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积极心理学
》
售價:HK$
55.8
《
自由,不是放纵
》
售價:HK$
54.9
《
甲骨文丛书·消逝的光明:欧洲国际史,1919—1933年(套装全2册)
》
售價:HK$
277.8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內容簡介: |
《老伶工张荣奎》以史学的治学方式、眼光和写作手法,讲述了上世纪初、中期活跃在京津沪等地京剧舞台上的老武生张荣奎的艺术人生,揭示出他的人生遭际正是那个时代一大批被艺术大师的耀眼光芒所遮蔽、被历史或艺术史所忽视、冷落的艺术群像的浓缩,指出他们悲剧命运的深层原因是以守旧泥古的态度和方式对待当时国粹艺术的创新发展。
他们的悲剧命运和对艺术的态度,对于今天的时代仍具有启发意义。作者曾受过严格的史学治学训练,文笔简洁干净,《老伶工张荣奎》逻辑结构清晰,史料引用规范严谨。
|
關於作者: |
宋妍,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上海市文联党组书记,长期从事文化宣传管理工作。本次集全家族之力为长辈张荣奎作艺术传记,是作者初涉文坛之作。
|
目錄:
|
第一章 南伶北上
一、上京城承应
二、栖身韩家潭
三、习山野之风
四、张家又添丁
第二章 学在京城
一、入门“小天仙”
二、转道福寿科
三、福寿班佚事
第三章 跻身梨园
一、起步喜庆和
二、参与“两下锅”
三、搭班进戏园
四、受恩大李五
第四章 随流南下
一、香自苦寒来
二、探路上海滩
三、初做嫁衣裳
第五章 勉力前台
一、舞台多面手
二、京朝派“下海”
第六章 戏曲姻缘
一、走进大观园
二、岳丈孙老元
三、梨园四连襟
四、结亲李百岁
第七章 转业津门
一、授徒叶庸方
二、翁婿灌唱片
三、义会老戏骨
四、寄情鸿连盛
第八章 孤岛谋生
一、和乐一家亲
二、辅佐松竹社
三、为师不含糊
四、提携张文涓
第九章 余音绕梁
一、闲游九河口
二、蜡炬终成灰
三、票友慰老情
四、撒手梨园界
第十章 评论选萃
一、荣奎论戏
二、人说荣奎
张荣奎编年简表
张荣奎上海演出记录
参考资料
后记
|
內容試閱:
|
第一章 南伶北上
1885年12月30日(清光绪十一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在北京城韩家潭一座张姓艺人家的四合院里,有个男婴呱呱落地,几声清脆的哭喊,预示着这一家又多了一位吃戏饭的主,家里给他起名为荣奎。
一、上京城承应荣奎祖籍苏州。张家是在荣奎祖父张德喜这一代,从苏州迁往北京的,这是因为恭亲王奕新爱听昆曲。张德喜是苏州昆班里唱曲儿的,在老家小有名气。
苏州是昆曲的发祥地。明代,南戏有四大声腔,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昆曲。明中叶以后,苏州逐步成了昆曲活动中心。昆曲雅致、含蓄,更为文人雅士所推崇,所以,玩曲就成了品位和身份的象征。那时候,达官贵人、富绅巨贾竞相附庸风雅,还时兴花钱建立家庭昆班,用以自娱自乐或者酬请宾客。
清入主中原以后,统治者审时度势,对汉文化采取了全盘吸收的政策。昆曲作为汉民族重要而优秀的文化形式,格外受到关注乃至青睐。康熙时,宫里设南府负责戏曲演出事务,苏州织造负有选送名伶任内廷供奉和选呈戏班为出巡的皇帝承应的职责。
乾隆好昆曲。他在位期间,演戏风气最为盛行,宫廷演剧人员多达一千四五百人,像办理制盐售盐业务的那种官方机构,也都备有专业演出团体,用以经常性的接待演出。上有所好,下必甚焉。苏州是当时昆班重要的汇聚地。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当地的昆曲艺人发起重修老郎庙,弹丸之地参加捐款的本地和外地戏班共有46个。当地民间学昆曲唱昆曲成风,所谓“家家收拾起,户户不提防”,就是借用李玉《千钟戮》和洪舁《长生殿》中的曲词,描述了当时昆曲在民间普及的实况。
乾嘉之际,以钻故纸堆、引经据典为主要特征的“考据”学盛行,而精巧雅致、缠绵悱恻、文气十足的昆曲反而失去了黄金时代,被称为“乱弹”的各种地方戏方兴未艾,梨园出现了花雅争胜的局面。这时,宫里演戏看戏是家常便饭,民间戏班和民间票房也乘势迭出,引发各地大兴土木造戏台,草台班子混杂,上演的剧目则良莠互现。按时间推算,张德喜成才应在道咸之际。虽然道成两朝,朝廷都整肃过民风,明令禁止民间传播戏曲传读淫书,禁演戏奢靡积习,但是,看戏实在是件有趣的事,清内廷同乐园里还是可以演戏看戏的,有的戏甚至逐本上演,历时几个月,曲声不绝于耳。民间戏曲热更是减不下来,天高皇帝远,东海之滨的上海出现了最早的昆曲曲社庚扬集,后来又有姜局,在邻近地区及旧城一带活动频繁,第一家商业性质的昆曲戏园三雅园也在老南市四牌楼附近开张,一边售茶,一边演折子戏。但是,昆曲是受到严重挑战的,所谓“时尚黄腔喊似雷,当年昆弋话无媒,而今特重余三胜,年少争传张二奎”就是写照。戏曲名角那时也和今天一样会受到追捧,比如,春台班台柱余三胜到天津演出时,时年18岁的著名泥塑艺人张明山专门为他塑像,表达尊捧之意。在中国文化史上,道咸之际很值得一书,那是一个孕育戏曲大师的时代,一批日后扛鼎中国戏曲界的人物在那时相继来到人间,他们当中有梅巧玲、谭鑫培、俞粟庐、杨月楼、王鸿寿、赵嵩绶、孙佐臣、汪桂芬、姚增禄、汪笑侬等。
张家后人只知道,祖上张德喜是被恭亲王召到北京的,对艺人来说,这是体面的事情,所以,多少年后,荣奎和民国画报记者谈到此事,语气不无自豪。
恭亲王受封于咸丰年间,那时候,昆曲已经急剧衰落。但是,各种戏曲活动却比过去更加广泛深入,有几个方面的情况可以佐证。
一是戏曲在民间更为普及。首先是戏班的规模不小。比如,昆曲恒福、恒盛、三元、四喜四大班在杭州演出时,每班的演职员就有近百人,规模可敌今天重要的演出剧团。其次是看戏的人多。史载,苏州府庙桥搭台演昆曲娱神,第二天再演《刀会》,附近数县水陆两路观众蜂拥前来观赏,人数超过10万,盛况空前,这绝对不输于当下任何一场巨星演唱会。尤其是,毗邻苏州的上海开埠后,顺势兴起民间戏曲热,当时的富室子弟还建立了聚芳、集贤两个戏曲团体,都极尽豪奢,演出形式则昆乱不挡,更有髦儿戏登场。
二是戏曲成为军中主要娱乐手段。清军有的甚至在驻地建戏楼,邀各营队长及文吏观戏。那时,正值太平天国起事,太平军一路攻城略地,一路鼓乐承欢,莺歌燕舞。洪秀全在武昌过年时,带“汉口戏班子十余部,优伶两百人”连日演唱;太平军攻占金陵后,在利涉桥搜戏班衣箱,优伶二百余人,均送杨秀清点视,再行分配;石达开攻下安徽宿松,县城内连演三天花鼓戏;苏州太平天国忠王府建戏班,有男女童伶百二十人,专聘昆曲艺人教习。
三是内廷自娱自乐日盛。咸丰皇帝是禁止京师旗人演唱票戏的。但清廷升平署却常从民间选民籍学生进宫当差,服务于帝王寿庆和平日娱乐。即便在英法联军占领了北京,咸丰帝逃往热河避难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仍陆续从民间挑选教习随手场面筋斗成为乱弹主力,演出了弋腔、昆腔、乱弹三个剧种320余出戏。各地戏班晋京演出遂蔚然成风,活跃在京城的戏班逾百。
恭亲王和一帮王公贵族都是戏迷,常在府上办堂会,他们也以自办家班为荣,当时,王公贵族自办家班不在少数。1873年,恭亲王出资,命著名昆旦杜步云开办私人家班性质的昆腔科班,时称小学堂。推测一下,也许是某一次的恭王府自娱需求,也许是科班的教学需要,小有名气的张德喜和戏班一班人风风光光,应召从苏州到了北京。
从此,张家便在北京落了户。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