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編輯推薦: |
1、本书是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三十年教育经验集大成之作。李镇西老师的《做最好的班主任》、《做最好的老师》等作品,都取得了数十万册的销售业绩,作者在业内具有非常高的知名度。
2、国内顶尖教育名家朱永新、孙云晓以及著名作家周国平、卢勤联袂推荐。
3、中国移动手机阅读平台重点推荐。
4、名人推荐:
大浪淘沙,那些真正能够不断被人们捧起的书籍,总是有其强大的生命力的,总能冲破时间与空间的束缚到达我们的手中,抵达我们的心中。祝贺大教育书系诞生,更期盼现实大教育的来临。
—— 新教育发起人、苏州大学博导 朱永新
教育决定未来。今日中国的教育状况决定了今日青少年的精神品质,因而也决定了未来中国的社会面貌。“大教育书系”传播正确的教育理念,利在当代,功在千秋。
——著名作家 周国平
在我心目中,教育家不仅是社会的良心,也是人类的智者,他能够从黑暗中看到光明,也能从光明中看到黑暗,从而引领人们富有激情和理性的生活。教育家是拥有大爱的人,所谓大爱就是给予人本质的爱,符合长远利益的爱,也就是理性的爱。所以,教育家会倡导自由与规则的平衡。显然,这正是大教育丛书追求的宗旨和目标。
|
內容簡介: |
本书为著名教育家李镇西三十年教育经验的集大成之作。针对教师来信中的36个最典型的问题,作者一一解答,提出极具操作性的建议,并将自己的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这些建议涵括了中小学教师面临的方方面面,包括课堂教学、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学生的互动、与家长的交往、与学校领导、同事等人际关系的处理等方面,也探讨一些极其棘手或尴尬的问题,如怎样处理学生偷盗、怎样对待家长送礼等。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实战性强,对中小学教师的教学及自我提升极具指导与参考价值。
|
關於作者: |
李镇西,四川乐山人,1958年生,毕业于四川师大中文系,2003年获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语文特级教师,先后在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做教育学术报告数百场,上语文教学示范公开课200多堂,出版有《青春期悄悄话》、《爱心与教育》、《走进心灵》、《从批判走向建设》、《教育是心灵的艺术》、《花开的声音》、《风中芦苇在思索》、《民主与教育》、《做最好的老师》、《做最好的班主任》等专著20多部,发行数百万。曾荣获
“全国优秀语文教师”、“成都市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等称号,2000年被提名为“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李镇西从教30多年,坚持践行科学的素质教育,获得各界的肯定与推崇,2007年7月31日,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题词说:“他走的乡村平民教育之路是正确的,他和同事们通过‘提升教师、关爱孩子和影响家长’三件事,让孩子们享受优质教育,富有创意,符合实际,抓住了素质教育的关键问题。他们所从事的事业是高尚的,我向他们表示敬意。”
|
目錄:
|
第一辑智慧教师养成记
1?为什么要减少“刻意教育”? 3
2?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 11
3?面对复杂的社会,如何对学生进行真实的教育? 16
4?如何把课文讲得有厚度? 27
5?如何理解并缔造“完美教室”? 34
6?如何与学校的同事处理好人际关系? 43
7?如何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 52
8?如何与“不支持自己”的校长相处? 57
第二辑成为最好的自己
9?我怎样才能成为“名师”? 65
10?教师成长有哪些关键因素? 70
11?如何对待自己的教育失误? 87
12?读不懂一些教育理论著作怎么办? 97
13?如何看待浮躁? 105
14?决定人生高度与事业境界的究竟是什么? 112
15?我该不该继续攻读学位? 116
16?“新教育实验”对一个普通老师有什么意义? 121
第三辑教育的技巧
17?教育是艺术还是技术? 137
18?第一天面对学生该做些什么? 144
19?如何第一次确立班委干部? 154
20?如何第一次给学生安排座位? 157
21?如何开好第一次主题班会? 160
22?如何开好第一次家长会? 163
23?如何搞好第一次活动? 167
24?怎样消除学生的抵触情绪? 170
25?如何把学生“日记”当做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181
第四辑对待“特殊学生”有妙招
26?如何善待“后进生”? 191
27?如何有效地与孩子谈心? 204
28?班里有了“小偷”怎么办? 212
29?如何把每一个“意外”都当做教育资源? 227
30?能够对学生用“兵法”吗? 237
31?教育可不可以要惩罚? 242
第五辑教师的尊严源于何处
32?班干部应该取消吗? 251
33?怎么理解“爱孩子”? 256
34?把学生培养得太善良了,他们以后会不会吃亏呢? 260
35?如何面对家长的送礼? 266
36?教师的尊严源于何处? 274
附录
百问简答 283
|
內容試閱:
|
如何把握好教育过程中的“宽”与“严”?
教育,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
李老师:
感谢您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看我的信,我发现现在的老师并不好当,或者老师这个职业一直就不好当,因为没有明确的标杆尺度来衡量,什么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就比如面对学生犯错时,到底态度是应该严厉还是宽容。如果宽了,学生会更加放肆,严了,学生又会害怕老师,师生的感情就会受到影响。我看到现在好多班级都在用班规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我也想这样尝试,但我发现所谓的班规制订起来容易,实践起来却有相当的难度。一想到这些,我心情就变得郁闷起来。
你说在教育过程中最让你感到棘手的,就是把握好宽严的分寸。
其实,如果从理论上说,我们可以头头是道说很多诸如“该宽则宽该严则严”之类正确的废话,关键实践中如何把这“该不该”拿捏得恰到好处。
先看两个真实的故事。这两个故事,同样发生在民国,同样发生在中学。
第一个故事是流沙河先生给我说的他高中时代的一段亲历——
一次我和沙河先生聊天,说到学校的学风。他说:“我们那时候,学校风气非常好。我读高中时,每次考试学生都交叉坐,就是你的座位四面都是其他年级的学生。没有监考老师,不用监考。只有教室门口有一个工友负责收试卷。”
我很吃惊,想到现在的所谓“诚信考试”,其实民国时期就有了。我问:“没人作弊吗?”他说:“没有人作弊。我在高中阶段只经历了这么一件事。一位郫县的姓杨的同学,成绩好得不得了。那次化学考试,当时是出五道题,选做四道,每道题25分。这个同学成绩非常好,很快便做完了四道。看到还有时间,便把第五道题也做了。做完后提前交卷就走出了教室,刚走出最多10步,但已经走出教室门了,突然想到第五道题有一个错误,就是这道题是要求计算容积的,因此单位应该是立方,可他粗心写成平方了。但他想起来了,便回教室把试卷翻开,将2改成了3。就这个举动,被认为是作弊。一部分学生去找校长,一部分学生帮他捆铺盖卷。当天便开除了。”
我说:“这事如果放到现在,肯定很多人来帮着求情。”
他说:“那时谁敢求情?还有一位县长的儿子,经常欺负同学被老师批评体罚,不敢回家告诉父亲。因为如果父亲知道了,这学生还要挨一顿打。”
第二个故事其实早已流传很广,不过我愿意在这里再说一遍——
1941年,重庆南开中学举行毕业考试。面对物理试卷,学生谢邦敏一筹莫展,虽然他极富文学才华,但数理化成绩一直很糟糕,最后他不得不交白卷,可是他又心有不甘,便在试卷后面赋词一首,调寄《鹧鸪天》:“晓号悠扬枕上闻,余魂迷入考场门。平时放荡几折齿,几度迷茫欲断魂。题未算,意已昏,下周再把电、磁温。今朝纵是交白卷,柳耆原非理组人。”
这事放在今天,除了给零分还有什么结果呢?何况当时判卷的物理老师是魏荣爵,其教学水平之高、教学态度之严谨都是有口皆碑,决不是不负责任胡乱评分的人。但是,魏荣爵却也赋诗一首:“卷虽白卷,词却好词。人各有志,给分六十。”使这位偏科的学子得以顺利毕业,并考入西南联大法律专业,后来登上了北大讲坛,1949年后曾是北京第一刑庭庭长。
这两个故事该如何评价呢?
第一个故事不可谓不“严”——岂止是“严”?简直就到了“苛政猛于虎”的程度!为什么就不“宽容”一点呢?教育的“人性”哪去了?是“以人(学生)为本”还是“以事(考试)为本”?难道不怕中国失去一位未来的科学家吗?当然,这事放到今天,更多的校长和老师会想,万一孩子想不通跳楼怎么办?
第二个故事不可谓不“松”——岂止是“松”?简直到了“用人情代替规则”的地步!为什么要视制度为儿戏?教育公平何在?如果都这样宽容,学校还有没有起码的规矩?如果社会也如此,那不乱套吗?对这个孩子放一马,那其他学生——用今天很流行的一个词——“情何以堪”?
从另一方面看,两个故事都有道理。前者虽然开除了一个孩子,中国少了一个可能的科学家,但严肃了考纪,端正了校风,为更多未来的人才提供了良好的公平的学校环境。后者虽然“便宜”(实在找不到一个合适的词,其实,是阅卷先生单为这学生作弊)了一个孩子,但却为他的未来开启了一个无限广阔的空间,或者说展示了无限多的可能性。
有人也许会问:为什么对第一个孩子不这样宽容呢?难道他就不配有“无限广阔的空间”吗?
请注意,第一个孩子处于公开状态——考场所有学生都看见了;而第二个孩子处于私密状态——只有他和阅卷先生知道。放纵第一个孩子,无疑会损害规则(纪律)的尊严,并动摇学校的教学秩序,后果不堪设想,因此以一个学生的前途换取制度的权威以及所有学生的公平,虽然有些残酷,值!而宽容第二个孩子,在当时没有其他人知道,并不会产生什么消极的连锁反应,更不会造成什么“恶劣的社会影响”,相反会挽救一个孩子的未来,该!
什么时候该坚持制度——所谓“法不容情”,什么时候可网开一面——所谓“法要容情”,这简单的问题却蕴含着教育的全部秘密,把这个分寸把握好了,就懂得了教育。有老师会问:“究竟怎么把握这个分寸呢?”别问我。永远没有统一的答案,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
不然,我们为什么爱说“教育是心灵的艺术”呢?
有老师认为,在班上实行民主管理,依“法”(班级规章制度)行事,就能够平衡好宽与严的分寸。一切按制度办,该宽则宽,该严就严。这个说法好像正确,但也是值得商榷的。
有不少人认为民主就是纵容,就是无法无天,就是让步,就是软弱……所以我说过“民主是最硬的”,具体含义是指成人社会的法律权威,是行动上服从由多数民意形成的国家意志。
但在儿童世界,不能简单地这样说。我当然不是说对孩子不能有强硬的东西,我是说不能简单套用成人的原则。因为我们的教育对象是未成年人。
教育,通俗地说,就是促进一个人由“生物人”向“社会人”的形成。具体说,教育有两个基本功能:文明行为的养成和高尚心灵的形成——注意,我这里只是说的“基本功能”,还有“知识传授”、“能力培养”、“潜力挖掘”,等等,我从略。或者再简化地说,教育,主要是着眼于孩子的“行为”和“心灵”。文明行为的养成,需要训练,需要规则,需要强制,需要鼓励,需要惩戒,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高尚心灵的形成,需要引领,需要榜样,需要感动,需要熏染,需要陪伴,这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想强调,这两个“长期的过程”在实践中就是一个过程,不过,“行为”和“心灵”并不是半斤八两的对等,教育的主旋律还是“心灵”。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这首先是人学。”细心领会这句朴素而深刻的话,我们自然会明白,在教育中,“情”永远大于“法”——哪怕这个“法”仅仅是相当于“法”的班级规章制度。
我认为,面对学生违“法”——触犯了已经告知的规章制度,“容情于法”的做法是,第一,充分利用规章本身具有的“弹性”——我刚才忘记说了,所有真正意义上的可操作的法,都是具有“弹性”的,这个“弹性”体现在量刑的尺度上,比如“判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等等,也体现在“免于刑事处分”上。因此,教师在执行规章时,完全可以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或宽容,或轻处,甚至“视而不见”或“装作不知”。
第二,即使必须执行规矩,以示制度和纪律的严肃性,实施的过程应该尽可能根据不同孩子的情况在方式上柔和些艺术些,比如王君老师对那三个孩子的处理方式。
第三,如果孩子不是当众犯错,而且后果并不严重,如果“公事公办”则会对孩子造成伤害,那干脆放他一马。宽容有时候比惩罚更有教育效果。
当然,如果是当众犯了严重错误,触犯了纪律,若不处理则会造成更大的危害,那也不得不“严格执法”,照章处理,比如我开头所说流沙河讲的那个故事。宽容也不是无条件的。教育有时候也需要“说一不二”。不过我认为这种情况并不常见,属于教育中“不得已”的“非常态事件”。
请允许我不那么严谨但自以为“大体差不多”地说——
教育,对未成年的孩子来说,“刚”是相对的,“柔”是绝对的;“法”是相对的,“情”是绝对的;严厉是相对的,宽容是绝对的;“疾风暴雨”是相对的,“和风细雨”是绝对的;“三下五除二”是相对的,“润物细无声”是绝对的;“合理的惩罚制度不仅是合法的,而且也是必要的”(马卡连柯语)是相对的,“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陶行知语)是绝对的……
说了这么多,好像并没有直接回答你的问题,更没有给你“拿来就可以用”的具体办法。但教育之所以是“艺术”,就是因为原则是共通的,而具体的方法总是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异,因事而异……你自己去悟吧!呵呵!
2012年8月2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