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曹操是个好老板

書城自編碼: 223739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管理一般管理學
作者: 朱新月
國際書號(ISBN): 9787517100737
出版社: 中国言实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3-03-05


售價:HK$ 95.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越南汉词整理与研究 》

售價:HK$ 112.7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数学思维1: 逻辑与数(原书第7版) 》

售價:HK$ 113.9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创客训练营 Arduino 应用技能实训 》

售價:HK$ 67.9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修订译本) 》

售價:HK$ 205.9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中国医学的起源(知史丛书) 》

售價:HK$ 227.7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机器人学基础 于靖军 王巍 》

售價:HK$ 86.3
骰子世界
《 骰子世界 》

售價:HK$ 57.3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乾隆的百宝箱:清宫宝藏与京城时尚 》

售價:HK$ 135.7

 

建議一齊購買:

+

HK$ 90.7
《500强企业财务分析实务:一切为经营管理服务》
+

HK$ 254.8
《金字塔原理大全集(麦肯锡40年经典培训教材)》
+

HK$ 153.7
《《数据化决策》》
+

HK$ 95.4
《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把身边的庸才变干将(培养一群善于解》
+

HK$ 171.1
《ISO/TS 16949五大工具最新版一本通》
+

HK$ 289.1
《组织与管理研究的实证方法(第二版)》
內容試閱
连载1 善于利用自身资源优势
被誉为“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的曹操,能够在乱世纷争的东汉末年迅速崛起而成就一番霸业,与其自身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有着莫大的关系。其
“太子党”的身份,更为其及早进入官场、较快地升迁打开了方便之门,对其霸业初始阶段的迅速崛起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促进了一代枭雄曹操最终在群雄争霸的乱世中脱颖而出。
曹操于公元155年7月18日出生于宦官家庭,门第显赫。其祖父曹腾,是东汉末年宦官集团中一个很有权势的大人物,曾做过中常侍、大长秋,封费亭侯。曹腾识大体,约束家族为恶,亲近士大夫,赢得了当时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和皇室贵族的重视。
曹操的父亲曹嵩是曹腾的养子。曹嵩的真实出身,史料中并无记载,《三国志》中陈寿称他:“莫能审其生出本末。”
不过也有人说曹嵩原是夏侯氏之子。曹嵩曾先后任司隶校尉、大司农、太尉等官职。
从以上曹操的出身我们可以看出,他属于一个不折不扣的“太子党”。当其他“太子党”们醉心于金银珠宝之时,曹操没有利用他的“太子党”身份这一优势资源来满足自己的一时之欢,而是励精图治,将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和发挥在了自己的霸业上。汉灵帝熹平三年(公元174年),年仅20岁的曹操便被举为孝廉,入洛阳为郎。不久,被任命为洛阳北部尉。公元177年,任顿丘令;公元180年,升为议郎。
从曹操年少时的经历可以看出,他无意间充分利用了其“太子党”身份这一稀缺资源,为其未来几十年的霸业提供了以下几个绝佳的优势。
较早进入官场。出身于当时显赫的宦官家庭,少年便有大志向的曹操20岁被举为孝廉,后授洛阳北部尉,管辖当时整个都城的社会治安,可谓是少年得志。后几经提拔,34岁又因其家世成为西园八校尉之典军校尉,而西园八校尉所统领的正是当时中央政府编练的精锐新军。这一切的取得,都与曹操“太子党”的身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没有曹操门第显赫的家族,没有他祖父、父亲较大的权势和丰富的人脉关系,就不可能有他年少时官场上的迅速提升,而这对其未来霸业的成就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雄厚的财力。无论什么年代,要干成大事,雄厚的财力是必不可少的。曹操出身于显赫的宦官家庭这一背景,决定了他并不缺少干大事所需的经济基础。曹操之祖父曹腾连侍四位皇帝,每一位皇帝都对他信任有加,他所得的皇家赏赐之丰厚,自不必说。曹操之父曹嵩,官至“三公”之太尉,一生所得金银财宝更是无数。这些都为曹操后来的迅速崛起奠定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因而当群雄约定一起反董卓时,曹操回到家乡能在短时间内凑齐五千人马,实与其殷实的家族背景是分不开的。
对人才强大的吸引力。无论哪朝哪代,“学会文武艺,货卖帝王家”始终是大多数有才干之人的向往和追求。曹操显赫的“太子党”背景,显然对其在乱世中提升知名度起到了极大作用,而知名度的提升为曹操带来的优秀人力资源是不可低估的。
诚然,曹操的雄才大略、知人善任是其吸引人才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曹操“太子党”的身份,为其霸业初始阶段笼络人才,起到了不可小觑的作用,曹操很好地利用了自己这一天生固有的资源优势。
连载2 树立良好形象
曹操是个出色的战略家,在其称霸计划中,讨伐董卓是实施计划的第一步。成大事者第一战非常重要,曹操的这一战,不仅为其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而且扩大了知名度。
曹操想招兵买马讨伐董卓,便借助当时的富商卫弘。从洛阳一路沿途逃窜的曹操在陈留遇到其父曹嵩,散尽家财招募了一支义兵队伍,得到了很多人的支持和帮助,又在富商卫弘的鼎力支持下,打着“忠义”的旗号开始招贤纳士。
曹操先发通告,征伐董卓的消息迅速传开,得到了各路英豪的积极响应。之后趁热打铁,又发布了檄文,写道:“董卓欺天罔地,灭国弑君;秽乱宫禁,残害生灵;狠戾不仁,罪恶充积。今奉天子密诏,大集义兵,誓欲扫清华夏,剿戮群凶。望兴仁义之师,来赴忠烈之会,扶持王室,拯救黎民。檄文到日,速可奉行。”
曹操在檄文中历数了董卓的条条罚状,令天下英雄豪杰所钦佩。檄文发布之后,各镇诸侯皆起兵响应,共同讨伐董卓。
曹操真的是聪慧过人,在讨伐董卓这件事情中,只用了两个广告就把自己推广得众人皆知,为其以后的征伐奠定了基础,为自己也为其军队打响了声誉。曹操树立良好形象、扩大知名度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为招募军队打广告。曹操以“忠义”的旗号,招揽各路英豪。就当时曹操的实力和财力而言,是不具备招募军队资格的,但是曹操办到了,他打着“忠义”的旗号,大揽人才义士,同时又得到卫弘在财力上的支援,解决了招募费用的问题,令其队伍发展迅速。
做更大的市场推广。曹操在招募了义军队伍后,势单力薄,要想讨伐董卓,单凭他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发布檄文,打着正义的名义,激起英豪相汇,共伐董卓。在当时的情形下,董卓的罪行令百姓厌恶至极,曹操的檄文一发,自然引起当时群雄的响应,在大家眼中,曹操成了救百姓于水火的英雄。这无疑是曹操为自己做的一次免费广告。
不放走任何一个宣传的机会。曹操在广发檄文的时候,特意给刘备也准备了一份。当时,刘备以“仁德皇叔”之名享誉群雄,而当时刘备的军师正好是当年曹操看中的人才陈登,出乎曹操意料的是,当年他想将此人收于自己帐下未果,没想到此人投到了刘备的麾下,这对曹操而言是个巨大的耻辱。在发布檄文时,曹操叮嘱下人务必亲自前往沛县刘备处送檄文,好会一会这名“仁德皇叔”。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在实施统一大业前,进行了一系列的筹划和安排,不论是发通告还是诏告天下讨伐董卓,都是以当时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董卓残暴不仁、枉为人臣作为讨伐的前提,打着正义、忠义的名号,为民除害。这一举措,令曹操威名扬四方,也为其在百姓中树立了良好的形象。
连载3 苦练内功才能长远发展
征战无数的曹操,不仅在战场上取得了优秀的战绩,而且在屯田种地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自收编青州兵之后,曹操就开始着手屯田的相关工作。屯田制的实施虽遇到了重重困难,但曹操苦心经营屯田事宜,颇有成效。随着军队和人民的需要,曹操如火如荼地实施屯田制,为其争夺天下提供了粮草的保障,为取得北方统一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屯田工作是在建安元年曹操收编青州兵后,在枣祗、韩浩的建议下进行的。曹操经过慎重考虑,认为屯田有益于百姓也有益于军营,便采纳了枣祗、韩浩二人的意见,在许都(今河南许县)附近开始了屯田工作。当时的一大难题是,土地荒芜,加上战事不断,百姓居无定所,人口锐减。要实施屯田,需要大量的人员,上哪里去找这么多的人来屯田呢?曹操在黄巾军那里找到了答案。他吸取了黄巾失败的教训,充分利用青州兵中务农的人员和缴获的工具,让部分人员不用上阵杀敌,而是在家耕地种田,按时交粮。曹操对待战俘不杀不辱,反而为其安置务农的工作,得到了当时许多百姓的赞许,大量的屯田人员也有了着落。
随着屯田制的实施,曹操的战绩也越发出众。曹操带兵征伐四方,解决了粮草之忧,为其平天下提供了坚强的后盾。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由此可见,曹操实施屯田制受益颇多,不仅使得战乱的百姓有事情可做,有粮食可吃,还为自己的军营储备了充足的粮草,这让士兵们在战场上想表现不出色也难。正所谓“民以食为天”,曹操正是掌握了这一关键点,才成功地实施了屯田制。曹操的成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吸取他国经验,苦心研究屯田方案。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饥荒流行,粮食短缺,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在这种情况下,曹操看到了事情的严重性。为解决军粮问题,曹操苦心钻研两汉边疆的屯田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将屯田分为民屯和军屯两种,并制订了一系列屯田计划,确保粮食的充足供给。
灵活的收缴模式。曹操实施屯田制时,虽有阻碍但也有不少青年才俊积极响应,枣祗、任峻、国渊、袁涣可谓是屯田的四大功臣。就拿枣祗来说吧,曹操命枣祗负责屯田试点时,枣祗提出不能多收百姓的谷物,不采用固定份额征收,而是根据情况进行浮动比例制,既避免了丰收季节官府收到的军粮过少,又保障了灾害季节不增加百姓的负担。在战乱年代,最受苦的就是百姓,枣祗这一建议得到了曹操的采纳,既确保了充足粮草供给,又得到了百姓赞赏的好名声,对屯田制的顺利实施功不可没。
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曹操开始实施屯田制时,屯民都是实时募集,屯田人员大多为军人。军事化的管理模式,跟着军队东奔西走,令当时很多百姓感到不满,个别屯民逃亡,大大挫伤了屯民的积极性。因此,曹操采纳群臣的意见,决定不再对屯民强施压力,顺其发展,按时缴粮,得到了百姓的赞许。屯田制才得以顺利实施。
屯田制的实施,离不开天时、地利、人和的要素,同时,也离不开曹操的苦心经营。不论是挑选实施屯田的时机,还是灵活的缴粮方式和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曹操都虚心听取大家的建议,最终才赢得了百姓的好评。
连载4 人才必须多样化
众所周知,曹操是个惜才如命的人,他在使用人才的策略上有过人之处,多样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为曹操的军队增添了许多活力。“若建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人才对于曹操来说是决定一统大业能否实现的关键,要想争得天下,就得先争夺人才。要打造一支王牌军队,手底下没有多样化的人才肯定是不行的。在曹操幕府中,谋士强将众多,可谓文人武将满天下。
荀彧、贾诩、荀攸、程昱、戏志才、蒋济、郭嘉、司马懿、刘晔等,都是曹操帐下的谋士,为曹操打拼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个个劳苦功高。曹操把这些谋士合理地分配到各个岗位,各取所长,各尽其才,为己效用。
无论是蔡阳、车胄、乐琳、张虎、朱灵、马遵等英雄义士,还是张辽、张郃、徐晃、乐进、于禁这五位大将,都是曹操的掌中宝、心头肉。他们个个英勇善战,在战场上挥洒热血,是曹操建立丰功伟业的左膀右臂。
曹操还拥有不少农业方面的人才。枣祗、任峻、国渊、袁涣等都是当时推行屯田制的优秀人才。没有他们就不可能有曹魏时屯田的成功,他们的努力在推行屯田制方面起了很大的作用,为曹操征伐四方而储备粮食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由此可见,曹操在人才的管理战略上是有自己的一套方法的。多样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使曹操在面对各式各样的人才时,能让其发挥优势,为己效用。合理地使用人才,为其部队不断注入新的血液,多样化的人才管理模式,使得他在日后的征讨土地、管理时政等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巧用谋士,各取其长。曹操手下谋士众多,但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荀彧的功绩大多是在治理内政方面;贾诩则在赤壁之战和渭水之战中屡屡献计;程昱是位相当优秀的谋士,他死守东阿、鄄城、范县三城,力谏曹操“独立自主”,给曹操提出了诸多宝贵的意见。除以上人员以外,其他谋士也在曹操创业打天下的时候,或多或少地为曹操献计献策,推动了其事业的发展。
妙用武将,统领战场。在官渡之战中,曹操巧用张郃、徐晃,取得烧敌人粮草的战机,从而扭转了战局;在赤壁之战败退之际,张辽挺身而出,将孙权引入埋伏,挫其锐气,重扬军威,威震敌国,名扬天下。由此可见,曹操手下的大将十分了得,能使刀枪剑棍之才比比皆是,曹操根据他们各自的本领安排职位,在战略部署上做到了天衣无缝,在战场上犹如给敌人铺下了天罗地网,想不取胜也难。
农业生产,蒸蒸日上。曹操的屯田制能在当时得到广泛推行,最大的功劳还应归于其手下的那些幕后英雄。枣祗、任峻、国渊、袁涣被后人称为“民屯四杰”。枣祗向曹操提出了屯田制实施的有利时机,并主张按租用官牛的方式对百姓进行合理收缴纳粮,为百姓减轻了负担,同时有效地促进了军用粮的征收。而任峻在任职期间,也是尽心尽力为曹操卖命,在屯粮储备方面做到了“所在积粟,仓廪皆满”。国渊和袁涣是自枣祗、任峻之后的农业人才,为曹操进一步完善屯田制度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人才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可以使一个企业更具活力。一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而一群人走到一起,力量就完全不同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而曹操便是看到了这一点,在他的幕府中,各式各样的人才应有尽有。这是值得当今社会的企业管理者借鉴的地方。
连载5 了解客户的需求
伴随着屯田制的实施,曹操在百姓心中的威望日渐高涨。但屯田制的推广不可能一步到位,曹操经过深入研究和调查,推出了五五分成的策略,既解决了当时民屯的困难,又保证了军粮的供给,使百姓和军队都有粮可食,有粮可备。
曹魏屯田有民屯和军屯两种。曹操他深知一味索取只会使百姓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所以他颁布和实施的屯田令、赋税法令都照顾到了屯民和军队双方的利益。据有关资料记载,当时在民屯方面,若屯民使用自己的牛车,收成时与国家五五分成;若使用官牛,按官六民四比例分成。而在军屯方面,多以士兵为主,他们一边戍守,一边屯田,收成全部上缴给国家。
据《晋书》卷109《慕容皝载记》言:以牧牛给贫家,田于苑中,公收其八,二分入私。有牛而无地者,亦田苑中,公收其七,三分入私。皝记室参军封裕谏曰:“魏晋虽道消之世,犹削百姓不至于七八,持官牛者,官得六分,百姓得四分;私牛而官田者,与官中分,百姓安之,人皆悦乐。”
由上可知,曹操在管理屯田收缴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以实物分成地租的形式,得到了百姓们的赞同,减轻了百姓屯田的负担。这一制度的推行,既解决了百姓缺衣少食的问题,也达到了收缴粮食的目的,为其征战沙场,做好了充足的粮草准备。
五五分成,百姓是成长的根源。当时东汉河山支离破碎,百姓民不聊生,社会资源匮乏,人口锐减,吃不饱、穿不暖,哀鸿遍野,令人心寒。此时,百姓们最需要的就是一个安定的家,一口热乎饭,而作为统帅的曹操看到了百姓的需求。正所谓“民以食为天”,这便是曹操实行屯田制的出发点。定国安邦之人,必要以民为本,曹操也不例外。只有满足了人们的基本需求,才能给自己和国家带来更大的收益。
军民坚固,互利互助。曹操将一些流民和战败后的黄巾军安排在屯田生产线上,这样既安置了流民,也解决了屯田人手不足的问题。曹操提出的“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指的就是赋税负担平均分配。五五分成制在北方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战时军粮供给无一缺漏,百姓们的生活也得到了稳定。
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曹操实行的屯田制度,在其征讨天下时起到了“摧灭群逆,克定天下,以隆王室”的效果。屯田五五分成,有力地解决了曹操讨伐征战时的粮草短缺问题,巩固了曹操的政治地位。与此同时,他废除了郡县统治的管理模式,拟订了新的方针政策进行管理,即典家系统,从而更加有效地促进了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
以顾客为中心,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之一。在大街上,我们随处可见为顾客提供服务的广告标语。有的企业甚至会在公司的简介中写明顾客的意愿与企业的宗旨。但实际上,真正了解顾客需求并真心为顾客服务的企业却寥寥无几。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间的产品几乎没有太大的差别,而消费者也变得越来越理性化。企业要发展,只有真正了解并满足顾客的需求,才能使企业根深叶茂,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一家上市公司,虽成立不久,但其业绩猛超于前,有心人开始打探其成功之道。老板谦虚地说:“我们只是一切都从顾客出发,为顾客着想,顾客就是我们的财神爷。”老板的话虽简短,却不无道理。
运用曹操的管理手法我们来分析这个问题。不难看出,该企业的领导者明确地意识到了顾客在企业发展中的重要性。顾客就是企业的财神爷,开公司得有顾客上门来买东西才能赢利,而在交易的过程中,是等价交换的。只有全方位地了解和满足客户的需求,合理地管理客户,对顾客进行分类管理,推行有效的销售模式和渠道,才能用最少的资本,得到最高的回报。
连载6 懂得运用可持续发展战略
一路走来,曹操为大汉立下了不少功劳,保卫了北方一带百姓的平安,一心效忠于朝廷。自曹操收编青州兵后,军力大增,加上屯田制度的大力推广,深得民心。官渡之战的胜利更是给曹操打下了响亮的名声,壮曹军之士气。曹操唯才是举,惜才如命,是出了名的善用人才之人。照常理来说,曹操称帝应该是不会有反对声音的,但事实并非如此。
当曹操以魏王自称的时候,荀彧以死来告诫曹操,不能称帝。从某种角度可以认为,荀彧是忠于天子的,纵使曹操对荀彧再怎么重用,在荀彧心中,自己终归还是天子的人。当初打着正义之军的名号,起义镇压反贼,如今若要喧宾夺主,怕是会被天下人所唾弃。
当皇帝,是当时诸多人士的一个梦。曹操又何曾不想?但是历史证明,曹操并没有称帝,而是为汉室立下汗马功劳,将称帝的机会留给了自己的儿子。当时有大臣问曹操为什么不趁大好时机坐上龙椅,曹操拿周文王来举例,表示:“天不眷顾我,我又为何要逆天而行?”曹操自认为自己只配做个周文王而做不了周武帝。正因如此,曹操在天子脚下,如鱼得水,稳坐丞相、魏王的交椅。
常年征战的曹操,在统一北方政权之际年事已高,他虽没有称帝,但只是差个虚名罢了。吕布、袁绍都曾经有着“皇帝梦”,但很快就被现实打破了,昙花一现,没有给后代留下任何东西。相反,曹操在其死后,他的权势顺利地传给了下一代曹丕,而曹丕替父亲圆了“皇帝梦”。这正是曹操不称帝的高明之处。
由此可见,曹操非常清楚当时的局势,称帝是最危险的做法,只有迎当朝天子,才能在乱世中谋求生存。至于谁做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其权势和地位能留给后世子孙,让后世子孙完成自己未完成的梦。也就是说,在那个时候曹操已经明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事实证明,权势和地位能够保存下来才是真正的王者。
仰仗天子,助长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举,在当时有很多人不能理解。但就当时形势来看,天下四分五裂,各路诸侯争夺地盘严重,曹操势单力薄,虽手握青州兵,下施屯田制,但终归还没有一个名正言顺的靠山。正所谓大树底下好乘凉,曹操依靠的这棵大树便是“天子”。建安元年秋八月,曹操在许都迎天子,得封以后,内怀潜喜,外诈谦抑。打着正义之军的旗号,镇压了袁绍、吕布、袁术等军队,为其一统北方领土打造了坚强的后盾。
把握权势地位的重量。曹操久经沙场,他知道,无论是皇帝还是将军,只有掌握了权势,才有最后的发言权。在讨伐张绣时,曹操因为自己的狂妄自大丧失了长子曹昂和侄子曹安民。从此,曹操认为只有掌握了权势,才能保住后代的平安,才能将自己辛苦打下的基业顺利地传给下一代。权势与地位相比,有了权势就有了地位,没权势而空有地位,也只是别人给的一个虚名罢了,随时可能被掠走。袁绍、吕布、袁术,就是因为把地位看得太重要,一心想做皇帝,听不进忠卧的劝谏,最后弄得权势和地位全部落空。
曹操将权势顺利地传给了下一代曹丕。曹丕继位后,便开始逼汉帝退位,完成了父亲一统天下的理想,让曹氏家族在历史上留名青史。由此可见,曹操对待权势的眼光是多么长远,唯有可持续发展,才是最后的赢家。
连载7 公开招聘人才
曹操善用人才,爱惜人才,是一个不戴有色眼镜用人的领导者。向天下三发求贤令,足见曹操对招纳人才用心良苦,求才之心切。这三道求贤令的发出,令曹操帐下人才济济,这些人才在其日后讨伐反贼时发挥了重大的作用。
在第一道求贤令中,曹操提了主动招纳贤才的文书。在曹操眼里,不管你是否有瑕疵,是否有道德上的问题,只要有一技之长就是人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显现出曹操求才若渴之心。
曹操发布文书提出唯才是举的选人方针后,又发出第二道求贤令。曹操提出,不管你是小人还是君子,只要是人才他就用。俗话说,只有不会领导的将领,没有带不好的兵。曹操是个有着君王气度的强者,在他手下的将士,不论品性、脾性多么卑劣,都能被曹操收拾得服服帖帖。
在第三道求贤令中,曹操认为,哪怕不仁不孝,只要有治国谋略、用兵之术他仍然接纳。
从上面三道求贤令中可以看出,曹操昭告天下其求才之渴、用人之切。曹操公开求贤文书,为的就是要让天下人知道其对人才的渴求。他希望能够通过这三道求贤令,激起更多能人义士的参与,与其共谋大业。曹操三道求贤令中所得人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不记前仇,效用其才。在张绣与曹操还没有共事的时候,曹操曾将张绣的婶婶霸占,逼得张绣造反,夜袭曹营。这一仗,曹操损兵不少,差一点丧命于乱军之中,他的长子曹昂和爱将典韦,在此次战役中身亡。从此,曹操与张绣之间的梁子算是结下了。但是,曹操并没有因此而把张绣视为眼中钉、肉中刺,反而在张绣来归降时欣然接纳了他。曹操不但不记前仇,反而对其加官晋爵。张绣因曹操不记前仇的举动而感动,誓死效忠于曹操。果然,张绣在几次重要的战役中都表现得相当出色,为其争夺地盘起到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不论品性、脾性如何,对于归从之人,量才适用。郭嘉、董昭、袁涣、王修、徐晃等,都是归从于曹操的人才。曹操对于他们每个人的归从,从不怀疑其真心,与其推心置腹共谋大业,虚心听取他们提出的建议,这些人为其规划征讨贡献颇多。
不论出身,只论才能。曹操手下大将芸芸,谋士济济。虽如此,曹操依旧认为得一人才,比得一座城池更加可贵。曹操在求贤令中指出唯才是举,量才适用,对人才原有的身份、地位概不过问。乐进、于禁、典韦都是出身于卒伍之间,但在曹操的赏识和提拔之下,成为不可或缺的大将。
曹操的三道求贤令,使其得到了不少的人才,在其日后的战役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曹操公开招聘人才,是当时众多诸侯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现如今,企业招聘人才的方式花样繁多,有的在大街小巷张贴招聘启事,有的在人才市场设点公开招聘,还有的在电视上登广告向社会招聘人才。不论是通过何种方式,企业要传达的只有一个信息,那就是企业需要人才。
曹操招聘人才的方法也不过如此,当时的信息主要以文书形式发布,曹操充分利用了文书天下皆知的特点,将其求才之心和盘托出,为的就是博得众人才的归从之心。
连载8 破格重用基层人才
曹操在《求贤令》中提出,唯才是举,量才适用,不论品行、脾性,只要有才皆为人才。这表明了曹操对人才的定义。曹操不仅对外招纳贤才,在自己的军队内部也时常提拔优秀的人才。乐进、于禁、典韦曾经都是马弓手,经过曹操的再三提拔,成了曹军中的能人强将。
乐进,字文谦,是阳平卫国(今河南清丰)人。东汉末年,乐进本是曹操手下的一员小吏,后为曹操招募兵马千余被提拔为假司马,即马弓手。随后,又跟随曹操征战吕布,屡立战功,被封为广昌亭侯、讨寇校尉。由于乐进表现出众,在攻打袁氏兄弟的战役中再立战功,曹操封其为游击将军。乐进在曹操帐下,胆识过人,多年跟随曹操南征北战,屡屡立下战功,为曹操平定北方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于禁,字文则,是泰山钜平(今山东泰安南)人。于禁本为鲍信的一名部将,后归从于曹操,即拜军司马。后又在曹操征讨张绣、收编青州兵、官渡之战时频建军功,继拜虎威将军,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并称为曹操的五员大将。
典韦,陈留己吾(今河南商丘市宁陵县己吾城村)人。本是张邈的士卒,后跟从夏侯惇,因征战有功拜司马。在曹操征战吕布时,典韦有功,提升为都尉并被曹操收作自己的护卫,经常带领数百精兵,行走在大帐周围。
从这三人的官位变迁可以看出,曹操对于内部人才的提拔还是有规可循的。论功行赏,才能激起将士效忠的热情。曹操对外广开贤路,对内提拔优秀人才,内外兼顾,不放走一个可用之才,而这些人才也在战场上屡立战功,没有辜负曹操的赏识。
从基层出发,培养内部人才。曹操深知人才是要培养的,从稚嫩到成熟都需要一定的过程。曹操在选用人才时,观察部下的长处,培养将士的作战能力。于禁、乐进、典韦都是曾经的马弓手,但都得到了曹操的赏识,成为名声显赫的猛将,驰骋战场,战绩连连。
论功行赏,激励将士。曹操对待人才,有着自己的一套方法,对于有功之臣给予一定的奖励,对于有罪之臣也会给予适当的处罚。适当地进行提拔,不仅提升了部下的积极性,在战场上屡建战功,而且还将自己唯才是举的意识,传达到了每一位将士的心里,使得众将齐心,为自己创事业、打天下尽心尽力。
建立信任,给部下发展的空间。虽然于禁、典韦、乐进是马弓手出身,但是曹操对他们非常信任。曹操战吕布的时候,曾经组织了一支敢死队,当时典韦就是队员之一。在情况紧急之时,曹操将重担交给一个小小的马弓手,足见他对自己部下的信任程度。再看于禁,官渡之战时,以极少的兵力抗拒于延津,可见曹操对部下必胜信心之高,对于禁的信任程度之深。正是因为曹操对部下信任,才使得部下尽情施展自己的才华,为曹操征战沙场。
综上所述,曹操启用内部人员、提拔内部人才的行为表露无遗。他对自己的部下如此信任,为他平定北方奠定了基础。
在现代企业中,人才的培养十分关键。目前,也有许多企业将目光投向内部员工的提拔,一些企业经常对业绩较为突出的员工进行管理培训,增强其管理方面的知识,将其提升为管理型人才。注重企业内部人才的培养,是企业在激烈的商战中培养人才的有效方法之一,也是优化企业人才、为企业发展添砖加瓦的捷径之一。
连载9 不拘一格“降”人才
唯才是举,唯才是用,是曹操的用人作风。在必要的时候,曹操不拘一格降人才,收到了非常好的效果。关羽是曹操曾经垂青的人才之一,对待关羽,曹操可谓是费尽心思,想尽办法,但最终关羽还是没有留在曹操帐下。
关羽,本字长生,后改字云长,是河东解良(今山西运城)人。在刘备聚众起兵时,关羽跟随刘备四处闯荡,两人情谊颇为深厚。在众诸侯商讨伐董卓之时,关羽斩华雄的举动,令曹操叹服。关羽气度非凡、义薄云天,更是令曹操叹为观止。曹操心想,世上竟有如此义士,若能为己所用,恰似如虎添翼。于是,曹操决定想办法留下关羽。
据《三国志?蜀书?关羽传》记载:“曹公擒羽以归,拜为偏将军,礼之甚厚。绍遣大将军颜良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公使张辽及羽为先锋击之。羽望见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绍诸将莫能当者,遂解白马围。曹公即表封羽为汉寿亭侯。”
曹操对关羽可谓是用心良苦,每次征战归来都给予丰厚的奖励,以示其待人的豁达之意,同时,也希望用这些来留住关羽。但是曹操自知关羽和刘备交情颇深,刘备无意在曹军效力,难免会影响关羽的去留之心。于是,曹操便派张辽去劝说关羽。
关羽向张辽倾吐了自己的心声。他自知曹操对自己的赏识,但他结识刘备在先,对于曹操的恩情赏识,只能是心领。曹操得知关羽去意已决,不再强留,并对关羽杀颜良之事予以重赏。随后,关羽拜书向曹操告辞,而跟随刘备投奔于袁军。曹操命左右使者不要去追关羽,并说道:“彼各为其主,勿追也。”由此可见,曹操对待关羽算是仁至义尽。
煞费苦心,谋求人才。重金相邀,托人相劝,只求关羽。曹操在留关羽时,不惜花费大量金钱,然而,关羽视金钱如粪土的傲气,更令曹操感叹其义气过人之处。曹操通过金钱留关羽行不通,便想通过张辽的劝阻来挽留关羽。但是,关羽是个重情重义之人,即使曹操对关羽有心栽培,关羽也不能辜负先主刘备的知遇之恩。曹操煞费苦心,挽留关羽,虽没有成功,但给众人留下了一个爱才、怜才的形象,为其日后广纳英才树立了良好的明主形象。
重情重义之人,涌泉相报之恩。关羽知道曹操对自己的赏识,也明白在曹操帐下有着大好的前程,当然,对于重情重义的关羽来说,兄弟情义比功名利禄更具有诱惑力。但是,对于曹操的盛情款待,关羽还是做出了相应的回报,以答谢曹操对自己的赏识。在曹操最困难的时候,关羽毅然领命,斩颜良、诛文丑。算是报答了曹操对自己的恩情和厚爱。
对待人才,取舍有道。曹操对待人才,取之有道,用之有方,是其用人的一大特色。曹操自知留不住关羽,便放下身段,让张辽去打探关羽的去意,表明了对关羽的赏识和想留住关羽的迫切心情。在关羽要走的时候,还给他封赏,既然留不住,就让他自由地发展,显现了曹操对人才的宽宏大度。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企业员工的去留每天都会有变化,究其原因有很多,但对于企业来说,员工的去留对企业的发展意义深远。企业能否留住人才,是决定企业发展的关键。人才对于企业来说是发展的根源,首先要制定完善一系列制度和激励政策,激励员工在企业中发展。其次,适当地采用提高待遇留人的办法,会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最后,重视员工的素质培养,员工素质是决定团队和谐发展的关键。
连载10 以肚量和胸怀吸引人才
作为一名领导者,要有海纳百川的胸怀。曹操正是如此,在他帐下的众多人才中,反叛之人数不胜数,若要逐一责罚,恐怕他难成一统北方的大业。俗话说:“有容乃大。”曹操对待魏种就颇有君王风范。
当初,曹操在兖州推荐魏种为孝廉。兖州反叛时,曹操说:“只有魏种不会辜负我。”听到魏种逃走的消息,曹操大怒,说:“你魏种不逃到南越、北胡,我就不放过你!”攻下射犬以后,曹操生擒魏种,却解开捆绑他的绳索,任用他为河内郡太守,让他负责黄河以北的事务。曹操说:“只因为他有才干!”
魏种原本就是曹操的故交好友,曹操在兖州又推荐魏种为孝廉之人。在曹操心里,魏种是绝不会背叛自己的人,所以魏种的叛逃令他大失颜面。可是,在活捉魏种后,他仍旧宽而待之,这个举动令诸多将士折服,感召了其他叛逃的人纷纷自动返回。
由此可见曹操的胸襟和肚量之宽。他对待人才毫不吝啬,不计前嫌,宽宏大量,不追究人才的过失,只讲究人才的可用之处。这正应了曹操“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为其收拢人才做了铺垫。宽释魏种相当于为曹操广招人才做了个活广告,比空口白话更能说服人心。
马有失蹄,人有失足,自检使人进步。曹操兖州的失败,对魏种的高估,都是人之常情。懂得自检,在失败中求发展才是真正的智者。曹操对魏种的重用,可谓是一箭双雕、一举两得。原本可能失去的人才,都因此举一一归顺,这对于曹操而言实乃喜事。
有容乃大,方能成就大业。曹操对魏种宽容有加,对很多将士的背叛也是宽厚相待。在官渡之战大胜时,曹操搜集到了一些曾经私通袁绍的书信。当初谁也没有想到曹操能够战胜袁绍,以曹操当时的实力真是以卵击石、不自量力。人心涣散、军心不稳是兵家大忌,曹操并没有怪罪这些将士与袁绍私通,反而把这些书信当着众将士的面扔进了火里,销毁了罪证。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记载:公收绍书中,得许下及军中人书,皆焚之。公云:“当绍之强,孤犹不能自保,而况众人乎!”
临危不乱、处变不惊,是领导者应该具有的素质。曹操曾多次处于险境之中,但每次的困难曹操都从容面对。这令众多将士们不得不叹服曹操的气度和胸襟,无论是在官渡之战,还是在赤壁之战,曹操都沉着迎战,乐善用人的作风,从来没有改变过。如果不是宽大的胸襟,曹操就不会在华容道赢得关羽的同情,更不会有后来的雄踞一方。
俗话说:大难临头各自飞。有福同享,有难我担,这才是真正的领导者。曹操正是这样一名敢于担当的领导者。当今社会,很多企业都实行了权责制,但是,在企业处于窘境时挺身而出的领导却寥寥无几。领导者要起到带头作用,气度和胸襟是不可或缺的素质之一。企业用人,为的就是解决问题,而不是将问题丢给他人。唯有那些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知人善任之人,才是企业优秀的领导者。
曹操曾自嘲说:“大战时,我自己还有丧失信心的时候呢,更不用说别人了。”话虽如此,我们不难发现,作为领导者不仅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还要为下属们鼓舞士气,这样才能聚拢人气,在气势上压倒对方,赢得战机。曹操爱才、惜才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从未为了一时之气而放弃一统天下的雄心大志,更不会因为叛逃之事而放走一个可用之才。
事实证明,曹操的做法是正确的。

连载11 用好有缺点的人
曹操帐下人才各异,每个人的脾性也有很大的差别。严格地说,在曹操帐下,没有一个人才是完美无缺的,在曹操的三道求贤令中,指明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方针,不论品行,不论脾性。在曹操眼里,有瑕疵的人也是有任用价值的。丁裴正是这类人才的典型代表。
丁裴原是曹操的老乡,是曹操妻子丁夫人的远房表亲,负责掌管曹操的车马钱粮。丁裴生性爱占小便宜,一生并没有什么很大的作为。在他当官的时候,有一次他将公家的肥牛与自家的瘦牛私自调换,结果被人检举,差点丢了官职。这事让曹操碰了个正着,曹操认为,丁裴虽生性好贪,但是有可用之处。毛玠曾多次向曹操提出要重罚丁裴,都被曹操拒绝了。曹操说:“丁裴这个人,就像会抓老鼠又爱偷东西吃的猫,留着他还是有用的。”
曹操深知德才兼备之人,犹如海底捞针,在当时战事严峻的情况下,是可遇不可求的。重用人才的长处,此举使曹操迅速壮大了自己的队伍,把竞争对手远远地抛在了后面。
丁裴虽然用瘦小的牛私自偷换了公家的肥牛,但在数量上是对等的,牛没有缺失。曹操顺水推舟依了丁裴,其意就在于抓大放小。纵使丁裴从家里拉来的是瘦小的牛,但曹操相信,在人们细心的饲养下,何愁牛不会长得肥壮?
丁裴虽然爱占点小便宜,但在处事上是很有分寸的,这对于曹操而言,换几头瘦牛就算不上什么了。不管黑猫白猫,只要能捉到老鼠就是好猫,而丁裴就是这么一只能看家、守院的“好猫”,关键在于养猫的主人怎么看待猫的本领。曹操就是这样一个人,用他的话来说,这叫做重用清官、不避小贪。宽容是曹操成功的基石,知人善任更是曹操用人的关键,不避小贪,更体现了曹操对待人才的释怀。
俗话说:金无足赤,人不完人。有点瑕疵,只要没有犯大方向上的错误,都是可以赦免的。美玉纵有瑕疵,照样能赢得众人的垂爱。由此可见,曹操用人的独到之处,并不是纸上谈兵。有人说,从小事做起,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修为。对丁裴来说,爱占小便宜,是铁证如山的。但是,对于一名领导者来说,权衡丁裴的优点与缺点,才是关键所在。曹操之所以把丁裴继续留在身边,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把每个人安排到合适的岗位,才是真正的用人管理。丁裴负责掌管曹操的车马钱粮,偶尔也会占点小便宜,捞点小油水,但就其本质而言并无恶意。曹操仍旧让丁裴掌管车马钱粮,其目的有二,一方面是因为丁裴本是丁夫人的远房表亲,而丁夫人又是曹操最宠爱的妃子之一,多少也要顾及丁夫人的感受;另一方面,丁裴对他担任管车马钱粮的官职很负责任,为曹操解除了后患之忧。而这一官职能满足丁裴爱占小便宜的私欲,也就能留住丁裴效力的心。
从其他角度看待事物,会离成功更近一步。凡事斤斤计较的人,难成大事。曹操对待一些人情世故,经常会睁一只眼闭一只眼,能放则放,为下属提供自我改造的空间。
现今,企业有多少领导者能有曹操这样的气量和胸怀?唯有看到人才的本质,将其才能发挥到实处,才能推动企业的进步。作为企业的领导者,慧眼识才并不是人人都能具备的,但是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本领,却是不可或缺的。
连载12 博采众长,集思广益
鲁迅曾称赞曹操,“曹操一辈子追求的是治世御众之术”,“是一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在曹操的一生中,他不断地对自己进行总结,倾听部下的意见。
曹操向下属们征求意见或建议,并以文书的形式向下属发布了《求言令》。建安十一年,曹操发布《求言令》,令部下广开言路,改掉那些溜须拍马、阳奉阴违的恶习,他要求部下“各言其失”,并自责说“不闻嘉谋,吾开延不勤之咎”。在当时,只有上级说下属的不是,没有几个人敢对上级说不。曹操这一革新的举措,令当时不少人对曹操刮目相看。
曹操通过《求言令》集思广益,令将士们引咎自责。他将多年来听不到不同意见的责任加到自己身上,并突出了“不闻嘉谋”问题的严重性;他要求属下之间互相批评,使评论优、缺点成为一种经常性行动。全文总共不足百字,内容却十分丰富,有说理分析,有情况分析,又有具体的要求,足见曹操自检之心。
从《求言令》我们可以看出曹操智谋过人之处。他不仅在不断地自检,提升自我修养,而且责令其下属自我评价和自我反省,重视团队意见,提倡互相指点,共同进步。在当时众多领导人物当中,唯有曹操能想得到这些观点并应用到人才管理中。
感情至真,以文书赢得人心。曹操不仅是名军事家,也是一名文学家。他的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没有顾忌,随意发挥。从《求言令》中可以发现,这虽是一篇命令下属自检的文书,但经曹操一说,变得非常灵活,令人信服。它没有一般公文的呆板,却有求言的恳切之情,通过引咎自责来督促部下进言。这种潇洒、通俗的写法不仅使命令摆脱了严肃性,而且使部下诚服而欣然执行。
曹操让万人敬仰,并非三两天就能做到的。曹操之所以被称为奸雄,在其用人之道上颇有体现。他令下属们自己说自己的缺点,而不是正面指出每个下属的不足之处,这样既给下属留足了面子,也为下属提供了自我调整的空间;不仅没有伤害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感情,反而实现了互勉,提升了每个人的素质。
曹操之所以发布《求言令》,表面上看是曹操要通过这篇文书激发将士们的自检意识,提高将士们的进取之心,实际上,曹操另有打算。对于曹操而言,他手下的每个人都非常关键,懂得众将士的心,是了解其能否胜任要职的关键。通过求言的方式,曹操找到了了解每位将士的便捷途径。通过求言的方式,曹操将自己的不足隐藏得非常巧妙。作为一名领导者,适时地包装自己,并深入了解下属,知己知彼,等待时机准备出击,才是其真正的目的。
曹操以一篇《求言令》广揽了群臣的观点及看法。在我们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企业效仿曹操这一做法。有的企业专门开设了“赞赏栏”,要求每个员工每天对其他员工进行赞美,鼓励对方;有的企业在开晨会时,会让员工做一些一周总结或是每日小结之类的评述,让其他员工对该员工一周或当天的表现进行总结。这样,老板不仅了解到了员工的日常工作内容,同时也更好地掌握了员工的工作进展情况,提高了员工为企业效力的积极性。
连载13 因才制宜,各司其职
吏治与屯田,是一个国家兴盛的标志。作为领导者,吏治与屯田必须两手抓,才能使治国之路走得更加长远。曹操在这两方面的贡献尤为突出,他深知国家的治理,关键就在于吏治与屯田。
吏治,是一种对待社会治理的行为责任感。曹操尚法而不苛政,据《孙子兵法注》记载,曹操“夫治定之化,以礼为首;拨乱之政,以刑为先”,由此可见,曹操十分重视法治。同时,他强调了要立法治国、赏罚分明和整肃吏治。《置屯田令》、《褒赏令》、《明罚令》等,都是曹操颁布的法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法令不仅惩办了贪官,而且稳定了社会秩序。曹操用人因才制宜,他在幕府中设立校事、刺奸等新的监察官员,其目的就是要他们行使监察权,以做到通达情况、杜绝世族官吏无所约束、骄奢淫逸等行为。
除了对当时的贪官污吏加以治理,曹操还实行了军民屯田一体制。当时的屯田主要以青州兵和农民为主,分军屯和民屯两大部分。民屯,顾名思义指的就是老百姓自己自由种植,给国家上缴一定的税粮。军屯则是强制性地命令军人进行种植屯粮的工作。
东汉末年,战争连年不断,造成百姓大量流亡,瘟疫肆行,百姓的生活更是雪上加霜。大量的人死亡和流徙,人口数量日益锐减,原本最富庶、最繁华的地方,因为战事荒凉不堪。曹操深知民以食为天的道理,也知道军队不可一日无粮。当他面对社会经济萧条、军中无粮险境时,及时地推出了屯田政策,使农村经济迅速得到了恢复与稳定。经济的复苏,令百姓过上了安稳的日子,原来“州里萧条”,人口“十不存一”的境况在屯田工作的开展下荡然无存,出现了“数年中,仓储积粟”的景象。这不仅解决了百姓的疾苦,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军粮问题,使北方的农业得到了恢复,为曹操进一步统一北方,奠定了可靠的经济基础。
由此可见,曹操通过吏治和屯田两大措施,收服了众多将士和百姓的心。有了吏治和屯田这两张王牌做基础,曹操的势力想不壮大也不行。汉朝末年,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曹操能够在三国鼎立时雄霸北方,实现“总御皇机,克成洪业”,与他的立法治国、赏罚分明和整肃吏治的廉政思想是分不开的。百姓的安居乐业、征战时的粮草充足,全归功于屯田制的有力实施。
吏治从自己做起,人人自我约束,各司其职,国家才会安定繁荣。作为吏治的执行者,曹操起到了带头的作用,让身边的人心服口服。除此之外,曹操向来廉洁俭朴,在用人方面时常以廉吏为先。他不但自己生活节俭,就连他身边的宫女仆侍,也都衣不锦绣。有远见的领导者都会对自己直接管理的部门提出一系列的规范条例,并指定某人进行监督。
军民携手,共创美好新生活。战事令百姓食不饱肚,居无定所。曹操带领军队与百姓共同联手,进行屯田,让百姓过上了安稳的生活。据《三国志》上记载,实行屯田后,年年丰收,仓库全满,人民不再饥饿,军队不再缺乏粮食,这个功劳,起于枣祗,并由任峻完成。曹操在实行屯田工作时,虽经受了很多的挫折,但最后还是取得了成果。从军屯再到民屯,不断地扩大规模,兴修水利,在很大程度上,起到了治国安民的效果。
曹操用人讲究因才制宜、各司其职,屯田有专门负责屯田工作的官员,吏治方面也有相应的法令和监督管理的人群。在屯田方面,无论是枣祗,还是后来的任峻,他们在屯田工作中都是尽心尽力,把屯田工作开展得非常成功。在吏治方面,校事、刺奸等新的监察官员,在行使监察的工作中,也起到了上通下达的作用,达到了约束官员不良行为的效果。
连载14 学会换位思考
为什么别人能想到的,自己却没有想到;有些事情可以这样做,为什么在另外一些时候却行不通;如何才能让更多的人来心甘情愿地为企业服务。这是作为一名领导者经常会遇到的事情。从古至今,自我管理是每个领导者的必修课。曹操在自我管理方面,经常会站在对方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其中焚烧私通书信,就是曹操聚拢人心的主要表现之一。
官渡之战以前,袁绍拥有中国北方最强大的势力。公元199年,袁绍统率十万大军,进逼许都,当时曹操就驻守在许都。因为敌强我弱,众寡悬殊,曹操的属下惶恐不安,关中诸将皆中立观望。许多人唯恐自己生命有危险,暗中与袁绍勾结,以谋退路。
后来曹操用计策出奇兵,战胜了袁绍。袁绍兵败,仓促引领八百骑兵渡过黄河。曹操追赶不上,将袁绍丢下的辎重、地图、书信和珍宝全部缴获了。曹操从收缴到的袁绍书信中,翻到了许多官员和曹军人员暗中写给袁绍的信。他并没有把这些信件曝光,更没有揪出与袁绍勾结的手下,而是把这些信全部烧毁,说:“袁绍强大的时候,我尚且担心性命难保,何况我手下的那些人呢?”
曹操的这一举动,令那些曾经想投奔袁绍、暗自勾结的人羞愧不已。通过这件事,曹操宽广的胸襟和气度在众将士面前显露无遗,从此众将士更是对曹操忠心耿耿。立世存身,能容人之错,对属下表示充分的理解和体谅,是很能得人心的。不计前嫌,注重于未来,才能谋得霸业。
适当地容忍,是思考的前提。曹操作为众将之首,在面对这些私通信件的时候,要说不生气是不可能的。但是他能很快地从愤懑中走出来,站在他人的角度来思考问题,这就是他与众不同之处。
换位思考,灵活地留住人才,是作为领导者自我管理的重要表现。人无完人,谁都会有面临选择的时候。曹操当时正处于水深火热当中,人人都想自保,这是能够理解的。曹操当面焚信,不仅留住了人才的心,更为自己树立了威信。
控制自我,常为他人着想,才能超越自我。曹操在自我控制方面就做得非常到位,这与其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是密不可分的。作为领导者,要为下属做好榜样,提高下属的积极性,才能更好地使团队稳步发展。古往今来,无论家事还是国事,最让人不能容忍和接受的就是背叛。遭遇背叛者往往容易激动、发怒,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而后做出一些相对出格的事情,以泄愤慨。其实,曹操当时完全可以利用这次机会铲除异己,将那些与自己意愿背离的人一并消灭干净。然而,曹操并没有这样做,他以一种常人难以做到的宽容,接纳了那些曾经想背弃他的将士,没有追究任何人的责任。
在现今一些企业中,人才的背离也是常有的事。一些心胸狭窄的领导,听不得也见不得与自己意见背离的人发出的声音和做出的举动,恨不得将其赶出自己的队伍中。这往往只会把问题越弄越复杂,最后队伍成为一盘散沙,人心涣散。作为一名领导者,要经常站在下属的角度来考虑问题,站在他人的立场看待事情是否可行。学会自我反思,才是现今领导者应该做的。
碰到问题先从自己身上找原因,为他人找出路,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心,让别人更乐意为自己办事,曹操就是这么做的。
连载15 强化学习并学有所用
曹操爱好文学,时常写些诗歌之类的作品。除此之外,他精于兵法,除了在沙场上实践前人写在兵书上的计策以外,还自己写了一些关于行军打仗和用兵的策略。其代表作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司马法注》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孙子略解》。曹操将《孙子兵法》与自己的实战经验相融合,在军事实践上,根据敌情,灵活地运用《孙子兵法》等兵书中的相关谋略,往往能起到出奇制胜的作用。
曹操所写的《孙子略解》,开创整理注释《孙子兵法》十三篇的先河,既丰富和发展了中国古代军事理论,又融入了自己的实战经验。《孙子略解》共分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势篇、实虚篇、军争篇、九变篇、行军篇、地形篇、九地篇、火攻篇、用间篇十三个部分,分别讲述了在行军作战中用孙子兵法解决问题的策略。
在《孙子略解》的计篇里,曹操这样写道:
曹操曰:计者,选将、量敌、度地、料卒、远近、险易,计于庙堂也。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也;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

曹操在《孙子略解》中提到了选将量敌的原因以及目的所在。在实战中,曹操也将这一点贯穿其中。在官渡之战中,曹操调用张辽、乐进、李典三人领兵七千兵,击退了东吴孙权的十万来犯之众,令人不得不叹服其计谋过人,用兵之神。
在《孙子略解》的作战篇中,曹操结合《孙子兵法》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

曹操曰:驰车,轻车也,驾驷马;革车,重车也,言万骑之重。车驾四马,率三万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保固守衣装,厩二人主养马,凡五人。步兵十人,重以大车驾牛。养二人主炊家子,一人主守衣装,凡三人也。带甲十万,士卒数也。孙子曰:千里而馈粮。

的确,行军打仗,粮草兵马至关重要。曹操在《孙子略解》中将《孙子兵法》所提到的“千里而馈粮”的观点,运用到了实战当中,并提出行军打仗要将驰车、革车分别安置,烧饭、洗衣、喂马的后勤管理工作也有相应的人来打点。曹操每次出征,对所带的人马以及各自的责任都做到心中有数。
由此可见,曹操时刻在提醒自己要不断进步,在写兵书的同时,不忘对自己的征战做出总结,以供后人参阅。
以兵书的形式自检,督促自己前进。曹操所写的兵书主要是在做总结。其“兵以义动”的战争观,因事设奇、任势制胜的“诡诈论”,注重后勤保障和加强水军建设的远见,颇受后世推崇。
总结经验,公之于众,相互学习才能有进步。曹操不仅自己智谋过人,还将自己的经验流传给后人,可见曹操的气度和胸襟。曹操所写的兵书大多是在实战过程中的一些理论和思想的总结,是他毕生经历的结晶。虽然这些书现在都已经只剩残章断句,但它们曾经在中国兵学史上产生过一定的积极影响。
曹操的军事魅力在他所著的兵书中随处可见,勤学上进是曹操最终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当今社会,每个人都要怀有一颗上进的心,向曹操学习,学习他善于总结和学习知识的好习惯。总结生活中的点滴,把理论性的东西运用到实践当中,肯定会比单纯的理论更加有效。企业的进步也是如此,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更要善于研究和制订相关的策略,这样才能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前行。
连载16 身体健康不可忽视
曹操常年征战在外,戎马一生,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不如年轻的时候,头痛病一直折磨着他的身体。其实在年轻的时候,曹操的健康状况就不是十分理想,加上常年在外,头痛的毛病足有三十多年之久。
曹操生性多疑,头痛病因此而发,每次曹操思虑过多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三国志》中有记载,在起兵平定袁绍的时候,曹操就常常头痛。但是,真正头痛开始严重,是在消灭袁绍、挟持汉献帝以后。曹操掌握了“君权”,此时的他需要考虑更多的国事,要平息一些地方的反叛势力,除此之外还要处理朝廷的重要事件。
这么多的事情需要曹操处理,头痛病发也就在所难免了。曹操的头痛病时常复发,心慌目眩,非常难受。尽管如此,曹操还是硬撑着处理日常事务。据《三国志》所述,曹操在建安元年(196年)八月迎汉献帝到许县,“奉天子以令天下”,正是曹操已经权倾朝野的时候,而这成了曹操头痛病发高潮期的开始,朝中大量的琐事如潮涌般向曹操扑来,曹操成天忙于朝政积劳成疾。
曹操一生焦虑过多,这从他的不少诗文中可以看得出来,其中以《短歌行》最具代表性。诗的内容是这样的: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诗里的每句话都能映射出曹操的愁苦与烦恼。“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道出了曹操求才若渴之心。“明明如月,何时可掇”道出了曹操在寻找人才时所遇的艰辛。从曹操的诗句中,足见曹操的愁苦烦忧。
除此之外,曹操还发表了一些关于反映社会动乱和人民苦难的文章,借以抒发自己对当时环境的愤慨。如《薤露行》真实地描绘了何进误国、董卓殃民的故事,表达了曹操对百姓的同情以及对何进和董卓的憎恨。
作为一名领导者,身体是奋斗的基础。曹操虽然时常带着大夫,但对他的头痛病只能治标不能治本,每每复发,曹操都剧痛难耐。
操劳导致头痛病愈发严重。曹操每次出征打仗,都要在外面待上数月,饮食起居非常没有规律。有的时候常与大臣们商议战事,秉烛夜谈。有的时候还要防止敌人的偷袭,经常寝食难安。如此生活环境,对曹操头痛病的调养,肯定是不利的。过度的劳累,会令人的大脑超负荷运转,加重脑部负担。曹操为了工作,忽略了自己的身体,最后导致病情恶化。
疑心过重,致使病情加重。曹操有一次在睡觉的时候,看守的卫士进帐为他整理被褥,结果被曹操当作刺客给杀了。可见曹操在睡觉的时候都高度警觉,长此以往,只会使头痛病愈发严重。通过这个梦中杀人的故事,也看得出他的头痛病的恶化在所难免。
作为领导者要注意调节自己的作息时间,合理地安排生活。从曹操身上我们看到,一位领导者将自己毕生的精力都投到了事业当中,而对自己身体的照顾却是少之又少,这样是不可取的。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合理地安排工作时间,适当地进行调节,有益于身体的健康。身体是奋斗的本钱,这句话充分说明了身体健康的重要性。为了金钱和事业不顾惜自己的身体,不但得不到金钱,还会失掉奋斗的本钱。
连载17 注意时间管理
作为企业的老板,须对时间进行优化管理。曹操每天要处理很多的事务,但不管怎样,他没有放松自己对时间的管理。什么时候该干什么,在他的行程安排上都有一个清晰的流程。说曹操曹操到,就体现了曹操对时间的管理。
汉献帝在李傕与郭汜火拼时曾一度脱离险境,然而李郭二人合兵一处后继续捉拿汉献帝。有人献计推荐曹操,说他平剿青州黄巾军有功,可以救驾。然而信使未出时联军已杀到。眼看走投无路之际,夏侯惇奉曹操之命率军“保驾”成功,后将李郭联军击溃,曹操被加封官爵。故有“说曹操,曹操到”之说。
在《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曹孟德移驾幸许都”中是这样说的:曹操在讨伐董卓之后,曾任东郡太守。当时山东黄巾又起,他与济北相鲍信共同讨伐黄巾,招安降兵三十余万。自此曹操威名日重,被朝廷加封为镇东将军。董承、杨奉护驾至洛阳后,仍担心李催、郭汜来犯,故奏请献帝,宣曹操入朝,以辅王室。操接旨后,尽起山东之兵,赶来洛阳护驾。刚到洛阳城外,适逢李催、郭汜领兵来攻洛阳。
在日常生活中,大多数人常有这样一种体验,有时正在谈论或者你刚想到一个人,这个人就出现了。于是,我们就感叹:真是“说曹操,曹操到”。这只是一种心理上的反应,而作为一个企业的领导者,曹操的及时出现,不仅挽救了大家,还为自己打响了名声。
做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规划,适当地安排时间,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们一起来看看曹操的时间管理,看他如何用高效迅捷的行动为自己带来收益。
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曹操占领冀州后,率兵进军乌桓。刘备劝刘表袭击曹操的首都,刘表不从。曹操基本统一北方后,就有剪除心腹大患刘备的打算,进而夺取荆州,并吞并江南、统一天下。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春,曹操在邺(今河北临漳西南)修建玄武池,训练水军,做向南方进军的准备。此时,孙权进攻荆州江夏,斩太守黄祖,兵锋指向荆州。刘表派长子刘琦援救江夏。曹操刚刚统一北方,当然局势很不稳定。各地反曹势力,有死灰复燃的可能。部队连年征战,士兵当然很疲惫,国家需要休养生息,经济需要恢复。但是,孙权要抢荆州了,曹操能不着急吗?
七月,曹操开始从全国调集部队,并率先头主力在南阳,其水军在河北,来不及加入曹操主力军。八月,荆州牧刘表病亡。曹操闻讯,率轻骑部队昼夜兼程,赶往襄阳。九月,曹军进占新野(今属河南省),荆州继承人刘表次子刘琮派使者向曹操请降。
依附刘表屯兵樊城(今属湖北省)的刘备,闻讯后率部南撤。当时江陵(今湖北江陵)贮有刘表的大量粮草、兵器等,因此刘备一方面由樊城向江陵撤退,另一方面命关羽带领水军经汉水到江陵会合。曹军亲率精骑五千,包括亲兵虎豹骑,追击刘备,在当阳长坂坡(今湖北当阳东北)击溃刘备军。
事实证明,曹操胜利了。短短两个月的时间,曹操没有落下半点空隙时间,乘胜追击,最终击溃了刘备的军队。战场上的时间尤其宝贵,与时间赛跑才能赢得胜利。
连载18 用制度维持企业内部和谐
建安十年九月,曹操下过一道《整齐风俗令》,这道手令是在平定冀州之后下的。冀州是袁氏势力的老巢,长期分裂割据,造成了一种很坏的社会风气,人们往往结党营私,排斥异己,颠倒黑白,甚至连父子兄弟也彼此各树党援,互相诋毁。这些问题,既有社会伦理道德方面的问题,也有政治品质方面的问题,但其共同点都是不实事求是,有的甚至到了荒谬绝伦的地步。这样的诽谤、诬陷,小则会冤枉好人,搅乱人心,大则会搞乱朝政,给国家利益造成损失。
曹操充分认识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因此下定决心整饬,“四者不除,吾以为羞”,表现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这不仅是为了净化社会风气,实际上还带着清明政治的考虑。
曹操还下过一道《清时令》:“今清时,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虽私结好于他人,用千匹绢、万石谷,犹无所益。”反对“私结好于他人”,实际上就是反对拉帮结派、结党营私。从“但当尽忠于国,效力王事”两句不难看出,曹操反对“阿党比周”、“私结好于他人”,不仅仅是为了净化社会风气,稳定社会秩序,更重要的是为了让大家尽心力于国事,树立朝廷的权威,巩固和加强中央集权。曹操这样考虑,是服从于他统一全国的大目标的,对于防止新的分裂割据局面的出现是有积极意义的。
此外,曹操平定冀州后还曾下令不准报私仇,禁止大操大办丧事,违者一概以法律制裁。对于一些关乎民生疾苦的旧俗,曹操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
为了逐步扭转不良社会风气,曹操除对一些陋习明令禁止外,还采取了正面教育的措施。建安八年(公元203年)七月,曹操下了一道《修学令》:“丧乱以来,十有五年,后生者不见仁义礼让之风,吾甚伤之。其令郡国各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者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企业内部的“风气”可能会出现问题。很多企业的管理层往往忽视企业的整风问题,对厂规厂纪执行不力,整个领导层都忽视了整风问题的重要性。例如管理层的思想不统一,员工尤其是老员工形成老油条的不良习惯和个人保护主义、霸权主义;从上到下无视企业组织内部的作风问题,无视自我岗位职责与工作责任。这些问题对企业的长远发展极其不利。因此,整风运动显得尤为必要,整风运动也因而就成为一个企业、一个集体、一个家族的重大问题。有了规矩,才成方圆。一个企业只有把企业的规章制度实施到位,一个组织只有把组织的章程规范执行到位,一个集体只有把集体的道德范畴与行为约束落到实处,才能对“风气”问题防微杜渐,才能保证自身的持续健康发展。
连载19 化敌为友
曹操经常运用逆向思维扭转局势,这是他善于风险管理的突出表现。从其用人策略上看,他十分清楚“争天下必先争人”,对竞争对手,他也深谙扭转态势、化不利为有利之道,收编青州兵令曹操受益匪浅,而在三足鼎立中他也是有着充足的风险考量,利用一切可利用之机来弱化自己的风险。
身处乱世,老板选择人才,人才也选择老板,类似于今天的双向选择,因此争取人才必须先征服人才的心。曹操非常懂得化敌为友的用人之道,他能够洞察人性,洞悉人心,知道人才的需求,令对手阵营的人才纷纷投身到自己的帐下。
曹操“受降卒三十余万,男女百余万口,收其精锐者,号为青州兵”。另外还兴屯田、开水利,以发展农业生产。前者把黄巾军视同子弟兵,化敌为友成为嫡系;后者使人民安居乐业,发展了经济。曹操经此役以后,从此不再有黄巾或其他大规模反抗起义,农民的基本要求是土地,是耕者有其田,曹操满足了他们,这正是曹操的高明之处。
曹操通过这些化敌为友的风险管理策略,迅速积累了自己的力量,他又将这种“争天下归心”的思维运用在与主要对手的博弈上。
联合抗曹是孙刘两家的共同方针,但这种“模式”却未成为曹操的思维定势。他曾经两次联合孙权:第一次是孙策死后,曹操与刚刚走上政治舞台的孙权结为同盟:第二次是孙权想趁关羽北伐时夺取荆州,于是派使者和曹操讨论“联合作战”。
如果第一次联合仅仅是一次“试水”,那么第二次联合则多少打破了当时的势力平稳。在多边利益关系中,从来就没有永远的合作伙伴,也没有永远的对手。对手可以变为盟友,盟友也可以变为对手,全看利益所在和形势如何。赤壁之战时,曹操势力最强,孙刘联盟是必然的。但在刘备“借”得南郡,夺取益州,据有汉中之后,又占领了房陵(今湖北省房县)和上庸(今湖北省竹山),刘备的地盘已经越来越大,而且连成一片。如果关羽再拿下襄阳、樊城,对江东的威胁就大了。作为长江下游的一个地方割据政权,江东集团绝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刘备和关羽在自己的上游越做越大。这已经不是“吞刘”以“自大”的问题,而是“扼刘”以“自保”的问题了。
当时孙权集团曾多次派人向刘备讨荆州,但都无功而返。事实上,荆州是曹、孙、刘三家都想要的兵家必争之地,谁都不会放弃对荆州的争夺。在孙权集团这边,原来极力主张联合刘备的鲁肃去世后,接替鲁肃的是新一代的领袖吕蒙,而吕蒙是主张“吞刘自大”的。因此,吕蒙接任后,孙权集团“吞刘自大”的呼声日益高涨,荆州的问题也就显得非常突出和敏感。
拿下荆州对于孙权集团来说至关重要,它可以使孙权的势力从江南向长江上游延展,同时也可以解除上游对孙权的威胁。对于这种情况,曹操当然比谁都看得清楚,他深知,这两个对手都不可能真正成为他的盟友,但能争得一时“归心”总比一直对抗要好得多。如果能瓦解“孙刘联盟”,灭了其中一家,另一家便不可能和曹操形成对抗,统一天下则指日可待。
建安二十四年的七月份,关羽发兵攻打襄阳和樊城,这就是著名的“襄樊战役”。吕蒙“白衣渡江”,从背后袭杀了关羽,夺取了荆州。
连载20 正确建议要采纳
东汉末年,诸侯大多都为割据之雄,他们习惯于偏安一隅,并没有鲸吞四海之地的雄心壮志。所以他们的用兵行动往往更像一种不够光明磊落的冷拳,只在有利可图之时实施偷袭,本身并没有明确的战略意图。独以“六王毕,四海一”为己任的曹操,效“连横”之法,利用别路军事集团的短见,予以各个击破。
曹操大打“挟天子以令诸侯”这张王牌,交错使用恐吓和安抚的办法,以便自己在中原集中优势兵力,将强敌一一击破。这与当年出函谷关的秦军,利用六国间的利害关系最终一统天下的做法,有很多相似之处。曹操获胜的关键便是对郭嘉言听计从。
郭嘉作战总是最大限度地追求效率,所以每次作战都将风险系数推到了最高点,他对敌人心理的揣摩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程度。郭嘉的策略得以实施,不仅在于他对敌人的心理把握准确,还依赖于曹操甘冒奇险的胆量。比如,他说服曹操放弃辎重突袭乌桓,这一仗不仅是打得漂亮的一仗,也是曹操军旅生涯中最为凶险的一仗。建安十一年夏天,北方雨多,道路非常难走,曹操设置了一些撤军的假象,并暗中率领一支轻装精兵,在向导田畴的带领下,“堑山堙谷五百余里”,来到早已废弃的西汉右北平郡治的废墟,经过被乌桓毁坏得破败不堪的辽西大道,突然出现在蹋顿王的背后。
乌桓军措手不及,首领蹋顿也被张辽击杀。同年秋天,袁尚被彻底打败。由于这次出征路况非常恶劣,沿途有很长一段地区干旱,没有水,需要掘地取水。粮食吃光以后,曹军将士又渴又饿,不得不先后杀了几千匹战马来充饥,这才艰难到达了目的地,并一举救出不少沦陷敌手的汉人。我们且不谈这一仗是否属于反侵略的正义之战,仅从兵家权谋的角度看,它也是很值得玩味的。郭嘉帮助曹操统一了北方,在曹操先后剿灭吕布、袁绍和袁绍余部的战斗中,郭嘉居功至伟。用曹操自己的话说:“每有大议,临敌制变。臣策未决,嘉辄成之。平定天下,谋功为高。”
优柔寡断是老板和管理者的大忌。最好的老板与管理人员都知道,对员工的正确建议作出迅速决策,会便于他们更快地掌控大局。正如已故导演弗兰克?豪泽曾经所说:“你有三种武器,‘是’,‘不是’和‘我不知道’。使用这些武器,不要优柔寡断。”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最困难的不是发现不了员工的可行性建议,而是发现了正确建议却不知所措,或者瞻前顾后。有的企业管理者甚至觉得,员工都是些小人物,只会干活,不会想事,更不可能有什么可行的建议,因此听不进他们的建议和意见,也不肯对员工的小点子、小建议给予启发和引导。不能不说这是当今许多企业管理者身上存有的问题,也是至今依然影响员工积极性和创造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对来自员工的正确建议不感兴趣,甚至听都不想听,这种做法是令企业得不到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事实上,员工所提的建议并非条条都可以实施,但他们有的对部分环节或细节比管理者更了如指掌,有着更丰富的操作经验,他们摸索出的经验往往能解决实际运作中的大问题。因而,忽视员工的正确建议,是企业思想资源的巨大浪费。因此,企业对能采用的建议要立即付诸实施,对一时不能用的建议也要向员工解释,做到善始、善待、善终,莫让员工的建议成为“空议”。
连载21 战略方向要明朗
战略方向是指企业制订战略方案和战略决策的指导方向。企业的战略方向是指产品和市场的综合选择。曹操在逐鹿的时候,所选的方向,就是以天子为中心,讨伐叛乱的诸侯,以扩充自己的实力,达到一统天下的目的。
当各路诸侯都占山为王的时候,曹操选择了一条与他人不一样的道路,那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当时,曹操的实力在各路诸侯当中微不足道,任何一个诸侯的势力都有可能将曹操的部队击垮。曹操选择归顺天子的用意与他当时的实力有着很大的联系。
当时,群雄四起、各地割据的军事局面也已成定势。袁绍、公孙瓒、吕布、袁术、刘表、张绣、孙策等诸侯都拥有自己的一片领土,同时,各路诸侯为了能够雄霸一方,彼此之间进行着激烈的争夺。曹操虽拥有兖、豫二州,但与其他诸侯的势力相比还是有很大距离的。若曹操与其他诸侯一样参与争夺的战争,其结果肯定是不堪设想。
刘协九岁即位,又遇董卓造反,在天下人眼中,董卓是个无恶不作的奸臣,毫无信用可言,只要有当朝天子刘协在的一天,董卓的皇帝梦就不可能实现。曹操假借天子名义,高举忠义大旗,光明正大地与董卓展开较量,赢得了众多英雄好汉的鼎力相助。其实当时曹操并没有接到天子的任何口谕,曹操只是略施小计,发了一道假的诏书,便赢得了众人的支持,让曹操看到了皇家在人们心中的地位。从此,曹操便开始打着为正义而战的名号,实现他自己远大的理想和抱负。
在各路诸侯争夺天下的时候,曹操迎接天子刘协,在很大程度上吸引了众多百姓的关注。在百姓眼里,只有天子才是真正的皇室血统,其他想称帝的都是为了争夺权势的反贼,即使做了皇帝也终究会背上个反叛的恶名,不得人心。曹操正是考虑到了这一点,才决定假借天子之名,迎接天子的到来,这不仅能够得到个护驾有功的好名声,还能为自己实现更大抱负做后盾,何乐而不为?
于是曹操抓住有利时机,派专使进京上表,声称要辅佐王室,以“勤王”名义发兵保驾。当汉献帝与百官被李傕、郭汜领兵追击时,“但见尘头蔽日,金鼓喧天,无限人马来到”,这是曹操派夏侯惇为先锋,引上将十员,精兵五万,前来保驾。随后曹操又差曹洪、李典、乐进等上将率步兵数万,前来协助。曹操则亲率大队兵马,于次日到来。汉献帝不禁称赞道:“曹将军乃寡人社稷之臣也!”
虽然当时汉献帝早已名存实亡,东汉政权也早已土崩瓦解,但是从全局来讲,以天子的名义,无论是发兵征伐其他诸侯,还是以封官赐爵的方式分化瓦解敌对势力,都能产生显著的效果。
曹操对于“挟天子以令诸侯”这一策略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他认为只有“挟天子以令诸侯”才能取得一个比较“顺”的形势,即其所称的“奉主以从人望,大顺也”。
作为汉朝丞相的曹操,无论是征伐天下还是其他,任何事情他都可以名正言顺地打着天子的旗号,达到自己的目的。当时天子年纪太小,又没有太多的实战和管理经验,只是徒有虚名,并无真正的实权,真正的兵权和政权完全掌握在曹操的手中。天子一切都得听曹操的。所以在当时的情况下,曹操说的话就是天子说的,曹操做的事便是天子做的,无论后果如何,最终背黑锅的是天子,曹操在众人眼里是为天子效力的,实质上天子只是曹操为了实现自己抱负的一枚棋子。
连载22 充分发挥人格魅力
作为一代枭雄,曹操心里非常明白,要想获得手下人的支持,就要学会与他们打成一片。曹操作为枭雄的同时还是一个文人,尤其喜欢赋诗。这是他与手下文人墨客相互交流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其人格魅力的体现。他既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又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两者和谐地融合在了一起。
平定了北方割据势力,控制了朝政之后,曹操亲率大军,抵达长江北岸,准备消灭江南的孙权和刘备政权,进而统一全国。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冬十一月十五日,天朗气清,长江之上一片风平浪静,曹操于是下令:“今晚在大船上摆酒设乐,款待众将。”
当天晚上,皓月当空,明亮异常,在月光的照耀之下,长江就像一条横飘的素带。在大船之上,众将个个锦衣绣袄,十分威风。文武众官,各依次而坐。曹操面对此情此景,环视四座,心中欢喜,对众官说:“我自起义兵以来,为国家除凶去害,发誓扫清四海,使天下太平。如今,只有江南还没有得到。今天我带领百万雄师,还有各位的辅佐,又怎么会不成功呢!等到收复江南之后,天下无事,再和各位共享富贵,以享太平。”曹操正笑谈间,忽然听到乌鸦叫着往南飞去。曹操问:“这乌鸦为何半夜鸣叫?”左右的人回答说:“或许是乌鸦见到如此明亮的月亮,以为天亮了,所以才鸣叫着飞离了树。”曹操又大笑。
这时,已经喝醉的曹操站在船头,横槊告诉众将说:“我拿此槊破黄巾、擒吕布、灭袁术、收袁绍,深入塞北,直达辽东,纵横天下,颇不负大丈夫之志,在这良辰吉日,我作歌,你们跟着和。”接着,他唱道:“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皎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从中我们看到了曹操以诗歌抒发自己求才若渴的心情,同时又显现了他傲视群雄、博览天下的野心。曹操上得官场,入得战场,这是他与众不同之处。正因为这一点,他才能与那些文人们打成一片,与他们共同饮酒做诗,高谈阔论,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打动更多有志之士的心。
古往今来,所有的创业雄主都深知,要治国平天下,首先要有经天纬地之能人辅弼。汉高祖唱《大风歌》曰:“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发自其内心的声音。此刻的曹操,“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表达他对人才的渴求是十分迫切的。以致在此月明星稀之夜,“酾酒临江,横槊赋诗”之时,他不禁一吐求贤若渴之情。
人格魅力,是曹操成功的一大武器。曹操用自己的诗赋才华打动着手下的文人墨客,影响着他们,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对人才的重视,令他们更加卖力地为自己拼搏。
曹操就是这样用自己的人格魅力,书写了一篇又一篇气势磅礴的大作,激励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加入到自己的队伍。
作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人格魅力对其领导能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要提高个人的领导能力首先就要提升自己的人格魅力。人格魅力是一种人格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是由一个人的信仰、气质、性情、品行、智能、才学和经验等诸多因素综合体现出来的。企业管理者的人格魅力和领导风格能够有效地感染员工情绪,调动员工积极性,激励员工努力工作。作为领导者,要懂得亲近员工,深入员工生活,和普通下属打成一片,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发现你的人格魅力,并为之感染、鼓舞,工作也就会变得轻松而高效。
连载23 缔造富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形象
曹操在打着皇家旗号的同时,还打着替天子灭乱党、统一天下的旗号,时刻表明自己对汉朝江山的拥护及自己的责任感。在群雄逐鹿中原的形势之下,豪强们都各据一方。此时倡导统一,就是“顺”的;而倡导割据,就是“逆”的。
曹操宣称辅佐天子来统一天下,这在名义上是很“顺”的。刘备虽也宣称“匡扶汉室”“统一中原”,然而他只不过是想建一个自己当天子的王朝,这就是不“顺”了,虽然他是“皇叔”;东吴孙权,本是汉朝臣子,然而他也是想建一个自己当天子的王朝,那就更不“顺”了。
他们都不是汉朝天子,他们想做的不是辅佐汉献帝,而是要越过汉献帝,所以都不是“顺”的,无论怎么做都不顺。然而对于曹操来讲,因为他汉朝丞相的身份,再加上他以天子的名义去谋求一切,所以无论他做什么都是“顺”的。
为了使自己“顺”,以满足利己的需求,更能实现自己的志向,曹操在董昭的建议下,对汉献帝说,洛阳宫殿残破,粮食不足,又是兵家必争之地,太危险,而许县“地近鲁阳,城郭宫室,钱粮民物,足可备矣,可幸銮舆”。坚持“夫行非常之事,乃有非常之功”,把国都迁移到许县,这实际上是曹操要满足自己的私欲,把汉献帝牢牢地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一种谋略。“自此大权皆归于曹操,出入常带铁甲军马数百,朝中大臣有事先禀曹操,然后方奏天子。”
曹操打着正义的旗号,讨伐各处的乱党,董卓就是第一个被征讨的对象。由此可见曹操的用心所在。灭董卓是替天行道的事情,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是曹操号召群雄对抗董卓的出发点,同时也是曹操成就自己雄霸天下之伟业的起点。
曹操通过替天行道的檄文,为自己树立了正义的形象,不仅如此,曹操所统领的军队也因此成了一支正义之师。随着正义之名的不断扩散,队伍的人数逐渐增加,军事实力得到了不断扩充。这为曹操实现远大的抱负积攒了正义之气,全军上下都被赋予了正义的使命,每一位将士都是为正义而战的英雄。
树立社会责任感,是成功的关键。曹操的檄文发布后,一时间群雄涌入。绝大多数人都是冲着曹家军是一支为正义而战的正规军而去的;相反,董卓的军队则是让天下人觉得可耻的乱党。从军队荣誉方面,董卓的军队大失人心,曹操却深受人们的拥戴。
塑造良好的形象,可以增强集体荣誉感,汇集更多人才。曹操知道单凭自己的实力,要想打倒董卓是不可能的,唯有借助外力的帮助,才能从根本上将董卓这个最大的敌人铲除。他首先树立自己为人贤德的形象,感召天子的圣恩。他为董卓专横感到愤慨,替当朝天子感到叹息,同时对陷于水火之中的百姓感到同情。曹操极力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好人的形象,感召他人,为的就是让大家能够团结一心,荣辱与共,一起对抗董卓。事实证明,曹操成功了,他通过号召群雄,开始了雄霸天下的第一步。
曹操的成功,与他的管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其中,他为自己的军队树立的良好形象更是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为自己招揽了许多人才,增强了将士们的集体荣誉感,也增强了全军上下共同奋进的决心。自讨伐董卓以后,曹操便开始着手“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相关事务,逐一讨伐了张绣、袁绍、吕布等乱党,踏平了中原一带的反叛势力,扩张了自己的统管区域。
曹操通过树立正义之师的形象,得到了梦寐以求的权势,打着替天行道的名义,夺得了大片的疆土,施展了自己的雄心抱负。其中值得我们学习的一点,就是缔造富有责任感的形象是带好一个企业的出发点。如果一个企业从管理者到普通员工都能有高度的责任感,那么这个企业最终一定会有很大的发展。树立社会责任感并不仅是企业自身的事情,而且是企业中每个员工的义务和使命。因为企业的所有事情最终都要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工作也是落实社会责任的一环,绝不仅仅是一种谋生的手段,哪怕是一份非常普通的工作。
连载24 注重体制创新
制度是一个国家和企业发展的必要保障之一,然而人们在制定制度的同时,也在不断地更改制度,以便于更加人性化地管理。曹操对待制度的管理有着与他人不一样的地方,他认为唯有创新才能推动发展,才能更加进步。
公元196年间,曹操制定了“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以畜军资”的方针,推动了农业的发展,为国库的粮食储备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就“修耕植以畜军资”方面来说,在以前的制度当中是没有的,曹操开创了军民共畜军资的先河。
建安时期曹魏的屯田极其成功。曹操通过利用士兵和农民垦种荒地,以取得军队给养和税粮。其中,所交的税粮又分为军屯、民屯和商屯三种。商屯也就是指盐屯,是指盐商为了便于在边境地区纳粮换盐而办的屯垦。而民屯和军屯则是狭义上的屯田。曹操的“修耕植以畜军资”的做法便在屯田制上得以体现。
曹操通过屯田制度的创新,在“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后,不仅掌控了军事和政治方面的实权,在恢复和发展农业生产方面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除此之外,他还废除了两汉租赋制度,减少了商贾压榨剥削农民的机会,有益于农桑产业的蓬勃发展。
东汉后期,原本是以三十税一减百分税一,相当于免除了地主的田租,曹操将其改为每亩地纳田租四升,每户出绢二匹,绵二斤,其他无额外租赋。同时,他还严禁地主间强强联合,强逼贫农代出租赋。此外,曹操还特意提出废除人头税,即算赋和口赋,特别是在废除口赋时,曹操尤为强调。
据有关资料记载,口赋是汉代政府向十四岁及以下儿童征收的人头税,也称口钱、口贱钱。西汉初年征收额是每人二十钱,起征的年龄是七岁,到汉武帝时提前到三岁起征。汉元帝时,贡禹上书,请求把起纳年龄再推迟到七岁,被采纳。
口赋很少有减免的时候,东汉末年军阀混战,制度混乱,不少官员打着口赋的名义向1岁的婴儿开始征收人头税。《零陵先贤传》中这样说道,“汉末产子一岁则出口钱,民多不举产”。当时,口赋和算赋都是朝廷一大人头税收之一,但由于割据的形势严峻,百姓疾苦不堪,再增收人头税的话,无疑会加重百姓的担子,曹操正是看到了这一点,便大力提倡废除口赋。
我们看到,曹操对管理体制做出了大胆的创新。无论是实施屯田制,还是废除算赋和口赋,曹操都是根据当时的实际情况,加以定夺。曹操这一大胆的革新,推动了农桑业的发展,减轻了百姓的负担,同时笼络了人心,为自己施展抱负做了铺垫。
屯田创新,使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曹操实施屯田,实际上是为了自己征讨时的粮草所需。为避免粮草短缺,曹操想出了这样一个既不妨碍农户耕种又不耽误缴粮的办法,解决了军民粮食短缺的一大难题。在算赋和口赋方面,在收成较好的时候百姓尚且上缴困难,所以在军阀混战、动荡不堪的年代,适当地减轻百姓的负担,才能留住百姓的心。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曹操在许都(今河南许县)附近进行屯田。屯田的土地是无主和荒芜的土地。当年屯田收获谷物百万斛,缓解了社会矛盾。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中记载,“于是州郡列置田官,所在积谷,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遂兼并群贼,克平天下”。
曹操废除不合理的制度,废除一些老旧的规矩,使当时的农业和经济很快地得到了复苏,百姓也因此得到了更加安定和有保障的生活。曹操还特别严令,不准地主压榨百姓,并禁止豪强逼迫下贫弱户代出租赋,为贫农提供了相对稳定的生活保障。
连载25 善于笼络人心
曹操的攻心策略是出了名的,在管理方面,曹操非常善于笼络人心。除了书写一些文章来激发员工的战斗激情以外,曹操还为自己树立一个老好人的形象,用一颗纯洁的心来感化自己的将士们。鲍信是曹操最得力的部下之一,他的死令曹操十分痛惜,为了缅怀鲍信,曹操命人用木头雕了一座鲍信的像,以为后人瞻仰。
鲍信是泰山平阳(今山东新泰)人。东汉末年济北相,是讨伐董卓的诸路人马之一。鲍信受何进征召在外募兵,回到洛阳时适逢董卓进京,鲍信劝袁绍除掉董卓,袁绍不同意。后袁绍、曹操等人起兵对抗董卓,鲍信起兵响应。后联盟破裂,鲍信劝谏曹操静观其变。兖州爆发农民起义,刺史刘岱不听鲍信的劝说贸然出战,兵败战死。鲍信把曹操迎为兖州牧。在镇压农民起义期间,鲍信为救曹操不幸战死,曹操后来追记功绩,赐封其子。
青州黄巾军攻打兖州,兖州刺史刘岱打算派兵迎击,鲍信劝阻说:“现在敌人众多,百姓恐惧不安,士兵毫无斗志,显然我军不能马上和敌人相抗。据我观察,敌军家属很多,军中粮草物资极为缺乏,靠抢掠维持给养。如今对策,与其贸然出击,不如让部队养精蓄锐,先采取坚守,敌军无法求战,强攻又徒增伤亡,等其气势低落,我们再派精锐出击,就能打败他们了。”刘岱不采纳鲍信的意见,结果兵败被杀。

曹操部将陈宫听说刘岱战死,向曹操提议自己前往劝说兖州别驾、治中拥立曹操为兖州牧。后陈宫到达州府协商后,鲍信便与州吏万潜等人到达东郡迎接曹操担任兖州牧。

曹操认为黄巾军得胜后骄傲轻敌,于是设奇兵在寿张迎击黄巾军,曹操与鲍信先到达战场,而步兵未到。这时候敌人已经遇见曹操,于是开战。鲍信拼死救出曹操,但他自己被敌人杀害。后来大军赶到,勉强打败黄巾军。曹操悬赏寻找鲍信的遗体,没有找到,大家于是用木头刻出鲍信的模样,曹操洒泪祭之。
曹操对鲍信的死是非常痛心的,他通过木雕鲍信像,不仅成功地笼络了人心,还使自己的军队迅速得到了扩充,军队气势大增。
增强下属的信心,才能重整旗鼓,重展雄风。曹操讨伐黄巾军痛失了鲍信,战事不顺,一时间军心动摇。曹操知道,军心是军队的魂,如果魂不守舍,肯定会在战场上吃亏。为了增强将士们的信心,曹操用木雕的鲍信像来告诉将士们,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