑞上证红利ETF(510880)
大成中证500沪市ETF(510440)
国泰上证180金融ETF(510230)
汇添富深证300ETF(159912)
华宝兴业上证180价值ETF(510030)
博时上证超大盘ETF(510020)
广发中小板300价格ETF(159907)
交银上证180治理ETF(510010)
国泰深证中小板300成长ETF(159917)
海富通上证周期ETF(510110)
第三节无限杠股
无限杠股目前发展较为缓慢
无限杠股未来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建信双利策略主题分级——建信进取(150037)
银华消费主题分级——银华瑞祥(150048)
南方新兴消费分级——南方新兴消费进取(150050)
第四节老封基
策略性地对待即将到期的老封基
开元:全盘策划转型,稳步推进发展
金泰:良好的准货基现状
兴华:最优封基如何炼成?辉煌将如何延续?
安信:越做越好
裕阳:转型定位需更清晰
第三章场外品种,涛声依旧
第一节重点关注绩优股票型基金
景顺长城核心竞争力(260116)
中欧中小盘(166006)
新华行业周期轮换(519095)
上投摩根新兴动力(377240)
国富中小盘(450009)
国联安精选(257020)
景顺长城能源基建(260112)
广发核心精选(270008)
华宝兴业新兴产业(240017)
交银先锋(519698)
过去三年以上连续业绩良好的基金
第二节指数型基金,必须关注
第三节低风险类基金,应该关注
第四章适度做一些“另类投资”
第一节在创新潮流之下的全新投资机会
分级基金
行业基金
黄金类基金产品
在海外市场做整体性投资的基金产品——指数类QDII
华夏恒生ETF、易方达H股ETF
“T+0”货币市场基金
债券指数型基金及债券ETF
第二节适度配置发起式基金
发起式基金的投基策略
发起式基金的综合情况
后记
內容試閱
序言
我的年度系列选基书籍到此已经是第七本了。
前一本书,即《王群航选基金2012》,在仅有的两个实战性章节里,我建议大家重点关注分级基金和ETF。2012年度的行情,尤其是年末的大反弹,证明了我建议的正确性。年度系列投资基金实战书籍的有效性,再次得到了市场的验证。
今年这本书的结构略有变化。首先,在场内基金方面,由于具体品种之间的差异很大,经过多角度和深层次的细分、对比、研究之后,对于相对表现更好的一些小类别,我建议大家重点关注,并在本书中有明确的列示。
其次,场外基金,在2012年之前一直是我推荐的重点,但是从2012年开始,被我放在了次要位置。此次重新在书中单独成章,是因为场外渠道的销售占比依然顽固地保持在60%以上。广大投资者顽固的路径依赖情节,即使支付“很好”的交易费用,依然痴心不变,让我屈服了。
再次,为了帮助大家跟上市场的创新,我特地增加了“另类投资”这个章节,专门介绍、推荐一些全新的投基机会。创新的本质,是给广大投资者提供全新的投资标的,而这一切,都要求大家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以全新的投资策略去对待。
就在本书的最后校对期间,多空杠杆分级基金、沪深300杠杆指数ETF等创新产品的消息先后公布,我也配合相关机构参加了风险论证等工作。根据我的市场经验,这些都是很好的新产品类型,都可以加入到本书的第四章中去。但是,由于这些产品现在还没有最后的定型、获批,只好暂时割爱。不过,还是要提醒大家关注这两类产品,或者说,一定要重点关注带有多空杠杆概念的新基金。
另外,3月15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发布了《关于债券类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交易相关事项的通知》。通知指出,为了进一步发展基金市场,满足投资者的投资交易需求,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的跟踪债券指数的交易型开放式指数基金(债券ETF)适用以下规则:(1)当日买入的债券ETF份额,当日可卖出。(2)当日申购的债券ETF份额可以赎回,当日赎回债券ETF份额获得的债券可以用于申购。这也是很重要的最新信息,特补充在此。
总之,随着市场的创新不断,基金的种类越来越多,各类基金之间也显现出了异常多样化的差异,充分满足了具有不同投资习性与偏好的各类投资人群的财富管理需求。面对如此错综复杂的市场生态,我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地以净值、市场表现、风险识别、投资成本、交易便利、获利机会这六个方面的核心内容为主线,为大家依次介绍在2013年度的投基活动中潜在获利机会可能最多、最好的地方,希望能够对大家的投资有所帮助。

第一章 多角度、深层次地认识基金市场
基金市场很早以前就已经有了。可具体有多早呢?从我们市场的现实情况来看,按照标准化、专业化的陈述,即规范之后的基金市场,也就是我们现在所参与其中的证券投资基金市场,始于1998年初,到目前为止,即将运行满14年。这14年,对于人生来说,是比较长的一个阶段了;但是,对于一个至少从目前来看可以永久存在的市场来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瞬。
即将满14年了,大家都能够充分认识这个市场了吗?这里所说的大家,如果缩小范围,指14年前就已经走上了工作岗位、有了一定的经济自主权、可以从事证券投资的这样一个群体,对于这样一个有特定指向的、较小数量的人群,我还是可以很肯定地说,依然有很多人根本就没有买过基金。既然没有买过,那么,对于基金,他们一定不了解。
而同时,即使是在这期间投资过基金的人,也有很多人不了解基金,虽然其中可能有些人一直很自信。
正是由于上述情况的客观存在,才促成了我决定要写本书的第一章,目的就在于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多角度、深层次地认知和了解基金市场,唯有这样,才是投基的基础。本章内容主要是精选我在刚刚过去的2012年度里公开发表过的一些观点和文字,经重新整理之后汇集而成。这些都是我对于市场中某些现象的思考,都是真话,都是能够被验证的。

“专家理财”与“懒人理财”
在基金市场里,说起“专家理财”和“懒人理财”,相信绝大多数人知道它们分别指代的是什么。“专家”,是基金公司对自己的爱称;“懒人”,是基金公司对投资者的俗称。
一、不该滥说的“专家理财”
作为中国专业研究基金市场时间最长的人,对于“专家理财”这四个字,我一贯反对。
对于基金行业的定位,我常用的四个字是“专业理财”,即基金公司都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在这些机构里,不同的人从事不同专业的事情,有设计产品、市场营销、宣传策划、股票研究、债券研究、股票投资、债券投资、日终清算、公司财务,以及公司里各个层面、各项业务的管理,等等。上述人员里从事投资的基金经理,并且在他们的业绩长期良好时,才有可能被称为“专家”。
举个例子:去医院看病,之前先要挂号,号有两种:普通号、专家号,前者代表了医院这个医疗机构的专业性质,后者代表了医术良好的一小部分医生。由此例再转回到基金行业的现实中,平行类推,“专家理财”这四个字,还可以滥用吗?
二、更不该滥说的“懒人理财”
“懒人理财”这四个字,乍看让人反感,可是仔细品味,它其实带有着一种善意的贬义。广大投资者总体上还是一笑置之,默默地接受了。为什么?因为有“专家”可以为他们理财,为他们赚钱。
接受这四个字的,不仅有广大的普通投资者,还有资深财经评论人员、证券公司里的研究人员,等等。他们的观点,总体上有这样四种:(1)投资基金,需要研究吗?随便买几只,就可以了。(2)如果选择基金比选择股票还难,那么基金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选择基金的难度应该低于股票。(3)投资者买了基金,无论何种基金,无论何时买卖,就是该赚钱。(4)基金公司收了管理费,就该给投资者赚钱。
为什么会出现上述现象?因为他们都被“懒”了。从人的本性来讲,很多人都有想发财的欲望,更有想不劳而获的欲望。在基金公司前几年大肆宣传了“懒人理财”这种财富管理方式,并且反复宣讲了“专家理财”的概念之后,大家都欣欣然地接受了这个看似合理的逻辑,并且深信不疑。若遇质疑,比如我,必遭批判。
三、再议“专家理财”
“专家理财”这四个字,对于基金市场的贻害很深,因为它可以无止境地拔高投资者的收益预期,降低他们的风险预判。我们不妨做这样一个比较极端的假设:如果这个市场上都是“专家理财”在博弈,那么,谁在盈利?谁在亏损?
一个很简单的逻辑:那些具有“专家理财”背景的资产管理机构,即基金公司,都是由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组成的。如果这些机构一定能够赚钱,而那些投资行为都是由一个个的人来落实的,那么,那些人为何不单干呢?如果单干,那些人岂不早就都是亿万富翁了吗?!
这里,我们还是回到“专业”这个层面上来吧。那么,再议的对象,便是“专业理财”了。正因为是“专业理财”,各个理财机构的专业能力才可以有高和低之分,即不是所有的专业化资产管理行为都可以赚到同样的收益,不是所有的专业化资产管理机构都一定能够获得正收益。
基金有多种多样的类别,基础市场行情有涨有跌,大家买进、卖出基金的时点各不相同,因此,基金的净值表现、涨跌幅度、投资者投资基金之后的盈亏与否,以及盈亏的幅度,等等,当然也就千差万别了。
四、再议“懒人理财”
近两年,基金行业给投资者的感觉根本不如2006年、2007年,当年那种无论站着、坐着、躺着都可以数钱的日子没有了。投资者当不了“懒人”,并且发现很多“专家”也不灵光,当然就都不满意了。而基金公司呢?都集体缄默、不敢出声了。
在北京,某基金公司邀请渠道人员来访的会议上,某高管序列的“专家”因为很随意地讲了一句基金绩效是“靠天收”的话作为辩护,结果被银行的客户经理一口气狠狠批评、责骂了十多分钟。在上海,某基金公司的客户沟通会上,某“专家”由于踩了一颗较大的“地雷”,被基民批评得在台上鞠躬道歉、低头认错。2012年初,某次在北京录制完一个多小时的基金节目之后,有人善意地提醒我:别在基金行业里干了吧,基金行业的名声太坏,刚才的节目里都是骂基金的,就你一个人在硬撑,为基金辩护。没有用的,赶紧转行吧。我笑了笑,并无丝毫要离开基金行业的想法。我只能够说:基金行业里的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自己在做什么。
近几年的基础市场行情震荡已经告诉了我们:第一,这个市场里没有“专家”;第二,做“懒人”是行不通的。因此,我想提醒大家:所谓的“专家”,别再自我陶醉了;所谓的“懒人”,该清醒了。当一个市场里没有了无数的“专家”,没有了无数的“懒人”,这才是一个成熟的市场。基金也是一种投资工具,也需要择基,也需要择时。

关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问题
只要股票市场连续下跌的时间超过半年,并且跌幅较大,例如超过30%,股票型基金“过去一个月”、“过去三个月”、“过去半年”,甚至“过去一年”的业绩都在亏损,立刻,一个很不正常的指责、抱怨的声音就出来了:投资者亏钱了,基金公司还在收取投资者的管理费;基金公司收取了多少多少亿元的管理费;基金公司以往亏损过多少多少次……关于管理费的这个话题,我2012年度先后写过四篇文章,基本上较为完整地表达出了我的观点。
一、管理费与业绩挂钩,说易,行不易
把公募基金的管理费收入与他们的投资业绩挂钩,目前似乎有了眉目,并且有些人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欢呼了。换个角度来看,这其实反映了一些人对于基金的不够理解以及风险意识的缺乏。并且,此事何时实行?效果将会如何?都还有很多的未知数,大家没有必要高兴得那么早。还有,不久的将来如果股指涨上3000点、4000点,很多人立刻就会忘记这个话题!
1.“因”与“果”的区别
这里所说的“因”,指的是投资者为什么会对公募基金的管理费问题发难。除了非公募基金的积极引导以外,近几年国际形势多变、国家经济形势不是很好、基础市场行情总体也随之不好、基民具有较多的亏损等才是这些事情的真正原委。简单地说:因为亏了,所以抱怨。
而“果”呢?那就是从媒体现在已经披露的解决方法的思路来看,似乎还对不上号,即:“权威人士透露,所谓‘对称浮动’,即确定适当的业绩浮动标准,保证基金公司在能够收取一定管理费用的同时,在基金公司投资业绩好于预定目标上限时上浮管理费,在投资业绩低于预定目标下限时必须同等水平降低管理费。”
问题来了。投资者不满的主因,是亏损。而这个“适当的业绩浮动标准”是绝对收益的标准,还是相对收益的标准?当然是后者。这个“因”与“果”,似乎不太对路。
如果是绝对收益的标准,那该是什么样的标准?是同期银行存款的税后收益率?即使是这个标准,那也预示着在我们市场至少将有80%的基金将会面临投资运作的困境,因为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分别有60%和30%的股票投资底仓,债券型基金有80%的债券投资底限。股市行情跌,前两类基金有麻烦;利率市场升息,债券市场利空。
如果是相对收益的标准,那与现在的这些情况又将有多大的、根本性的区别呢?难道大家仅仅因为自己持有的基金有了亏损,就让基金公司也放点血,寻找一些心理的平衡?
2.什么样的业绩才可以被定义为“不好”呢?
鉴于目前的法律法规制度框架以及市场大环境,许多人企图要求绝大多数类型公募基金必须做出绝对收益,其实是反映了这些人不太懂基金,风险意识不够,缺乏契约精神。至于业绩的“好”与“不好”,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其实也比较复杂。
所谓的业绩“好”与“不好”,当然是不可能以投资者的亏盈感觉为依据。为什么?第一,不同的投资者具有不同的业绩亏盈参照点,例如,有的是以自己的投资成本,有的是以自己前期的净值高点,有的是以他人的收益,等等。第二,每个人的买卖时点也不一样。第三,在一个风险客观存在、基础市场行情波动较大的市场环境里,投资者的盈亏有巨大的差别。
还有,衡量的周期是什么?业绩周期有长有短,日、周、月、季度、半年、年、N年。以哪个为准?
通过基金公司定期披露的利润表,我们可以看到,反映基金业绩的指标很多,如利息收入、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汇兑收益、其他收益,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指标有:公允价值变动、股票投资收益、债券投资收益、债券利息收入。这些指标里,最具有争议的是公允价值变动。以股票型基金为例,60%的底仓及其相关风险,是否要被排除?
3.“业绩比较基准”里也有乾坤
从相对收益的角度来看,“适当的业绩浮动标准”是否可以围绕着“业绩比较基准”来做呢?对此,已经有人及时提出了要“防止基金公司变相降低业绩比较基准”。其实,这也是一句外行话。
以股票型基金为例,业绩比较基准里的股票部分定在多少比例合适:是100%,是中值,还是60%?相信很多投资者都会幸灾乐祸地希望是前者,不希望是后者。其实,这又错了。至于基金公司方面,是绝对不会设定低于70%的。
如果业绩比较基准里的股票部分设定得很高,如90%、95%,甚至100%,如嘉实基金管理公司的某些基金,那么,在上涨行情里,这些基金的业绩与基准对比不占便宜;但是,在下跌的行情里,基金经理只要降低一下股票投资仓位,一切就OK了。
同理,业绩比较基准里的股票部分设定得很低,即像上述有人看似有远见地担心的那样,例如,是60%,那么,在上涨行情里,基金经理很容易战胜基准;反之,在下跌的行情里,难度就太大太大了。
相比之下,只有中值似乎可取了。现在已有一些基金的确是这么做的,即75%。但这是在鼓励平庸,与投资者投资基金的本意——多赚钱——是相悖的。
二、管理费率浮动机制
某社保基金与两家具有社保基金管理人资格的基金公司签订了协议,开始试点采用浮动费率收取管理费。对此,我没有接受任何媒体的采访,并一直在观察媒体的后续报道,思考这个现象与公募基金之间的关系。
1.这是开放式基金持有人理性的不合理要求
2007年入市的很多投资者至今还被或深或浅地套牢着,这些人是否总结过自己当年匆忙入市的原因呢?为什么都集中亏损在股票型基金方面呢?就在前一个周末,在北京的某个会议上,还有持有人在问:有什么方法可以让这些基金解套?
从2007年亏损至今,或者从2009年末入市以来亏损至今,长时间的不盈利,屡战屡败,屡买屡套,使得很多人对于基金产生了很多怨言,并最终盯上了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且提出了看似合理的管理费率浮动机制的要求。
之所以说这个要求是不合理的,是因为:
(1)这些持有人绝大多数并不了解他们所持有的基金的基本特性,比如什么是股票型基金。按照基金法,股票型基金合同生效并且在经过了6个月的建仓期之后,任何时候的股票投资仓位都不得低于60%,否则必须在10个交易日内补足。从2005年至今,股票型基金实际上的平均持股仓位在80%左右。基础市场行情近几年的走势不好是客观事实,在这样的行情背景之下,还要求股票型基金做出绝对收益,可能吗?
(2)开放式基金持有人提出这样的要求,或许还有基金公司之前不切合实际的盲目宣传误导所造成的恶果,其中最为影响深远的就是“专家理财”和“懒人理财”这两大理念。现在,难道大家真正地不知道其中有错,并且还要将计就计、将错就错吗?
(3)开放式基金最大的特点是规模的随时可变性。如果采用浮动费率制度,势必要在业绩达到一定程度之后提高管理费率,在亏损达到一定程度之后降低管理费率。这种做法,对于前者,有可能让前期的持有人享受业绩良好的低费率;对于后者,有可能是在让前期的持有人遭受业绩不好的高费率。这种做法合适吗?
(4)一些持有人只是很简单地提出了浮动费率制度的想法,并没有设想到这个制度的实施难处。例如,什么样的业绩可以算好的业绩?在上述社保基金的浮动费率安排里,以“8%”作为浮动的起点。这个“8%”合适吗?若以此为参照,是否到了这个标准就执行浮动费率呢?或者连续N日达到这个标准之后就实施呢?2007年,业绩最好的股票型基金年度净值增长率为:最高的超过了226%,最差的不足55%。若按照“8%”这个标准,则所有的基金都可以收取业绩报酬。但是,后者的持有人估计个个都会气炸了肺!
2.让创新的热浪也波及证券投资基金上来
这里我使用了“证券投资基金”一词,没有使用“开放式基金”,理由很简单:在开放式基金上不适合使用管理费的浮动收取制度。但是,这没有关系,我们可以搞创新,创新出来一个新的基金种类来尝试这个制度。相关的创新建议如下:
(1)固定期限。设立一只基金,有固定的运作期限,如一年、两年、三年,等等。到期的时候,基金清盘,结算各自的收益,结清各方款项,然后决定是否再玩。
(2)封闭运作。即封闭式基金,为的是没有申购与赎回,不让有些持有人希望借此套利。这类基金,不可以上市。
(3)主投各类资产均可。这类基金既可以主做股票,也可以主做债基,区别只是在于收益率的高低与费率的区别。我们希望这类产品主要集中在具有主动型投资风格的股票型基金上。
(4)全仓位浮动。即无论是主做股票,还是主做债券,仓位的底限都是0,上限都是100%;若是债基,还可以放大,如200%、300%。关于股票仓位上限的问题,监管方面将是又一个重要突破。
(5)因为全仓位浮动,所以业绩的标准是绝对收益。可以在基金契约里约定多个层级的收益率与管理费率标准,或者包括业绩提成。
(6)持有人缴纳给银行等销售渠道的2%左右的销售费用,是必不可少的。这个成本不在业绩考核标准之内。
(7)要有一个清盘的底限,即当相关基金亏损达到一定幅度的时候。
(8)如果是亏损清盘,基金公司也应该有保证自身经营运作成本的费用提取。因为无论如何,基金公司不能白干,即使是有亏损,也是他们的能力问题。并且,最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这项条件,估计不会有基金公司愿意做倒贴的买卖。
三、降与不降的思辨
1.为什么要降?
回想前后因果,降低管理费的举措似乎与管理层期望通过此举来平息市场的怨气有关。市场中的相关举措,是否一定要顺应基民一些不合理的、欠理性的诉求呢?这样的做法,或将有可能助长不理性行为的蔓延,对于市场的稳定发展无益。
近几年,基民为什么会亏损严重?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在这样的关键时候,我们很少看到有关方面的“投资者教育”,大家这种在必要时候的集体失声,实在是很不应该的。市场涨的时候鼓吹长期投资,刚跌的时候号召定投,再跌的时候就不敢说话,当市场处于最需要理性引导的时候,理性的声音没有了。
降低管理费率,对于投资者来说其实并没有得到多大的实惠。以主动型权益类基金这个当前怨气最大的产品类型为例,目前的费率标准是1.5%,八折之后是1.2%,投资者得到了0.3%的实惠,即每100元的投资,每年少支付3毛钱的管理费。这个区区0.3元,相对于近几年的亏损,虽然不是九牛一毛,但也于事无补。
2.降的标准是什么?
我并不反对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但是,怎么降,需要有个明确的说法。一刀切地搞个八折,比较难以理解,这似乎是在顺应近些年的某种社会潮流:凡是数字,都热衷于带“8”或带“6”。
我赞成降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收入,并不是希望以此来弥补基民的亏损,而是希望把其中的虚高部分剔除,还利于民。
有权威媒体报道了我的态度,即可以降,但没有说明我认可降的理由。我的本意是:既然基金公司已经普遍性地给了银行渠道方面很高比例的管理费提成,那么,降低管理费率的标准就可以按照业内普遍给予银行的“管理费提成”比例来定,把给银行的钱返给投资者。
从“管理费提成”这个角度来看,这部分收入其实可以被看成多余的,没有了这些,基金公司一样可以较好地过日子。这些钱,是银行方面依据渠道的强势对基金行业的掠夺,把这部分钱返还给基民,基金公司方面就失去了给银行管理费提成的“底气”。
3.银行渠道独大,不正常的“脑体倒挂”
广大基民的投基成本主要由以下方面构成:以当前市场上规模最大的股票型基金为例,认购费率通常是1.2%,申购费率通常是1.5%,赎回费率通常是0.5%,管理费率通常是1.5%,托管费率通常是0.25%。其中,认购费、申购费、托管费通常是渠道全部拿走,管理费通常被以银行为主的渠道分走很多,赎回费中有25%的部分是要硬性归入基金资产的,其他的部分,基金公司方面似乎也不可以全部得到。
由此来看,认购费、申购费、托管费、赎回费、管理费,银行渠道方面费费都拿,银行渠道在基金销售服务方面的获利很大,但是,这种大似乎有些很不合理。第一,一个机构内,不同的部门做不同类型的服务,均参与收费,是否有多重收费的嫌疑?第二,做销售的,收入比做投资的高,即做体力的收入比做脑力的高,这种情况已经最为明确地表现货币市场基金、短期理财债基这两类基金上。
以银行为主的基金销售渠道,近年来学习券商大力推广网上销售,各家银行的网上基金交易量均超过了半数,十分有效地减轻了柜面的服务压力。这种情况表明,过半数的基金销售并没有得到银行渠道方面的直接服务,银行方面只是提供了一个通道。
券商提供股票交易通道,收费标准极低;第三方销售机构提供网上服务可以打折;银行方面提供基金交易通道服务,收费标准为什么就一定要几十倍于券商呢?
四、风险准备金和业绩报酬:似乎不适合开基
基金,有公募和私募之分,我们不应该混淆公募和私募之间的界限。在公募基金里,有开放式基金和封闭式基金两类,目前,前者是主流,更是舆论的焦点。需要厘清的是,在开放式基金里,既不应该有“风险准备金”这个概念,也不应该有“业绩报酬”这个说法。
1.关于风险准备金
因为有亏损,而且是较长时间的不赚钱,是较大幅度的亏损,有人想到了“风险准备金”,这个词看似很时髦、很专业,其实,相对于开放式基金来说,经不起推敲。
第一,风险准备金从哪里来?基金公司的注册资本金?现在,最高级别的注册资本金普遍是2亿元。一个公司管理100亿元的资产,亏2%,就空了。这还不包括基金公司之前已有的开支。
第二,从基金资产中提取?这是羊毛出在羊身上的把戏,本质上已经荒唐,且也有较多不合逻辑之处,不值得再做讨论。
第三,从基金公司的管理费中提取?这是伤害基金公司利益、伤害基金公司股东利益的行为。即使他们愿意做出牺牲,对于投资者来说又有多大的实质性帮助呢?管理费费率本身只有1.50%,从中提取多少出来合适?提取一半?那就是0.75%。这个0.75%,相对于届时的实际净值折损幅度来看,能够填补上吗?
第四,提取风险准备金,若从基金资产或管理费中计提,是要每日计提、定期划出的。若真的想这么做,将按照多长的投资期限?将按照什么样的标准?
第五,更为重要的是,补偿的时候将是一次性补偿的,而开放式基金的根本特点,就是基金规模每日都处于变化的状态之中,即时刻都有申购、有赎回。如果是一次性的补偿,那将必须要确定某个补偿的时点,那么,之前赎回的投资者是否就该吃亏了呢?这公平吗?若是一次性的补偿,恰好在该补偿时点之前申购的资金便享受到了好处,这公平吗?是否还有投资者专门为此来套利呢?
2.关于业绩报酬
给予业绩报酬,这种动议的出发点在于借鉴私募的激励机制。这个借鉴的标的本身就有破绽,因为私募也没有各个产品都获得绝对收益、业绩报酬的表现。其实,提取业绩报酬这种看似很市场化、很合理的做法,在公募类开放式基金方面,根本就不具备可操作性。
第一,提取业绩报酬这种做法从本质上混淆了公募基金与私募基金的界限。现在出现这种声音,表面上与近几年市场上的多种情况有关,本质上与很多投资者在亏损之后的某些情绪化表现有关。对此,我们的市场监管者应该旗帜鲜明地给予正确的引导,而不应该任之随意发泄,损害公募的声誉。
第二,业绩报酬如果给了,之后市场出现调整,基金的净值出现波动、出现阶段性的亏损,又该怎么办?再动用风险准备金来补偿?这样翻来覆去,有没有完?
第三,最为根本的,还是在于开放式基金的这种特定基金类型的存续方式决定了给予业绩报酬的做法根本行不通。试想,给予业绩报酬,势必要在某个特定的时点从基金的资产中挖出一部分来,参照私募的标准,通常是盈利部分的20%。如果要提取业绩报酬,基金的净值势必会应声而落,那么,问题就由此而生:
在提取业绩报酬时点之前已经赎回了的投资者,就不必遭受支付业绩报酬所产生的“损失”了。他们享受到了高收益,却不用支付业绩报酬,这合理吗?
在提取业绩报酬之时没有赎回的投资者,因为坚持了长期投资,就该享受这个“损失”吗?
在提取业绩报酬之前申购的投资者,进来之后立刻遭受到了净值的下跌,这对于他们来说就是损失。他们没有享受到之前的收益,现在却要支付业绩报酬,这合适吗?
在业绩报酬的提取时点前后,相关基金的净值将会出现一定的跳水,那么,聪明的投资者为何不利用这个机会做一把套利呢?即先在净值高的时候赎回,然后当净值掉下来之后再申购。如果投资者都这么聪明,相关基金提取业绩报酬的时候,岂不是要遭遇巨额赎回了?
基于上述分析,私募里的某些事情,在公募里的开放式基金是不合适的。不过,对于封闭式基金来说,或许可以尝试。但这首先需要基金公司的胆识,其次需要看投资者是否愿意配合。
最后,再啰嗦一句:今后,请广大投资者专心做好投基,别再为了“区区”管理费问题劳神。
截至2013年春节本书编写之时,所得到的最新消息,春节之后,市场上可能会有带有“浮动费率”制度这种创新成分的新基金发行。发就发吧,反正相关问题前面也都说过了,唯一的希望是:这样的创新产品的确能够做好。但是,逻辑上的两难、排名的事实、能力的高低、机会的把握,等等,一切都还是客观存在,依然无法回避。


基金业创新的本质
创新,基金市场各方一直在追求。2012年以来,鉴于特殊的监管背景原因,创新似乎迎来了第三次浪潮。
一、创新对于提高基金的业绩没有实质性的作用
意外吗?这是一句会让很多人难过的大实话,一些人可能难以接受,但事实就是如此。有些人可能会反问,在此,我们不妨反证一下。
基金公司是专业化的资产管理机构,其主业就是做投资,投资股票、债券、期货,等等。为了提高收益,基金公司一直在竭尽全力地做各种各样的努力,但是结果如何,大家有目共睹。这里所说的“努力”,当然充分包括了含有创新成分的方方面面的努力,如研究方法、投资策略、操作技巧,等等。现在,单纯地说创新,并且如果某种创新可以立竿见影地提高基金的业绩,想必早已在业内泛滥了。
因此,在说到创新的时候,广大投资者最好不要简单地指望创新能够给我们所持有的基金带来良好的收益。或者说,至少截至目前,我们无法看到创新可以给基金带来控制风险与提高收益的可能。
二、基金业的创新,目前全部是引进
这个标题又是一个大白话,可事实就是如此。这里所说的“引进”有两个方面的含义:
第一,从国外市场引进。从根本上来讲,基金本身就是从国外引进的,只不过引进的时候没有一次性地引进所有的基金类型,因此,这就恰好给我们之后的“创新”留下了空间。现在,我们不断地从国外引进各个已有类型的基金,并冠之以“创新”。这个方面的例子不胜枚举,熟悉基金市场的人都可以随口说出几个。
第二,从国内其他市场引进。即国内市场上其他细分资产管理行业已有的产品,只要政策允许,就可以在基金行业里使用,也可以被引进,被“创新”。最为典型的、新鲜的案例,就是汇添富、华安这两家公司发行的短期理财债基金,它们填补了银行之前有、现在没有的空白。
总之,只要是基金行业里之前没有过的,都可以被冠之以“创新”二字。这样做的好处,在于可以引起广大投资者的重点关注。
三、创新的实质是细分和机会
这里说的“细分”,指的是对基金所投资的标的市场进行细分。最早,只有投资股票的基金,有了投资债券的基金之后,就是“创新”;之前,投资于股市的基金都是主动型风格,后来有了被动型的,就是“创新”;指数型基金,之前跟踪的都是单市场指数,现在有了跟踪跨市场指数的,就是“创新”;再过几天,还有跟踪境外指数的指基,也是“创新”。
创新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既可以给广大投资者带来一种全新的控制风险的方式、手段和机会,也有可能是一种全新的获取收益的方式、手段和机会。同时,换个角度来看,控制好风险,减少损失,也就在增加收益,更为重要的是,当市场机会来临的时候,有更多的本金参与投资。
最为典型的案例,就是现在依然被冠以“创新”称号的分级基金。分级基金,一基三“吃”,除了可以让大家按照传统的方式申购、赎回之外,上市之后,大家不仅可以买和卖,并且最重要的,标的是具有风险收益特征迥然不同的两类份额。基于不同的投资方向、投资策略、净值高低、行情位置层,投基的策略非常丰富。
四、创新要有择时,更要有良好的宣传来配合
说创新需要择时,可能很多人都会感到奇怪。其实,这个方面的辛酸只有相关基金公司自己可以体会到。例如,在股票市场行情走势良好,权益类产品净值不断走新高,市场关注的重点都在于高风险类产品的时候,如果某基金公司过于具有前瞻性,或者说是在大类资产配置上判断失误,推出了具有低风险特征的固定收益类产品,如纯债基金,一般都不会有良好的市场响应。
而良好的宣传,指的是能够把创新说明白、说清楚的宣传。在这个方面,基金公司通常有两个误区:第一,认为创新很简单。基金公司里的相关人员关注某种创新很长时间,当然充分了解创新的内容。但是,对于外界,则都是初次接触到。第二,由于每个人知识结构的不同,基金公司能够很容易接受的内容,广大投资者不一定很容易理解。
还有,讲述的技巧也很重要。某创新,基金经理讲一个小时,投资者还是听不明白;我讲三分钟,大家就清楚了,这是因为我们介绍新产品时的切入点不同。
五、不希望有太多的创新
一个公司一个创新,一个创新至少要琢磨半年,对于各个基金公司的人来说,都不算什么。但是,70家公司都搞创新,市场上就有了70个创新,这种状况,即使是像我这样的专业研究基金人士都难以应付,更何况普通投资者呢。大家如果没有时间应付,就干脆不关注,则是从另一个角度意味着创新的失败。
因此,对于创新,监管部门应该有适度的把关,要有一定的论证,设立一定的原则和标准,不能让基金公司在创新方面做得过于激进,这其实也是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我这里所说的“不希望有太多的创新”,本意在于提高创新的有效性。
不可否定,2012年,市场上的确有一些创新取得了较好的市场效果,如短期理财债基、具有“T+0”特征的货币市场基金,等等。这些创新,对于相关基金公司来说,的确是做大了规模,但是,从公司收益的角度来看,很多公司的边际效应不高,有的甚至是在赔本。这其中的经验得失,相信很多公司都会总结。


跨境ETF的三大看点
作为2012年度的又一重大创新,华夏恒生ETF、易方达H股ETF这两只跨境ETF发行成功,并分别在深交所、上交所交易。它们的重要意义主要有三:
一、理论上将会降低原有主做港股之QDII的市场地位
香港股市一直是内地很多投资者向往的地方,具体表现在:
(1)通过媒体报道可知,由于觊觎那里的潜在获利机会,曾经有一些资金通过地下的方式违法进入香港股市。
(2)有些有条件的人利用各种各样的机会,以合法合规的方式在当地开户、交易。
(3)目前,QDII是内地公众曲折投资港股的主要方式。在众多QDII里,除了某只香港精选股票型基金是直接投资港股的之外,不仅有很多冠名中有“亚洲、亚太、亚澳、大中华”等字样的QDII在重点投资香港股市,还有很多冠名中有“环球、全球”等字样的QDII也在重点投资香港股市。统计数据显示,现在的市场上有半数左右的QDII在以香港股市为主要投资对象。
在上述三种情况里,第一种是违法的;第二种只有少数人可以用;第三种虽然是主流,但却是间接的,以及不稳定的,即那些组合随时都有可能出现变化。
现在好了,有了这两只跨境ETF,大家将可以直接利用日常的股票交易账户,通过深、沪两个交易所来买卖相关的ETF。在大家对于香港股市具体交易品种普遍缺乏了解的情况下,通过买卖这两只ETF,可以实现对香港股市总体运行大趋势的投资。
并且,理论上还有一个很可能出现的事情是,通过这两只跨境ETF来实现大家对于香港市场的主动投资、直接投资,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替代原先大家通过QDII去投资港股的做法,进而或将会使相关QDII的规模下降,并或促使相关QDII更加积极主动地扩展和配置对于海外市场的投资范围,让相关基金产品的投资能够更加接近QDII的设计本意。
通过跨境ETF投资港股还有两个很大的优势,那就是我们已经说过很多次的、与投资场内基金和场外基金相关的内容,即投资场内基金,具有高效率、低费用这样两个显著的优势,并且,这前一个优势相对于QDII来说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因为以往通过场外的方式投资QDII,一个申购与赎回,实际耗时在两周左右,而现在走场内,交易速度与买卖股票一样快。至于交易成本,则更是比场内低很多。
二、让投资者的美元资产有了全新的可投资对象
基金产品创新的目的,就是为了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更为多种多样的投资机会,其表现方式也应该是多种多样的。就这两只跨境ETF的联接基金来说,除了份额买卖、认购、申购、赎回、套利等之外,扩展投资币种的使用类别,不再仅仅局限于人民币,是这两只基金除了跨境这个创新之外的另一个重要突破、重大创新。
虽然现在的市场上已经有了很多QDII,但大家投资时使用的币种都是人民币,具体投资过程中涉及的外币,由基金管理人在一定的外汇额度内解决。目前,国内很多居民都持有着一定量的美元资产,这些资产该如何管理,如何使其有可能获得高于存款收益的投资获利机会,长期以来一直是困扰大家的一个现实问题。
现在,这两只跨境ETF给大家带来了一个全新的方式,即可以直接使用美元投资它们,认购、申购时使用的是美元,赎回时得到的还是美元。还将给大家带来一个全新的投资获利机会。同时,吸纳美元进行投资,也可以为该基金增加另一个种类的资金来源,对于扩大该基金的规模有利。
三、证券从业人员或将可以从容投资华夏恒生ETF
根据相关法律法规,为防止内幕交易,证券从业人员被禁止投资股票。至于投资基金,尤其是基金从业人员,也有严格的报备制度。
现在,在这两只跨境ETF里,华夏恒生ETF的标的指数是代表香港市场的典型指数,成分股中的内地上市公司较少,这或将会给证券从业人员投资参与证券投资带来一个新的机会。毕竟,一来,投资标的是个指数;二来,相关内地上市公司的内幕信息即使对标的指数有影响,并且是正面的影响,也或将是极小概率的事件。
当然,这只是笔者的一个推测。最终的结果,还将有待管理层的确认。
这两只基金已经可以正常交易了,同时,我们也看到,其他QDII似乎没有受到冲击。这种情况的出现,就是我们前面在对于沪深300ETF所做的相关分析中所谈到过的“市场的有效性”问题。不必着急,随着原有QDII投资者的赎回,随着时间的推移,大家对于这两只港股ETF的认识将逐渐清晰。


冷静看待外资银行卖基金
曾经有消息说,外资银行或可望向证监会提交代销开放式基金资格的申请。目前,暂时不知道这个情况的进展到底如何了。增加基金销售渠道,为投资者提供多一些的在销售网点方面的数量,让投资者有更多的选择,对于市场来说是件好事。只要符合条件,谁卖基金都一样。但是,无论如何,我们都要冷静看待外资银行销售基金的前景,千万不要再盲目地、崇洋媚外地、无原则地看好外资银行。
一、外资银行的销售力量有限
据统计,2001年在华外资银行的资产份额占比为1.82%,2007年的占比达到了2.38%,但到2011年下降为1.93%,即在过去10年里,外资银行的市场份额仅仅增长了0.11个百分点。由此来看,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并不是很好。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它们的经营不善,还是我们的政策限制?估计后者的可能性更大一些吧。
外资银行在中国的分布情况到底如何呢?在北京,分行级别的大约有3个,代办处级别的大约有2个,办事处级别的大约有3个,直接称呼为银行的大约有2个;在国际化大都市上海,直接称呼为银行的大约有3个,事务所级别的大约有1个,办事处级别的大约有2个,代表处级别的大约有23个,分行与支行级别的大约有36个。一个是“中国的首都”,一个号称“世界的上海”,外资银行机构的数量大致如此,其他城市估计应该不会比之更多了。
外资银行有临街门面的极少,70%以上只是在某个高端写字楼的某某室办公。由于位于高端写字楼内,安保森严,一般人无法自由进出,这就决定了外资银行根本无法为中国国内的普通客户提供服务,其业务范围因此相对有限。部分外资银行可以接受客户的存款,但存款的起点是有门槛的:每笔100万元以上。根据我国当初加入WTO的承诺,5年内开放中国的企业和中国居民的人民币业务,即在2011年左右开放这些业务。但是,从目前的情况来看,似乎进展不大,这或许更多地与外资银行较为普遍的中高端服务定位有关。
上述情况表明,如果外资银行继续维持现状,那么,它们实际上在销售基金方面可以给出的销量应该十分有限,不会对现有的市场格局造成明显的冲击。对此,有些大型基金公司、市场营销经验丰富的基金公司将其看得很透,不对外资银行的基金销售抱有希望。
二、不要盲目崇拜外资银行
关于业内人常提及的外资银行“在海外金融市场的成熟经验”,实际上已经是被近几年的市场现实屡屡击破的空话。但还是有人认为:“外资银行在理财经理的专业度和代销基金的评价各方面,会更先进一些,因为它们国家基金代销的发展阶段比我们长。外资银行在引入代销基金时,会带来一些新变化。”“外资银行基金代销模式跟国内肯定不太一样,外资银行的重点在于提供给客户最实用的产品,并非所有的基金产品都上线,规模销售本身并非外资银行的空间。外资银行更注重在自己领域里,为自己的客户引进其认可的产品,与客户获得共赢,不会像中资银行一样努力占有市场份额,这不是外资银行的价值取向。”
看到了这些评价,我很不明白,第一,外资银行在代销境外的理财产品方面已经发生过多次让境内投资者血本难归的境况,已经充分暴露出了他们在专业水平、控制风险能力方面,甚至是在职业道德方面可能存在的问题,可即使如此,由于那些境外的理财产品不需要接受境内的监管,外资银行的这些行为可以多次得手,并逍遥自在。由此来看,指望外资银行能够给客户提供“最实用的产品”,纯粹属于臆想。
第二,所谓外资银行将会在未来的基金销售服务中不注重规模之说,实在让人无法理解。如果不注重规模,还做销售干什么?不注重规模,何来盈利呢?分客户的盈利?不注重规模,干脆别做这些业务了。这种天真观点,就好像是在说“吃饭不是为了吃饱,喝水不是为了解渴”一样荒唐。至于某些外资银行所炫耀的“在全球基金业务具备的广泛经验”倒也似乎无错,但这些经验都是些什么经验呢?从N年前某些国有大银行热衷于与境外合资,大力汲取境外的“先进经验”的实际效果来看,这些银行自己最后都坦承没有学到什么。
最后,要说明的是,对于外资银行代销基金,我不看好的只是它们在公募基金方面的作为,至于在非公募产品方面,由于我们的客户基础是单笔存款100万元以上的大客户,可能会有较好的发展。而这个,或将是它们的特色所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