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內容簡介: |
一个作曲家必须作曲,一位画家必须绘画,一位诗人必须写诗,否则他始终都难安静。一个人能够成为什么,他就必须成为什么,他必须忠实于他自己的本性。
高峰体验是自我实现的短暂时刻,这是一些心醉神迷的时刻。你只能像刘易斯所说的那样“喜出望外”。但你能设置条件,使高峰体验更有可能出现。
自主所表达的含义是自我决定,自我管理,做一名积极、负责、自我训练的、有主见的行动者,而不是完全受别人操纵的一个兵卒,做一位强者而不是弱着。
在高峰体验中,我们作为世界万物的代理人,察觉整个世界或它的遗产。只有那时,我们才能察觉世界万物的价值,而不是我们自己的价值。这些价值我们称之为存在价值。
|
關於作者: |
马斯洛(1908--1970),现当代全世界最有影响力的美国心理学家。他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主要发起者和理论家,第三代心理学的开创者,智商高达194的天才。1934年马斯洛获得威斯康辛大学博士学位并留校任教。1951年被聘为布兰代斯大学心理学教授兼系主任。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马斯洛开始对健康人格或自我实现者的心理特征进行研究,并担任美国人格与社会心理学会主席和美国心理学会主席。马斯洛在其心理学理论中指出:“人在满足了生存、安全的需求之后,就渴望被尊重,希望人格与自身价值被承认。”《纽约时报》评论说:“马斯洛心理学是人类了解自己过程中的一座里程碑。”还有人这样评价他:“正是由于马斯洛的存在,做人才被看成是一件有希望的好事情。在这个纷乱动荡的世界里,他看到了光明与前途,他把这一切与我们一起分享。”如果说弗洛伊德精神学派为我们展示了人类本能乃至病态的一面,华生行为主义学派展示了物理、化学的一面,那么马斯洛人本主义学派则展示了人类健康、积极与主动的一面。马斯洛的“自我实现”与“追求卓越”的理论深刻地影响了当下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从而,马斯洛心理学又被称为“第三思潮”。
|
目錄:
|
第一章探索生命的需要
作为个体化整体性的人
正确对待人的生存欲望
同原动力塑造不同欲望
作为渠道的生命意欲行为
人总是在希望着什么
生存需要安排表的荒谬之处
人类动机生活分类的基础
动机需要的核心问题
影响有机体动机的因素
人生存所需的特殊能力
如何理解超动机的表现性行为
关注动机达到目的的可能性
现实对本我冲动的影响
发展人性向上的基本需要
人只有靠面包活着吗
创建有序生命需要的秘诀
必须服从的生存需要规律
增强自信的生存需要途径
塑造独特个人的方法
生存基本需要满足的先决条件
导致生命“智力营养缺乏症”的因素
较高级的审美生存需要
生存基本需要的特点
生存需要的文化特性
行为的多种动机
促进需要的充分潜力
达到生命目的的生存手段
人的平衡挫折与病理状态
满足是需要产生的附带现象
生存方式和基本需要的满足
需要的满足和性格的形成
需要满足和生命健康
生命心理治疗的动力因素
决定需要的挫折因素
满足需要引起的病态人格
基本需要的满足现象
生存长期缺失基本满足的特征
成长需要与基本需要的差异
需要的爱和非需要的爱
对生命本能理论的重新考察
生命存在本能的基本需要
判断需要类似本能的标准
认同有机体自身的价值等级
如何完善自身的人性
战胜致病挫折的途径
客观解决威胁生存的冲突
生存威胁的本质特征
威胁对自我实现的妨碍
个人生命成长的一种失败
脱离医学模式的生命激进运动
人怎样向丰满人性成长
抵制神经症的“特效药”
防御逃避畏惧的方式
破坏性不是生命的本能决定
如何把握正确的生活原则
自我创造的人生价值
活着是否值得
真正的工作是值得崇拜的
第二章创造人性的境界
人最终能变成什么样子
人生要有热忱追求的事业
倾听生命内在冲动的呼唤
从永恒的方向理解人的追求
破除自我认识的防御机制
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哲学
超越自私的协同生存准则
自我实现者的创造之源
积极培养整合的创造力
创造性人物的重要性
培养随机应变创造力的方法
预防工作中紧张的缓解机制
自我实现者的爱情艺术
解除爱情关系中的防卫性
培养爱与被爱的能力
爱情意味着分享责任与需要
培养对他人个性的接受能力
爱情的终极体验是什么
生命的分离与人的个性建立
健康的人更具人生趣味
优美心灵管理的“异途”
第三章实现自我的价值
启发人生的超然理念
更加有效地洞察现实的能力
改变接受自然产物的能力
自我实现者的道德准则
以问题为中心的突破口
超然独立生活的行为准则
人生自我实现依靠的手段
欣赏存在价值的时时常新
神秘的美好幸福体验
人类社会感情的风范
自我实现者的人际关系
培养民主性格的方式
如何把握现实生活的善与恶
自我实现型幽默的教育形式
自我实现型创造力的形式
在缺陷的文化中做一个健康人
自我实现者的缺陷
实现自我价值的内在动力
自我实现者整合二歧的原则
第四章体验人生的幸福
避免存在认知危险的策略
永远快乐生活的秘密
联系沉思与活动的途径
探索高峰体验的形式
人性能达的最高高度
自我实现者的性格特征
客观生存的有效性问题
高峰体验时的同一性问题
还生存个体以本来面目
|
內容試閱:
|
作为个体化整体性的人有一个问题在这里必须要声明一下,我们所提到的人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一个一体化有组织的社会最小单元。心理学家常常非常虔诚地同意这个理论上的声明,然后又平静地开始在实际的实验中忽视它。只有理解了它是实验上和理论上的现实,合理的实验和动机理论才会成为可能。
在动机理论中,包含许多具体的要点。例如,受到影响的是个人的整体而非局部。在有效的理论中,不存在诸如肚子、嘴或生殖器的需要,而只有这个人的需要,是约翰·史密斯需要吃东西而不是他的肚子需要吃东西,并且,感到满足的是整个人,而不仅仅是他的一部分,食物平息了约翰·史密斯的饥饿感而不是他的肚子的饥饿感。
如果实验者们把约翰·史密斯的饥饿感看成是他的消化系统的功能,那么他们就忽略了当一个人感到饥饿时,他不仅在肠胃功能方面有所变化,而且在他所具有的大部分功能方面都有所变化。他的感觉改变了(他会比其他时候更容易发现食物);他的记忆改变了(他会比其他时候更容易回忆起一顿美餐),他的情绪改变了(他比其他时候更紧张、激动),他思想活动的内容改变了(他更倾向于考虑获得食物,而不是解一道代数题),这些内容可以扩大到生理和精神方面的其他的感官能力和功能。换句话说,当约翰·史密斯饥饿时,他被饥饿所主宰,他是一个不同于其他时候的人。
不管是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际上看,把饥饿当作所有其他动机状态的典型都是不切合实际的,因为通过严密的科学逻辑分析可知,追求饥饿驱动是特殊的而不是一般的。以格式塔派和哥尔德斯坦派的心理学家的方式来看,他比其他动机更孤立;其他动机比它更常见。最后,他与其他动机的不同还在于他有一个已知的躯体基础,这对于动机状态来说是少有的。
那么更直接、更常见的动机有哪些呢?通过对日常生活过程的反省,我们能够很容易地发现它们。意识以外的往往是对衣服、汽车、友谊、交际、赞扬、名誉以及类似事物的欲望。习惯上,这些欲望被称为次级的或文化的驱力,并且被视为与那些真正“值得重视的”或原始的驱力(即生理需要)各属不同等级,实际上,就我们本身而言,它们更重要,也更常见。
因此,用它们其中之一而不是饥饿冲动来做典型才恰当。
通常的设想往往是:所有驱力都会效仿生理驱力。但在这里可以公正地断言,这点永远不会成为事实,绝大多数驱力不是孤立的,不能把它们部位化,也不能将其视作当时机体内发生的唯一事情。典型的驱力、需要或欲望不会并且可能永远不会与一个具体的、孤立的、部位化的躯体基础有关系。典型的欲望显而易见的是整个人的需要,选择这类的冲动作为研究的范例会更好一些。比如,选择对金钱的欲望,或者选择更基本的欲望,而不是选择单纯的饥饿驱力,或更具体的局部目标。
从我们掌握的全部证据来看,也许可以说,不管我们对于饥饿冲动有多么深的知识,都不能帮助我们全面理解爱的需要。的确,一个更强有力的断言有可能成立,即透彻研究饥饿冲动与全面了解爱的需要相比,我们能够通过后者更多地解释普遍的人类动机(包括饥饿驱力本身)。
这一点使我们联想起格式塔心理学家经常对单一性这个概念进行的批判性分析。其实,比爱的驱力似乎要简单的饥饿驱力并不那么简单。通过选择相对独立于机体整体的孤立的事例活动,既可以获得单一性的显现,也可以轻而易举地证明一个重要的活动几乎与个人身上所有其他重要的方面都有动力关系。
那么,为什么要选择在这个意义上根本不普遍的活动呢?难道只是因为用通常的(但不一定是正确的1分离、还原的实验技术更容易对付它,或者它对于其他活动具有独立性,我们就选出这种活动并加以特别注意吗?假如我们面临这样的选择,一方面,解决实验上简单然而价值甚微或意义不大的问题,另一方面,解决实验上极为困难但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我们理所当然会选择后者。
综上所述,在研究人的动机需要,应选择一般的而非特殊的动机实例。对人而言,前者能更加明显地反映整个的需要。
也就是说,我们面临一个与心理病理学中的症状的作用十分相似的状况,这些症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最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在于它们最终的目标或结果是什么,在于它们要干什么或者它们的作用可能是什么。
正确对待人的生存欲望认真分析我们平时生活中的种种欲望,不难发现,它们之间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它们通常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例如,我们需要钱,目的是买一辆汽车,原因是邻居有汽车,而我们又不愿意觉得低人一等,所以我们也需要一辆,这样我们就可以维护自尊心并且得到别人的爱和尊重。当分析一个有意识的欲望时,我们往往发现可以究其根源,即追溯该人的其他更基本的目的。
也就是说,我们面临一个与心理病理学中的症状的作用十分相似的状况,这些症状的重要性并不在于它们本身,而在于它们最终意味着什么,或者说,在于它们最终的目标或结果是什么,在于它们要干什么或者它们的作用可能是什么。研究症状本身价值并不大,但是研究症状的动力意义却是重要的,因为这样做成果卓越。例如,它使心理治疗成为可能。谈到一天中数十次地在我们的意识中闪过的特定的欲望,比它们本身重要的是它们所代表的东西,它们所导致的后果,以及我们通过更深入地分析了解到它们的最终意义。
如果再深入分析,我们可以总结出一个特点,即欲望总是最终导向一些我们不能再追究的目标或者需要,导致一些需要的满足。这些需要的满足似乎本身就是目的,不必再进一步证明或者辩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