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生态文明新论

書城自編碼: 2088567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工業技術環境科學
作者: 卢风
國際書號(ISBN): 9787504663177
出版社: 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6/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29.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河流之齿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战胜人格障碍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漫画三国一百年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粤行丛录(岭南史料笔记丛刊) 》

售價:HK$ 80.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30.0
《生态文明建设:思路与出路》
+

HK$ 26.6
《生态文明论》
+

HK$ 119.6
《生态文明建设十讲》
+

HK$ 109.2
《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直面危机: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生态危机》
+

HK$ 121.9
《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生态农场纪实》
編輯推薦:
《生态文明决策者必读丛书》是一套面向广大领导干部和决策者的普及读物。官员和企业家、公众都知道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但是在执行中却有很多困惑。本套书系包括《生态农场纪实》和《生态文明新论》,系统梳理了生态文明的发展脉络,让决策者了解过去的历史,找准现在的定位,看清未来发展之路。
內容簡介:
《生态文明新论》系统阐释了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在生态文明中,人们生产和消费的物品应该是亲环境、亲自然的绿色物品;生态文明的科技将不再妄言穷尽自然的奥秘,而力图与自然对话;生态文明的主流观念应以生态学为基本知识背景,而力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關於作者:
卢风
1956年11月出生于安徽六安,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环境哲学专业委员会理事长。主要研究领域为伦理学、科技哲学、应用哲学和现代性研究。主要著述有《人类的家园》、《享乐与生存》、《启蒙之后》、《应用伦理学》、《从现代文明到生态文明》、《科技、自由与自然》、《人、环境与自然》等。
目錄
第一章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生态文明”概念的来源
第二节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
第三节 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第二章 生态文明的自然条件
第一节 地球生态系统
第二节 全球生态危机
第三章 生态文明的科技
第一节 科技的生态学转向
第二节 环境治理的一般技术方法
第三节 生态化科技与生态产业
第四章 生态文明的经济
第一节 非物质经济)
第二节 循环经济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经济结构
第五章 生态文明的法治
第一节 生态法治的内涵
第二节 加强生态法治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生态法治建设现状
第六章 生态文明的行政
第一节 生态行政的内涵
第二节 加强生态行政建设的必要性
第三节 我国生态行政建设成就
第四节 我国生态行政建设的问题
第五节 完善我国生态行政的途径
第七章 生态文明与可持续消费
第一节 消费社会中的自我
第二节 生态文明视域下的自我建构
第三节 生态文明中的消费和自我实现
第八章 生态文明的文化
第一节 生态文化概说
第二节 文化产业与生态文化
第三节 精英文化与生态文化
第九章 生态文明的未来愿景
第一节 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
第二节 人类幸福与自然环境
第三节 生态文明的愿景
內容試閱
第一章
“生态文明”概念的提出
第一节 “生态文明”概念的来源

国外很少有人用“生态文明”这一概念,但这并不意味着没有相关的研究和实践。事实上,严重环境污染事件最早发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包括日本),故环境主义运动和生态主义思想也最早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国内学者在追溯生态文明的思想起源时,都会提及蕾切尔?卡逊的《寂静的春天》和罗马俱乐部的《增长的极限》,其实也不能忘记更早的利奥波德的《沙乡年鉴》。又因为生态文明建设以可持续发展为核心,故追溯生态文明的思想起源也不能忽略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于1987年发表的长篇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可持续发展”这一概念就因为这一著名报告的发表而广为流传,且随着环境污染和生态危机的日益明显而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实践方面,有国内学者则把德国的废弃物回收经济建设、日本的“循环型社会”建设和美国的污染权交易制度建设都归入生态文明建设。目前西方正流行的低碳经济和低碳社会建设应该也属于生态文明建设。但中国人才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这一概念。
我们在“中国知网”22699篇文章中检索到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文章是1990年发表在《西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的李绍东的文章,题目是:论生态意识和生态文明。该文认为,文明是指物质建设和精神建设的进步状态,与野蛮、丑恶、落后相对立。生态文明就是把对生态环境的理性认识及其积极的实践成果引入精神文明建设,并成为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生态文明是由纯真的生态道德观、崇高的生态理想、科学的生态文化和良好的生态行为构成的。为建构生态文明,必须有明确的指导思想,要强化生态知识的覆盖面,要建设良好的社会生态生理环境,要使生态文明制度化
。稍后,谢光前于1992年在《社会主义研究》发表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初探
”,沈孝辉于1993年在《太阳能》发表了“走向生态文明”,刘宗超和刘粤生于同一年在《自然杂志》发表了“全球生态文明观——地球表层信息增殖范型”。沈孝辉认为,古代几大农业文明的衰落都是由于自然系统的衰落,人与周围环境的生态平衡破坏而导致的结果。可是历史上的生态破坏毕竟是局部的,此地破坏了,彼地仍然良好,因此文明的消逝也是局部的,此地的文明衰落或覆灭了,彼地仍会产生和发展出文明来。然而当代的问题不同了,无论是生态破坏,还是环境污染,都是全球性的。因此全球环境的恶化必将对世界文明带来意想不到的恶果。解决环境恶化的关键在于人类应当正视自己的行为所招致和可能招致的环境后果,并对大自然的逆变肩负起不可推脱的责任。为拯救世界和人类自己,人类传统的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思维方式均需进行一场深刻的环境革命,这样才能找到一条新的发展途径,建立一个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互不损害,共同繁荣,以环境保护为旗帜的人类新文明——这就是生态文明

我们在国家图书馆馆藏目录中检索到的最早论述生态文明的专著是,1992年农业出版社出版的张海源著的《生产实践和生态文明》。该书应是我国最早的书名包含“生态文明”的一本书。该书把环境保护上升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作者在引言中说:“根据环境污染的现实,保护环境已成为每个国家的政府、社会公民共同的紧迫任务。完成这个任务的前提和结果就是建设现时代的生态文明。”
该书声称“回答了为什么要建设生态文明,如何建设以及为何能够建设生态文明的问题”
,但没有仔细界定何谓生态文明,谈论的主要是生产实践中的环境保护问题。故该书还不是专论生态文明的专著。
最早的论述生态文明的专著应是1999年出版的刘湘溶编的《生态文明论》。该书认为,生态文明是文明的一种形态,是一种高级形态的文明。生态文明不仅追求经济、社会的进步,而且追求生态进步,它是一种人类与自然协同进化,经济-社会与生物圈协同进化的文明。建设生态文明是人类摆脱生态危机的总对策。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文明的全面变革,它既是历史的必然,又是主体的自觉选择,既是我们所憧憬的理想境地,又是已经发生在我们身边的现实

在中国共产党“十七大”之前,论述生态文明的论文和著作不多。2007年10月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召开,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
之后,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就生态文明建设问题越来越多的人们达成了如下共识:我们必须在谋求发展的同时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现代工业的高消耗、低效益、重污染的产业结构必须得到调整;“开采——生产——消费——废弃”的线性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必须改变经济增长模式,变线性经济为循环经济;必须发现新能源(清洁能源),发展新技术(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技术等)。但关于何谓生态文明、生态文明与工业文明的关系若何、生态文明理论与现代性的关系若何、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若何等问题,仍存在很深刻的分歧。根本分歧就是对生态文明理论与现代性之关系、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化建设之关系的理解上的分歧。各种关于生态文明的表述还存在不少认识错误、逻辑错误和思想错误。
可大体上把各种生态文明理论区分为两派:一派对现代性和现代工业文明肯定较多,认为生态文明不过就是人类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健康的积极努力和文明行为,现代工业文明只是缺了生态文明这一维度,故而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补上生态文明这一维度,现代工业文明的伟大成就即可得以继承。不妨称这一派为“修补论”。另一派则对现代性和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激烈的批判,认为现代性的根本信念(如自然观、价值观、知识论)就是错误的,现代工业文明的各个维度都是反自然的、反生态的,主张彻底超越现代工业文明,建设一种崭新的文明,生态文明就是彻底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一种崭新的文明。不妨称这一派为“超越论”。
也可以说存在两种生态文明概念。一种认为,生态文明就是人类保护环境的努力和成就;人类文明应由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态文明等构成;生态文明只是文明的一个组成部分,现代工业文明缺了生态文明这一块,所以造成了空前严重的环境危机和生态危机,补上生态文明这一块,工业文明就安然无恙了。另一种认为,生态文明将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崭新阶段,是超越现代工业文明的崭新的文明。现代工业文明并非仅是缺了生态文明这一维度,它的基本构架就是与生态文明不相容的。从物质层面上看,现代工业产品总是污染环境的,总是破坏生态健康的。从制度上看,由“资本的逻辑”制导的社会制度总在激励着人们的物质贪欲。从科技方面看,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就是错误的,它扬言逼近对自然奥秘的完全把握,追求日益强大的征服力,支持物质主义的生活方式,现代科技的滥用与全球性的环境破坏有着内在的关联。从观念上看,物质主义、消费主义、经济主义和科技万能论支持着“资本的逻辑”,从而支持着“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而这种生产生活方式恰是全球性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故只有超越了现代工业文明,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现代工业文明的“旧瓶”装不了生态文明的“新酒”。
从理论争鸣的角度看,两派的争论对于深化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具有很强的推动作用。“修补论”因为亲现代性而表现得十分务实,而“超越论”更具有思想的彻底性和深刻性。
两派的主要分歧出现在三个方面:(1)关于“文明”界定的分歧;(2)理解生态文明建设与市场经济之关系的分歧;(3)理解生态文明建设和科技进步之关系的分歧。以下分别述之。
修补论者通常把文明理解为人类创造的积极成果,文明不包括邪恶、丑恶、消极的东西。我国官方意识形态所讲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分别指人类物质创造、精神创造和政治建构的成就。如此理解的“文明”不涵盖鸦片、海洛因一类的人造物,不涵盖希特勒《我的奋斗》一类的思想建构,不涵盖“凌迟”、“车裂”一类的酷刑。而超越论者所说的“文明”是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所常说的“文明”,不专指人类创造的积极成果和人类生活的美善状态,而指特定一个民族或族群的整体生存状态。当我们把迄今为止的人类文明划分为渔猎采集文明、农业文明、工业文明时,就是在这一意义上使用了“文明”一词。
围绕着生态文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也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生态文明与资本主义是不相容的,而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是不可分的。另一种则认为,建设生态文明离不开市场经济,资本主义是可以“绿化”的。持前一种观点的著名人物有美国左派思想家布克金(Murray
Bookchin)等人。布克金认为,绿色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谈论“限制增长”,就如同在武士社会里谈论战争的界限一样毫无意义。你不能说服资本主义去限制增长,正如你不能说服一个人去停止呼吸。“绿色资本主义”或资本主义“生态化”的努力,在追求无限制增长的资本主义体系内都是不可能的。西方主流经济学家大多信持后一种观点。在他们看来,环境问题或气候变化问题,说到底是经济问题,都可以诉诸市场而得以解决。在他们看来,只要给环境、资源等定个价,规定“谁污染谁付费”,就可以有效地保护环境和高效率地利用自然资源。美国的污染权交易制度和眼下流行的碳交易制度都是按这一思路建构的。在这些经济学家看来,绿色资本主义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拯救地球的唯一出路。
不能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但市场对社会生活的覆盖率超过特定限度时就必定走向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运转当然只能由资本去推动,当市场对社会生活的覆盖率超过一定限度时,“资本的逻辑”就会成为制度建设的根本指南,资本家就会成为领导阶级。当一个社会的领导阶级是资本家或与资本家分享利润和特权的政治家,社会制度建设的根本指南是“资本的逻辑”时,该社会无疑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了。布克金说得不错!资本主义把经济增长看作最高社会目标,要求人类的一切活动,包括政治、军事、科学、文化甚至宗教,都服务于经济增长,归根结底都服从于“资本的逻辑”——不增长则死亡(grow
or
die)!如果经济增长必然意味着物质财富的增长,则绿化资本主义是不可能的!因为物质财富的增长是有极限的,地球生态系统的承载极限就是物质财富增长的极限。
资本主义创造了巨量的物质财富。若公平地分配今日世界的总财富,则人人都有过有尊严的生活的物质保障。但资本主义世界格局的分配制度是严重不公的。发达国家不到世界20%
的人口却占有、消耗着世界80%的资源。一方面,富人们可以拥有私人飞机、游艇,另一方面,全球仍有10亿多人口处于饥饿状态,每6秒钟就有一名儿童因饥饿或相关疾病而死去。西方经济学家总鼓吹“效率至上”原则,认为只要经济效率高,世界经济这块“大蛋糕”在不断增大,那么就总有一天能让世界各地的穷人仅因分到这块“大蛋糕”的“蛋糕屑”便拥有体面生活的物质条件。也许能说这种发展战略在某些发达国家内部已取得了成功,但决不可由此断言,这也将在全球化的世界取得成功。因为全球生态环境会未等到10亿多饥饿人口分享到“大蛋糕”的足够大的“蛋糕屑”就趋于总崩溃。只有当世界总财富的分配趋于公平时,全球环境保护才会有成效。但在资本主义体系内,决不可能有世界总财富的公平分配。在一个国家内部也是如此,你不能指望在资本主义国家内部消除贫富悬殊。所以资本主义与生态文明是不相容的。
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建设生态文明的有利制度条件。但目前中国的分配制度尚须进一步按社会主义的要求加以改变。2010年,有经济学家估计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的基尼系数即将超过0.5
。富人在“天上人间”的一次消费可达几十万元,而一个农民工一辈子也难挣到几十万。建设生态文明,要求限制人们过度的物质消费。我国现阶段需要用宏观经济政策刺激消费,但同时必须密切关注经济增长的生态极限。如果我们的制度鼓励人们在物质消费方面竞相攀比,则势必走向生态崩溃。为鼓励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和合理消费,必须抑制贫富严重分化,必须抑制巨富,不让巨富们的超豪华消费产生模范效应。为能做到这一点,必须通过强有力的所得税制度,实现再分配,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机制,让所有人都拥有过有尊严的生活的物质条件。
修补论者大多是经济主义者,认为发展才是重中之重,环保决不能压倒了发展,而发展以经济增长为前提,经济增长又只能以物质财富增长为标志。鉴于“冷战”期间计划经济的低效率,经济主义者有对市场经济的高度认同,他们不赞成对资本主义的“过激”批判。我国官方意识形态更倾向于修补论。一位环境保护部的官员曾说,中央“十七”大所说的生态文明不是将要取代工业文明的崭新的文明形态。不宜把“生态文明”抬得过高。只宜把生态文明当作治国理念,不宜把它看作是将要取代现代文明的未来文明形态。其深层担忧是“过分拔高生态文明”会影响快速发展。而超越论者大多放弃了经济主义,他们认为,环境保护即使不是比经济增长更重要的目标,也是同等重要的目标,故决不能以环境破坏换取经济增长。
就生态文明建设与现代科技进步的关系问题,也存在两种根本不同的观点:一种认为,现代科技的发展方向就是错误的,现代科技一味追求征服力的扩大,全球性的环境危机、生态破坏和气候变化,正是现代工业文明滥用现代科技的后果,必须实现科技的生态学转向,才可能建设生态文明。另一种则认为,科技始终是一种进步力量,科技发展有其内在的逻辑,不存在什么科技转向的问题,只要人类善用科技,就可以建设生态文明。前一种观点是正确的,科技发展没有什么“内在的逻辑”,科技永远应该以人为本。有多种科技,并非任何科技发明都代表着人类文明的改善(原子弹、氢弹的发明恐怕不能算是文明的改善)。现代科学是以穷尽自然奥秘为最终目标的科学,现代技术是以现代科学为知识资源、以无限扩大征服力为目标的技术,合起来可称为无限追求征服力增长的科技,或简称为征服性科技。全球性生态危机的出现与这种科技的“进步”有内在的关联。这种科技支持“科技万能论”,支持“资本的逻辑”,支持“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生产生活方式。若不彻底扭转科技的发展方向,则生态文明建设无望。必须实现科技的生态学转向。由追求日益强大的征服力的科技转向以人为本、保障生态安全、维护生态健康的科技,就是科技的生态学转向。实现了这种转向,我们就会优先发展生态学与环境科学,优先发展清洁能源、清洁生产技术、生态技术以及一切支持循环经济的技术(包括低碳技术)。修补论者大多信奉第二种观点,而超越论者大多信奉第一种观点。
正因为生态文明是一种将要出现的崭新的文明,所以,任何一种生态文明理论都不是完备的理论。两种生态文明概念的争论将会持续很久。我们认为,超越论是更具有理论彻底性的生态文明论,是真正能指引人类走出生态危机的理论。但建设生态文明决不能只停留于理论,而必须付诸实践。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实践中,我们又决不可能立即将现实中的现代工业文明打得粉碎,然后在废墟上建一座崭新的生态文明大厦。现实中的文明革命只能是“渐进的革命”,如一步一步地改变产业结构,一步一步地扭转经济增长方式,现代工业文明也确实有值得继承的积极成果,故修补论也确实包含着合理的成分。支持修补论最力的理由是:人类不可能退回到农业文明,谁都不愿回到贫穷的古代,生态产业既然是产业,就必然仍是大批量、高效率的生产方式,即生态文明必须继承工业文明的许多技术和组织形式。
我们将综合现有成果的合理思想,给出一个对“生态文明”的清楚的定义。
为能清楚地界定“生态文明”,我们先要清楚地界定“文明”。1999年版的《辞海》解释“文明”一词说,(1)犹言文化,如物质文明;精神文明。(2)指人类社会进步状态,与“野蛮”相对。如上所述的修补论就是在第二种意义上使用“文明”一词的。《辞海》解释的“文明”的第一种意义与“文化”同义。英国学者菲利普?史密斯在《文化理论》一书中也指出,当“文化”一词指“整体上的社会进步”时,它与“文明”一词同义
。如果我们把“文明”用作“文化”的同义词,则不能不考察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对这两个词的用法,即,不能不考察历史学家和人类学家所赋予这两个词的内涵。
美国人类学家托马斯?哈定等人认为,“文化是人类为生存而利用地球资源的超机体的有效方法;通过符号积累的经验又使这种改善的努力成为可能;因此,文化进化实际上是整体进化的一部分和继续。”
英国著名人类学家马林诺斯基认为,文化是“一个有机整体(integral
whole),包括工具和消费品、各种社会群体的制度宪纲、人们的观念和技艺、信仰和习俗”
,是“一个部分由物质、部分由人群、部分由精神构成的庞大装置(apparatus)。”
这种意义的“文化”指“一个民族、集体或社会的生活方式、行为与信仰的总和。”
这是在“20世纪上半叶受到多位人类学家支持”的文化定义,“至今仍然在该学科中占据主导地位。”
如果把这样的界定看作是对“文化”的定义,则它同样适用于“文明”。这是广义的“文化”或“文明”。这种意义的“文化”或“文明”指人类超越其他动物所创造的一切,历史学家通常也在这一意义上使用“文化”或“文明”。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所说的“文明”就是这一意义上的“文明”

我们还必须较为清楚地界定何谓“生态”。一个名词一旦成为褒义的流行词就难免被滥用。“生态”一词如今正常常被滥用。
生态学(ecology)的问世应是科学史上划时代的事情,因为它不仅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研究领域,而且采用了不同于现代主流科学的方法,提出了全新的科学理念。
生态学最早于1866年为德国的海克尔(Ernst
Haeckel)所提出,海克尔是达尔文的热心且有影响的信徒。海克尔认为,生态学是关于“生物与环境之关系的综合性科学(comprehensive
science)”。这一定义的精神清楚地体现在布东-桑德逊(Burdon-Sanderson,1893)的生物学分支探讨中,其中生态学是关于动植物相互间外在关系以及与生存条件之现在和过去关系的科学,与生理学(研究内在关系)和形态学(研究结构)相对照。对于许多生态学家来讲,这一定义是经得起时间检验的。所以,李克利夫(Ricklefs,1973)在其编著的教科书中就把生态学定义为“对自然环境,特别是生物与其周围环境之内在关系的研究。”
在海克尔之后的若干年,植物生态学与动物生态学分离了。有影响的著作把生态学定义为对植物与其环境以及植物彼此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些关系直接依赖于植物生活环境的差别(坦斯利,Tansley,1904),或者把生态学定义为主要关于可被称作动物社会学和经济学的科学,而不是关于动物结构性以及其他适应性的研究(埃尔顿,Elton,1927)。但是植物学家和动物学家早就认识到植物学和动物学是一体的,必须消弭二者之间的裂缝。
安德沃萨(Andewartha,1961)把生态学定义为“对生物分布和丰富性的科学研究”。克莱布斯(Krebs,1972)认为这一定义没有反映“关系”的核心作用,于是又对定义作了修正:生态学是“对决定着生物分布和丰富性的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并说明生态学关心“生物是在何处被发现的,有多少生物出现,以及生物出现的原因”。于是当代生态学家认为,生态学应被定义为“对生物分布和丰富性以及决定分布和丰富性的相互作用的科学研究”
。可见生态学的基本方法是系统方法,其主要研究目标是生物机体、物种、群落等与其生存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
在强大的主流科学(以物理学为典范)的影响下,当代生态学家们也不免要努力采用还原论的方法,要努力建构数学模型,故非专业生态学家已难以读懂专业生态学家撰写的专业论文和专著了。但康芒纳所概括的生态学的四条法则是简明扼要的,这四条法则是:(1)每一种事物都与别的事物相关;(2)一切事物都必然有其去向;(3)自然所懂得的是最好的;(4)没有免费的午餐

有了对生态学的基本了解,我们才能较准确地把握作为形容词的“生态”(ecological)一词的用法。“生态”或者与“生态学的”同义,或者指生物(包括人类)与其生存环境的相互依赖和协同进化。
于是,生态文明指用生态学指导建设的文明,指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协同进化的文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