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
王氏之死(新版,史景迁成名作)
》
售價:HK$
54.9
《
敢为天下先:三年建成港科大
》
售價:HK$
77.3
《
长高食谱 让孩子长高个的饮食方案 0-15周岁儿童调理脾胃食谱书籍宝宝辅食书 让孩子爱吃饭 6-9-12岁儿童营养健康食谱书大全 助力孩子身体棒胃口好长得高
》
售價:HK$
47.0
《
身体自愈力:解决内在病因的身体智慧指南
》
售價:HK$
98.6
《
非言语沟通经典入门:影响人际交往的重要力量(第7版)
》
售價:HK$
123.1
《
山西寺观艺术壁画精编卷
》
售價:HK$
1680.0
《
中国摄影 中式摄影的独特魅力
》
售價:HK$
1097.6
|
內容簡介: |
《中国法的源与流》作者武树臣是一部中国法律史的基础性理论著作,是作者对中国古代法律的“源”与“流”长达三十余年研究的结晶。在“源
”的方面,作者运用古文字、历史文献、传说史料三结合的方法,深入地探讨中国法的起源这个僻冷的课题;在“流”的方面,作者则从法律实践活动的总体精神和宏观样式两个侧面,生动地勾勒出中国法律文化历史发展的概貌。《中国法的源与流》涉及中国数千年法律文化的具有典型性意义的课题。作者认为,中国法律文化的独特之处是伦理主义精神和混合法,它们体现了古代先民的智慧,有效维系了中华民族的统一和发展。混合法即成文法与判例制度的结合,法律规范与非法律规范的结合。这种法律样式对我国今天的法律制度建设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
關於作者: |
武树臣,男,1949年10月29日出生,北京市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1982年2月毕业于北京大学法律学系,留校任教。长期从事中国法律思想史、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研究与教学工作。1992年至1997年任系副主任。1997年调任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从事民事审判工作,并继续招收指导中国法史方向博士研究生。2005年4月调至北京奥林匹克运动会组织委员会法律事务部任部长。代表性著作:《中国传统法律文化》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9月,合作、《武树臣法学文集》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5月、《儒家法律传统》法律出版社2003年9月、《中国传统法文化》日本九州大学出版会2003年9月、《判例制度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4年1月,主编、《中国法律样式》台海出版社2004年1月等。代表性论文:《易经与我国古代法制》、《寻找最初的“法”——对古“法”字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寻找最初的“德”——对先秦德观念形成过程的法文化考察》、《走出法系——论世界主要法律样式》、《中国法律文化探索》、《裁判自律引论》等。
|
目錄:
|
前言
上编 中国法的起源:寻找最初的独角兽
第一章 寻找最初的独角兽——对“□”的法文化考察
一 □的名称、形象、身份和它所处的时代
二 □与蚩尤、五兵、五刑
三 □与玉琮、战神、□礼
四 □与刑、辛、文身
五 □与旄舞、战鼓、律
六 □与皋陶、弓矢、□
七 □与饕餮、蓐收、爽鸠
八 □与夔、西王母
九 □与象刑、笔
十 □与神明裁判、法冠
十一 结语
第二章 中国法的起源及其特征
一 中国法起源的总体描述
二 中国法起源时代法文化的具体表现
三 东西方法文化起源之比较
第三章 中国成文法的起源
一 中国成文法的概念及夏、商、西周的立法
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法律变革与成文法的诞生
三 中国成文法的确立
中编 中国法的成熟进程:思想与文化的表达
第四章 “直文化”与“隐文化”——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两大基因
一 “直”与“隐”的文字本义
二 “直文化”与“隐文化”的原始起点
三 三代文明与“隐文化”的繁荣
四 春秋时代地域文化中的“隐文化”和“直文化”
五 战国时代“直文化”与“隐文化”的交锋
六 封建时代“直文化”与“隐文化”的融合
七 对“直文化”与“隐文化”的历史评价
第五章 从“箕子明夷”到“听其有矢”——对《周易》“明夷”的法文化解读
一 “明夷”考
二 “明夷”与东夷文明
三 弓矢在古代社会中的特殊作用
四 弓矢在诉讼中的证据意义
五 “明夷”与“不富以其邻”、“迷逋复归”的原则是一致的
六 箕子或以“明夷”古训力谏纣王
七 “箕子明夷”与西周金文“瀵”字的出现:从神判法到人判法
八 “箕子明夷”对西周初期立法和后世司法的影响
第六章 孔子与铸刑鼎
一 关于公布成文法问题
二 从晋刑鼎的内容看孔子反对晋刑鼎的理由
三 从孔子对铸刑鼎事件的态度看他的政治立场
第七章 从“判例法”时代到“成文法”时代——对春秋法制改革的再探索
一 西周的法是贵族性的“判例法”
二 郑、晋公布的法律是新式法典
三 春秋法制改革的历史评价
第八章 秦“改法为律”原因考
一 关于秦“改法为律”及其与商鞅的关系
二 秦“改法为律”的一般原因
三 秦“改法为律”的特殊原因
四 结语:秦律留给后世的遗产
第九章 地域文化与先秦法律思想的主旋律
一 先秦地域文化的形成
二 鲁国文化与儒家孔、孟的法律思想
三 晋国文化与法家商、韩的法律思想
四 齐国文化与齐学管、苟的法律思想
五 结语
第十章 齐鲁法文化与中华法系的精神原点
一 齐鲁法文化的定义
二 齐鲁法文化的古老精神渊源
三 齐鲁法文化的思想轨迹
四 齐鲁法文化奠定了中华法系的基本形象
第十一章 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
一 儒家法律传统界说
二 儒家法律传统的思想渊源
三 儒家法律传统的理论构成
四 儒家法律传统的学术流变
五 儒家法律传统与中华法系的基本特征
第十二章 “横的法”与“纵的法”——先秦法律文化的冲突与终结
一 交易·盟约·诉讼:家族本位下的横向法律
二 从“神·礼”到“仁·法”:家族制度的衰落与个体意识的萌芽
三 “国家”与“公民”结盟:国家本位对家族本位的清算
四 “皆有法式”:国家本位下的纵向法律
五 结语
下编 中国法的演进规律与展望:在创新中返回历史
第十三章 政体、法体之变与法的演进——对中国古代法律“法家化”、“儒家化”的法文化考察
一 西周春秋时代的政体与法体:“世卿世禄”的贵族政体与“议事以制”的“判例法”
二 古代法律传统的理论诠释:孑L孟鲁儒的“为国以礼”和“贵族精神”
三 战国秦代的集权政体和“成文法”:商韩晋秦法家的“以法治国”和“劲士精神”
四 先秦儒学的第一次蜕变:荀子齐儒的“隆礼重法”和“大儒风范”
五 西汉至隋唐的“儒法合流”、“礼法互补”、“人法兼用”与中国
古 代法律的自我完善
第十四章 移植与播种——个人本位法律观在中国的命运
一 中国古代的法律价值观
二 清末修律:个人本位意识的萌动
三 中华民国:国家社会主义理论
四 “以人为本”与当今法律文化建设
第十五章 中国古代法律样式的理论诠释
一 世界法律样式的三个类型
二 中国古代的法律样式
第十六章 中国“混合法”与世界法系
一 “混合法”的四个基本特征
二 “混合法”的历史成因
三 “混合法”的现代历程和发展方向
四 中国“混合法”在世界法系的地位
主要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