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汗青堂丛书138·帝国的切口:近代中国口岸的冲突与交流(1832-1914)
》
售價:HK$
127.4
《
人世事,几完缺 —— 啊,晚明
》
售價:HK$
115.6
《
樊树志作品:重写明晚史系列(全6册 崇祯传+江南市镇的早期城市化+明史十二讲+图文中国史+万历传+国史十六讲修订版)
》
售價:HK$
498.0
《
真谛全集(共6册)
》
售價:HK$
1156.4
《
敦煌通史:魏晋北朝卷
》
售價:HK$
162.3
《
唯美手编16:知性优雅的编织
》
售價:HK$
54.9
《
情绪的惊人力量:跟随内心的指引,掌控情绪,做心想事成的自己
》
售價:HK$
50.4
《
棉的全球史(历史·文化经典译丛)
》
售價:HK$
109.8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本能使学生丰富知识、破除迷信、净化心灵、提高素质,形成高尚道德情操的正能量教材。通过对科学史中科学方法的考察,如假说方法、观察与实验方法、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方法、系统科学的方法及TRIZ理论、博弈论和数学建模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动手能力,培养终身受用的良好习惯。
本书在国内外同类书籍中具有独到之处,除了可作为高等院校本科生教材外,还可作为高职生的选编教材,以及其他对科学方法有兴趣的研究者的参考用书。
|
目錄:
|
绪论
0.1 科学概述
0.1.1 关于“科学”一词的考证
0.1.2 科学的定义
0.2 科学与宗教
0.2.1
诠释宗教
0.2.2 宗教孕育着科学
0.2.3 和平共处的年代
0.2.4 被蹂躏的科学
0.2.5 科学的曙光
0.2.6
最终从宗教中成功独立出来
0.3 假科学、伪科学和反科学
0.3.1 假科学的含义
0.3.2 伪科学的含义
0.3.3
反科学的含义
0.4 科学与技术
0.4.1 技术的含义
0.4.2 技术发展脉络及词源考证
0.4.3 技术的抽象性
0.4.4
科学与技术的联系
0.4.5 科学与技术的区别
0.5 科学方法三问
0.5.1 是什么
0.5.2 为什么
0.5.3
怎么做
课后思考
第1章 科学方法从何入手
1.1 方法与方法论
1.1.1 方法
1.1.2 科学方法
1.1.3
方法论
1.1.4 科学方法论
1.1.5 方法与方法论的差异
1.2 科学发现从问题开始
1.3 哲学方法及其历史地位
1.4
科学评价与技术评估
1.4.1 科学评价
1.4.2 科学理论的评价标准
1.5 科学方法的价值判断
1.5.1
科学精神
1.5.2 科学态度
课后思考
第2章 科学假说
2.1 大胆提出假说
2.1.1
科学假说的特征与作用
2.1.2 科学假说的形成
2.2 小心检验求证
2.2.1 科学假说的证实
2.2.2
科学假说的证伪
2.2.3 科学假说的评价
课后思考
第3章 观察与实验
3.1 观察
3.1.1 观察概述
3.1.2
观察的主观性
3.1.3 观察的客观性
3.2 观察与理论的关系
3.2.1 观察渗透理论
3.2.2
理论以观察为基础和源泉
3.3 科学实验
3.3.1 实验方法的兴起
3.3.2 观察与实验的比较
3.3.3 实验的类型
3.4
实验选择案例
3.4.1 导致新假说问世的实验
3.4.2 可以促成不同的学术观点互相竞争的实验
3.4.3
定性实验和定量实验
3.4.4 理想化实验和思想实验
3.4.5 结束语
课后思考
第4章 科学思维的逻辑方法
4.1
比较与分析
4.1.1 比较
4.1.2 分析
4.2 综合与概括
4.2.1 综合
4.2.2 概括
4.3
归纳与确证
4.3.1 归纳
4.3.2 确证
4.4 演绎方法
课后思考
第5章 科学思维的非逻辑方法
5.1
形象思维
5.2 直觉思维
5.2.1 直觉思维概述
5.2.2 直觉思维的特征
5.2.3 直觉思维能力的培养与强化
5.3
潜意识与灵感
5.3.1 潜意识
5.3.2 灵感
课后思考
第6章 系统科学方法
6.1 系统论
6.1.1
系统论的含义
6.1.2 系统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6.1.3 系统论的基本概念
6.1.4 系统论的主要观点
6.1.5
系统方法及其应用
6.2 控制论
6.2.1 控制论的含义
6.2.2 控制论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6.2.3
控制论的基本概念
6.2.4 控制论的基本原理
6.2.5 控制论方法及其应用
6.3 信息论
6.3.1
信息论的含义
6.3.2 信息论的产生与发展
6.3.3 信息论的基本概念
6.3.4 信息论的基本原理
6.3.5
信息方法及其应用
6.4 小结
6.4.1 “老三论”及其相互关系
6.4.2 “老三论”的作用与意义
课后思考
第7章
自组织理论方法
7.1 耗散结构理论
7.1.1 两种物理图像与时间箭头
7.1.2 耗散结构的含义
7.1.3
耗散结构形成的条件及特征
7.1.4 耗散结构理论的应用与方法论启示
7.2 协同论
7.2.1 协同学的含义
7.2.2
协同学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7.2.3 协同学的发展及应用
7.3 突变论
7.3.1 突变概述
7.3.2
突变论的创立与发展
7.3.3 突变论的基本思想
7.3.4 研究突变现象的数学方法
7.3.5 突变论的应用与发展
7.4
小结
7.4.1 “新三论”及其相互关系
7.4.2 “新三论”的系统方法特征
课后思考
第8章 TRIZ理论与创新思维
8.1
TRIZ理论产生的背景
8.2 TRIZ理论综述
8.3 TRIZ理论的主要内容
8.4 技术系统八大进化法则
8.5
40个发明原理
课后思考
第9章 博弈论
9.1 博弈概述
9.2 游戏概述
9.3 囚徒困境
9.4
零和博弈
9.5 纳什均衡
课后思考
第10章 建模方法
10.1 数学建模概述
10.2 建模的意义与方法
10.3
有关自然数的几个模型
10.4 函数建模
课后思考
参考文献
后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