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设计中的比例密码:建筑与室内设计
》
售價:HK$
87.4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看似平淡的坚持
》
售價:HK$
55.8
《
汉字理论与汉字阐释概要 《说解汉字一百五十讲》作者李守奎新作
》
售價:HK$
76.2
《
汗青堂丛书144·决战地中海
》
售價:HK$
168.0
《
逝去的武林(十周年纪念版 武学宗师 口述亲历 李仲轩亲历一九三零年代武人言行录)
》
售價:HK$
54.9
《
唐代冠服图志(百余幅手绘插画 图解唐代各类冠服 涵盖帝后 群臣 女官 士庶 军卫等 展现唐代社会风貌)
》
售價:HK$
87.4
《
知宋·宋代之科举
》
售價:HK$
99.7
《
那本书是(吉竹伸介与又吉直树 天才联动!)
》
售價:HK$
99.7
|
內容簡介: |
该书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为研究主题,在考察和平发展思想提出过程与背景、和平发展局面面临机遇与挑战的基础上,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内涵、阶段、特征、任务、矛盾、动力、主体等相关理论概念。重点探讨了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认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建设基本任务是要建立起经济、社会、文教、政治与军事安全等五大支柱,分析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框架建构的路径,提出“巩固与深化两岸政治互信”、“构建两岸和平制度化的机制”、“推进两岸社会一体化工程”与“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是推进制度化框架建设的有效与可行路径选择。其次该书还对和平发展制度化框架建设中需要解决与处理的两岸政治定位问题进行详尽的考察与研究,提出两岸间政治定位问题的解决既急迫又棘手,在较长时间里,似难真正、彻底得到解决,但基于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时期的“阶段性”特征,可对和平发展阶段两岸政治定位问题做务实“处理”,寻找一个过渡性处理方案以保持“创造性的模糊”。最后探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框架建设中需要处理的台湾国际参与问题,提出和平发展时期两岸如何“共享一中”主权的理论思考,包括台湾的国际参与和两岸合作的路径与模式等。
|
關於作者: |
严安林,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台港澳研究所执行所长、研究员,1992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台湾研究所,获博士学位。曾任上海台湾研究所研究员兼常务副所长、全国台湾研究会特约研究员。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
目錄:
|
绪论
一、研究意义与目的
二、研究现状
三、研究理论与方法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
第一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理论概述
第一节 “和平发展”思想的提出
一、1949年以来海峡两岸关系的演变
二、对台政策“和平发展”思想的提出
三、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是时代的主题
第二节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机遇
二、两岸关系和平发展面临的挑战
第三节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理论思考
一、和平发展的内涵概述
二、和平发展的阶段划分
三、和平发展阶段的基本特征与主要矛盾
四、和平发展阶段的目标、任务与动力
五、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体
六、和平发展阶段的理论创新
第二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制度化框架
第一节 制度化框架的理论概述
一、何谓制度?
二、何谓机制?
三、什么是制度化与机制化?
第二节 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一、两岸关系制度化建设的必要性
二、中国大陆在两岸制度化建设上的积极立场
三、马英九团队对两岸关系制度化的立场与政策
四、两岸和平发展制度化建设面临困难及解决思路
第三节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框架探索
一、巩固与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经济框架
二、推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社会框架
三、推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文化框架
四、推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框架
五、推动构建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军事安全框架
第三章 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制度化的路径选择
第一节 巩固与深化两岸政治互信
一、互信与政治互信的概念界定
二、两岸政治互信的建立及其重要性
三、两岸间的政治互信的脆弱及其原因
四、如何巩固与增进两岸政治互信?
第二节 构建两岸和平制度化的机制
一、两岸政治谈判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二、两岸政治对话与谈判势在必行
三、两岸和平制度化机制的内容与步骤
四、签署和平协议或发表和平宣言
五、构建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
第三节 推进两岸社会一体化工程
一、当前两岸社会交往中存在问题、成因及其危害性
二、推动两岸社会交往正常化与和谐化
三、从追求共同利益到构建共同价值
第四节 营造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环境
一、营造台湾政治局势稳定的环境
二、营造台湾社会有利于和平发展的两岸政策环境
三、美、日等国际环境与因素的新变化与新趋势
第四章 和平发展阶段两岸政治定位研究
第一节 两岸关于政治定位问题的回顾
一、台湾当局在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上的基本主张
二、中国大陆在两岸政治定位问题上的基本立场
第二节 两岸与海外学者在两岸政治定位上的观点
一、台湾学者的观点
二、中国大陆、港澳及海外学者的观点
第三节 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理论探索
一、马英九对两岸政治定位的基本策略
二、马英九的“互不否认”主张有阶段性作用
三、“九二共识”是两岸政治定位的恰当表述
四、两岸政治定位问题的理论探索
第五章 台湾的国际参与和两岸主权共享理论探讨
第一节 中国政府涉台外交政策:演变历程与特点
一、涉台外交政策的演进与发展
二、涉台外交政策的特点
三、涉台外交的政策原则
第二节 马英九的“活路外交”理念与主张
一、“活路外交”政策的主要内容
二、“活路外交”主张的实质及策略
三、“活路外交”主张的特点
四、各方对“活路外交”主张的反应及其制约因素
第三节 两岸和平发展与台湾的国际参与
一、2008年以来台湾国际参与的扩大
二、台湾国际参与取得新进展的原因
三、台湾国际参与中存在的问题
四、台湾国际参与扩大的积极作用
第四节 和平发展时期两岸如何“共享一中”主权?
一、台湾当局与学术界主要观点
二、台湾国际参与和两岸国际合作的路径与模式
三、扩大台湾国际参与和推动两岸国际合作的理论思考
四、扩大与解决台湾国际参与应坚持的原则
|
內容試閱:
|
二、营造台湾社会有利于和平发展的两岸政策环境
(一)马英九团队对大陆政策动向
1、马英九在两岸关系重大问题上表态。
其一:关于海峡两岸关系之间的定位。马英九说:“我们基本上认为双方的关系应该不是两个中国,而是在海峡两岸的双方处于一种特别的关系。因为我们的宪法无法容许在我们的领土上还有另外一个国家;同样地,他们的宪法也不允许在他们宪法所定的领土上还有另外一个国家,所以我们双方是一种特别的关系,但不是国与国的关系,这点非常重要”。
如何解决两岸之间的分歧,马英九的解决之道是“我们虽然不能够解决这个问题,却可以做一个暂时的处理,这就是我们在1992年与中国大陆所达成的一个共识,称为‘九二共识’,双方对于‘一个中国’的原则都可以接受,但对于‘一个中国’的含意,大家有不同的看法。因为对主权的问题到底能不能解决?如何解决?何时解决?目前可以说都没有答案。但是我们不应该把时间精力花在这样的问题上,而应该把重点摆在其它更迫切、更需要双方解决的项目,这就是我们目前推动的政策。”
。
马英九接受日本媒体“世界月刊”专访时表示:“根据中华民国宪法,中国大陆亦为我中华民国领土,在宪法规定上,我方不承认中国大陆为一个国家,因此‘无法适用与其他国家保持关系之法律架构’,大陆方面亦然。”马英九明确指出:他“推动的两岸政策,除设法使两岸经贸关系正常化,让台湾在国际社会获得合理空间,最后目标是要与大陆‘缔结和平协定’、‘终结两岸敌对状态’,所台湾海峡走向真正和平与繁荣的道路。”
尽管马英九谈到了“和平协定”与“终结敌对状态”等,但被认为是未来的政策重点,目前的政策是“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的现状,就是不统不独不武,以台湾为主、对人民有利。”
他认为“怎么样创造一个和平的台湾海峡,应该是任何台湾施政者非常重要的目标,在赢得和平的过程中,不能够受到屈辱”。
其二:关于两岸武力问题。马英九说:“大陆对台湾部署导弹已经超过10年,每年以差不多80-100枚的速度增加,对我们的安全造成很大的威胁。所以将来我们发展关系的时候,会要求对方签署和平协议,在签署和平协议前,我们会要求他们对这些导弹作一些处理,因为我们不愿意在导弹的威胁之下来进行和平谈判。”“中国大陆对台湾,因为这些导弹还有其它的一些设施,可谓构成一个威胁,但是中国大陆对台湾来说,也是一个机会。一个台湾领导人,要知道如何减少威胁、增加机会,才能追求和平与繁荣。”
马英九同时认为:“中国大陆是威胁,也是机会,我们要把威胁极小化、机会极大化。如何把威胁极小化呢?一方面是促进双方更密切的交流,使双方可以用非武力的方式来解决问题。”
其三:关于两岸和平协定。印度战略事务顾问暨新德里国立尼赫鲁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东亚研究中心主任谢钢博士书面采访马英九时,马英九表示他愿意努力在任期内尽量完成与北京签署和平协定,并指出台湾加强与美国及日本的关系,旨在致力维护东亚的和平与稳定。
2、从第二任“就职演说”看马英九未来四年对大陆政策。
2012年5月20日,马英九开始第二任期,在“就职演说”中有关对大陆政策部分,有近800字,如果涉及与两岸关系有关部分是近2000字,通篇演说不到6000字,所以,两岸关系部分的篇幅不小。
其一:基本原则。提出“中华民国宪法”是“处理两岸关系的最高指导原则”。
其二:基本目标。为打造“幸福台湾”创造良好的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环境。
其三:基本内容。主要有七个方面:一是坚持“三不”政策,即在“中华民国宪法架构”下,维持台海“不统、不独、不武”的现状;二是坚持“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识”,强调在“九二共识、一中各表”的基础上,推动两岸和平发展;三是承认“一中”,但强调“一中”就是“中华民国”;四是提出“主权”与“治权”的区别,认为依据“宪法”,“中华民国”领土主权涵盖台湾与大陆,目前“政府的统治权仅及于台、澎、金、马”,认为两岸之间应该“正视这个现实,求同存异”建立“互不承认主权、互不否认治权”的共识,“双方才能放心向前走”;五是阐述“一国两区”,提出20年来两岸的“宪法定位”是“一个中华民国,两个地区”,“这是最理性务实的定位,也是中华民国长远发展、保障台湾安全的凭藉”;六是提出未来4年两岸要开拓新的合作领域,继续巩固和平、扩大繁荣、深化互信;七是承认“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都是炎黄子孙,拥有共同的血缘、历史与文化,也都同样尊崇孙中山。
3、马英九对大陆政策的特点。
其一:在两岸关系政策与对外政策之间力求平衡。马英九采取“亲美”、“和陆”、“友日”“连结亚太、布局全球”的平衡策略,一方面以ECFA发展与中国大陆的经济合作,另一方面亦“强化与美国的军事安全合作”,“以巩固民主价值同盟,成为推动两岸和解协商的后盾”。
张亚中认为,马英九“以两个‘平衡政策’处理国家战略,尝试在两岸的经济与政治、美国与中共,这两个相互又是联动的跷跷板上取得平衡。”
尽管马英九将“以两岸和解实现两岸和平”作为“确保台湾安全的铁三角”之首,但他同时强调三个角“同等重视,平衡发展”,既要推动两岸的和平、和解政策以实现台海和平,同时又提出“以活路外交拓展国际空间并增加国际贡献”以及“以国防武力吓阻外来威胁”来确保台湾的“安全”。台湾的所谓“安全威胁”当然还有非传统安全及周边其它国家与地区,但主要的指向恐怕是中国大陆,既然两岸已经和平、和解,甚至“缔造了60年来最和平的台海情势”,台湾又何须再要采购大量的武器?!所以,“平衡”政策其实也充满矛盾的一面。
其二:在两岸经济与政治层面坚持分开处理方式。即马英九的两岸政策事实上采取了政治与经济“分离化”的策略,经济政策上坚持推动与中国大陆的交流与合作,但在政治与“安全”层面主要依靠美国,经济上跟大陆要,但政治上坚守不谈判立场。一方面,马英九提出要尽快完成《两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的后续协商,以此引入活水提升台湾的经济竞争力,另一方面,不仅对两岸之间未来四年是否开启政治协商、是否推动军事安全互信机制建设只字未提,而且强调了加强台湾军备建设的重要性,在“防卫固守、有效吓阻”的战略下,以“创新、不对称”思维,建立量少但质精的坚强武力,强化与周边国家关系,推动建立制度化的战略对话合作管道,以捍卫台湾“安全”。
其三:对大陆政策服从与服务于台湾内部问题的解决。马英九通篇讲话是“经济优先、内政为主”,涉及“民主”、过去四年政绩及“台湾是家园”等,但重点主要有二:一是提出“强化经济成长动能”、“创造就业与落实社会公义”、“打造低碳绿能环境”、“厚实文化国力”与“积极培育延揽人才”等五大支柱,二是提出“铁三角”概念,而在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五大支柱是施政目标,“铁三角”则是手段与策略,或者说是为五大支柱提供良好的内外环境,赵春山就认为:“国安铁三角支撑国发五支柱”,“国家安全‘铁三角’的主要功能,就是提供一个有利的外部环境来支撑这‘五大支柱’”,使其顺利达成发展目标,五大支柱与“铁三角”两者之间是一种战略和策略的关系。
其四:处理未来四年两岸政治议题的心态相对消极。一方面是马英九讲话的“内政化”,突出“中华民国是台湾”的意涵,另一方面对大陆政策主要以陈述过去4年的既有政策立场为主,对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前景展望不多,包括两岸政治对话没有丝毫表述与文字触及。为此,连苏起都认为:“只要条件成熟,未来四年不必完全排斥两岸政治谈判”,因为“政治与经济很难一刀切割,例如ECFA就有政治意涵在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