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记者的故事——新民晚报新闻采访感言集

書城自編碼: 217333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社會科學新闻传播出版
作者: 陈向阳
國際書號(ISBN): 9787549608935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11-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473/600000
書度/開本: 大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53.7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外中国研究·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
《 海外中国研究·政治仪式与近代中国国民身份建构(1911—1929) 》

售價:HK$ 101.2
信息、生命与物理学
《 信息、生命与物理学 》

售價:HK$ 90.9
士仕之间:汉代士人与政治
《 士仕之间:汉代士人与政治 》

售價:HK$ 78.2
语义学(上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语义学(上卷)(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109.3
Redis 高手心法
《 Redis 高手心法 》

售價:HK$ 115.0
勇往值钱:做自己人生的CEO
《 勇往值钱:做自己人生的CEO 》

售價:HK$ 68.8
里山资本主义:不做金钱的奴隶,做个安心的里山主人(献礼大地)
《 里山资本主义:不做金钱的奴隶,做个安心的里山主人(献礼大地) 》

售價:HK$ 67.9
欧洲雇佣兵研究(1350-1800)
《 欧洲雇佣兵研究(1350-1800) 》

售價:HK$ 74.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488.8
《美国新闻摄影教程(第6版)》
+

HK$ 112.1
《新闻编辑》
+

HK$ 70.8
《网络新闻标题制作》
編輯推薦:
《记者的故事(新民晚报新闻采访感言集)》编著者陈向阳、陈。 在这本集子里,我们可以领略到晚报记者们发现和传播“好故事”的故事。在新媒体时代,晚报记者充分发挥纸质媒体的传统优势,不仅为读者提供了好故事,还通过故事为读者提供各种有深度和高度的观点。如,姚丽萍《关注大多数人“梦想”》、晏秋秋《抓住“牛鼻子”冲到底》、王蔚《人物报道要传递好“正能量”》、曹刚《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殷健灵《要的是散发人性色彩的故事》、宋宁华《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彰显了普通百姓追求中国梦中的思想情怀;俞亮鑫《发现解读问题重在价值传播》、沈敏岚《说出市民“最想说的话”讲透事件“最深层原因”》、钱勤发《细细辨别真话、大话、过头话》,体现了时代的价值导向……《记者的故事》展示了晚报记者对“好故事”的体验和感悟,从而影响读者的思维、观念和意识,让读者在潜移默化中领会“好故事”中的思想。
內容簡介:
《记者的故事(新民晚报新闻采访感言集)》编 著者陈向阳、陈。
这是继《记者的功力》后的又一本新闻采访感言 集。《记者的故事(新民晚报新闻采访感言集)》记 录了从2009年下半年到2012年,在新民晚报发表的新 闻稿件中优秀作品作者的采写自述和点评。每一篇自 述讲述了新闻作品背后的故事,或经历、或思考、或 体会,有感动,有喜悦,有遗憾。每篇作品像一颗颗 珍珠,它串联起来就如一个项链,展现了作为上海主 流媒体的新民晚报近四年间新闻采访所走过的路途, 映衬了一定时期时代的历史印迹,具有传播的可读性 。同时,该书又是新闻从业人员思想与业务的成果记 载,190多篇感言有两组成:每篇记者自述后,有专 家点评。故事中见思想,见知识;点评中显观点,显 文采。
目錄
讲好故事(序)
2000年7月
捕捉别人没写过的事
《本市失智老人超过18万》感言
政策即可,你可别慢慢地走
《家电“以旧换新”该怎样操作》感言
一篇团队合作的稿子
《65岁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
发现解读问题重在价值传播
《“神女”沾上婚外情,“灶王”竟跳现代舞》感言
“抓瞎”,还是“瞎抓”
《放松心情在学海中游泳》》感言
让“热”新闻“冷”下来
《“粗放管理”危害城市安全》感言
要“猛料”,更要客观
“闵行莲花河畔景苑倒楼事件”报道感言
调动积累客观分析
《“黑白”人生,美好歌声》感言
两条短信引出两篇“独家”
《行人过街遭钢弹射中太阳穴》等感言
“起、承、转、合”
《今天,我为太阳狂》感言
起个好标题事半功倍
《“主旋律”电影也是,功夫片”》感言
突破后视镜思维
《“父亲骨子里就有三毛情结”》感言
一定要听各方说法
《依法解开一个个动迁“死结”》感言
一个科学家朋友胜过多少场新闻发布会
《量入为出,每日数次方便都属正常》感言
平时积累注意观察
《“私房影院”给电影市场出了难题》感言
一个团队的力量,成就一次后发制人
《男童12楼摔落花坛砸出2个坑》感言
一篇酝酿了半个月的独家抢发
《上海小贝贝一岁就救人》感言
英雄,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绕行地球一圈,只是等一圈》感言
体育记者也可以是预言家
《一个叫人惊愕的数字》感言
踩准步点抢新闻
《三大保障房基地房源探秘》感言
善于新闻选题的二次提炼
《托福考生年龄进入“1”时代》感言
在不可能中寻找突破
《一户人家挤进十几名果敢边民》感言
如何给主旋律大片找错
《主演有点胖编史有差错》感言
让专家不讲论文讲故事
《新中国出台的第一部法律:婚姻法》感言
“铁脚板”跑出来的文章
《复兴中路上垃圾在“裸奔”》感言
广交朋友积线索做深做透写新闻
《众家妨上缴77万元党费》感言
记者的“胆”与“识”
《清澈小河仅10天变黑发臭》感言
不在现场如何重塑现场
《累了,饿了,倦了,失望了》感言
多问一句,问出独家新闻
《23年前的建议“挽救”了外白渡桥》感言
为上海传承历史文明而呕心沥血
《老城厢百年老宅岌岌可危》感言
新闻记录生活新闻介入生活
《贝贝赶路千里赴会小哥哥》感言
统一命题的自选答卷
《长江隧桥:高科技化解道道难题》感言
在险滩内绕过礁石觅宝
《让正常民族宗教活动祥和有序’感言
钱学森报道的“前世今生”
《从上海启程出国专程回上海结婚》感言
3个理由预言一个“朝阳产业”的诞生可能
《从“自家人托老所”到80后“助老明星”》感言
一次“意外”获批的“采访申请”
《屋空着心满了》感言
条线记者如何为条线“代言”
《火车票到底提前几天能买》感言
体现特色,用心与图片“配合”
《耕种“蔚秀园”雕画“葫芦梦”》感言
社区新闻未必“婆婆妈妈”
《外企员工一样有“娘家人”》感言
善于问和总结
《少儿选秀试镜全程猫腻多》感言
宋宁华好“布料”还是要做“长衫”
《社区巴士能否弥补“两公里”空白?》感言

2010年
抓住“牛鼻子”冲到底
“征询制”连续报道感言
每条新闻线索都要“嚼一嚼”
《一土方车司机大胆揭黑幕》感言
人脉+影响力一独家报道
《我是世界最佳只为夺冠而来》感言
回避复杂问题的历史背景
《无主架空线,先告知后清理》感言
选准合适的“发射窗口”
《奔忙两年帮弱势群体讨公正》感言
民生新闻需要“整合营销”
“家电热线”组合报道感言
“年终报道”:找观点出思想
《2009,那些令人关注的热点事》感言
新闻也是缺憾的艺术
《她能辨别出上海几乎所有的鸟鸣声》感言
挖掘大事件中的小人物
《从住房到厂房,他两次为世博让路》感言
找漏斗反思维寻亮点为读者
《新老交相辉映 中外各领风骚》感言
提纲提问编排巧写
《说旧友满腔温情》感言
猴子跳跃泡沫
《上海学子11年“爱的守护”》感言
吃透政策搞清对策
《闸北区率先试行“拆落地改造”方案》感言
关注大多数人的“梦想”
《“虎寿星”一生坎坷依然优雅》感言
为世博园艺高科技新技术做“翻译”
《世界最大“植物墙”将亮相世博会》感言
“雷人”深处有问题
《孙悟空与白骨精也有情?》感言
走进新农村
《搬走垃圾山 新建百果园》感言
寻找读者感兴趣的话题
《沪“降糖稻”有望节后开播》感言
一篇稿件写完不能画上句号
《蒋洪委员:省级财政透明度一年仅进步0,16分》感言
“规定动作”也可“自成套路”
《儿子闯大祸,政府暖我心》感言
写人物,真情话语才能令人感动
《今天,她为捐骨髓放弃考博》感言
发挥关系网作用 主动与时间赛跑
《你等车时排队了吗?你占“黄座位”了吗》感言
一个老朋友与一条“独家”
《铺就鲜菜上桌“最后1公里路”》感言
把问题“问”到“点子”上
《交通隔离栏“修不好”谁之责?》感言
在崇高主义中挖掘小人物的故事
《做好我们的工作,是对逝者最好的安慰》感言
释放报道的新闻磁性
《矿领导只抓进度不讲安全》感言
新闻人物的“再利用”
《过赤道,队伍排出“cplina"造型》感言
如何让昔日的风云人物再“火”一把
《彩票亭来了女主人》感言
想明白公众关注的到底是“哪几条”
《6层内新住宅太阳能热水系统》感言
温“故”知“新”最远最近
《参展圣路易斯万博会文档》感言
多方求证还原完整情节
《九亭老翁敲开两湾城“家门”》感言
把“细节隐语”告诉读者
《高科技与自然要“心灵联接”》感言
手中无证心中有“证”
《百年前世博会中国馆影像栩栩如生》感言
用逆向思维写“明星人物”
《成长很低调热爱世博之情依然高调》感言
大派对更是大学堂
《“清洁法案”还城市优雅洁净》感言
生活中多留心采访中多用心
《常德路南北缘何两副,面孔”》感言
加些作料把“冷饭”炒出新意
《“背包客”流动销售假海宝》感言
拉家常说真话出感情显精神
《“老药工”西北奉献五十载》感言
从“天坑”采访看媒体的自我反省
《“天坑”现象为何频频被误读?》感言
把历史和“新”闻对接起来
《百年中国世博船模何时能“回家“》感言
李晓清 人物报道不单单写人的故事
《“散养”双胞胎 多份自由多个伴》感言
带着“课题”到世博园区找答案
《国外跳蚤市场经验可否借鉴》感言
采写方式也要与时俱进
《3桌鸿门宴,4位白娘子,烦不烦?》感言
到现场去就有独家
《非常一周》特别报道感言
赛跑:与时间与同行与自己
《争分夺秒在泥石流废墟里救人》感言
“打磨”稿子之艰苦
《40℃火烧天帮妈妈做保洁》感言
细心捕捉用心感悟悉心开掘倾心写稿
“牙买加乐手马尔什系列报道”感言
一手捡西瓜一手“藏”西瓜
《他从家里叫来一部凯迪拉克帮忙》感言
市委书记的“报料”同样动人
《少了颗门牙的微笑同样动人》感言
从“印象不好”中找“好新闻”
《12小时连轴转一上午出车6次》感言
细细辨别真话、大话、过头话
《陈光标:做好事就要让大家知道》感言
小人物承载大情怀
《达人秀舞台下同样感人的“猪”》感言
新闻是“抢”出来的也是“等”出来的
《市人大,专题首问”市政府》感言
八千里路云和月 为写一篇重头稿
《各地绿叶莱免费进场》感言
聚焦热点先人一步
《普查员门外等候对方“洗澡”两小时》感言
早起的鸟儿有虫吃
《帮这样刻苦优秀的孩子,值得》感言
未雨先绸缪慢工出细活
《志愿服务不停世博精神接力》感言
为了那一些幕后的细节
《为了那一丝飘渺的梦想……》感言

2011年
弘扬真善美晚报如何做
《“救过我的好小囡寻到了!”》感言
用时间积累感动
《自闭症少年站上校园达人秀舞台》感言
一篇由三个“一”引发的报道
《买“兰蔻”携“奖金”扛“镜框”》感言
做一次心灵深处的探访
《不踢球的那天,捐肾救母》感言
放弃抢发换来生动的故事
《上海小伙不顾病痛合力擒贼》感言
找个特别称呼,让人物活起来
《“草根经”真能管好百家事》感言
从一条微博曝料“去伪存真”而来的故事
《还7320元菜钱“亮”金子般心》感言
每临大事有静气
《赴日本地震报道》感言
抓选题定方向磨主题
《要敢于追求真爱》感言
做记者一样需要激情
《将自家别墅改成阅读之家》感言
打破框框让躺着的字站起来
“关注违法建筑”系列报道感言
走进“老城厢”看社会管理“新思路”
《“3大员”服务新老居民有一套》感言
采访一整天,写来半小时
《人在等,世博两岸轮渡还在审》感言
成功采访源于采访对象对晚报的信任
《不是每个孩子都适合出国留学》感言
新型社区新闻同样有“卖点”
《七句海归婉拒高薪乐当社区义工》感言
三写杨兆顺,不烧“回锅肉”
《一个杨兆顺,一群贴心人》感言
从“忐忑”到“有底气”
恒隆广场“LV箱”拆违报道感言
“好嫂嫂”给我上一堂新闻课
《从,新嫂嫂”到“好嫂嫂“照料智障小叔28年》感言
说出市民“最想说的话”讲透事件“最深层原因”
“中国旅游目”系列报道感言
想方设法进现场抢先机后不恋战
“长江中下游洪灾特别报道”感言
拟一份好的采访提纲至关重要
“赴四省采访南方大旱”感言
细节准确才有感染力
《他被任命为苏区首任国家银行行长》感言
与优秀采访对话是一次“道德洗礼”
《孝女王祚芳精心侍奉三老》感言
挖掘戏剧人生写就生动故事240
《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感言
亲身体验才能出好文章
《不爱裙装爱泳装》感言
“轧闹猛”中如何“换视角”
《跳水之美 令人心醉美中之患 令人心痛》感言
要的是散发人性色彩的故事 2盯
《他说:我还是到炮兵学校当个教练吧》感言
细致观察才能展现细节
《每隔几步就有裹满泥浆的鞋子》感言
“报网互动”更胜~筹
《说起午饭,沪上自领有点烦》感言
“走出来”的监督报道更有底气
《高架桥频遭,超高”闻关伤不起’感言
诠释业主“主人翁意识”
《“独立账本”解维修金尴尬》感言
走实地访居民找答案
《民管服务社旧里来“当家”》感言
“晚报情结”换来了独家新闻
《“慈善爷爷”系列报道》感言
到一线才能看到真相体会真心真情
《“先天不足”制约免费放行》感言
关注细节和现场感
《签多少人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用心履约》感言
脚踏实地采访
《一张订单挖来“第一桶金”》感言
把采访对象放在心间
《离婚了我也守你一辈子!》感言
中国式直接选举的“选民观察”
《每个代表都应有一两个“履职亮点”》感言
做足功课理清思路
《“人耳鼠”是真实科研成果》感言
平凡之中觅得亮点
《“来沪党员工作室”之光联起村民心》感言
走下去,记录最真实的声音
《是不是人才,市场说了算》感言
空麻袋也能背出“民生米”
《为把优质放心肉端上餐桌》感言
一场“马拉松式”的采访
《弄堂里的足球老人家的回忆》感言
尊重每一次“现场”的机会
《一张中学毕业证书62年后找到“家”》感言
独家新闻是“孵”出来的
《住院7年的病人微笑出院》感言
“时间差”也能抓“独家”
《湄公河执法艇何时下水护航7》感言
感同身受责任在心
《小哥俩双双重病盼,雪中炭》感言
感动来自真实感伤来自遗憾
《此生的上下追求》感言
“飞天一吻”,让我写过瘾
“天官”和“神八”重大报道感言
微博时代,做好采访也要“走基层”
《工地内搭房种菜开垦“农庄”》感言

2012年
从大主题中找“小入口”
《制售“黑气”谋利安全隐患频现》感言
多寻找“适时”的故事
《好孩子,不能让你听不见》感言
精心策划深入调查后的发言
《申城大型车频频闯祸顽症为何难治》感言
“雷区”里小心翼翼“安全生产”
《“邻家妈妈”三心换来上访户交心》感f
探寻~则消息的深度与厚度
《黄浦区50多官员旁听“依法行政”》感言
小议微博时代热点新闻事件报道
《冰箱门关不上,门的错还是用得错》感言
采之愈深写之愈透
“浦东合庆镇村民自治系列报道”感言
N次采访浓缩成千字文
《让每颗心萌发成功的种子》感言
在积累中求新求变
《“民生一诺”,如何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感言
跟反扒行动抓“细节”
《锁定嫌疑人擒获一瞬间》感言
仔细鉴真伪深谈建信任
《搭车千里回家路上感悟“信任”》感言
人物报道也要讲究时效时机
《上海环卫工今年上春晚》感言
一篇“绝处逢生”的报道
《食品之“?”盼权威解答》感言
选个恰当的发表肘机
《“吴金根路”:奉献赢得尊重》感言
系列报道要突出亮点
《~个考生何时能获得多张录取通知书》感言
今天,我不跟你讲“正题”
《贾秀全、高洪波你们在哪里》感言
善于梳理“复杂问题”
《修复一部影片需要8道工序》感言
批评稿要力争“八面玲珑”
《寒假作业能
內容試閱
在“家电补贴政策”公布后,收哪些旧家电有补 贴?旧机怎么卖和卖给谁?旧 机回收价格怎么估?价高的新机补贴更多?新机标价 如何防虚高?与节能补贴 能共享吗?这些都是老百姓想要了解的问题。这种了 解,对于一项政策的实施又 是十分必要的;政策落实得如何,关系到政府在老百 姓心中的形象。报道体现了 这样的思路,并开掘展开。
这篇报道的另一个特点,就是报道的全面性和贴 近性。可以说这是一个问题 的两个方面,“全面”就要“贴近”,但有时全面了 ,有时也会远离“贴近”与老百 姓的实际需求远了;报道要坚持在“贴近”下的“全 面”,这是非常不容易的。这篇 报道站在普通读者的立场上,把群众生活中有关“以 旧换新”可能会遇到的问题进 行了梳理,然后归类进行“跟踪”报道。文章分别传 递了有关权威人士的“解答”, 提高了媒体的公信力。(陈向阳) 一篇团队合作的稿子 《65岁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感言 屠仕超 《65岁老人勇救3名落水盲人》这篇稿子,刊登 在6月20日头版头条,稿子的成 功,离不开团队合作。《周易》有句话,“二人同心 ,其利断金”,更何况我们的团队不仅 仅只有两人。
6月19日晚,我和记者陈浩、特约通讯员王爱东 在夜间值班室值班,962288报料库 里突然蹿进一条线索:当天中午,3名盲人在和平公 园不慎落水,有二名老人奋不顾身将 他们一一救起,并且做好事不留名。看到这条线索, 我立即兴奋起来,拨通报料人电话, 对方是一位目击者。他向我描述整个事件的经过,虽 然绘声绘色,但缺少当事人的采访,有 “隔靴搔痒”之感。可目击者并不知道救人老人的联 系方式,只记得老人姓孙,当时是虹口 区新港派出所将老人送回家。
采访一时陷入僵局。这时,王爱东一拍脑袋:“ 我有一个老朋友,他在新港路派出 所……”此语一出,整个值班室顿时兴奋起来,陈浩 和我马上催促老王联系派出所。经 过一番周折,派出所终于提供出老人的姓名和住址。
我把驾驶员梅麟叫起来,两人一 起直奔老人家。
向老人说明来意后,老人十分配合,一五一十把 事件的经过向我道来。老人还说, 自己年轻时在贵州工作,也曾两次下水救人。整个采 访进展顺利,我回到值班室后,一 气呵成把文章写出来。稿子完成后,陈浩和王爱东仔 细看过,并提出一些修改意见,直 到晚上12时,稿子才最终定稿。
第二天,当班主任王倜看到稿子后比较满意,但 他指出其中有几个明显的笔误。
比如,“湖水冰冷”用词不当,6月下旬申城天气酷 热,湖水不会是“冰冷”;再如,老人穿 的是“棉衣棉裤”,不能简称为“棉衣裤”,虽然是 “一字之差”,但却“失之毫厘,谬之千 里”;另外,原稿中写道“那一男一女看到有人来搭 救”,王倜将其改为“那一男一女发现 有人来搭救”。既然是盲人,用“看到”一词显然不 妥。经过王倜老师的修改,稿子变得 更加精确、简洁。
王倜将稿子发下去后,编辑吴迎欢将其放在头版 头条,但新问题又随之浮出水面: 缺少一张救命老人的照片,压不住“台脚”。王倜赶 紧和摄影部陈正宝商量,摄影部派 出楼文彪前去补拍。这时已是上午10时,抢稿时间紧 张,我赶紧打电话到老人家中, 让其赶到救人地点和平公园的那个湖旁和我们“ 会师”。
于是,我作为“向导”,和楼文彪坐着驾驶员李 晓林的采访车一路狂飙。我们赶到 时,老人果然如约守在湖边。楼文彪一边让老人讲述 自己救人的情景,一边拿出相机 “咔嚓咔嚓”拍摄,一张张生动的照片就这样记录下 来。
回到报社,已是1l时,文章和照片终于配合到一 块。看着大样,我们每个人的心 里都难抑兴奋,巨大的成就感油然而生。
文章刊登后,虽然署名只有“见习记者屠仕超、 记者陈浩、特约通讯员王爱东”三 人,但我们明白,这篇文章的成功离不开整个团队的 通力合作。能在这样优秀的团队 里贡献一份绵薄之力,我感到无限的荣幸与光荣。
点评 一篇报道能否成为颇具新闻价值的力作,采访是 重要环节。采访深入细致, 占有的素材多,感人的事迹多,就会激情进发,有写 作的冲动;提起笔来就会如鱼 得水,写得生动活泼,情景交融。采访浮于表面,不 深入不细致,材料东鳞西爪,即 使有生花妙笔,也会因材料占有少而常常滞涩;文字 可能华丽,但仍免不了缺血少 肉,空泛苍白。
对“下水救人”的事,我们似乎太熟悉了。即便 说,“闭门造车”凭着我们原来 掌握的材料也可“造”得出来,但“造”出来的必然 是与过去大同小异的“见义勇 为”。这篇报道采访十分认真。
P6-P7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