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武当内家散手
》
售價:HK$
50.4
《
诛吕:“诸吕之乱”的真相与吕太后时期的权力结构
》
售價:HK$
99.7
《
炙野(全2册)
》
售價:HK$
78.2
《
女人的胜利
》
售價:HK$
55.9
《
数据有道:数据分析+图论与网络+微课+Python编程(鸢尾花数学大系:从加减乘除到机器学习)
》
售價:HK$
266.6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3.8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0.6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 香港中华书局百年典藏,全套50册;跨越经典巅峰、引领国学变革
★ 独一无二的权威创作团队,国学泰斗饶宗颐名誉主编,集结两岸三地空前阵容,全球汉学界的顶尖学者倾力打造
★ 深具国际视野,展现中西文明的碰撞与交融,以现代眼光、世界眼光、未来眼光来抚慰人心的摩登新国学
★ 贴近当代社会的解读,挖掘古代国学经典的当代意义,浮躁社会的醒世箴言,迷茫心灵的治愈良药
★ 老少皆宜,修身必读、学习必备,导读、原典、注释、译文、赏析与点评、名句索引、插图等一应俱全,解读全面专业权威。真正读懂伟大思想、受益一生
★ 诗书传家久,国学继世长,双色印刷,装帧典雅,用纸考究,附全彩阅读指南,馈赠佳品、传世国学典藏
|
內容簡介: |
中信国学大典(50册)是中信出版社引进自香港中华书局的一套深具国际视野、贴近当代社会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藏书。中信国学大典延聘国学泰斗饶宗颐为名誉主编,邀请海内外知名国学家担任经典的选编、导读及译注。中信国学大典既收录了《论语》、《老子》、《孙子兵法》、《孟子》、《庄子》等不可不读、不可不知的中华经典名著,也囊括了《周易》《史记》《三国志》《资治通鉴》《汉书》等耳熟能详的经典作品。《韩非子》是战国末期韩国法家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大部分为韩非自己的作品。《韩非子》一书,重点宣扬了韩非法、术、势相结合的法治理论,达到了先秦法家理论的最高峰。“中信国学大典”之《韩非子》,学者陈耀南在进行导读的同时,还加入了现代化的解读,令古老的经典有了现代化的韵味,别有新意。
|
關於作者: |
陈耀南
香港大学哲学博士。曾任职香港大学教授,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科学研究所高级讲师、台湾中兴大学中文系教授、中正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居澳洲。已刊书籍四十余种,包括《典籍英华》、《魏源研究》、《学术与心术》、《中国文化引论与篇章》、《中国文化对谈录》(正、续)、《应用文概说》、《清代骈文通义》、《文镜与文心》、《文心雕龙论集》、《古文今读》(正、续)、《古文赏析》、《唐诗新赏》、《陈耀南读杜诗》、《陈耀南读孔子》、《陈耀南读孙子》、《中国人的沟通艺术》、《读中文看世界》等。
|
目錄:
|
《韩非子》导读
初见秦
主道
有度
二柄
扬权
八奸
十过
孤愤
说难
奸劫弑臣
备内
南面
解老
喻老
说林上
说林下
观行
功名
内储说上七术
内储说下六微
外储说左上
外储说左下
外储说右上
外储说右下
难一
难二
难三
难势
问田
定法
说疑
诡使
六反
八经
五蠹
显学
忠孝
人主
心度
名句索引
|
內容試閱:
|
《韩非子》导读①
说难终不羡韩非
西人当初只因听说“遥远的东方有个‘秦’”,于是就称之为Chine或China,不知道这王朝竟如此短祚从尽并诸国到亡灭,只不过十五年(公元前二二一至前二七),但又如此幽灵不散“祖龙魂死业犹在”、“百代多行秦政治”,君主世袭、专制独裁竟绵延了两千多载!
毛泽东这两句诗(《读封建论》,一九七三),描绘了中国政治历史核心,查究下去,就必然迎出了“祖龙”(“始皇”的同义词)以至历代专制政治的辩护士和总设计师“韩非子”。
一生可悲的韩非,死于他的知音人秦王嬴政狱中(前二三三)。十二年后中国统一于“地形利害”和“号令赏罚”都远超六国、因而最后成功的秦。秦王遂有“始皇”尊号。又十三年,始皇死(前二一)。再三年,秦亡汉兴。八十多年后,司马迁在《史记》中将韩非与老子、庄子、申不害合传,这样地记述: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与李斯俱事荀卿,斯自以为不如非。非见韩之削弱,数以书谏韩王,韩王不能用。……故作《孤愤》、《五蠹》、《内外储》、《说林》、《说难》十余万言。……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秦王悦之,未信用。李斯、姚贾害之,毁之曰:“韩非,韩之诸公子也。今王欲并诸侯,非终为韩不为秦,此人之情也。今王不用,久留而归之,此自遗患也,不如以过法诛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韩非欲自陈,不得见。秦王后悔之,使人赦之,非已死矣。
申子、韩子皆著书,传于后世,学者多有。余独悲韩子为说难而不能自脱耳。
一个“悲”字,真的贯串了韩非的人生!
非常聪慧、早熟、敏感的他,却生在高贵、堂皇而又复杂、虚伪的宫廷环境,听厌了美妙的言谈,看惯了丑恶的真相;不想逃遁于情欲,放逸于艺术,他关心政务,热切改良,却又生于世局大转型的前夕,处身君庸臣贼而又贴近虎狼之秦、国亡在即的弱乱之邦,却又不忍、不能如他人的暮楚朝秦,舍离祖国。先天与童年的原因,严重的语言障碍,他好学、能文,从业于大儒荀卿,交上了同学李斯,从性恶、隆礼之说一滑而下,变本加厉,对人性、仁政,全失信心,卒之转到任法、尊君的极端,以至残酷寡恩,害人害己!
早已有许多人慨叹:聪明饱学如他,竟想不到(或者不以为意):李斯本是小吏,富贵权位所在,事秦事楚无别,所以英主可以羁縻;韩非是国之世族,休戚相关,血浓于水(即如屈原之于楚),所以雄猜之君,终不能信他可以为己所用。韩非轻身入秦,不免与李斯(以至姚贾)利害冲突,更以疏间,难怪宋代黄震《日钞》讥叹:“送死秦狱,愚莫与比!”韩非死后,李斯权位更固,继续辅佐秦王推行韩非理论。到秦皇一死,李斯又被所矫旨拥立的二世信更奸恶的赵高而害得全家惨死!
李斯、韩非,以至前此的商鞅、吴起等法家人物下场往往如此!不过,因为书写得动人,又从未掌握得位,所以多一点获得同情的,还是韩非。
中国第一个极权皇帝,欣赏他,自然也疑忌他;第一个全国的权相,畏忌他、害死他,但更贯彻、执行他的计策。汉以后历朝政治莫不阳儒阴法,于是韩非死了,而又还没有死。
两千年来无数评论者,斥骂他,惋惜他,嘲笑他,但是对他文章的清通、健锐,特别是推理和比喻的灵巧,都一致赞赏。论到历代散文的论说一类,他与孟轲是先秦诸子的两座巅峰。所不同的是他们相反的人性与民权信仰,相同的是他们所共历的时世趋向,“定于一”,和自任以天下之重、以思想救世的学术承担。
时世不断在变,也不断呈现种种病征,有理想的人总觉得要想法医治。理想高、抱负大,才能出众而又富有使命感与同情心的人,更自觉是义不容辞的大国手。先秦诸子之学,就是由此而起。
首开晚周私家讲学之风而为诸子之首的,是仲尼孔丘。墨翟、韩非,这两名儒家死敌,最初都学于他的再传弟子。据《论语学而篇》,儒学精要是“志于道”(以探求人生真理为职志)、“据于德”(以天赋人性为根据)、“依于仁”(以道德良知为凭借)、“游于艺”(在各种学问汇成的文化江洋里涵泳自得),循此发展,以尊天爱人为旨归,以本心原性为基础,以孝亲敬长为起始,以勤学尚思为修养,以兴仁复礼为功效,以君子贤人为典范,至于内圣外王,就最崇高尊贵了。这就是两千多年来作为中国文化骨干的儒学大纲。历代因之尊他为大成至圣先师,而继承光大孔子之学的,是被称为“亚圣”的孟轲。孟子以“仁”为人心安宅,“义”为行事正途,有志之士,必当“居仁由义”,以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一系列圣人为典范,而弘扬道统。其后荀子,最称大师,教学既久,成就亦众。他虽反孟轲“性善”之说,但仍极尊孔子而讲“儒效”,劝“学”隆礼以成君子。所以,整个儒家体系就是:以仁心为基源,义理为原则,礼文为细目,交织拓扩,以显示人之所以为人的“心性”主宰,建立巩固“尚德”传统,而发扬“人文”精神,这便是理想社会的共同规范了。
社会要讲求荀子所谓“群居和一”,公德是必需的;东洋西海,心同理同,共识也是可能的。不过,“同”与“异”是矛盾而又并存的;“人心不同,各如其面”,个别差异在自然、在人间,都是有目共睹,不容否认,无可抹杀。一笔抹杀,强异为同,只造成无限而无情的痛苦。世间许多坏事是自以为“好心”而做出来的,许多罪恶是自以为义、强人从己而发生的,许多误会是一厢情愿的所谓“忠恕”而招致的,许多劳累、烦恼、纷争以至罪过,是因为喜居人上而造成的。(以上理念,许多与后来传入的佛家所信有相同相通之处,所以被反对的儒者称为“二氏”。)所以,与儒家孔孟之道相异(不一定相反)而又相辅相补的,有老庄之徒,揭示一个形而上意义的“道”,其大无外,作为万事万物的总和;而物各有性,性各自足,都是得于自然的“德”;所以不必、也不可能以此例彼,或以彼代此。一切差异以至矛盾对立,都是无比伟大的“道”的一部分,永远共存而又不断互相流转。(后来那神奇的“太极图”就是这个道理的最佳象征。)所以任何人间的共同规范,都没有意义。作为万物之一,人不配也不应有为,以免自扰扰人、欺人自欺。只有清静无为,逍遥观赏,顺应自然,才是道理。他们把“道”讲得又多又动听,特别是春秋战国动乱了几百年,继之以统一者嬴秦苛暴之政,和跟着的楚汉之争,贤愚上下所有人都痛苦得不得了,到后来文景之世,把应时而兴、合乎众望的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标举为“黄(帝)老(子)之道”,于是就被称为“道家”,居于司马谈所谓有得而无失的“六家”之首了。
另一派思想:从儒家反出来另立门户的墨家,厌病儒者烦扰奢费的礼乐丧葬种种仪文,他们对道家的玄虚之理也没兴趣,而只崇奉一个笼统的宗教意味的“天”,认为天的意志就是要人兼相爱、交相利,所以反对战争,他们相信鬼神,但又反对音乐、命运,主张节用、节葬,信仰的朴素和矛盾,基层大众并不充分明白,也并不计较,他们只是感动、信服和跟从教主式领袖墨翟与接任的历代“巨子”,“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的行侠仗义,以及民间帮会私人武力的团结互助。风从既众,就与儒家并称“显学”。急公好义的墨者极重集体,与老庄道家同调的杨朱偏于个人,二者各趋一端而并斥于孟子。此外,除了不谈政治的阴阳家,又有不像上述儒道墨三家之讲究终极关怀,只是游走列邦,把握其间的利害矛盾,驰骋舌辩以劝导诸侯或和或战、或合或分,最终成就策士个人功名利禄的所谓“纵横家”,以苏秦张仪为冠冕人物。这就是韩非成长和活动时期,法家以外的诸子要略了。
儒道墨纵横诸派,法家人士都不喜欢,认为他们大害于国或者,最重要的,是不利于最高统治者。特别是处战国末世、集法家大成的韩非子,对前述各家思想都了解,但都不满意,甚至看不起、反对、唾弃。儒家讲从自心发出的由亲及疏的“推爱”;墨家认为应该是“天志”之下,无有差等的“兼爱”。韩非提醒领导人:“爱”就不利于统治。儒家以“亲亲”“尊贤”为治国用人两大基准,韩非指出:这两者之间一定矛盾,而且,“亲亲”就偏私,所谓“贤”也可以虚诞;还有利之所在,什么“亲”“贤”都可以反戈攻击君主!韩非认为,只有自己归纳综合的那一套“凭势、用术、行法”,才是明主的唯一妙方!
前期法家之书,《管子》、《商君书》、《申子》等等,虽或伪托,或不传,但考核其中言论,与史书所记其人其事,则性格主张仍然可知,大抵都是从政务实,急功近利,不喜欢(也不擅长)抽象理念的探索和价值体系的建立或者说:唯一价值,就在所效忠的国君当下的实际利益。什么人性陶冶、道德自觉等等,都嗤为迂阔,绝少关心,即有所谓教育,亦止于信赏必罚,训练操控,以作生产和战争的工具。到集大成的韩非子,更是如此。其思想渊源和学术演变之迹,示如下表:
今本《韩非子》,大体可信为其自撰,间中有问题者,亦多为后学之所缀补或者拟作。作为学术研究,“韩非本人思想”与“《韩非子》书所表现之法家思想”是两个有同有异的课题;作为本书导读,则重点在于后者。个别作品的考据问题,不能多费篇幅了。以下表列《韩非子》全书大要,继而精选条列最有代表性的言论,以见其主张:
本书
节选 原书篇目次第
作者与释题
各篇论旨
*
初见秦第一
与《战国策秦策一》作“张仪语”者几全同,而文更清浅畅备,然所说皆仪死后事,韩非志存韩,而此篇劝攻韩,情理不合,故或疑他人之作。
劝秦用法,使谋臣尽忠,以兵强地利破六国合纵而霸天下。
存韩第二
后半为李斯之文。
前半韩非求秦存韩,后为李斯上秦王驳韩非,及李斯上韩王劝依秦王书。
难言第三
或疑早期之文,或疑囚秦之作。
论进言之难。
爱臣第四
或疑早期之作。
明君必防臣,不可爱之太亲。
*
主道第五
押韵,多黄老思想,或后期之作。
明主执虚静、用权术、明赏罚的政治。
*
有度第六
多近《管子明法》,疑是其他法家所作。
能行法度则国治。
*
二柄第七
多“刑”“德”对举,以代“赏”“罚”,疑非韩子自作。
明君以“杀戮”“庆赏”为二柄以导制其臣。
*
扬权第八
情况同《主道》。
扬举君权之道。或谓“权”当作“榷”,“扬榷”即“显扬而扼要论述”之意。
*
八奸第九
盛年之作。
权臣欺国误国之八术:同床、在旁、父兄、养殃、民萌、流行、威强、八方,明主防之。
*
十过第十
文甚繁芜,似近杂家者之作。
君臣危国亡身之十种过失,各举史例。
*
孤愤第十一
韩非自著。
智术能法之士,与当道营私之人,势不两立,因人主昏昧而孤独、悲愤。
*
说难第十二
韩非之作。
进说君主之各种困难,总在如何了解、打动对方心理。
和氏第十三
韩非之作。
玉师和氏,献真玉而受诬遭刖,法术之士,危祸亦如之。
*
奸劫弑臣第十四
早年之作。
奸邪、劫势、弑主之臣种种欺君之术。
亡征第十五
后期入秦前之作。
人主之国衰亡祸乱之征兆。
三守第十六
离儒入法之作。
人主待臣有三原则,守之则国安身荣,失之则三劫至。
*
备内第十七
韩非之作。
妻近子亲,犹不可信,人主信人则制于人而患祸至。
*
南面第十八
韩非之作。
人主以明法、责实、变古而治国。
饰邪第十九
颇有来自《吕氏春秋》文字,或是入秦后之作。
治国在明法,不在卜筮鬼神。
*
解老第二十
选解《老子》要语。或疑他人之作。
*
喻老第二十一
以史事传说喻示《老子》之意。同《解老》,而作者又异。
*
说林上第二十二
广举史事名言为例,其多如林,明世道人情真相。早期搜材抒论之作。
*
说林下第二十三
同上。
*
观行第二十四
篇幅特小,尊儒近道,殆是韩非早年尚在荀门之作。
明主以道观己之过,以法术观人之限。
安危第二十五
明主求安去危之术。
守道第二十六
明主守法术之道。
用人第二十七
明主以赏罚法术用人。
*
功名第二十八
明主以天时、人心、技能、势位而立功成名。
大体第二十九
致治立功成名之总原理。
*
内储说上七术第三十
韩非自撰。左上下及右下三篇颇多错乱,或晚岁入秦事变甚急,未遑整理。简册重多,故分为内外左右上下数篇。储集多量人间故事,以见世道人情,而备人君内外政治之参考。每篇若干主题,皆先作凝练之“经”,以陈述要理,挈领提纲;继释之以“说”,搜采历史故事,或更以“一曰”“或曰”方式,广纳异闻杂记,以补充发挥。“经”“说”既可分别单行,更宜合观一见其一贯呼应,阐明法家思想。
明主御众所用之术有七,所观察臣下微妙之情有六。
*
内储说下六微第三十一
*
外储说左上第三十二
*
外储说左下第三十三
*
外储说右上第三十四
*
外储说右下第三十五
*
难一第三十六
韩非晚年之作。二十八则短评,各皆先陈历史故事,继以质问疑难。其中多评管仲、孔子,可见其早期肯定二人,而后来转为苛评之态度之变。间中与《吕氏春秋》所采故事相同,而观点相反,以篇幅总量庞大,故析为四篇。
采辑古人行事言论,质疑其利害之理,以明法治。
*
难二第三十七
*
难三第三十八
难四第三十九
*
难势第四十
有关慎到言“势”之评论集。韩非作。思想已离荀子。
先述慎到权势治国之论,继引质询疑难者,终抒己见。
问辩第四十一
韩非作。
明主贵法令,贱辞辩。
*
问田第四十二
篇题似后人所加,后段亦与无关,或其徒补编。
以田鸠答问之语论法治。
*
定法第四十三
韩非之作。
申不害言明主御下之“术”,商鞅论政府治民之“法”,比较二者得失与未尽善处而抒己见。
*
说疑第四十四
用典甚密,且多冷僻,或疑非尽韩作。
明主提防奸人言论行动。
*
诡使第四十五
韩非之作。
名实乖违,赏罚失当,是败政之因。
*
六反第四十六
韩非之作。
奸伪与耕战之民各六种,而赏罚与毁誉失当,国所以乱。
八说第四十七
韩非之作。
八种世俗匹夫之私誉,实人主之大败。
*
八经第四十八
韩非之作。稍有窜乱,八节之题亦有异说。
治国八大原则:因情、主道、起乱、立道、周密(?)参言、听法、类柄、主威(?)。
*
五蠹第四十九
韩非之作。
儒者、纵横策士、墨家任侠、逃兵役、务商贾者,为国之五蠹,明主弃之。
*
显学第五十
韩非之作。
力斥儒墨之家崇古,非愚即诬。
*
忠孝第五十一
作者问题有疑。
教忠孝不能治国,唯有赏罚。
*
人主第五十二
或疑后学集韩之作。
人主必当绝对权威。
饰令第五十三
录自《商君书靳令》稍有删节,无六虱与仁义一段。
论整饬法令之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