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500万次倾听:陪伤心的人聊聊
》
售價:HK$
55.2
《
英国商业500年(见证大国崛起与企业兴衰,启迪未来商业智慧。)
》
售價:HK$
82.8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9.7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7.9
《
周易
》
售價:HK$
45.8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9.0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296.7
|
編輯推薦: |
一部简单明晰的生物学史,通俗的语言和深入浅出的讲述方式使它不仅适合青少年阅读,而且也适合对生物学感兴趣的成年人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丰富而翔实的资料,简明扼要地回顾了生物学的发展历史,阐述了生物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主要成果,同时也介绍了生物学的一些重要分支。
|
關於作者: |
钟安环,男,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教授。1934年出生,1957年毕业于中山大学生物系。毕业后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曾任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理事和生命科学哲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数十年来,一直从事生命科学、科学技术史和科学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
|
目錄:
|
前言
第一章原始人的生物学
生物学是和人类一起诞生的
采集者和渔猎者的生物学
种植者和驯养者的生物学
原始人的生理学和医学知识
原始生物学延续了二三百万年
第二章古代的生物学
古代的生物分类思想
古代关于医学和人体解剖的知识
古代对于遗传和变异的认识
古代对于微生物的认识和利用
古代的生物进化思想
古代生物学的发展是比较缓慢的
第三章襁褓中的近代生物学
近代生物学从文艺复兴时期算起
林耐的生物分类方法和原则
倡导实验方法的科学思想
人体解剖学的改造
血液循环的发现
动物生理学方面的进展
植物生理学方面的进展
显微镜下的早期生物学研究
动植物性过程的阐明和遗传定律的初步探索
有机体个体发生的两种理论
18世纪的生物变化说
生物学还处在襁褓之中
第四章历史观点和比较方法在生物学中的应用
地质学和古生物学
比较解剖学和比较胚胎学
为进化论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第五章细胞学说的确立
细胞概念的演进
施莱登和施旺的概括
微耳和的细胞病理学
巴斯德的微生物学研究和细菌病原体学说
把生物学的思想集中到细胞的研究上来
第六章科学进化论的完成
达尔文的直接先驱
新的历史条件
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和它论证生物进化的科学方法
达尔文在生物学上所完成的革命
进化论还很年轻有待进一步发展
第七章遗传定律的发现
探索遗传奥秘的道路
孟德尔的植物杂交试验
遗传因子的细胞学根据
奠定了现代遗传学的科学基础
第八章从孟德尔到摩尔根
遗传学在现代生物学研究中的地位
孟德尔定律的重新发现
约翰逊的纯系学说
德弗里斯的突变论
摩尔根的基因论
现代达尔文主义
第九章光合作用研究新进展
生物学研究方法和科学思想的转变
光合作用机制的阐明
光合作用的意义
第十章细胞结构和生物大分子研究新成果
细胞结构知识的更新
耐人寻味的非细胞形态
蛋白质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核酸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
第十一章辅助生殖技术及其伦理学问题
生物传宗接代的方式
辅助生殖技术的应用
辅助生殖技术所引发的伦理学问题
第十二章脑科学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脑科学是研究什么的
大脑两半球生理学
大脑活动的物理和化学变化
第十三章探索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生物圈
研究生物与环境整体性的科学
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人类生态学
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现代生物学发展的特点
第十四章DNA遗传功能的阐明与生物学的第二次革命
寻找基因的化学实体
DNA双螺旋结构复制功能的阐明
探明基因作用的机理
遗传密码和中心法则
第十五章遗传工程和人类基因组计划
细胞水平的遗传工程
分子水平的遗传工程
遗传工程的应用前景
遗传工程的产业化
人类基因组计划问世
人类基因组序列图谱完成
生物经济引擎
历史的回顾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內容試閱:
|
1990年10月,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初期只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和日本五个国家参与。中国作为一个人口大国、遗传资源大国,参不参与这一国际合作?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和酝酿,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于1993年年初在吴旻院士、强伯勤院士、陈竺院士和杨焕明教授的倡导下正式启动了。
中国“人类基因组计划”虽然起步较晚,但锲而不舍,除中国科学院的人类基因组计划之外,还相继在上海和北京各成立南、北两大中心,制定了自己的策略。不久,于1999年7月申请加入了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这个“国际测序俱乐部”。
1999年9月1日,在英国伦敦举行的第五次人类基因组测序战略会议上,中国被接纳为新的成员,并获得了负责测定人类基因组全部序列的1%。这“1%项目”是指人类第3号染色体断臂上的一个约30Mb区域的测序任务,因为该区域约占人类整个基因组的1%,故简称为“1%项目”。
正是这1%项目,使我国成为人类基因组计划的新成员,从此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就有美国、英国、法国、德国、日本和中国六个国家,改变了国际人类基因组研究的格局,提高了人类基因组国际合作的形象;并且我国也就理所当然地可以分享到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全部成果与数据、资源与技术,同时拥有有关事务的发言权。
人类基因组的主要任务就是对人类的DNA进行测序,并绘制出四张图谱:遗传图谱、物理图谱、序列图谱、基因图谱。其中序列图谱是“重中之重”。1998年,以克雷格·文特CraigVenter为首的一批科学家在美国组建赛莱拉Celera遗传公司,与柯林斯FCollins领导的美国国家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绘制图谱上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2000年6月26日,参与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的六个国家宣布,人类基因组草图的绘制工作已经完成。这标志着人类在解读自身“生命之书”的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2001年2月12日,国际人类基因组计划六个参与国和美国赛莱拉公司,分别在《科学》和《自然》杂志上公布了人类基因组精细图谱以及初步分析结果。两个不同的组织,使用不同的方法(前者使用基因图策略,后者使用鸟枪策略),都实现了共同的目标:整个人类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且两者的结果惊人地相似。
随着人类基因组被破译,一张“生命之图”已被绘就,人们的生活也随之发生巨大的变化。诸如:通过对疾病的认识、药物的开发、疾病治疗的对症下药和对生活习惯的调整,人类的整体健康状况将有所提高,人们将积极参与认识和描绘他们个性化的健康特征,选择更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达到更好的健康结果;通过控制人体的生物化学特性,人类将能恢复或修复自身的细胞和器官的功能,乃至改变人类的进化过程。
总之,整个人类基因组测序工作的完成,不仅对生命本质、人类进化、生物遗传、个体差异、发病机制、疾病防治、新药开发、健康长寿等领域,乃至整个生命科学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重大的意义。但它同时也带来了人类基因组研究所引发的伦理学问题。诸如:利用和解释遗传信息时如何保护隐私和达到公正;新基因技术整合到临床时如何处理知情同意等问题;对于参与基因研究的人类受试者如何保护个人隐私;等等。
人们在获取了基因的全部序列信息后,必须进一步了解所有这些基因的功能是什么,它们是怎样发挥功能的。这样基因的遗传信息才能与生命活动之间建立直接的联系。为此,人类基因组计划当前的整体发展趋势是:结构基因组学正在向完成染色体的完整核酸序列图目标奋进;功能基因组学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当人类基因组测序已经完成,基因组学的任务就很自然地转到了研究基因的功能上来。而基因的功能是要通过所指导合成的蛋白质来体现的。因此,研究蛋白质的结构功能及其相互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了。可以说,现在人类基因组计划已经进入由结构基因组学向功能基因组学过渡、转换的过程。今后在功能基因组学研究中可能的核心问题将会是:基因组的表达及其调控、基因组的多样性、模式生物(果蝇、小鼠等)基因组的研究等。
蛋白质组学作为后基因组时代的主要标志,所要研究的内容有两个方面:一个是从整体水平上研究蛋白质水平和修饰状态;另一个是建立蛋白质相互关系的目录。在这里,研究人体全套蛋白质系列的科学——人类蛋白质组学,尤其引人注目。
蛋白质组与基因组相对应,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是基因组表达的全部蛋白质。但两者又有根本的区别:一个有机体只有一个确定的基因组,组成该有机体的所有不同细胞都共享同一个基因组;但基因组内各个基因表达的条件和表达的程度则随时间、地点和环境条件而有所不同,因而它们表达的模式,即表达产物的种类和数量随时间、地点、环境条件也是不同的。所以,蛋白质组是一个动态的概念。
20世纪70年代,生物学家已经发现真核细胞染色体上的基因(编码蛋白质信息的染色体或DNA片段)之间是不连续的,基因之间存在着很大的间隔(不编码蛋白质信息的染色体或DNA片段),生物学家把这些不编码蛋白质的染色体,称为“垃圾基因”。
后来,DNA测序技术的诞生和应用,证明不仅基因之间有很长的DNA片段不编码,就是基因内部也存在有许多不编码的间隔,这说明一个完整的基因,实际上是由许多不连续的DNA编码片段拼接起来的。因此,生物学家们进而把这些不编码蛋白质信息的DNA,称为“垃圾DNA”。
2003年,随着人类基因组草图的完成,根据已经测出的DNA序列和结构分析,人类的基因总共大约有26万个,占基因总长度的约15%,而985%的DNA是非编码区,也就是前面所说的“垃圾DNA”。于是,生物学家启动了“ENCODE计划”意为DNA原件百科全书,EncyclopediaofDNAElements),这个计划也就是要探明人类基因组中每个原件的功能。结构基因组的研究证明,人类和小鼠基因组大小、基因种类和数量,甚至基因的结构都很相似,但在个体形态和智力方面却有着天壤之别。由此人们想到,人类和小鼠的基因组的最小差异就是“垃圾DNA”有所不同。由此可见,“垃圾DNA”并不是垃圾,它可能与物种进化、胚胎发育、个体生长、疾病发生、机体衰老和死亡等生命现象有着密切的关系,也就是说与控制基因的变异、突变、表达、调控等密切相关。
现在已经查明所谓“垃圾DNA”,实际上是一个庞大的“控制面板”,这个“控制面板”至少含有400万个基因的开关,可以调控数以百万计基因的活性。如果没有这些开关调控,基因将不能正常工作,而且这些区域的基因或许还会导致人类患上疾病。因此,人类基因组至少80%以上都是有功能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