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
思想文化界之中,堪比唐德刚的胡适传记案语拔萃者--作为近年来颇多记载胡适书籍中的拔出者,本书形为传记,神似作者平生的感言与治学所悟,连篇累牍加插的作者"案"语,堪比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 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20
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作者著有专书对比,胡适"七年之痛,求三年之艾"之点滴改良,鲁迅"火与剑"之一蹴而就,思想史上欧美派的和风细雨始终盖不住留日派、留苏派的暴风骤雨。
★
容忍是20世纪中国最稀缺的价值资源,它的缺席给现代中国带来了无尽的苦难--本书指出,1925年《晨报》殃事件中胡适的话,不幸应验:"我怕的是这种不容忍的风气造成之后,这个社会要变成一个更残忍更惨酷的社会,我们爱自由争自由的人怕没有立足容身之地了。"
★
胡适和他的时代,他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作为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之一,胡适的前半生,从1891年到1927年,跌跌撞撞,曲曲折折,思想也逐渐成熟。胡适有过的彷徨,反更浮现出人格的可爱,使得后世更愿阅读胡适。"我的朋友胡适之",他是真正开了一个时代的风气。
|
內容簡介: |
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并非指的是实然,那是一位文化老人李慎之先生的文化企盼。随着社会开放与思想启蒙的程度加深,胡适的影响愈发为甚。
胡适的一生,就是为制度宽容而努力的一生,尽管他直到去世都没有看到这种制度的到来。
胡适是20 世纪的一个文化坐标,一种精神象征,一条思想脉络。即使放在21
世纪的今天,胡适和他所代表的思想依然是普世意义上的一种价值选择。基于此,本著试图从资料本身形塑胡适,重在挖掘、梳理和呈现胡适一生的思想脉络,把握其思想的形成、发展与变化。更关注在他的思想语境中,作为知识分子的胡适对社会事务的关怀和在公共领域中的表现。同时,以人带史,由此折射胡适身处的那个波诡云谲的时代。
但胡适一生经历丰富,其生平贯穿晚清、北洋、中华民国等,他的晚年还要面对海峡这边的大陆中国。如果以人带史,份量将会更大,它超出了一本书的承载。因此,决定把胡适生平一分为二,这本书专门写胡适的前半生,时间截至1927年。是年,胡适三十六岁,按他享年近七十二岁计,正好是人生的一半。另外,1927年是现代中国出现大变局的年份,胡适又正好第二次从美国回来。此前此后,这个国家和二次回国的他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进一步说,那个时代和胡适本人都面临着一个历史性的转折。因此,以这个转折点的1927年划界,是个相对合适的年份。
作为近年来颇多记载胡适书籍中的拔出者,本书形为传记,神似作者平生的感言与治学所悟,连篇累牍加插的作者"案"语堪比唐德刚《胡适口述自传》。
又,本书新增《说有易,说无难》、《风雨苍黄五十年》两文,系作者在胡适先生辞世五十周年的回应文章及感怀文字。2007
年初版《瞧,这人》,新版改名为《胡适的前半生》,仍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
關於作者: |
邵建,南京晓庄学院人文学院教师,任教文学理论。教书之余,读书写作。1980
年代中期以后,写作以文学理论和文学评论为主。1990 年代中期以后,曾作知识分子研究。本世纪以来,以20
世纪的两个知识分子胡适与鲁迅为个案,从思想史角度作胡、鲁比较研究。2005年以来,另作胡适研究。与此同时,开始时评写作。
|
目錄:
|
【代序】 让“胡适”重返历史前台
【第一部分】 成长年代(1891-1910)
一 “我是安徽徽州人”
二 幼年失怙
三 “我都得到感谢我的慈母”
四 童学书目
五 “穈先生”
六 “僧道无缘”
七 出山
八 在梅溪学堂跳级
九 思想的胎孕(一)
十 思想的胎孕(二)
十一 “为公学得了个好学生”
十二 堕落时代
十三 “我很挨近榜尾了”
【第二部分】 负笈北美(1910-1917)
一 路线图与时间表
二 走向乐观主义
三 “民有、民治、民享”
四 “小叙事”、“大叙事”
五 “吾对于政治社会事业之兴趣”
六 模拟大选中的“激进”与“保守”
七 民权政治的“初步”
八 “天赋人权说之沿革”
九 “第一次访女生宿舍”
十 世界公民(A citizen of the world)
十一 “自由政治者之大枢纽”
十二 字句之争
十三 “以人道之名为不平之鸣”
十四 “万国之上犹有人类在”
十五 尼采的“遗毒”
十六 消极和平主义
十七 与韦莲司谈“容忍”
十八 歌德的镇静功夫
十九 “爱国癫”
二十 从“不争”到“积极和平主义”
二十一 舌战富山接三
二十二 “波士顿游记”中的财产权问题
二十三 “波士顿游记”中的美国独立战争
二十四 危险的“国教”
二十五 “拆房”之喻
二十六 “舆论家”
二十七 “论革命”
二十八 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二十九 “理想”的迷途
三十 “美人不及俄人爱自由”?
三十一 导师
三十二 管子的法治,孟子的民权
三十三 自由国度里的非自由一幕
三十四 袁世凯,还是威尔逊
三十五 沁园春·新俄万岁
三十六 杜威 哥大 博士(一)
三十七 杜威 哥大 博士(二)
三十八 杜威 哥大 博士(三)
【第三部分】 海归以后(1917-1927)
一 “如今我们回来了……”
二 1:3的新文化运动格局
三 与汪懋祖、钱玄同书
四 张厚载和林纾
五 反对“最后之因”
六 无声的义举及北大教授的收入
七 启蒙中的声音
八 “五四”的态度
九 质疑“根本解决”
十 枕上炸弹诗
十一 为周作人“作伐”和北大“某籍某系”
十二 第一次谈政治
十三 初试《努力》
十四 舆论家的态度
十五 “在一个共和的国家里,什么叫做悖主”
十六 联邦之路(一)
十七 联邦之路(二)
十八 联邦之路(三)
十九 “民国史上的一件最不名誉的事”
二十 “为了一个主张而来,为了主张的失败而去”
二十一 “不过我说的话,我想定然是不合时宜的”(一)
二十二 “不过我说的话,我想定然是不合时宜的”(二)
二十三 “百尺竿头掉下来”
二十四 “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一)
二十五 “适之,你连帝国主义都不承认吗?”(二)
二十六 1925年11月29日《晨报》殃(一)
二十七 1925年11月29日《晨报》殃(二)
二十八 “女师大风潮”和北大脱离教育部(一)
二十九 “女师大风潮”和北大脱离教育部(二)
三十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一)
三十一 我们对于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二)
三十二 两个人的莫斯科(一)
三十三 两个人的莫斯科(二)
三十四 两个人的莫斯科(三)
三十五 两个人的莫斯科(四)
三十六 两个人的莫斯科(五)
三十七 “两个人的莫斯科”附
三十八 “欧游”过了是“漫游”
三十九 1927年的“博士”之谜
四十 对国民党的态度(一)
四十一 对国民党的态度(二)
四十二 第二次过日本
四十三 “这也可能意味着〔新文化〕运动的倒退”
【后记】理性思考,感性表达
【附录一】说有易,说无难--向胡适先生道一次歉,向江勇振先生致一次谢
【附录二】风雨苍黄五十年--胡适先生辞世五十周年感怀
|
內容試閱:
|
代序《让“胡适”重返历史前台》
胡适,1891年出生,1962年去世,享年七十余。十九岁时(1910)通过前清华的庚款考试,先后留学于美国的康乃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1917年完成哲学博士的考试,应蔡元培及陈独秀邀请,回国后任北京大学教授。回国前夕,一篇发表在《新青年》杂志上的《文学改良刍议》,使古老的中国发生了一场白话文运动,这是.一次划时代的语言革命,以致我们今天通行的语体仍拜那场运动之赐,胡适也由此奠定他在中国的影响。天下何人不识君,那个时代有一口头禅,居然是“我的朋友胡适之”。然而,20世纪下半叶,形势陡转,胡适的形象一落千丈。1950年代,大陆中国发起轰轰烈烈的批胡运动。几十年后(2003),海南出版社出版了堂皇九卷的《古史考》,其中前四卷就是那个时代(1949-1980)批胡运动的史料汇编。近三百万的大批判文字,集成了这厚厚的四卷大开本,它像小山一样堆在我的书桌上,盯着它就像在打量一个怪异的时代。
就我本人而言,接触胡适很晚。在我读中学的1970年代,是没有胡适书读的,如果偶然碰上,那肯定是在批判的材料中。但,尽管没读过胡适,胡适在我的心目中却是一个反面形象,记得“走狗”两个字庶几便是我脑海中对这个形象的最早勾勒。多年后,等到我自己系统地读胡时,胡适在中国的命运已经走过了一个大大的“之”字。“文革”结束后的1980年代,大陆中国逐步对胡适重开评价,这是一个“去妖魔化”的过程。胡适作为一个研究对象,逐步从学术领域过渡到文化领域和思想领域。随着人们对胡适和胡适思想的深入,已经沉人历史背影中的胡适再度走向历史前台。以致一个我很尊敬的老人在他去世前这样语重心长:2l世纪是胡适的世纪。
当然,这里的“胡适”已不仅是他自己,而是某种精神的象征。问题是,今天,如果我们把“胡适”作为2l世纪的文化选择,那么,由他所代表的精神坐标到底是什么呢?
胡适一生和他的思想都相当丰富,有这样一篇写胡适的文章,内容没看,但题目却过目未忘:他什么都没有完成,但却开创了一切。这句话非常到位,庶几可以视作胡适的墓志铭。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中国学术史、中国思想史、中国教育史以及20世纪历史本身都留下历史辙迹的胡适,他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放在今天,我以为有这样一点这也是胡适身上最突出的一点可以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枢要,那就是“宽容”。
什么是宽容?应该说在中国本土的传统中几乎找不到这样的精神资源。作为一种价值之光,20世纪以来,它主要是靠当年留学英美的那拨知识分子输入和奉持,而胡适就是其中最重要的代表。在牛津、朗文或韦伯斯特等大辞典中,宽容通常解释为对不同于己的信仰、思想和行为的容忍和承认。美国一位宗教思想家甚至把它视为“一种和思想及行为与众不同者建立和维持共同体的品质和能力”。是的,社会作为一个异质共同体,组成它的人有不同的信仰、相异的文化背景,这就决定了他们的处世态度和对事物的看法无法一致。那么,这样一群人如何在社会中共存呢?如果我们不是强调彼此之间斗争的话,宽容就是构成社会和社会和谐的必要条件。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有责任培养自己的宽容意识和能力。
然而,20世纪中国最匮乏的精神资源之一,就是宽容。20世纪是一个奉行“斗争哲学”的世纪,宽容则是这种哲学的反面,它由于被误认为是软弱、妥协和不彻底,因此,奉持这种价值的胡适自然也就成为那个时代的反面。胡适是一个自由主义者,一生为传播自由的理念尽心劳力。然而,他在他的晚年却以“容忍与自由”为题,连续作文两篇(其中一篇是讲演),强调的是同一个主旨“容忍”。他说:十七八年前,我最后一次会见我的母校康乃尔大学的史学大师布尔先生,那天谈话很多,有一句话我至今没有忘记:我年纪越大,越感觉到容忍比自由更重要。胡适把这句话称之为“不可磨灭的格言”,进而申说:“有时我竟觉得容忍是一切自由的根本,没有容忍就没有自由。”这里的容忍,就是容忍异己。在胡适看来,“没有容忍''异己''的雅量,就不会承认''异己''的宗教信仰可以享自由”。当然胡适也清楚,真正做到容忍并不容易,“因为不容忍的态度是基于''我的信念不会错''的心理习惯,所以容忍''异己''是最难得,最不轻易养成的雅量”。
……正如21世纪是胡适的世纪,并非指的是实然,那是一个文化老人的文化企盼;本文这里的走近“胡适”,其诉求也就是走近“宽容”,从而让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成为一个非血火的宽容世纪。那么,丈量一下吧,我们离宽容,到底还有多远。记得2003年8月,我和朋友们从绩溪小路一步步走近胡适,心中抱着一份期待;今天,我们这个世纪也在一步步走近胡适,心中更抱一份期待。我期待我们这个世纪铸“斗争”之剑为“宽容”之犁,我期待我们能为这宽容世纪的到来做出努力、哪怕是抗争的努力这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就像当年胡适所做的那样。
让这个世纪早日到来吧!
让我在此馨香祷祝!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