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剑桥日本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201.6
《
中国高等艺术院校精品教材大系:材料的时尚表达??服装创意设计
》
售價:HK$
76.2
《
美丽与哀愁:第一次世界大战个人史
》
售價:HK$
143.4
《
国家豁免法的域外借鉴与实践建议
》
售價:HK$
188.2
《
大单元教学设计20讲
》
售價:HK$
76.2
《
儿童自我关怀练习册:做自己最好的朋友
》
售價:HK$
69.4
《
高敏感女性的力量(意大利心理学家FSP博士重磅力作。高敏感是优势,更是力量)
》
售價:HK$
62.7
《
元好问与他的时代(中华学术译丛)
》
售價:HK$
87.4
|
編輯推薦: |
★在这样一个都市做女人,温柔要有,也必须强大!
★不是所有女人都是林徽因,然而所有女人都想成为林徽因!本书用详实优美的文笔描写林徽因。她的生平故事确凿而有力,带给现代女性改变的勇气和治愈的良药。
★林徽因的幸福并非是被放大了的,她的每一处光彩中都没有“炒作”的嫌疑。像林徽因一样做女人,绝不是苛求自己如她一样才华横溢.她被封为幸福的代表,皆因她直爽,诸事不懈怠,待人真实、热忱,对朋友好恶直言不讳,有梦就去追……
|
內容簡介: |
林徽因,这个被奉为传奇的女人,也只是活得更勇敢、更用心的普通人!
没有哪一种命运是更好的命运,每个人都有自己要面对的各种问题。本书以林徽因为模本,在详细展开她的生活的同时,告诉被现实包围,却依然有梦的女人,要像林徽因一样,学会主宰自己的生活。不自卑、不哀怨,一日一日来,一步一步走。当你成为自己的英雄,那些遥不可及的幸福和喜悦,得到都是必然!
女性读者比男性更关注林徽因,更容易崇拜她。因为,她活出了一个女人所能希求的全部梦想!
|
關於作者: |
贾琦,麦思文化中心创立者,致力于寻幽探古,挖掘已淹没的美和真实。创作的“风夕蔷薇”系列三部曲——《世间曾有林徽因》、《世间曾有三毛》、《世间曾有张爱玲》成为“奇女子”书写的经典著作,令无数女性受益匪浅,并由此收获了更具品位和更有格调的生活!
|
目錄:
|
目录
第一话 女人的心,应是欲绽的花骨朵儿
第二话 美,不应是女人唯一的追求
第三话 走到哪儿,都是一片阳光
第四话 苦痛是一盏心茶
第五话 纯粹的自己,纯粹的人生
|
內容試閱:
|
做了选择,就要一往无前
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林徽因
人生总有多个选择,或容易,或简单,都要有一个答案。路在脚下,我们只能去选择行走的方式。快乐地走,遥远也在咫尺间;悲伤地走,比邻也似天涯。女人,做了选择,就不要轻易变更,要一往无前,寻出活水来。
林徽因这样的女人,是可以按照“古已有之”的模式过活的。她有令人着迷的美貌,她可以寻一个男人安逸余生,她不必去创自己的事业,也无须在一片片文字中寄托心思,她……若真如此,她就不成她了。理性和睿智,是林徽因身上最显著的特质,它们要求林徽因不得平庸,不得让生命拜倒在容貌面前。于是,她的思想、她的才华、她的志向、她的行为、她的选择,皆是传奇。
诗人林徽因,作家林徽因,都比不上建筑师林徽因来得“凶猛”。一个女人,与冰冷的顽石为伍,将其视为事业,叫人惊诧。林徽因就是如此,她对建筑的梦,即是心中对中国的梦。
1920 年的伦敦之行,让林徽因随着父亲拓宽了眼界,她也正是在那时,确立了自己的建筑梦。据说,林长民居所的房东是位女建筑师,她启迪了林徽因。
关于投身建筑,林徽因自己说:“我曾跟着父亲走遍了欧洲。在旅途中我第一次产生了学习建筑的梦想。现代西方的古典建筑启发了我,使我充满了要带一些回国的欲望。我们需要一种能使建筑物数百年不朽的良好建筑理论。”
在伦敦期间,林徽因还曾与父亲好友柏特烈一家前往英南小城布兰顿度假。柏特烈最小的女儿斯泰西曾在沙滩上堆城堡,快成之时,一下倾塌,几次三番,终不能成,她便求助姐姐黛丝。
片刻光景,黛丝堆成了城堡。林徽因好奇于斯泰西叫黛丝为“工程师”。黛丝对她说:“我对建筑感兴趣。将来是要做工程师的。看到你身后那座王宫了吗?那是中国风格的建筑,明天我要去画素描,你可以跟我一起去吗?顺便也给我讲讲中国的建筑。”
那时,林徽因对建筑的理解仅是“盖房子”,是黛丝告诉她,“建筑和盖房子不完全是一回事。建筑是一门艺术,就像诗歌和绘画一样,它有自己独特的语言,这是大师们才能掌握的”。
少女之言,让她心头一震,她的建筑梦,就在那时开始有了轮廓。有人说,女人的事业是选对一个男人,这说辞也是把女人打入男人附属品之列的利器。女人,无论年龄多大,有自己的天空才可尽情徜徉。捧一颗蕙质兰心,纳入苍穹。
对建筑事业的笃定,让林徽因在进入宾大后,也毅然选择了美术系(建筑系不收女性,美术系可选修建筑),与梁思成一起,妇唱夫随。
1928年夏,夫妻二人至欧洲度蜜月,说是蜜月,可更像考察。梁启超更热心地为一对新人规划路线,希望他们至英国而后往瑞士、挪威,再入德国、意大利、法国、土耳其。
我盼望你每日有详细日记,将所看的东西留个影像(凡得意的东西都留他一张照片),可以回来供系统研究的资料。若日记能稍带文学的审美的性质回来,我替你校阅后,可以出版。
从梁启超给梁思成的信上看,他急切希望年轻人能“驻有所留”,也好为日后研究提供素材。只是,梁思成未秉父训,唯参观西班牙阿尔罕布拉宫时,林徽因留下的一段描述给学生关肇邺的回忆,算是此番欧洲之旅的点滴。或许,欧洲列国的建筑魅力,都融入了两人的脑海中也未可知。
1928 年8 月,两人的行程尚未结束,梁启超便催促速归,为的是让梁思成早早去东北大学任教。梁启超在梁思成归国前,便四处奔走,为儿子选择落脚点。他本意,是想让梁思成入清华,可这谈何容易?纵使在校长处有面子,也不能“一言堂”。
是时,恰逢沈阳东北大学创建,已于宾大毕业的杨宝廷受到邀请前去执教。杨宝廷其时已受聘于某公司,便推荐学弟梁思成。那会儿的局面颇叫人难堪:清华方面回应拖延,东北大学则主动示意。梁启超一番权衡,为梁思成选择了东北大学。
进入东北大学,梁思成办起了建筑系,这是中国大学里第一个建筑系。林徽因暂回福州老家接母北上,并在家乡的两所学校做了关于建筑的演讲。那时,建筑在她的生命里有了重量,她也为自己的选择持续倾注着心血。女人的心,在拥有事业的一刻最是强大,可抵风雨、御严寒,艰难苦痛,皆不成障。
张作霖的儿子张学良,系东北大学的创办者,两父子同时也使得林徽因的父亲林长民死在他们手下。想来,林徽因在国之大义面前若顾念父亲亡故,那么断然不会进入这所学校,也就没有后来更波澜壮阔的成就了。女人的心胸如此,足以令须眉汗颜。
在学校,林徽因主讲雕饰史、建筑设计,后又讲授专业英语。在这里,林徽因的手下出了一批日后中国建筑界的精英:刘致平、刘鸿典、赵正之……她的堂弟林宣,也是从她的手下走出,晚年成为西安冶金建筑学院的教授。林徽因一女子,有育人救国的理想,在民国那个人才辈出的圈子里能一枝独秀,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女人,且不能因了天性里的柔弱,就忘了骨子里的刚韧。
在东北大学教学期间,林徽因、梁思成得闲便四处考察,测建筑、爬房屋,两人俨然成了泥瓦匠,于一切有故事的建筑上爬上爬下。这阶段,林徽因独自完成了一个得意之作:设计东北大学校徽,并得奖金400 元。她所设计的校徽,与“白山高高黑水滚滚……”的校歌相映成趣。
梁、林二人在东北大学停留的时日不多,身为人母的林徽因,由于健康状况,加之不适应东北气候,便于1930年冬回北平静养,梁思成也于次年辞去学校职务,离开沈阳。
离开沈阳的梁、林,碍于多方面原因:其一,林徽因本人身体不佳;其二,日军觊觎中国之举日甚,并很快发生了“九一八”事变;其三,张学良治学刚硬,军阀作风日重;其四,朱启钤的营造学社成立,盛邀梁、林二人加盟。
多种原因并行,让梁思成离开了自己一手创建的东北大学建筑系,与林徽因双双加入营造学社。
朱启钤,于1929 年自费创建“中国营造学会”(学会后更名为学社),以研究建筑文献为核心。为此,他需要笼络一批建筑人才。身在东北大学的梁、林二人,很自然地成为最合适的人选。
对于是否加入营造学社,梁思成颇有顾虑。因东北大学建筑系为自己一手创建,再则,朱启钤其人曾拥袁世凯复辟。好在他本人热心建筑,并在偶然间发现李诫所著古籍《营造法式》,遂决意投身建筑。而他本人执笔的《中国营造学社缘起》,更表露“兴中华建筑”的心迹。这番真诚之举,让梁思成、林徽因感触颇深,他们也恰需一个真正把建筑当成事业的平台。如此,弃沈阳从北平,已是必然。
在那里,梁思成任研究部主任,林徽因为校理。这次选择,对梁、林二人的建筑事业意义非凡,梁思成在1934年出版的《清式营造则例》序言中特意向朱启钤表谢:“若没有先生给我研究的机会和便利,并将他多年收集的许多材料供我采用,这书的完成即使幸能实现,恐也要推延到许多年月以后。”
在营造学社期间,林徽因本人的建筑梦愈发圆润。自儿子梁从诫出世后,她的身体竟明显康健,遂与梁思成四处考察。甘肃耀县、宣平、北京八大处、山西大同、太原、文水、汾阳、孝义、河北、苏州、杭州、开封、西安、陕西……祖国山河,皆有林徽因的脚印。
事业、家庭、爱情,从来让女人无法均衡。太多人只能从其中选择一个,无论对错,头也不回地走下去。林徽因却能让三者并行不悖,她用事业使得家庭和爱情更饱满,而对家庭和爱情的呵护备至,又促使她的事业渐渐辉煌。女人,一生中总要活得大气一次。
立志建筑,林徽因似乎总能与那千百年的顽石心灵相通。一次坐车前往太原途经榆次,坐在窗口的她不经意地一撇,便觉远处的雨花宫不凡。果然,后经考察,雨花宫这座建于1008年的宋代建筑,系中国建筑风格自唐到宋的过渡。
灵秀的林徽因,细腻之中也藏着难得的“兴国”之心。民国时期,日本人曾言,比起中国砖木构建的房屋,日本以石块垒砌的建筑更可历尽沧桑,永久保存,而若想看木构建筑,则非去奈良不可。这种现状,让致力于建筑的梁、林二人颇感不快,他们决心找到中国唐代的木构建筑。
想法虽好,可实现起来谈何容易?彼时,尚未有建筑名目可阅,寻找难度堪比登天。为了寻得蛛丝马迹,梁、林二人广览群著,伯希和的《敦煌石窟图录》对五台山的佛光寺有所记载,《古清凉志》、《高僧传》、《佛祖统计》、《法苑珠林》等史料亦可见些佛光寺的踪影。他们最后了解到,佛光寺建于北魏,系五台山闻名的大寺之一。唐武宗“会昌灭法时,佛光寺被毁,十二年后,逃亡在外的该寺僧人愿诚法师募资重建”。
寻得端倪,梁思成、林徽因、莫宗江、纪玉堂四人才不至于盲目奔走。终于,苦心人天不负,他们拨开岁月的斑驳,找到了那掩映于巍峨群山中的佛光寺。自此,国人便可不必受制于日本奈良了。
探寻之路,林徽因仍揣着诗意。斗拱飞檐,在她眼中皆有诗意。这诗意和画意横穿千百年,始终闪耀着后人的双眸,只待被拂去沧桑,尽显青葱。
林徽因说:“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都流血成河的杀戮。”这样的心境,让她自心底生出了个令学界叹服的概念——建筑意。三个字,叩响了艺术与科学的两扇大门,使得彼此相容相沁,发出震撼的声响。
女子林徽因,用娇小的身躯擎起岁月的沉重,在自己所选的道路上印刻着一个个醒目的脚印,踩出了最美妙的节拍。女人,就要在自己走过的身后,留下一串灼眼的辉煌印迹。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