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編輯推薦: |
★ 原来生命是可以用来挥霍的
★ 一本无用的书,不催人前行,只邀你消磨时光;一本自私的书,只随性而为,不迎合市场。
★ 慢生活不是支持懒情,放慢速度不是拖延时间,而是让人们在生活中找到平衡。——“慢生活家”卡尔?霍诺
★ 慢生活是一种习惯;慢生活是一种态度;慢生活是一种信仰;慢生活是一种理念。
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步加快,生活的脚步不知不觉地快了起来,焦虑不安的心态使人与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大。感觉越来越迷惘:我们虽然达到了目的,可是却为什么没有收获快乐呢?
★ 阅读本书,你会明白,体味快乐和幸福的关键是:放轻松,让生活慢下来!
|
內容簡介: |
英伦一年的独特体验,原汁原味的生活呈现!
英格兰东北部的风雨小镇Newcastle、不落门锁的合租House、乏味的饮食、诡异的天气、英式的冷漠、如何能enjoy自己在英伦的360天里?阿E与你分享自己在英国的全方位生活记录!
|
關於作者: |
阿E,上世纪70年代生人,英文专业出身,喜读红楼梦,貌不惊人、身无长处,现在大学任教,常有愧对人生之感。
|
目錄:
|
2夏日漫漫
4购物记
5英国发达在哪里
8我的反恐意识
10老年人的天堂
12英国的雨天
14天下大同
15在英国:吃饭是为了活着
18终于看到泰恩河了
20去英国家庭做客
21英国的小苹果
22英国的印度阿三好多啊
23我的穿衣本土化过程
24我的混搭午餐
25今天臭美了
27最好吃的英国午餐
28北大西洋及旧货市场
30我所逛过的最大商场
31第一次去Durham
33早晨从中午开始
35咖啡馆里度余生
38酷爱户外的英国人
40忠心耿耿的英国男人
42旅行计划一箩筐
43我们都是外国人
45把工作留到最后的希腊人
47英国人和狗
48曼城记(一)
50饺子宴
52咖啡与失眠
53湖区归来无景色
58Globe Café的中国人
60来了一位新邻居
63曼城记(二)
65毕业季
67英国家庭做客之二
69Stella出走Birmingham所引发的江湖谍战
74伦敦之行之圣保罗vs.威斯敏斯特
76伦敦之行之大英博物馆
79伦敦之行之巴斯
82伦敦之行之温莎
85伦敦之行之伦敦塔和塔桥
87伦敦之行之牛津vs.剑桥
96伦敦之行之济慈故居和贝克街221号
100伦敦之行之白金汉宫
103 47 Stratford Road的BBQ派对
107苏格兰高地行:Nessy和GPS
110头发问题
112教会婚礼
114以阿尔卑斯山为据点的欧洲游之Morrillon
117以阿尔卑斯山为据点的欧洲游之Samoens,Sixt和Cascade du Rouget
118以阿尔卑斯山为据点的欧洲游之穿越勃朗峰到米兰去
123以阿尔卑斯山为据点的欧洲游之Les Gets和Lac Leman
126以阿尔卑斯山为据点的欧洲游之法国普罗旺斯
128以阿尔卑斯山为据点的欧洲游之伯尔尼
133以阿尔卑斯山为据点的欧洲游终结篇之日内瓦
135纽卡秋来早
138完美中秋节
141新人都爱搞卫生
143怨声载道的外国人
145一个人的操场
146上课从下午开始
147逛街的乐趣
150长长的书单
151庆祖国国庆,爬英国长城
154 Stella庆生
155到桑德兰听课
156家庭联席会议
158东正教的Service
159秋游约克
162桑德兰的口吃哥
163光荣负伤
164学术交流、AA会餐及世界真小
166神奇电饭锅
168烟花、电影及酒吧
169三个女人一台戏
171苏格兰边境的Weekend Away
180快乐小学生
182英式下午茶
184风景这边独好
185欧洲危机之我见
187 Barry 妈妈的Thanksgiving Service
188圣诞季
192冬日Bamburgh游
194House事务及英文吵架
195大风歌
196现场观球之纽卡腰斩曼联加狂风暴雨
198铁打的纽卡流水的游子
200 Globe Cafe的春晚
201龙年夜宴
202 Muntfield 小学的China Day
204唐人街上舞狮子
208 Creepy House里的 Weird People
209英国人的bullshit
211航海日记
214我的soup引发的派对
216教堂婚礼
218身边有个小财主
219 Barry的生日派对
220 Daffodil的季节
223 3月告别乱纷纷
225 Alnwick一日游
227 My Party,My Easter
228蓝天、白云、大海——北爱归来
230闲言碎语
231 Final Address
234 Afterword
|
內容試閱:
|
序一:慢生活
之前在国内不觉得,只知道周围每个人都很忙很累,老年人忙照顾孙子、忙跑医院,中年人忙事业、忙挣钱,年轻人忙工作、忙婚恋,小孩子忙作业、忙辅导班和悬在头顶的各类考试。我因为人笨力拙,更是觉得场面难以应付,最后竟然到了险乎抑郁的边缘,不得不仓皇逃离。
初到英国,别人都在忙着调时差,我却忙着调状态,什么状态?那种飘在棉花垛般的白云里面的晃悠悠的感觉,那种因为摆脱了以往的各种责任和束缚而无法为自己准确定位的失重感。好几天早晨醒来后,我都需要反复确认我确实是一个人躺在一个陌生国度的窄床上,纵然心中还有万千牵挂,却已都是鞭长莫及。后来才逐渐意识到自己已经完全切换到了另一时空,无异于重新投胎做人,索性静下心来,安心过另一种生活。
于是开始了我的英伦慢生活。
不再如以前心急火燎的起床上班,适逢暑期,整个房子里十点之前基本上声息全无,我刚来坚持了两天早起(其实也不算早,七、八点吧)后,就入乡随俗了。后来吃惊的发现,这些外国人不但起得晚、吃饭晚,更是可耻到居然利用大上午的黄金时间去逛超市,居然还是步行,晃悠悠……我不想如此浪费时间,想晚上再去,去了却发现超市居然关门了。
后来才知道,这里无论逛超市还是逛商场,都要趁大上午或者大下午这种“工作时间”,如果你想趁周末或晚上或早起来逛这些地方,多半会发现这些地方也在休息,这里也不会存在延迟闭店啦周末狂甩啦之类的好事,到了闭店时间,你晚走一分钟,店员的脸上都写满了不高兴……
遑论那种专门用来kill
time的各类咖啡馆和酒吧了,国内的咖啡馆、茶楼啥的也很热,但大都是多日不见的好友叙旧或者生意伙伴谈事情,这里的咖啡馆是单纯喝东西消磨时间的,常见老夫妻一人一杯红酒坐上半天的,也有不少一个男人擎杯咖啡出神发呆的,还有带孩子的女士相约着轻声聊天的。这都是白天的景象,到了晚上,这些地方就变成了另一种颜色,人员多数变成了年轻人,咖啡变成了啤酒,如果碰巧有球赛,整个酒吧会热闹很多,一人一杯啤酒,举头盯着电视,偶尔一声欢呼,但并不会如中国人那般狂放议论。
挂着café标志的牌子到处都是,从学校图书馆到大街的各个角落,从教堂的侧厅到作为名胜古迹构成部分的房间,大家随时都可以坐下来喝上一杯,如果肚子饿,就顺便吃点简单的东西,大半天的时间就这样过去了,而很多名胜如肯辛顿宫啦、莎士比亚故居啦等地的酒吧甚至需要排队或预约才能坐下来喝一杯。
以为夜生活很丰富,后来才发现只针对部分喜欢泡吧的人,大部分人晚上回了家就不再出门,九点过后的城市很是冷清,行人也很少见。周日更是奇怪,商店开门很晚,大家也都躲在家里不出门,我有次从城市穿过,走了10分钟的路程愣是没看到一个行人,当时已经是上午十点了。问别人,答曰有人是在享受家庭生活,有人是在hangover……
地铁或者公交上永远都有座位,不用早早在车门口等着下车,到了站点按停车按钮,然后走过去下车,司机还会给你招手再见。行人过马路,汽车会自动让行,即使你忘记按过街按钮,只要是人行道,司机都会示意你安心穿过,还面带微笑。逢上开车出行,也没见过加塞、抢道或者各种违章等现象,大家都在按照既定的次序,彬彬有礼的通过。当然,更大量的人根本不开车,这里,汽车好像是专为老年人和年轻人服务的,打扮精致的老头老太一起开车购物,年轻人开车兜风,很多中年人反而搭乘地铁或骑自行车上下班,当然他们的路途大都不会太远。
工作中也是如此,很多人的工作仅仅是一份工作而已。经常收到这样的邮件:“本人正在休假中,预计时间为某某日至某某日,期间不能及时回复您的邮件望海涵等”。各个大学的老师虽然没有所谓寒暑假,但从他们的形色来看,还是要比国内为了考核和职称而苦苦煎熬的同僚们轻松很多。旅游业在整个欧洲都很发达,这种旅游多数是自驾游,带着老婆、孩子以及狗,车顶上绑上划艇、摩托或者自行车,就一路驶了下去。
这种慢节奏也渗透进英国人的婚恋观念中,恋个十年八年而不结婚也是常有的事情。年轻人找对象,从认识到结婚,两年时间算是快的,大多数都要三年以上,秉承着认识、好感、追求、相恋、订婚、结婚等程序。大龄单身的男女也很多,三十多岁甚至四十多岁还从未结过婚的男人也大有人在,他们还都是普通人,有着一份平常的工作,在静静的等待缘分的到来。
这也许是因为英国人平均寿命长的缘故,六、七十岁的人还在工作的很多,如果说他们老迈辛苦,多半会遭到鄙视,因为他们觉得自己还很年轻。也是,如果人生要活九十年,何必急于非要在三十岁的年纪结婚、赚钱和买房呢?这也是为什么有很多年轻人在干着一份我们看来根本不算正经工作的工作,他们觉得喜欢,他们不那么急于settle
down,不那么急于确定自己的方向,他们允许自己有更多的选择。
饮食也是如此,英国的下午茶本来就是消磨时间的产物,在精致的餐厅里,主人慢条斯理地介绍着每一件器皿的来历以及每一种糕点的作法,顺便和客人聊一聊世界各地的奇闻异事,不亚于中国的功夫茶了。如果到了餐馆,侍者带你就坐后就不见了,如果你不招呼似乎他们永远不会过来问你要点什么,由着你在那里慢慢的翻看菜单。而且正式的餐厅三道菜要分三次来点,每一道都要换一套刀叉,心急的中国人往往在第一道就快把自己填饱了,不想后续节目源源不断,到了最后的甜点时大都会遗憾自己吃的太快太饱了。说法国一餐饭吃六个小时可能是夸张,但英国饭店吃上两三个小时一点也不为过。因为趁每道菜的间隙,你还可以欣赏墙上的油画或店内的装饰,大都很有艺术和文化品味。
这里的时间似乎也放慢了脚步,一八几几年的建筑到处都是,还都在使用中。随便一个房子,都有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的历史。在街上穿行,绝对是周围新建筑少而老建筑多。当然,他们的建筑速度也是放慢的,四五层的一栋楼居然能盖两三年,当然完工后它们的使用寿命也会在上百年。
Take your
time似乎是英国人的口头禅,回信不着急,起床不着急,吃饭不着急,恋爱、结婚不着急,挣钱、还贷不着急,甚至发明思想也不用着急,似乎他们更相信时间的累积和岁月的检验。这是个沉默的民族,每个人都在安静地过着自己的日子,坚持着自己小小的心灵世界。
在这样的环境里,我也禁不住慢了下来,沉了下来,觉得自己的心又回到了原来的位置,每天都会有一种踏踏实实的感觉,一种愚钝而平和的感觉,一种真实的感觉。
序二:闪亮的日子,散漫的日子
想起那段日子,就突然想到了王蒙在《青春万岁》中把青春比作“闪亮的日子”的话,而我的那段日子所以闪亮,也许是因为那也是一段散漫的日子,也许唯一可以与之媲美的就是我的初中时代了,那也是一段混沌无为的时光,但却是非常真实的快乐,而且是一种自觉的快乐,一种宁愿考试名次倒数也要去同学家田里偷摘西红柿的快乐。想不到人到中年,仍有机会放纵一把,重温一次忘掉世界规则的日子,时空穿越说的就是我吧。
这也是我成年后唯一的一段没有主题的日子,不再为自己设立具体的目标,也不再为自己下达任何阶段性的任务,记得一位名人说过,生命是用来挥霍的,只有挥霍的时间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时间。当我第一次在47
Stratford Road的清晨里醒来,面对茫然未知的300多天,我决定做一个自私的主人。
这是一段散漫的时光:我和屋子里的外国邻居一起睡懒觉,和新认识的希腊朋友去逛不靠谱的街,和同胞们计划周密的去旅行,去旧货市场淘便宜货,一个人去看艺术展,去市里的图书馆去借书,坐在市中心的长椅上看街头艺人表演,从住处一遍遍的步行至市中心,去教堂朝拜,去当地人家做客,到团契聚会蹭饭,晚上坐火车去另一个城市听课,自己去中国超市买挂面,用红烧的方法来做虹鳟鱼,还去参加各种名目的party,夏天的时候一天吃四顿饭,冬天的时候一天吃两顿饭,去赏心悦目的大操场长时间的散步,随心所欲的乱穿衣服,坐在儿童公园里荡秋千,到Morrison超市去发现最便宜的猪排和鸡蛋。最舒服的是因着外国人的身份,可以以最正常的表情做这些事情,当然也许这些事情在这里本身也是常态。
这也是一段闪亮的日子:在邻居的邀请下第一次参加一无所知的聚会,踌躇无措间受到同胞和当地人的热情接待;思乡时听着邓丽君剁着大白菜包饺子,惊得一楼层的邻居都来参观;节日在刘老师家吃着他从海边捡来的海带以及从公园挖来的韭菜,觉得亲切无比;早晨被刺耳的警报器惊醒,某位邻居面包片又烤糊了;和胡老师一起躺在风景优美的湖区牧场,头顶蓝天啃着填上老干妈的法棍面包;无意参加邻居的烧烤派对,躲避不迭后却发现自己俨然主人一枚;第一次骄傲的开支票;第一次当纸牌场里的常胜将军;第一次近距离观察黑人,发现他们的头发是分簇生长时的吃惊;早餐间隙邻居们互相挖苦的笑话以及为了house
事务而爆发的激烈争吵;在桑德兰所enjoy的每一次讲座,课后和同学们在寒冷的夜风中因为某个话题而大笑;冬日的夜晚,当地朋友邀我吃饭喝茶,慰我思女之情;热情的Stella帮我布置房间、帮我理发,甚至花费几十磅陪我到曼城喝咖啡;第一次看曼联球赛后的狂风暴雨;第一次发言告别,有听众忽然流泪;在最后一次聚会上,曾带来无数尖叫的纸牌却掩不住淡淡的悲伤;最后一个早晨,一贯愤世嫉俗的P大叔感叹that’s
the end of an era,我却已归心似箭。
这一年里懒散是常态,闪亮是点缀,这些事件如同一粒粒小小的珍珠,使得我这一年的生活显得流光溢彩。这是休整的一年,我彻底放松了自己的身心,克服了自己的心理痼疾;这也是收获的一年,我时时可以感觉到自己的成长,更收获了真挚的友情和宝贵的知识。这一年如同是上天赐我的礼物,让我重新做了自己,更让我重新认识了世界。这是欢笑的一年,也是思考的一年,对这一年,我将始终心怀感恩。
这也是一本自私的小书,只为记录那段时光的生活点滴和一时感触,以时间先后为序,以日记为体,不限主题,不拘篇幅,不务严谨,只求随性、真实,聊资方家一笑。
可以步行丈量的城市
不但英国,欧洲的城市大都很小,小的超出了我们的想象。什么日内瓦、伯尔尼、米兰、牛津、剑桥、曼彻斯特啦,这些对国人来说如雷贯耳的国际化名字,等你到了会发现这些地方是如此的小,小到如果没有代步车也完全不用着急,因为只要你脚力不算太差,用脚步丈量是完全没有问题的,真是既环保又享受。因为步行观光和坐在所谓观光车里走马观花绝对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感受。而且欧洲人是喜欢走路的,因此并不会落单。
初到纽卡斯尔,以为至少是个中等城市吧,当然这个中等城市的概念是中国的中等城市的概念,觉得至少是类似于省会这个层次的,因为有机场嘛,地图上看也很醒目。半夜到了担心找不着家门,就请人来接,想不到打车一会儿就到了。一下车就觉得恍然到了另一世界,空气清新,绿色满眼,山路蜿蜒,门口停住一看,居然是一栋两层的带阁楼的house,心里顿时觉得很是异域,因为虽然夜色朦胧,但影视中常见的小花园、小栅栏、百叶窗、玄廊门赫然就在眼前了。
第二天起来就去找超市,虽然别人说很近并为我大概指了方向,但仍然下意识的觉得要步行很久,想不到真的很近,转过一条街拐个弯就到了Morrison,连十分钟都不到,发现里面主要是食品,我想找的睡衣和拖鞋却没有发现,以为自己漏了眼,别人告诉我需要去市中心的另一个超市才有。我诧异超市里居然没有这类生活用品,人家诧异我居然在morrison里找衣物,心里想着哼哼英国的超市也不过如此,还不如国内我家门口那家大,东西还不全。但买双拖鞋都要到市中心这个事实还是吓了我一跳,想着自己住的这个地方得多偏僻啊!
第二天果然被人带着去了市中心,却发现并不真正远,走路半小时吧,关键是路上很美,穿过一个绿茵茵的大公园,就是私家花园围绕的住宅区,然后过一个天桥,再穿过没有围墙的大学,就到了商业云集的northumberland
road,除了两侧林立的商店,还有一个几乎无所不包的叫做elden square的shopping mall。
想不到这一走几乎奠定了以后一年的生活方式,凡此以后,商场啦火车站啦河边啦处处都要走着去,主要是觉得走着挺好,既锻炼身体,还可以顺路看看风景,除了去远郊乡村或者机场,很少搭乘公交或地铁,倒是省下了不少银子,因为英国的交通费还是很不菲的。
从大学图书馆拿到了城市地图,几大区域分明,图书馆、餐馆、银行、公园、影院、美术馆、博物馆、学校、桥梁、河流历历在目,貌似很遥远,但一对照自己住的地方的距离,就发现这些地方其实都在可以步行的范围内。当然后来的步行实践也完全印证了这一点。
不但我们喜欢走路,当地人也喜欢走路,尤其是学生,无论男女,人人一个大背包,有的男生甚至会提着一个酷似旅行包的大家伙,好像一下课就要冲进健身房一样。他们走路的速度完全称得上“飞快”,踩着一双平底鞋,倏忽的就从你身边超过去了,一会儿就不见了身影。
文化研究学者说人的一切都是后天习得的,甚至包括走路和吃饭,此言非虚,因为虽然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人都会走路,但走路的姿势是完全不同的,比如这里的英国人走路的姿势和中国人就完全不同,中国人讲究四平八稳、一步三晃,英国人大都身体笔直、迅疾如风,我们走路无论心里多急都像是在散步,而他们即使在去看电影的路上也像是在抢命。
日不闭户与警察难见
日不闭户是确有其事,那是在温德米尔湖区旅行的时候,几经辗转,住进了一家家庭旅馆,到了最后一天需要退房的时候,发现还可以匀出一些时间再去附近山顶逛逛,于是和老板娘商量是否可以把大包小包先寄存下,等逛回来拎上直奔火车站。老板娘一口应承,我们问放在哪里,她说就放在门口走廊吧,以防你们回来找不到我反而取不走了,我说那我们回来您真不在家怎么办,她说我不锁大门,你们来了直接取走就行了。我们大惊,即使我们不担心其他来往的客人动我们的东西,这个老板娘凭什么不担心已经结账离开的我们动用别人或者她自己家的东西?
甚至在放的时候,我们心里还是有些打鼓的,觉得这种已经check
out后的交易不过是人情,一旦丢了人家多半是不会负责的(当然如果在国内的话,人家估计一开始就不会同意放,担心惹麻烦)。不过话已经说了,确实也没办法背着这些东西上山,只能听老板娘的安排,把东西放下就出了门。
因为轻身熟路,玩的很是尽兴。吃过午饭回来取东西时,按门铃不应,一推,门果然是开着的,我们的东西赫然在目,一面清点,一面楼上楼下的找老板娘道谢告别,各个公共房间找遍了也没找到,看来人家确乎是出了门。因为时间紧迫,只能把东西搬出来上路,想着这些人真是对人对己都很放心啊!还有我们上蹿下跳了好几趟,里面住宿的客人愣是没出来一位,当然也许是出门玩去了,但是早餐的时候明明看到好几位啊,难道都没在家?
现代社会,夜不闭户是不可能的了,就是这种日不闭户也让我稀奇了半天,觉得在国内根本就不可能。国内的各种防盗窗、防盗门以及各种监控设备不但把坏人隔在门外,也把好人们相互隔开了,有了防盗门以后,邻居们都不好意思随意串门了,受不了对方在窥视孔里先把自己打量一番的目光吧。
刚住进纽卡我租住的房子的时候,常常觉得恐怖心惊,因为房间里没有外锁,只有一个小插销供自己进屋以后使用,外出时只能扔下一屋子东西、关上房门就走,还好公共大门口有个锁,可是里面住着好几位房客啊?也不知能不能放心。到了大街上,走了半个城市,警察也没见到一个,这个心惊啊!想着如果真碰到坏人,该向谁求救啊?
最有意思的是刚来时,需要到警局注册,我心想那一定是附近的派出所了,问了一圈人才知道附近根本没有,貌似整个城市只有市中心的一个警局,于是边走边问,更可笑的是,路上遇到好几个本地人(包括我的在此地生活了半辈子的导师),根本不知道自己城市唯一的警察局在哪里,只说大概在某某位置,搞得我以为那个地方多遥远,多不好找,到了才发现明明就在街角吗?这些人不知道警局在哪只能说明一件事,那就是这个警局和他们的生活没有太大关系。我们说看不到警察好没有安全感啊,他们说没事需要警察干什么。
不过住了几个月之后,看到的警察就多了,常常看到结对步行巡逻的警察,我居然凭空感到亲切,每次见到都忍不住主动打招呼,就差说上一句“同志们辛苦了”。后来知道,这和伦敦的那场骚乱有关,后来,也时不时可以看到巡逻的警车了,不过他们从来不鸣笛闪灯啥的,至于那些骑着高头大马巡逻的警花们就更像是一道亮丽的城市风景了。
找不到工作的和不工作的欧洲人
在英国这一年,正赶上欧洲闹金融危机,原来并不关注,只是后来发现身边的欧洲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这几个危机闹得凶的国家如希腊啦、意大利啦、葡萄牙啦、西班牙、东欧啦。因为有欧盟户口,来往便利,这些人都涌进英国找机会。但想找份工作并不那么容易,可能以前日子过得太自在了,欧洲人根本吃不了苦,英国政府也不是特别鼓励。因此,年轻点的大都转化为上学了,在国内拿了一个学位,再在这里读一个,暂时缓冲一下危机,将来也好就业。年长点的就不好说了,似乎人人都在找工作,一直都在找工作,时间长了,找工作本身似乎成了他们的工作了呵呵。认识几个人,原来还时时问问工作找到怎么样了,时间长了,自己都不好意思问了,因为一直没找到,但人家也没有饿死,而且风花雪月的心情一点也没改变,该喝啤酒喝啤酒,该喝红酒喝红酒呵呵。
没有积蓄的年轻人就没那么好脾气了,找了几次工作碰了一阵钉子后,就开始抱怨,骂自己的政府无能,骂英国政府排外,顺便还给自己的国家开出N张药方,但据我听来,全部大而无当,有的甚至扬言要革命。如果不幸一堆希腊人或意大利人坐在一起,情形更是热闹,这两个国家的人是出了名的爱空谈、爱批判。人手一杯红酒,聊起政治局势来头头是道,说起政府腐败来咬牙切齿,说他们不爱国并不属实,但是他们的药方和计划往往在第二天醒来以后烟消云散,个人还会继续自己的日子过下去,仿佛昨晚的一切不过是场talk
show。
在英国:吃饭是为了活着
英国没有美食天下尽知,刚来时与大家在厨房,看到各做各的,貌似很热闹。我问Is there anything
English?大家都会意而乐。到了这里发现超市里食品卖的多的不是蔬菜大米油面或各色调料,而是大量的打好包装的半成品。什么比萨啊、沙拉啦、面包啦、果酱啦、鸡腿啦、意面啦、牛奶啦,这些人从超市把这些东西买回去放在冰箱里,啥时候觉得饿了就拿出一包,或者放入微波炉或者放入面包机或者放入烤箱,几分钟后铃声一响,取出来放到盘子里就开始吃。烹调的乐趣全无,食品的滋味也无。因此,这里的中国餐馆、意大利餐馆、法国餐馆里到处都是英国人。
除了花在烹调上的心思没有,吃饭的数量也极其随意。早饭我看这里十点以前几乎是没人吃的,貌似大家九点以后才会起床,十点以后吃一顿早中混合餐,大家都开始工作,十二点自然是不饿的,当然也就没有午餐了,下午五六点或者更晚大家会吃点东西,晚上啥时饿了再啥时吃。我一次在办公室办事拖到十二点,以为耽误了人家的午餐时间,他们说他们并无必要非得十二点左右吃午饭。
大学里的孩子们也是如此,学校里没有大食堂,但各个教学楼、图书馆都有那种可以买到小吃的小卖部,他们就随时买随时吃,好像没见定点去食堂排队买饭的中国式奇观。
总之,在英国吃饭已经达到了一种境界,这种境界就是:吃饭不是为了享受,是为了活着。
ps:那种活着是为了吃饭的美食家在这里会到处找根绳子上吊的。
早晨从中午开始
在英国,很多人的早晨是从中午开始的,这也是brunch这个词的由来吧,十点以后起床很常见,有的甚至拖到12点以后,不用工作的人起床梳洗后就慢慢走到一家咖啡馆,要上一杯开胃酒,再点一餐饭,这里下午4点之前都算午餐。吃完以后就可以开始一天的活动了,或者逛街或者看演出,或者就在咖啡馆里会朋友,或者就是呆坐着看书喝东西。另一顿饭晚餐(dinner)可能要等到8、9点钟,这顿饭估计是在家吃的,因为那个时间我在公园散步基本看不到人,10点钟以后才开始真正黑下来。
这里的下午太长了,如果从中午12点算起,到晚上12点足足有12个小时的时间啊,在国内基本等于一天了。如此长的下午基本吞并了上午和晚上,所以在这里下午才是王道。上午店里服务员很少,客人也少,中午一点或者三点之后,顾客如流,服务员人数大增。结束了上午班的职员们也加入到休闲大军中,再加上三点就已经放学的孩子们,直接导致了街上熙熙攘攘的局面。
咖啡馆里度余生
咖啡馆在这里的地位很重要啊,简直是英国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可以说大部分英国人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各种咖啡馆里度过的,cafe的标志随处可见,除了大街上随处可见的各种风格的pub,剧院、教学楼、图书馆、游艇、城堡、甚至古老的教堂到处可以看到或大或小的coffee
house。里面无一例外全都是高朋满座,没有一家不受欢迎的。
我也委实喜欢这种高度休闲的场所,无论室内还是室外,点一杯咖啡或茶或其他light
drink,极目远望,欣赏着风景(这里的风景到处都是啊),听着旁边各个角落的窃窃私语,其实桌子很近,但奇怪并没有噪音,貌似这里的人讲话都用降调。除了年轻人的桌子声音稍大点,中年人或老年人的桌子很安静,常见老两口端坐在一张小桌上,各拿一只酒杯,静静的品酒,互相基本不讲话,但场面确实很温馨的说。国内的咖啡馆啦酒吧啦基本上年轻人的天堂,但这里老年人也很多,而且多是中年以上的两口子,当然孩子很少,除了仍然躺在婴儿车里的。
这里的咖啡馆俨然成为一种文化(无怪乎文化研究的一批人重点研究街心公园和咖啡馆),我上次去tyne
mouth的跳蚤市场就发现一本介绍英国一些著名酒吧的著作(再看到了一定买下)。如果你看旅游指南,著名景点的咖啡馆居然需要预定,可见其受欢迎程度,也是,想象着《福尔摩斯》《哈利波特》之类作品可都是在咖啡馆里写出来的啊!
忠心耿耿的英国男人
在国内见惯了餐厅、商场、超市、小店里的女售货员,想不到这里享受到的却是典型的绅士服务。高大的英国男人出现在上述各个区域,充当耐心的服务生角色。其中最辛苦的要算各个服装店里的男生,小心翼翼而又勤劳的侍奉着自己的顾客。因为虽然每个店里看店的男士多,但是购物的却多是女士,而且女士相当的无礼,试过或看过的衣服随手一扔,半挂在衣钩上的,落在地上的,甚至于踩上几脚的,到处都是。试衣服更是无所顾忌,一个人往往抱一大摞直奔试衣间,试好后只取自己相中的,那些被淘汰的就随便一挂。这时就可以看到男士的任劳任怨了,他们飞快地推着长长的衣架赶过来,把这些衣服飞快地挂上去,推到一个固定整理的地方,等到熨烫处理后重新上架。这些男士大都黑色工作套装,非常职业化,步履匆匆,根本不会面带不悦,如果遇上询问,必定是极其负责的把你带到相应的区域。超市的男士也是如此,有条不紊的把货物上架、转移、整理;餐厅里的帅哥也都态度可亲,系着黑色的围裙很麻利的收拾着桌子和盘子。
据我观察,除了特定柜台如化妆品专柜女性服务员多些,其他各地反而是男士更多。真不知道女孩子都在从事什么工作?或者根本不工作?反正生了小孩的女人是暂时不工作的。
大街上执子之手散步的夫妇比比皆是,无论妻子年轻漂亮或者老态臃肿,这些绅士们统统都是目不斜视,对自己的妻子却是低声细语、关怀备至。不像国内男女牵手散步逛街基本局限在婚前,婚后散步时男人的眼睛更像美女跟踪器呵呵
英国人和狗
到这里时间不长,发现狗在英国家庭中的地位极其重要。一个家庭的标准构成貌似应该包括:父母、孩子(一般两个)和一条狗,狗的品种虽然不一,但统一的都是油光水滑,非常滋润。以前我看到这么水灵的狗,都会忍不住问是不是经常洗澡,他们都会回答,并不需要,一两周一次吧,因为狗可以自己清洁自己。
在附近的公园散步,发现真正来散步的当地人并不多,凡是他们出现的时候,身前身后必定撒欢跑着一条狗。他们喜欢拿木棍啦、水瓶啦等随手可及的东西作为道具,逗引着自己的爱犬完成一系列的指定动作,非常乐在其中。
地铁上也会看到带狗旅行的人,而且这里的小狗不多,大多是人高马大的大型犬,但统一都如翩翩绅士,非常安静文雅,几乎没有听到过狗叫。有一次碰到一个少年遛狗,就问他这里的狗是不是都不会咆哮咬人啊?他马上自得回答,我如果让他咬他就会咬,如果看到有人伤害我,他也一定会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