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困不住的曾国藩(曾国藩的一生,堪称一部权威的官场教科书!他的经历是最受机关干部热衷研读的!六十年风雨岁月,三十年官场沉浮,晚清第一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谋!)

書城自編碼: 2266383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傳記政治人物
作者: 向亚云
國際書號(ISBN): 9787547217979
出版社: 吉林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4-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28/16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7.5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为你想要的生活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明式家具三十年经眼录 》

售價:HK$ 524.2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敦煌写本文献学(增订本) 》

售價:HK$ 221.8
耕读史
《 耕读史 》

售價:HK$ 109.8

 

建議一齊購買:

+

HK$ 77.5
《刑警手记之虚拟谋杀》
+

HK$ 77.5
《圣母的救济:数学女王的复仇》
+

HK$ 83.2
《淇淇的超简单幸福甜点(台湾三立电视台著名食品节目烘焙达人,所》
+

HK$ 77.5
《本草残卷:一个乡村郎中的行医奇闻录(山野郎中十年诡谲行医路,》
+

HK$ 93.6
《一美一辈子》
+

HK$ 77.5
《世界奇异档案记录(比马航更诡异的飞机失踪事件!无头凶案,不明》
編輯推薦:
曾国藩是毛泽东、蒋介石、梁启超、净空法师、南怀瑾等一致推崇的一代名臣。
毛泽东对友人黎锦熙说:“愚于近人,独服曾文正,观其收拾洪杨一役,完满无缺。使以今人易其位,其能如彼之完满乎?”
蒋介石对儿子蒋经国说:“至于中文读书写字之法,在曾公家训与家书中言之甚详。你们如能详看其家训与家书,不特于国学有心得,必于精神道德皆可成为中国之政治家,不可以其时代已过而忽之也。”
梁启超对世人说:“曾文正者,岂惟近代,盖有史以来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岂惟我国,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
作者耗费多年心血,以最详实的史料、最细腻的笔法、最新颖的角度,揭开了曾国藩跌宕起伏的一生。
曾国藩是一个绝对值得你细细品读的人,无论在晚清甚至在中国的历史上,曾国藩都注定是一个绕不开的人物!
內容簡介:
本书既写曾国藩的文韬武略,也写他的待人处世与生活态度;既写他的困厄与成功,也写他的得宠与失宠。
他的成功看似平步青云,一帆风顺,其实,他同样是经历的无数的坎坷、起伏、窘困 和险恶。甚至是生死系于一线的人生困局。
从全新的角度去发现一个真实、智慧、隐忍的曾国藩。领略一代名臣的安身之计、为官之道,处世之法。
全景式展现曾国藩的传奇人生,更客观、更生动、更深刻。
關於作者:
向亚云,图书策划人、撰稿人。已出版《学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感受幸福》《停止抱怨 努力工作》《如何做一名好员工》《智慧人生心语》等作品。
目錄
第一章 “挺”字当头,大丈夫何惧困厄险阻
1 七次投考乃中,初懂挺经 2
2 入仕京城,“撑起两根穷骨头”硬挺 7
3 无兵无饷办团练,咬牙坚挺 14
4 屡遭唾骂,顶住舆论力挺 18
5 国危时艰,挺身而出 22
6 一切困厄险阻,皆从“挺”字而解 28
第二章 立志高远,好男儿岂能困守一隅
1 人苟能立志,则圣贤豪杰何事不可为 34
2 立高远之志,脱井底之困 37
3 先“涤生”后“国藩”,两次改名明志 42
4 连升十级,仍思进取 47
5 内外兼修,“内圣外王”是这样炼成的 52
第三章 屡败屡战,不服输才能困不住
1 一败于岳州,退兵以图再起 60
2 二败于靖港,宁死也不服输 63
3 三败于九江,重振信心从头再来 68
4 祈门受困,坚守到最后一刻 71
5 不管多少失败,也不轻易低头 75
第四章 耐得住困顿才能跳得出困境
1 坚忍,曾国藩居官第一要义 82
2 凡事须从“耐烦”二字痛下功夫 86
3 胸怀都是委屈撑大的,受得了辱才解得了困 91
4 蛰伏老家,身入困顿专心黄老 95
5 耐得住困顿,才能跳得出困境 98
第五章 审时度势,懂得应变才能摆脱困境
1 刚柔并用,以柔弱胜刚强 104
2 审时度势,以时势定进退 108
3 临危不乱,才能在困境中进退自如 112
4 善用妙计良谋,方能解除危境困局 116
5 凡事求稳慎,方能稳操胜券 122
6 不做以卵击石式的无谓牺牲 127
7 善于把握机会,才能摆脱困境 132
第六章 广结八方,人脉是脱离困顿的有力武器
1 以天下为笼,雀无可逃 138
2 坚守交友原则,才能遇到真正的良师益友 143
3 《冰鉴》识人,公心用人 148
4 有一种朋友叫对手 154
5 有幸遇到知己,人生如虎添翼 159
6 门生、好友和猛将,都是事业最强大的支撑 164
7 上阵父子兵,打虎亲兄弟 171
8 知人善用,把困境一次次踩在脚下 177
第七章 砥砺自强是摆脱困境的不二法门
1 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 182
2 困境中须藏锋蓄志,敛芒静守 186
3 发愤努力是度过困境的不二之选 190
4 忍小图大,困境中要学会静心等待 194
5 不得已时,装装糊涂也无妨 197
6 困境中要学会借用别人的力量 201
第八章 未雨绸缪,不被困住的大智慧
1 戒傲戒狂,谦虚是真正的大智若愚 206
2 未雨绸缪,才能远离困境和祸患 210
3 懂得示弱,才能远离是非的旋涡 215
4 拒绝诱惑,就是远离祸患的明智之举 219
5 持盈保泰,最终全身而退 223
內容試閱
1.七次投考乃中,初懂挺经
实事求是地说,曾国藩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草根”。
曾国藩没有显赫的家世。他的老家在湖南省长沙府湘乡县兴乐乡荷叶塘二十四都神冲白杨坪,即今湖南省娄底市双峰县荷叶镇天坪村。在今天也还只是一个并不富裕的小山村。
曾家是一个世代务农的农民家庭,家境一般,朝中无人,没有背景,也无甚财富。直到他的祖父曾玉屏时才成为当地一个拥有一百多亩土地的小地主。
在这样的家世和背景下成长,最终能出将入相,权倾天下,并使自己的家族成为晚清最重要的家族,曾国藩付出的努力必然是常人难以想象的。有多少次是“挺”过来的,也只有曾国藩自己知道。而他的“挺”,甚至“挺经”,也是在一步一步的挫折和成长中逐渐形成的。 
曾家以耕读传家,半耕半读,与当时所有的中国家庭一样,父母都期望自家的孩子能科举入仕,跳跃龙门,从此光宗耀祖,为家族争光。因而,曾家对孩子们的学业,还是相当看重的。但是世代以来,曾家并未有不世奇才,大都学业平平,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四十三岁时才考取一个秀才。如果没有曾国藩,估计僻处于荷叶塘的曾家,也不过是中国千万个普通家庭中的一个,籍籍无名。但是,曾国藩的出生,使这个家族彻底改变了。
清嘉庆十六年(1811)农历十月十一日亥时,曾国藩出生于荷叶塘。
传说曾国藩出生的前一天晚上,其曾祖父曾竟希做了一个梦:一条巨蟒,盘旋空中,旋绕于宅之左右,接着入室庭,蹲踞良久。曾竟希百思不得其解,第二天早晨即有人告诉他:“恭喜公公,今早添了一个曾孙子。”老人一听,恍然大悟,认为这新出生的曾孙就是那条蟒蛇投的胎。
他联想起唐朝名将郭子仪出生时其祖父也梦见大蟒蛇进门,因此认为曾家将来也要出一个大贵人。很快,曾国藩是蟒蛇投胎之说就在当地传开了。
也真是巧得很,曾国藩自小就生有癣疾,全身白屑如鳞,真应了蟒蛇投胎的梦。
更奇特的是,随着曾国藩的功名官运一天一天高升,他身上的疥癣也随之一天一天地扩大,奇痒无比,痛楚异常。曾国藩在日记和家信中多有提及,苦不堪言。
还有更奇的,在曾国藩祖屋的后面,“旧有古树一株,为藤所绕,树已槁而藤却益大且茂,矫若虬龙,垂荫一亩,亦世所罕见者”。这条巨藤,活像一条巨蟒,乡人称之为蟒蛇藤。更奇的是,曾国藩在世时,藤叶藤枝,迎风摇曳,得意洋洋;待曾国藩死后,该藤就叶落枝枯,不久就死了。当地的人们更相信了曾国藩有神灵护佑,确实是大蟒传世投胎的传说。
就这样,巨蟒入梦,疥癣如鳞,祖屋藤似蟒蛇,种种异事都发生在曾国藩身上。不仅曾家人相信,这个新添的男丁绝非凡人,将来定会封侯拜相,光耀门庭;当地人更相信,曾国藩绝非池中小鱼,而是蛰伏的卧龙,终有一天会飞黄腾达,直达云端的。
然而,或许真如孟子所言:“天将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少年时代的曾国藩,并未显出多少超出常人的地方来。
最显著的就是读书。
曾家人读书,似乎都不算太聪明,都是靠的笨功夫。
曾国藩的曾祖父曾玉屏很早就希望曾家通过读书来光耀家门。曾玉屏虽然读书不多,但很有见识,非常明白对于像他们这样的“草根”人家,要想出人头地,光宗耀祖,唯一的方法就是读书。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作为家里的长子,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自然就成了曾玉屏的希望所在。尽管老人家的期望很高,无奈曾麟书天性钝拙,书读得并不好,屡考不中。还好曾玉屏对儿子的要求是四个字——坚持到底。
曾麟书参加了十五次童子试,每次都满怀希望,最后的结果都一样,名落孙山。儿子出生后,各种异象的显示,使曾麟书也相信,儿子定非常人,一定可以超过自己。于是有意好好栽培儿子,开始开馆授徒为业,一方面为了养家糊口,另一方面则是为了督教自己的儿子读书。于是,曾国藩在五岁发蒙,曾麟书在他七岁的时候开始给他课读,一直到曾国藩十五岁。
道光四年(1824),十四岁的曾国藩平生第一次随父亲赴省城长沙应童子试,这已经是曾麟书第十六次参加童子试了。这一次,幸运之神并没有眷顾曾氏父子,父子双双落第。
未几,父子再次赴考,这次老天终于开眼,虽然曾国藩落第,但曾麟书“得补县学生员”,获得了一个俗称“秀才”的名号。有了这个名号,也算是有了一个小小的功名。有这个名号就可以进入士大夫阶层,同时享有免除徭役、见知县不跪、不能随便用刑等特权。这个时候,曾麟书已经四十三岁了。
此时,年少的曾国藩也已经尝到了两次不中的滋味。但有十六次不中的父亲在前面为他做好了不气馁、不抛弃、不放弃的榜样,曾国藩虽然年纪轻轻,但已经学会坦然接受这样的不顺利,学会了“挺”和“忍”。
为了能让儿子的科举之路平坦一些,道光十年(1830),曾麟书送二十岁的曾国藩离开家乡到衡阳双桂书院读书,师从汪觉庵。汪觉庵是衡阳名士,桃李无数。曾麟书相信在这位衡阳名士的教导之下,儿子一定会有一番成就的。
之后,曾国藩又拜当地另一名士欧阳凝祉为师。在汪觉庵、欧阳凝祉两位老师的着意栽培下,年轻的曾国藩学业大进,为人处世也更为稳重老成。并且立下了“做人就做圣贤人”的宏大志向。他为自己立定读书的终极目标是“效法前贤,澄清天下”,他对自己抱有很大的决心。
曾国藩经常以诗言志,在自己的一首《感春六首》中就十分自信:“莫言儒生终龌龊,万一雉卵变蛟龙。”他相信自己,终会有迎来九州岛震动的一天,他更深信自己,定能成为国家的栋梁。
然而,生活永远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曾国藩壮志在心,梦想远大,而现实却远不是那么回事,永远那么残酷。前前后后,考了五次秀才,却都未能中。这个打击也不算小了。但他还是像当年许许多多如他父亲一样执着的读书人一样,坚决地在科举的路上跋涉,不敢气馁。因为真正想要跳出“农门”,走出山村,一飞冲天,飞黄腾达,只有科举入仕这条唯一的路!也就是在这样漫长的科举路上,曾国藩对于“挺”字,有了更深的了解。
道光十二年(1832),是农历的壬辰年。二十一岁的曾国藩又一次参加秀才考试。这一次,曾国藩考前下了苦功准备,考后也自觉发挥不错。结果发榜之日,却被学台(即湖南省学政,相当于今天的省教育厅长)悬牌(发布公告),责其“文理太浅”,以佾生注册。
“佾生”是指考秀才虽未入围但成绩尚好者,选取充任孔庙中祭礼乐舞的人员。获“佾生”资格则下次考试可免县试、府试,只参加院试即可,故称“半个秀才”。
在一般人看来,获得“佾生”资格也算是小有收获,值得祝贺。曾国藩却视在大庭广众之下被悬牌批责为奇耻大辱,一生耿耿于怀,并且在晚年回顾自己的一生时,还把这一次当作是平生“四堑”之一,引为平生之耻。可见这一次的“学台悬牌”对于年轻的曾国藩来说,打击很大。
但是,已经成人的曾国藩不再如年少时的幼稚和懵懂无知。虽然他把这一次“悬牌”引为平生奇耻大辱,却没有把这种耻辱放在脸上,而是强压在了心底,靠自己的顽强心劲“挺”了过去。不过在心里暗暗告诉自己,一定要发愤努力,以雪此耻。他回到家塾“利见斋”后,闭门不出,咬牙发愤。
令人想不到的是,这一次“悬牌批责”,居然如当头棒喝、醍醐灌顶,学了十六年也没有学通的曾国藩居然豁然贯通,突破了父亲刻板教育下形成的僵化文笔思路,文理大进,转过年来的1834年,曾国藩第七次参加考试,终于中了秀才。这平生第一大辱居然成了曾国藩一生功名的开场锣。1835年,他就中了举人,到1838年,中进士,点翰林,从此飞黄腾达。
七次投考,才最终考中!七次的失败经历,在曾国藩年轻的心中划下了深深的刻痕,但这不是伤,而是让自己一步一步走出失败的台阶,是自己懂得“挺”对人生意义的开始。他在道光二十四年(1844)给四位弟弟的信中总结说:“余平生科名,极为顺遂;唯小考七次始售。然每次不进,未尝敢出一怨言,但深愧自己试场之诗文太丑而已。”
七次投考不中,却很少灰心丧气,也不怨天尤人,而是从自己身上找原因,挺住压力,力图精进,终于得以成功。这让曾国藩开始真正懂得,很多事只要“挺一挺”,就会改变,就会发展,就会完全不同,那么,为什么不能挺一挺呢?有什么事是不能“挺”的呢?又有什么困厄险阻是“挺”不过去的呢?
2.入仕京城,“撑起两根穷骨头”硬挺
自从经历七次投考才中的磨砺之后,初懂挺经的曾国藩开始慢慢懂得了挺的意义,也开始学会了凡事都先“挺一挺”。
因为他知道,好多时候,不论多难,“挺一挺”,就会由逆而顺,由难而易,让一切都变得不同。并且在不断的强撑和硬挺之中,他不仅对“挺”有了更深的了悟,也使自己在不断的“挺立”中意志更加顽强,信念更加坚定,并且通过“挺”的磨炼,让自己离“内圣外王”的理想更近。
这在他做京官期间,因为经济困窘而不得不“撑起两根穷骨头”,硬挺住一切困难时,表现得尤为明显。
1838年4月,道光皇帝在保和殿举行殿试,二十八岁的曾国藩中了进士,并点了翰林,不仅改写了曾氏家族六百年没有出一个进士的历史,也是荷叶塘的农家小子正式入仕成为京官的开始。
然而,“长安居,大不易”,虽然贵为京官,但曾国藩的生活却全然不是想象中的锦衣玉食,财大气粗,反倒经常是囊中羞涩,疲于应付,甚至靠借债度日,借贷和哭穷一直是他在翰林院中经济生活的主旋律。如果用一个字来形容他的京官生活状态的话,那肯定是“窘”。窘到什么程度?不仅没有能力为荷叶塘的父母兄弟、亲戚朋友提供半点帮助,甚至连自己的生活都不得不依靠借贷度日!虽说不至于穷困潦倒,大多数时间也总处于捉襟见肘、左支右绌的境地。
清代官员的俸禄原本就很低,像曾国藩这样的新进翰林的七品京官年俸不过四十五两。从乾隆元年起,京员例支双俸,有九十两,再加上“每正俸银一两兼支米一斛”,还有四十五斛(二十二点五石)“禄米”。全部相加,一年总薪不过一百二十四两六钱五分。而翰林院更是举世皆知的清水衙门,基本没有什么灰色收入。作为清水衙门里的一个官场新人,自然只会更“清水”了。但是,工资虽少,派头却不能少,各项人情往来、应酬开销以及租房、服装、饭食、请客,固不可与平常百姓一般,务必要与地位相符,因而入不敷出就理所当然了。
其实对于做翰林这样的京官要忍受清贫,曾国藩不是没有准备的。进京为官前,曾有一年时间专门“拜客”,这有点类似于今天的寒门学子们考上大学之后的“摆酒席”,其目的就是收受贺礼,接受捐赠,筹措费用,以备进京之后的用度。
曾国藩通过“拜客”从亲戚朋友、地方官员及各种店铺中大概收受贺礼近两千两银子,算是很大的一笔了。但进京的头两年便已将收受的两千两白银全部花光,此后借钱便成为曾国藩弥补财政赤字的主要手段。
道光二十一年(1841)底,曾国藩找人借了五十两银子,才勉强闯过年关。到第二年年关时,欠债已经有四百两。而且这种情况一直到他离京时都未有改观。曾国藩升上二品大员后俸禄提高了好几倍,达到了年俸银一百五十五两,禄米一百五十五斛,也丝毫未能改变他的困窘之状,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道光三十年(1850)底,欠债更是高达一千两白银。日子越过越穷困,家书中多次提到“借”、“欠”、“窘”等字眼,其捉襟见肘的艰难情状,跃然纸上。
在这一时期,曾国藩的经济状况确实相当窘迫,常因无能寄钱回家尽赡养家中大人之责而“愧悚”,却又无可奈何。再穷再难,也不能失了京官的排场,更不能失了曾家的尊严,曾国藩只能咬牙硬挺。
没钱寄回给祖父及父母大人以作仰事之资,心中愧悚,就多写家书,多祈求祖父及父母的原谅和理解,而且想尽千方百计,能寄一分就寄一分。对于自己的那些亲戚,特别是有大恩于自己的几个舅舅,虽有心相报,却无力提携,除了硬挺着忍受内心的愧疚,暗暗期许以后厚报,也没有更好的办法。这些苦楚和愧疚,也只有曾国藩自己知道。人前的风光,永远不及人后的硬撑更让人刻骨铭心。
其实曾国藩非常看重亲情,对家乡的人和事也关心尤甚。但他任职京官后,从未回过家乡。虽然“梦寐之中,时时想念堂上老人”,虽然说了几次,但一直没有行动,而原因竟然是筹不起路费!
道光二十八年(1848),曾国藩在家书中说:“余自去岁以来,日日想归家省亲。所以不能者,一则京账将近一千,归家途费又须数百,甚难措办。”还是因为太穷了,攒不够回家的路费,才不得不一次次收回回家的脚步!
不仅没钱寄回家奉养大人,接济亲戚,没钱回家,甚至连自己的生活也是困窘有加,艰难度日。甚至连买件像样的衣服的钱都没有,经常穿的都是带补丁的衣服。据说有一次还被道光皇帝发现了,以为曾国藩故意装穷,其实皇帝哪里知道,曾国藩哪是装穷,那是真穷。他做京官时添置过的最贵重最奢侈的衣服不过是一件天青缎的马褂,轻易舍不得穿,唯遇庆贺及新年时偶尔穿一下。一直到他去世,这件马褂都还和新的一样。
对于爱书成痴的曾国藩来说,没钱买书也是一大折磨。读书人没有不爱书的,这似乎没有特例。
曾国藩也是一样,标准的书痴。在他进京应试回乡时,经济上十分窘困,没办法只好借路费回家。但是船到金陵,曾国藩却在书坊书市间发现了一套《二十三史》,爱不释手,但如果买了书他就没有盘缠回家了,可是不买这套书又实在心有不甘,怎么办?权衡来权衡去,最终他还是买了这套书,一路上随舱而卧,以衣服顶补勉强吃饭,这才回到家。可见他是相当爱书的。在京城时也是这样,不管多么没钱,但碰上心仪的好书,他还是要买的,而且高兴不已。
要说没钱寄给家中,没钱回家,没钱买奢侈衣服,没钱买书,都还不是最难的,最难的是京城里各种各样的应酬和各种各样的“随礼”,对于靠借钱度日的曾国藩来说,这才真是要了命了!
京城仕林当时酬酢成风,应酬频繁,聚宴欢饮,是时尚更是潮流。清人张宸的《平圃遗稿》说,当时京官聚宴习以为常,“若不赴席、不宴客,即不列于人数”。也就是说,要是别人请客你不去,你也不宴请别人的话,你就根本算不上这个京官圈子里的人,也就没人把你当回事。
这对于前程来说肯定不妙。因为对于新晋的京官而言,往来酬酢、人情支应正是结交人脉、扩大势力和影响的重要途径。因而,应酬、人情必不可少,而且非常必要。但繁重的人情开支和各种应酬,着实让曾国藩不堪其累,不堪其扰。
曾国藩在这个时期的应酬可谓五花八门,简直可以概括为“多、滥、杂”。老乡、同僚、上司、下属、外官、京官、友朋、亲戚、师长、名流……凡是能攀上关系的,基本上都有往来。有的是主动找曾国藩的,有的是曾国藩主动找的,往来酬酢,打点送礼,白天陪玩,中午陪喝,晚上陪谈,有时还通过“交流”、“慰问”、“看望”等方式小聚,不醉不归。必要的应酬、不必要的应酬、装点门面的应酬、真心诚意的应酬、随心所欲的应酬,多不胜数。
比如,根据曾国藩的日记统计,仅在道光二十一年的二月,从初一到二十三日,共应酬了七十五次,平均每天超过三次;而这一年的十一月,曾国藩在二十九天里共应酬了一百零九次,平均每天近四次,每天喝酒吃肉、吃饭闲聊,不是请别人,就是别人请,用一句时髦些的话来说,就是“每天不是在应酬中,就是在去应酬的路上”。
尝过应酬滋味的人想必都知道这种滋味不好受。不仅费时、费力、费钱,还伤害身体!大酒大肉、大吃大喝、胡聊海侃,什么正事也干不了。
要是仅仅吃吃喝喝也就算了,更让人头痛的是各种各样的人情。民间有谚语说“人情是个债,头顶锅儿卖”。人情往来,再没钱,卖了锅也得充这个面子,这就是中国人的人情理念。最重传统的曾国藩当然不会例外。但是,庞大的人情开支只会让他的经济状况窘上加窘。
道光二十一年,是曾国藩进京的第三年,拿的工资是一年四十五两年薪,补双薪再加杂七杂八,不超过一百二十五两,而应酬支出就花去一百一十两,差不多九成的工资被吃了喝了送了,他不差钱才怪,不借账才稀奇!
之后虽然曾国藩经过七次升迁补为内阁大学士、礼部右侍郎,署理兵部左侍郎享受“副部”待遇,“跻身卿贰”,但其俸银也不过一百五十五两。加以恩俸和禄米等补贴,年收入一共可达六百二十两,此外还有一些公开的灰色收入,收入和以前相比很不错了。但是,随着官位的升高,交际更多,档次更高,排场更大,开支自然也水涨船高。人情应酬开支一年早已远超一百两,再加上雇车马的交通费用、租房费用、仆从费用、文房书籍购置费用、生活费用、养家费用等开支,对于曾国藩而言,还是“赚的没有花的多”,经常“月光”,经济困境并未缓解多少,还是只能天天在为钱操心之中,还是时时在到处借钱,以支应人情,奉养老人。从这期间的家书中,大多依然还是困窘、借钱之说。
如道光二十九年七月十五日(1849年9月1日)与诸弟书中说“今年我在京用度较大,借账不少”,十一月份与诸弟信中又说,弟弟想买鹿茸,虽然有人到了长沙,这回买不了了,因为没钱!等我手头稍宽松点,就马上买了带回来。到1850年底,他已经借银高达上千两!
1852年,他终于赢得一个任江西乡试主考官的肥差,正常所得估计也足够还清所有欠款的,但还未到江西即惊闻母逝,不及回京就从安徽直赴湖南奔丧。京城中事,让儿子纪泽署理。从他1852年9月9日给儿子的信中可以看出,这个时候,他依然欠债很多,而且因为全家要回家奔丧,却苦无路费,只能教儿子“不得不开吊收赙仪,以作家眷回南之路费。开吊所得,大抵不过三百金,路费以人口太多之故,计须四五百金,其不足者,可求寄云年伯张罗”!十多年京官当下来,居然连回乡奔丧的路费都没能攒下,不得不开吊筹措,而且筹措不齐还得借!估计在清朝的京官中,这样的委实不多。
这好像有些难以理解。为什么官越做越大,钱还会越借越多呢?按我们当前的思维来说,这样大的京官还能差得了钱?送钱的不知有多少上赶着来哩。随便收点,不违规不违法不违纪,做个清廉京官,也不至于要借钱度日啊?
但事实却当真是在京十四年间,曾国藩一直在靠借钱苦苦支撑,强力硬挺。也许要摆脱窘境,富裕起来,对于已是二品大员的他来说,确实不是难事。但“当官发财”,绝非他的志向,“当官不要钱”才是。
三十岁时,曾国藩就发下誓言,他在家书中说“予自三十岁,即以做官发财为可耻,以官囊积金遗子孙为可羞可恨。故私心立誓:总不靠做官发财以遗后人。章明鉴林,予不食言”,所以,无论经济多么困难,手头多么紧,多么为一文钱为难,为自己不能寄钱回家尽孝心而难过,他宁愿硬挺强撑,也绝不放纵自己的私心,违背自己的誓言,而是不管多难,都硬挺强挺。
这种“挺”劲儿,也许从外表看,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实际上,却是最难的。俗话说“一文钱难倒英雄汉”,十几年如一日,天天为钱发愁,为柴米油盐养家糊口操心,这困心横虑的日子,要挺过来,着实不易。要是一般人,早就缴械投降了,什么理想,什么道德,什么誓言,统统丢一边,且先想尽办法捞钱,让日子红火起来再说,最起码不至于长年借贷。
但是曾国藩没有这样,虽然天天处于窘境,但从未食言以官位谋私利,从未因困窘而纵容过自己的贪心,从未放弃过自律自省,再穷再难也咬牙挺着,坚守底线,恪守廉洁。甚至对于自己做梦梦到别人得利而有艳羡之心也招来他自己的痛骂——“何以卑鄙若此,真可谓下流矣”。情愿十几年在缺钱、拮据中硬“挺”,从来不让金钱腐蚀自己的内心。
这不仅使他养成了一生都节俭自律、不贪不污的品行,更使他在这种硬“挺”的过程中磨炼了自己的意志,砥砺了自己的精神,靠自己强大的意志和信念硬是挺过了经济上的这一段最大的艰难,也正是在这种日日为金钱发愁,却又绝不允许自己被金钱左右的斗争中,曾国藩挺过了人性的贪欲,挺过了内心的挣扎,为后来成为“内圣外王”一完人和成就“匡济天下”的理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很多年以后,在咸丰九年(1859)的十月,曾国藩自撰一联:“养活一团春意思,撑起两根穷骨头”,或许是对自己那一段京官生涯中的拮据和强挺最真实的总结和感慨。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