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传播的跃迁:人工智能如何革新人类的交流
》
售價:HK$
110.9
《
纯粹·古代中国的历史与制度
》
售價:HK$
62.7
《
生活来来往往 别等来日方长 新版(伍佰:“讲好了这一辈子,再度重相逢。”别等,别遗憾!珍惜当下才是最好的解药)
》
售價:HK$
58.2
《
一个英国军事顾问眼中的二战
》
售價:HK$
277.8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徐毓枬译本)(经济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67.2
《
瘦肝
》
售價:HK$
99.7
《
股票大作手回忆录
》
售價:HK$
55.8
|
編輯推薦: |
幼儿行为规范宝典,新课标规定小学生必读书,国学入门经典读物
|
目錄:
|
第一章
总 叙
◎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
◎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第二章
入则孝,出则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亲爱我,孝何难?亲憎我,孝方贤。
◎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
◎谏不入,悦复谏,号泣随,挞无怨。
◎亲有疾,药先尝,昼夜侍,不离床。
◎丧三年,常悲咽,居处变,酒肉绝。
◎丧尽礼,祭尽诚,事死者,如事生。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财物轻,怨何生?言语忍,忿自泯。
◎或饮食,或坐走,长者先,幼者后。
◎长呼人,即代叫,人不在,己即到。
◎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
◎路遇长,疾趋揖,长无言,退恭立。
◎骑下马,乘下车,过犹待,百步余。
◎长者立,幼勿坐,长者坐,命乃坐。
◎尊长前,声要低,低不闻,却非宜。
◎进必趋,退必迟,问起对,视勿移。
◎事诸父,如事父;事诸兄,如事兄。
第三章
谨而信
◎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
◎晨必盥,兼漱口,便溺回,辄净手。
◎冠必正,纽必结,袜与履,俱紧切。
◎置冠服,有定位,勿乱顿,致污秽。
◎衣贵洁,不贵华,上循分,下称家。
◎对饮食,勿拣择,食适可,勿过则。
◎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
◎步从容,立端正,揖深圆,拜恭敬。
◎勿践阈,勿跛倚,勿箕踞,勿摇髀。
◎缓揭帘,勿有声,宽转弯,勿触棱。
◎执虚器,如执盈;入虚室,如有人。
◎事勿忙,忙多错,勿畏难,勿轻略。
◎斗闹场,绝勿近;邪僻事,绝勿问。
◎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
◎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用人物,须明求,倘不问,即为偷。
◎借人物,及时还;人借物,有勿悭。
◎凡出言,信为先,诈与妄,奚可焉!
◎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
◎刻薄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
◎见未真,勿轻言;知未的,勿轻传。
◎事非宜,勿轻诺,苟轻诺,进退错。
◎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
◎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
◎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惟德学,惟才艺,不如人,当自励。
◎若衣服,若饮食,不如人,勿生戚。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
◎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
◎无心非,名为错;有心非,名为恶。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
第四章
泛爱众而亲仁
◎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
◎行高者,名自高,人所重,非貌高。
◎才大者,望自大,人所服,非言大。
◎己有能,勿自私;人有能,勿轻訾。
◎勿谄富,勿骄贫,勿厌故,勿喜新。
◎人不闲,勿事搅;人不安,勿话扰。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
◎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
◎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
◎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
◎凡取与,贵分晓,与宜多,取宜少。
◎将加人,先问己,己不欲,即速已。
◎恩欲报,怨欲忘,报怨短,报恩长。
◎待婢仆,身贵端,虽贵端,慈而宽。
◎势服人,心不然,理服人,方无言。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
◎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第四章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但力行,不学文,任己见,昧理真。
◎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
◎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
◎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
◎房室清,墙壁净,几案洁,笔砚正。
◎墨磨偏,心不端,字不敬,心先病。
◎列典籍,有定处,读看毕,还原处。
◎虽有急,卷束齐,有缺损,就补之。
◎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
◎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驯致。
◎附 录·三字经
◎附 录·百家姓
|
內容試閱:
|
入则孝,出则悌
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
译文
在家时要孝顺父母, 父母叫我们的时候要及时回答,不要慢吞吞的。父母要求我们做什么要立刻去做,不要推托、偷懒。
孟宗哭竹
三国时,在吴国江夏有个孝子,姓孟名宗。孟宗很小的时候就没了父亲,母亲一个人辛辛苦苦,好不容易才把他拉扯大。后来他母亲年老力衰了,并且因为年轻时一个人撑起一个家太辛苦而落下一身的病。这年冬天,天寒地冻,孟宗的母亲病得非常厉害,吃什么都没有胃口,眼看人一天天瘦了下去,孟宗急得不行却无计可施。一天,他母亲突然开口说:“儿啊,我病了这么久,什么都不想吃,就想喝一碗新鲜的笋汤来开开胃。”孟宗一听大喜,马上跑到屋后的双峰山竹林里,四处挖掘,希望能找到竹笋。可那时正是冬天,竹笋要到春天才出土呢!想到母亲这样一个简单的要求自己都做不到,孟宗急得抱着竹子大哭起来。他的眼泪一滴一滴地掉在雪地上,热泪融化了地上的雪,而上天也为孟宗的孝心所感动。不一会儿,融雪的地面就裂开了,几枝嫩绿的春笋冒出了尖尖的小头。孟宗大喜过望,急忙挖了笋回家,做了汤侍奉母亲喝。他母亲喝了这碗笋汤后,病居然完全好了。
后来孟宗在孙权手下做到了司空的大官。而孟宗哭竹的地方就是哭竹巷。
关于这个故事,有人作诗云:“泪滴朔风寒,萧萧竹数竿。须臾冬笋出,天意报平安。”
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
译文
父母的教导要恭恭敬敬地听,如果父母责备我们,我们要虚心接受批评。
孟母教子
孟子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大儒,人称“亚圣”,也就是说,他是仅次于孔圣人的人。孟子能有如此的成就,离不开从小孟母对他的精心培养,孟子也乐于听从母亲的教导,虚心接受批评,不断提高自己的品德才学。
还在孟子小的时候,他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为了安心把孟子培养成人,就一直守节没有改嫁。当时他们住在父亲墓地旁边守墓,孟子就常常和邻居的小孩一起模仿着大人们跪拜、哭号的样子,玩办丧事、祭祀这方面的游戏。孟母看到后很不高兴地皱着眉头说:“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种环境里!”后来孟母就带着孟子搬到集市上去,旁边是一个杀猪宰牛的屠宰场。结果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常常在一起学起大人做生意讨价还价和杀猪宰牛的事。孟母知道后,又皱着眉头说:“不行啊!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孟母带着孟子又搬家了,搬到了一所学校附近。孟子就和邻居小朋友一起常常玩行礼跪拜、礼貌待人等方面的游戏,慢慢地孟子学到了许多知识。孟母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个地方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
孟子年少时,一次看到邻居家过年杀猪,孟子回家就问他的母亲:“邻居家为什么要杀猪?”孟母就随口说:“他看你从小就很听妈妈的话,想要给你吃肉呢!”才说完孟母就后悔了,心里想:“想当年我怀着这个孩子时,坐席子没有摆正我不坐,切肉时切得乱七八糟我不吃,这都是从小对他的胎教啊。可现在他开始懂事了,而我却随口敷衍欺骗他,如果自己的话不兑现,就是在教他不讲信用啊!”于是孟母赶紧跑去邻居家,买了猪肉给孟子吃。
孟子开始上学读书时,有一点吊儿郎当,不怎么用功。有一天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前几天学的《论语》里的篇章,今天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
“早就会背了。”孟母很高兴,就要求孟子背给他听听。孟子张口就背,可由于学习不专心,翻来覆去地只会背诵这么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看孟子学习不扎实,很生气,拿起一把剪刀就把自己正在织的那匹布剪断了。孟子吃惊地问母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孟母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今天织一些,明天织一些,天长日久,才能织好一匹布。每天坚持学习,认真复习,学问才能有所长进。像你这样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学了后面的就忘了前面的,什么时候才能学有所成啊!”孟子听后大为警醒,从此发奋学习,数十年如一日,终于成为了儒家学说的继承人。
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
译文
做子女的首先要孝顺父母,冬天寒冷时,应该多留心父母睡得是否温暖,必要时在临睡前帮父母把被窝温热,而夏天临睡前则要帮父母把床铺扇凉。每天早上起床后应该首先去向父母问好,傍晚下班回家后,要跟父母说说今天在外面的情况,好让父母心安。
黄香温席
东汉人黄香,非常孝顺父母。他小时候家中生活很艰苦,九岁时,母亲不幸得病了,在母亲生病期间,黄香一直不离左右,守护在母亲身边尽心尽力,无奈母亲病情太重最终无力回天。从此以后,黄香和父亲相依为命。
冬天的夜里特别寒冷,黄香晚上读书时,手捧着冰凉冰凉的书卷,一会儿就要呵口气暖暖手。他突然想到,这么冷的天,父亲年纪大了,一定觉得更冷,再说为了让黄香好好念书,父亲白天还干了一天的活,晚上很晚才能回家睡觉。想到这里,黄香心里很不安,想为父亲做点什么。为了让父亲少挨点冻,黄香赶紧读完书,来到父亲的房间里,给他铺好被子,然后自己脱了衣服钻进父亲的被窝里,等到自己的体温把冰冷的被窝温暖了之后,父亲也正好做完事回家来睡觉了。
夏天到了,黄香家盖的矮房子显得格外闷热,而且一到晚上,讨厌的蚊蝇就到处“嗡嗡嗡”的。晚上大家在院子里乘凉,人手一把蒲扇不停地摇动,以求得丝丝凉风和赶走蚊子。等大家都困了准备睡觉时才发现,黄香晚上一直没有出现在院子里。大家急忙提高嗓门喊他的名字找人,一喊,黄香就答应着,从父亲的房间里满头大汗地走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把大蒲扇。大家都问他这么热的天,不在院子里纳凉,跑到房间里做什么?黄香说:“屋里太热了,蚊子又多,我在房间里用扇子扇走蚊虫,同时还把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都扇凉了,这样父亲睡觉就会凉快些啊!”这就是黄香温席的故事,街坊邻居都夸奖黄香有孝心。
黄香少年时博通经典,文采飞扬,京师广泛流传“天下无双,江夏黄香”的说法。长大以后,大家都说,在家能孝敬父母的人,为臣必定能忠于皇上,为官也一定懂得爱护百姓,爱自己的国家,大家都推举他去做官。黄香后来做了地方官,果然不负众望,为当地老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他孝敬父母的故事,也千古流传。
古人作诗颂扬他:“冬月温衾暖,炎天扇枕凉。儿童知子职,知古一黄香。”
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译文
如果要外出离家一段时间,一定要告诉父母自己要到哪里去,回家以后,还要及时告知父母自己回来了,好让父母放心。自己的日常生活、起居作息要有一定的秩序,而且对于从事的事情,不要随便改变,以免父母忧虑。
聂政刺侠累
聂政是有名的侠客,本来是魏国人,他杀人后为躲避官府和仇家的追捕,和母亲、姐姐一起逃到齐国,在市场上隐姓埋名,做了个屠夫,老老实实地养家糊口,侍候母亲。
严仲子和韩国丞相侠累有仇,一直要找一个高手帮他向侠累报仇。他听到齐人说聂政是个勇士,只因为躲避仇家、孝顺母亲才不得已做了屠夫。严仲子就亲自登门拜访,但聂政开始不愿见他。严仲子来来回回跑了好多次,才请到聂政母子,他大办宴席,还亲自给聂政的母亲敬酒。大家都喝得尽兴时,严仲子又拿出黄金一百镒,给聂政母亲祝寿。聂政看到这么一份大礼,觉得十分奇怪,坚决不收。严仲子就一定要送,聂政说:“我家里有老母健在,穷是穷了点,我天天杀猪宰狗的,在市场上一天到晚忙碌,赚点辛苦钱,但也足够买些香甜可口的食品养活老母。我还年轻,老母还养得起,无功不敢接受您的厚赏。”严仲子就支开其他人,对聂政说:“实话实说,我游历了好多诸侯国,就是想找个讲义气的勇士帮我报仇。在齐国,人人都说您很忠肝义胆,所以我献上百金,为您母亲买几件粗布衣裳,也希望能和您交个朋友,不敢有别的想法!”聂政说:“我之所以埋没自己,低声下气地混在这市场上做个屠夫,就是希望平平安安地孝顺老母,让她安享天年。母亲在世一天,我不敢答应别人任何事。”严仲子还是一定要送黄金,聂政最终也没有接受。但严仲子总算是结识了聂政,宾主双方喝得非常高兴。
过了一段时间,聂政的母亲去世了,安葬完母亲,丧服期满后,聂政想:“我只是个平民百姓,平时杀猪屠狗,严仲子是诸侯国的重臣,他不远千里,屈尊和我结交,请我喝酒,送我黄金,但我却毫不领情。而且上次他来请我时,我说是因为老母健在才没答应。现在母亲已仙逝归西,是到我为知己出力的时候了。”
于是聂政就去濮阳拜见严仲子说:“大人的仇人是谁?”严仲子就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告诉他:“我的仇人是韩国丞相侠累。侠累是韩王的叔叔,家中高手如云,防卫森严,我想派人刺杀他,却始终没有机会。现在承蒙您不嫌弃,愿意帮我,那我再安排车辆、勇士做您的助手吧!”聂政说:“这里距韩国并不远,而且要去刺杀别国的丞相、国君的叔叔,人去多了反而施展不开手脚,难免发生意外,也容易走漏消息。一旦走漏消息,那就等于公开和整个韩国为仇了,这对大人来说太危险了,我一个人去就好了。”
于是聂政一个人带着宝剑,潜入韩国都城,正碰上侠累坐在家中,左右持刀护卫的手下很多。聂政拔剑在手,长驱直入,左右护卫无人能挡。聂政就越过台阶杀了侠累,侠累手下大乱,聂政趁机又杀掉几十个人,但还是不能冲出去。于是聂政就自毁面容,挖出双目,剖腹自杀而死。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译文
即使是再小的事,也不能任性自己乱拿主意而不向父母禀告。如果任性,自己乱拿主意,不听父母之言,就有损为人子女的本分。
刘备托孤
三国的时候,刘备临死前在白帝城托孤,他招来丞相诸葛亮、尚书令李严,让他们辅佐儿子刘禅。刘备对丞相诸葛亮说:“你的才干举世闻名,以后我那个不成器的儿子,如果大事小事听你的,能成器,你就辅佐他;要是不能成器,你就一脚踢开他,自己做皇帝吧!”同时刘备还留了一封信来教育刘禅,信中除了要求刘禅要像对待父亲那样对待诸葛亮外,特别提醒他说:“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惟贤惟德,能服于人。”
在刘禅即位后,诸葛亮任丞相,诸葛亮向他建议“亲贤臣,远小人”,他也基本做到了,国家里的大事小情大多听凭诸葛亮处理,而刘禅也在诸葛亮的辅佐下,成功地维持了三分天下的局势。
诸葛亮为报刘备的知遇之恩,六出祁山,以图兴复汉家天下,“报先帝,忠陛下”,无奈最后没有成功,劳累过度,病死在五丈原。等诸葛亮死后,刘禅这个“扶不起的阿斗”,开始忘记刘备当年的话,宠信宦官,任用小人,放纵自己,胡作非为,最终蜀国被曹魏灭掉,刘禅也成了俘虏,只留下“乐不思蜀”的千古笑话。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译文
无论什么东西,再微小也不可以私自藏起来据为己有。如果私自藏起来据为己有,这样做有损品德,肯定会让父母伤心。
陶母教子
陶侃是晋朝一代名臣,一生清廉俭朴,政绩显著,青史留名,这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母亲从小对他的教育。
陶侃的父亲死得很早,小时候陶侃家境贫寒,母亲湛氏一把屎一把尿地把他养育成人。陶侃从小就十分争气,他学习努力,孝顺母亲,十里八乡无人不知。成年后陶侃曾在浔阳做了个小官吏,职责就是管理养鱼的鱼塘等杂事。过年了,大家把鱼塘里的鱼全捕上来,腌渍起来一起分掉了。陶侃从小家境不好,难得吃到鱼肉荤腥,就兴冲冲地把分到的腌鱼拿回家交给母亲,心想这下能过一个热闹年了。母亲也很高兴,就问陶侃这鱼是在哪个地方买的?多少钱一斤?陶侃如实回答说:“不是我用钱买的,是我管理的鱼塘,过年捕了一大批鱼,大家分给我这些。”
陶母一听,顿时沉下了脸,严厉地对陶侃说:“你把公家的东西拿回家来,还沾沾自喜,做娘的很为你感到难过,也十分担忧你的将来。你现在还是一个小小的官吏,就可以拿公家东西回家,东西虽然小,但可以看出你的为人品行。将来你如果做了大官,不知会变成怎么样的人啊!再说你这样用公物来孝敬我,我非但不觉得高兴,反而增加了我的忧虑。”然后陶母就把腌鱼封存起来,不准任何人动它。听了母亲的一番话,陶侃连忙跪下认错,表示悔改。
还有一次,同郡的举人范逵外出寻访贤人,路遇大雪,晚上正好宿在陶侃家。当时天寒地冻的,范逵的马饿了没有草料喂,陶母就揭开自己的床铺,把垫在下面御寒的稻草拿出来剁碎了喂马。因为家里太穷了,没有钱财买东西来款待客人,陶母就偷偷剪下自己的长发卖给邻人,用卖头发的钱来购买酒菜招待范逵。古时候的人是不能乱剪头发的。范逵对此深受感动。在听取了陶侃孝顺的事例后,不由感慨:“有这样的母亲才有那样的儿子啊!”范逵就举荐了陶侃,陶侃后来逐渐升迁为江夏、武昌太守。
陶侃做了大官后,一样谨遵母亲教诲,事无大小,勤于政务,清廉为民。在武昌任上,他号召部下种柳。都尉夏施偷懒,悄悄地将公家已经种好的柳树移栽到自己的营前。后来,陶侃驾车经过此地,他突然命令停车,指着那些树说:“这不是武昌西门前的柳树吗,是谁偷种到这里来了?”夏施没有想到陶侃如此心细,这种小事都放在心上,连忙谢罪。
有一次陶侃带领所部造船,他就命令大家将造船剩下的木屑、竹头等零碎东西收拾好,人们都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暗中笑他吝啬,这种小东西都舍不得。没多久,一场大雪下来,待天晴后,庭前道路泥泞难行,陶侃就命令将木屑铺在地上,来往行人都十分方便,众人才知道他的用意。
陶侃做广州刺史时,由于政务比较清闲,每天清早起床后,他就把数百块砖搬到室外,傍晚又搬回室内,无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天天如此,从不间断。人们看见后非常奇怪,就问他为什么要做这种无用的事,他说:“我一直致力于国家大事,现在的工作有点安逸,我这样做是怕长此以往自己会松懈下来啊。”后人因此称他为“运甓翁”。
陶侃从不随意收受别人的礼品,有人送礼来,都要问个一清二楚。如果是送礼人的辛勤劳动所得,东西再便宜,他都非常高兴地收下,但以后一定要找机会加倍奉还;如果是用非正当手段得来的东西,东西再贵,都严词拒绝,而且加以斥责。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译文
只要是父母喜欢的事情和东西,子女都应该尽力满足父母;而父母厌恶的那些事物,则要小心谨慎地去除掉。
戏彩娱亲
老莱子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著名的隐士,道家的创始人之一,以孝顺父母而出名。当时国家之间战争频繁,为了躲避世俗的纷争安心奉养父母,老莱子就带着父母一起归隐于蒙山。
老莱子非常孝顺父母,对父母体贴入微,每日变着法子做出各种可口的饭菜来供奉双亲,千方百计讨父母的欢心。为了让父母老年生活过得愉快,老莱子特地养了几只美丽善叫的鸟给父母玩耍。每次听到鸟儿发出悦耳动听的叫声,老莱子的父母都很高兴,总是笑着说:“这鸟叫声真好听啊!”
老莱子当时年纪也不小了,都过了七十,眉毛胡子都白花花的。有一次,他父母看着儿子的花白头发,不由得感慨叹气说:“一转眼之间,我们的儿子都这么老了,想来我们两个在世的日子也不长了。”说着说着不由伤心地流下了眼泪。老莱子见父母担忧,就想着法子让父母高兴。他专门找人做了一套五彩斑斓的花衣服,然后在父母面前走路时也像个小孩子一样蹦蹦跳跳的,父母一看,笑得嘴都合不拢。
还有一天,老莱子打水给父母洗脸,进屋时一不小心跌了一跤。父母一看,担心得不得了,老莱子害怕父母担忧,故意装作小儿啼哭的声音,还在地上滚来滚去。父母还真的以为老莱子是故意跌倒打滚逗他们玩,见他滚来滚去不爬起来,忍着笑说:“孩啊,地上太凉,快起来吧!”
后人作诗称赞老莱子:“戏舞学骄痴,春风动彩衣。双亲开口笑,喜气满庭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