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5.2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2.8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9.7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7.9
《
周易
》
售價:HK$
45.8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9.0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
編輯推薦: |
《资本论》被奉为工人阶级革命的“圣经”
是一部融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为一体、博大精深的马克思主义百科全书
是人类思想史上不朽的理论丰碑
★ 马克思倾其毕生心血写成的一部科学著作。
★ 马克思著作权威翻译家郭大力、王亚南翻译。
★ 1938年我国第一部中文全译本重新再版(精装)。
★ 精美装帧,能让读者享受阅读经典乐趣,同时也是最值得收藏的书。
|
內容簡介: |
《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第一次将经济和历史联系起来,拆解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内在规律。马克思把逻辑、辩证法和认识论融于一体,通过严谨的学术研究和论证,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这一历史性的伟大发现。在广泛而坚实的考察之后,马克思发现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奇妙关系,从而论证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在人类政治和经济发展史上,《资本论》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确立。
|
關於作者: |
卡尔·马克思Karl
Marx,1818-1883,生于德国特利尔城,著名哲学家、经济学家、思想家,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始人。1848年,由他和恩格斯共同起草的《共产党宣言》问世,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1867年9月,《资本论》第一卷在汉堡问世,在西方引发了一场强烈的轰动。马克思逝世后,《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分别在1885年和1894年出版。《资本论》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标志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科学体系的创立和诞生。br
马克思最广为人知的哲学理论是他对于人类历史进程中阶级斗争的分析。他认为人类发展史上最大的矛盾与问题就在于不同阶级之间的利益掠夺,依据历史唯物论,马克思曾大胆地假设,资本主义终将被共产主义取代。马克思及其思想,对整个世界的格局以及人类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999年9月,英国广播公司(BBC)评选“千年第一思想家”,投票结果马克思位居第一,爱因斯坦第二。br
郭大力1905~1976,著名经济学家、翻译家。江西南康人。早期曾在广东文理学院、厦门大学任教。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三联书店副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政治经济学教研室主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等。在上世纪30年代,他与王亚南合译了《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国富论》、《资本论》等经济学著作,独自翻译了《人口原理》、《经济学原理》、《政治经济学理论》、《剩余价值学说史》等。br
王亚南(1901~1969),著名经济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湖北黄冈人。上世纪30年代,同郭大力合译了《经济学及赋税之原理》、《国富论》、《资本论》等经济学著作。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厦门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福建省政协副主席、福建省哲学社会科学联合会主席等。译著还有《经济学史》、《世界政治经济概论》等41部。br
|
目錄:
|
资本论 第一卷
原著者初版序
原著者第二版跋
法文译本之序与跋
编者第三版序
英译本第一卷编者序
编者第四版序
第一篇 商品与货币
第一章 商品
第二章 交换过程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三篇 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五章 劳动过程与价值增殖过程
第六章 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
第七章 剩余价值率
第八章 劳动日
第九章 剩余价值率与剩余价值量
第四篇 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第十一章 合作
第十二章 分工与制造业
第十三章 机械与大工业
第五篇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十四章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第十五章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上的量的变化
第十六章 剩余价值率的种种公式
第六篇 工资
第十七章 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工资化
第十八章 计时工资
第十九章 计件工资
第二十章 工资之国民的差异
第七篇 资本的蓄积过程
导论
第二十一章 单纯再生产
第二十二章 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第二十三章 资本主义蓄积的一般法则
第二十四章 所谓原始蓄积
第二十五章 近世殖民学说
资本论第一卷补遗马克思未发表遗稿
资本生产物的商品彭迪先译
附录
《资本论》通信十篇
《资本论》述评恩格斯著
评瓦格讷《经济学教程》马克思遗稿撰于1881年或1882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