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中信国学大典·老子

書城自編碼: 210294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
作者: 陈鼓应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639383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5/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95.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揉碎浪漫(全两册)
《 揉碎浪漫(全两册) 》

售價:HK$ 70.3
古籍善本
《 古籍善本 》

售價:HK$ 537.6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人民币国际化报告2024:可持续全球供应链体系与国际货币金融变革 》

售價:HK$ 87.4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道德经新注 81幅作者亲绘哲理中国画,图文解读道德经 》

售價:HK$ 143.4
清俗纪闻
《 清俗纪闻 》

售價:HK$ 98.6
镜中的星期天
《 镜中的星期天 》

售價:HK$ 76.2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世界前沿技术发展报告2024 》

售價:HK$ 188.2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3.3
《山海经》
+

HK$ 66.6
《中信国学大典·大学中庸》
+

HK$ 117.0
《中信国学大典 资治通鉴》
+

HK$ 93.6
《中信国学大典 心经金刚经》
+

HK$ 132.5
《中信国学大典·世说新语》
+

HK$ 132.5
《中信国学大典 周易》
編輯推薦: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巅峰、引领国学变革
★ 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顶尖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內容簡介: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山海经》《诗经》《楚辞》《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元曲三百首》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
老聃是中国哲学的开山祖,其作品《老子》的精华是朴素的辨证法,主张无为而治。《老子》(又作《道德经》)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以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乃“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因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流传两千多年的《老子》是跨时代作品,在不同的时代,被解释出不同的含义,其学说对中国哲学发展具有深刻影响。
關於作者:
陈鼓应
1935年生,福建长汀人。台湾大学哲学系及哲学研究所毕业。曾任台湾大学哲学系和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主编《道家文化研究》学刊。著有《悲剧哲学家尼采》、《尼采新论》、《存在主义》、《庄子哲学》、《老子注译及评介》、《庄子今注今译》、《黄帝四经今注今译》、《老庄新论》、《易传与道家思想》、《道家易学建构》、《管子四编诠释》及《耶稣新画像》等书。
目錄
《老子》导读
上篇
一章
二章
三章
四章
五章
六章
七章
八章
九章
十章
十一章
十二章
十三章
十四章
十五章
十六章
十七章
十八章
十九章
二十章
二十一章
二十二章
二十三章
二十四章
二十五章
二十六章
二十七章
二十八章
二十九章
三十章
三十一章
三十二章
三十三章
三十四章
三十五章
三十六章
三十七章
下篇
三十八章
三十九章
四十章
四十一章
四十二章
四十三章
四十四章
四十五章
四十六章
四十七章
四十八章
四十九章
五十章
五十一章
五十二章
五十三章
五十四章
五十五章
五十六章
五十七章
五十八章
五十九章
六十章
六十一章
六十二章
六十三章
六十四章
六十五章
六十六章
六十七章
六十八章
六十九章
七十章
七十一章
七十二章
七十三章
七十四章
七十五章
七十六章
七十七章
七十八章
七十九章
八 十 章
八十一章
名句索引
內容試閱
《老子》导读
“道”:万物的本原
陈鼓应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春秋末道家学派的开创者。老子与孔子同时代,年长孔子约二十岁,哲学上的老子和文化上的孔子,其关系亦师亦友。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创始人,《老子》一书为老聃自著,近年湖北荆门郭店出土并公布的竹简《老子》——这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实物证据的问世,有力驳斥了《老子》晚出的错误说法。
老子其人其书
老聃,世人尊称为老子(约公元前五七○年至?),一如尊称孔丘为孔子、墨翟为墨子(“子”为先生之义)。司马迁说:“姓李氏,名耳。”这是汉人的说法。根据高亨先生考证,春秋二百四十年间并无“李”姓,但有“老”姓。“老”、“李”一音之转,老子原姓老,后以音同变为李。而“耳”、“聃”字义相近,故称作耳。总之,“老聃”被尊称为“老子”在先秦典籍中屡见,毋庸置疑。
老子是陈国人,后陈被楚灭,故称楚人。“楚苦县厉乡”,即后来的安徽亳州府,现在隶属于河南省鹿邑县。老子曾为周朝史官,《史记》称他为“周守藏室之史”。“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司马迁说:“孔子之所严事者,于周则老子,……于楚,老莱子。”(《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孔子分别问学于老子与老莱子,都有著作传世,著书篇目各不相同(“老子著书上下篇”,“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但梁启超、冯友兰等人出于粗心或有意扭曲,以至于把老子和老莱子混淆不清。
老子与孔子同时代,孔子生于鲁襄公二十二年(公元前五五一年),老子生于公元前五七○年左右,比孔子年长二十岁上下。《史记》记载“孔子问礼于老子”之事,当属史实。先秦典籍如《庄子》、《吕氏春秋》及《礼记?曾子问》等不同典籍都曾提及此事。
《吕氏春秋?当染》说“孔子学于老聃”。老子和孔子的关系亦师亦友,在多种文献记载中值得我们留意的有这几点:一、同源异流:老子与孔子同是殷周文化的继承者与创新者。同源中的“异流”则是孔子为中国文化史上继往开来的第一人,其“有教无类”、“诲人不倦”的精神,更使他成为教育史上的“万世师表”。老子则是中国哲学的开创者,他所构建的“道”论,不仅发先秦诸子所未发,更成为中国古典哲学的主干。二、文化与哲学的对话:文化的孔子与哲学的老子进行对话,二人谈论的细节虽不得而知,但从各书记载中可以窥知孔子的问题属于文化层面(“礼”);而老子的解答则总会从文化的议题引向哲学层面(“道”)。故孔、老间的对话就是属于文化与哲学的对话。三、对话的开放心态:儒、道开创人首次的对话,彼此学术间的立场与观点虽异,但对话的心态却是真挚而开放的。这和后来孟子恶意攻击杨、墨,以及宋明儒者为了维护道统而排斥佛学的狭隘心态相较,真有天壤之别。故老、孔之间的对话诚为思想史上令人神会的一个开端。
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开山鼻祖,老聃自著的《老子》是先秦哲学中最早的一本哲学著作。《史记》明确记载老子“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司马迁这里所说老子著书的篇目、主旨和字数,都与通行本《老子》相吻合。一九九八年北京文物出版社印行《郭店楚墓竹简》,首次公布了湖北荆门郭店出土的竹简《老子》,这件在地下埋藏了两千多年的实物证据的问世,有力驳斥了《老子》晚出的错误说法。
陈楚文化圈是孕育老子思想的原乡,中年以后他入朝任史官,长期沉浸在中原文化的核心地带。他精于思索宇宙的奥秘及人生的哲理,在孔子到周室拜访他时,他已是当时学术界的泰斗。随着他那精简而深刻的著作流传各地,我们从先秦典籍广泛引用《老子》书中的重要概念与文句,可以证实它成书之早与影响之广。如《论语?宪问》明确引用《老子?六十三章》“以德报怨”;其后,《墨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约十条;《管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三十一条;《庄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一百二十二条;《荀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十三条;《韩非子》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达七十二条;《吕氏春秋》引用《老子》观念与文句多达二十九条。由此可见,《老子》思想对道儒墨法各家各派影响的广远。
老子思想
林语堂在他的英文著作《老子的智慧》中说:“孔子的学说过于崇尚现实,太缺乏想象的意涵。”“孔子的哲学是维护传统秩序的哲学,主要处理的是平凡世界中的伦常关系,不但不令人激奋,反易磨损一个人对精神方面的渴求,以及幻想驰奔的本性。”这里隐约道出儒家是通过社会规范的建立来提高人的道德价值;道家是通过哲学精神的建立来提升人的心灵境界。林语堂又说:“儒道两家的差别,在公元前一三六年,汉武帝独尊儒术后,被明显地划分出来:官吏尊孔,作家与诗人则欣赏老庄。”这里指出汉以后,儒道分途:儒家在中国政治社会中成为显文化及官方哲学,而道家则成为潜文化及民间哲学。
陈荣捷
在他的英文著作《中国哲学文献选编》中说:“假如没有《老子》这本书的话,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性格将会截然不同。假如不能真正领会这本小书里的玄妙哲思,我们就不能期望他可以理解中国的哲学、宗教、政治、艺术和医药。”他还说:“在某些层面,道家进入生命之道更深更远,所以虽然古代从诸子百家都各道其道,但道家却得独享其名。”
进入老子的思想领域,让我们先从他的“道”谈起。
可道之“道”与不可道之“道”
“道”不仅是中国文化的象征,也是中国哲学的最高范畴。而第一位将道视为最高范畴的哲学家就是老子。《老子》第一章便指明“道”是天地万物之始源: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老子是第一个将道提升至形而上地位的哲学家,他认为一切万物皆由道所出,甚至连天地都由道而来。但是道一开始并非具有形而上意味,因此我们有必要先说明“道”的原义及转化到形而上的道。
“道”这个象形文字就具有特殊的意涵。道从“首”从“走”,象征着人从四肢落地的动物群中抬起头来,当人类昂首挺立开始活动,便在天地间创造出一部辉煌的历史。所以在“道”的字源中,就隐含着行走的意象与创造的意义,所以老庄说“道行之而成”,又说道创生万物(“道生之”)。
“道”的字义由行走、运行引申出秩序、方法、规准、法则等意涵。这些重要意涵,为老子之前的思想家及老子之后的战国诸子所共同使用,并各自赋予特殊的内涵。自殷周以来,人们探索日月星辰等天象运行的规律,称作“天道”;建立人类社会行为的规范,叫作“人道”。各家的关注虽有所不同,如孔子“罕言天道”而用心于“人道”;老子则不仅借“天道”而彰显“人道”,而且进一步将“天道”与“人道”均统摄于其形上之道中。
老子是第一个提出形上之道的概念和理论的哲学家。老子之前的思想家都只思考“形而下”的存在问题,也就是只探讨现实世界(亦称现象界或经验界)的问题。一切“形而下”的事物都有名字,都可以命名的(所谓“物固有形,形固有名”)。老子却指出,除了“可以命名的”(“可道之道”)之外,还有超乎形象的“形而上”存在。这“形而上”的存在是现象界万物之所由来——称之为“道”。
人不是一个无头无根的存在,老子的哲学正是要探究人之存在的源头与根由,并试图在纷纭的万物中寻找其活动的法则及始源。当我们读到前面引用的《老子》第一章文句时,就将人们的思考从常识世界中带入另一个新天地。
《老子》一书不只提出万物本原(“天地之始”、“万物之母”)的问题,还提出宇宙生成的问题(如四十二章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并提出宇宙变动历程的问题(如四十章谓“反者道之动”,二十五章谓“周行而不殆,……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
作为万物本原和本根的“道”是无形、无限性的,因此老子简称它为“无”;它是实存而且万物都由它以生,所以又称之为“有”,《老子》第一章的“无”、“有”乃“异名同谓”的指称形上道体的两个面向。
每个哲学家都有他的一套理论预设,老子的“道”便是为了现实世界提供一套合理的理论说明而构建的。老子除了在形而上学的领域内肯定道是万物的本原和本根之外,他还赋予道几层重要的意涵:一、道为万有生命的源泉。老子认为万物都是由道所创生的(如五十一章谓“道生之,德畜之”),所以庄子称它为“生生者”(《大宗师》),称赞大道神奇的“刻雕众形”,天地间各类品物万种风情,使宇宙宛如一个无尽藏的艺术宝库。二、道为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子说:“万物得一以生”(三十九章),这里以“一”喻道(《韩非子?扬榷》说:“道无双,故曰一”)。其后庄子以“一”指宇宙整体、一切存在之大全。老庄视宇宙为有机的统一体,庄子说:“道通为一”(《齐物论》),即视宇宙为无数个体生命关系之反映,而生命的每个方面在整体宇宙中都是彼此相互依存、相互会通的。三、道为大化流行之历程。老子认为道体是恒动的(四十章谓“反(返)者道之动”);道的存在是广大无边的,道的运行是川流不息的(二十五章谓“周行而不殆”)。老子用“逝”、“远”、“反”(即“返”)来形容“道”在宇宙大化发育流行中依循着终而后始法则运转的无穷历程。四、道为精神生命之最高境界。老子说过这样一句令人瞩目的话:“为学日益,为道日损。”(四十八章)这是说对外在世界探讨所得的知识,越累积越增多;对道的体会越深,主观成见和私心就会越来越减少。这里所说的“为道”是属于精神境界的修养;在人生境界的修养上,老子提到要“挫锐”、“解纷”,消除个我的固蔽,化除人群的隔阂,从亲疏贵贱之别异层次中,提升到“和光”、“同尘”的“玄同”境界(五十六章)。老子的“玄同”之境为庄子所弘扬,而将形上之道作为提高人类精神生命和思想生命的最高指标。
有无相生
《老子》第二章开头的一段话,讨论到现象世界事物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关联及价值判断相对性的问题。其曰: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这是说没有美,就不会有丑(“恶”);没有善,就不会有不善;同理,老子认为没有“有”,就无所谓“无”;没有“难”,就无所谓“易”;没有“长”,就无所谓“短”。我们以“有无相生”这一重要哲学命题为代表,来叙述老子对现象世界观察的一些洞见:一、事物存在的相互依存。老子看到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对立面:事物有显的一面,也有隐的一面;有其表层结构,也有其深层结构。因而观察事象不能流于片面,思考问题不可出于单边。老子说:“三十辐,共一毂,当其无,有车之用。……故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十一章)一般人只看到事物的显相(“有”),而没有看到事物的隐相(“无”),事实上“有”、“无”是相互补充而共同发挥作用的。二、事物对立面的相互转化。老子认识到事物的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经常相互转化。他说正常能转化为反常,善良能转化为妖孽(五十八章谓“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又说:委曲反能全,屈枉反能伸直,低下反能充满,敝旧反能更新,少取反能多得,贪多反而迷惑(二十二章谓“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用这道理来看我们上层政治人物,恰恰栩栩如生地呈现出如此情景。三、事物相反而皆相成。老子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五十八章)表明对立面双方的联系性。老子系统地揭示出事物的存在是相互依存的,而不是孤立的。如有无、美丑、动静、阴阳、损益、刚柔、强弱、正反等等,都是对反而立又相互蕴涵。老子说:“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四十二章)在老子的辩证思想中,“阴阳冲和”和“有无相生”是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命题。
逆向思维是老子辩证法中另一个特殊的思想方式。老子说:“正言若反”——合于真理的话却与俗情相反。《老子》整本书所表达的都切合于道的正言,但乍听时好像在说反面的话。
为无为
“无为”的概念是老子逆向思维的一个范例。在《老子》一书中,“无为”这一个特殊用词几乎都是针对于统治者而发的。老子期望掌握权势的在位者不妄为、“弗独为”(《鹖冠子?道端》),要“以百姓心为心”(四十九章)。其后庄子学派更将老子告诫治者勿专权、毋滥权的“无为”理念,延伸为放任思想和不干涉主义。
老子说“无为”,又提出“为无为”(三章)。像“为无为”这类正反结合的词语所蕴含的深意,屡见于《老子》一书,如谓:“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十章、五十一章)英国的罗素就很欣赏老子这些话,认为人类有两种意志:创造的意志和占有的意志,老子便是要人发挥创造的动力而收敛占有的冲动——“生而不有,为而不恃”正是这层意思。老子还说“为而不争”(八十一章),也与“为无为”同义,要治理阶层以服务大众(“为人”、“与人”)为志,而不与民争权夺利。
道法自然
人们一提起老子,就会想到他自然无为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听任事物自然发展。“自然”是老子的核心观念,乃是“自己如此”的意思,它被英译为“spontaneous”(自发的),名词则为“spontaneity”(自发),但原文不是名词,而是形容词;也就是说,自然不是指具体存在的自然界(天地),
而是形容“自己如此”的一种情状。《老子》二十五章有这样一段重要的话: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里的引文分两段来讨论,前段是在提升人的地位,后段则在申说“道法自然”的意涵。老子把人列为“四大”之一,如此突出人在宇宙中的地位,这在古代思想史上实属首见。
老子说:“死而不亡者寿。”(三十三章)这当指人的思想生命与精神生命之传承延续而言。老子将人的地位如此高扬,为历代道家所继承,庄子对生命境界尤多发挥。老子在提升人的地位之后,接着讲人之所以为贵,在于他能法天地之道,使他成为一个不断把外界存在的特性内化为自己本质的过程。
人能成为四大之一,在于他能不断地充实自己、拓展自己,他能从外在环境中吸取经验知识以内化为自己的智能。老子谓人法天地,便是意指人效法天地之清宁,效法天地之高远厚重,进而效法道的自然性。
道的一个重要特性便是自然性。所谓“道法自然”,正是河上公注所说的“道性自然”。即谓“道”以它自己的状态为依据。而道性自然即是彰显道的自发性、自为性。所谓人法道的自然性,实即发挥人内在本有的自主性、自由性。
道性自然及人分有道的自然性,这学说有它特殊的意义:道也者,自由国度。人法其自性,则人处于自由自在的精神乐园。
柔弱胜刚强
《吕氏春秋》论及诸子学说特点时,强调“老聃贵柔”(《不二》)。“柔弱”是“无为”的一种表述。老子之所以倡导柔弱的作用,是鉴于人类行为自是、自专而失之刚暴,权势阶层尤然。
老子生当乱世,他一方面从人性的正面去提升人的精神层次,另一方面从人性的负面去洞察社会动乱的根源。人类所以胜出别的动物,在于他能从学习中累积经验以改善自身,并协同群体改造环境。但人类也比其他动物更为狡诈,更多心机;别种动物不知设计同类、不会陷害同类,更没有本事发明器械去猎杀异类。尼采说:“人类是病得很深的一种动物。”这话可十分确切地用来形容主政者权力运用不当,发动侵略战争而导致大规模杀戮行动的现象。这正是老子“无为”学说谆谆告诫主政者不可揽权滥权的用心;也正是老子谆谆告示主政者要“不争”、“柔弱”、“处下”、“谦虚为怀”的用意。
老子喜欢用水来比喻理想的治者表现出柔弱不争及处下的美德:“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八章)“大邦者下流,……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六十六章)
这些话虽然出自老子对他所处那个时代的感发,但更像是说给我们当代那些“权力傲慢”的霸主听的。
身处新世纪的我们,耳闻目睹两次世界大战及中东两次海湾战争之大规模屠杀行径,不禁想起老子对穷兵黩武者发出的警告:“兵者,不祥之器,……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三十一章)以及“坚强者死之徒,柔弱者生之徒”(七十六章)。老子的“柔”道,无论用在治身或治国,都有益人群。老子所说的“柔弱”,并不是软弱不举,而是含有柔韧坚忍的意味。我们今日所处的世界,一方面普遍传播着尊重人权的“地球村”观念,另一方面又屡屡目击霸权“军事单边主义”的刚暴作风,在这相互矛盾的情景下,老子所倡导的柔道,犹不失为东方智慧所发出的人间天籁之音。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