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編輯推薦: |
一部现代人私阅清史的最佳读本 《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
历史题材最具突破性作品
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国内最权威的清史专家
李治亭、杨东梁、王俊义联袂推荐
|
內容簡介: |
丛书简介:《两个女人 一个清朝》系列丛书为清史通俗读物,全书夹叙夹议,以详实而准确的资料,细腻的笔法向读者展示了清朝近30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画面,再现了清朝历史上两位特殊的女性孝庄与慈禧曲折纷繁的一生,以及两位女性对清朝历史发展的深刻影响。全书视角独特,给人新奇的读史体验,是近年来少有的优秀清史题材作品。著名清史专家、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成员李治亭先生将该书与台湾著名作家高阳的清史作品相提并论,可见作者功力之深厚。
|
關於作者: |
郭厚英:女,浸润文字二十余年,文字散见于国内诸多报纸杂志,为天涯“煮酒论史”热度写手,尤长于历史类、女性类细腻文字的描写。著有民国历史《尘埃里开出的花》《那一世的风情》《王牌潜伏:大上海的黑白人生》《夜上海往事》等作品。
刘燕君 男,历史专栏作家,民间清史、民国史研究者。
|
目錄:
|
第一章 兄终弟及,还是两宫垂帘格局
同治帝的健康成长令慈禧十分欣慰。但对于小皇帝的未来教育,清朝高层却难以统一。另外,长大的同治帝,皇后的挑选也成了两宫太后的头等大事。同治帝是一个姐弟恋者,而崇绮之女阿鲁特氏天生有一种范儿,这皇帝的婚姻大事便一锤子定音了。可惜,慈禧太后和皇后的婆媳关系不尽如人意。做夹心饼干的同治帝便想到重修圆明园,但好景不长,圆明园还未修复,他短暂的生命却走到了尽头。
1.自古难处的婆媳关系
2.圆明园的重修风波
3.家花不如野花香,黑了宫中有宫外
4.同治帝的短暂生命,终于走到了尽头
第二章 甲申之变与中法战争
晚清数十年的变革过程,最大的失误仍在教育。对于光绪帝的早期教育,翁同真正费尽了苦心。同治四年,慈禧取消了奕议政王封号。李鸿藻、沈桂芬相继补入军机,但沈、李两位汉军机南腔北调互不和谐。于是,京城的汉官并以沈、李二人为号令,吆喝着打开了擂台赛。结果,倒霉的却是西太后跟前红透半边天的大红人荣禄。随着慈安太后的病殁,恭亲王奕的政治生命便只有“冬天刮风落雪”的萧瑟,他与慈禧太后的明争暗斗最终导致“甲申易枢”。“甲申枢变”之后,慈禧便将“清流”健将们放到了一线官场大展身手。
1.光绪的早期教育“民为邦本,兢兢求治”
2.最具杀伤力的清流攻击手张佩纶,终于登台献艺了
3.“甲申易枢”与中法之战
4.慈禧与恭亲王奕的政治纷争,最终导致“甲申易枢”
5.“大无畏”的清流闯将们
第三章 甲午之战,决定中日百年浮沉的博弈
光绪十五年正月二十日,慈禧太后再次着手为生命中另一个极其重要的男孩子安排了盛况空前的豪华婚庆。归政后的慈禧太后为了让光绪帝放开手脚处理政事,选择了重修颐和园为自己下半辈子的安身之地。接下来,日本的明治维新围绕着军国化这个目的来展开,结果,慈禧太后、奕、李鸿章这一批童话中的喜羊羊们被彻底“杯具”了。李鸿章,作为晚清官场上的一代政治强人,却错用了外行丁汝昌来领导清帝国的海上长城北洋舰队。最终,毫无还手之力地完败在碰运气的日本联合舰队前。
1.重修颐和园妙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2.穷兵黩武的日本明治维新
3.可惜李鸿章戎马一生,却错用了丁汝昌
4.“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北洋海军
第四章 维新变法,出没于风波中的一叶小舟
甲午战争前夕,出现两个天字第一号牛人,孙中山和康有为。甲午战败后,李鸿章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于是,康有为策划了“公车上书”示威活动,拉开了晚清新一轮变法图强的序幕。随后,梁启超的悄然离去,最终导致湖南革新派的维新变法化为一泡幻影。“甲申易枢”后,朝廷政治形成礼亲王世铎为面具,醇亲王奕暗中操作的格局。孙毓汶试图把持军机,慈禧看穿孙的野心,将“清流”“翁门六子”重新引入枢纽。清军溃败平壤,清廷形势严峻。国危思良臣,慈禧决定对中央枢纽进行调整。于是,恭亲王奕这只垂老的雄狮再次复出。
1.牛人修理工,康有为
2.革新派的维新图强,终化为一泡幻影
3.袁世凯,一只潜伏的猛虎,睛光四射
4.有困难,找康哥
第五章 三度垂帘,慈禧老矣,尚能饭否
由于光绪帝的召见,康有为青云直上,成为“百日维新”的主角。光绪帝借助短短的“百日维新”,暴风骤雨式地把清帝国这个陈旧的行政摊子好好地洗刷了一番。但是,康有为想要获取切实的成果并非易事。在变法的前期中,均有赖于慈禧太后为他们鸣锣开道,扫除障碍。所以,一切变革措施只能围绕如何把大清国这幢破屋糊裱得更漂亮的主题来打开。这可不是维新派的真正目的。接下来,康、梁几个书生并开始了武力夺取政权。这时,慈禧太后领着她的娘子军从颐和园回到了紫禁城,把北京的局面翻了过来。光绪帝再次落入慈禧太后的严密掌控中。于是,慈禧太后开始了她生命中的第三次垂帘听政。
1.康有为青云直上,成为“百日维新”的主角
2.康、梁维新派三条夺权连环计,经不起慈禧太后的轻轻一戳
3.康、梁书生,武力夺权的尝试
4.由后台走向前台,慈禧太后的第三次垂帘
第六章 原本想玩火,谁知燎原为庚子大祸
戊戌政变后,康、梁等维新党人在海外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慈禧活动,抹黑慈禧太后的新闻报道层出不穷。对康有为无可奈何的慈禧太后便将怒火转向了无辜的光绪帝。这自然增加了软禁中光绪帝的生存难度。随后,“己亥建储”的既成,使得光绪皇位岌岌可危。“义和团运动”晚期发生了许多暴力事件。袁世凯出任山东巡抚,平息了山东义和团。然而,直隶义和团运动却意外蓬勃生长。直隶一乱,天子难安。由此,各地义和团仿佛扑火的灯蛾,直奔京城。
1.康、梁海外的反慈禧活动,有声有色
2.“己亥建储”政治事件
3.野火春风烧不尽的畸形义和团
4.在他国枪炮威胁下,政府首脑们能安然入睡吗
5.《辛丑条约》彻底击溃了大佬级人物李鸿章的精神与体力
第七章 新政虽然好,只是近黄昏
经过庚子事变后,慈禧对于西方的人与事,态度有了很大的改变。在朝野各种立宪力量的推动下,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朝廷顺应时代潮流,开始了史无前例的宪政改革。“丁未政潮”为慈禧太后这一生所经历的最后一次大的政治风潮。其间,“清流”一党跟朝堂中的袁世凯展开了针锋相对的斗争。晚清到终末期,地方上最有权势的三大总督为:湖广总督张之洞、直隶总督袁世凯、两广总督岑春煊。其中,阵势最磅礴者,是直隶总督袁世凯。慈禧太后决定宪政后,岑春煊、袁世凯等纷纷加入抢分政治蛋糕行列。于是,这一对江湖老油子便打起了擂台赛。
1.慈禧太后的新政变革
2.一位职业革命家的诞生:孙中山
3.清王朝的宪政改革
4.林绍年、翟鸿、岑春煊等领衔的清流势力,如山上的水仙花,倏忽萎死
第八章 清朝覆亡,是结束也是开始
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掌握清朝权柄达四十八年之久的慈禧太后终于放弃了尘世间不舍的一切,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世间不管多伟大、多风流的人物,最终的结局都不过是尘归尘,土归土,一黄土掩没风流。清政府的倒台,中国封建社会的结束,没有带来中国迅速的繁荣昌盛。辛亥革命后,中国一样没有摆脱传统的束缚。中国改革之路依然老态龙钟,步履维艰。
1.清美的落雪,同时送走了光绪帝与慈禧太后
2.尘归尘,土归土,一黄土掩没风流
3.改革之路,步履维艰
|
內容試閱:
|
少年同治帝的教育
人生岁月如梭,时光飞逝,即使气象疏阔之皇家也不过如此。转眼间,同治帝便从昔日那个懵懂无知的6岁小男孩,长大为情窦初开的翩翩美少年了。
慈禧的内心是欣慰的,至少她觉得自己这十数年的辛苦没有白费,她是对得起爱新觉罗皇家的,也对得起早死的夫君咸丰帝。
同治帝,名载淳,是咸丰帝的独生子。虽然自同治5岁那年起,慈禧太后即决心按照未来明君的模式来打造他。但是,慈禧太后绝不是一个刻薄寡恩的母亲。慈禧给同治聘请的教学班子,有礼部尚书前大学士祁藻、管理工部事务前大学士翁心存、工部尚书倭仁、翰林院编修李鸿藻等人,一年中除重大节假日,不管严寒酷暑,规定必须用半天时间到弘德殿中诵读诗书、习字作文。另外,同治帝还应该跟随礼部尚书倭拾珲部、左侍郎伊精阿臣、兵部尚书爱仁均等人学习满文、蒙古文;为了弘扬满族人的尚武精神,跟随一班贴身侍卫练习骑射功夫。同治帝的性情,偏于好动贪玩,侍卫们簇拥着他到外面练习骑射,或是偷偷地跟随着一班贪玩的王孙贵族在外面厮混时,他显得兴致勃勃,劲头儿很高。真正要他静下心来读一些孔孟理性之书,就有点难了,同治帝常常表现为哈欠连天,神情委顿。倭仁、李鸿藻等数位帝师对此颇无可奈何。
同治元年(1862年),帝师翁心存病逝后,当时在朝廷中担任詹事府右中允的翁心存的第三子翁同,被推荐入值弘德殿继续教小皇帝读书。翁同当时不仅承担为小皇帝教书之职,而且还与礼部右侍郎张之万、太常寺卿许彭寿、光禄寺卿潘祖荫一起为两宫皇太后讲解一本叫《治平宝鉴》的特编教材,据说,慈禧太后从《治平宝鉴》一书中领悟到许多治国的道理。因此,翁同、张之万、潘祖荫等与慈禧太后结下了君臣知遇之情。
《翁同日记》反映出16岁同治帝(同治十年)的读书状况,却是极其顽劣的:例如,日记中正月初七日记载:“晨读极散,因极陈(极陈,极力上言)光阴可惜,当求日进之方,上颔之而已,照常退。”正月二十九日:“……午初来,满书极吃力,午正二始毕,讲折尤不着力,真无可如何也!”二月初八日:“课题‘重农贵粟’,诗题‘东风已绿瀛洲草’,得洲字。文思极涩,初稿几无一字可留,且虚字亦不顺,复逐字拆开讲过,仍凑泊而成数段,未毕退。午正再入,坐四刻而不成一字。遂作诗,诗亦不佳。如此光景,奈何奈何!”
但是,慈安太后对此却并不十分介意。慈安的看法是,男孩子小时候哪有不好动的?过分拘束了小同治帝,损坏了小同治帝天然的灵动气息,反而不美。当时,弘德殿专司督促之责的王爷,为辈分很高的惠亲王绵愉。两宫皇太后怕小同治帝一人读书觉得无聊,便安排惠亲王绵愉的两个儿子奕详与奕谟入宫伴读。绵愉对于两个儿子奕详与奕谟的监督倒是颇为严格。小同治帝但凡有了顽皮的举动,惠亲王绵愉便让帝师们惩戒奕详、奕谟两个伴读,用竹尺很重地打他们的手心,希望可以起到“杀鸡吓猴”的作用。奕详、奕谟两个小家伙痛得杀猪般的号叫,小同治帝却不过在一旁幸灾乐祸地抿嘴而笑而已。事实上,慈禧太后先前也不认为同治帝的贪玩是什么特别的坏毛病。毕竟,两宫皇太后年纪轻轻守寡,两人就巴望着咸丰帝留下的这么一点亲骨肉,娇贵一点来养着,那也是人之常情。
据说,起先,关于小皇帝同治未来的教育方向,在清高层核心的内部曾展开过一次认真的讨论。这时,西风欧雨已然吹拂在中国这块古老的土地。恭亲王奕小心地提议:是否在君主的传统知识结构中引进一点全新的东西?让同治帝了解到在中华帝国之外尚有其他强悍尚武的西方国家,从而学习一点与西方国家有关的政治历史、经济地理、法律外交以及西方人的战争游戏规则?帝师倭仁、李鸿藻等人对于恭亲王的提议深恶痛绝。他们认为:在一种“君权神授”的传统国度之中,培养一个传统的儒家圣君那才是国运长治久安的根本;如果让小同治学习西方那些乌七八糟的思想,长大后的皇帝便会试图去践踏那些传统的统治规则,从而危及清王朝的统治根基。
于是,两宫皇太后便发函征求地方第一权臣曾国藩的看法。
此时内阁的规模为四大学士、三协办大学士,曾国藩以武英殿大学士高居群臣之首,下面依次为文华殿大学士朱凤标,体仁殿大学士瑞常,文渊殿大学士瑞麟;三协办大学士则依次为李鸿章、文祥、单懋谦。同治十三年之后,四大学士尽皆殁没,于是大学士中的排名更换为:文华殿大学士李鸿章、武英殿大学士文祥、体仁殿大学士宝、东阁大学士左宗棠。曾国藩之后,大学士的首席便改为文华殿了。左宗棠的资格原本足以顶起文渊殿大学士之遗缺,可是,大清高级职称委员会在审定左宗棠的资历时,发现他的学历仅仅只是一个举人,这是一个很大的欠缺,所以在拜相的时候便权且封了一个东阁,这令左大人私底下隐隐作憾。
事实上,晚清进入到同治、光绪两朝,政治机制转变为两宫垂帘加议政王辅政体制。慈禧太后为了防止权力的失衡,曾经动了不少脑筋,目的就是要防止下面的权臣欺负他们孤儿寡母、浸然坐大。具体而言,同治、光绪两朝,清政府政治中说话颇有分量者,大致可分成:奕、奕、奕、奕议政王大臣亲贵集团,地方督抚挂大学士衔的地方大佬,军机处,御前大臣,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等五套领导班子。其中的权力运行机制相当复杂,应该为晚清史研究者明鉴。大家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既相互协作,也相互制约;有时,慈禧太后自己也不能独自快然地高高在上,而是被这些权势集团裹挟着,身不由己地往前走。大家结成了一个很大的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既得利益政治集团。
由此可知,曾国藩在当时的政治中影响仍然很大。只是曾国藩的表态却十分谨慎。这样,他的倾向就未免有些守旧了:外面的世界虽然很精彩,外面的世界实际上也很无奈。皇帝是未来清王朝的一盏明灯,因此,在对皇帝的教育方针这一重大问题上必须谨慎。曾国藩的观点是,西式教育不过存在百年,而中国的孔孟圣贤之教有悠悠数千年的历史,可谓博大精深。在外界情况不明朗的前提下,小皇帝的教育自然应该以求稳为主。无论如何,培养一个懂得“礼与仁”的完美儒教仁君,那才是保证大清帝国的统治千秋万代传承下去的可靠保证。正好在这时候,倭仁为了展示自己进行克己复礼的强大的决心,在京城组织了一个叫作“食糠会”的高级俱乐部,规定入会的政府高官们最少必须每周吃两天以上的粗劣糠面,以显示他们的艰苦奋斗。倭仁此举大获慈禧太后的好感,恭亲王奕引进西式教育的提议由是被搁置起来了。
这样说起来,同治帝自6岁到14岁的这段时间,除了上班应卯式地给两位皇额娘在养心殿充当垂帘听政的道具;日子过得真的是无忧无虑。我们知道,清王朝历代的帝王,想要顺利地登上皇帝的宝座,都要经过一番剧烈的竞争,有时甚至是血淋淋的兄弟骨肉相残。但是,同治帝的条件却是得天独厚的。合法的皇位继承人只有他一人。两位皇太后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即使是有文化,两宫皇太后也不可能把所有的心血全部倾注在小同治帝身上。慈安与慈禧事实上是政治中的女人。政治,实际上是一项特别消耗人心神的游戏。如此,同治帝的少年儿童时代,就很过了一段逍遥自在的快乐时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