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欲望与家庭小说
》
售價:HK$
98.6
《
惜华年(全两册)
》
售價:HK$
70.3
《
甲骨文丛书·古代中国的军事文化
》
售價:HK$
99.7
《
中国王朝内争实录(套装全4册):从未见过的王朝内争编著史
》
售價:HK$
244.2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
編輯推薦: |
1.华人谈吃第一人——唐鲁孙出身显赫,见多识广,以其博闻强记和细腻动人的文字功夫,写下中华吃文化之精髓所在,真要探讨“舌尖上的中国”,唐鲁孙的作品恐怕是功力最深,也最有韵味的,尤为难得的是,在“吃”之外,唐鲁孙还记录下很多鲜为人知的民俗掌故、宫闱秘闻,以及清末民初的服饰、手艺、年俗、名人轶事等,这些珍贵内容于文化的传承和资料的保存,也是有极大价值的。
2.值得全套收藏散文经典——此次再版修订了前版中出现的少量错漏并重新排版,由著名设计师陆智昌统一操刀设计,以小精装的形式推出,“侠有金庸,史有高阳,吃有鲁孙”,唐鲁孙是中国饮食类作者中最具代表性和传奇性的人物,这一版本则是唐鲁孙作品最齐全、最完善、最精美的版本,爱书之人不可错过。
|
內容簡介: |
“‘咬春’这个名词听起来很典雅,可是又有一点耳生,其实说穿了就是吃春饼,又叫吃薄饼。一大盘合菜再来盘摊鸡蛋,配上甜酱、大葱,三五知己,据案大嚼,也能吃个痛快淋漓。”
《什锦拼盘》内容包罗万象,谈尚方宝剑与王命旗牌、谈吃、谈名片、谈风筝、谈黄历、谈人参……文中作者还对数度造访的泰京“曼谷”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均有详细的描述。讲吃食掌故,宇内鲜有人能堪与唐鲁孙媲美者,本书所涉广泛驳杂,恰如其名“什锦拼盘”,充分展现了作者见闻广博的特色。
|
關於作者: |
唐鲁孙,本名葆森,字鲁孙。1908年9月10日生于北京,为满族镶红旗后裔,他的曾叔祖父长叙,官至刑部侍郎,其二女并选入宫侍奉光绪,为珍妃、瑾妃。唐鲁孙是珍、瑾二妃的侄孙,他七八岁的时候,进宫向瑾太妃叩拜春节,被封为一品官职。
唐鲁孙先后毕业于北京崇德中学、北京财政商业专门学校,曾任职于财税机构,后只身外出谋职,游遍大江南北,先后客居武汉、上海、泰州、扬州等地。1973年,唐鲁孙退休后专事写作,1985年病逝于台湾。唐鲁孙见多识广,对民俗掌故知之甚详,对北京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及宫廷秘闻尤所了然,有民俗学家之名。加之出身贵胄,有机会出入宫廷,亲历皇家生活,习于品味家厨奇珍,又遍尝各省独特美味,对饮食有独到的见解,而被誉为“中华谈吃第一人”。
|
目錄:
|
北国江南燕山北
从尚方宝剑谈到王命旗牌、遏必隆刀
枪口对准自己嘴巴
清宫古老的吉祥玩物
传国玺溯古
两对绝世瑰宝的印章
中国最古老的礼券
北平天下第一泉
中国文化在美国
海外余香
财神庙借元宝恭喜发财
泰京识小录
曼谷的四大名刹
名片古今谈
风筝谈往
皇历在中国
什么是吉祥板
《巴骆和》忆往
从“忠义剧展”谈关公戏
谈谈老山人参
咬春
闲话元宵
春节几样待客的菜点
闲话烤鸭
黄花鱼、黄鱼面
从干丝谈到杏花村
宋子文拼命吃河豚
恩承居的“善才童子”
我家的香椿树
银鳞细骨忆船鲥
鱼香十里带鱼肥
北方人爱吃的烙合子
陋巷出好酒,小馆有珍馐
秋果三杰 :核桃、栗子、大盖柿
文昌鸡和嘉积鸭
就是没有鸡丝拉皮
虾米治病
玄霜酒、 月华糕:乾隆慈禧两朝的中秋
岁寒围炉话火锅
蜚声国际的蝴蝶鱼、 美味的新疆手抓饭
清 肥 忆兰州
也谈北平独特小吃——奶酪
酸溜溜的醋话
满汉全席
|
內容試閱:
|
传国玺溯古
印信由来甚古,从三代开始,由皇帝以至庶民,就知道盖用印信,以资信守了。周沿旧制,而盛于秦,到了汉代才算完备。玺也就是印,皇帝的称玺,臣庶的叫印。据传说,“传国玺”始于秦代,玺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是李斯写的小篆,至于传国玺的镌制年月,历代金石考古家其说各异,大约是嬴秦并吞六国,统一天下所制。秦始皇传给二世,二世再传子婴,刘邦兵临灞上,子婴降汉,献出传国玺,传到了汉平帝。平帝故后,传国玺藏在太后住的长乐宫。王莽篡汉,曾经派王舜入宫强索,太后怒极,把传国玺掷向王舜,玺上的螭纽跌断了一角。玺归王莽后,为求玉玺完整,用乌金镶补,就是后世所谓金镶玉玺了。其后传国玺传到了献帝,到了司马氏手中,由六朝各帝历传,至唐太宗,迭经后梁、后唐,以迄唐废帝在洛阳玄武楼引火自焚,从此传国玺就下落不明了。
依照汉代的印制,皇帝有六玺——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六玺各有不同用途,设有符节令丞掌管。当年北平有名金石家寿玺石工对于古代印玺研究精深,他对天子的六玺的用途各有解说:皇帝行玺是敕诏之用,皇帝之玺是传檄诸侯的,皇帝信玺是用于征伐的,天子行玺以征兵编籍为主,天子之玺总持国之大事,天子信玺敬祀天地鬼神。这种印制,历代相沿,并没有什么更动,印玺的字号由钟鼎大小篆而分隶,渐次演变而成的。至于赫赫有名的传国玺并不在天子六玺之内,只是由秦代传下来的那颗传国重宝,凡是改朝换代,被大众所拥戴的“真龙天子”,必须拥有那颗国宝,否则会被人视为草鸡大王而非正统的皇帝了。例如东晋从元帝起历经明帝、武帝、康帝、穆帝,一直都没有找到传国玉玺,所以有人叫他们“白板皇帝”。
民国初年,北平制印高手张志鱼,颇受日本人推崇。日本制印名人松崎达二郎说:“张氏制印不但力劲神匀,纳须弥于芥子的磅礴手法,除了北齐白石、南吴昌硕之外,不作第三人想。”其实张志鱼刻竹、制泥样样都精,对于金石考据,更有独特的见解。张氏曾经谈到传国玺的材料,是来自陕西蓝田玉石,而各种古籍记载,都说是玉,那是毋庸置疑的。陕西蓝田县东方,在骊山之阳有座玉山,软玉硬玉均有出产白玉属软玉类,翡翠属硬玉类。不过如说是用楚人和氏璧来雕琢的,就难以确定它的真实性了。古代印玺,对于纽式,是各有定制、不容混淆的。传国玺是镌的盘螭纽,各种古籍记载相同,谅来是不假的。至于传国玺的尺寸,依据古籍描述,以四寸见方者为多。张志鱼有一张拓片,有两个传国玺拓模,裱成一轴条幅。上面印模是虫篆,印文“受命于天,既寿且昌”;下面是小篆,印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文字篆法,两者均有差异,不是一真一假,必定是两者皆伪。后唐废帝引火自焚失去下落之后,历代帝王总觉得,没有那颗传国玺,虽然贵为天子,总非国之正统。而一般慧黠奸宄之徒,千方百计制作伪玺,编造一套圣德应瑞、天禄祯祥的故事,冀求厚赏。受宝的皇帝纵或察觉其伪,也不愿自行拆穿,也就将错就错,让率土臣民,知道他是受命于天的真龙天子,不敢怀有二心了。夷考宋元两朝史册,迭有献宝的记述,就是这个道理。张志鱼挂在书房的传国玺条幅,是金石家张海若送给他的,据说是存于故宫的伪玺拓下来的,虽然明知其伪,但把它拓裱挂起来,倒也古朴赫,令人莫辨诡谲呢!
中华民国开国之初,国玺自然需要重新雕琢了,但良玉难求。到了民国六年九月十日, 国父在就任大元帅后,有人献了一方琼玉,于是延聘粤东名家陆玖安雕琢,并委元帅府秘书连声海为造玺官。历时八阅月,这颗高二寸七分、宽二寸六分的“中华民国之玺”才镌成启用。
民国十七年全国统一后,国务会议以原有中华民国之玺尺寸太小,决议重镌中华民国之玺一方。这颗玺,是用方形翠玉精雕,重三点二公斤,玺身高四点三厘米,连同国徽纽高十厘米,玺面十三点三厘米见方。民国十八年七月一日开始琢制,当年十月九日完成,国民政府并明令于十八年国庆日启用。从此举凡国书、批准书、接受书、全权证书,以及外交文件,一律盖用此一玺。
民国十九年有人呈献政府一块质地温润的羊脂玉,于是又镌了一方荣典之玺。玺成,重四点三公斤,玺身高四点六厘米,连玺纽全高十一点一厘米,玺面十一点六厘米见方。此玺篆法神采雄浑,崇玮高超,不知出于哪位名家手笔,于民国二十年七月一日启用。此后凡是奖褒一类匾额文件,一律盖用此玺,以彰有功。民国二十四年吴礼卿先生任国民政府文官长时,江苏六合有位孝子为他寡母九旬正庆,地方人士申请褒扬,由政府明令颁赠“松筠励节”匾额,笔者曾亲见加盖玉篆朱泥荣典之玺。据闻这两方玉玺均已携带到台湾。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