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用心带孩子(广东全省父母争相传阅的爱心接力书,感召潜意识,让我们轻松学做完美父母)

書城自編碼: 205910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親子/家教家教方法
作者: 包丰源
國際書號(ISBN): 9787515804804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10/22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84.8

我要買

share: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9.0
乾隆制造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08.2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4.8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紫云村(史杰鹏笔下大唐小吏的生死逃亡,新历史主义小说见微之作,附赠5张与小说内容高度契合的宣纸彩插) 》

售價:HK$ 101.2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现代吴语的研究(中华现代学术名著3) 》

售價:HK$ 66.7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天下的当代性:世界秩序的实践与想象(新版) 》

售價:HK$ 79.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8.8
《边走边悟:丰源益语 (心灵的拷问与哲思,智慧的交流与开悟》
+

HK$ 103.5
《跟爱和自由一起玩转面包机(面包烘焙第1名博!2500万人次验》
+

HK$ 100.7
《不要和癌症抗争,要跟它做朋友(癌症不是死亡通知书,你也可以活》
+

HK$ 79.0
《右脑制胜》
編輯推薦:
影响孩子的四种作用力:父母智慧;情绪形成;家族能量;基因传承
当父母的情绪成为幼小心田间的梦魇“种子”,
当家族能量套上相沿成习、难以逃脱的怪圈,
父母拿什么赐予孩子爱?
这是潜意识海中的探究与畅想,
这是父母与孩子内心世界的精彩对白。
內容簡介:
0~12岁是人格形成的最为关键的时期。孩子逐渐成型的人格会影响他的一生,也会影响他的后代和整个家族。如果错过了这个时间窗口,很多事情将要付出巨大的代价甚至无法挽回。如果你很爱孩子、很努力地培养孩子,结果却发现孩子离你的期望越来越远;如果你和孩子的关系陷入困局,却不知如何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或者不知道如何面对已出现和将要出现的问题,那么,本书将引领你走出困惑。
本书是心智能量学在亲子教育方面的具体运用与实践。作者借助对多年来所接触的海量案例的处理和解析,致力于提升父母培养孩子的智慧,使父母懂得如何帮助孩子建立内心世界与外在境遇之间的和谐与平衡,使父母在帮助孩子增长知识的同时有效地开发和唤醒孩子的潜能,提升孩子应对未来日益严峻的竞争形势的核心能力。
關於作者:
包丰源,职业培训师,“心智能量学”创始人,多年致力于思想形成与改变方法的探究,结合唯识学、量子力学、心理学等学科,将东方哲学智慧与西方实证科学进行有效融合,以爱因斯坦能量与物质转换的科学理论为基础,总结自身经历和多年处理个案的经验,创立了“心智能量学”这个全新体系。他将“心智能量学”的理论体系实用化,使人能够轻松掌握事物存在的规律,获得查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出版著作《共振》《心智能量》《心智的力量》《决胜右脑》《谁决定孩子的命运》。
目錄
第一章 人格教育——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人格决定命运
父母对孩子人格的形成影响最大
德行胜于方法
人格教育从改变思想做起
用爱与信任为孩子筑起人格长城
第二章 思想——父母的思想对孩子的潜在影响
一切结果都是思想的产物
教育孩子不在方法而在觉悟
思想的形成
为人父母者的智慧
打开心门就能改变思想
第三章 行动源于感觉——改变感觉搭建通往孩子心灵的桥梁
感觉决定行为
感同身受方能提升认识
让感觉的桥梁接近彼此的距离
感觉影响孩子人格发展
改变感觉就能改变人生
第四章 爱——需要用正确的方式演绎
爱就是在提升或保有对方的能量
给予孩子应有的尊重和自由
少一些指责,多一些信任
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提升心理认识,让家充满爱
第五章 内在决定外在——做内心强大的自己
精神决定物质
幸福人生之道
走进心灵,探访内在
让孩子做自己心灵的主人
心有多幸福,生活就有多美满
第六章 健康成长——做孩子心灵健康成长的引路人
疾病是内在心灵的反应
孩子通常会用疾病来表达心灵
用心呵护孩子的健康
第七章 无形的连接——摆脱不了的血缘牵绊
看不见的连接
情绪遗传始于生命的起点
能量的传承从接受开始
亲子连接是一切连接的基础
修正连接是生命的重建
第八章 家族能量——家的秩序需要你我共同提升
孩子的成长受制于家族能量
尊重秩序,让爱圆满
接受与面对是对家族责任的真正承担
疏通家族能量,给孩子最有效的爱 1
化解负面能量,让爱正常流通
第九章 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父母的榜样作用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样
做一位有“弹性”的父母
将修行进行到底
让他人多一点开心
无愧于心
第十章 为人父母——人生最为重要的挑战
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拒绝功利心态
学会与孩子沟通
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重逢
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
还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世界
“雕塑”美好的未来
內容試閱
家庭就像复印机,孩子就是父母的复印件。
教育孩子,首先是父母对自身行为的反思。
家庭是孩子健康成长的摇篮,“育儿也是育父母”。
教育最核心的目的就是让孩子成为他自己。

人在生命过程中的所有经历都会汇聚成记忆的海洋。其中,有些记忆只是信息的留存,偶尔在我们的脑海里漾出涟渏,随即消失,它们是平和的、清澈的、无害的;但有些记忆不仅仅是信息的留存,它们往往伴随着某种情绪,像无法化解的水垢一样,沉淀于记忆的水底。当它们不小心被搅动时,便会翻腾起来,污染清澈的部分,干扰人们的思想和判断力,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那些形成记忆的情绪,如果没有得到有效地清除、化解与释放,就会形成人的心智障碍,像梦魇的“种子”一样,一旦遇到适合的环境和经历,记忆的情绪就会再次被催生。

为人父母是人一生中最关键、最重要的角色,培育子女更是为人父母者一生最大的责任和成就。对于为人父母者来说,子女优秀、孝顺就是自己一生最大的福报,子女的反叛、忤逆就是一生中最大的负担。

终于有一天,孩子的身上出现了过去所有不恰当的对待所造成的结果,这可谓是人生中最昂贵的学习。到那一刻,为人父母者常常会说出这样一句话:“如果可以重来多好啊,我们会把孩子培养好的。”人生没有如果。孩子身上这些不正确的思想很多都是我们自己曾经种下的苦果。即使再多一次机会,没有为人父母的智慧也是枉然。所以,我们要打开为人父母这扇门,去学习并体会为人父母的智慧。

每个人的生命都来自于父母。随着身体的不断成长,我们的思想也在不断的成熟。读书的时候,我们受老师和同学的影响;工作后,我们受职场规则、同事、领导的影响;结婚后,我们又受到伴侣的影响--他(她)都会带来自己从小接受并形成的认知……由此,在我们每个人身上就会有很多的认为,而且这种认为会代代相传,--我们的父母把他们的认知带给了我们,而我们也会把自己的认知灌输给自己的孩子,也就是说,每个家庭都会有属于自己的认知。比如,有些家庭喜欢与朋友四邻多走动,左右邻居下班回来都会到他们家串门聊天,家里人来人往,热热闹闹。在此类家庭中长大的孩子就会认为自己的家是公共场所。可有些家庭却认为下班后的时间是自己的私人时间,不习惯被人打扰,甚至回家后就会把自己关在家里;还有一些家庭的客厅经常看不到人,连吃饭时间一家人都很难聚在一起;有些家庭认为吃饭时间就是一家人相聚的时间;有些家庭生活节俭,每个人都刻苦耐劳;有些家庭觉得工作就是为了更好的生活,吃喝玩乐、快快乐乐的享受生活最重要……不同的家庭会有不同的认为,生活在其中的每位成员都必须接受自己家庭的认知。如果某位成员在思想上违背了大家的共同看法,他就很难与自己的家人融洽相处。

如果我们把自己的生命看作一面镜子,那么,镜子中的我们像谁呢?我们执拗的性格到底是受到了谁的影响?是父亲?母亲?兄弟?姐妹?还是老师?是因为家人还是老师或朋友说过的一句话,就让我们从此就这么认为了?我们小时候最常听到的父母的一句话是什么?哪些话留在了我们的身体里、烙在了我们的心底?我们的家训是什么?我们又将如何告诉自己的下一代?

每个人都是凭借自己的认为、想法、感觉来生活的。但事实上我们的认为、想法、感觉等却大部分来自于我们家庭成员给予的认知。当我们长大离开家以后,我们对家的感觉和想法就会影响到我们新家庭的建立。我们对家是什么感觉就会创造一个什么样的家庭,这个家庭延续着原来那个家庭的感觉,并且会一代传一代,这就是环境对人的影响。

我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主要来自我们的原生家庭。当年,我们的父母是怎么教育我们的,即使当时我们不习惯、不接受,可是当我们长大并为人父母后,我们对待孩子的那种方式却大都沿袭了自己小时候最不喜欢的那一套。因为,它已经在我们的身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现实生活中我们不难发现:节俭家庭的父辈一定是勤俭之人;讲究排场的家庭上一辈也一定是铺张浪费者;有些家庭显得冷冷清清,他们上一代人的关系也是冷漠的;有些家庭热热闹闹,则源于上一代人的热情……

我们常说“环境造人”。环境可以成就一个人,也可以毁掉一个人!所以,为了下一代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从为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做起,一点一点的增长为人父母的智慧。
如果我们不希望把自己身上不好的习惯遗传给孩子,那么,我们就要从改变自身开始,从改变家庭环境做起。

比如,不爱学习的父母是无法培养出爱学习的孩子的。所以如果让孩子对学习充满兴趣,我们就必须培养自己的学习习惯为孩子创造一个学习型的家庭氛围。

记得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家里别的东西可以少一些,但不能没有书”。这句话启发了一位为人父母者的智慧。为了培养孩子爱学习的习惯,他在自己家中改建了一个“温馨家庭书屋”,并在里面放置了近百本各类书籍,除此之外,他还跟妻子约法三章:晚饭后的休闲时间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逛街、看电视或煲电话粥,而是要到“温馨书屋”去看书。就这样,他们每天都坚持预留一定的读书时间。

虽然他没有要求孩子也必须读书,但孩子每天做完作业都会跑到他们的书屋中找自己喜欢的图书看上一会儿。很快,一个月过去了,他们发现知识的魅力已经使他们离不开书屋了--不仅如此,他们的孩子也在父母的影响下越来越喜欢读书了。

正所谓:“与其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当我们滔滔不绝的要求自己的孩子多读书时,是否想过自己空暇之余又在做什么呢?如果我们总是一有时间就去看电视或打牌,却强迫孩子读书,孩子又怎会服气呢?与其如此,不如像这位家长一样,用自己的行动去引发孩子的学习兴趣。

然而,改变谈何容易?对于每一个人来说,最难的就是改变自身,尤其是在相同的环境中,改变的难度会更大。当我们与不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时,相对而言还是比较容易改变的,因为对方并不会带着固有的认为来看待你。而如果我们跟很熟悉的朋友在一起,改变起来往往就会困难许多。比如,我们信誓旦旦的说要戒烟,朋友就会很怀疑,他们会提起上次我们轻易放弃戒烟的失败经历,而他们的一句话往往就能打击我们的自信心,改变自然也就无从谈起了。

比如说在家庭中,如果我们说要从现在开始每天要读文章,家人就会“提醒”我们这句话已经说过好多遍了。家人各自的想法往往也是充满是矛盾:生活在一起,想让我们改变,但是当我们变好了家人则会担心这种改变不能长久;变坏了就会更担心。

当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应该对自己的家人更加宽容,更要有耐性;如果他没有做好,我们要给他机会,或者说让机会重来一次;我们不可以总是盯着以前失败的经历,而是要告诉我们的孩子--没有做好没关系,我们再做一次!即使他上次没有做到,没关系,我们再给他一次机会。只要他愿意改变,我们就应该支持他。给他机会,其实也是在给自己机会。

就让我们从原生家庭带给自己的认知中清醒过来吧!学会审视自己,并试着去改变自己,为孩子建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自身的好的特质一定要保持,并要让其在自己的影响中一代相代;而对于那些不好的东西,则要通过改变,让其到此为止,不再影响或传给下一代。要以宽容的态度多给予孩子机会,希望他们一次比一次更优秀,也让自己的生活更圆满!
拒绝功利心态

攀攀比心理是一种不愿落后于人、好强、过份关注别人的看法导致自身被尊重的需求增强的内心感受,这种心理在成人之间比较常见。然而,随着物质社会的不断发展,很多孩子也学会了攀比,而且往往是物质性的攀比。

几个小朋友聚在一起,很自然的就会比较谁的父母更厉害;上学的时候,比较老师更喜欢、更重视哪位小朋友?上中学了,在学校比功课、比谁会得到老师的疼爱;在校外就比谁穿得更漂亮,谁的零花钱更多;上大学就更要比了,比谁参加的社团多,比谁的人脉广,比较玩的开;一路攀比直到步入社会,比较还在继续:比谁的工作好,挣钱多,薪水高;同学聚会时,大家最关心的就是对方的工作单位、薪金水平、生活品质等等……大家都在相互的比来比去,可又不知道为什么要这样比?刚开始谈恋爱时,比谁的男朋友帅、谁的女朋友美;结婚以后,比谁的老婆更能干、谁的太太更贤惠漂亮身材好;等到生孩子以后,比孩子读的学校、学习成绩茶余饭后,不管是家里家外,时时处处都在与人攀比:比谁做的生意大、比谁挣得钱多、比谁的官大、比谁的分公司多、比企业的覆盖范围、比出行工具(汽车、私家飞机、油轮)、比住房面积、比谁家有“后门”;比谁穿用了昂贵的世界名牌,最后实在没什么好比的了,就比国家、宗教、肤色……在无尽的比较中,一生的光阴匆匆流过。其实,这是一种功利的心态,是父母在不知不觉中把孩子带进了这个功利的环境中。当我们幡然醒悟“山外有山,人外有人”时,自己的行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影响了孩子。

孩子的身体正在发育之种,性格也正处于可塑期,家长有意无意的攀比,不仅会影响孩子价值观的形成,甚至会在“言传身教”的潜移默化中,滋长孩子的攀比心理,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现在回想起来,我们往往也说不清楚自己怎么会掉进“比较”这个无底洞,不知道自己从什么时候开始陷入了这个社会的功利中。其实,比较不是不可以,但真正的比较应该是与自己的较量。

盲目的攀比心理,不仅不利于自身的进步与成长,还会使人事事争强好胜,甚至发展成为妒忌心理。另一方面也可能会留下一种结局:自卑。自卑其实就是在一次次的比较失败中累积起来的一种情绪。我们必须明白:我们不是为比较而生的--我们来到这个世界为的是不断修炼自己,不断提高自己,让自己的生命更有意义。所以,我们如果要比,就比自己在今天是否比昨天更努力,比自己在明天会不会比今天更用心。

家庭中的相互比较是不可取的。兄弟姐妹本就应该开开心心的在一起,赢了只会令人骄傲;输了则更添自卑。回顾历史,我们不难发现,所有的黑暗、负面思想都来自比较,来自不能接受自己,不能面对自己。我们应该明白:一次又一次的比较,一次又一次的输赢终究都要过去。与其费尽心思的寻找下一个战场,倒不如踏踏实实的度过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

我们为人父母所要做的是拒绝功利心理,教育孩子勇于承担。同样一个家庭里面,承受责任最重的孩子长大后,更愿意创业--因为他们从小就培养出解决问题的好习惯、锻炼出解决问题的能力了。而那个在家庭中最让父母操心、最让父母放心不下的孩子往往很难取得大的成就,长大后一般都会找朝九晚五的工作,只希望工作、生活稳定,能够安安定定、平平安安即可。

也许小时候,我们也曾向父母抱怨:“为什么总是要我去?为什么总是责罚我而不是弟弟妹妹?”但是,现在我们应该已经明白,越早得到锻炼,就会越早增长智慧、提高能力,成长也就会越快。当我们在等待别人来处理时,就等于把事情的主动权交给了别人。现在我们终于明白--其实我们应该感谢弟弟妹妹,因为从小我们承担得最多,所以我们身上才会有这种力量——不管经历任何的挫折、失败都难不倒我们,我们一定会完成自己责任、实现自己的目标。

任何结果都会有相应的原因,因果相承是世界不变的法则。攀比心理不但让人变得争强好胜、产生妒忌,更会形成自卑心理,对于孩子的成长来说极为不利;去除攀比心理,我们的孩子就会在自由成长中变得更有担当,更容易成器。

所以,作为家长,我们要拒绝攀比,用自己的行动为孩子树立一种平和的心态,让孩子能够平静的理解和接受生活中的一切。比如,我们在买东西的时候,不需要挑最贵的,而是应该选最喜欢的;买衣服时我通常会买一些质量好的,孩子也喜欢的,而不是非要去冲着什么名牌买;吃东西也是如此,我会给孩子灌输一些理念,让孩子多吃一些健康食品,而不是去吃一些知名品牌的油炸或膨化食品……我们应该要告诉让孩子懂得“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今天清晨,我交给你一个欢欣诚实又颖悟的孩子,多年以后,你将还我一个怎样的青年?”对于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来说,我们都应该经常这样问自己,我们该如何让一个不谙世事的孩子成长为一个心智健全的青年?让我们拒绝功利心态,努力给孩子打造一个健康向上、轻松快乐的成长空间。
学会与孩子沟通

给予孩子全部的爱,让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这是天下所有为人父母者共同的心愿。可是,作为家长,你知道如何才能正确的表达自己对孩子的爱吗?你清楚自己怎样才能与孩子进行顺畅的心灵沟通吗?

如果在日常生活中能经常与孩子进行积极的交流和有效的沟通,我们就能给予孩子充分的鼓励和正确的教育,从而引领孩子走上一条充满光明的成才之路。

回想以往的生活,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很多事情我们宁愿选择独自承受,而不愿意和父母分享。当我们有话不能讲、不愿讲时,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就产生了。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想一想,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孩子有话不愿意对我们说,我们的感觉如何?在通常情况下,孩子越是不愿意说,父母便越想问清楚,可父母越是问,孩子就更不想说--就是这样,沟通出现问题,亲子关系就会出现障碍。孩子有多少事情不愿意对我们诉说、分享,就代表我们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有多远。每一位为人父母者都希望能够与自己的孩子亲密无间,都希望孩子能够把自己当作知心朋友,明白并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这,就需要我们学会沟通。

沟通的目的在于拉近彼此的距离。回想过往,当我们理解了父母的不易和爱时,我们才会选择诉说,父母才会了解我们的经历--即便不能完全明白,他们也会懂得我们的感觉。于是到了晚上吃饭的时候,他们会做一我们最爱吃的东西,帮我们夹菜添饭,默默的关心并支持着我们我们也更加理解父母的心。那一刻,一家人的心紧紧的靠在一起。那一刻,我们和父母是心贴心的。当我们这样做了,从此之后我们就不一样了,一家人就会相互关心,相互支持,共同度过美好的日子。--所以,作为家长,要想与孩子达成有效沟通,就要让孩子学会倾诉自己的心声。

然而,诉说的习惯却并不是与生俱来的,需要我们有意识的培养。特别是由于几千年传统文化的影响,我们中国人通常比较含蓄,不太习惯于向别人吐露心声。这其实很不利于彼此关系的融洽与生活的和谐。因此,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我们就要有意识的培养孩子倾诉的习惯,以使他们懂得自由表达自己的感受。即使觉得孩子的想法是幼稚、或者是错的,我们也要鼓励孩子把自己的感受说出来,然后我们再加以分析和总结。当我们能够用心倾听孩子的想法并真诚的与孩子沟通自己的思想时,孩子就会在成长中逐渐懂得尊重自己和别人、善于沟通、塑造起健康而丰富的感情,在易于融入社会的同时,更会为自己打造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是,在大多数的家庭之中,家长似乎还没有明白沟通的重要性。他们往往完全把自己当成了权威的代表,对孩子只有命令,却没有耐心倾听,久而久之,这种专制的做法,很容易就会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造成伤害。

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进步,生活在当今社会的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单。当他们每天走出校门回到家中时,大门一关便与外界绝缘了。独生子女的现实,父母的忙碌、专制与不耐烦,使他们连个说心里话的人都没有。于是,有效的排除烦恼、缓解情绪的方式就只剩下网络了。只有在网络中,孩子才可以找到听懂他的话、了解他的人;只有在游戏中,孩子才能真正宣泄出内心的不快--这也是许多孩子迷恋网吧、沉沦于虚拟世界的原因所在。

其实这不是孩子的错,是我们做父母的常常用工作、事业来搪塞孩子,自然也就造成了孩子和父母缺少沟通、无法相互理解的现状。可是,由于人的本性所致,当人有情绪时,都会想办法去释放与化解。所以,当人的这些基本需求得不到满足时,就会寻找其他的方式来释放生命中的压力。有的通过找人聊天,有的通过沉默,有的通过购买东西,......这也就造成了人们常说的多动症、抑郁症、迷恋网吧等,当然更有甚者会通过打架、行凶、吸毒来释放。其实这一切的表现都来自于人需要释放的本能。

所以,作为家长来说,我们必须意识到孩子不说并不等于他没有想法,而是我们没有给他诉说的机会,或者说是因为我们没有用心的倾听孩子内心的感受。我们是否知道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无端发脾气、无理取闹?甚至故意做出一些明知是不对的行为……所有这些都是他们表达自己想法的方式。当他们找不到倾诉的对象时,他们只好以这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内在的情绪。如果我们不能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依然任其发展的话,我们的孩子就有可能会成为一个粗野、不讲理、暴戾的人,这必然会使孩子在将来的社会生活中吃尽苦头。

那么,沟通是什么?沟通是人与人之间互相理解、互相交往的一座桥梁,是到达彼此内心世界的一把钥匙。有了沟通,有了倾诉,再刚硬的人,他的内心也会被融化;有了沟通,有了倾诉,再叛逆失足的孩子也会被父母原谅。

在与孩子沟通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坦诚,要学会如何向孩子表达自己的爱,更要用心倾听孩子的心声。同时,还要与孩子一起学会包容,学会接受并整理自己的情绪。

另外,我们如何看待曾经给我们造成伤害的人呢?我们会原谅他们吗?还是依然生气、愤怒,对他们所做的任何事情都带着深深的成见?为什么我们会这么坚持自己的认为?它是什么时候在我们的心上留下这么深的烙印的?

其实,我们不愿意放过别人,就是不愿意放过自己,一遍遍的回忆就是对自己内心一次次的再伤害。为什么就不愿意给自己的心留下一点空间,让更多的快乐注入自己的心田呢?如果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就会懂得包容,学会宽恕并能够整理自己的情绪。

就让我们把忙碌的工作暂时放一放,给自己多一点时间与孩子沟通!我们在与孩子的沟通中,以用心的倾听来培养孩子倾诉的习惯,以真诚来换取孩子的心声,以爱来培育孩子的自信,与孩子一起整理情绪。让我们的生活更快乐、更和谐、更美好!
与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重逢

让我们完全放松,把一切都放在一边,通过平稳的呼吸,将这一段时间累积在心中的压力,全部的释放出来,把自己交给大自然,交给天地间净化。让我们一起进入自己的内心世界。

还记得我们是如何来到这个世界的吗?我们是如何出生的?还记得出生之后第一次睁开眼睛时的感觉吗?是否只能看到光?我们的眼睛随着光移动着、移动着,就如同一面空荡荡的镜子来到这个世界。后来,在光中出现了两个影像--他们出现在我们的眼前。渐渐的,他们出现的次数越来越多,我们逐渐的熟悉了他们的模样。只要我们需要,这两个身影或者其中的一个就会来到我们的身边。我们用哭声来吸引他们,他们通过哭声了解我们的需要。慢慢的,我们的眼睛开始搜寻已经习惯了的身影,。那是我们越来越熟悉的身影,他们对我们越来越重要了,成为了我们的唯一。

渐渐的,我们开始听懂他不断发出的声音:“爸爸,妈妈”,我们的追随着这种声音,并且开始认知这个世界,我们也发出了自己的声音:“爸爸,妈妈”。我们知道只要我们发出这种声音,他们就会过来,我们认识了他们。永远记得,当我们第一次喊“爸爸妈妈”时,他们脸上浮现的笑容。逐渐的,我们看到了他们的欢笑、他们的愤怒、他们的责备……我们的眼睛开始不断的张望与期盼,我们期望能够让他们高兴,我们期望自己能够做些什么以让他们的脸上不断浮现出笑容。慢慢的,我们学会了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我们不妨问问自己:每当我们做对一件事情时,爸爸妈妈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告诉我们“这样做是对的”?--我们做对的时候,我们得到肯定、鼓励、支持,于是我们下一次仍然愿意这么去做。可是,每当我们努力做到的时候,如果父母没有看到或他们忽视了,我们心中又是怎样的感觉?是否就开始叛逆了?你是否会说:“我不要在这样做了”?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吸引父母、让父母注意到我们的需要的呢?

当我们做错事的时候,父母又是如何对待我们的?他们用什么样的方式让我们了解这是错的、不能再这样做了?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否还记得哪一次自己真的觉得错了?每一次的做错,父母的对待是否能让我们下一次不再做错,这样的对待是否会让我们学会认错?

问问自己,这一生到什么时候我们才开始学会认错,才真正知道自己这样做是错的?当我们认错的时候,换来的是什么?我们又得到了怎样的对待?

问问自己,这一生到现在,每当我们讲个性的时候,每当我们执拗的时候,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的?我们又是如何放下自己的固执的?每一次都是自己在转变还是父母在哄我们、顺着我们?从小到大,我们究竟是个叛逆的孩子还是个顺从的孩子?如果在这一刻我们问自己的父母“在你们的心中我是个什么样的孩子?”我们的父母会如何回答?到什么时候我们才真实的了解父母是爱我们的?

问问自己,父母是用什么方式让我们了解他是爱我们的?他们做了些什么让我们感受到:无论我们在那里,父母都会永远爱我们;无论我们成为什么样的人,父母都永远接受我们?我们是从哪一刻才开始了解的?
问问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中,我们又是怎样让父母了解我们是爱他们的。

问问自己,到现在我们是否做出过让父母以我们为荣的事情?每当我们看着他在别人面前说“这是我的孩子”时,他们又是怎么形容我们的?

问问自己,在我们的生命中,是否一生都以自己的父母亲为荣?无论他们是什么样的人,当我们与别人谈起自己的父母时,言语间是否会充满自豪?

这一生到现在,我们有什么话想对自己的父母说?这一刻,如果他们就站在我们的面前,我们最想感谢他们的是什么?如果有些事希望父母原谅,那我们最希望他们原谅什么?或许在过去,我们毫不在意的一些话伤了他们的心,我们真正想要表达的病不是那些。那么在这一刻,就让我们对父母说出自己的心里话吧!向父母说出那些在我们心里放了好久好久的话。父母也许是我们这一生遇到的第一个男人和第一个女人,他们是我们这一生第一次遇到的爱。也许父母曾经责骂我们,但我们了解这些责备的背后他们真正想要说的话吗?
问问自己,直到现在我们是否还一直让父母放心不下?从小他们最不放心我们的是什么,现在他们放心了吗?
问问自己,如果还有机会,我们可以为父母做些什么?现在他们过的是怎样的生活?他们最需要我们做到的是什么?

正所谓“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父母恩”,如今,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才真正体会到父母的良苦用心,才了解父母的不易与艰辛。作为父母,不管我们曾经做错什么,他们都会原谅;不管我们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他们永远包容;不管我们在哪里,他们的心里都永远装着我们。所以,在这一生中,我们最希望能够为他们做到的,最希望为他们完成的,就是能够在与他们的相处中,好好的对待他们。不论父母是如何对待我们的,就因为他们把我们带到了这个世界,我们就应该感谢他们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毕竟他们已经尽力了,就如同现在我们在对儿女们尽力一样。

不管我们的年龄有多大,在父母的心中,我们永远都是孩子。他们关心我们,不管我们身在何方,总是会有根无形的线牵系着彼此的心。我们是父母的心肝宝贝,当我们遇到苦难时,父母的感受会比我们更痛苦;当我们感觉快乐时,父母会比我们更快乐;当我们有所成就时,父母更以我们为荣……这就是天下父母心!

当然,在我们的内心深处,我们是爱自己的父母的,我们深深的爱着他们。但与此同时,我们却总是希望他们不要过问我们的生活,甚至有些人还总想改变父母。这是不对的--除非父母真的想要过和我们一样的生活。比如,很多人工作后在城市里建立了一个舒适的家,于是就把在农村生活了一辈子的父母接到城里来生活。通常子女的出发点本是想让父母生活得更好,但是否想过那只是我们一厢情愿的想法。在老家,父母可以走街串巷与左右邻居聊家常,他们已经习惯了自己原有的生活。可是到了新的城市,我们工作本就繁忙,难以时刻陪伴在父母身边。当父母孤寂的守在自己那个所谓的“幸福之家”时,他们的心里只有落寞。所以,就让父母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只要我们能让他们开心的生活,只要他们觉得自己是幸福的,那我们也就尽了自己的孝心了!

还有,父母爱唠叨,我们会告诉他们“儿孙自有儿孙福,你就享享清福吧!别再操心儿女的事了”。其实,父母的唠叨是他们活下去的理由,是他们活下去的力量。他们爱唠叨,就让他们说吧!我们耐心听着就是了.....

我们对父母真正的孝顺就是让他们过自己想要的日子!如今,我们都已为人父母或者将要为人父母,对比自己的成长经历,我们就会明白:天下的子女都希望得到父母的爱!即使有的父母已经离开,我们依然会怀念父母的爱、渴望与他们重逢。

让我们怀着对父母的敬爱,怀着对孩子的慈爱,去孝敬身边的每一个老人,去善待周围的每一个孩子。在我们身体力行的影响下,我们的儿女们也一样会上行下效,“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如此社会就会处处充满关爱,处处都有一种家的感觉。
正确对待自己的孩子

很多时候,当我们知道一种想法的缘起后,就不会那么执着了。比如,在对待子女的问题上,以往我们对待子女的经验往往都是来自父母对我们的对待--小时候父母怎样对待我们,我们就会怎样对待自己的孩子。诚然,每位父母都是十分疼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如果现在让我们回到过去,回到儿时的岁月,我们的感觉往往都是觉得自己的孩子所受到的对待要比自己以前所受到的好。其实,对于现在的孩子,我们做父母的都觉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孩子好,都是为了孩子的将来着想,所以我们常常会把自己的意识强加在孩子的身上。这从侧面说明,现在的孩子也面临着很大的压力--当我们真的做回孩子时就会发现:孩子也不好当,孩子也很辛苦。

那么,孩子在哪些时候感觉辛苦呢?譬如,孩子小的时候,每天上床睡觉前,妈妈总会问:“有没有上洗手间?”孩子回答说:“刚刚去过。”可是妈妈就是不放心,她常常会坚持说:“不行,你今天晚上吃太多水果,喝太多饮料,得再去一次!”孩子明明已经去过了,可就因为我们不放心和不信任,就一定要让孩子当着我们的面再去一次。如果孩子不想去,我们就会强迫他去:“不行,一定还要再去。”最后,孩子只能心不甘情不愿的再去一次。试想,如果换作是我们,当我们告诉对方自己已经去了,可他还是不依不饶的说:“不行,再去一次。”我们会是什么感觉,又会如何反应?--当我们自己不愿意时,孩子一定也是不愿意的。

每个孩子在来到这个世上时本来都是很快乐的,但却被父母亲教育得不快乐了;孩子本来学得很好,觉得学习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往往却会被父母教育到觉得学习是件很困难的事……天下没有不是的孩子,只是很多时候我们做父母的用错了方法。

通常情况下,很多父母对待孩子的方式只有以下两种:自己做不到的,希望孩子能够做到;自己没有得到的,希望子女能够得到。我们总希望“青出于蓝胜于蓝”,总盼望自己的孩子能够“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强”。这都是父母的执着。正因为我们有这样的执着,我们才会感觉自己的孩子不能让自己完全满意。为此,教育孩子成了一件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父母们在众多的教育理论与庞杂的教育方法面前叫苦不迭、不知所措。其实,教育根本不需要那么多的理论与方法,只要我们秉承一个原则,我们就能教育好自己的孩子。这个原则就是无条件的爱!

不可否认,每一位父母都是爱孩子的。可是,爱到最后我们却发现:孩子现在跟我们说话,都是只字片语;而和朋友说话时,却会关起房门热聊很久。为此,我们很嫉妒,我们很不解,我们不知道为什么自己的孩子会变成现在这个样子。殊不知,原因都在我们自己身上--因为我们对孩子很难做到无条件的爱,我们的爱往往都是有条件的!我们常常会以爱的名义要求孩子!
回忆一下我们平时是否这样对待自己的孩子--
“你再哭,再哭妈妈就不喜欢你了。”
“你怎么把家里弄得这么乱啊?赶紧收拾一下,要不妈妈不爱你了。”
“好好吃饭,不准乱说话,否则明天就不带你去游乐园。”
“乖乖写作业去,不听话妈妈就不疼你了!”
“这么简单的事你都做不好,怎么做我的儿子?”
……

每当孩子让我们感到不满意的时候,我们常常如此训斥自己的孩子。可是,你是否知道,这样的训话实际上是在告诉孩子:爸爸妈妈并不会无缘无故的爱你,哪怕你本身并不乐意,你都必须要让我们满意,你的行为必须要合乎我们的要求,我们才会爱你!

作为父母,你可知道,这样的态度对孩子的成长来说有害无益。这样的做非但不能让自己的孩子积极上进,反而会让孩子产生严重的畏惧心理,不敢再去尝试自己无法让家长满意的行为,严重的会产生厌学、自闭等不良情绪。即使有些孩子可以做到让家长满意,他们的内心中也会因此而特别害怕会失去爱,由此也就会在有意无意中为了迎合别人而伪装自己或欺骗别人。

每个孩子都会渴望获得父母永恒不变的、无条件的爱!可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却经常只是有条件的对他们施予我们的爱,这会给孩子带来极为深远的隐性伤害。

天下的父母都是爱孩子的,但是当我们用有条件的爱来培养孩子,到最后换来的是什么?有的父母对孩子说:“只要你把书念好了,家里的其他什么事都不要做。”在很多的父母看来,孩子的任务就是读书,得了第一名就是好孩子,最后一名就一定不是好孩子--在这种观念的引导下,即使我们真的把他培养成为一个很优秀的孩子,但长大后的他就只会追求优秀,会用“优秀”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一切,包括自己的父母,甚至会评判父母的条件。放眼社会,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有成就的“优秀”孩子,到最后却会瞧不起自己的父母,总认为自己的父母不够体面。

所以,请不要把对孩子的爱作为教育孩子的筹码。身为父母,我们也是从孩子一步步成长起来的,我们应该知道,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好奇,没有哪一个孩子会拒绝成功的快乐,更不会有哪个孩子会天生恶习。

当然,孩子的成功与成才是我们每一位为人父母者最美好的愿望!但是,如果我们总是给予孩子有条件的爱,那我们就只能离这个愿望越来越远。想培养出真正优秀的孩子,就应该学会正确的对待孩子,在给予孩子无条件的爱的同时,教育孩子学会付出爱、懂得体谅和感恩,在帮助别人、照顾别人的同时成长成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还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世界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自己的孩子有信心,可是我们自己却并不了解自信是怎么来的。

所谓自信,“自”指的就是自己;“信”指的就是相信自己说的,“自信”就是自己说过的话、做出过的决定,自己做到了。可是,现在的孩子往往不需要做什么决定--从小我们决定他们吃什么和什么孩子玩,我们规定他们作息的时间和看什么节目,我们安排他们的课余生活和兴趣爱好,我们帮他们选学校、选科系,甚至替他们决定从事什么行业……现在,孩子在我们的身边、在我们视线范围之内,我们可以帮他们做决定;可是,在孩子的世界中,如果每个决定都是我们所做的,他们又怎么可能会有自信呢?--孩子总有长大成人离开我们独立生活的那一天,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孩子有自信,那就把决定权交回给他吧!
要知道,从孩子身上我们就能看到自己过去对待所造成的结果。

“言教不如身教”,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那么我们就要先让自己做到。可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自己做不到的却总想让孩子做到--我们希望孩子为自己出征,实现我们所未能实现的,这样一来,孩子人生的决定都是我们做的,孩子不过是我们背后“操纵”的傀儡。于是,即使孩子打到了我们的要求,我们因此而越来越有自信,可孩子却会越来越没信心。或许,我们根本没有意识到这一点。

有些父母担心孩子做出错误的选择,铸成一生不可弥补的错误。比如,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发现他偷钱,就会勃然大怒觉得不可原谅,并狠狠的教训他一顿,心中期望孩子受到教训后不会再有下次了。可是之后却发现孩子恶习不改,仍然在偷钱,我们会怎么想?--我们往往会勃然大怒:“我上一次讲了那么多道理,怎么还没明白?还做这样的事情?”经过我们的一阵训斥后,我们真切的希望孩子不要再出现这样的事情了。可是,当我们发现第三次、第四次时,我们心就凉了半截,对孩子感到失望甚至很担心:为什么孩子会这么做?这个时候,我们会怎么对待他呢?

当然,偷钱这件事情确实很严重,但回想我们还是孩子的时侯,是不是也曾有类似的经历呢?相信大多数人都有过“没有经父母同意就拿走家里的东西甚至钱财”的经历。那么,小时候的我们是否感到压力?会不会觉得自己堕落得无可救药了呢?不会!可是,长大以后,当我们有了孩子--为人父母时,孩子犯了一次错或做出了一次错误的决定,我们就会感到他不可原谅;两次、三次以后,我们就觉得孩子没救了!这就是我们对待子女的方式!可为什么我们能够原谅自己当年的偷钱行为,却不能容忍孩子的错误呢?

对于大部分事情,孩子必须经历过才会懂。当他了解以后,他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所以,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我们应该保有一颗平等的心,平等的对待他们!曾经的我们也是孩子,同样也是这么走过。我们都有过这样的经历:不管父母如何阻止我们,告诉我们这个不行、那个不许,可我们还是要去偿试,因为我们认定自己是可以的。

可是现在,我们对自己的孩子却缺乏这种信心--我们应该相信他们,即便他们这次做错了,我们仍然要相信他们对自己是有把握、有分寸的。良知存在于每个人的内心深处。有那么一天,孩子会突然醒悟过来,知道自己应该怎么做了。让我们换个角度,回忆以前自己希望得到父母怎样的对待,那么,我们也就知道现在应该如何对待自己的子女。

总有那么一天,孩子必须要成为自己生命的主人。也许在孩子成长的路上,我们因为不忍心看到他跌到、受苦,一看到他摔倒就会马上把他扶起来。可是,我们是否想过,当有一天我们不在身边时,他们怎么办?那时,所有在过往中我们帮助他免遭经历的挫折,他都会再遇上--而且要独自面对。

比如现在的孩子必须要经历的考试。我们会提醒孩子复习的重点、帮他们做记号、甚至猜测考题、备考、分析考试的结果,甚至不停的责问为什么会错!面对孩子的学习,我们忘记了自己当年的行为。

每个孩子都需要属于自己的心灵成长空间,我们来到这个世界的目的就是要经历世事。让孩子从每一件发生中找寻生命的答案--这才是正确对待孩子、爱孩子的表现。所以,如果真的爱孩子,就请你为孩子释放出这个空间,允许他自己去经历、去体验、去感受吧!让自己化身成为环境,允许孩子自己去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悲欢离合!还给孩子属于自己的世界吧!我们只需要远远的看着他,鼓励他勇敢的站起来穿越坎坷,踏平泥泞!我们必须明白:跌倒是人生必经的过程,经历过后,我们的孩子就可以从失败中总结经验,获得智慧,在不断的努力中走向更加精进的人生。

在现实生活中,对于不同的人我们通常会有不同的对待。比如,对于有些人我们会莫名的喜欢,而对于另外一些人我们会没来由的讨厌。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差别呢?其实,我们并不是喜欢或不喜欢某个人,而是因为我们喜欢或讨厌他创造出来的环境。

人的一生就是适应环境的一生。我们的孩子有没有适应我们这个环境呢?每当苦难来到生活中时,我们就一手把它挡掉,虽然这可以让我们的孩子暂时避免面对苦难的经历,但同时也剥夺了对孩子坚毅性格的锻炼。事实证明,每一个从苦难中、伤痛中走过来的人,都是可以更加坚定的面对挑战的。人如果没有经历过酸甜苦辣,就不会知道人间疾苦,不会懂事,不会成长。

为人父母的我们不妨反思一下:我们的孩子是否具有成长的空间?我们是否阻挡了他去经历人生的某些事情?诚然,追求优秀是对的,可这不应该成为我们培养孩子的唯一标准,更不应该成为我们代替孩子做决定的借口。孩子需要的是自由的成长空间,只要我们懂得放手,只要我们的支持鼓励,无论我们的孩子将来成为什么样的人,他都会是我们孝顺的好孩子;只要我们支持他,他一辈子都不会变坏。

现实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希望能够在孩子身上弥补自己童年的缺失,希望孩子能够得到自己当年没有得到的一切。我们不能这样对待孩子!从孩子出生的那一刻起,他的人生就已经开始,我们越早把决定权交给孩子,孩子就会越早懂事--因为他怕错误的决定会让父母伤心或失望,所以就会更加慎重的对待自己的决定。反之如果每次都是我们替他做决定,孩子长大后做事会不计后果--因为他觉得即便决定错了,父母也会承担后果。

正如某位名人所说:“关心孩子是必要的,但若把他前进道路上的石块全部清扫干净,坑坑洼洼全部垫平,他可能暂时平平安安,但同时也失去了走坎坷道路的能力。”每个人的人生都应该由自己作主。所以,作为父母,请你还给孩子属于孩子自己的世界,让孩子自己做决定!不要再耽误孩子了!

当我们懂得放手让孩子拥有自己的空间去经历成长过程中的一切时,孩子的心也会由此而打开。人生总是有对有错,该经历的总是要经历的!让孩子自己去经历,自己去成长吧!他一定不负所望!
“雕塑”美好的未来
其实,人在一生中只要能够做到两件事,就是孝顺了。
第一,不做违法的事。这既是父母对我们的要求,也是我们对国家的责任。包括让我们的孩子不给社会制造问题、增加负担。
第二,好好地活着。好好的活着就是对父母的孝顺。

现在,你是否已经让自己的孩子清楚明白他们怎样做才是个孝顺的好孩子?把目标设好,让孩子知道应该怎么做。把自己好好整理,把权利交给孩子,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吧!

其实,孩子本身就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不知道如何对待才是最好的时候,孩子会教我们。有些时候孩子会让着父母,有些时候父母会让着孩子,在孩子与父母的互动过程中,孩子就像是父母的老师一样。通过孩子,父母才会知道怎样才能让孩子更好成长的更好。

教育的真正内涵不止于让人懂得科学技术知识,它不仅是传递知识与技能的工具。教育的真正意义在于--父母的对待就是子女的成为。父母在举手投足之间,都会对孩子产生不可忽视的影响--而这种不易察觉的潜在影响会伴随孩子一生。

教育孩子是每一位父母不可推卸的责任,在每一位优秀的孩子身上都凝聚着为人父母者付出的心血与智慧。教育专家周弘曾经说过:“没有种不好的庄稼,只有不会种庄稼的农民;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孩子的父母。”即使面对再不出色的庄稼,好农民也会精心养殖,不让其枯萎;即使面对最差劲的孩子,好的父母也会耐心教育,绝不会让孩子自卑。农民对待庄稼的态度,决定着庄稼的命运;父母对待孩子的态度,同样决定着孩子的成为。面对孩子,当我们的对待不再是我们内心的认为时,一切都将会有所不同。如果我们依然用自己的认为来对待孩子,只会让孩子离我们越来越远。

那么,怎样的教育才是正确的对待方式呢?让我们带着答案在这里验证--可以让孩子成长、让孩子成就自我的对待就是唯一正确的对待。每个人都需要面对自己人生的起伏,这是任何人都不能代替的经历,否则一切都会朝着相反的方向发展。例如,越能干的父母,其孩子越懒惰。

我们生命的时间都是有限的,身为父母,我们只能陪孩子走一段路程,所以,就让孩子自己来吧!当你不再干涉、唠叨孩子,凡事由他自己做主时,你就会发现孩子长大了。

作为父母,我们这辈子所能用以教育孩子的只有一件事:每件事都让孩子自己处理。是否想过:如果我们的孩子早上都是自己起床,自己弄早点;我们还没起来,他就自己去读书;回家后功课会自己完成;考试前自己主动复习;房间自己整理……如果每一件事他都能够自己处理,那么即使他离开家我们也不会担心--这才是成功的教育。

孩子毕竟还小,可能在成长的过程中会因为知识和经验的缺乏而造成一些过失或出现一些过错,这是必须经历的。比如,因一时的冲动伤害了别人、不小心弄坏了别人的物品……每当发生这些事情的时候,很多父母都会责怪孩子说:“你怎么这么不懂事啊?怎么能这么做呢?真讨厌!赶紧回去写作业吧!”这样一来,孩子闯了祸却什么责任也不用负,而作父母却替孩子承担责任。如此一来,孩子又怎么可能会有责任心呢?

在80年前,美国一位11岁的小男孩在踢足球时不小心把球踢到了邻居家的玻璃上,结果玻璃碎了,邻居要求赔偿12.5美元。在当时的美国,12.5美元相当于125只生蛋的母鸡。男孩没钱,只好求助于父亲,而父亲却让他对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责任。他听了父亲的话为难的说:“可我没钱啊!”父亲则对他说:“没关系,这12.5美元我可以借给你,但你必须在一年后还给我。”男孩同意了,此后就开始了他艰苦的打工生活。半年之后,他通过自己的努力终于还清了父亲的12.5美元。这位男孩就是里根,后来成为了美国的总统。每当回忆起此事时,里根都很感激父亲,因为正是父亲让他懂得了什么叫责任。

身为父母,我们应该明白教育孩子的责任,要让孩子学会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切不可随意剥夺孩子履行责任的机会。而是应该象里根的父亲那样,要教育孩子为自己的过失承担责任,这才是真正爱孩子的表现。其实,孩子出现过失时就是教育孩子的最有利时机。

作为父母,我们必须在孩子的学习、生活中随时纠正他的不良习惯,在家庭环境中培育起孩子强烈的责任心,让孩子学会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如此,孩子才能经得住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的考验,才能得到真正的修正和磨炼,最终成长为一个自强、自立的人。

教育孩子是一门学问,让孩子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必然经历是让孩子成为的唯一方式,但我们要正确、全面的理解这种对待方式。让孩子自己面对、做到并不意味着父母就撒手不管,自己在家享清福。如果我们在家没事就只是看看电视、喝喝下午茶、看看报纸、修修指甲,孩子是会恨我们的--他会觉得我们不负责任。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需要父母的扶持与帮助--这种帮助也是为了让他今后能独立面对生活,拥有生活的能力。比如教孩子学走路,最开始一定需要父母在身旁照料,但这并不意味着父母自始至终都要在旁边搀扶。当孩子能够自己站立并迈开步子之时,哪怕站得不稳,哪怕只是迈了一小步,我们也应该学会适时的放手--千万不要用孩子来满足我们自己的成就感,孩子不是我们成就感的来源。

即使我们事业很好、我们这辈子完成就了很多事情、积累了很多财富,可以救济很多的贫民,但是,我们的财富唯一不能帮到一个人,甚至可能会害了他--这个人就是我们的孩子。上天的设计就是这么巧妙!所以,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该放手的时候我们就一定要选择放手,让他们自己去经历、成长,--只要我们懂得能够这样对待他,他这一辈子就一定能够成为。

就让我们牢记这唯一的方法吧!让孩子可以成为的方法就是要让孩子有机会自己做,自己亲身去经历。因为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太容易出手了,只要看到孩子不行,我们就马上想帮他。他读书不行就帮他读;他写字不好就抓住他的手帮写……这样成长起来的孩子是很难有成就的。我们不难发现,在一个兄弟姐妹众多的家庭中,只要哥哥姐姐很优秀很能干,就一定会出现捣蛋的弟弟妹妹。因为弟弟妹妹的机会都被哥哥姐姐占据了,因为怕父母生气,只要弟弟妹妹一出问题,他们就会马上去帮忙。因为懂得担当的责任,所以他们就会成长得更快。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父母是创造未来的“雕塑家”,孩子的成才是由父母的双手奠定的,教育好自己的子女是每一个父母的基本义务。

一个人一生的成就有多大在于他拥有的天空有多广。在家中,父亲通常扮演“天”的角色,代表严格的要求,母亲通常扮演“地”的角色,代表和蔼与慈祥,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严父慈母。每个家庭几乎都会上演这出戏:父亲打了孩子,母亲在一旁伤心落泪,然后带孩子去擦药。母亲的疼爱与父亲的责罚,天罗地网似的让孩子插翅难飞,推动孩子走向成功--在父亲严格的要求下他必须要做到,而浓浓母爱的支撑让他永不放弃。

人就像一颗种子,关键在于这颗种子落在什么样的土壤中。如果没有土壤,种子就不会有发芽的机会;如果落到肥沃的土壤中就能生根、发芽、茁壮成长,那就将是他这一生的成为。对于成为,老子在《道德经》里面曾经谈到:“行无为之志。”“无为”不是什么都不管,而是让他自己亲身经历。上天教育人的方法就是把每一件事的结果还给我们。老子说“道法自然”,大自然的存在自有其规律,万物各得其所,没有谁能“观好万物,过而不死”。

时代发展到了今天,我们应该意识到教育的真正涵义了吧!从今以后,就让我们换一个思路来对待孩子的成长吧!只要我们把人生的决定权交给孩子自己,只要我们及时的给予孩子鼓励与支持,我们的孩子就可以成为,我们就能够看见孩子这一生的成为!

所有杰出子女的背后肯定有智慧的父母。有一天,当我们看到了孩子的成功,而且周围的人也都认为他是个优秀、孝顺的孩子时,就是我们为人父母者最后的成功!
纪伯伦的著名诗篇《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这样写道:
你的儿女,其实不是你的儿女。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借助你来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旁,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你可以庇护的是他们的身体,却不是他们的灵魂,
因为他们的灵魂属于明天,属于你做梦也无法到达的明天。
你可以拼尽全力,变得像他们一样,
却不要让他们变得和你一样。
因为生命不会后退,也不在过去停留。
你是弓,儿女是从你那里射出的箭,
弓箭手望着未来之的箭靶,
他用尽力气将你拉开,使他的箭射得又快又远。
怀着快乐的心情,在弓箭手的手中弯曲吧,
因为他爱一路飞翔的箭,也爱无比稳定的弓。
问题和思考:
1. 让孩子学会承担责任是在什么时候?
2. 在孩子面前有没有与人攀比过?
3. 对于孩子的想法有没有仔细倾听过?
4. 是否还记得孩子提出的第一个要求是什么,你是怎样答复的?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