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偿还:债务与财富的阴暗面
》
售價:HK$
80.2
《
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校释(壹):《命训》诸篇
》
售價:HK$
94.4
《
封建社会农民战争问题导论(光启文库)
》
售價:HK$
68.4
《
虚弱的反攻:开禧北伐
》
售價:HK$
92.0
|
編輯推薦: |
本书介绍了清代著名医家医话。精选清代7位名家的医话佳篇,他们是谢映庐、郑素圃、吴天士、陈匊生、杨乘六、袁桂山、王蓉塘,均系有影响的清代名医,学验俱富,或长于伤寒,或长于杂病,或长于温补,或长于攻下,或精于脉诊。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启人心智,堪于取法。
|
內容簡介: |
本书仿照秦伯未《清代名医医话精华》之意,择其书中所未收者,计7位清代名医的笔记体医案续编而成,总计近500则。所录医案皆系医话式医案,其特点通俗如话,涉笔成趣,言之有案,内容充实。所选医家谢映庐、郑素圃、吴天士、陈匊生、杨乘六、袁桂山、王蓉塘均系有影响的清代名医,学验俱富,或长于伤寒,或长于杂病,或长于温补,或长于攻下,或精于脉诊。特色鲜明,风格各异,启人心智,堪于取法。编者选案精严,编排有序,纲目清晰,便于研习。本书对钻研中医理论、提高临床水平具有较高价值,适于中西医专业人员和中医爱好者阅读。
|
關於作者: |
作者为临床医生,长期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具有丰富的经验,业余时间撰写了大量的医学著作,包括专业图书和科普读物,每部著作都很畅销。
|
目錄:
|
前言
一、陈匊生医话
1.四时感冒虚脱证
2.春温夹滞证
3.夏热失治证
4.秋燥脱肛证
5.冬月伤寒两感证
6.精气不足衰证
7.气血两损弱证
8.咳嗽内外因证
9.咳嗽吐血大肠火证
10.喘因伏暑证
11.呕哕虚寒证
12.面痛虚寒证
13.心胸痛虚寒证
14.腹痛宿证
15.少腹痛火证
16.疝痛新久虚实证
17.腿痛气血虚实证
18.痢疾表里寒热虚实证
19.泄泻阴阳寒热虚实证
20.大便不通虚寒证
21.痔疮热毒重证
22.淋浊新久证
23.遗精阴阳虚证
24.水肿阳虚阴虚证
25.自汗阴阳虚证
26.盗汗血虚非祟证
27.目赤寒热虚实证
28.咽喉虚实证
29.阴证辨诬证
30.阳证辨诬证
31.冰炭异治证
32.妇女经闭热寒证
33.妇人痛经阴阳证
34.妇人崩漏虚实证
35.胎前血虚气虚证
36.堕胎血热证
37.产劳辨诬证
38.小儿急惊证
39.小儿慢惊证
40.小儿痘后危证
41.童劳辨诬证
42.病有定凭治无定格证
二、谢映庐医话
1.伤寒(12则)
2.中风(2则)
3.诸痛(5则)
4.虚寒(4则)
5.内伤(3则)
6.痫厥(3则)
7.便闭
8.癃闭(3则)
9.吐泻痢疾(7则)
10.风火(3则)
11.痰飲(2则)
12.疟疾(3则)
13.肿胀(8则)
14.冲逆(5则)
15.霍乱(4则)
16.淋浊(2则)
17.五官杂症(4则)
18.痉厥
19.产后病(3则)
三、吴天士医话
1.停食外感
2.伤寒失表(2则)
3.伤寒误清(3则)
4.伤寒误补
5.夹阴伤寒(2则)
6.伤寒入经
7.太少两感(2则)
8.少阳证(2则)
9.阳明寒郁
10.热入阳明
11.中 寒(7则)
12.阴证误表(4则)
13.阴证误清
14.阴证误下
15.虚阳上浮(3则)
16.戴阳(6则)
17.虚阳外越
18.真热假寒
19.劳倦内伤(2则)
20.伤 食
21.食 厥(2则)
22.服药内伤(2则)
23.虚 痨(5则)
24.目 疾
25.狂 证
26.慢 惊
27.呕 吐(2则)
28.浮 肿
29.喘 嗽(4则)
30.渴 证
31.伤 暑
32.血 箭
33.热入血室
34.寒入血室
35.尾闾痛
36.腹 痛
37.痞 块
四、袁桂山医话
1.温病(5则)
2.暑病(5则)
3.湿温(3则)
4.喉痧(2则)
5.泄泻(3则)
6.中寒(2则)
7.虚寒(2则)
8.亡阳
9.便血(2则)
10.呃逆
11.不寐
12.狂证
13.痉厥
14.发背
15.疝病(2则)
16.妊娠恶阻
17.血崩
18.水肿
五、郑素圃医话
1.伤寒误治(5则)
2.少阳证
3.太阴证(4则)
4.厥阴证(17则)
5.少阴证(9则)
6.虚阳外越(5则)
7.戴阳(3则)
8.亡阳(9则)
9.暑证(12则)
10.疟疾(8则)
11.痢疾(6则)
12.不寐(2则)
13.咳喘(4则)
14.呕吐(2则)
15.便血(2则)
16.怔忡
17.中风
18.中痰
19.中恶
20.中火
21.中食
22.脚气
23.周身作痒
24.肉苛
25.阴斑(2则)
26. 产后病(5则)
27.疝
28.阴疮
29.破伤风(3则)
30.喉痛
31.口疮
32.口甜
33.经行腹痛
34.妊娠腹痛
35.妊娠水肿
36.妊娠咳嗽
37.产后病(9则)
38.褥劳
六、王蓉塘医话
1.外感风热
2.热病
3.中暑
4.咳喘(6则)
5.泄泻
6.痢疾(2则)
7.便秘
8.食积(1则)
9.胸满不食
10.小儿乳积
11.水积吐食
12.呕血(2则)
13.唾血
14.痹症(3则)
15.痰厥头痛
16.痰扰心包
17.气郁成痰(2则)
18.湿痰流注
19.气郁吐逆
20.不寐(2则)
21.水肿(2则)
22.癃闭
23.腹胀
24.胃热与脾寒
25.眩晕
26.中风
27.遗精
28.疟疾(4则)
29.霍乱(2则)
30.发颐
31.阴疽
32.臁疮
33.寒疝
34.痔
35.目痛(2则)
36.耳聋
37.身面皆赤
38.红痧(2则)
39.发斑
40.痘疹
41.月经不调
42.血崩(2则)
43.闭经(2则)
44.不孕
45.产后气虚
七、杨乘六医话
1. 汗症
2. 鼓证
3. 痢疾(2则)
4. 吐血(2则)
5. 咳嗽
6. 鼻衄
7. 肝虚胁痛
8. 胸膈痞闷
9. 发热(4则)
10. 伏火
11. 感冒误治
12. 阳虚感冒(2则)
13. 戴阳
14. 阳虚欲脱
15. 真寒假热(4则)
16. 内伤变症
17. 腹胀
18. 痰厥
19. 痿证
20.咽喉肿闭(2则)
21.瘰证
22.产后发热(2则)
23.子悬
24. 慢脾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