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史丛书——东胡史
》
售價:HK$
87.8
《
巨人传(插图珍藏本)
》
售價:HK$
705.6
《
地下(村上春树沙林毒气事件的长篇纪实)
》
售價:HK$
76.7
|
內容簡介: |
中国经济问题丛书长三角研究系列集中研究中国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发展问题。《均衡中国:长三角发展新模式》内容包括十八大后追赶战略下的均衡中国与经济变革、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长三角坚决定位于中高端产品:开放新均衡、长三角制造业代工比较优势从成本领先向品牌集聚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调整:补贴方式与均衡发展、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比重悖论及其突破、资本市场扭曲与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开放中产学研政协同创新、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长三角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长三角在中西部区域开放开发战略中的作用、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强政府”与“强市场”的互动等。
|
關於作者: |
刘志彪,1959年7月生,江苏丹阳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针对长三角地区和经济全球化形成一大批高水平成果。他现任国家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经济学部委员,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江苏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中共江苏省第十二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江苏省委决策咨询专家,刘志彪教授曾获得过国家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培养计划首批入选者、首批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江苏省首席中青年科学家、江苏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培养对象,科研成果多次获得教育部和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郑江淮,1968年10月生,江苏盱眙人。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研究,近年来针对服务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了深入研究。他现任南京大学产业经济学系主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大学长江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江苏省委决策咨询专家,江苏三三三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科研成果曾获得江苏省哲学与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教育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
目錄:
|
第一章 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 长效机制
一、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仅仅是政策 原因导致的吗?
二、中国加入全球价值链:对区域 发展有何影响?
三、“强政府+强市场”:区域协调 发展的长效机制
第二章 长三角坚决定位于中高端产品: 开放新均衡
一、问题的提出
二、产品定位演变的理论机制阐述
三、产品层次定位升级的模型分析
四、长三角开放新均衡实现路径
第三章 长三角制造业代工比较优势从成本领先向 品牌集聚转变
一、提出问题
二、文献综述
三、机制研究
四、实证分析
五、研究与启示
第四章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长与传统产业调整: 补贴方式与均衡发展
一、引言
二、文献回顾
三、产业间知识溢出与均衡发展
四、模型分析
五、产业转型升级与补贴方式的选择
第五章 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比重悖论及其突破
一、长三角地区服务业比重长期过低之谜
二、长三角地区的服务业比重悖论及可能解释
三、利用基于内需的全球化:加快构建服务业 为主的产业结构
第六章 资本市场扭曲与劳动力市场结构非均衡
一、引言
二、统计分析与理论机理
三、研究设计
四、计量结果与解释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第七章 开放中产学研政协同创新
一、引言
二、产学研政协同创新的理论分析
三、产学研政协同创新的层级回归实证分析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八章 农村城镇化进程中的利益冲突与协调
一、问题的提出
二、已有的理论观点
三、利益冲突机制分析
四、统计资料与经验证据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九章 长三角大中小城市均衡发展
一、引言
二、长三角城市群序位—规模法则的偏差测度
三、理论解释与模型构建
四、计量结果及解释
五、结论
第十章 长三角在中西部区域开放开发战略中的作用
一、引言
二、长三角带动中西部的作用机制分析
三、基于中心—外围模型的稳定均衡状态条件
四、长三角和中西部经济发展的趋同性分析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十一章 政府与市场的均衡:“强政府”与“强市场” 的互动
一、问题的提出
二、文献综述
三、理论模型
四、实证分析
五、结论和政策建议
|
內容試閱:
|
十八大后追赶战略下的 均衡中国与经济变革 (代序)
十八大后的中国全面进入了建成小康社 会、实施“五位一体”总布局的相对均衡的发 展战略时期。从追求发展速度到速度与民生的 双重追赶,意味着中国将出现以要素价格不断 上扬为基本特征的重大经济变革趋势。如果这 种成本上升的趋势不能为生产率上升速度所消 化,不能从依赖低成本比较优势转向依赖创新 驱动的竞争优势,经济将出现“滞涨”并陷入 发展陷阱。为顺利实现这种“倒逼”经济转型 升级的效应,需要我们转变经济体制,转变发 展方式,转变发展的立足点,全面提升发展的 质量和效益。主动积极地进行经济结构的战略 性调整,是迎接新经济变革所提供的战略机遇 的不二法门。向结构调整要效益、向结构变化要速度,是走出仅仅依靠投入和消耗维持发展速度的怪圈、全 面进入集约化经济发展方式的主要标志和途径。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一直采取的是追赶型 发展战略。如果我们把过去三十多年来从贫困快速迈向基本小 康作为中国实施的第一轮追赶战略的话 ① ,那么随着GDP总 量进入世界第二、人均GDP接近6 000美元,中共提出的 “两个100年”的目标,就意味着中国整体上进入了以赶超西 方中等发达国家为目标的第二轮追赶战略。实际上,由于地区 间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在中国沿海地区,尤其是长三角、 珠三角地区,作为有条件走在现代化建设前列的地方和作为实 施追赶战略的第一方阵,早已根据自己的比较优势,在开启基 本实现现代化的新征程方面发挥了先导作用。 第一轮追赶战略形成了“中国经济奇迹” ② ,但同时也留 下了许多突出的、长期困扰中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 调、不可持续”等老大难问题。党的十八大全面启动了“两 个全面”的目标,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全面深化改革开 放”。在这里,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标志的追赶战略,其 定性的内涵是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经济不断发展 的基础上,协调推进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 文明建设以及其他各方面建设”的“五位一体”总布局。具体表现为建成全面小康社会除了要实现“两个翻一番”的经 济目标外,在民主与法治、文化软实力以及人民生活等方 面,还有更加严格的标准,如提出了社会保障全覆盖、收入 差距缩小、医疗服务人人享受、严格环保等新要求。显然, 与第一轮追赶战略中把资源集中于经济建设、让一部分人先 富起来的非均衡发展战略相比,第二轮追赶战略的基本特征 是“五位一体”的相对均衡发展,因此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 革开放才能实现。 要深入思考的问题是,第二轮追赶战略与第一轮追赶战略 相比,在战略的本质上究竟有什么不同?在十八大报告判断中 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变化的前提下, 第二轮追赶战略将会面临或怎样的发展环境?它对我国的长远 发展将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我们如何根据发展战略的变化改 革经济发展体制,以适应发展战略变化的要求?
一、从速度追赶到双重追赶:均衡中国的新一轮战略
中共执政的显著特点之一是在每个不同的历史时期,都会 根据需要提出一个具有号召力的追赶目标。如定量的指标体系 从十六大提出追求GDP翻番,到十七大提出追求人均GDP, 再到十八大提出2020年GDP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要比2010 年翻一番,对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这一中 国版的收入倍增计划,将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翻番与GDP翻番 指标共同写入党代会报告,彰显出今后中国共产党会更注重人 民的收入水平、居民的生活水平以及民众的社会保障水平,更加注重追求人民幸福的目标。 尤其值得重视的是,十八大报告将十七大报告中发展是 “第一要务”的提法调整为“关键”。这一改变并非无足轻重, 而是精心谋划。这意味着过去集中资源投放于经济建设领域而 形成的非均衡发展格局以及所造成的问题,必须在新的相对均 衡的发展阶段中予以正视并妥善地解决。例如,收入、机会、 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不平等问题不解决,所带来的严重社会冲突 有可能使中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同时我们注意到,在中 共十七大报告中,对于发展速度的要求是“促进国民经济又好 又快发展”,而十八大报告在关于今后经济发展的部署和任务 中,没有再继续沿用“加快发展”这个词,即使对于农村和中 西部地区,也没有要求“加快发展”。 ① 这充分说明全党已经 高度认识到,中国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问题已经变得刻不容 缓,必须从过去追求增长速度,转变到以提高质量和效益为中 心的发展的立足点上来。 综合来看,以“两个翻一番”和“两个全面”的目标特征 所界定的第二轮追赶战略,虽然与以追求经济发展速度为特征 的追赶战略相比,在本质属性上仍然属于追赶西方现代化的战 略,但在许多实质性问题上却发生了根本的改变。这种变化概 括起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战略的背景不同。实施第一轮追赶战略的基本背景 是近代以后中国内忧外患、积贫积弱的悲惨命运和现实。落后 就要挨打的事实,成为迅速实现追赶的唯一可以为社会各界接 受的发展理由。在这种特殊背景下,中国的政治诉求和经济政策倾向于追求速度和数量,就是一种完全可以被充分理解的行 为。经过改革开放尤其是21世纪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国跨入 了世界中等收入国家门槛,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 力也迈上了大台阶。在中华民族逐步崛起的大背景下,我们有 必要根据社会主义生产目的的要求,调节好生产、收入分配和 消费之间的合理关系,在保持生产率不断增长的基础上,使居 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迈上新的台阶,使 人民得到更多的发展实惠。 第二,战略的出发点不同。第一轮追赶战略的出发点是要 脱贫。迅速解决贫困是一切发展的核心问题。为此需要集中有 限的资源、实施非均衡发展。该战略成效明显但也遗留下来许 多日益严重的民生问题。这成为第二轮赶超战略的基本出发 点。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进一步发展、克 服可能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前提。如国民收入中居民收入 比重偏低、严重的城乡二元结构差距、仍然遗留着占总人口十 分之一的贫困人口等。目前全球70%的贫困人口分布于中等 收入国家而非低收入国家的现实,值得已经步入基本小康社会 并进入“刘易斯拐点”区间的中国警惕。 ① 中国过去长期依赖 出口导向,奉行增长第一的策略,导致了收入和资产分配方面 的严重不平等,抑制了居民消费和国内市场需求的形成。这些 因素都被认为是其他国家经过近半个世纪挣扎,依旧未能跳出 中等收入陷阱的重要原因。 第三,战略目标的内涵不同。过去的追赶战略,一切围绕 发展速度,推动发展的立足点只是GDP、只有速度,盲目追求高速度,甚至互相攀比速度。这造成了我国发展的质量效益 不高,积累的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方面的矛盾较多等问题。 十八大所确定的追赶战略,则是一种混合型的、相对均衡的追 赶目标,即GDP翻番目标是要解决发展速度问题,而城乡居 民人均收入翻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充实和内涵的提 升,则属于要解决的民生和收入提升问题,属于经济、社会、 文化、法制、生态等相对均衡发展的追赶战略目标。 ① 这种混 合型的、相对均衡的追赶目标,体现为发展速度不再是我们所 追求的唯一的主要目标,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速度才是 我们所需要的发展。 第四,战略的支撑点不同。改革开放初期才真正启动的第 一轮追赶战略,经济增长和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开放, 走的是出口促进发展的道路。从最初出口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外 汇以进口急需的设备或原材料,发展到后来更多地是为了解决 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的出路。总的特征可以概括为“利用别国 的市场用足本国的低端生产要素”,国内低收入、市场容量小所 导致的“市场缺口”,主要是通过出口这个重要的支撑点来解决 的。经过1992年邓小平南方视察后的开发开放,尤其是中国加 入WTO后的迅猛发展,使中国成为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的 最大的受益者。但是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后,中国发展战略机 遇期的内涵和条件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出口导向的经济全球化 已经暴露出发展方式的严重的粗放性,必须尽快转向“基于内 需的经济全球化战略”,利用自己的巨大市场容量作为发展的支撑点,即“利用本国的市场用足国外的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 利用国外的创新要素加速发展中国的创新型经济”。 ① 这不仅是 为了消除世界经济下行趋势下我国产能过剩的困境,而且是为 了利用国外经济危机给中国引进高级要素所带来的加速发展机 遇。但是众所周知的是,扩大内需尤其是消费需求的前提,是 要提升居民收入水平、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保障水平,没有这 个前提,中国的市场优势不可能发挥出来。由此凸显了适时纠 正非均衡战略、尽快实施均衡发展战略的重要性。 第五,战略的实现机制不同。中国独特的工业化道路和追 赶战略,直接导致了强势政府和弱势市场的机制匹配格局,以 及依靠“储户、农户、散户、外来户、购房户”的资金来源和 集中使用的方式。 ② 以发展为第一取向的产业政策对产品和要 素价格的扭曲,是我们理解当今中国几乎所有一切发展矛盾的 关键因素。随着我国整体上进入基本小康社会以及社会经济矛 盾日益突出,追赶战略目标和内容的转换不仅意味着中国发展 的体制机制需要变革,而且意味着我们的资本积累和集中、收 入分配政策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支持新发展战略目标的实 现。中国未来的经济体制要把“强政府”与“强市场”有效结 合起来,并以此改革发展资金积累的来源和使用方式。我们需 要通过“强政府”来消除市场失灵领域的非均衡格局,如消除 收入分配、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的不平等,实施更加有效 的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给每个人提供共享发展成果的平等机 会。我们需要通过“强市场”来消除政府管理过多、管制过度、管控过死等体制弊端,充分发挥市场主体的活力和创新精 神,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