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醉杭州,最江南( 一座城的诱惑,来自江南的召唤 杭州之旅,最权威最详实的读本)

書城自編碼: 211529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旅遊/地圖旅游随笔
作者: 水云媒
國際書號(ISBN): 9787508525402
出版社: 五洲传播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6-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72/230000
書度/開本: 大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流人系列03:猛虎 午夜文库 》

售價:HK$ 90.9
洛克现代性政治学之根
《 洛克现代性政治学之根 》

售價:HK$ 109.3
奥登诗精选
《 奥登诗精选 》

售價:HK$ 112.7
《你的名字。》美术画集
《 《你的名字。》美术画集 》

售價:HK$ 124.2
北齐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2册)
《 北齐书(点校本二十四史修订本 全2册) 》

售價:HK$ 170.2
美丽的地球:高山(呈现世界70余座宏伟高山,感受世界的起伏)
《 美丽的地球:高山(呈现世界70余座宏伟高山,感受世界的起伏) 》

售價:HK$ 112.7
下一个风口: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创投资逻辑
《 下一个风口:新质生产力驱动下的科创投资逻辑 》

售價:HK$ 80.4
傻钱:社交浪潮与散户革命
《 傻钱:社交浪潮与散户革命 》

售價:HK$ 78.2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0.9
《最美的时光在清迈》
+

HK$ 129.9
《不一样的旅行》
+

HK$ 84.8
《约堡黄昏》
+

HK$ 52.5
《五台山》
+

HK$ 79.2
《简单的逻辑学(一本小书彻底改变你的思维世界)》
+

HK$ 105.5
《思奔于柔情江湖(一个人与16座城市的故事,一路行走,一路寻找》
編輯推薦:
想要了解杭州的前世今生?
感受杭州的慢游生活;
追随杭州的历史足迹;
让一个爱旅行、爱美食、爱写作的灵性女人告诉你一个她眼中的杭州。
內容簡介:
一个人眼中有一个杭州,杭州那独有的婉约与柔美气质,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作者通过自己的视角,为读者介绍了杭州优美的自然风光、悠久的历史底蕴、崭新的城市发展、特色的生活方式和真实的旅行体验。诗一样的语言描述迷一般的江南名城。
關於作者:
水云媒:党校教职,河北省作协会员,在各大媒体开有专栏,著有《女人是用来暖胃的》等。
目錄
序:半是江南有缘人 王彧浓
第一辑 一半勾留是此湖
断桥上的爱情试验
湖山一“粒”人
苏堤“特陪”
我的西湖我的三月
坐在孤山上
苏堤赏“闲”
禅意无边
西湖春柳
谁肯抱鹤家西湖
战争和平歌舞升平
纳土归宋之思
惠是苎萝邨里质
襁褓里的茶林
林徽因如何化妆?
这个背影
第二辑 杏花深巷酒旗风
记得武林门外路
岁月静好卖杏花
邂逅承香堂
你可曾走进自己的故事
“癖”自河坊街

半道红
蒲花易晚芦花早
“不好玩,没有人”
藏匿的风情
茶馆春秋国事悠悠
崇一堂前:地球人的终极思索
胡雪岩:为你“洗秋”
御街,一座城市的华美冲动
这条路通往深秋
生活赠予的卜算子
邻人花篱
烟火小巷
马寅初:一个人与一个时代
挂在夜幕上的梦想
第三辑 春雨楼头尺八箫
潮平潮退有潮痕
这一刻,生活=半只咸鱼
年轻真好
前世的邀约
秋水那边
三生石:一世一诺
最深的寂寞和最萌的爱情
谁记琴操一段情
雾幻建德江
西风里的钱塘
烟视媚行
咖啡杭州
咖啡心情
杭州星巴克:橘生淮南
凭窗大江横
远与近
烟波桃叶西陵渡
桂子纷纷
那两片桂树的叶子是红的
触摸浙大
第四辑 大江之南风景殊
行至高处
沪甬之间
天下文章出浙江
英雄的出处
无雨杭州
岂止山高水长
葬骨何须桑梓地
“第一次”过年
杏子雨馀梅子雨
车让人:适应幸福
一首诗一条江一座城
南方人
南方的水
李白VS 杭州:我为这样的错过黯然神伤
后记:就这样爱上一座城市
內容試閱
第一辑
一半勾留是此湖
断桥上的爱情试验

白色纸板上写的是“千里因缘一线牵,你愿做我美丽的新娘吗?”从某种意义上,我们在快乐着年青人的快乐,幸福着年青人的幸福,当然,难免有时也会忽略着年青人的烦恼。这张照片令我久久玩味,经常在闲时翻看,一直想写点什么却不得要领。我想它之所以触动我,必定不同于随意游荡在断桥上的游人,游人只是西湖里接天莲叶中的一枝,风景构成也是泛泛的,而这张照片却像宝石山上瘦削的保俶塔,在西湖诸景中独一无二。
这张照片拍摄于2008 年8 月底,
照片记录的时间是200808311056,当时我正从断桥去往孤山,跨上桥身的刹那就看到这了一幕。周围满是安闲踱步的游人,这小伙子的举动看似尚未引起某种异样,我迅速地瞄了一眼周围的游人,大概只有极少数几个对他投以漫不经心的注目,而我不愿意让人感觉到我的少见多怪和孤陋寡闻,因而故意显得随意的样子,可是
我终未逃脱他面前那张纸板的吸引,到底还是略停脚步,悄悄地匆匆地拍下了这个瞬间。

当然,小伙子既然摆出这副架势,想必就不怕别人拍摄,或者,按照惯常思维,也许他正希望有人甚至更多的人来拍而形成某种效应,生活中以某种异常举动企图引起轰动效应的事例已不少见,可是我举起相机时,仍有所犹疑,担心照片中主人公的不悦或者身边人群的某种非正常反应,故而拍摄的动作有些仓促,心下有些许歉意,来不及调整光线,于是纸板上的字因反光而模糊一片。但是,能够证明小伙子此举惊世骇俗的,也只有这张纸板了,
“千里因缘一线牵,你愿做我美丽的新娘吗?”

纸板上这句话是我在关闭相机走下断桥时迅速记在笔记本上的,以防时间久了遗忘。忍不住回头,那小伙子一直是这个埋头阅读的姿势,是对自己这一举动的犹疑不定,或者羞涩,

焦虑,期待?他断定游人会看向他,而他定可把头埋在书里,以此来镇定自己。我在频频回头的时候,心下的确期待出现这么一幕的:一个与男孩一样青涩的女孩,无论高矮美丑,忐忑地,或者坦然地,走到男孩面前,面带羞涩,或者落落大方地与他攀谈,哪怕交
谈未果她再离开,然后,又有一个女孩走过去……

当然,这是我在自己的脑际构筑的自认为圆满而美好的画面,我离开后它是否出现不得而知,但我并不反感我的这种空想。后来的日子,我一直断断续续地闪现着这一画面,品味着当事人的心情,一直到当代青年人的生存和情感状态。就想,这年轻人应是在校大学生、硕士或者博士,毕业参加工作走向社会也不可知。他此举以某种标签向世人昭示,应该以受过高等教育为背景,思想开化,视野阔达,无所羁绊,如此,才可以旁若无人。从个体角度,这个年轻人个性鲜明,向往出奇出新,鄙视陈规陋习,愿以自我行为准则来行事,而另一方面,浪漫、多情、幻想的性情特征也应流淌在他的血液里。旧式的媒妁之言令他鄙之嗤之,今天的同桌的你、旅途邂逅、纸上征友、网络传情,已不为他所动,站在百米水塔信誓旦旦或面朝大海地宣誓非你不娶,也为他所不屑,那么,如何获得美好而如愿的爱情,就成为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如果以上成立,这位小伙子在大学里应是人文学科的“另类”?于是才来这断桥畔摆出一幅“披卷破帙”的姿态。人文与自然固然不能泾渭分明,但其思维特征与行为方式无疑存在巨大差异,许多整出惊世骇俗的“行为艺术”的人大多在人文学科行列,人文学科的学生在决定此举之前不会搞什么数字分析和逻辑推理,也不会查阅古典文献,他们会在某种冲动的思维支配下不计后果,于是在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无数种相遇的情况下,爱情仍旧是一种烦恼,于是他们才制造一种属于自己的邂逅。庆幸的是,现代社会为他们提供了无限张扬的空间和可能,尽在那些秀出自己。

浪漫之人的浪漫之举也是颇为考究的,他为何不选在北京?上海?那里的国际化程度以及人口密度甚至艳遇几率都远远胜于杭州。可是,京沪在浪漫指数上却要逊杭州N
筹。浪漫之人必选浪漫之都,这倒让我想起从前曾读过的一个美学小故事:一位文革后期的工农兵大学生邀他在乡下的妻子来杭州一聚,时值春日,湖边一派莺燕呢喃,二人漫步苏堤,冉冉春光令大学生兴致勃勃,他口若悬河地讲解着苏堤垂柳的美态,不想那妻子一脸木然:我看这些柳树跟咱们村头的那棵没啥两样嘛……杭州的浪漫早已成为其数张名片之一,其制造爱情的功力,如梁祝、白蛇、苏小小早已成为杭城的浪漫招牌。西湖呢,这一杭州的盈盈美目,其魅力早已“电”及全球,断桥,更似西湖这道明眸之上的蛾眉微蹩,小伙子想必是要在这里遇见他的“白娘子”了。尼采说,幸福就是适度贫困。每当玩味这张照片,我的第一感觉就想嫣然一笑,随之而来的就是幸福感。为这个情感泛滥的时代里这一点可爱的“情感贫困”,为面对这一幕没有大惊小怪依然一派气定神闲的游人,为这个风气清明开化的时代。时光推回10
年、20
年,如此大庭广众之下的行为艺术秀,彼时的我们有否这样的胆量?也许照片当事人的身份并不重要,他的断桥艳遇的“壮举”是否还有序幕和结局也并不值得关心,重要的,是否在于人们思想的自由与社会的包容所演化的文明进程?虽然也不排除赚取噱头或哗众取宠的可能,毕竟留给人们以注目和思忖的空间,给这个世界的情感状态提供了多样性的选择?故而,这张照片给予现代人的意义远远不止照片本身。
湖山一“粒”人
张岱在文学史上是个异数。

张岱的话题始于萧山机场。通常,我在萧山机场出港都在二层,只有一次,几年前了,快登机时,被“抱歉”地通知转到某某登机口,按照标示只好再沿扶梯下一层,抬眼看到靠跑道那面墙上一幅巨画,一树娇艳欲滴的桃花喷薄而出,几乎爆出画面,扑凌凌地就伸到人的面前,花枝下倒映着的是一湖碧水,那桃花的颜色也艳丽如洗,以至整张画形成强烈的色彩层次,我想任何人看到都会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就在这幅画一侧,有张岱这首诗:
烟柳幕桃花,
红玉沉秋水。
文弱不胜夜,
西施刚睡起。
当时我有瞬间的惊异:这首诗,太杭州!

接下来就断续地关注和阅读张岱。感觉这个人似明末的幽灵,终日飘荡在这片湖山,每一寸土地,每座山,每棵树,每个寺,每条路,每架桥,甚至,西湖水面的一纹一波,就像他手心的纹路,信手拈来,脱口而出,不似我等动辄查阅资料,这样的一个湖痴就疯疯癫癫地立在眼前。走在西湖,张岱的影子就是太阳的影子,走到哪里别想摆脱。手中有一本薄薄的《西湖梦寻》,把西湖里里外外上上下下说个通透,许多地名我都是首次听说,有时就想按文索骥去遍访,可是一是时间有限,纵使有时间,简直迷了路花了眼。像这些大众性的如玉泉寺、孤山、苏小小墓、葛岭、苏堤,自然不用引路,可是太多的生避地名,如哇哇宕、韬光庵、岣嵝山房、紫云洞,倒不是不能找到,肯定要颇费工夫,像我这般浮躁心境已经失去了耐心,除非退休后,万事皆休,方可迈动不太灵便的双腿去寻吧。即便这样,我还是像仰视苏东坡白居易一样地仰视张岱。这也是一种精神,何况,西湖天下景,张岱眼中的“景”就是能够出奇出新,比如《湖心亭看雪》,“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读到此每每称奇,人以“粒”为量词,那种湖天一色、万迹皆绝的空旷静寂,谁人能如此描摹?这等奇思妙想空灵诡异,非张岱,无人能出其右。当先人们将这个世界的芸芸众生参得只剩“一粒”,我很想知道,他们眼中,这个世界的样子。再看《玉莲亭》,同样的白居易守杭州,人们大多记得他未能抛得杭州去、孤山寺北贾亭西、万株松树青山上,可在张岱眼里,白居易是这样“施政”的,“白乐天守杭州,政平讼简,贫民有犯法者,于西湖种树几株;富民有赎罪者,令于西湖开葑田数亩……”我看到这里心中一乐,世间还有这样的刑罚!种树、开田也算服刑,亏白居易想得出,文人当政自有其独树一帜的奇绝,难怪数年后,“湖葑尽拓,树木成荫,乐天每于此地载妓看山,寻花问柳……”读到这里,我更是乐不可支,原来,这白乐天真真乐天!谁说今人懂得享受生活,你看一千多年前的白乐天比今天的官员毫不逊色。幸亏张岱的“挖掘”,我们才得知,也许你漫步湖边的时候,某棵弯腰吻水的老树就是一千多年前的某犯人所栽,待到几百年后北宋的苏轼疏浚西湖时,原有前朝的罪民已经为西湖打下基础,故而苏轼之于西湖才有特别的意义,而相对于白市长的“绝活”,真是小巫大巫了。像张岱这般空灵妖异,我身边还真有这么不羁的一“粒”。

我的这“粒”朋友属于处处从心出发的人。此刻她隔了千山万水打来电话,急火火地说,赶紧上网,看一个节目,《台北故宫》。这一“粒”,我不敢说懂她百分之百,90%
以上还是把握的。由于她一直以来对书画、考古的迷恋而储存了满腔的爱意。别误会,这是一种泛爱,对艺术的痴迷使她超越了男女两性,由考古而音乐,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红山文化,玉璧、玉琮、玉钺,还有一堆我叫不上名字的古文化术语,每天早晨5
点起床,非常固定地坚持练习6
个小时书法,读规划中的艺术理论书籍。忽地一转身,又抱起古筝疯了一般练起来。在我面前,她就像一条鱼,倏地一跃而起投入到艺术的汪洋大海。和她相比,我简直俗得掉渣。关于“台北”的信息也许只关注了一下沸沸扬扬的“售武”事件,如果再有就算得那边的

旅游信息了。至于台北的“故宫”,压根就没进入过我的视线。我接她电话的刹那,正在兴致勃勃地带女儿站在城隍阁最高处面向西湖观察那里到底几粒人,雨线如织不说,城檐下的风呼呼作响,她的电话时断时续,但我还是感到了她的哭韵——那可不是悲痛与哀伤,而是激动幸福——喜极而泣。她说,她只看了一个片头,就哭得一塌糊涂。她还在电话里梦呓一般:溪的美,鱼知道……风的美,山知道……她那颗与张岱一样飘忽的心,我知道。那一刻,我正浸泡在城隍阁的古意和厚重之间,与她所陈述的“故宫”应有相通之处,可是那时我的心全在女儿身上,只是呀啊地应着她,直到她后面一句话:因为你懂。是的。我说我懂。放下电话不久,她的短信来了,原来这是她因艺术结交的一位朋友推荐给她的,那朋友说:推荐给懂的人,比送给他礼物,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这个懂。为这懂,我将不负这遥远的推荐。为这懂,我将坚信人与人之间相遇刹那的惊喜打量。犹如我遭遇张岱,以及他的“一粒人”。当我走下城隍阁的时候,我突然明白,朋友的泪水落给了两个方向,一为高山流水的知音相惜,一为《台北故宫》艺术的至纯至美。

而她肯将这一胸丘壑让懂她的我来分享,于是在我的内心,以无比的温柔和喜悦,寄予她遥远的祝福与期冀。灵异古怪如张岱,虽寥落、哀绝了些,却切中了我,我想大言不惭地说,我懂他。这样的时候,再走西湖,就别有了一种魂灵一样的东西,总觉得你的身边有那么一位落拓不羁的老者,精灵般古怪地跟随你左右,而眼前这片湖山,也因之而灵动。

苏堤“特陪”

初冬时节,在湖之滨,风挟着桂香,裹了满身。苏堤,正密谋一场落叶的盛宴。那一排哨兵一样的无患子,站在那里,直到站成一个人,一道风景。苏堤那些树,看似彼此独立,其实它们攘臂相接,就像苏堤上的人,大多成群,最少两人,一人独行的,不多。苏堤,是最适宜“陪”的。苏堤越来越“爱情”了。手边堆着几本杭州爱情诗词、故事、传说等书籍,遍读其中,提炼爱情。其实在世人心里,苏堤就是“爱堤”、“情堤”了。这段3
公里的苏堤,不知温柔地踩过多少次。是的,我不忍心用“踏”,担心轻慢了这个柔软的称谓,在我心里,哪怕一个稍重的字眼对于苏堤都是残忍的。也不可想象,落在苏堤的脚步带有哪怕丝毫的粗暴和愠怒,那该是怎样的轻柔款款、笃笃情深。这里是分享的天地,情爱的乐土,有时就想借用一下情人节盛行的话:无人陪是可耻的。真的么?我却是强烈地抵拒这个“陪”。中国的汉字很有趣,这“陪”的间架结构与其字面功能多么切合,“陪”一个人,要用耳朵倾听,要用“口”说话,要有一种站“立”的谦恭的姿态。太神奇了,如果你去陪一个人,将耳口身关闭,无疑失去“陪”的意义。如果有人对我说我陪你吧,那么我会认为这是一种被动的情绪。由于我的弱势你给予我怜悯同情,那么隐约却又写在脸上的居高临下,或者还有施舍?总之,如果有一个人说要陪我,那么我会周身不适。这也许缘于我独立的个性,喜欢一个人的意境,“一个人”,意味着自由,散淡,天马行空,不被任何人事所羁绊。当然,一个人,也是孤独的,寂寞的,特别在那么一些特殊的情境下,比如深夜,比如落雨的深夜,比如落雨的深夜里有洞箫若隐若现……再比如,有月的深夜,这时,一个人就构成孤寂的画面。但毕竟人与群分,肯定还会有那么一些人,在这样一个人的时候是喜悦的,如果若非要拉来一个人陪伴,势必扰乱这一个人的意境,这个人要暂别静默,差强人意虚与委蛇地去应付和承欢,这时,又是谁“陪”谁呢。过去有不少这样的经验:在异地的时候,工作之余,有当地女性合作方主动提出:等工作结束,我陪你去逛街……每当这时,我在心里先是折扣一下,然后才调整为常态,随即顺应人家的好意,而事实上,这“陪”心意虽好,却着实为难了我。

特别是在异地,我倒是格外希望一个人漫无目的随心所欲。曾在一篇小文《一个人的城市》中,细细描摹了这种一个人在他乡的天空下的恣意放逐。而如果身边多了这个陪的人呢,无论对方如何地用心,那么我时刻要注意照顾对方的需求,尽管她是当地人,她一切随我而动,我仍要藏起一种被关照的歉意,还要注意与对方的寒暄应和,这已经失去了放逐的意义,而有了一种程式和模式的刻板,这让生性散淡的我犹如服刑。如果别人要求让我“陪”,那么我会更加难过。因为我去陪对方,要调整好一切心情,想好说什么话语,安排什么事情,我要绞尽脑汁让对方快乐,可是,很显然,这样的快乐是建立在我的付出的前提下,我会将我的责任高超演绎,这样的陪岂不变了味,仅仅出于责任?

所以,我或许是喜欢那种心甘情愿的“陪”的。这“陪”是我的渴望,我的需要——有些自私的意味了,呵呵,亲情友情爱情都会催生这种需要,而此时的情景,从严格意义上讲不应该称之“陪”,而应该是“在一起”。时间管理课程里有一句话:时间的方向就是你爱的方向。想啊,陪,一个直接的意义就是时间的付出。陪,其实就是在共同需要的时候,合谋将时间谋杀。可是攘攘尘间,能够“共同”,能够“合谋”,那要越过了多少浮霾沉沙,才能达成心甘情愿的契合。故而,相近语义的词,我倒喜欢这一个,“在一起”。在一起,是一种心灵的相依而绝少牵强,没有亏欠没有目的没有循规蹈矩,双方或多方顺应自然地走到一起,灵魂深处的契合,不用紧张和关照,彼此间的心意了然于心,脚步的方向甚至不需眼神暗示,心内身外浑然一体,放达圆融。陪是单向的,在一起,则是双向的。陪,多了些目的和功利,而在一起,则是随心随性的心灵之约。世道人心。遇一个可以甘愿陪你而你又恰好极想陪对方的人,是否像恐龙一样稀缺呢。每次走在苏堤,我都会想起波兰籍美国作家艾.巴.辛格《奥勒和特露法——两片树叶的故事》,“森林很大,密密地长了树,有各种各样的叶子。时间是11
月。往往这时候天已经冷了,也许还下了雪……”

特露法说,我的日子快到了,不过你要坚持,不要轻易撒手。奥勒说,如果你落掉,我也和你一起落掉。我绝不愿做树上最后一片孤独的叶子。
特露法说,不,你要坚持……说着奥勒先被风吹落了。
特露法难过极了,她请求树干,请求风把她也一起带走。
可是它们并不理睬她。

我不知道这两片叶使您想起了什么,它们使我想起了人,想起了那些相爱的情人,结婚的爱人以及还在互相寻找中的男人女人。有时他们中的一个像叫奥勒的那片叶子一样,独自一个先离去了,留下另一个任凭生活的风雨肆意地摆布。有时我想这个世界上一个心灵无法真正地帮助另一个心灵,就像两片叶子一样。心灵是那么独立和神秘,以至于另一个心灵难以接近。我走在苏堤的时候,正是11
月。苏堤上的树远没有那么惨,它们从夏秋的热闹渐渐走向初冬的洗练,之前单一的绿色开始浅黄、深黄、浅紫、粉红、火红,直到五彩斑爛。它们虽然有的开始飘落,但头顶仍有浓密的树叶沙沙作语,哪怕到了北方意义上的隆冬季节,苏堤上的树也极少肃杀之气。在苏堤,为何不可以与一棵树互陪呢。
我愿意。我想,这树,也是。
我的西湖我的三月
3
月出生的我,这个万物生发的月份简直隐约着某种宗教意味。经验告诉我,此月出生的人,皆被上帝烙上不安分的“胎记”,平时与人谈话中无意得知对方出生于3
月,总是会心一笑,
果然……这样的性情与西湖有着别样的缠绕,你看,天下西湖三十六,为何只有杭州“最西湖”呢。在我心里,3
月,对于西湖也有着非凡的意义。想啊,许多美到骨子里的故事,哪个能离开3 月的西湖呢——白娘子,十八相送,苏小小,林和靖与梅攸攸……对3
月的侧目始于十年前。那时我在时尚周刊主持一个情感版面,身边一群年轻或年长的各色人等。久之,发现一个格外有趣的现象,这些人中有许多出生于3
月。开始并未在意,后来成群结队起来就总结了规律,为何他们不满现状?为何他(她)的生活和情感出问题的几率总是大于其它月份?我所接触的读者中出生遍布12
个月,他们在思考和处理问题时的确大有不同,而“3
月”所表现出来的特征竟然惊人相似。更为奇妙的是,我公然在他们身上发现了自己所拥有的特质——我从他们这一面面镜子里看到了我自己。看下面这位女“3
月”的诗:西湖的春天很冷吗?还记得雷峰塔下那魂牵梦绕的长发?
许仙,你为什么不回答?
难道你真的有那么害怕?
还记得端午节的时候是谁让谁喝雄黄酒的?
从此以后,只剩下你望断天涯……
多么西湖,多么3 月!以为她才在西湖缠绵。她却说,从未到过杭州。我惊讶地看着她,脑中蹦出3
月、西湖、女子……有一天我与另一位女“3 月”探讨这些关联,她立即与我大谈起曾被我鄙夷许久的西方星座。3
月,双鱼,这是我们共同的胎记。从此,我成为星座控。
开始梳理身边的“3 月”。10 年前的一个《南方周末》记者,有一次出差与我共聊,说到他刚过30
岁生日,当他说出那个日期的时候,我一惊,互通信件多时,却不知两个竟生于同月同日!看出我的怀疑,急得他亮出记者证和身份证当场验明。看啊,3月,烙给他多么鲜明的关联:这位毕业于师范学院的高材生一天也没站过讲台,先市内后省内,省内“装不下他了”(我调侃他)又跑到广州,自费采访东南亚,一步一个台阶,业内如雷贯耳,事业如日中天。之后不久在一个新开的茶馆,与女掌门闲聊,之后便去了几个女老板的女友,纷纷说起近况,其一说,昨日给老公过生日了,那天,是3
月15 日,“昨日”——3 月14
日啊。话音未落,另一女友尖叫出声:我也是昨天生日!女老板感叹着:这么巧,我老公也是昨天生日。大家你看我我看你,没这么多巧合吧?我坐一旁笑而不答。最该感叹的是我啊,3
月14
日是我的生日。只是全家除孩子的生日,双方谁都不过生日,老公的生日还是我到老家“求证”得来的,人家自己就像没有生日。对于我,“控”星座之前,生日也似浮光掠影似有还无。罗列近年时常遇到“3
月”的男女,他们身上的“顽症”引我思考和兴趣,并在那么一刻惊奇地发现:自己不就是这样的么。共鸣使得我格外关注起“3
月”们,比如这几个女友或老公的生日,世界原来不大,一下子同月同日聚得齐整,不由得研究起他们,刚过生日的小女友本来当小学孩子王好好的,却多有不甘,自己与老公在一个新小区开设一个新型幼儿园,教英文的她得天独厚,下海后的事业风生水起;另外两个“老公”,一个是赫赫有名的汽车销售商,一个(就是茶馆女老板的老公)早年辞了语文教师去了北京,早已身家千万,于是才把同样做教师的夫人吸引出来在全国开茶馆连锁……于是,大家感念着这普天下的巧合,并说来年的那一天,将这几个人集合到一起,过集体生日。当然,是不易集合的。男双鱼们整天忙得颠倒晨昏,全国全世界的飞人儿,女双鱼们也在事业上升期,可以憧憬,却难以落实。还有更离奇的相遇。几年前一行四人到江苏南通出差,四人皆临时相识,彼此并不了解。晚餐时,加上招待方也就6、7个人,围坐间大家说起生日,其中我们4
人领队问我,当我说出这个日期,同行中一个女孩会心一笑:“我也是在来时的途中才知道咱领队也是这个生日,我也是这一天,可是怎么也不会想到你也是?不会搞错吧?”颇为惊讶。一桌6
人,竟有3 人同月同日生。分别是50 后、60 后、80 后,你说奇不。
前几天,看本月的《读者》,一篇文章的女主人公也是3月14
日,围绕生日产生的情感错落令人唏嘘不已。就在刚刚过去的周末,我与一个在校女生交谈,来自农村的她姐妹四个,她排第三,其它三个都已嫁作人妇(连17
岁的妹妹也不例外),也曾外出打工,却无以逃脱日出日落的命运,安稳地相夫教子。她的父母并非那种反对女孩读书的家长,甚至希望四个孩子都进大学。可是另外三个读完初中的都不多,只有这“老三”孜孜矻矻
读完高中并考上大学,她对前途对人生的浪漫幻想,对自己未来的憧憬与寄托无不令我对她刮目,末了,才知,她生于3 月8
日。我在心里笑了,这就对了,生于这个月份的女孩注定不肯屈于另外三姐妹的命运。现实生活里,我一直“黏腻”着几个相当投合的“3
月”女友,春天的女友,才华横溢的女友,将人生打理得精彩绝伦的女友。3 月的女人,注定有着美好瑰丽的故事。
最喜杭州才女朱淑真那首《蝶恋花》——
楼外垂杨千万缕,
欲系青春,
少住春还去。
犹自风前飘柳絮,
随春且看归何处?
我与3 月,与西湖,与3 月的西湖,注定此生勾留,难解难分。我们庆幸,我们都生于3 月。
宁愿把西湖女子——包括风情万种的白娘子,统统收归为“3月”。
坐在孤山上
我对孤山有一种直觉的东西。
一直想写些关于直觉的文字,至今没能坐下来。
此时坐在孤山上,突然就有种直觉的悸动。

坐在孤山上,隔了北里湖斜对保俶塔,塔下北山路上的两岸咖啡影影绰绰,树荫下的招牌,窗子,以及两岸特有的装饰颜色和气息隔了一湖的水和残荷,悠悠地传送过来。我和女友多次坐的那个二楼西端靠窗的座位,揽一湖的风情。不得不说,两岸,已经成为西湖不可或缺的点缀。前年,我和朋友坐在二楼,晚上7
点多,只听楼下一阵喧哗,隔窗看去,原来是门前一棵老树的一支硕大的枝杈无故折落,正好砸在路过门前的公交车上,幸好未伤及人,但车却停了下来,乘客只好换车。坐在孤山上,开始时沉甸甸,坐下去,越发轻灵。满眼湖山,几息春天的气脉,细若游丝,却也无所遁形。空气不再砭骨地冷,为了又一个季节轮回,为了新一轮的万物复苏,似乎,也该昂扬一些才是。头顶的星空本来决绝而深遂,远处的夜空则被焰火切割得支离破碎。正如年前我对女友所说,人生的过程,端底,只剩了两件事:获得保障和消灭寂寞。漫天焰火,消灭着寂寞,却也制造着新的如山的寂寞。而假日,越来越成为一面镜子,映射着一些人的热闹,也使另一些人更加清寂。

我对直觉历来有着前世今生的痴缠,就像不期而遇的浪漫情人。在读建德文联副主席钟德智的新书《山水知音》。读到“求索见我真”,忽遇一枚不朽的细节——在那家辉煌不再的国企日渐衰落时,钟主席曾一意南去,热气腾腾的深圳已有不错的机会和平台等他去开拓另一段人生,意外的是,一贯优柔的妻子决意阻拦。不经意间,一个建德招考的消息传来,在不知建德为何地前景写满未知的时刻,妻子却以另一个决绝的姿势劝说他去应考:我感觉你这次一定会成功!“什么论调?你感觉?”这也是钟主席的第一反应。我读后,会心一笑。简直拍案称奇,忍不住停下阅读,记录下曾缘一面的那个传奇女子的千里神会。是的,钟主席的妻子,我在2009
年浙江作家首届金秋笔会时,见过。这就是我们女人呐。她“感觉”你能成功,你后来就真的验证了她的“感觉”。尽管她一贯平素“毫无主见”,尽管她对你一意顺从,尽管她习惯了“头发长见识短”,但当她的直觉降临,挡都挡不住。经历了几次笔试面试皆第一,却莫名落榜的打击,钟主席对这个陌生的建德并未留意,然而,柔弱女子的直觉真的就锁定了冥冥中的定数,日后,他果真就在建德一步步接近人生的终极梦想,成就今天的恣意人生。前几天看严歌苓的专访,她特别提到自己对直觉的“感觉”。她说感觉是一种很神秘的东西。她在写作的时候,故事有了,人物有了,灵感也有了,就是差那么一点点感觉就不能落笔,比如她写《小姨多鹤》,刚开始想以一个日本制片人为原型,

但一直找不到那种感觉。恰巧她两次去日本,忽然就觉得找到了这种感觉。那是一个山区家庭客栈的老板娘,她的小说里要找的这个人物是一个已经不存在于日本都市生活中的人物,和这个老板娘相比,岁数应该要大。这个老板娘身上有一些化石一样的东西,特别能代表日本的旧式妇女特别是贤良乡村妇女。但也不是说这个老板娘就给了她清晰的灵感,只是说她从这个老板娘身上感觉到了一点点游魂式的某类妇女的气质,比如总是看到老板娘的脊背,她总是在做事,当她把东西放在桌上以后,她会脸对着你,背向门口退着走出去。比如她年龄很大,七十多岁了,还总是抹着一层淡淡的粉,画着一种淡妆,以表示对你非常的隆重,那是在很深的山村里,根本没有什么住户,严歌苓他们是这个小客栈唯一的客人。这个村子当年被分为两半,一半到当时的满洲里去垦荒,另外一半还继续留在村里,经历了满洲里垦荒的那一半人,在日本战败后又回到日本,现在绝大部分人都已经死了。当时回来的很多人就住在她这个客栈里,那时她还是一个很小的小孩,严歌苓就是从她的房子、她的气质、她的举手投足,这一切加起来,获得一种游魂式的直感,她能闻到,能捕捉到的——那种感觉。这就是一种很典型的严式创作状态,哪怕是一个完全不同的故事,也一定要在一个活生生的人身上找到原型的感觉。直觉来的绝无先兆,毫无道理,直觉来的时候可以固执得让对方大光其火,但平素柔弱如水的女子,仍然可以顽冥成石头。据说,当年粟裕大将决战淮海的时候,千钧一发关头,竟有“直觉”灵光一现。有时我也与深圳女友交流身边女友的文字,透过文字我们判断此人可能所属的星座,结果我们的“直觉”精准无误。莎乐美读了下面这首诗,接受了被她拒绝多次的里尔克:
弄瞎我的眼睛,我依然会看见你。
塞住我的耳朵,我依然会听见你。
即使没有脚,我也能找到路走向你。
即使没有嘴,我也能苦苦地哀求你。
卸下我的手臂,我也会抓住你。
她的直觉与他的直觉耦合。
着意粗糙,远离敏感。一旦面对精致的东西,仍难忍心碎。
比如琉璃。比如一溪桃花,飞瀑一般地跳跃而去。
繁华落尽,庄严的心思,再也无力寻找光阴的下落。
轻易别否定女子的直觉,那是她与你厮磨日久的厚积薄发,
气脉融合的天赐神谕。即使我在面对理性如石的男子,我也想
大声说:我爱直觉,直觉让我如此美丽。
苏堤赏“闲”
苏堤是闲的。你在苏堤看不到忙人,更看不到行色匆匆的身影。
或者换种说法,忙人心里无苏堤。有一次走在苏堤突发奇想:王石、潘石屹等人会否走上苏

堤?当初,我也在博客里附庸风雅地链接了潘石屹、王石等人。一种比较复杂的心情,显然,我的生活距他们的世界形同天渊,只是平常人的好奇心而已——总想打探一下与自己不同世界的不同情态,无疑,潘、王们给我展现的世界对于我是太陌生太新奇了。陌生才向往,才吸引。偶尔从人家那里开阔一下眼界,打开一点思路,增长一些见识,每每窃喜。话是这样说,事实却是上网后首先打开的总是几个相熟博友的天地,而极少打开那些高耸入云的博客,从这个意义上讲,距离虽然产生美感,但是距离也的确隔阻一些东西。大概有时百无聊赖,就闯入那方久违的天地,却见他们的博客总是以全新的面孔迎接我(当然也迎接所有的博友),王石我虽未曾谋面,却早已知晓他的万科,地产教父,他的7+2计划,他那缥缈不定却又固若磐石的人生。潘石屹呢,这位几乎我的同龄人,除却媒体上的形象,他到清华大学演讲,我真切地与他面对面——主持人带他到教室时,我正在前排的座椅前的电源插座上给录音笔充电,而主持人偏偏把他领到我充电的位置,这位如邓小平一样的小个子给我一副极为和蔼的面容,他指着我手中正摆弄的MP4,问:你拿的这是什么呀?我说这是MP4,录音用的呀。主持人马上应和着看似对我说:你让潘总长见识了,等会儿潘总送你一本他的新书啊。那一刻潘石屹显露的的确是一副惊讶的表情,好像第一次见这小玩意儿,这是年轻人们玩腻了的东西呵。我后来暗想,难怪他不知那小玩意儿,那哪是他玩的东西,他要玩“SOHO”、“公社”以及各种没完没了的论坛、演讲、报告、接受采访,而站在他对面对准他的口形的人往往才用这种东西,可是那样的时刻他的眼睛又不会盯在这种小东西上。最近几年,总感时间紧迫,暗自抱怨连更新博客的时间都没有,给人的假像是自己如此如彼地忙,其实真的很“忙”么?每天都在忙什么呢?难道,你比潘石屹、王石还忙?这肯定是一个不须回答的问题,弱智的问题。几年前从杭州武林路民航处乘大巴前往箫山机场,车上正热播全球培训人俞世维的《赢在执行》光碟,好像是给南京电信培训,其中他在讲到一个领导事无巨细事必躬亲的情节时,非常适宜地调了一下侃:克林顿都有时间会女朋友,难道你们比人家克林顿还忙?台下哄然。
所谓的忙,皆因心塞得太满,该清空了。

除却为前程为生计奔波的年轻后生们,观身边稍稍有些年龄的各色人等,或者学友聚会,或者亲友闲聊,久了就发现一个奇妙的现象,人们所谈论的不再是前些年的工作、事业等话题,

大多却是如何安置时间。难怪社科院早有一研究人员围绕“退休经济”著书立说呢,原来现实中也是,当社会进步生活品质提升身心愈加健康的时候,闲余竟然可以如此被关注。

夜的苏堤上,不知是谁随身携带的MP3,正播放着莫文蔚的《完美孤独》,“再没有谁的脸色,需要照顾,也没有谁的难题,需要应付,一个人睡着,或睡不着,喜欢看书,就看到日出……再完美的孤独算不算美中不足……”浊重的人也喜欢苏堤,但他们倘若走在苏堤上,却给人一种尴尬的附庸风雅。浊重的人不懂得欣赏闲。所以他也不懂或者不能完全懂得

欣赏苏堤。一直认为,有闲是值得欣慰的,因为如果整个社会始终处于调整旋转的陀螺状,说明这个社会尚处于某个不甚健全的进程中,国家要忙于超英赶美,子民要为衣食赶得气喘吁吁,整个社会一派动车组的风驰电掣,无论人还是国家,心脏恐怕要出问题了。50
年前如果有谁提到闲肯定被视为异类,30
年前,“时间就是生命”的时候,有谁闲下来则会面临淘汰。谁能否认那个阶段的必须呢,物质财富的积累,所谓张弛有度,那个时候大概必须是“张”的。渐渐地,终于可以“弛”下来,于是才突显了相关的词语和事物,如小资、情调、优雅,如茶馆、咖啡以及遍地开花的休闲场所,原来,这些地方都是用来接纳“闲”的,如果无“闲”,如何“小资”、“情调”起来,而茶馆咖啡等无异摆设了。台湾女作家罗兰二人规劝商人们“经营之余,抬头看看天外”到底是有道理的,而董桥的“身在名场翻滚,心在荒村听雨”总有点悲凉和无奈,故而,在我心里最为完美的应是“苏堤之闲”,此时的“闲”就有了资格铺陈,并非所有人都有得闲的资格和机遇。窃以为,忙闲也应有长幼之分的,年轻人的忙碌奋斗那是人生的必须,而年龄稍长时如果仍如陀螺般转个不停,除非他延续了年轻时的惯性,或者仍为生活所迫,而那不是我最为推崇和敬仰的一种忙,曾见过不少年长者仍在岗位上忙碌的范例,他们早已抛开生计与前途之类,而纯粹是一种有为和无为之间的平衡制动,一种气定神闲的乾坤与帷幄之间的纵横,一种生命的艺术与激情的游走,忙得闲适,闲得品位,自我实现就是在这种忙中节节升华,这样的忙,才是人生的极致。当然,并非所有人都有幸得此一“忙”,大多还是大众性的闲,故闲也有了分别,有的闲中生隙,有的闲中生智。自认也属闲人,愿看尽苏堤诸闲,看他们闲得风雅,闲得活色生香。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