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秩序四千年:人类如何运用法律缔造文明(世界重归混乱,文明岌岌可危,法律与秩序是我们仅有的武器。穿越时间,鸟瞰全球,一部波澜壮阔的人类文明史)
》
售價:HK$
154.6
《
民法典1000问
》
售價:HK$
99.7
《
国术健身 易筋经
》
售價:HK$
33.4
《
古罗马800年
》
售價:HK$
188.2
《
写出心灵深处的故事:踏上疗愈之旅(修订版)(创意写作书系)
》
售價:HK$
66.1
《
控制权视角下的家族企业管理与传承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
》
售價:HK$
167.3
《
利他主义的生意:偏爱“非理性”的市场(英国《金融时报》推荐读物!)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我国历史悠久,早在两千年前就形成了完备的行政管理体系和制度,隋唐以后更是形成科举选官的制度,从全国各阶层中选拔官员。在千百年的发展演化中,无数杰出的人物进入行政系统,即俗称的“官场”,成为其中一员,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报效了国家,服务了民众。《领导中国的智慧:做官的修养与学问》从中国数千年的官场中,选择有参考借鉴意义的官员事迹,加以解读和分析,为当下的领导干部做好本职工作提供参考借鉴。《领导中国的智慧:做官的修养与学问》的出版,对当下领导干部的工作定能产生较强的启发借鉴作用。
|
內容簡介: |
“官”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一系列活动的运筹者、组织者、协调者、落实者。大德者大智,做官者先做人。对领导者来说,修养既是人生智慧,也是领导学问。在千百年的历史进程中,无数杰出的人物为官理政,用自己的聪明才智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有怎样的智慧?是如何修身立德的?《领导中国的智慧:做官的修养与学问》从古代官场人物中选择了部分典型人物,详细解读其报效国家、服务民众的为官理政故事,并仔细探究其领导智慧。全书内容分为修身之道、知人善任、驭人之术、仁者无敌、升迁有道、多谋善断、做官方略、为政之道、智谏之术、进退有据十章,是各级党政领导干部在新形势下秉持为民、务实、清廉作风,进而提升执政能力的指导读物和必备参考书。
|
關於作者: |
李学诚,河北河间人,生于1973年。1995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管理学系,曾任教于中国煤田地质总局干部学校,兼任中央财经大学案例研究中心东方资治特约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历史文化以及领导学、管理学。曾参与策划出版《领导全书(增订版)》(刘海藩等总主编、九州出版社2001年版)、《领导者突发事件处理实务》(孙钱章主编,华龄出版社2002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全释》(江平主编,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2002年版)等。
|
目錄:
|
第一章 修身之道
德必有邻:湘江夜话
晏婴俭以养德
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
清正廉洁:公孙仪拒鱼
李鸿章胸不藏奸
曾国藩淡泊名利
第二章 知人善任
魏元忠以盗治盗
林则徐不拘一格用人才
元世祖知人善任
扬长避短 择人任势
房玄龄任人唯贤
先见之明 巧识人才
第三章 驭人之术
赏亦有道
大奸若忠
曾国藩驭人有术
眼里揉沙 有容乃大
高欢父子恩威兼施成霸业
领导者不要和下属“打成一片”
第四章 笼络之术
攻心为上:曹操焚信笼人心
仁者无敌:文王仁德葬尸骨
赵文子釜底抽薪治盗匪
羊祜不战而胜
感情投资也是一项重要投资
重情重义也是重要管理策略
第五章 升迁有道
郭威:找对领导站对队
清官吴兴祚的升迁之道
李秦授升迁有术
张宾提升有诀窍
把握时机 明智抉择
认清时务 择木而栖
第六章 多谋善断
独具慧眼 一箭三雕
假道伐虢 借力使力
上屋抽梯 有进无退
欲擒故纵 以退为进
静以待变 后发制人
不要扬汤止沸
第七章 做官方略
分利予人才能得人拥护
司马懿扮猪吃虎
张居正以退为进
姚崇的变通智慧
和为贵:孙叔敖的为官之道
为仕必学: 宋太宗开卷有益
第八章 为政之道
得道多助 失道寡助
不竭泽而渔 不焚林而猎
凡事预则立 不预则废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管仲洞明世务霸天下
张之洞勤政廉洁有口碑
第九章 讽谏之术
东方朔巧谏汉武帝
狄仁杰智辩复大唐
博尔奔察妙谏乾隆
诸葛恪添字得驴
优旃笑语藏玄机
刘备从谏如流
第十章 进退有据
功成身退 天之道也
王翦索财取信任
箕子明察保全身
阮籍卖醉避祸端
明哲保身 防范小人
千古佳话:范蠡功成身退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修身之道
德必有邻:湘江夜话
德不孤,必有邻。
——《论语》
【译文】有道德的人是不会孤立的,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与他为邻。
清道光二十九年(1849年),云贵总督林则徐因病开缺,途经贵州、湖南,回福建原籍养病。道光十九年(1839)林则徐在广州成功主持禁烟。次年,英国侵略者以此为借口,出兵侵略中国。道光帝大惊,与英国讲和,将林则徐革职查办,发配新疆。道光二十五年(1845)释还,署陕甘总督,次年任陕西巡抚,二十七年升任云贵总督。作为一代名臣,林则徐威望卓著,忠心耿耿,即使在革职流放中,也始终不忘国事。发配新疆期间,他极力探求强边之策,提倡当地军民进行屯田,兴修水利。在云南,整顿矿政:努力加强民族团结。故深受当地军人敬重。
道光二十九年底,林则徐告老还乡。回归故里的途中,船泊湘江。湖南的文武官员知道后,都纷纷赶来拜会这位名满天下的大臣。但林则徐却想起了一位从未谋面的书生左宗棠,派人到十里开外的湘阴柳庄请左宗棠来舟中叙谈。
左宗棠三次参加会试均不第,乃绝意进取,埋首读书。他“身无半亩,心忧天下,读破万卷,神交古人”。早在青少年时,左宗棠就从贺长龄、贺熙龄兄弟和陶澍、胡林翼等口中听到过林则徐的事迹;后来在陶家读过陶、林的往返书信,已经了解到林则徐是一位学识渊博、才气超群、操守清廉的官员。
林则徐对左宗棠也并非陌生,他与贺长龄曾经是陶澍的属下,又早与胡林翼有过密切交往。林则徐的好朋友陶澍也对左评价很高。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林则徐任云贵总督,老病之躯适逢多事之地,极需帮手,又苦于缺乏合适人选。时任贵州知府的胡林翼向林推荐了左宗棠。胡林翼对左宗棠的品学极为赞赏,推崇左为“近日楚材第一人”。林则徐听后马
上就要胡林翼写信,请左宗棠来云贵总督幕府。但当时,因左宗棠已受长嫂之托要为长兄的遗子办理婚事,又已接受陶家课读的聘约而回信婉辞,表示“西望滇池,孤怀怅结。”左宗棠未能应聘,林则徐虽不免遗憾,但从此对左印象深刻。因此,左宗棠接到林则徐的来信,兴奋不已,马上赶到了长沙。林则徐见到左宗棠的拜帖后,立即请其入船,同时吩咐其他来客一概不见。神交已久的两位忘年朋友终于相见。
二人畅谈甚欢。天色近晚,林则徐命将官船乘着湘江顺流,驶到岳麓山下一个僻静处停泊。随后,船中烛火通明,林则徐设酒宴款待左宗棠。两人一边喝酒,一边纵谈天下古今大
事。两人天下大势到西北塞防与东南海防,从行军用兵到办理洋务,从新疆屯田水利到滇中战乱,无不各抒己见。双方治理国家的根本大计,特别是西北军政事务,见解不谋而合。
这就是史书上有名的“湘江夜话”。
他俩虽是初次谋面的两代人,却像神交已久的老朋友,开怀畅饮,倾吐积愫。家事、国事、人物、政事,“无所不及”。林则徐对这位37岁的布衣“一见倾倒,诧为绝世之才”,期许良厚。左宗棠对这位65岁的前辈名臣,颂为“天人”,崇敬至极。共同的经世抱负和情趣,填补了他们年龄和身份悬殊的鸿沟,林则徐丰富的阅历、恳切的言辞使左宗堂听得如醉如痴。林则徐向左“谈及西域事务”,力主富边强边,给左留下了深刻印象。
会谈中,林则徐将自己在新疆整理的宝贵资料全部交付给左宗堂,并说:“吾老矣,空有御俄之志,终无成就之日。数年来留心人才,欲将此重任托付。”他还说,将来“东南洋夷,能御之者或有人;西定新疆,舍君莫属。以吾数年心血,献给足下,或许将来治疆用得着。”
后来,林则徐还多次与人谈起这次会见,极口称赞左宗棠是“非凡之才”、“绝世奇才”。二十多年后左给朋友写信谈及此事,犹如发生在昨日般历历在目。而左宗棠后来经略西北,继承了林则徐的遗志,则可看出湘江夜话对左宗棠的深远影响。
晏婴俭以养德
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春秋》
【译文】节俭,是善行中的大德:奢侈,是邪恶中的大恶。
周灵王十六年(公元前556年),晏婴的父亲、齐国大夫晏弱死了。
当时,卿大夫的丧礼是非常隆重、靡费的。为矫正时弊,警醒世人,年轻的晏婴顶住流俗的压力,勇敢地对传统丧仪做了改革。按照礼制规定,为晏弱送葬时应有装载随葬牲体的送葬车五辆,晏婴却只安排了一辆;按规定灵柩下葬后主持丧礼者还要请参加典礼的宾客们聚会一番,举行繁琐的拜宾、送宾等仪式,晏婴减掉了这套程序,安葬完毕即刻返回家中,让送葬的亲朋好友自行离去。对这种违背常情的做法,不但当时人感到大惑不解,就连后来某些儒家学者也未能看出其中的深意。
晏婴以如此“低级”的标准为父守丧,除了向世人说明自己简化丧仪完全是为矫正奢侈之风外,还有意同那些不顾廉耻、服丧期间便无所顾忌地纵情声色的贵族们区别开来。
在祭祀制度方面,晏婴也做了大胆的改革。按当时的礼制规定,大夫一级贵族祭祖时应当采用以羊和猪为祭品的“少牢”之礼,而晏婴却自降一级,采用了只以猪为祭品的士级祭礼,而且故意同注重牲体肥壮的传统用牲习惯唱反调,只用一些瘦弱的小猪充当牺牲。
晏婴一生经历过齐灵公、庄公、景公三世,从崔、庆家族垮台后,晏婴的政治地位越来越高,成为齐景公最得力的辅佐。到景公后期,晏婴虽已是年迈老臣,但嘉言懿行愈发传播四方,在列国间享有崇高的威望,但他却从不以德高望重而自傲。
诸葛亮也时常告诫家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他明确指出了两个条件:一个是静,另一个是俭。学习既要有志气,更要心静,心不静就不能专心治学。生活太舒适了,也容易分散精力,立不了大志。生活俭朴,历来是涵养道德的重要条件。“俭以养德”不仅是人之规范,可以成就事业,而且是立世之基,可以成就天下。古人把勤俭视为美德,一再警训人们力戒骄奢淫逸。勤、俭这两个字看似寻常,却不能等闲视之。因为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忘怀得失,不慕荣利;只有具备这种美德的人,才能胸怀大志,处困境而不沮丧,受窘厄而泰然如常;也只有具备这种美德,才能摒弃奢欲,以事业为重,有所成就,有所作为。
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改革家王安石同样信奉“俭以养德”为金科玉律。他临危受命,大胆改革,提出了“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号,强制推行了一系列法律,限制地主阶级,减轻农民负担,触犯了许多官僚、富人的利益,引起了既得利益者的强烈不满,对王安石的改革群起而攻之,使改革终于失败。有人说,古往今来,改革者落马,总没有好下场。但王安石是个例外,尽管有人对他恨之入骨,他仍安然无恙。奥秘何在?
王安石一生淡泊明志,不迷奢欲,不修边幅,不拘小节。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破衣烂衫;住的是茅舍一处,风雨飘摇;晚年骑匹小毛驴,安贫乐道,吟诗作对。即使是他大权在握时,也很少有人敢于巴结奉承他。据说他晚年患有哮喘病,药方中有一味药是紫团山的人参,但此参很难找。有一个人正好有,就给王安石送去了几两,不料王安石坚决不要。有人劝他:“你的病没有这种药治不好,为治病考虑,又何必推辞呢?”王安石说“非吾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最终还是没有接受。有个官僚叫邓绾,曾为主安石的弟子和女婿求取官职,王安石就将此事公开,并宣布为邓绾的“罪过”。就连他的夫人为他找了个美妾,他都坚辞不受。正是他的人格魅力使政敌对他无懈可击。
王安石:宰相肚里能撑船
克己可以制怒,明理可以治惧。
——《近思录》
【译文】克制自己可以克服生气的毛病,明白事理可以克制恐惧的毛病。
相传,北宋宰相王安石中年丧妻后,续娶了一个妾叫姣娘。姣娘出身名门,秀外慧中,琴棋书画无所不通,可谓是个才女。婚后,王安石整天忙于朝事和革新变法,经常不回家。姣娘正值妙龄,常常独守空房,时间长了,就跟府里的年轻仆人私下偷情。
俗语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这事最终传到了王安石的耳朵里,可他又没抓奸在床,口说无凭。于是王安石就使了一计,谎称上朝,半途又偷偷回到家中。深夜,他潜入卧室外偷听,果然听见姣娘与仆人在屋内调情。他直气得火冒三丈,恨不得当场就要砸门捉奸。但是就在这节骨眼上,他转念一想,“家丑不可外扬”,还是暂时强忍怒火,就转身走了。不料,一没留神就撞在了院中的树上,看见树上有个老鸹窝。他就灵机一动,抄起一根竹竿,捅了老鸹窝几下。老鸹惊叫而飞,屋里的仆人闻声慌忙而逃。
事后,王安石装得若无其事,与姣娘也是谈笑自如。时间一晃就到了中秋节,王安石借饮酒赏月之机婉言规劝姣娘。酒过三巡,王安石即席吟诗一首:“日出东来还转东,乌鸦不叫竹竿捅。鲜花搂着棉蚕睡,撇下干姜门外听。”姣娘是个才女,是何等的聪明,话不用明说就已经明白了这首诗的寓意。想到这儿她顿感无地自容,连忙跪在王安石面前,也吟了一首诗:“日出东来转正南,你说这话够半年,大人莫见小人怪,宰相肚里能撑船。”王安石本来想让姣娘说出实情,大加训斥一番,可转念一想,自己早已年过花甲,而姣娘却正值豆蔻年华,这件事情也不能全怪她,还是成人之美吧。
等过了中秋节,王安石就赠给姣娘白银千两和一纸休书,让她跟那个仆人一起远走他乡。
清正廉洁:公孙仪拒鱼
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近思录》
【译文】控制不了欲望就会失去刚强,如果刚强就不会屈服于欲望。
公孙仪爱吃鱼是出了名的,他几乎每天都要吃鱼,达到了每日无鱼不欢的地步,一些小毛病甚至能靠吃鱼治愈。鱼对于他来说简直是一种神奇的药物,因此天天都有人去给他买鱼。
天天都吃同一种鱼当然没有什么意思,所以公孙仪吃鱼也不断地变换花样。他吃过的鱼很多,既有淡水鱼,也有海里的鱼;既有南方的,也有北方的。鱼的品种包括:草鱼、鲤龟、鳙鱼、鲫鱼、黑鱼、黄花鱼、鲢鱼、青鱼、带鱼、墨鱼,大黄鱼、小黄鱼、还有鳝鱼、甲鱼、泥鳅、对虾等,真是数不胜数。不仅如此,公孙仪还特别讲究烹鱼方法,煎、炒、蒸、煮以及一些别人叫不出名字的方法。他都交替使用。他挑选厨师的标准,主要就看他烹的鱼滋味美不美,花样多不多。他还常常亲自到厨房去指导厨师做出稀奇古怪的花样来;心情特别好的时候,他还会亲自露一手,他的烹鱼手艺的确令人叫绝。
有一年,公孙仪当了鲁国的宰相。于是、上上下下认识他的人以及那些有求于他的人,都争着买鱼去送给他,出乎他们所料的是全都被公孙仪拒之门外。他的学生觉得很奇怪,对他说:“既然先生这么爱吃鱼,那为何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呢?”
公孙仪说:“正因为爱吃鱼,所以我才不接受别人送的鱼。假如我接受了的话,办事的时候就会徇私枉法,徇私枉法我就会有被革去宰相职务的危险。到那时候就是我想吃鱼,这些人也不会给我送鱼了;我没了俸禄,自己又买不起鱼,那就不可能天天吃鱼了。与其这样,我不如观在不接受别人的鱼,做个廉洁奉公的好宰相。虽然不能吃别人送的鱼,但我自己的俸禄能保证我天天有鱼吃。”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