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的描述
Poetical Sketches
(1783)
Miscellaneous Poems
To Spring
O thou with dewy locks, who lookest1 down
Thro’ 2 the clear windows of the morning, turn
Thine3 angel eyes upon our western isle,
Which in full choir hails thy4 approach, O Spring!
The hills tell each other, and the list’ning5
Valleys hear; all our longing eyes are turnèd6
Up to thy bright pavilions7: issue forth
And let thy holy feet visit our clime8.
Come o’er9 the eastern hills, and let our winds
Kiss thy perfumèd garments10; let us taste
Thy morn11 and evening breath; scatter thy pearls
Upon our love-sick land that mourns for thee.
O deck12 her forth with thy fair fingers; pour
Thy soft kisses on her bosom; and put
Thy golden crown upon her languish’d13 head,
Whose modest tresses14 were bound up for thee.
【注释】
1. lookest: look, 古英语第二人称单数后加-st或-est。thou: you(主格)的古体。locks:(复数)头发。
2. Thro’: through。
3. thine: 用于以元音开头的单词前,相当于thy, your的古体。
4. thy: your的古体。
5. list’ning: listening。
6. turnèd: turned。
7. pavilion: 帐篷。
8. clime: 土地。
9. o’er: over。
10. garment: 衣服,衣装。
11. morn:(古英语)早晨,黎明。
12. deck: 装饰, 打扮。
13. languish’d: languished 憔悴, 凋萎
14. tress:头发(尤指女人或女孩者)。
【译文】
春之咏
哦,你披着沾露的鬈发,透过一扇扇
明净晨窗俯瞰,请把你天使般的双眸
转向我们西部的岛屿,
那儿齐声合唱欢呼你的到来,啊春天!
群山相告,山谷凝神
细听;我们所有企盼的眼睛
仰望你明丽的帐篷:出来吧,
迈动你神圣的双足,踏阅我们的土地。
请攀上东部的山岭,让我们的风
亲吻你芬芳的衣裳;让我们感染
你黎明和傍晚的气息;把你的珍珠
撒在我们那为你哀叹、害相思的土地。
哦,用你的纤指将她装扮;
把你的轻吻倾洒在她的胸脯;
把你的金冠戴上她软垂的头,
她处女的发辫已为你扎起。
【评析】
第1节第2行“the clear windows of the morning”有点难解。为什么是多扇窗,而不是一扇窗?张炽恒、穆旦的译文回避了这个问题,分别译为“明净晨窗”和“早晨的明窗”。我因为不解,所以特意照原文直译为:“一扇扇明净晨窗”。如果一扇窗代表一个方位,那么诗人祈求春天尽快把目光投向西窗,投向西部的岛屿。第2节第2行中的“valleys”一词兼有山谷、河谷之意,因为前文提到“hills”, 所以译作“山谷”。第3行中“pavilions”意为“帐篷”。穆旦译作“天幕”,很自然,但后面紧接着有“出来吧”的吁请,春天“从天幕里出来”,好像不合适。结合前文的“晨窗”和后文的“出来吧”,还是译为“帐篷”比较合适。张、穆的第3节译诗中:“让我们品尝你清晨和黄昏的呼吸”、“让我们尝到你的晨昏的呼吸”,“品尝……呼吸”和“尝到……呼吸”动宾词组搭配不当,我改译为“感染……气息”。诗歌最后一行中“modest” 的常用义是“谦虚的,谦逊的,不过分的”,也指女人穿衣得体,不引起别人的非分之想,或者不淫荡:of a woman dressing or behaving so as to avoid impropriety or indecency, especially to avoid attracting sexual attention; reserved in sexual matters.“Tress”指女人或女孩的头发。穆旦把“modest tresses”译为“处女的发辫”,联系上文“害相思的土地”以及“亲吻她的胸脯”,合情合理,予以保留。
与托马斯?纳什的《春》相对照,我们不难看出布莱克《春之咏》的特点。纳什的诗写于1600年,是《夏天的最后的遗嘱》一剧中的一首,比布莱克的《春之咏》早了一、二百年。纳什极力描绘春天的盎然生机,呈献给我们一派春景:万物吐芳、百鸟欢歌、漫山遍野的榆树、山楂,馨香的田野、田野上的雏菊。春景里有人、有动物在活动:姑娘们翩翩起舞,羊羔欢欣雀跃,小鸟歌唱,牧童吹笛,情人相会,老妇人在阳光里憩坐。诗中充满色彩、声音与感觉(轻寒不袭人)。纳什的诗主要描写春天给万物带来的喜悦心情与生命活力,写的是春之美、春之乐。布莱克的《春之咏》主要写大地渴春、盼春的迫切心情。它展现的不是已然来临的春天,而是还未来临的春天。诗中没有迷人的春色,有的却是“哀叹、害相思的土地”、“软垂的头”。布莱克把春天想像成一位神女,有着沾露的鬈发、天使般的眼睛、芬芳的衣裳,十指纤纤。她高居天上,卑微的大地只能对她顶礼膜拜,为她苦苦相思,只能祈求她的爱,她的恩赐。有意思的是,大地也是女性,是位姑娘,可见春天的魅力有多大。在布莱克笔下,春天不仅给万物带来勃勃生机,更给它们带来渴望的爱情。1783年,布莱克26岁,他的朋友们合资为他印刷了《诗的素描》。在诗集前言部分一个负责此事的朋友敬告读者:此书出自“一位从未受过正规教育的青年之手。这些诗歌是他12岁至20岁年间断续写成的作品。此后,他的才华都被用于获取他那个行当的精湛手艺,无暇对这些诗作进行必要的修改,以入公众的法眼。” 话虽如此,诗集中的作品绝非生涩之作。在开篇一首《春之咏》里,布莱克出手不凡,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概念“春”与“大地”形象化了,分别塑造成神女和思春少女(“她处女的发辫已为你扎起”又好像在暗示,大地是位待嫁的新娘)。全诗富于瑰丽的想像和神话色彩。这首诗虽然有点性别错位,但这种反常或荒谬正是它的魅力所在,也是读者能够接受的,我们宁可相信春天是位神女,大地是个怀春少女。在此诗中,人的审美需求似乎和常识发生了矛盾。我们或许可以理解为,布莱克对人与人之间可能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这首诗的叙述也很有特点。诗中的声音性别不详,它替大地说话,说出少女心中的隐秘。科诺莉(Tristanne Connolly)认为讲话人代表的是大地上的芸芸众生,代表的是大家的愿望,所以没必要指明性别。 大地的性别很清楚,因为诗人明确地用“她”指代大地。唯一有争议的是此诗中“春天”的性别,因为诗人并未明确指出。男子也可以有“沾露的鬈发、天使般的眼睛、芬芳的衣裳,纤细的手指”。希尔顿(Nelson Hilton)走得更远,他说诗中的“珍珠”暗示男性的精液。 此说不无道理,但我倾向于认为诗中的春天是女神,是爱与美的化身。只有女神才知道如何把少女打扮得漂漂亮亮,也最能理解少女情怀。春天、早晨、大地;女神、少女,赏心悦目而又充满柔情。一个含情脉脉、焦急等待,一个左顾右盼、迟迟不肯现身。无论怎样理解都不可否认,诗中的意象充满肉体的质感,像《圣经》中的《雅歌》。
六年后,1789年,在自写自刻的第一本诗集《天真之歌》里,布莱克又以“春”为题写了一首诗,其内容、风格与《春之咏》截然不同。可以对照阅读。《春之咏》写的是少女情怀,其句式和用词比《天真之歌》里的《春天》复杂得多,虽然不押韵,但形式讲究。比如沃夫森(Susan J. Wolfson)就提醒我们注意第二行末的“turn”一词,说它是意义与形式的美妙结合。 “turn”是“转动、转变方向”的意思。诗句行进到此处突然停下,开始转入下一行。读者的思绪也暂停,这就彰显了“turn”的意义,表达了大地恳求春天光顾的真挚、急切的心情。沃尔夫森说这是布莱克在操纵读者的动作。因为读到“turn”时,读者的眼睛被迫转到下一行,做出这个词要求读者做的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