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中国古代文体形态研究(第四版)(中华当代学术著作辑要)
》
售價:HK$
168.0
《
朋党之争与北宋政治·大学问
》
售價:HK$
99.7
《
甲骨文丛书·波斯的中古时代(1040-1797年)
》
售價:HK$
88.5
《
以爱为名的支配
》
售價:HK$
62.7
《
台风天(大吴作品,每一种生活都有被看见的意义)
》
售價:HK$
53.8
《
打好你手里的牌(斯多葛主义+现代认知疗法,提升当代人的心理韧性!)
》
售價:HK$
66.1
《
新时代硬道理 广东寻路高质量发展
》
售價:HK$
77.3
《
6S精益管理实战(精装版)
》
售價:HK$
100.6
|
內容簡介: |
《基于企业网络的集群创新研究》作者王为东采用定量分析的方法研究了企业内部网络结构、学习行为和企业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并分析了正式关系和非正式关系的相互作用,还分析了集群中领导型企业和跟随型企业在集群内、外部连接关系、探索式学习行为、利用式学习行为和突破式创新绩效、增量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
|
關於作者: |
王为东,1977年出生,江苏省盐城市人。毕业于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获管理学博士学位,江苏大学财经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网络、产业集群与关系金融,主持或参与多项课题研究工作,其中参与自然科学基金及社会科学基金项目4项,主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国家开发银行江苏分行、江苏省发改委委托项目4项。在《南开管理评论》《管理学报》等刊物发表论文近20篇,其中CSSCI检索8篇。
|
目錄:
|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相关研究综述
1.2.1 集群创新的相关研究
1.2.2 企业网络作用及其演化研究
1.2.3 探索和利用维度的组织学习研究
1.2.4 相关研究总结
1.3 本书研究思路、方法、内容与体系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内容与体系
1.3.3 本书创新点
2 企业网络作用及其演化机制的研究概况
2.1 基本概念
2.1.1 企业网络的相关概念
2.1.2 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的定义与相关概念
2.1.3 集群创新的相关概念
2.2 本书理论基础
2.2.1 企业网络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2.2.2 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2.2.3 企业网络与探索式和利用式学习关系的研究
2.2.4 企业网络、学习行为与创新绩效关系的研究
2.2.5 集群的基本类型
3 企业内部网络、双重学习与创新绩效的作用关系研究
3.1 理论假设
3.1.1 企业双重学习及其与创新绩效的关系
3.1.2 企业内部非正式关系对学习行为的作用
3.1.3 企业内部正式关系对非正式关系以及学习行为的作用
3.2 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
3.2.1 样本设置
3.2.2 变量的测量模型
3.2.3 模型估计和评价
3.2.4 研究结果和假设检验
3.3 研究结论和启示
3.3.1 研究结论
3.3.2 管理启示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企业间分工合作网络的集群双重学习及创新绩效研究
4.1 理论假设
4.1.1 个体和企业的双重学习方式
4.1.2 集群的双重学习及其组织方式
4.1.3 集群企业的分类和研究假设
4.2 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
4.2.1 样本采集和变量测量指标选取
4.2.2 模型估计和评价
4.2.3 研究结果与假设验证
4.3 研究结论与启示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企业外部网络作用的产业集群及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生成的研究
5.1 理论假设
5.1.1 集群创新的双重性及创新绩效生成过程
5.1.2 集群学习行为的双重性及其对创新绩效生成的作用
5.1.3 集群内、外部连接关系及其对学习行为的决定性
5.1.4 集群企业创新绩效生成路径
5.2 实证研究方法和分析过程
5.2.1 样本采集和变量的测量模型
5.2.2 模型估计和评价
5.2.3 模型修正和假设检验
5.3 研究结论和启示
5.3.1 研究结论
5.3.2 管理启示
5.4 本章小结
6 集群成长过程中企业网络演化机制研究
6.1 集群成长的本质及路径
6.1.1 集群的规模扩张
6.1.2 环境对集群成长的影响
6.1.3 采用不同学习策略的集群成长路径:
6.2 企业网络的演化机制
6.2.1 企业网络的类型
6.2.2 企业网络的成长环境及企业网络转型
6.2.3 集群企业在企业网络演化中的作用
6.3 案例分析
6.3.1 “温州模式”和“苏南模式”
6.3.2 产业集群的结构调整
6.3.3 “新温州模式”和“新苏南模式”
6.3.4 当前两地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6.4 结论与启示
6.5 本章小结
7 领导企业数量特征对集群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
7.1 研究基础及理论假设
7.1.1 集群知识探索
7.1.2 守门者企业与领导企业
7.1.3 领导企业应具备的条件
7.2 研究背景及方法
7.2.1 研究背景
7.2.2 概念的操作化定义
7.2.3 模型评价
7.3 研究结论
7.4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