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历史的惯性

書城自編碼: 208922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史學理論
作者: 阎学通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40433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7-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59/177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1.3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大思维:哥伦比亚商学院六步创新思维模型 》

售價:HK$ 72.8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宏观经济学(第三版)【2024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作品】 》

售價:HK$ 155.7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UE5虚幻引擎必修课(视频教学版) 》

售價:HK$ 110.9
真需求
《 真需求 》

售價:HK$ 110.9
阿勒泰的春天
《 阿勒泰的春天 》

售價:HK$ 50.4
如见你
《 如见你 》

售價:HK$ 51.3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人格阴影 全新修订版,更正旧版多处问题。国际分析心理学协会(IAAP)主席力作 》

售價:HK$ 67.0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560种野菜野果鉴别与食用手册 》

售價:HK$ 67.1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3.3
《未来三十年:改革新常态下的关键问题(行动与我们的命运)》
+

HK$ 90.7
《世界权力的转移:政治领导与战略竞争》
+

HK$ 125.8
《世界秩序》
+

HK$ 146.2
《中国与周边中等国家关系》
+

HK$ 119.3
《国际关系分析(第二版)》
編輯推薦: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 著名国际问题专家 阎学通教授
破解全球迷局 纵论各国风云变幻 预测未来10年中国与世界大势
傅莹 外交部前副部长、第十二届人大外事委员会主任 陆克文 澳大利亚前总理 倾情推荐
內容簡介:
历史就是一种客观世界运动发展的过程。看透这个世界,你需要有一种历史惯性的思维。
这是一部预测10年内国际格局发展趋势的作品。未来十年,中国能否成为超级大国?东亚能否取代欧洲成为世界中心?欧盟、俄罗斯、日本将风采尽失?“金砖国家”将成为历史?中国应放弃不结盟政策吗?中国应采取何种外交方式?中国的周边国家,孰敌、孰友?中国该以何种思想引领世界?
本书深刻对比、剖析了中美未来十年的实力变化,提出了2023年世界将出现中美两个超级大国,两极格局也随即形成的大胆预测,同时还将世界主要大国未来十年的发展走势进行深入阐述,探讨了两极格局形成的必然性。作者还结合国内情势以及中国政策的发展方向,提出了独到的观点以及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關於作者:
阎学通
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世界和平论坛秘书长、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总编、《国际政治科学》总编。兼任中国国际关系学会副会长、中华美国学会副会长、中国商务部首届咨询委员会委员。1982年毕业于黑龙江大学英语系,获学士学位;1986年毕业于国际关系学院,获硕士学位;1992年毕业于美国加州伯克莱大学政治学系,获博士学位。
学术成果主要有:独著《中国国家利益分析》(1996)、《美国霸权与中国安全》(2000)、《国际政治与中国》(2005);合著《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1998)、《中国与亚太安全》(1999)、《东亚安全合作》(2004)、《中国崛起及其战略》2005,《东亚和平与安全》(2005)、《国际形势与台湾问题预测》(2005)、《国际关系研究实用方法》第二版2007、《王霸天下思想及启迪》(2009),《中外关系定量预测》(2009),《中国崛起靠什么》(2010),《中外关系鉴览1950-2005:中国与大国关系定量衡量》(2010);Ancient
Chinese Thought, Modern Chinese Power
2011,《国际关系分析》(第二版)(2013)。译著《争论中的国际关系理论(第五版)》(2003)。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国力较量:2023年的中国与美国
 未来十年:中美实力比拼
 专家也低估了中国经济
 中国的高增长是否还会延续
 中国综合实力能否超越美国
 能否阻止中国实力增长
 美国靠什么制约中国
 打铁还需自身硬
 盛与衰:决定中美未来的力量
 中国国际环境的利与弊
 冷战是否还会到来
 中美冲突愈演愈烈?
 2023年的中美关系
第二章 权力转移:2023年的东亚主导权
 东亚:2023年的世界中心
 成为世界中心的条件
 “亚太”和“东方”
 美国的影响力
 东亚与欧洲之间的权力转移
 实力竞赛中的中国因素再评估
 次区域:多败俱伤抑或合作共赢
 朝鲜难弃核,中国大陆与台湾难统一
 东南亚还将是一盘散沙?
 未来十年,南海争端如何演进
 国际体系:变与不变
 国际体系何以转变
 国家是重要的,思想和文化也是重要的
 未来十年,东亚如何影响世界
第三章 昔日的大国:2023年的俄、日、欧
 俄罗斯:超级大国地位难以恢复
 普京时代即将终结?
 俄经济增长乏力的根源
 2023年,俄罗斯第二军事大国地位将失去
 俄罗斯离不开中国?
 日本:沦为地区大国
 社会改革步履维艰是日本的顽疾
 英国——日本的角色定位?
 日本心怀不满,却力不从心
 欧盟:世界中心的风采不在
 被束缚的欧盟
 国际影响力萎缩
 倒退的欧盟政治一体化
第四章 两极分化:2023年的发展中国家
 “金砖国家”:10年后,也许无人提起
 2023年,“金砖国家”将难以为继
 印度:与中国比实力
 中印经济差距会越来越大?
 中印军事和社会领域的差距
 中印会走向战争边缘吗
 中东:从全球冲突变成地区冲突
 中东的重要地位不复存在
 谁将成为中东的霸主
 战争与冲突是中东不变的主题
 非洲:摆脱不了资源诅咒
 非洲的发展为何如此艰难
 政治动荡难以摆脱
 油气资源支撑可持续发展?
 在非洲,中美竞争不可避免
 拉丁美洲:将由谁主导
 巴西将与美国竞争主导权?
 美国还将控制拉美?
 未来十年,中国与拉美的关系
 拉美国家依旧是发展中国家
第五章 大国外交:未来十年的中国外交战略
 王道与霸道:中国需要什么外交思想
 中国需要引领世界的思想
 中国要用什么思想引领世界
 负责任大国:中国需要什么外交原则
 中国的王道外交原则
 中国需要放弃不结盟原则
 地区战略:侧重国家还是组织
 周边国家,谁是敌,谁是友
 中国与中亚、南亚关系如何
 对欧洲,不要有过高期待
 团结非洲、拉美和中东国家
 双边外交:何去何从
 与俄罗斯建立同盟关系
 接触改造日本
 德国:经济战略合作伙伴
 让法国珍惜中法关系
 稳定中印关系
 英国,无足轻重?
 结 语
 附录1 执着于科学预测的现实主义学者
 附录2 理论与实践:国际关系预测
內容試閱
国际关系预测和天气预报一样都是对或然事物的判断,因此不可能做到百分百准确。现实世界发生的结果是检验预测准确与否的唯一标准,但准确预测到一个事件并不意味着预测可以百分百准确,因为预测的准确率是由多次预测中的准确次数决定的。一般来讲,预测准确率达到65%(预测的100件事中有65件是准确的)说明预测的方法具有科学性,达到75%则说明有参考价值,达到85%则具有使用价值。也就是说,当一个研究人员或机构的预测准确率达到85%时,人们就会依据其预测做出选择,因为85次正确选择所获得的收益足以抵消15次错误决定的损失。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只在事后抱怨气象台预报不准,而事前都相信预报是准确的。
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都会为自己事先预测到了某事而自豪,同时也都不愿意提及自己错误的预测。为了防止预测被证明是错误的,一些不限定预测时间或模糊预测时间的办法就成了常见的预测方法。“在可见的未来”就是一个使用频率特别高的例子。这个时间概念只告知人们预测的开始时间但没有截止时间。所预测的内容在30天内发生和30年内发生都可视为发生在可见的未来。而如果预测者是年轻人,其可见的未来可长达两三代人。“中长期”、“最终”、“早晚”等也都是不限定预测时间的常见说法。
在国际关系学界,许多研究机构做过以20年为限的长期预测。这种预测的时间明确,也是可检验的,但大多数的预测都被历史证明是错误的。罗马俱乐部对世界石油能源将枯竭的预测最为典型。笔者以为,目前国际关系专业的研究能力还达不到较准确预测未来20年国际形势的水平。冷战结束时,无人能预测到2008年会发生金融危机,也无人能预测到美国会因此走向相对衰落。20世纪90年代初期,无人能预测到中国将在21世纪的头10年加速崛起并成为世界第二大国。根据目前国际关系专业的水平,我认为预测未来十年国际形势发展趋势具有相对的可靠性。
《历史的惯性》不是一本学术著作,而是一本国际形势的预测读物。本书预测准确与否将由未来十年的历史来检验,不过这种检验并不是非要等到2023年才能做。本书之所以取名为《历史的惯性》,是说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变化将有一定的连续性,世界大势不会逆转,中国将实现崛起而不是夭折,两极化趋势将在2023年之前定型为两极格局。未来十年,大家每年都可用当年国际形势的变化结果检验本书所预测的世界大趋势是否发生了逆转,2023年将是最终检验本书预测的终点。
历史是由人创造的,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有能力任意改变历史。历史发展具有一定的惯性,在人没有创造出强于历史惯性的力量之前,历史将沿着既有的轨道发展。这就是为什么当一个帝国或超级大国衰落后,其衰落时间都在百年以上,很少有在半个世纪内就重振雄风的现象。大清帝国、大英帝国、俄罗斯的衰落都摆脱不了这种历史惯性。21世纪的美国人是否有能力顶住历史的惯性,不让美国长期衰落下去,这是美国人面临的历史考验。未来十年,历史的惯性有利于中国的崛起,中国能否借助这个惯性加速崛起则取决于我们这代中国人了。
依据历史惯性进行预测并不意味着本书否定人对历史进程的影响,相反,本书恰恰是从大国领导者的政治改革能力角度对未来十年国际格局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本书认为,国际格局是随着大国综合实力的变化而变化的,而大国综合实力的基础是国家的政治实力,而政治实力的核心是领导者实施改革的能力。不同的历史使得国家领导者的改革能力有天壤之别,因此历史的惯性有时才会出现加速的现象,这也是为什么历史上常有只凭一代人就完成崛起的例子。秦始皇22岁亲政,17年后统一六国;彼得大帝17岁亲政,32年后将俄国建成欧洲强国;1945年“二战”结束,苏联16年后将人送入太空,并于20世纪70年代成为超级大国。邓小平在80年代预测中国要到21世纪中叶才能达到西方中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水平,未能预测到GDP(国内生产总值)在2010年就超过日本,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各种国际经济机构预测中国经济规模赶上美国的时间越来越提前。最初预测赶上美国的时间是21世纪40年代,后来是30年代,再后来是20年代,2013年英国《经济学家》杂志预测的竟然是2018年。事情的重点不是哪个预测更准确,而是预测的赶超时间点不断提前。对于中国来讲,未来的十年很可能是加速崛起的十年。
本书对未来十年中国崛起做出乐观的预测,这与中共十八大之后中国领导人的新政有关。经济决定论是现在中国人的主流信仰,然而中国先哲们却相信政治决定论,他们认为决定国家富强或衰落的最根本因素是国家的政治领导而不是经济基础。《管子?霸言》中讲:“夫国大而政小者,国从其政;国小而政大者,国益大。”十八大后,习近平提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
这个民族复兴讲话使国人为之一振。其后新领导班子在反腐、改革和维护国家主权方面的新政更是让国人感到了崛起的希望。强盛与衰落相互交替构成了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每一代中国人都逃避不了的共同问题是,自己这一代将给后代留下自豪的历史还是屈辱的记忆。未来十年,我们这代人将有机会创造一段让后代因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的历史。如果我们做不到,继续把民族复兴的重任留给后代,则意味着我们是中国历史上平庸的一代。我们的祖辈曾创造出他们那个时代最强大的国家,我们的后代很有可能再次把国家建设成他们那个时代的世界强国。而如果我辈做不到,我们是无处推卸历史责任的。
本书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实现崛起,这并不意味着未来十年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减少,恰恰相反,中国崛起面临的困难将更大。根据崛起困境原理,崛起国越强大,其产生的国际体系压力就越大,这如同物理上作用力等于反作用力的原理。随着中国崛起,中国的利益在海外拓展得越快,中国所面临的威胁就会越多。根据结构性矛盾原理,中美实力差距越接近,中美两国利益冲突就会越大,美国防范中国的政策力度也会随之增强,因此给中国的压力也会随之上升。崛起过程犹如参加从初赛到决赛的全程比赛,越往后对手的实力越强,因此取胜的把握就越小。中国综合国力已经是世界第二,未来十年将是中国赶上美国的时期,这犹如决赛一样,难度极大。中国想开创人类历史先河,以和平方式实现崛起,这使得中国崛起更加困难。为此,本书根据国际格局两极化可能产生的影响,在最后一章提出调整外交政策的建议。
本书预测的是国际格局发展趋势,因此把我国内政作为一个常量而非变量来对待。许多人认为,中国能否崛起不在于外交而在于内政,因此应集中精力关注国内建设而少介入国际事务。内政不仅是中国崛起的根本,也是美国维护世界霸权的根本。然而,能搞好内政的国家并不一定就能崛起为超级大国,北欧国家便是最好的例证。在全球化时代,在中国将成为两极中一极的未来十年,内政和外交两个大局将更加融为一体,国际事务对国内发展的影响将会越来越大。对外战略失误同样会阻碍中国崛起的步伐。有些人认为,中国现有实力还弱,等以后我们强大了再去解决那些国际矛盾。然而,与回避国内问题一样,国际矛盾也会越拖越难解决。2010年以来的钓鱼岛分歧引发的中日冲突表明,国际矛盾早解决不易,晚解决更难。笔者认为,历史给所有国家提供的机遇是相同的,关键不在于谁有机遇期,而在于谁能抓住并利用身边的每个机遇。
在本书付梓之际,我要感谢我的藏族研究生索多。他利用寒假时间为本书做了校对工作,并且提出许多修改意见。我还要感谢我的博士生杨原对清样所做的校对工作。未来十年,我愿与大家一起检验本书所做的预测是否准确,为提高我国国际关系预测研究水平提供经验。

阎学通
2013年4月
清华园

第一章 国力较量:2023年的中国与美国
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
——《战国策?秦策一?司马错论伐蜀》

我于1998年出版了《中国崛起国际环境评估》一书,此后,因“中国崛起”这个概念我长期与国内学界一些同人有分歧。分歧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国是否是一个崛起大国,即中国是否有可能崛起成为一个超级大国。1998年,不仅很少有人接受中国是崛起大国的判断,而且也不相信中国的GDP在12年后能位居世界第二。
2008年的金融危机使西方大国的经济增长受到严重打击,一些国家的经济甚至停滞不前。正是西方大国经济无力增长的这种状态,突显了保持快速增长的中国经济的实力。虽然至今许多国内同人和中国政府仍然回避使用“崛起”一词来描述中国的国际地位,但媒体却是铺天盖地地发表关于中国崛起的报道。2010年,按美元汇率标准计算,中国的GDP比日本的54
742亿美元多出4
044亿美元,使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面对这一事实,中国政府和多数民众仍不愿承认中国是世界第二经济大国,当然也仍不认为中国是一个崛起大国。2011年12月30日,我在《环球时报》发表了一篇评论——《“一超多强”开始向“两超多强”演变》。环球网于12月30日就这篇文章的观点展开在线调查,截至2012年1月1日8时,共有13
283位网友参与了调查,其中认同中国将成为超级大国的只有7.8%(1 040人),而87.6%的人(11
632人)不认同这个预测,认为中国还不具备成为超级大国的基本条件。
无论“超级大国”这个词对中国人来讲是贬义还是褒义,2010年以来,越来越多的国际媒体将中国称为“新超级大国”。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超级大国责任的期望越来越高,中国保持发展中国家身份的困难越来越大。借鉴1998年的预测经验,本章将预测未来十年国际格局的发展趋势,以及到2023年年底时可能形成的新国际格局。
未来十年:中美实力比拼
未来十年,中国政府将会向民间开放更多的领域,将这些领域回归给社会。
未来十年,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将升高20%,即从目前的1∶6.3升至1∶5左右。
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长幅度将达到15%以上,2023年的文化产品出口将超过1 000亿美元。
2023年,美国的GDP将为19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按目前汇率计算将为17万亿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将超过美国。
2023年,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影响力将达到美元影响力的50%甚至更高的水平,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可能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2023年,中国将拥有载人的太空工作站、至少3个服役的航母舰队(有可能建成5艘航母)、4~5艘携带射程8
000千米导弹的战略核潜艇、部署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和歼–31隐形战斗机)。
2023年,中国的经济实力有可能达到美国的水平,但是中国的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则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中美综合实力差距只能缩小到同一级别,但中国无法全面赶上美国。
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当时中国与美国的综合实力差距不仅是等级之差,甚至可以说是天壤之别。那么,中美两国综合实力的差距在过去的20多年里是如何缩小的呢?其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不断进行改革而美国没有什么改革。未来十年,这种状态将难以改变,中国的改革力度仍将大于美国。这也是为什么2023年有可能形成中美两超的国际格局。
专家也低估了中国经济
2008年,很多中外学者都预测中国经济很快就要衰退,中国无法实现第四个十年的经济高增长。做出这种预测的根据可能是多种多样的,但主要有两个,其中一个是物极必反的哲学原理。许多人认为,一国经济高增长的时间是有极限的,因此中国不可能永久地保持高增长。另一个是历史经验,即日本和亚洲四小龙(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的经济高增长时期都没有超过30年。在这种学术舆论的影响下,到2008年,中国政界人士也曾普遍认为,此后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将无法达到6%了,因为从1978年算起中国经济的高增长已经持续了30年。当时甚至有人提出,把7%作为政府追求的经济增长速度的上限。
然而,这种预测被历史证明是不正确的。2008~2011年,中国不仅率先摆脱了世界金融危机的困扰,而且在此期间中国经济每年的增长率都超过了9%(2008~2011年分别为9.86%、
9.93%、10.13%和9.20%)。2012年年初,在世界主要大国都担心经济增长速度太慢的情况下,中国政府却担心经济过热。中国政府采取了许多紧缩政策,特别是控制贷款利率和限制购房的措施以防止经济增长过快。在中国政府上半年采取抑制经济增长过快政策的前提下,中国2012年的GDP仍实现了7.8%的增长。除中国外,这一年世界其他主要大国的经济增长率都没有达到5%,日本甚至还不到1%。
对于中国无法保持第四个十年经济高增长的判断之所以错误,是因为预测者的两个依据是不科学的。首先,“物极必反”是个哲学原理而不是科学依据。以此哲学原理为据预测中国经济不可能永远高增长是有效的,但是人们忽视了哲学原理的正确性是建立在没有科学标准的前提下的,即“极”(极限)是一个没有具体标准的概念。由于这个“极”没有客观标准,因此中国经济高增长持续多少年才算达到“极”这个“必反”的转折点就完全由主观想象决定了。可以将中国经济高增长持续30年视为达到极限,也可将持续50年视为达到极限,甚至可以将更长的时间视为极限。
第二,以日本和亚洲四小龙的历史经验为依据也是不科学的。日本的人口规模不到中国的110,亚洲四小龙的人口规模都没有超过中国4%的。以这些经济体的高增长历史经验为依据来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趋势,其结果必然是不准确的,如果准确了反而是难以理解的。这如同以老鼠或猪的寿命为依据预测大象的寿命,其预测不准确是符合科学原理的,而如果准确了才是出人意料的。
中国的高增长是否还会延续
未来十年,中国综合国力能否保持高速增长主要取决于中国政府是否加大改革力度。只要中国政府的新领导集体像1978年那样实行全面改革,中国综合国力是有望再保持十年高增长的,而且有可能再为其后的十年实现年均5%左右的稳定增长奠定基础。
自1978年以来,中国物质实力的增强主要归功于政府的改革开放政策。1966~1976年的“文革”不仅是新中国历史上的最大灾难,也是中国几千年历史上为数不多的重大人祸之一。这场浩劫使得邓小平以来的历届中国领导人意识到改革开放的必要性,也使他们都坚持用这个政治原则治理国家。“改革”为创新注入了核心动力,“开放”为学习进步提供了参照物。中共十八大选出的政治局常委们是一个由历史塑造的对改革开放有特殊信仰的政治群体。对于1945~1960年出生的中国人来讲,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的“文革”使他们经历了无政府的灾难,60年代末至70年代的上山下乡使他们深知民众的疾苦,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所取得的成就使改革开放成为融入他们血液的政治信仰。他们认为,改革开放是中国唯一的出路。(2023年以后的中国领导者们是否还信仰改革开放不是本书讨论的问题。)
自1978年以来,中国改革开放的内容是多方面的,但其本质是政府将社会生活的权利归还给人民。1976年“文革”结束时,中国是一个全部社会生活都由国家管控的国家。国家不仅拥有所有政治、军事和经济部门的权力,而且管控着个人的生活。一个人出生后上哪所幼儿园、小学、中学是由单位决定的,每个人从事什么工作是由政府分配的。政府甚至规定春节时允许每人购买多少葵花子,异地工作的夫妻一年可享受几天探亲假。改革开放的原则是政府将社会生活的权利逐渐归还给社会。这种权利的回归使中国各个领域恢复了发展进步的原动力,结果则体现为国家物质实力的持续高增长。未来十年,中国政府将会进一步把国家控制的领域归还社会,这就为中国实力持续高增长提供了保障。目前由政府控制的金融、航空、铁路、远洋航运、能源、媒体等一些所谓战略部门中的部分业务都有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可能。
2013~2023年,中国有足够多的领域可供改革开放,回归给社会,每个领域的改革开放都可以大幅促进中国实力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领域的改革开放是从开放农业开始的,而后依次是商业、轻工业、重工业、房地产业等。截至2012年,中国仍有很多部门主要由政府管控,如铁路、海运、航空、金融、教育、能源、电讯等,社会力量未得到充分的发挥。有人误认为,政府能向民间开放的领域是有限的,总有穷尽的时候。然而,客观的实际情况并非如此。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经济领域会不断扩大,许多原先没有的行业将被创造出来。问题的关键在于,政府是否将这些领域的经济活动权利交给社会。例如,开采页岩油气技术的成熟创造了新的能源行业,中国政府于2012年决定将此领域向民间资本开放,而不是由政府单独控制。
中国政府将目前任何一个战略经济领域开放给社会资本,其带动经济增长的作用都将不亚于20世纪80年代初将农业开放给农民所起的作用。甚至,仅将一些非经济领域开放给社会力量,都能产生巨大的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以教育领域为例,中国人口是美国的3.5倍,而高等教育学校的数量为美国的90%。2010年,美国有2
600多所颁发学位的四年制大学;中国的普通高校为2 358所,教职工2 156 601人,专任教师1 343
127人。如果中国的高等教育办学对社会开放,依据上面人口与普通高校的比例以及每所普通高校的平均教师和教职工人数的标准,中国可再建9
000多所四年制的大学,提供513万高教职位和824万职工岗位。这还不包括大量合同制的工作人员(合同工比事业编制行政人员数量还多)和大量靠奖学金生活、学习的博士生。未来十年,中国的教育制度可以进行改革,用合同制方式加快教师队伍的新老更替,以应对知识更新速度加快的现实。相反,未来十年,美国为减缓领退休金人数的增加速度,高等院校将固守教师不退休的制度,这必然使美国新毕业的博士们难以进入高校。新毕业的博士是新知识的代表,也是社会创新的主力。他们进入高校的机会减少将意味着美国大学科研能力提高的速度下降。与此同时,这给中国引进这些人才创造了条件,将会加快中国科研能力的提升速度。
中国综合实力能否超越美国
奥运金牌总数第一是综合国力强盛的一种标志。自“二战”结束以来,奥运金牌总数第一的殊荣只在世界前两强之间轮换。1945~1992年在美苏之间轮换,1996~2004年由美国垄断,2008年起开始在中美之间轮换。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总数第一,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受惠于东道主的特殊优势,但在2012年伦敦奥运会上中国金牌总数位居第二,与排在第一的美国仅相差8枚,这绝对是真实实力的表现。在伦敦奥运会开幕之前,国际媒体就将本次奥运会金牌第一的竞争锁定在中美之间,甚至将其比作冷战时期的美苏竞争。2012年伦敦奥运会的比赛结果不但证明了中美是金牌总数第一的竞争对手,而且预示着,未来十年的中美实力竞争将是事关世界格局转变的战略竞争。
2012年中国的综合实力已超过美国的13,这意味着只要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速度等于美国3倍,中美之间的综合实力差距就会缩小。2012年中国GDP为519
322亿元人民币(按当前汇率计算约为8.37万亿美元),已经超过美国的12(如果按购买力平价计算已经达到45)。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GDP的绝对增量)已经是美国的1.5倍,到2023年估计能达到2倍以上。从经济角度讲,未来十年,如果美国经济年均增长率为2%左右、中国为8%左右,那么到2023年年底,美国的GDP将为19万亿美元,中国的GDP按目前汇率计算将为17万亿美元,按当年汇率计算将超过美国。随着中美经济实力差距的缩小,人民币兑美元的汇率不可避免地要升高。据保守估计,这一汇率10年内要升高20%,即从目前的1∶6.3升至1∶5左右。若将这个因素考虑进去,到2023年,中国的GDP将达到20万亿美元,这就赶上了美国。在2000~2011年的11年里,美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30.8%降至21.7%,同期中国从3.7%升至10.5%。如果这一趋势再持续10年,即到2023年,中国GDP占世界经济的比重将超过美国。目前中国已是世界经济的第一大发动机,即GDP年增量世界最大,到2023年,估计中国的贡献率可占全球的30%左右。中国2012年的贸易总额为38
667.6亿美元,位居世界第二,仅比美国少156.4亿美元,2013年有望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2006年,美国是127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中国仅是70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2011年,中国是124个国家和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美国仅是76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依据这个趋势,到2023年,以中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将达到150个左右,而以美国为最大贸易伙伴的国家将减至50个左右。根据世界旅游组织2013年发布的报告,中国游客2012年在海外的花费达1
020亿美元,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游客在海外花费最多的国家。预计到2023年,中国游客在海外的花费总额将是美国的数倍。
未来十年,中国贸易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将使人民币成为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日本经济最辉煌的时期也没有出现过日元集团的概念,而现在东亚有了人民币集团的概念,连日本都开始采取与中国实行双边贸易本币结算的政策。据摩根士丹利银行统计,2011年中国在亚洲地区的贸易结算中,约有13%是用人民币进行的。汇丰银行预计,到2014年,中国在亚洲地区的贸易约有一半将用人民币进行结算。随着中国成为东亚地区更多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使用人民币进行贸易结算的国家将越来越多。2012年东亚地区已有7种货币跟随人民币变化的紧密程度超过美元:当美元浮动1%时,东亚货币同向浮动0.38%;人民币浮动1%时,它们浮动0.53%。随着中国经济规模的进一步扩大,到2023年,人民币对其他货币的影响力将达到美元影响力的50%甚至更高的水平,人民币、美元和欧元可能构成三足鼎立之势。
未来十年,中国的综合国力要素将会得到平衡发展,即军事、政治和文化等实力要素也会以与经济相似甚至更快的速度发展。以以往10年中国国防开支的增长速度为依据,未来十年中国国防开支增长速度仍可保持在10%以上。2012年,中国国防费预算为6
702.74亿元人民币,约为1 064亿美元(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统计的数字为1
660亿美元)。这意味着中国2023年的国防开支将超过17 358亿人民币,按5∶1的汇率计算为3
472亿美元。根据中国目前航天和航母的建设速度,到2023年中国将拥有载人的太空工作站、至少3个服役的航母舰队(有可能建成5艘航母)、4~5艘携带射程8
000千米导弹的战略核潜艇、部署部队的第五代战斗机(歼–20和歼–31隐形战斗机)和各种类型的无人机部队。此外,可用于各种导航武器的“北斗二号”卫星导航系统将可向全球范围提供服务。根据斯德哥尔摩国际和平研究所的数据,美国2012年的国防开支为6
820亿美元。根据奥巴马的计划,未来十年美国将削减1万亿美元国防开支。 这意味着至少每年平均比现在的国防开支少1
000多亿美元,2023年时将为5
800亿美元。如果美国实行了这个削减计划,而中国国防开支则保持10%的年增长速度,那么到2023年,以中国发布的数据为准,中国的国际开支将达到美国的60%;以斯德哥尔摩和平研究所的数据为准,则将达到美国的80%。
未来十年,中国将大幅缩小与美国在国际文化影响力方面的差距。2011年来华外国留学生人数超过29万,是美国(
72.3万人)的40%。根据以往5年的记录,未来十年来华留学生的年均增长速度有望保持在两位数,2023年在华留学生数量将可能超过75万人,比美国目前的水平高一点儿。中国政府在2011年10月制定了文化发展战略,当年就促使中国文化产品的出口增长了22.2%,达到187亿美元。这一战略有可能使未来十年中国文化产品出口年均增幅达到15%以上,这意味着2023年中国仅文化产品的出口就超过1
000亿美元。
今后,中国政治实力的增长速度主要受国内政治改革和外交政策改革的影响。国内政治改革是提高国内政治动员能力的基础,外交政策改革则是提高国际政治动员能力的基础。中国新政府已经提出要加大“深水区”的改革力度,并且提出了以公平正义为原则的改革发展方向。未来十年,如果中国政府能坚决贯彻这种改革方针,中国的政治实力会有较大的提高。
2010~2012年,中国面临的国际安全环境朝着不利的方向变化,这种不利趋势必然促使政府采取重大的政策调整。由于国际社会对中国承担国际安全责任的期望值不断上升,中国对外政策将很可能从回避国际争端的韬光养晦原则向负责任大国原则转变。这种政策方向的调整会帮助中国改善没有盟友的环境,增强现有战略伙伴对中国的支持,削弱在中美矛盾中支持美国的国际力量。2011年9月之后,中国外交政策出现了调整的迹象,习近平提出的公平正义和合作共赢逐渐成为新的外交原则。中国需要在这个新原则之下制定出具体的外交政策。如果中国恢复结盟政策,10年内,中国有条件与周边的俄罗斯、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巴基斯坦、缅甸、孟加拉国、斯里兰卡、老挝、柬埔寨等国家建立真正的同盟关系。同盟是最高水平的国家关系,同盟的最低作用就是保障两国不支持彼此的敌手,高作用则是相互支持。这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缩小中美在战略关系上的差距。截至2012年年底,美国有几十个盟友,而中国的正式盟友数量为零。
能否阻止中国实力增长
未来十年,中美综合实力的差距能缩小多少不仅取决于中国的实力增长速度,还取决于美国的实力增长速度。如果美国的实力增长速度能达到中国的水平,美国不但不用担心到2023年中国会缩小两国的实力差距,而且可以扩大这一差距,因为目前美国的绝对实力大于中国。这就是说,未来十年美国要想阻止中国缩小两者的实力差距,出路在于提高自身的实力增长速度。未来十年,美国实力增长速度能否与中国相等,这个问题就涉及近几年来学界有关美国是否相对衰落的讨论。
在美国是否相对衰落这一问题上,学界有两种对立的观点。主流派的观点是,美国没有衰落的可能,就连相对衰落也不可能发生。这种观点的主要论据有两个。一是历史经验。在20世纪60年代末,有人认为苏联会崛起并超越美国;在80年代,有人认为日本会崛起并超越美国。然而,这两次关于美国衰落的预测都被历史证明是错的。因此,现在关于中国会崛起并超越美国的预测也会重蹈历史覆辙,将被证明是错的。第二个论据是,美国是一个民主国家,有强于中国的自我纠偏能力。美国的民主选举制度将使美国能够比中国更及时地调整国家政策,因此中国将无法赶超美国。
少数派的观点是,美国的相对衰落已经发生,美国正在越来越多的领域失去世界第一的地位。这一派所依据的数据基本上都是经济数据。使用最多的论据是美国已经无力偿还其国际债务了,而中国已经成为美国的最大债权国。美国2012年的联邦预算赤字为1.2万亿美元,2013年预算赤字将接近1万亿美元。奥巴马的财政预算计划是,2012年年底美国总债务为16.2万亿美元,比美国15万亿的GDP还多出1.2万亿。这意味着,美国全年创造的财富还不够还清债务。美国共和党2013年提出10年内实现政府预算平衡的方案,遭到了民主党的批评。奥巴马在当年3月明确表示,未来十年美国的财政预算是不会平衡的。认为美国相对衰落的这一派认为,中国将会利用债主的地位遏制美国的发展。
笔者认为,未来十年在美国无力阻止中国缩小实力差距的决定性因素中,最主要的是美国缺乏具有政治改革能力的领导人。里根、老布什、小布什和奥巴马执政时期,都是美国债务不断上升的时期,然而克林顿执政8年不但还清了以往政府欠的债,而且还给美国财政积累了2
000多亿美元的盈余。这意味着,未来十年,美国能否解决债务问题不是由市场决定的,而是由美国领导人的领导能力,特别是领导人推进政治改革的能力决定的。政治改革对中国和美国的实力增长具有相同的作用,哪个国家改革得快,哪个国家就能赢得未来十年的战略竞争,反之则走向相对衰落。
相对衰落的性质不利于美国产生一位推动国家进行重大改革的领导人。美国未来十年面临的问题是实力相对衰落而不是绝对衰落。这意味着,美国绝对实力的自我比较仍呈不断上升趋势,只是由于上升速度低于中国,因此两国间的实力差距缩小,从而使美国冷战后“一览众山小”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受到威胁。然而,正是由于美国的实力地位是相对衰落,因此美国政府总可以通过自我比较看到政绩,这使得美国领导人难以痛下决心进行改革。还有一点,改革意味着利益再分配,利益集团会利用美国民主制度提供的合法权利,拼死捍卫自身的利益,反对一切损害其利益的政治改革。最重要的是,美国的相对实力地位虽然在下降,但其绝对实力仍在逐年增长。由于绝对实力一直在增长,因此美国社会难以形成强烈的政治改革需求,没有足够大的社会压力或支持,领导人自然不愿冒险进行重大改革。
能领导美国进行改革的领导人不仅要有与利益集团对抗的精神,还得有克服利益集团阻力的能力。这种能力往往是通过政治实践获得的,而不是靠在选举中打嘴仗练出来的。电子媒体技术的进步和晚婚趋势使美国选民选择领导人的标准发生了变化,但是美国大选的民主程序却没有做出相应的调整。脸谱网、推特等新媒体的出现使年轻人参加选举投票的人口比例上升,从而使年轻人对大选结果的影响力逐步提升,于是出现孩子们而非家长们决定谁当总统的现象。与此同时,美国人结婚的平均年龄已经推迟到30岁左右,未婚青年的比例大幅上升,而他们对社会责任的认识与已婚人士明显不同。未婚年轻人对政治人物的好恶判断主要依据竞选人说了什么,而不是他们过去干过什么。于是在美国大选中,能言善辩之士赢得大选的概率要大于务实但表达能力差的人。现实生活中,务实者多不善言辞,能言善辩者多不务实,同时具备这两种能力的人少之又少。这意味着,在未来十年的美国大选中,具有改革能力的政治家被选上的概率要低于能言善辩但无改革能力的政治家。2008年奥巴马高唱“变革”口号赢得了总统大选,但执政四年却没实现任何实质性改革。面对利益集团的强大反对势力,奥巴马采取了妥协政策。
未来十年,美国无力阻止中国缩小与其实力差距的另一个因素是美国的自负。冷战的结束使美国成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克林顿带来的八年辉煌更使美国的国际地位如日中天。美国学界曾把克林顿治下的美国称为“包括罗马帝国在内的人类历史上不曾有过的世界帝国”。这种前无古人的成就使很多美国战略家断定美国的成就也将后无来者。从逻辑上讲,美国能获得当今世界唯一超级大国的地位,其基本国策必然是正确的,美国民众相信美国制度的正确性是有道理的。然而,也正是这种合理性使得美国朝野都认为美国不需要进行根本性的制度改革,只需进行表层的改革就可以了。历史上,许多一度辉煌的帝国都走向了衰落,其具体原因可能各有不同,但因自负而不愿进行根本性改革很可能是个共同原因,而且是一个所有成功者都无法克服的人性缺陷。
从经济上看,美国要阻止中国缩小与其实力的差距也面临着客观困难。未来十年,美国的年均财政赤字保持在0.6万亿美元的水平,这意味着,到2023年年底,美国积累的总债务将达到22.2万亿美元。而同期美国即使保持了GDP年均2.5%的增长,其GDP也只有19.2万亿美元。这意味着,10年后美国的总债务比GDP要多出3万亿美元,是2012年的2.5倍,由2012年相当于GDP的108%上升为2023年的115%。也就是说,到2023年美国的还债能力将更弱而非更强。目前,美国大学毕业生平均每人背着2.6万美元的贷款债务进入社会,贷款的学生中有13不能完成学业。不偿还学生贷款的违约率会不断上升,助学贷款正成为一种泡沫。美国不断扩大的债务给美国政府的财政开支带来了压力,政府在教育、科技、国防、外交等诸多领域的开支增长速度都难以和中国持平,这将缩小中国与美国在这些领域的实力差距。
美国靠什么制约中国
在前文,本书预测10年内中国将成为一个标准的世界超级大国。不过,中国的综合国力仍与美国有差距,这也意味着美国仍将是实力第一的超级大国,而2023年世界上将有两个超级大国。这将是重大的历史变化,因为这将改变1991年苏联解体以来世界上只有一个超级大国的格局。
未来十年,美国虽无力阻止中国缩小与其实力的差距,但它必然会竭力减缓中国赶超的速度。一国的综合实力由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四个实力要素构成。其中,政治为操作性实力,军事、经济和文化为资源性实力。操作性实力对于资源性实力的运用结果决定了综合实力的大小,其表达式为:
政治实力×(军事实力+经济实力+文化实力)=综合国力。
根据前面的预测,我们已知中国的经济实力是有可能在2023年达到美国水平的,但是中国的军事实力、文化实力则难以达到美国的水平,这主要是受到实力要素不可转换性的制约。
实力要素不可转换性是指一种实力转换成另一种实力需要特定的条件和较长的时间。例如,一种新型战斗机从设计到装备部队需要10年的时间,而从装备部队到训练出作战能力还需要两年的时间。中国第一艘航母2011年8月已首次试水,直到2012年11月首架舰载机才着舰成功,而且这艘航母还不具备作战能力。这意味着,2023年中国经济实力能赶上美国但其他实力并不一定能赶上美国。这也是2023年中国无法全面超越美国的主要原因。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时,制定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原则。这个原则决定了中国综合实力要素无法得到平衡发展,如今我们体会到了不均衡发展的结果。未来十年,虽然中国政府会加快非经济实力要素的发展,但由于这些实力要素与美国的差距远大于经济上的差距,因此在10年内难以赶上美国。
到2023年,美国仍可保持明显优于中国的军事实力。美国现有1
0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分布于上百个国家;美国有11个航母舰队,游弋在四大洋;2012年年初美国部署的核弹头为2 150枚,其中包括1
900多枚战略核弹头以及部署在欧洲的200多枚战术核弹头。随着美国国防预算的缩减,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数量将明显下降,特别是从阿富汗撤军后,美军将关闭在该国的很多军事基地。美国前国防部部长帕内塔说,2014~2016年美国关闭的基地可为美国节省240亿美元开支。即便如此,到2023年,美国的海外军事基地仍将不少于200个。中国目前没有海外军事基地,即使进行政策调整,到2023年最多能建成20个海军补给站。未来十年,美国削减的国防开支将主要是陆军和空军的费用,因为海军是美国霸权的基础,美国不会大规模削减海军开支。这意味着,到2023年美国仍可能保持10个航母舰队。未来十年,即使中国加快航母舰队的建设,到2023年中国的航母舰队数量也超不过5个。随着核武器技术水平的提高以及核威慑战略运用的成熟,到2023年美国有可能将核武器减少至1
500枚左右。这个数量的核武器已经足以维护美国的战略安全了。相比之下,受自身有限核威慑原则的制约,中国部署的核武器总量在2023年难以超过1
000枚。
2023年美国的文化实力仍将强于中国。目前美国是世界上第一文化大国,拥有世界上最先进的大学教育体系、最强大的电影制造业、最多领域的科学领先地位以及最强大的社会科学理论创造能力。未来十年,美国在科技、教育、文化、社会方面的进步速度肯定低于中国,但是中美现有的差距决定了10年内中国还很难赶上美国。例如,2011年中国的专利申请量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第一,但是专利转化率还低于它们:我国为0.29%,而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为5%左右。不过,数量上的超越为质量上的赶超奠定了基础,假如没有数量上的超越,质量超越就更无希望。中国目前实行的文化发展战略虽然资源利用率还较低,但还是有助于缩小与美国在文化实力方面的差距的,只是难以像经济那样迅速。中国和美国的文化实力差距大于经济实力差距,其主要原因是教育领域的改革力度远小于经济领域。虽然中国改革开放战略是从1977年高等教育改革入手的,但1989年之后,该领域的改革变得极其缓慢。依靠吃老本,到2023年美国仍能保持文化实力强于我国的地位。
相比较而言,未来十年,我国在人文和社会科学领域缩小与美国实力差距的速度将会慢于在科技领域的速度。2012年,我国有6种杂志新被收录进科学引文索引(SCI)和社会科学引文索引(SSCI)系统,其中5种是自然科学杂志,只有一种是社会科学杂志。再以国际关系专业为例,2012年,在我国几十种国际关系专业杂志中,只有一种(《Chinese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是SSCI杂志;而美国不但有十几种国际关系专业杂志是SSCI杂志,而且国际关系专业影响因子最高的前两种杂志都是美国的。SSCI系统每两年对全球的专业学术杂志进行一次评审,这意味着即使每两年我国有一份国际关系专业杂志能进入SSCI系统,到2023年也最多只有5~6种,这还不到美国的一半。
美国减缓中国赶超速度的根本因素是其相对衰落的性质。未来十年,美国的相对衰落和俄罗斯在20世纪90年代的绝对衰落具有本质的不同。苏联解体后,苏联的国土面积当即就减少了23.8%,人口减少了48%,GNP(国民生产总值)减少了13,军队数量减少了32.7%。叶利钦统治下的俄罗斯又继续了8年的绝对衰落。到1999年年底,与1992年相比,俄罗斯的人口减少了350万,人均寿命降低了10岁,航母舰队由5个减少至1个,GDP萎缩了80%(从1万亿美元降至约1
827亿美元)。美国的相对衰落则不同,美国各方面的实力要素并不是在现有水平上萎缩,而是停滞或者缓慢地增长。这意味着,2023年美国综合国力的绝对量比其2012年时还要大一些。这也是中国与俄罗斯的实力地位在1992~2002年这10年间就发生了逆转,而未来十年中国与美国的实力地位难以逆转的原因所在。到2023年,中美综合实力差距只能缩小到同一级别,但中国还无法全面赶上美国。
打铁还需自身硬
未来十年,中国崛起不仅面临着越来越多的国际挑战,国内问题也会不断增加。对于国内问题与中国崛起之间的关系有两种流行的看法。第一种认为,未来十年中国内部的社会矛盾将日益严重,因此中国不仅10年内无望崛起为超级大国,再过几十年也没希望,甚至有人预测中国将像苏联一样走向崩溃,因为国内社会矛盾激化导致国家走向崩溃是一个常见的历史现象。自1945年联合国成立以来,联合国会员已经从51个增加到193个。如果没有国家的崩溃和分裂,联合国不可能增加这么多会员。国家崩溃和分裂的趋势还在延续,最新分裂的国家是苏丹。2011年南苏丹从苏丹独立出来。历史的另一面是,许多帝国的建立和超级大国的崛起都是在国内矛盾层出不穷的条件下实现的。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崛起过程也是如此。被认为最成功的美国,在20世纪60年代,其国内还面临着严重的种族分离矛盾。美国目前仍面临着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2010年美国两极分化严重,其基尼系数为0.469,比一些西非国家都严重,有700多万人的年收入不到官方规定的贫困线标准的一半,即低于5
622.5美元。美国目前面临着严重的校园安全问题,甚至出现了新的分离主义势力。2012年的民调结果显示,得克萨斯州主张独立的选民占该州选民总数的25%,缅因州的占20%,佛蒙特州的占13%,在路易斯安那州有450万人,密歇根州的北部地区、阿拉斯加州、新泽西州、新罕布什尔州、夏威夷都有人主张独立。自2012年11月至2013年1月,白宫网站的“请愿平台”上竟然收到67.5万人签名的要求独立的申请。然而,这些社会矛盾并没有改变美国超级大国的地位。
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面临的国内和国外挑战都会增加,这是完全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崛起就意味着一国迅速强大,而迅速强大的过程不仅使外部国际体系压力迅速上升,同时国内也会出现许多因社会迅速变化而产生的预想不到的挑战。未来十年,中国和美国领导人都会面临严重的国内困难,区别在于,中国面临的是崛起的困难,而美国面临的是相对衰落的困难。中美两国政府面临的国内问题都很严重,但崛起大国有实力迅速增强的优势,可供政府解决国内问题的物质实力呈大幅增长趋势,而衰落大国则会陷入物质实力资源增长缓慢的困境,因此美国将比中国面临更大、更多的国内问题。观察一下俄罗斯、日本、德国、法国、英国和印度这几个国家的内政就会知道,它们面临的国内问题至少不少于中国,甚至有可能比中国面临的国内问题还多。未来十年,只要中国政府能有效抑制国内的官僚腐败,中国仍有可能成为超级大国。
第二种观点认为,只要中国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无论国际上发生什么变化,中国都能实现崛起。冷战结束以来的中国崛起不仅是中国自身发展的结果,也是苏联、日本和美国衰落的结果。没有苏联的解体、没有俄罗斯20世纪90年代的绝对衰落,中国是超越不了俄罗斯的。中国至今还没有达到当年苏联的军事实力,苏联曾有5个航母舰队,中国现在连一个都没有。没有日本近20年的经济停滞不前,就没有中国今天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国的GDP只相当于日本的15。日本只要保持3%的年均经济增长率,中国GDP就得保持年均15%以上的增长率才能缩小差距。然而,自“二战”结束以来,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中国在内)能做到GDP在20年里年均增长15%的。没有美国始于2008年的相对衰落,中国在2013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可能性将微乎其微。
做好自己家里的事,是所有国家的首要任务。但是,做好自己家里的事并不必然就能实现崛起,甚至不必然就能强大。北欧国家常常被认为是做好自己家里的事的样板国家,但是没有一个北欧国家具有赶超美国的潜力,也不可能成为超级大国。也就是说,中国能否在10年内成为超级大国,不仅取决于中国能否做好国内的工作,同时也取决于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否成功,即是否能建立起国际战略信誉,能否使绝大多数国家接受和支持中国的崛起,能否被世界看作是一个正义的领导者。
认为中国的国内问题决定中国成不了超级大国和认为只要国内搞好了就能成为超级大国,这两种观点的核心逻辑都是内因决定论。然而,大国崛起或民族复兴是一个相对概念,是指赶超世界最强大国家的历史过程,其结果是由崛起国和霸权国两者力量的对比变化决定的。这意味着,内因和外因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管子?霸言》中说:“君人者有道,霸王者有时。国修而邻国无道,霸王之资也。”中国未来十年之所以有望成为超级大国,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这一时期,中国拥有可持续高速增强的实力,而美国则继续相对衰落。
盛与衰:决定中美未来的力量
未来十年,中国将无法像冷战时期那样采取不结盟战略。
未来十年,世界可能形成两极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要再次进入冷战状态。
未来十年,中国将失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边的空间,而只能采取吸纳中小国家的策略。
未来十年,中美军事竞争将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改进上,而双方发生直接战争的危险会进一步下降,发动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也很小。
未来十年,科技竞争取代自然资源争夺将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未来十年,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将不断深化,在双方继续假朋友关系策略的条件下,双边关系的不稳定性将变得更加突出。
2023年世界很可能形成两极格局,但那是一种新型战略竞争而不是冷战,未来十年中美成为全面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很大。
2023年,中美经济关系在所有领域都必然大于目前,双方将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美将是世界最大的军事竞争者,双方军事合作的主要内容将是预防性的。美国仍继续坚持对华军事禁运政策。
2023年,中美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的意识形态分歧将弱化,双方有可能停止发表政府白皮书相互批评对方人权状况的做法。双方的政治分歧和矛盾将主要集中于国际政治问题而不是内政问题。
2023年,中美实力地位向互换方向发展的趋势将变得更加明显,因此中美双方在如何制定新国际规范的立场上会经常发生矛盾。
2023年,中美社会文化关系将出现中国对美国的影响力突显的现象。
国际格局是由大国实力对比和战略关系两个要素构成的,因此2023年的世界格局将不仅取决于中美两国的实力对比,还要看这两个超级大国各自的战略友好关系。一些人认为,2012年伦敦奥运会是中美两强竞争时代开始的标志,这显然是从大国实力对比的角度做出的判断,而没有考虑中美两国与其他大国的关系对国际格局的影响。如果从战略关系角度观察2013年的国际格局,我们将得出下面这个结论:世界还是一个单极世界,美国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因为美国有几十个盟友而中国却一个完全意义上的盟友都没有。除了27个北约盟友之外,美国还有15个非北约盟友。未来十年,中国肯定能够缩小与美国在物质实力方面的差距,而且速度将比较快,但是中国能否快速缩小与美国在战略友好关系方面的差距则是不确定的,因为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如何调整外交战略,特别是1982年以来的不结盟政策。
中国国际环境的利与弊
美国重返亚太战略是促进中国调整外交战略的首要外部因素。美国的相对衰落使其无力维持在全球的主导地位,故此美国将其主要力量集中于未来的世界中心,于是美国战略重心向东亚转移就成为必然(参见第二章有关东亚将成为新的世界中心的论述)。所谓“亚太再平衡”就是平衡中国的崛起,就是防范中国成为亚太地区的主导力量。2009年7月,希拉里?克林顿在东盟地区论坛上说“我们回来了”,这是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前奏。这一战略于2010年秋季正式实施,至今已经两年有余。奥巴马赢得2012年大选后,首次出访就选择了东盟中与中国关系较好的3个国家:泰国、柬埔寨和缅甸。他是首位访问缅甸的美国在位总统。奥巴马明确地对媒体讲,他赢得大选之后就访问泰、柬、缅三国绝对不是巧合,这说明重返亚太战略在他执政期内是不会改变的。这个战略的内涵是,巩固与传统军事盟友的关系,发展与非传统盟友的战略合作。2012年,美国同意日本的建议,明确表示将钓鱼岛纳入日美同盟的防务范围;美国改变在南海领土主权之争问题上不选边的立场,指责中国建立三沙市的政策是南海地区冲突加剧的原因;希拉里访问蒙古时鼓励蒙古要坚持西方的民主,她还打破了57年来没有美国国务卿访问老挝的历史局面。2012年美国提出将阿富汗作为“非北约盟友”,这个新概念将有可能用于与东亚非传统盟友的战略合作。亚太再平衡战略越有效,美国就会越坚定地执行这个战略,其结果必然是使中国面临的亚太环境愈加不利。美国的这一战略必然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为何“韬光养晦”战略越来越无力,不结盟战略能否应对美国的再平衡战略。
周边国家对中国崛起的态度将是促使中国调整外交政策的第二个重要外部因素。日本的衰落导致日本国内右倾势力成为主流,日本的对外政策向右转不可避免。日本向右转政策的对内目标是争取民众对政府的支持,对外目标是减缓日本国际地位下降的速度。然而,中国崛起越快,日本国际地位的下降就越明显,日本民众对政府就越不满。为此,日本政府极有可能采取与中国对抗的方式去迎合国内民众的情绪。日本故意与中国对抗的政策将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为何“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政策已无法避免中日岛屿纷争对两国关系的影响,中国需要重新考虑如何促使日本放弃对抗政策。部分东盟国家与中国在南海的海洋权益之争,将促使中国重新思考为何1998年金融危机至2008年奥运会期间,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不断改善,而2010年双边关系改善的势头停止。中国将重新考虑如何加大区域化政策力度,使东盟国家在中美战略竞争中向中国倾斜,或者保持中立。此外,随着中国崛起的加速,许多周边国家对中国的期望值上升,中国将会考虑如何增强与这些国家的战略合作关系,使这些国家享受中国提供的安全保障。这意味着,中国外交战略将从经济导向型向政治导向型转变。
由于未来十年世界格局向两极化方向发展,因此发展中国家将重新重视不结盟战略,这将是一个影响中国外交政策调整的重要因素。在冷战两极格局中,南斯拉夫、埃及、印度、印度尼西亚和阿富汗五国于1961年倡议发起了不结盟运动。参加不结盟大会的国家中很多都是苏联和美国的正式军事盟友,例如发起国之一的埃及是美国的盟友,该组织成员古巴和越南都是苏联的盟友。在两极格局中,中小国家采取不结盟政策有多种好处。一是可以为自己不履行同盟义务创造合法性,即当盟主卷入战争时,它们可以不结盟为理由不遵守同盟条约中与第三方交战有关的条款。二是可以加强与美苏讨价还价的筹码,以不结盟身份提高对美苏的要求,迫使两个超级大国用更多的援助换取这些小国的支持。三是当两个超级大国在某一具体全球事务上形成寡头垄断时,它们可以利用不结盟的集体力量与两个超级大国抗衡。不结盟策略是以两极格局为前提的,在单极格局下,它是无效的。这就是为什么当冷战结束美国单超独霸的单极格局形成后,不结盟运动就销声匿迹了。2010年中国GDP成为世界第二之后,国际格局两极化的趋势不断增强,于是发展中国家开始重新重视不结盟运动。2012年8月,虽然美国强烈反对在伊朗举行不结盟运动峰会,但还是有120个国家的领导人前去参加。参加会议的成员国数量仅次于联合国的成员国数量。
未来十年,在中美两极格局形成的过程中,中小国家的不结盟战略将促使中国从选边策略向吸纳策略转变。未来十年,中国将无法像冷战时期那样采用不结盟战略。在冷战时期的美苏两极格局中,中国不是其中的一极,因此可以利用美苏战略矛盾,像绝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那样通过在具体问题上的选边策略获得收益。然而,在未来十年的两极化发展趋势中,中国将成为两极中的一极,中国将面临中小国家利用不结盟战略从中美战略矛盾中获益的局面。冷战时期,在美苏战略竞争的天平中,中国只是一个砝码,可以通过权衡将自己放进美苏这两个秤盘中的一个,从而获得较大收益。而未来十年,中国将成为一个中小国家选择是否把自己放进去的战略秤盘,从而将失去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选边的空间,而只能采取吸纳中小国家的策略,即争取更多的国家将自己当作砝码放进中国的秤盘。
中小国家恢复不结盟运动将提高中美两国对这些中小国家战略友好关系的需求,同时也将提高争取这些不结盟国家友好关系的成本。具体而言,未来十年,中小国家将利用中美战略竞争来实现它们自己的国内和外交政治目标,特别是提高自己的安全保障程度。不结盟国家将通过在中美两国之间的摇摆,获得中美双方不断提高的战略承诺和经济援助。缅甸近年来改善与美国的关系,在中美之间寻求平衡的政策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在无政府的国际体系中,中小国家对于大国的首要需求是安全保障,能否向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将成为中美争取不结盟国家的最主要手段。不提供安全保障就无法得到这些国家的战略信任,从而也不可能获得较多的战略友好关系。不为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将被批评为不承担国际责任、不为国际社会提供公共产品。为了争取到多数发展中国家的支持,特别是对中国崛起的政治支持,中国将不得不重新考虑对中小国家提供安全保障的
问题。
冷战是否还会到来
许多人担心一旦中国放弃不结盟政策,中美之间的对抗会把世界重新推回到20世纪的冷战中去。这种认识在一定程度上是把两极格局与冷战混为一谈了。两极格局是指大国实力对比及其战略关系,而冷战是指以军备竞赛和代理人战争为主要方式的争霸。两极格局可以是冷战,也可以是热战,还可以是和平竞争。1988年美苏达成了削减战略核武器的协议,这也是人类自有了核武器以来的第一个裁减核武器的协议。当年实现了冷战时期美国总统对苏联的首次访问。双方签署削减战略核武器条约后,里根在莫斯科宣布冷战结束,美国不再视苏联为邪恶帝国。如果我们以里根的宣布为准,那么冷战结束于1988年,但两极格局却没有随之结束,而是延续到1991年年底苏联解体。这个事实说明,冷战与两极格局不必然是共生的。
当2023年中国成为超级大国时,世界可能形成两极格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世界必然要再次进入冷战状态。冷战的形成是需要条件的,意识形态的对抗、两大阵营之间没有经济和文化联系、双方限制人员往来等都是必要条件,缺少任何一项都不行。如果我们将美苏战略竞争比作拳击比赛,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则很可能是足球比赛。前者以暴力为主,而后者虽偶有肢体冲撞,但暴力不是竞争的最主要手段。人类的未来太长远,没人能保障今后永不再发生冷战,但是对于未来十年,我们可以预测没有冷战的危险。未来十年,美国肯定是要不断地发动战争,中国卷入小的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但中美双方进行直接的战争或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则很小。中国核能力的提高、科技发展速度加快以及市场全球化共同决定了未来十年中美战略竞争的形式和内容将不同于美苏,即不是冷战式的战略竞争。
核武器将使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以和平方式为主。冷战初期人们并不了解核武器有防止世界大战的作用,学界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了核武器的这个政治功能,而到80年代才被政治家们接受。核武器不仅消除了“二战”后再次发生世界大战的危险,也防止了美苏之间的直接战争。苏联解体后,美国加快了反导系统的建设速度,然而20年反导系统建设的结果是,反导系统并不能有效减弱核武器的战略威慑能力。2012年中国的战略核武器实现了全部机动化和分导多弹头。机动性增强了战略核武器的生存能力,而东风–41这种分导多弹头的洲际导弹则增强了核打击能力。两者结合意味着中国的第二次核打击能力有效提高,战略威慑的可靠性大幅提高。中国核力量的提高使得中美之间发生直接战争的可能性越来越小。冷战后,人们对于核武器可防止核国家之间发生战争的认识进一步深化,这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国竞争的战略行为。中美更加注重提高核武器与常规武器的现代化水平,但放弃了赢得核战争的想法,认为以战争争夺霸权的成本太高。核武器的扩散使得代理人战争升级为全面战争的代价增大,因此也使代理人战争变得不那么可取,中美也不愿承担通过代理人战争争夺领导权的代价。因此到2023年,中美军事竞争将体现在武器装备的改进上,而双方发生直接战争的危险会进一步下降,发动代理人战争的可能性也很小。
冷战后,由于计算机技术的迅速进步,科技成为增加经济财富的重要手段。这使得自然资源在增加国家财富方面的重要性大大下降,中美再也不必用战争方式来争夺自然资源了。20世纪80年代计算机进入家庭,90年代网络技术得到广泛应用,这使得人类的科技发明速度和普及速度得到极大提高,以至于人类的生产能力超过了消费能力。到2023年,中美将是世界上科技发明领先的两个国家,它们可以用新发明的产品换取它们所需的自然资源,而无须用战争方式占领自然资源产地。进入21世纪,人类面临的最大问题已不再是生产能力满足不了社会消费需求,而是严重的产能过剩,即人类无力消费自己生产出来的产品。不仅如此,从争夺国际自然资源的效率角度讲,战争也是无法与海外投资相比的。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外汇储备,而美元是国际储备货币,这意味着中美两国都具有强大的获得海外自然资源的经济手段。此外,科技发展速度的加快还使得自然资源不断地被新材料取代,中美两国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将呈下降趋势。科技竞争取代自然资源争夺将成为中美战略竞争的主要内容之一。
市场全球化为科技领先者创造了获取自然资源和商品出口的便利条件,因此贸易取代战争成为获取海外利益的最佳方式。学界有人认为,法德两国经济的高度依附关系未能防止欧洲发生“一战”,这说明大国在进行战略竞争时并不担心战争对经济利益的伤害,因此冷战后因全球化而加深的经济依附并不能防止崛起国与霸权国之间的战争。这种认识忽视了市场全球化与两国相互依附的区别。市场全球化具有双边经济相互依附所不具备的功能,即为强国创造了在全球范围内获取海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便利条件。然而,两国之间的相互依附并不能成为它们获取其他国家市场和自然资源的便利条件。苏联解体后,全球化和市场化从两方面打通了全球市场。第一,“经互会”的解体使东西方两个国际市场融为一体;第二,市场化打开了许多国家封闭着的国内市场大门。除了朝鲜、古巴这样极少数的国家,全世界已经连接成一个相通的市场。对外贸易和海外投资正在成为中美获取海外市场和自然资源的最有效的两个手段。两者都比战争更为有效。
2023年,世界很可能形成两极格局,但那是一种新型战略竞争而不是冷战。随着中美综合实力差距的进一步缩小,未来十年中美成为全面竞争对手的可能性很大。到2023年,中美战略竞争与冷战时的美苏战略竞争在性质上应是相同的,即都是两个超级大国对国际领导权的争夺。然而,中美战略竞争在形式和内容上与之前的美苏战略竞争不同。以意识形态对抗为基础的冷战是一种稳定的公开声明的战略对抗,而未来十年,中美关系将是一种不稳定和不明言的战略竞争。冷战的特点是美苏双方公开以对方为战略竞争对手,相互公开谴责,并通过代理人战争的方式争夺世界霸权。但是,未来十年,中美将会不断地在战略竞争中寻求合作,长期保持定性为“非敌非友”的关系,在矛盾激化时一方主动表示合作意愿,从而给双方提供一个不走向极端的台阶。美苏战略竞争的核心内容是军事实力,而今后中美战略竞争的内容将涵盖经济、科技、政治、军事等多个领域,即所谓的综合实力竞争。美苏当年的竞争方式是以代理人战争或提供军事援助的方法在他国扶植代理人政权,而今后中美战略竞争的方式是通过经济援助、科技竞赛、提供安全保障、争夺道义制高点等方法拓展自己的战略影响力。这种综合实力竞争的最高目标不是控制他国的行为,而是比对方赢得更多国家的政治支持。由于中美战略竞争的目标是争取更多国际支持,因此这场战略竞争将是一场团体赛,结盟将可能成为竞争的必然战略。正如《管子》所言:“得天下之众者王,得其半者霸。”
中美冲突愈演愈烈?
自20世纪90年代末起,中美之间的互动使它们建立起一种假朋友的战略关系。在政治生活中有许多具有二象性的事物,最为典型的是“权力”和“财富”。它们既是人们追求的目标,也是人们用于实现其他目标的工具。现实的国际政治中,除了权力和财富之外还有一些其他的具有二象性的事物。例如,“均势”和“假朋友”就是兼具性质和策略的二象性事物。均势作为一种性质,是指竞争双方的实力不相上下;而均势作为一种策略,则是指通过增强自身实力或结盟的方法达到与竞争对手实力相当的目标。假朋友作为一种性质,是指双边的友谊是虚假的,因为双方的利益冲突大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而假朋友作为一种策略,则是指利用假装示好的方法缓解不断深化的利益冲突。
自克林顿1998年访华开始,中美双方都称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然而历史事实是,20世纪80年代里根执政时期才是“二战”之后中美关系的最好时期。当时双边战略关系具有半同盟性质。为了共同应对苏联的战略威胁,中美进行了实质性的军事合作,美国为此甚至向中国出口黑鹰攻击型直升机,也兑现了减少对中国台湾地区武器出口的承诺。然而自1989年起,美国不但停止对华出口武器、实行全面武器禁运,并且重新恢复了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武器出售。2009年奥巴马访华时也称中美关系处于历史最好时期,到他2012年赢得连任却依旧执行全面对华武器禁运政策,并继续增加对中国台湾地区的武器出口。未来十年,中美继续假朋友的战略将越来越困难,因此双方有可能进行调整,明确双方战略关系是竞争为主合作为辅,但是双方不会放弃夸大合作一面和少谈竞争一面的基本策略。这种策略可以使中美之间的战略竞争激烈程度低于美苏冷战时期的激烈程度,但这也使中美战略竞争的稳定性大大降低。
2012年,中国在南海与菲律宾和越南发生了岛屿和海洋权益争端,在东海与日本发生了钓鱼岛争端。针对这些争端,美国政府虽然口头表态不选边,实际上却采取支持菲律宾和日本的行动。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访菲期间发表讲话时,故意用“西菲律宾海”的说法代替“南中国海”的国际通行说法,以支持菲政府将“南中国海”改名为“西菲律宾海”的政策。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公开指责中国建立三沙市的政策,说这一政策加剧了南中国海地区的争端。美国国务院发言人公开称钓鱼岛为“尖阁诸岛”,以表示对日本的政治支持。美国这种支持日本和菲律宾与中国对抗的政策使中美关系恶化。就在美国采取了上述政策后不久,中美双方同意希拉里在2012年9月访华,而且中国国家主席、总理、副总理都分别与她进行会谈,讨论双边的合作。中美双方都明知这次访问不会有任何改善双边关系的作用,但双方还是愿意通过这种假朋友方式暂时缓和一下恶化的关系。此时的中美关系远不如小布什第二任期,然而,在9月5日的记者会上,希拉里竟说:“正如总统和我曾多次重申,美国欢迎一个强大、稳定、繁荣的中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与其规模相称的作用,帮助维护和改变全球秩序……与奥巴马政府之前的任何时候相比,两国政府之间的关系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很大进展。”
未来十年,随着中美综合实力差距的缩小,中美利益冲突的领域将不断扩大,频率将不断上升,性质将日益严重。与此同时,中美双方的共同利益或互补利益增加的速度将小于利益冲突的增长速度,在某些领域甚至会出现萎缩的现象。例如,中国大型客机下线后将会与美国波音飞机争夺市场,中国战斗机出口的增加将导致与美国在武器出口方面的竞争。美国2004年从阿富汗撤军之后,中美在阿富汗反恐方面情报合作的需求将减少。中国海军现代化的发展也必然被美国视为是对它在亚太地区军事霸权的挑战。也就是说,未来十年,中美假朋友关系的性质决定了双边关系的主导方面是冲突和竞争。
然而,面临双边关系因各种利益冲突而恶化的趋势,双方政府必须加强管理,以防止这种恶化导致的战争,因此双方都会采取假朋友的策略来防止关系进一步恶化。当双边关系恶化时,冲突中的任何一方都可以首先采取假朋友策略。导致关系恶化的一方可主动采取假朋友策略改善关系,也可以是双方僵持一段时间后,其中任何一方再采取假朋友策略改善关系。假朋友的性质和假朋友的策略轮流作用于中美关系,这就形成了中美关系时起时伏,甚至是大起大伏的不稳定特点。
未来十年,随着中美实力差距的缩小,结构性矛盾的不断深化,在双方继续假朋友关系策略的条件下,双边关系的不稳定性将变得更加突出。一些人认为,冷战后的20年里,海湾战争、索马里战争、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耗费了美国的战略精力,中美战略矛盾因此未被激化。同理,“阿拉伯之春”和《穆斯林的无知》(Innocence
of
Muslims,一部诋毁和侮辱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劣质电影)引发的反美浪潮仍可以防止中美战略竞争白热化。然而,这只是一种奢望。美国2010年制定的亚太再平衡战略是由美国的相对衰落决定的,而不是由其中东战略的成败决定的。在中美实力差距进一步缩小的情况下,美国在中东遇到的麻烦越大,它就越不会将战略重点置于中东,反而会加快放弃中东,而将力量集中于亚太地区以防范中国。到2023年,中美关系竞争大于合作的态势将会表现得更加明显。未来十年,中美摩擦与冲突将主要发生在东亚地区,向其他地区扩散的可能性较小,而不像美苏冷战那样遍及世界各地。
2023年的中美关系
在20世纪90年代上半期,美国国会每年都要讨论是否继续给予中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当时,开创中美关系和解的美国总统尼克松曾说:“今天我们在讨论是否给中国最惠国待遇,而20年后则可能是中国人讨论是否给我们最惠国待遇。”他的这个看法当时被国际媒体当作笑谈。如今20年快过去了,中国的确没有讨论是否给美国最惠国待遇的问题,但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债权国,中外媒体都在讨论中国是否会用减持美国国债的经济手段报复美国。未来十年,中美关系将沿着综合国力差距缩小、双方实力地位趋于平等的方向发展。
2023年,中美将互为最大的经济合作伙伴,但美国将失去目前相互依附中的优势地位。自克林顿第二任期以来,美国历任总统的对华政策都是逆向双轨政策,即经济上与中国合作、安全上防范中国。小布什和奥巴马都没有改变克林顿的这个对华政策原则。2003年,时任美国国务卿的鲍威尔就说经济上中美就是战略合作伙伴,到2012年希拉里依然这么说。未来十年,不但奥巴马将继续加强与中国的经济合作,其后的美国领导人也不会改变这个方向。中美同为世界最大的两个经济体和贸易国,在全球化的条件下,市场经济机制会自动地促进两国的经济合作。只要双方政府不采取断绝经济往来的政策,中美两国的经济关系只会更加紧密而不会疏远。到2023年,中美经济关系在所有领域都必然大于目前,双方将互为最大贸易伙伴国。2023年中美之间的相互依附将是平衡的,甚至有可能是美国对中国经济的依赖程度大于中国对美国经济的依赖程度。美国将失去在双边经贸对话中的居高临下的优势地位,不再是美国单方面向中国提出要求,中美相互提出的要求将是对等的。
2023年中美将是世界上最大的军事竞争者,双方军事合作的主要内容将是预防性的。美国于1989年制定的对华军事禁运政策已经执行了24年,这一政策很可能继续执行到2023年。到那时,美国将把军事防范中国视为中美战略竞争的核心内容,因此只会加大防范力度而不会放松。美国将与中国竞争军售对象,但军售竞争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经济收益,而是为了争夺战略合作伙伴,因此不排除美国向越南出售武器的可能性。虽然未来十年美国还会对中国台湾进行军售,但是当中国海军在2023年拥有3~4个航母舰队时,美国对中国台湾的军售将会有所收敛,以降低此事造成中美军事冲突的风险。为了加强相互了解,中美双方将会在非传统安全领域进行一些军事合作,但这些合作的目的不在于提高军事能力,而是为了减少对方的政治疑虑。
2023年,中美政治矛盾将主要体现在国际政治问题上而非政治制度或意识形态问题上。到2023年,由于双方实力地位的接近,双方在国内政治制度方面的意识形态分歧将弱化,双方有可能停止发表政府白皮书相互批评对方人权状况的做法。双方的政治分歧和矛盾将主要集中于国际政治问题而不是内政问题。到2023年,中国实力将在某些领域超越美国,因此中美双方在如何制定新国际规范的立场上会经常发生矛盾。由于失去了一超独大的地位,特别是一些领域的领先地位,美国将迫切要求修改一些有利于强者的国际规范。例如,美国将从提倡自由贸易的国际原则转向反对自由贸易,而中国将继续支持自由贸易的国际原则。由于中国无意向全世界出口中国政治模式,因此中美的政治矛盾将集中于东亚地区,而没有扩散到全球各地的危险。2023年,中美在东亚地区的重大政治冲突将是东亚区域合作问题。美国将破坏中国推动东亚区域合作的努力,而中国则要建立新的东亚秩序。台湾问题可能仍会是中美重大政治矛盾之一。
2023年的中美社会文化关系将出现中国对美国的影响力突显的现象。自20世纪80年代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是美国单向影响着中国的社会文化,而中国对美国的社会和文化几乎没有什么影响力。到2023年,中国对美国的社会文化影响虽然没有欧洲和拉美国家那么大,但其影响力的上升速度将十分明显。到2023年,中文将成为美国大学生报名人数最多的外语课程,中国将成为美国留学生最多的国家,美国进口的中国电影将明显增多,华裔参加美国地方政治的人数将会上升。中国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开始影响美国人的教育理念,择校移民现象开始拓展,中学对自然科学课程的学分要求增加。2023年,美国人甚至有可能重新开始注重家庭储蓄。上述这些可能性意味着,中国崛起的成功将同时改变美国和中国大众对对方观念的态度。在中国,崇美的人口比例将低于现在;在美国,肯定中国社会文化的人口比例将高于现在。双方的社会文化影响一边倒的现状将有所改变。虽然美国对中国的影响仍大于中国对美国的影响,但中国对美国的影响将变得十分明显,而不像现在这样微不足道。
本章对2023年中美关系的预测可归纳为两点。第一,中美综合国力将达到同一等级,世界上形成两个超级大国的国际格局,美国将失去对中国的绝对优势地位。第二,中美战略竞争将与当年美苏的战略对抗非常不同,双方在经济和文化领域将是合作为主的关系,冲突主要集中在政治和军事领域。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