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宽怀:不计较的人生智慧(堪比延参法师的佛心禅语,媲美林清玄的禅意美文。一位佛教居士的正念,凝聚半世感悟心语,印证几度机缘因果。)

書城自編碼: 2115868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哲學/宗教宗教
作者: 印心居士
國際書號(ISBN): 9787550006966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9-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2/211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4.2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古籍目录版本校勘文选(平装) 》

售價:HK$ 89.7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巴比伦怪物:魏玛共和国犯罪鉴证实录(“火与风”丛书) 》

售價:HK$ 101.2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启功谈国画(启功著,中华书局出版) 》

售價:HK$ 64.4
中国书法的历程
《 中国书法的历程 》

售價:HK$ 89.7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汉语修辞学(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58.7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中国近代画报大系·中国近代画报史稿 》

售價:HK$ 181.7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思想地震:柄谷行人演讲集1995-2015(艺文志·日本思想) 》

售價:HK$ 66.7
大国人口
《 大国人口 》

售價:HK$ 90.9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9.0
《纳兰词笺注全编(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生最爱纳兰词。纳兰容若诗词》
+

HK$ 95.4
《周有光:我的人生故事(108岁的智慧老人周有光,跨越世纪的精》
+

HK$ 174.9
《朱镕基上海讲话实录(平装):再现朱镕基总理主政上海期间的重要》
+

HK$ 129.9
《赢在顶层设计:决胜未来的中国企业转型、升级与再造之路(著名战》
+

HK$ 100.7
《旅途的脚印:放下就是幸福(索达吉堪布为你点亮心灯,全新修订版》
編輯推薦:
堪比延参法师的佛心禅语
媲美林清玄的禅意美文
众名家推荐的清澈文字
一位佛教居士的正念,凝聚半世感悟心语,印证几度机缘因果。
白云流水即禅心,修持内心的澄澈与清明,享受内心安稳的欢喜
內容簡介:
在当今社会,人们遭遇生命困境、面对心灵牢笼时,往往习惯于选用西方的精神舶来品来化解,却生生忘记了它自有一种中国式的解决方式——禅。在中国人面对人生藩篱束缚时,禅依然能够引领我们去发现从容淡定的生命境界,为自己的生命找寻到真正的解脱。《宽怀:不计较的人生智慧》正是对治中国人心病的一剂良药。
作者十年磨一剑,静观默照,身体力行,撰成此书,旨在对素心的追寻与回归。书中既有启人心智的修心之道,亦有格高味永的佛寺禅踪,更有飘逸出尘的禅僧高格,袈裟风流,银碗盛雪。作者文笔如汩汩清泉,在清新淡雅、空灵曼妙的叙说中,传达出一份禅意的氤氲,透露出对本心的渴盼与呼唤,对尘心的忧虑与针砭。阅读此书,使人恍若置身禅天禅地,如闻梵音法鼓,心归于寂,意归于淡,表里澄澈,在法喜充满之余,对溷迹红尘的生存状态多了一份忏意与反省,对超凡脱俗的佛禅妙境多了一份艳羡与追寻。
名家推荐:
本书体现了作者对素心的追寻和回归,在某种程度上,它可以看作是沉迷物欲的现代人对生存处境的深刻反思与自省。其中既有启人心智的修心之道,亦有格高味永的佛寺禅踪,更有飘逸出尘的禅僧高格,袈裟风流,银碗盛雪。
——吴言生(《中国禅学》主编、陕西师范大学佛教研究所所长)
作者十年之前,因缘际会,开始习禅;从此,文风一变,不再拘泥于所谓的文学创作,转而往道艺交参的文字修行潜心精进。不知者,或惋惜他悖离了数十年来的文学主流;知情者,却庆幸他回归了睽违已久的文章传统。这本书,令人眼亮气清、可喜可贺!
——薛仁明(台湾学者)
禅是我们生活在世间里的一壶茶,一轮明月,一朵旷野的孤云。作者的文字则是这茶中的山水、明月下的菩提树、孤云下的炊烟,它是不区分此世与彼世的圆融。
——周语(散文家、身心灵专栏作家)
作者践行“默默者存”之道,深谙“功不唐捐”箴言。自观自在,守本真心。一部文集凝聚半世感悟心语,印证几度机缘因果。风清云淡,人在途中,天涯咫尺,素位而行……
——应一平(西安美术学院图书馆副馆长、教授)
關於作者:
印心居士,原名姚展雄,笔名含展。作家、评论家、传媒人、禅和子。陕西省作协会员,陕西省散文学会理事,陕西省职工作协理事。他的禅意散文有着台湾禅者林清玄、林谷芳之风,清新隽永,空灵曼妙,蕴涵着深深的禅意和无尽的哲思。其散文作品被中外报刊转载,入编多部书籍,入选香港《高中语文》课本,曾获“世界华文创作成就奖”等多种奖项。
目錄
序一素心无尘,表里澄澈
序二素位而行,灵山在望
序三文章华国
上篇:
活处处有禅意:修持内心的澄澈与清明
第一章修好你的这颗心
心病终须心药治
“知止”甚于“知足”
抵制生气这个“心魔”
为人生备一把伞
祸从口出,默默者存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痛苦是盐,将它稀释到一片湖里
有一种智慧叫“放下”
做个自在人
一休万事休
包容是一轮明月
万事但求半称心
没有钱,还有什么可以布施
人无癖不可与交
第二章素心无尘宽怀纳世
母爱大如佛
人间最大的力量是忍
繁华不过一捧沙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素心无尘
生命的枝头,何枝可依
坐地成佛
有愿力就会有奇迹
绝境飞行,逆风穿云
不风流处也风流
潘石屹的茶满了
第三章你我都是有来历的人
李煜:释迦的担荷
唐伯虎:逃禅仙吏
金圣叹:流水今日,明月前身
杨度:从“旷代逸才”到“佛门居士”
张大千:百日和尚,一世佛缘
金庸:从洞世到出世
稻盛和夫:用一颗禅心做企业
下篇:
白云流水即禅心:追寻禅的前世今生
第四章一僧一寺一佛国
佛与象
禅解不二
终南捷径
银碗盛雪
《金刚经》传奇
因花悟道,见性成佛
一花一世界
第五章追寻禅的前世今生
香积寺
佛不在西天经卷,不在深山古寺
大昭寺前的磕长头
风马旗:写在大地上的经卷
青龙寺的樱花
大雁塔里的那些悲壮传奇
追寻中国禅的前世今生
听道巍法师说禅
第六章袈裟下的风流
养马放鹤人,遥远的逸响
佯狂济世一颠僧
君恩浅处草方深,破烂衫里盛清风
佛祖是你的仆人
万古云霄一羽毛
半僧半俗,亦情亦禅
生涯懒立身,腾腾任天真
第七章不负如来不负卿
泥中的莲花
当尼姑爱上君王
不负如来不负卿
恨不相逢未剃时
禅师的爱情
本居古佛万般春
【附录】
花心似禅
刻在莲花上的时光
【跋】
一种风流吾最爱
內容試閱
“知止”甚于“知足”
1919年,弘一法师给好友夏丏尊写了一幅字:“知止”。题款是:“己未八月,书贻丏尊居士。大慈定慧弘一释演音。”
彼时,他在杭州虎跑寺出家已一年零一个月了。
“知止”虽寥寥二字,却蕴涵着无限的深意与禅机。
禅门中有这样一则故事:
一位老和尚,身边聚拢着一帮弟子。
有一天,他嘱咐弟子每人去南山打一担柴回来。
弟子们匆匆行至离山不远的河边,人人目瞪口呆。只见洪水从山上奔泻而下,无论如何也休想渡河打柴了。
无功而返,弟子们个个垂头丧气。唯独一个小和尚与师父坦然相对。
师父问其故,小和尚从怀中掏出一个苹果,递给师父说:
“弟子过不了河,打不了柴,见河边有棵苹果树,就顺手把树上唯一的苹果摘来了。”
老和尚责问道:“出家之人怎能妄取无本之果?”
小和尚答道:
“师命有所不从,皆因尘缘不际,造化弄人,我得无本之果,使之皈依佛门净地,不为俗世玷污。虽初衷未果,然弃不期之期,得天意而顺其自然。”
老和尚畅然。
后来,这位小和尚成了师父的衣钵传人。
在事业和人生的转折点,一个人一定要懂得“知止”的含义。世上有走不完的路,也有过不了的河。过不了的河,掉头而回,不失为一种智慧。
纵观古今中外历史上的伟人英雄,他们的英明伟大、名垂青史,就在于在关键时刻,敢于挺身而出、顺势而为,同时,也懂得适可而止、功成身退。
“一代商圣”范蠡离楚投越,辅佐越国勾践,兴越灭吴,一雪会稽之耻,被尊为上将军。范蠡功成名就后,急流勇退,变官服为一袭白衣,携西施西出姑苏,泛一叶扁舟于五湖之中,遨游于七十二峰之间。范蠡浮海辞去,到了齐国,隐姓埋名,自号“鸱夷子皮”(即牛皮囊的意思),借此以志不忘伍子胥被吴王夫差逼迫自杀、尸体被装进鸱夷(牛皮囊)中投入长江之事。在齐国海边的一块荒地,范蠡苦身尽力,开荒恳地,治产经商,“十九年中三致千金”,达到“巨万”,却仗义疏财,三次散尽千金,天下尊称“陶朱公”。范蠡深知越国勾践为人,他从齐国写信给另一功臣文种说:“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文种在接到信后便称病不上朝,但最终仍未逃脱赐死的命运。而范蠡因为懂得“知止”,智以保身,名满天下。
陕西汉中张良庙,有两块石碑。其一刻“送秦一椎”、“辞汉万户”八个大字;另一刻“知止”二字。两块碑合起来,亦可看成一副对联。张良辅佐刘邦打败项羽,天下初定,他便托病退隐,“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在汉初“三杰”中,韩信被杀,萧何被囚,张良因懂得“知止”,得以保全性命。
“晚清重臣”曾国藩,在攻破天京、平定太平军后,威震天下,当时部下劝他发动兵变,举湘军起事,自立为王。谁知,他怒不可遏,严词拒绝,并挥笔写下“倚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只自知”一联,以表心迹。后解散湘军,自削兵权,斩杀羽翼,以释清廷之疑,终于保全了晚节,也换得了曾家子孙后代的平安。
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可谓政客中最懂得“知止”之人。他在两届任届期满后,毅然谢绝人们要求他连任的请求,回到自己的农场,给美国人留下了一个好的制度传统。
在商界,也不乏懂得“知止”之人。“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在富可敌国时,向世界宣布他将从2008年1月1日起,不再打理公司日常业务,转而投入他和夫人共同创建的比尔?盖茨夫妇基金会,从事慈善事业。
“华人首富”李嘉诚曾把写有“知止”两字的条幅悬挂在办公室中,用以警策自己。事实上,他的成功秘诀正在“知止”二字。李嘉诚是一个“知己之可行”的勇者,即他明确自己每一次行动的目的和可靠性;同时,他还是一个“止己之不能行”的智者,即他克制住自己带有危险性和毁坏声誉的每一种行为。在李嘉诚看来,世上之事,皆有物极必反之理,过度的行为只能导致失败的结局。所以真正的大商人应当明白“知止”之重要性,万不可在鼎盛之时跌入低谷。商人之财,多败在不知止上,总想以贪婪之心占尽天下之利,大有满盘皆收、赢家通吃的冲动,这是可悲的,历史上的吕不韦、胡雪岩、和珅就是明证。晚年的李嘉诚,虔心向佛,慈悲喜舍,将个人三分之一的财产捐出,成立基金会,致力于慈善事业。
“知足”是人家给多少,你虽不满意,但可接受;“知止”是自己看着到了某个程度,伸手去挡住,说“我不要了”。
“知足”是由人,“知止”是由己;“知足”是不贪,“知止”是不随。
工夫下到细微处,一念起,知止,不被带走;一念失,知止,如如不动。
为人生备一把伞
从前,有一信者,在屋檐下避雨。
雨一直下,不知什么时候才会停。
此时,他忽然看见一位禅师,撑着伞从面前走过。于是喊道:
“禅师!普度一下众生吧,带我一程如何?”
禅师道:“我在雨里,你在檐下,檐下无雨,你无需我度。”
信者立刻走出檐下,站在雨中,说道:“现在我也在雨中,师父该度我了吧!”
禅师道:“我在雨中,你亦在雨中,我不被雨淋,乃因有伞;你被雨淋,乃因无伞。所以,不是我度你,而是伞度我,你要被度,不必找我,请自找伞!”
说完便走了。
慧能因一首诗偈,五祖弘忍将衣钵传于他。为避免引起争端,五祖弘忍连夜送慧能到九江驿,叫慧能上船,并亲自摇橹。慧能说:“请师父坐,弟子来摇。”五祖道:“还是吾度汝。”慧能道:“迷时师度,悟了自度。”
苏东坡与佛印禅师杭州同游,二人走到天竺寺,看到一座马头观音的塑像。佛印禅师立即合掌礼拜观音。苏东坡看到观音菩萨塑像手里也拿着念珠,便问佛印:“观音菩萨,手持念珠,缘何?”佛印回答:“念观音菩萨。”东坡不解,问:“彼自是观音,自诵其号,未审何谓?”佛印答道:“求人不如求己。”
人生旅途中,难免遭遇狂风骤雨。自己有伞,就不会被雨淋;自己有真如佛性,就不会被魔迷。禅师不肯借伞,是他的大慈悲,他意欲我们要为自己撑起一把伞。自伞自度,自性自度,凡事不求别人,反求诸己,这才是生活的真谛、人生的要义。
祸从口出,默默者存
默默者存,什么意思呢?就是少说话,近乎无言,这样,才能避免灾祸,得以长存。
“文化昆仑”钱钟书,字默存。据说是他的父亲钱基博老先生发现儿子口无遮拦,天生禀性爱惹是生非,便特地给他取了个“默存”的字,意思是要儿子管住自己的嘴巴,以免招来口舌之灾。真是知子莫若父,殷殷厚望可窥一斑。
“默默者存”语出《汉书?扬雄传》:“且吾闻之,炎炎者灭,隆隆者绝;观雷观火,为盈为实,天收其声,地藏其热。高明之家,鬼瞰其室。攫挐者亡,默默者存;位极者宗危,自守者身全。”
从思想上来讲,杨雄的这番话是源自道家。“炎炎者灭”、“隆隆者绝”、“位极者宗危”,那么,如何才能长久呢?只有“自守者身全”、“默默者存”。
默默者存,是吾国人为人处世的至高境界。上帝给了人一张嘴巴两只耳朵,就是为了要人多听少说。《菜根谭》云:“口乃心之门,守口不密,泄尽真机;意乃心之足,防意不严,走尽邪路。”
斯言诚哉!
口乃心之门,俗话说“言多必失”、“祸从口出”。三国时期的名士杨修,恃才傲物,聪明绝顶,在曹操手下当主簿,常常自作聪明,先是与曹操猜“碑辞”、猜“阔”字、猜“一盒酥”(这些都是小游戏,曹操还不至于将他置于死地),接着,曹操梦杀侍卫,杨修却一针见血地指出“丞相非在梦中”,戳穿了曹操的阴谋。最后在前线作战时,说破“鸡肋”口令含义,让士兵整装待归,曹操终于以扰乱军心为由将其处死。
杨修之死,就是因为他不懂“默默者存”之理,聪明反被聪明误,终于招来杀身之祸。
相反,三国魏末隐士孙登,却是一位深谙“默默者存”之道的高人。生逢乱世的孙登,为了不与司马氏强权同流合污,他洁身自好,隐居苏门山,夏天则编草为衣,冬天则披长发御寒。他好读《易经》,常抚一独弦琴,怡然自娱。他性无喜怒,有人故意将他推入水中,欲观其怒色,谁知他出水上岸,却大笑不止。孙登不与人言,尤擅长啸。司马昭听说孙登的异行,派名士阮籍去拜访,与之语,皆不应。阮籍行至半山,忽听山中啸声,悠远清旷,响彻人寰,“如《萧韶》笙簧之音,声震山谷”。
“竹林七贤”的另一位名士嵇康,跟孙登游学三年,临别时,孙登告诫嵇康:“子才多识寡,难乎免于今之世矣。”嵇康从此佯狂醉酒,即使说话也是“发言清远,口不臧否人物”,但最终还是未能忍住,当好友吕安惨遭陷害时,他挺身而出,口诛笔伐,为其作证,终被司马昭所害,临终时作幽愤诗,诗中有“昔惭柳下,今愧孙登”两句,后悔当初不听孙登诤言。
孙登的无情、默言,是一种长期修炼的结果,是以冷漠无言对抗血腥的现实。而阮籍、嵇康二人若能学得孙登的沉默,长啸于山林,或可得其天年。所以,北宋大诗人黄庭坚在《赠送张叔和》中发出了这样的感喟:“百战百胜,不如一忍;万言万当,不如一默。”
由此看来,一个人要想做到守口如瓶、默默不语,实属不易!
然而,清代名臣张廷玉却做到了。他一生谨小慎微,奉“万言万当,不如一默”为圭臬。他居官五十载,历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终清一代,是汉大臣中配享太庙的唯一一人,雍正赞曰“器量纯全,抒诚供职”,称其为“大臣中第一宣力者”。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更别说长期身居相位,所伴的还是康雍乾一类的帝王,上书房的权臣们出出进进,如走马灯般,不知换过多少,而张廷玉却五十年稳如泰山,安之若素,这般功力实非常人可比。
默默者存,是吾国人的一种处世哲学。溯其根源,它是中国几千年专制制度下的产物。试想,在封建专制统治下,说真心话是当局不容,说违心话是己所不愿时,只好明哲保身,选择沉默。
然而,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倘若都来追求这种大智慧,岂不变成“万马齐喑”的局面,龚定庵先生地下有灵,也会悲叹不已的。
一个国家要有活力,要有生机,恐怕还是多些话语才是,尤其是在当今的和谐社会,更应如此。和谐社会的为政者,必先要有“包容”的气度,对各种思想,乃至异端,都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和而不同”,才是真正的和谐。
在我看来,和谐,不是没有不同的声音,而是善待不同的声音。否则,无论如何提倡“畅所欲言”,都只是一句空话。
默默者存,于我国度而言,可谓至理名言了。但是,这样的至理名言,今天思之,多少让我心生一丝悲哀。什么时候,这样的处世哲学才能消亡呢?倘得这一天,那社会必然又是一大进步了。
其实,北宋名臣范仲淹在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的同时,早已发出了另一种呼声:“宁鸣而死,不默而生。”
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胡适先生非常喜欢格言,他把格言说成是“金玉之言”,常常题字给别人,比如“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比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再比如“功不唐捐”。
这些格言,既能励志,又不失高雅。
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功不唐捐”。虽寥寥四字,在我看来,它却蕴含着无尽的智慧,给人百倍的信心。
鲁迅先生当年在《新青年》杂志发表文章时,曾用过一笔名:唐俟。“俟”,好理解,意为等待,诸家所说相同。“唐”字,周启明认为是“功不唐捐”之“唐”,看来不唯我喜欢,鲁迅先生也推崇这四个字。胡适先生亦曾多次在不同场合讲到它。
最早是在1932年6月27日,胡适在题为《赠与今年的大学毕业生》的演讲中说道:“佛典里有一句话:‘福不唐捐。’唐捐就是白白地丢了。我们也应该说:‘功不唐捐!’没有一点努力是会白白地丢了的。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时候,在我们看不见想不到的方向,你瞧!你下的种子早已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了!”随后,1953年,在台北“记者之家”,胡适先生发表演讲,题目是《报业的真精神》。其中,他便用这四个字来鼓励报业从业人员一定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任何努力都不会白费,总有一天会绿树成荫的。胡适先生认为,应该把“功不唐捐”视为一种信仰。1960年6月18日,胡适应邀在台南成功大学某班级的毕业典礼上发言,题为《一个防身药方的三味药》,在最后一味药“信心汤”中,他再次引用“功不唐捐”告诫学生:“只要工夫深,生铁磨成绣花针。”
功不唐捐,这四个字可以这样理解:世界上的所有功德与努力,都不会白白付出,必然是有回报的!
其实,这本是佛家语,原句为“福不唐捐”,出自《观世音菩萨普门品》:“若有众生,恭敬礼拜观世音菩萨,福不唐捐,是故众生皆应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后人逐渐写成了“功不唐捐”,把经文里单纯指代的佛教功德的“福”,扩展成了可指代一切奋进努力的“功”,赋予了它新的时代含义。
在五台山,我曾经碰到过一个虔诚的信徒,他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从千里之外的山东曲阜来,一路上,风吹日晒,忍饥挨饿,走一步路,磕一个头,就这样走了两个多月了。我问他,你这样做,佛祖看不到,能给你带来福报吗?他也不多理会我,只轻轻说出四个字:功不唐捐。继续默默地磕头行路。
对那些虔心向佛的人来说,“功不唐捐”这四个字是他们心中永不磨灭的信念。
想起那些出家人,青灯古佛,晨钟暮鼓,远离红尘,恪守戒律,一心只念“阿弥陀佛”名号,还有那些虔诚的朝圣者,离乡背井,不远万里,经年累月地磕着等身长头,究竟图个什么?回报在哪里?在世俗人的眼里,他们是在做无用功,可他们不这么看。在他们心里,只有一个信念,自己虔心向佛,一定能得到回报,一定能求得佛祖的保佑,或祛病消灾,延年益寿,或离苦得乐,修成正果。
我们都是扰扰红尘中的人,自然有着很强的功利心,都希望自己的努力没有白费。然而,愿望是美好的,道路是曲折的。功不唐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是一蹴而就的。更多的时候,它的功效是漫长的、隐性的,分散在细微的时间之内。也许,我们付出了百倍的努力,结果,收效甚微,但是,千万不要因为暂时的挫折而怀疑美好的人生,要坚信:自己不会白白付出,一定能够得到回报。
因为我们坚信世间有一条真理:天道酬勤,功不唐捐。
痛苦是盐,将它稀释到一片湖里
一位禅师,有一个爱抱怨的弟子。
有一天,禅师为了使他开悟,派这个弟子到集市买一袋盐。当弟子回来后,禅师吩咐他抓一把盐放入一杯水中,然后喝一口。
“味道如何?”禅师问道。
“咸得发苦。”弟子皱眉道。
禅师呵呵地笑了。
随后,禅师领弟子到一湖边,吩咐他把剩下的盐撒入湖里,然后说道:“现在尝尝湖里的水。”
弟子弯腰掬起一捧水尝了尝。
“什么味道?”禅师问道。
“甘甜可口。”弟子回答。
“你尝到咸味了吗?”禅师又问。
“没有。”弟子答道。
禅师点了点头,微笑着对弟子说:“生命中的痛苦是盐,它的咸淡取决于盛它的容器。你愿做一杯水,还是一片湖?”
是的,生活中的痛苦就好像是盐,它不会更多,也不会更少,品尝同样程度的痛苦时的感受取决于我们把痛苦置于何地。
当你面对痛苦时,你唯一能做的事就是开拓你看待事物的眼界,开阔你包容事物的胸怀,不是将痛苦放进一杯水中,而要将它稀释到一片湖里。
痛苦之于心灵,恰如盐之于容器。
将痛苦之盐放进一杯水,你品尝到的唯有饱和后的苦涩;
将痛苦之盐投入一片湖,你品尝到的尽是稀释后的甘甜。
……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