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碧玉

書城自編碼: 212187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學中国现当代诗歌
作者: 沉河
國際書號(ISBN): 9787535461384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12/8000000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精装

售價:HK$ 121.9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地理计算与R语言 [英] 罗宾·洛夫莱斯 [德]雅纳·蒙乔 [波兰] 雅库布·诺沃萨德 》

售價:HK$ 121.0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24.8
《诗人随笔丛书:棕皮手记(诗人随笔-最美的散文)》
+

HK$ 124.8
《诗人随笔丛书:原乡的诗神(诗人随笔-最美的散文)》
+

HK$ 101.4
《诗人随笔丛书:黑镜子(诗人随笔-最美的散文)》
+

HK$ 93.6
《诗人随笔丛书:对移动冰川的不断接近(诗人随笔-最美的散文)》
+

HK$ 127.2
《宽阔》
+

HK$ 127.2
《红白蓝 灰黑黑》
內容簡介:
本书是湖北诗人沉河三十年用心之作,是对诗人三十年诗歌创作的总结之书。打开本书流淌的不仅是诗人心灵的诗意,更是一个诗人见证上个世纪八十年代以至当下历史轨迹的精神记录。
關於作者:
沉河,本名何性松,1967年12月出生于湖北潜江。现居武汉。曾出版散文集《在细草间》。
目錄
老茶:读沉河诗有感(张志扬)/1高蹈与低回:沉河诗歌的断代史(钱文亮)/4 上卷:2000-2011年诗歌/1下卷:1988-1999年诗歌/161 对话沉河:落地的过程(夏宏)/270
內容試閱
老 茶
——读沉河诗有感
老 茶
我泡了一杯老茶
看那茶水是铁锈一样的颜色
嗅那茶香是老母亲的香
品那茶味是旧年月的醉
嚼那茶叶是不忍说出的苦涩
2006 年11 月30 日
1
如果,生活、生命,是一杯茶,在沉河那里,它就是一
杯老茶,而且还是这样的一杯“老茶”:
2 3
沉河的诗,就他的兴味而言,就品茗的兴味、感觉的醉
而言,就像这首《老茶》所描述的色、香、味、韵——内敛沉郁、
体认乳香、归宿感怀、不忍不言的苦涩……
2
我和沉河相识在大学,我并没有教过他,只是在家中接
待的便谈。他知道我要走了,像是来以诗告别,记得其中有
一句“你要走了”——那平实中因何而来的阻隔使文字有如
鲠在喉的咽噎,或许看我的走有自我流放的意味吧。其实,“南
冥有木,徬徨乎无为其侧”。
他走后,我读着,泪滂沱……
3
我的父亲葬在山上,我的母亲葬在海里,我只有仁智双
全才能祭奠父母。我做得到吗?我必须做到……“必须”因
此成为负罪与救赎!
回武汉扫墓,只要抽得出时间,我都会找沉河与黄斌、
夏宏等“象形”同仁小聚。那情那景,被沉河如此描述:
十多年前种下的果实
每每还让你收获甘甜。这好像无关“革命的合
法性”
却提醒你精神财富或资源
一定与我们命定的苦难关联
那些童年的嬉戏, 他国的故事
煮在一起, 总是鲜艳的汤,被C 滋滋喝响
我们的友谊,就是二十年前种下的果实——它就像一株
老茶树。
张志扬
2012 年10 月30 日于海甸岛
4 5
高蹈与低回:沉河诗歌的断代史
钱文亮

时间大概是1989 年的五、六月份,在我通过湖北大学
的研究生面试之后,程光炜老师因为担心我将来到武汉后的
生活,专程带我找了中文系写诗的青年教师余艳波。余艳波
兄的诗作我在《飞天》“大学生诗苑”中已经拜读过,见面
后又知道,他的学生中也有一群写诗的年轻人,似乎组织了
一个叫“湖光文学社”的社团,在武汉地区颇为活跃。也就
在那天见面后的晚上,艳波兄带着其中几位慕名而来的校园
诗人陪程老师到湖大东面的沙湖散步。当晚的月光朦胧得有
点过分,几个校园诗人的模样全不分明,至今我的记忆中只
留下白衣黑裤的一群人,和年轻人特有的青涩;不过,其中
的一个却有点不同,讲话很热烈,并无初识的拘谨、客气,
令我印象颇深。这个人就是诗名叫“沉河”的何性松。
再一次在湖大校园见到沉河已经是在三个月之后。在这
三个月中,整个国家经历了重大的变故,我也因为1985 年大
学毕业时冲动的后遗症和1989 年6 月时的冲动并发症,遭遇
了黑色的炎夏季,为争取个人读研的权力而奔波得精疲力竭。
那应该是在当年9 月的某一天,一个戴眼镜的本科生年
纪的小伙子敲开了我在研究生楼的宿舍门。该生一见我就自
报家门:“我叫何性松,是湖大中文系86 级的。程老师说你
很寂寞,让我来看看你。”然后,不等我答话,“何性松”
已经把头伸向我简陋的书架,并且很快就找到了自己的目标;
然后,才回过头再次对我说话:“这两本书不错,借给我看看。”
就这样,我开始了和沉河的交往。
刚一开始接触,虽然从诗龄上说,我比沉河要长,但我
很快发现,沉河的诗歌视野和诗歌意识却非同寻常。除了在
生活上所一贯表现出的谦逊、和善之外,只要一谈到诗歌和
哲学,沉河就在我面前一变而为自信、自恋,津津乐道于他
正在读的维特根斯坦、海德格尔等等,并且滔滔不绝地向我
解释着诗歌中玄妙的哲学甚至数学涵义。
那是沉河在湖大读本科的最后一年,也是我读研的一年
级。闲来无事,我有时就从校园北部的研究生楼向南散步去
他所在的宿舍楼。两楼中间其实很近,只隔一个很大的学生
食堂,步行过去,时间也花不到十分钟。让我感到奇怪的是,
6 7
每一次去找他,他们那间位于操场对面的一楼的宿舍都是他
一个人。他的书桌靠窗,虽然窗外就是喧闹吵嚷的运动场,
沉河却如老僧入定,丝毫不为所动,一见面就开始谈他的读书,
他的诗歌。也就是在他那间四个人居住的宿舍里,我不仅读
到了他的诗歌,还读到了他的小说与随笔。但无论哪种文体,
都带有维特根斯坦片段式的语体、顿悟式的思维和无所不在
的思想张力,读来有异样的陌生与新鲜。
和我从鲁迅那里感染来的愤世嫉俗不一样,对于现实生
活中的人事沉河虽然偶尔也发发牢骚,但更多的时候,他是
漠然,是欣赏,是把大地上的琐屑点化为天空中的钻石。正
是因为他的类似于“泛爱”的趣味,在湖大的几年中,沉河
班上的几个才女在我们的朋友圈子里已经颇为著名。那还是
沉河醉心于海德格尔的“存在”与“命名”的时期,于是,
“陶”、“瓷”、“蜡”等就成为那几位女同学的形而上的
别名,一度令我等朋友大生好奇。后来,当我见到她们之后,
就有着如见故人的感觉。当然,这些女子并不一定知道自己
的福气——因为,诗中的“陶”、“瓷”、“蜡”之类已经
抽象了肉身,成为不同女性类型的象征。而这一点也正是沉
河令人感到遗憾的地方,他竟然与她们中的任何一位都没有
爱情故事,倒是在离武汉几百里外的黄石,有着他的伤悲,
他的心碎,并且为此写下了《更小的蚂蚁》、《步行》等诗。
而纵观沉河一路走来的诗歌足迹,在湖大的最后两年实
际是沉河创作生涯的第一个高峰期。这一时期沉河的诗歌写
作已经开始具备相当成熟的现代意识与全新的话语方式。作
为一个诗人,沉河在这一时期已经形成了自己成熟的“知识
人格”,具备了相当高的人文起点和精神根基。
这一时期也是湖大的鼎盛时期——聚集了张志扬、陈家
琪等老师的德国哲学研究所,冯天瑜、周积明等老师主持的
中国文化研究所,等等,在国内人文学界都有重大影响。非
常幸运的,在同届的学文艺学的研究生同学的引见下,我和
沉河先后拜访了当代中国的独立思想家张志扬老师,并从此
受教于张老师,在文化视野、思维方式、精神境界和知识构
造诸方面获得质的提升。我曾经将之概括为“吉人天相”般
的命运之力。也正因为那种罕见的哲学魅力,沉河和我,还
有“爱智”的新老朋友黄斌和夏宏,我们四人很快便成为张
志扬老师在武汉的铁杆“粉丝”。
不记得是否在认识张老师之后,沉河经常与黄斌和我在
一起谈论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维特根斯坦思想札记
式的哲学写作和片段式的语体是如此的迷人,以至于沉河在
半年不到的时间里写出了近五万字的“诗化哲学”札记。但
是非常非常可惜的是,因为那时还没有电脑和复印机,沉河
的这部闪烁不凡才华和深邃思想的手稿在朋友们传看之后,
8 9
终于在我1990 年暑假带到北京交给《诗刊》社的一个值班人
员而石沉大海,最大的可能是早已化为纸浆了。这件事,算
是我最对不起沉河的憾事。今天,我唯一能够记得起来的,
就是那时沉河曾经孩子般惊喜地从“七楼”的奥秘谈起,解
释过“七”这个数字的神秘与玄妙:例如,佛经有“七宝”、
“七苦”,中医有“七情”,旧时休妻理由是“七出”,《圣
经》指人类有“七宗罪”,上帝用了七天创造世界……至于
为什么会这样,沉河在他的“诗化哲学”札记中似乎有专门
的领悟和讨论,可惜现在我已经是全然忘记。
阅读这一时期沉河的诗歌,如《山顶的小平房》《石头
世界》《水的声音》《献诗》《无知的孩子》《我们对岸》
和《小小的石子》《更小的蚂蚁》等,因为海德格尔“家园”
式的主题贯穿其中,因为“声音”、“水”、“语言”、“女人”
与“孩子”等都联系着永恒的存在之思,所以颇类似海子诗
歌中“元素”的内蕴。只不过,与同时期同样热爱海德格尔、
荷尔德林的海子相比,几乎写于同时期的沉河的诗歌少了“亚
洲铜”般的质感和“太阳七部书”里的“负面想象力”(姜
涛语),显得凌空蹈虚,柔弱而单薄,缺乏个性鲜明的美学
冲击力。因而给人的总体印象就是:“脱离尘俗,孤寂无依。”

也许是现实生活的坚硬与琐碎“强行介入了”沉河的写
作,离开象牙塔中的哲学梦之后,沉河原来有些“不及物”
的诗歌开始渗进具体的疼痛和感伤,有了丰富的感性的美,
诗中的意象也具有了更多的物态和物性,现场感大大增强。
与此同时,沉河对一个诗人在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的1990 年
代的孤独命运开始有了远距离的观察和省思,这就是他1992
至1999 年间诗歌的主要内容,恰如《插花》一诗所言:“我想,
由于我一事无成,落后于 这个时代,上天特许我想入非非
毕生从事着一种营生,把花供奉”…… 又如《幻想高尚生
活》所示:“当命运推着他朝服务众人的路上走时 他另觅
了沉思及隐遁之行。”而包括《上篇:与思想者论生死之间》、
《下篇:与理想的女人恋爱》在内的《伤春》,从某种意义
上,可以看作为沉河受挫于现实之后对于生活、生命、世界、
时代和命运的普遍性思考、总结及其抉择。
1992 至1999 年间沉河的诗歌写作在1996 年的《河边公
园》中得以集中表达。在这首“中型诗”中,诗人在世俗生
活中的日常感受,精神的焦虑,因此触发的想象与反讽,多
年一贯进行的对于时代图景与诗歌处境的沉思,以及诗人对
自我形象的观察与分析,对终极意义的怀疑与寻找,都在一
10 11
种混合着描摹复制、客观叙事、即兴评论和克制抒情等多种
手法的表达中,在夹杂着互否、反讽、自嘲、设问、夸张的
独白中,融“叙事性、抒情性、戏剧性”于一体,将“知识、
经验、激情、想象与观察”综合为一体,从而在高度的诗歌
技艺中将当今时代的精神状况表现得淋漓尽致。这首诗堪称
1990 年代现代汉诗的扛鼎之作,遗憾的是至今尚未引起足够
的重视。
同样应该受到重视的是《虚无的燃烧》,在这首诗中,
存在的困境与现实生活给予诗人的侵扰使诗人的精神无处可
逃,整个诗篇如神经质的絮语,表现了普遍存在于当代生活
的空虚、苦闷与焦虑。
从这一阶段沉河的诗歌中读者不难发现,沉河更多卡夫
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式的现代主义气质,但也不乏后现代的
游戏精神。这一点表现在文体的选择上。这一阶段沉河使用
得更多的是一种“后散文”文体。从某种意义上说,沉河在
文坛的知名度不是因为他的诗歌,而是他写于这一阶段融合
着哲学、精神分析学、历史学、人类学和诗学的随笔,一种
彻底颠覆了传统散文模式的“后散文”。这一批包括《装订》
《制琴》《刺绣》和《泡菜》等在内的书写手工劳动的奇怪
文字,甫一问世,便“惊艳”于文坛,先是被北大博士姜涛、
周瓒等推荐到北大《研究生学刊》上,接着又被国内最权威
的文学刊物的编辑陈永春先生选发在《人民文学》上,最后
被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的谢大光先生编入“后散文”丛书里,
先锋诗歌的种子在散文园地开出了奇异的花朵,进而又对其
它文学样式产生影响,沉河的文化创造力由此可见一斑。要
知道,1990 年代的“跨文体写作”,沉河实际上是始作俑者。
而我2000 年策划“怀旧丛书”时,让沉河主编其中《老手工?老
器物》一卷,倒的确来自沉河的“后散文”《几种手工》的
启发。
关于这一阶段沉河的“后散文”写作,我和夏宏曾经以“后
散文:对于表达的迷恋与怀疑”为题作过简单的评论,现不
妨摘要一二:
在1990 年以后一段困顿的日子里,表达的渴望
盖过了写诗的激情,沉河的一篇篇诗不像诗、散文不
像散文、哲学论文不像哲学的文字陆陆续续地在朋友
们中间流传。在这些文字中,朋友们首先读到的是一
个贫乏时代的青年诗人的思想肖像:“风景原本有它
自己的秘密,这跟艺术何其相似:它怎能为公众存在?
(《春访梅园》)”“面对着一只严厉的我看不见的
眼睛,看不见的想象就像水一样遮掩我。我仍自由,
自在。(《游泳》)”“于是历史的英雄由于被众人
12 13
所抛弃而得以诞生。(《潜水者》)”“这个时代,
激起了所有人的欲望,却只让很少的人满足。(《灵
魂与肉体的共谋》)”“我已经养成了一种良好的品
性,以佛的眼光关注她们。我之所谓倾倒是善良的人
性的自然反应。正如我不拒绝一个美女进入我的视野,
便像这日一般寻求……于是,我的搜寻陷入了困境:
有多少美丽的裳衣穿在了多少平庸的女人身上,更有
多少让人怦然心跳的背影转过来一张张恶俗的脸。美
女啊,寥若晨星。在我过分挑剔、满怀期待的目光中,
白昼正悄然来临。(《寻访美女》)”“一只鸟陷入
到无休止的歌唱之中。命运赋予它歌唱的嗓子,以及
一颗为歌唱而忘怀一切的心灵……这位一生都没有去
筑现实的巢的歌唱家……它死于自己的懒惰中,实际
上,死于它的理想中。(《寒号鸟》)”“诗歌是他
们一生中所能穿到的最美的衣裳。(《死亡,生存的
高度》)”正如沉河自己所意识到的,起初的这些文
字“有一种可耻的悲天悯人的情怀”,那种可疑的人
道主义姿态。而那些煽情的被无数人争着抢着模仿、
放大的姿态并不是沉河个人所钟情的。实际上,只有
对人性表达的迷恋才真正推动了他的写作;更进一步
地说,思考无中生有的东西,对这无中生有的东西的
表达,才既是沉河“后散文”写作的支撑点,又是其
所有写作魅力的来源。
即使从阅读效果上来看,在沉河流传最广的《几
种手工》中,沉河谈“手工”的方式也是与众不同的,
在他那里,题材成为象征性的东西,任何经过“手”
的触摸的东西在他眼中都蕴含着艺术存在的方式,东
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手在干什么,怎么干。人一通
过手的触摸性,让劳动过程中出现的东西成为一种艺
术性的存在,一种脱离实用的功利而成为展示性的、
精神性的。“并不是所有的手都适宜做泡菜的……这
一点让我乐于认为泡菜自有它的神性……最初,泡菜
的魅力在于等待——对时间的关注。”“刺绣是种象
征,象征是其不是。当我想象的目光投向刺绣,我看
到的是中国女子古典的模样、透明的手、等待的青春。
这是漫长的手工,一针一线都是从一个黎明到另一个
黎明……刺绣的女子她绣的是自己。她刺的是恨,绣
的是爱。刺绣中,情感日渐丰富起来。”刺绣不是为
了实用,而是为了展示爱情的艺术化过程,爱情是可
以艺术化的。泡菜不是用来食用的,而是展示泡菜艺
术化的形成过程,或形成过程的艺术化。而“装订”
作为手工的一种,“装订的意义在于被装订的意义”,
14 15
对过程中表现出的象征意味反复表达,多层次表达,
这才是沉河的兴趣所在、魅力所在和贡献所在。
不过,与许多进入“表达的无限可能性之喜悦”
的诗人不同的是,沉河在尽情享受表达的可能性的同
时,对表达的普遍性又保持着足够的怀疑,从而在避
开独断论的陷阱的同时,使自己的思考与表达始终保
持着敞开的状态,这是他的高明处。
沉河的文字整体风格基本统一,在唯美、柔弱、
对细小事物的敏感上有一致性,但在观念与理解力上
经常处于摇摆和不稳定之中。
沉河的表达是为喜爱沉河的表达者而写的。从作
品与读者的关系而言,理解与相通是有限定性的。这
也是这套“后散文”的限定性。按照我们对于沉河的
理解,对于“后散文”的阅读,需要读者思考的是:
耳目中充斥了太多现实的芜杂性和客观性已经妨碍了
我们对精神的观望与表达,更多的人只需要经验性的
文字,特别是对于随笔、散文的期待,一旦超出经验
现实而进行个人性的语言表达时,你还能与之相守吗?
现在看来,1992 至1999 年这一段时间是沉河诗歌写作
的转型期,泥沙俱下的时代洪流在凶猛地冲垮沉河的象牙塔
的同时,也使他的双脚接触到了大地的存在、公众的经验,
使他一度飘忽、虚玄的思考有了物质的肉身,进而接通了时
代的呼吸和体温。也许是楚人所特有的热烈最终将沉河带离
了绝对的虚无与孤独,并且潜在地培育出他身上唯美主义的
人生态度与生活趣味,使他能够将即使最实用的日常活动艺
术化,使每一个看似平淡的日子充满情趣与灵性,焕发出生
命内蕴的美丽与喜悦,令人享受,更令人珍视、珍惜。沉河
天生是诗人,他似乎从未被生活所改变,即使生活曾无比的
压抑。我想,这就是艺术家,真正的诗人,只有这样的人才
能够改变世界,改变生活。

大约是在2001 年之后,沉河的生活发生了重大转变,
他也从一个单纯的中学教师变成了一个不得不考虑利润、提
成的企业化的出版社编辑。而我则在人到中年之际考到北大
读博,与武汉朋友们相聚的日子陡然少了许多。有数的见面
机会,沉河谈得更多的已经是如何组到畅销书稿的问题,写
作的话题,就像突然断线的风筝,一下子飞到不知哪里去了。
这一段大概属于沉河写作的停滞期。一直到2008 年我从上海
再次回武汉小住,才发现沉河的写作已经进入另外一种境界。
16
简单化的说法,就是从追慕西方哲学、文化的高蹈和超越,
返回到了中国本土传统的目击道成、明心见性,开始率性、
随性的随手之作,关于这种转变,在交谈时,沉河的理由是:
“我写的诗甚至连我的父母、我的孩子都看不懂,觉得与他
们毫不相干,那么我的写作还有什么意义?我为什么还要这
么写下去?”
对于沉河的转变,我不能反对,但也不能完全接受,我
只知道,他近些年写的诗是好的,我喜欢的,似乎与他的回
归日常、回归传统中国的宣示并不直接相关,似乎1980 年代
的底色没改。至于近些年沉河写作中表现出的新的诗学,老
友黄斌在《沉河的诗学》、新朋柯小刚在《随手远近的你我:
阅读沉河》中已经有精辟阐释,作为一篇太长的小序,我似
乎应该结束我的絮叨。最后,我只想借用沉河一首诗《多少
次我只是借道白云之上》说一句,多少次我因为借道于沉河
的诗歌,看见了以往看不见的人与物。
2012 年11 月28 日于沪上万源城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