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们身边的小鸟朋友:手绘观鸟笔记
》
售價:HK$
78.2
《
拯救免疫失衡
》
售價:HK$
55.8
《
收尸人
》
售價:HK$
72.8
《
大模型应用开发:RAG入门与实战
》
售價:HK$
89.4
《
不挨饿快速瘦的减脂餐
》
售價:HK$
67.0
《
形而上学与存在论之间:费希特知识学研究(守望者)(德国古典哲学研究译丛)
》
售價:HK$
110.7
《
卫宫家今天的饭9 附画集特装版(含漫画1本+画集1本+卫宫士郎购物清单2张+特制相卡1张)
》
售價:HK$
132.2
《
化妆品学原理
》
售價:HK$
55.8
編輯推薦:
本书核心内容
不是学术资料,但为拓展视野;
不为学者编辑,但供大众读者。
开卷有益,开本书知天地:
知历史,知由来;
知地球,知宇宙;
知民风民俗,知人间百态;
知医药、生物,知品牌、企业;
知当今科技,知经济贸易;
知影视传奇,知音乐书画;
知吾生也有涯,知知也无涯;
自知,知明。
本书适合读者
中小学生:可以拓展知识面,弥补教学之不足。
中老年人:可以增益智慧,拓展行动视野。
一切求知心切者:满足好奇心,提升文化修养。
內容簡介:
本书导读
网络、报纸和电视是我们的信息来源。网络上新概念、新词汇层出不穷;报纸一般覆盖的内容也非常广泛,要读懂这些报纸所有内容,还真不容易;电视算轻松一点的吧,新闻播报来一句,白宫发言人……白宫是什么意思?问了人才知道,原来是代指美国政府。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文化基础薄弱困难症”。因为现代生活中,我们每天接触的信息量很大,涉及面很广,如果自己没有一定的文化沉淀,那么就连报纸都看不懂,电视也看不明白。于是我们把这些方方面面的、最基础的文化常识编纂成册。它既是一本知识储备小百科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书,相信一定可以给很多读者以帮助。
在编写具体的每一个词条的时候,以追本溯源为准则,结合历史典故使之生动有趣。读者既可以一气呵成,读完所有内容,也可以在任何闲暇的时候阅读其中的个别词条,久而久之,就能成为一个文化小百科,成为人人喜爱的问不倒。
關於作者:
水淼,畅销书作家。毕业之后,进入一家中美合资企业。因为工作上的事情不多,比较清闲。业余时间开始尝试图书的写作,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图书策划和编写经验。先后在电脑报,电脑爱好者上发表文章多篇,出版多本图书。
因从小爱阅读之故,后逐步拓展知识范围,广泛涉猎国学,经济学,文化常识等领域,并长期在网上为青年学生提供就职就业咨询。
目錄 :
第 1 章 地理·名胜
1.1 地形地貌
1.1.1 山川
1.1.2 岛屿
1.1.3 湖泊
1.1.4 海洋
1.1.5 河流
1.2 世界名胜
1.2.1 名胜古迹
1.2.2 自然奇观
1.3 中国名胜
第 2 章 天文·宇宙
2.1 天文概念
2.2 太阳系
2.3 天文观测
2.4 天文历法
2.5 太空行走
第 3 章 世风·民俗
3.1 世界节日风俗
3.2 世界主题日
3.3 中国风俗
3.4 各国礼仪
3.5 风俗禁忌
第 4 章 医药·生物
4.1 医药
4.2 生物
第 5 章 交通·邮政
5.1 交通
5.1.1 古代交通
5.1.2 现代交通
5.2 邮政电信
第 6 章 政治·军事
6.1 政治
6.2 军事
第 7 章 经济
7.1 古代贸易
7.2 现代贸易
第 8 章 体育
8.1 体育小常识
8.2 球类
8.3 田径
8.4 棋类
8.5 其他
第 9 章 品牌
9.1 中国品牌
9.2 世界品牌
9.3 名企
第 10 章 科技
10.1 科技
10.2 发明
10.3 中国科技之最
第 11 章 文学
11.1 外国文学
11.2 中国古代文学
11.3 中国现代文学
11.4 中国书籍之最
第 12 章 传媒
12.1 新闻
12.2 出版
12.3 文学语言
第 13 章 教育
13.1 古代教育
13.2 现代教育
第 14 章 历史
14.1 中国历史
14.2 世界历史
第 15 章 文艺
15.1 影视
15.2 戏剧
15.3 音乐与舞蹈
15.4 书画
第 16 章 人物
16.1 古代中国人物
16.1.1 夏商周历史人物
16.1.2 春秋战国时期人物
16.1.3 秦汉时期历史人物
16.1.4 三国时期历史人物
16.1.5 晋南北朝历史人物
16.1.6 隋唐时期历史人物
16.1.7 宋元时期历史人物
16.1.8 明清时期历史人物
16.1.9 民国时期历史人物
內容試閱 :
第6章 政治·军事
有国家便有政治、军事。在地球这个简单的行星上,比邻而居的国家之间政治关系却错综复杂。历史上,因边界纠纷或者其他原因爆发的战争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国家的版图和民族的面貌,这种状况还会继续下去。整个人类社会实现永久的和平,还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情。
6.1 政治
联合国的由来
“联合国”这一名称最初是由美国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设想出来的。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美国总统罗斯福和英国首相丘吉尔为加强反法西斯国家的统一行动,拟定了一个各国共同遵守的原则。1942年1月1日,正在对德、意、日法西斯作战的中、美、英、苏等26国代表在华盛顿发表了《联合国宣言》。
1943年10月30日,中、美、英、苏4国在莫斯科发表《普遍安全宣言》,提出有必要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
1944年8月21日~10月7日,苏、英、美三国和中、英、美三国先后在华盛顿敦巴顿橡树园举行会谈,根据《普遍安全宣言》的精神讨论通过了《关于建立普遍性国际组织的建议案》。
1945年4月25日,来自50个国家280多名代表和1700多名顾问、专家及记者聚集旧金山,起草并一致通过了《联合国宪章》。中国代表团由10人组成,其中包括中国共产党代表董必武。
1945年10月24日,中、法、苏、英、美和其他多数签字国递交批准书后,宪章生效,联合国正式成立。
1947年,联合国大会决定,10月24日为“联合国日”。
联合国徽
联合国的徽记是一个从北极看上去的世界地图,周围用一个橄榄枝围绕的图案。联合国旗帜的底色为浅蓝色,正中的图案为白色。橄榄枝象征世界和平和安全,环绕着地球象征联合国维护地球和平、团结的宗旨。
联合国大会
联合国大会(General Assembly of the United
Nations——UNGA)简称“联大”,是联合国的6个主要机构之一,由全体会员国组成。根据联合国宪章规定,大会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或事项,并向会员国和安理会提出建议。大会接受并审议安理会及联合国其他机构的报告;选举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经社理事会和托管理事会的理事国;大会和安理会各自选举国际法院的法官;根据安理会的推荐,批准接纳新会员国和委任秘书长。联合国的预算和会员国分摊的会费需经大会讨论决定。每个会员国在大会有一个投票权。
大会每年举行一次常会。常会在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二开幕,通常持续到12月中下旬,会期一般约为13个星期。每届常会开会时各国往往派外交部长或其他部长率代表团出席,一些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也到会发表讲话。
大会应安理会或过半数会员国的请求,或经半数会员国对任何会员国的请求表示赞同后,可于15天内召开联大特别会议,24小时内召开紧急特别联大。
大会审议的事项非常广泛,凡维持国际和平与安全,以及《联合国宪章》范围内的任何问题均可讨论,其讨论只能向会员国或安理会提出建议,而无权迫使任何一国政府采取任何行动。
大会的表决原则是:凡属重要问题的决定,例如关于和平与安全的建议,安理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国的选举,接纳新会员国,会员国权的中止及会员国的开除,托管及预算事务等,均需经出席并参加投票会员国以23的多数通过;其他问题只需以简单多数通过。
常会全体会议由大会主席(或副主席)主持。大会设主席1人,副主席21人。主席、副主席按地区分配原则选举由全体会议选举产生,地区分配名额为非洲6人、亚洲5人、东欧1人、拉美3人、西欧及其他国家2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5人。现任(第60届)联大主席为尼加拉瓜前外交部长德斯科托·布罗克。
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秘书长是联合国秘书处的长官。依照《联合国宪章》,秘书长由安理会推荐,联合国大会指定,是这一机构的“行政首长”,负责秘书处的工作,将其认为可能威胁国家和世界和平和安全的任何事项提请安理会关注,并执行安理会、联合国大会和其他主要机构托付的其它职务。
联合国秘书长往往被看作联合国的象征,同时也利用这一身份对争端的各方进行调停。联合国秘书长的任期为5年,可以连任。秘书长可以根据工作需要,任命若干名副秘书长,协助其工作。
有一条约定俗成的规矩是,秘书长人选每10年各大洲轮换一次,可以连选连任。以往的秘书长人选,基本遵循这样的流程。但2007年的秘书长换届,此举受到挑战:按常规下届秘书长应由亚洲人担任,然而以美国为首的一些国家却提出了新的主张。但经过有关国家协商和妥协,最终决定遵守传统,选举亚洲韩国的潘基文为新任联合国秘书长。
联合国的三个“国都”
如果每个国家都必须有国都的话,那么联合国有三个“国都”。
第一“国都”在美国纽约曼哈顿区东河之滨,1951年建成,面积72万平方米,主体建筑是39层的联合国秘书处大厦,右侧是联合国会场和安全理事会,经社理事会,托管理事会的会议楼;左侧连着哈马舍尔德图书馆,馆内珍藏各类图书约10万册。
第二“国都”在瑞士日内瓦湖西南端的罗纳河畔,包括阿里安纳公园在内面积为25万平方米,全称联合国日内瓦办事处(或联合国欧洲总部),设有200多个联合国所属专门机构和其他国际组织,每天几乎同时有80多个国际会议在举行。
第三“国都”在奥地利维也纳北郊的多瑙河畔,这座联合国城是1974年联合国大会上决定建立的“联合国会议城市”,面积18万多平方米,由7座大楼组成,主楼18层,可容纳4000多人同时办公。奥地利政府经过6年精心施工于1979年完成,并以每年每平方米1奥地利先令(约合人民币0.1元)的租金租给联合国使用,租期99年。
国际法院
国际法院(International Court of
Justice)又称为国际法庭,是联合国的司法裁决机构,根据《国际法院规约》于1946年2月成立,院址设在海牙的和平宫,亦称“海牙国际法庭”。
国际法院的主要职能是对各国提交的案件作出仲裁,或在联合国大会及联合国安理会的请求下提供咨询性的司法建议。它还可审理涉嫌违反国际法的案件。
国际法院由大会和安理会分别投票选出的15名法官组成,设正副院长各1人,由法官中推选。法官不代表任何国家,不得有两人属于同一国籍,根据规约,法院的管辖范围包括各当事国提交的一切案件和《联合国宪章》或任何现行条约及公约中所特定的一切事件。争端当事国的同意是法院对诉讼案件管辖的基础。
国际法院设在海牙,但法院的审判会根据需要在其他地方进行。所有联合国成员国都是国际法院规约的当然参加国。非联合国会员国经联合国安理会建议并取得同意后,也可作为规约参加国,如瑞士。
政教合一
政教合一是指政权和神权合二为一的政治制度。其基本特点是:国家元首和宗教领袖同为一人,政权和教权由一人执掌;国家法律以宗教教义为依据,宗教教义是处理一切民间事务的准则,民众受狂热和专一的宗教感情所支配。
政教合一制度在中世纪时期拜占庭帝国、沙俄、阿拉伯帝国、印度、意大利等国家或地区实行过。当时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和加强自己的政治统治,需要利用宗教;而宗教首领为了扩大影响、争夺势力,也需要与封建统治者的联合。掌握神权与掌握政权的两大集团既彼此争夺权势,又相互依赖和利用。欧洲历史上曾出现过宗教控制政权或由封建君主担任教主的局面。如拜占庭教会的保护者和宗教事务的主持者同为一人,俄国沙皇伊凡四世滥用权力干预教会事务,英国亨利八世规定教会必须服从君主等。
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和诸多思想启蒙运动后,多数国家实行政教分离,相继废除政教合一制度。目前,只有梵蒂冈属于较纯粹的政教合一国家。
君主制
君主制是以君主(皇帝、大汗、国王、大公、苏丹和沙皇等)为国家元首的政体形式,与共和制对称。在君主制下,君主一般是世袭的,终身任职。君主制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最普遍的政体形式。它不仅是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的主要政权形式,还被少数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并且有的沿用至今。
君主制的具体形式并不一,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根据君主权力的大小,君主制可分为无限君主制和有限君主制,无限君主制是君主专制制;有限君主制包括等级君主制和君主立宪制。奴隶制国家普遍实行君主专制制,如古代埃及、巴比伦、中国的夏商和西周。在欧洲封建社会,许多国家的君主专制制是由贵族君主制经等级君主制转变而来的。资本主义时期,君主制是资产阶级对封建贵族妥协的产物,主要表现形式为君主立宪制,具体又分为二元制君主立宪制和议会制君主立宪制。
在当代的国际背景下,君主制日趋衰落,王室日趋平民化。欧洲和非洲的君主则大多“统而不治”,除了担任礼仪性的国家元首外,主要承担慈善性的社会工作。荷兰和北欧一些君主制国家的王室被称为“骑自行车的王室”。许多君主制国家已废除了不准王室成员与平民结婚的法律。
据统计,至今保留君主政体的国家有:亚洲的科威特、约旦、阿曼、卡塔尔、巴林、沙特阿拉伯、柬埔寨、不丹、日本、泰国、文莱;欧洲的英国、卢森堡、挪威、瑞典、西班牙、丹麦、荷兰、比利时、摩纳哥、列支敦士登;非洲的摩洛哥、莱索托、斯威士兰;大洋洲的汤加。
共和制
“共和”一词来源于拉丁语Respublica,意思是“公共事务”。共和制是指国家的权力机关和国家元首由选举产生并有一定任期的政权组织形式。共和政体区别于君主政体,作为君主政体的相对面而存在。
资本主义民主共和制根据立法机关与行政机关关系的不同,可分为议会制共和制和总统制共和制。在议会制共和制国家中,议会拥有立法、组织和监督政府(内阁)等权力,政府(内阁)由占议会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来组织,政府对议会负责,当议会通过对政府不信任案时,政府就得辞职或呈请国家元首解散议会,重新选举;作为国家元首的总统只拥有虚位,没有实权。实行议会制共和制的国家有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意大利、德国、奥地利、印度等。
总统制共和制国家中,总统既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总揽行政权力,统率陆、海、空三军,行政机关(政府)和立法机关(议会)相互独立;由当选的总统组织政府。美国是历史上最早实行总统制共和制的典型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埃及、印度尼西亚等国也实行总统制共和制。
八国首脑会议
所谓八国集团(Group
8),指的是八大工业国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日本、俄罗斯。严格地讲,它并非一个严密的国际组织,以往被称为“富国俱乐部”。在8个国家里,除俄罗斯之外的7个国家是核心成员国,也就是以前的七国集团(G7)。
20世纪70年代,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形势一度恶化,接连发生的“美元危机”、“石油危机”、“布雷顿森林体系”瓦解和1973~1975年的严重经济危机把西方国家弄得焦头烂额。为共同解决世界经济和货币危机,协调经济政策,重振西方经济,1975年7月初,法国首先倡议召开由法国、美国、日本、英国、西德和意大利六国参加的最高级首脑会议,后来加拿大(1976年)、俄罗斯(1998年)分别加入。
八国集团成员国的国家元首每年召开一次会议,即八国集团首脑会议(简称“八国峰会”)。
圆桌会议
圆桌会议是指一种平等、对话的协商会议形式。是一个与会者围圆桌而坐的会议。在举行国际或国内政治圆桌会议谈判时,为避免席次争执、表示参加各方地位的平等,参加各方围圆桌而坐,或用方桌但仍摆成圆形。
在国际会议的实践中,主席和各国代表的席位不分上下尊卑,可避免其他排座方式出现一些代表席位居前、居中,另一些代表居后、居侧的矛盾,更能体现各国平等原则和协商精神。据说这种会议形式源于英国。5世纪,英国国王亚瑟在与他的骑士们共商国是时,大家围坐在一张圆形的桌子周围,骑士和君主之间不排位次,圆桌会议由此得名。至今,在英国的温切斯特堡还保留着一张这样的圆桌。关于亚瑟王和圆桌骑士的传说虽然有着各种各样的版本,但圆桌会议的精神则延续下来。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这种形式被国际会议广泛采用。
北约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NATO),简称北约组织或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
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约的目的是与以前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若某成员国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作出反北约组织链条反应,联合进行反击。但这一条款在“9·11”事件之前,一直未曾付诸实施。直至前苏联解体,华沙公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遂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
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
截止到2009年,北约成员国(28个)包括: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荷兰、比利时、丹麦、加拿大、卢森堡、挪威、葡萄牙、土耳其、希腊、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阿尔巴尼亚、冰岛。
华约
华沙条约组织(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简称WTO、华约组织或华约)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世雅尔塔体系的确立,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同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处于冷战的对峙状态。1949年4月4日,《北大西洋公约》的签订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1954年10月23日,美、英、法等西方国家签订《巴黎协定》,吸收联邦德国加入西欧联盟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1955年5月5日,《巴黎协定》被批准。为反制北约,1955年5月14日,苏、阿、保、匈、民德、波、罗、捷八国在华沙签署了《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友好合作互助条约》,简称《华沙条约》。同年6月4日,根据《华沙条约》第六条规定,华沙条约组织这一军事、政治同盟正式成立,总部设在莫斯科。
北约组织、华约组织两大国际组织的成立,标志着双方以冷战形式的军事对抗正式开始。
1968年8月,捷克斯洛伐克发生“布拉格之春”改革运动,华约武装力量在苏联的带领下大规模侵入捷克斯洛伐克,招致了普遍抗议。1968年9月13日,阿尔巴尼亚于宣布退出华约。1990年10月3日,两德合并后,民主德国也退出了华约。
1991年2月25日,在布达佩斯召开的华约政治协商委员会非常会议决定从1991年4月1日起终止在华沙条约范围内所签订的军事协定的效力,废除华沙条约的军事机构。同年7月1日,华沙条约缔约国在布拉格举行会议,宣布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冷战
冷战是指1947~1991年间,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和以前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两个阵营除直接交战以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各方面都处于对抗状态的时期。
冷战一词是美国政论家斯沃普在为参议员巴鲁克起草的演讲稿中首次使用的。二战结束后,美国对前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采取敌视和遏制政策,巴鲁克描述这种情况时说:“美国正处于冷战方酣之中”。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
“冷战”与“铁幕”一词同时流行。表示美苏之间除了直接战争外,在经济、政治、军事、外交、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都处于对抗的状态。
欧盟
欧洲统一思潮早在中世纪就已经出现。中世纪时期的法兰克帝国和神圣罗马帝国等都将欧洲许多地区统一在其疆域之内。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统一思潮进入高潮。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
1955年6月1日,参加欧洲煤钢共同体的6国外长在意大利墨西拿举行会议,建议将煤钢共同体的原则推广到其他经济领域,并建立共同市场。1957年3月25日,6国外长在罗马签订了建立欧洲经济共同体与欧洲原子能共同体两个条约,即《罗马条约》,于1958年1月1日生效。1965年4月8日,6国签订了《布鲁塞尔条约》,决定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统一起来,统称欧洲共同体。1967年7月1日条约生效,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总部设在比利时布鲁塞尔。
1991年12月11日,欧共体马斯特里赫特首脑会议通过了建立“欧洲经济货币联盟”和“欧洲政治联盟”的《欧洲联盟条约》(简称“马约”)。1992年2月1日,各国外长正式签署马约,欧共体开始向欧洲联盟过渡。1993年11月1日“马约”正式生效,欧共体更名为欧盟。
2003年7月,欧盟制宪筹备委员会全体会议就欧盟的盟旗、盟歌、铭言与庆典日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根据宪法草案:欧盟的盟旗仍为现行的蓝底和12颗黄星图案(这12颗星不是代表12国,而是代表圣母玛利亚的守护),盟歌为贝多芬第九交响曲中的《欢乐颂》,铭言为“多元一体”,5月9日为“欧洲日”。
截至2009年1月,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它们是: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丹麦、爱尔兰、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瑞典、芬兰、马耳他、塞浦路斯、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罗马尼亚、保加利亚。
欧元
自1999年1月1日起,欧元在奥地利、比利时、法国、德国、芬兰、荷兰、卢森堡、爱尔兰、意大利、葡萄牙和西班牙11个国家开始正式使用。
欧盟共有27个成员国,但并非每个成员国都是欧元使用国。
欧元的16使用国是:爱尔兰、奥地利、比利时、德国、法国、芬兰、荷兰、卢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希腊、意大利、斯洛文尼亚、塞浦路斯、马耳他、斯洛伐克。它们都是欧洲联盟的会员国。
根据欧盟的规定,欧元现钞于2002年1月1日起正式流通,欧元区的各成员国原货币从2002年3月1日起停止流通。如今欧盟27个成员国已有超过半数国家加入欧元区,但是欧洲第二大经济体英国、丹麦等国家因考虑自身利益等原因仍未加入。
欧佩克
1960年9月,伊朗、伊拉克、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委内瑞拉的代表在巴格达开会,决定联合起来共同对付西方石油公司,维护石油收入。9月14日,五国宣告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OPEC),简称“欧佩克”。
随着成员的增加,欧佩克发展成为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一些主要石油生产国的国际性石油组织。欧佩克总部设在维也纳。现在,欧佩克指在通过消除有害的、不必要的价格波动,确保国际石油市场上石油价格的稳定,保证各成员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获得稳定的石油收入,并为石油消费国提供足够、经济、长期的石油供应。
欧佩克目前共有12个成员国,它们是:阿尔及利亚(1969年)、伊朗(1960年)、伊拉克(1960
年)、科威特(1960年)、利比亚(1962年)、尼日利亚(1971年)、卡塔尔(1961年)、沙特阿拉伯(1960年)、阿拉伯联合酋长国(1967年)、委内瑞拉(1960年)、安哥拉(2007年)和厄瓜多尔(1973年加入,1992年退出,2007年重新加入)。此外,过往成员包括印度尼西亚(1962~2008年)和加蓬(1975~1994年)。
三K党
三K党(即Ku Klux
Klan,象声词,来源于枪子击铁的声音,缩写为KKK),是美国历史上和现存的一个奉行白人至上主义的民间组织,是美国种族主义的代表性组织。
三K党最早于1866年由南北战争中被击败的南方邦联军队的退伍老兵组成。其发展初期,三K党的目标是在美国南部恢复民主党势力,并反对改善黑人奴隶待遇的政策。这个组织经常通过暴力达到目的。1871年,尤里西斯·格兰特总统签发了三K党执行法案,强行取缔了这个政治组织,但此后仍有不少此类暴行发生。
新三K党成立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普遍认为它的成立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及葛里菲斯导演的著名影片《一个国家的诞生》(1915年)有着莫大关联。这部影片导致了三K党在美国全国的风行,从中产生了一个叫“玛丽·帕甘骑士”的组织。1915年,一些上了年纪的老三K党员与“玛丽·帕甘骑士”组织的成员在一个山顶召开了成立大会,宣布新三K党的诞生。
一些目前尚在运作的较大规模的三K党组织包括:美国三K党骑士团教堂、美国三K党帝国、白卡梅利亚骑士,另外也有许多小规模团体。
法西斯
“法西斯”一词来自拉丁文Fasces,原指中间插着一把斧头的“束棒”(古罗马使用的权力标志棒),象征有判处笞刑或死刑的权力。法西斯主义是意大利文Fascismo的音译,指资本主义危机时期垄断资产阶级。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墨索里尼建立了法西斯党,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党徒身穿黑色制服,故又称“黑衫党”。1922年,墨索里尼发动政变,在意大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法西斯专政。从此,法西斯就成为独裁和暴力的代名词。
在德国,1919年,希特勒加入“德意志工人党”,转年改组成“国社党”(全称“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简称“纳粹党”),希特勒自任党的领袖,推行“纳粹主义”(德国法西斯主义)。纳粹党徒身穿褐色制服,又称“褐衫党”。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垄断资本家们的支持下出任内阁总理。1934年德国总统兴登堡逝世,希特勒制造“国会纵火案”,发动政变,夺取政权,自任国家元首,建立了比意大利更加专制和残暴的法西斯政权。
日本法西斯主义与德意法西斯主义有所不同。在日本,鼓吹和推行法西斯主义的主要是日本军部,一些右翼党派和“御用文人”则充当了帮凶和吹鼓手。日本法西斯主义更具有军事专制独裁色彩,故称为“日本军国主义”。
德国、意大利和日本以柏林-罗马-东京为轴心,建立了法西斯联盟。他们猖獗一时,意图瓜分天下,但终究还是被历史正义的车轮碾得粉碎。
“V”字型手势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欧沦陷,许多人纷纷流亡英国。当时有个名叫维克多·德拉维利的比利时人,利用电台,每天从英国向比利时进行短波广播,号召同胞们奋起抗击德寇占领军。
1940年末的一天晚上,他在广播里号召人们到处书写“V”字,以表示对最后胜利的坚定信心。几天之间,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和其他城市的建筑物上,大街小巷的墙壁上、树干和电线杆上、影剧院里,“V”字无处不在,甚至在德军重兵把守的兵营,岗楼和纳粹军官的住宅里,也出现了被视为不祥之物的“V”字,搅得德国法西斯占领军心神不宁。
后来,书写“V”字的做法,传入欧洲各沦陷国。由于它形式简单明了,很快流传开来。朋友们见面,伸出食指和中指,打个“V”字,代替其他一切招呼。英国首相丘吉尔十分喜爱打这一手势,于是“V”字更加出名。餐馆里,桌子上的刀叉被摆成“V”字,其至钟表店里的时钟也被拨到11点5分。此风传到美国,妇女们纷纷佩戴起人造宝石嵌成的“V”形胸针,成为一种时髦。
第二次世界大战过去已半个多世纪了,但是“V”字却深入人心,为人们所喜爱,以至于流传至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