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画楼:《北洋画报》忆旧(年轮丛书)
》
售價:HK$
337.5
《
大国脊梁:漫画版
》
售價:HK$
80.2
《
跟着渤海小吏读历史:大唐气象(全三册)
》
售價:HK$
189.0
《
心智的构建:大脑如何创造我们的精神世界
》
售價:HK$
81.4
《
美国小史(揭秘“美国何以成为美国”,理解美国的经典入门读物)
》
售價:HK$
81.4
|
編輯推薦: |
作为一本心理自助书,本书的特别之处在于,不只提供自我成长的新方向和新视野,更提供了易于理解、便于操作又卓有成效的方式和方法。
它用最平实的语言,向我们揭示自卑感的根源和解决方案;用干脆直接的风格,指出很多国人都在纠缠的情怀和成长方向;用富于力量的文字,向我们传达自我成长的智慧和理念;用温和圆融的节奏,向我们展开一幅充满无限可能的人生画卷。
本书非常适合遇到心理困扰,但暂时不想走进咨询室的人,可以用作自助成长的工具书;初入行的心理咨询师和心理学爱好者,可以通过它尝试认识自我和了解他人,也可以把它作为通向人性深处的探索器。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资深心理咨询师肖雪萍又一部心灵励志佳作,其立意是提供一系列自我成长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些观点。它更关注的是功能性和实用性。
本书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扰。包括:自卑感、无力感、挫折感、纠结感、自我矛盾、自我攻击、自我困惑、情绪困扰、内心混乱等,它还试图解决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以及在中国文化之下常有的焦虑和内疚感。
|
關於作者: |
肖雪萍
资深心理咨询师,擅长婚恋家庭和自我成长心理咨询,著有《结婚后,爱情怎么办》、《滚床单心理学》。
中央广播电台特邀心理专家,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新浪情感名博,时尚网情感专栏作家。曾被凤凰网、《中国青年报》、《时尚健康》、《北京晚报》、《新快报》等权威媒体专访。
个人主页:www.xiaoxueping.com
新浪微博:http:weibo.comxxueping
|
目錄:
|
[目 录]
自序 导读
第1章
幸福就是做自己
01. 什么是幸福
02. 你真的想要幸福吗?
03. 决定你的决定
第2章
你离自己有多远
01. 为什么想做却做不到?
02. 被冻结的身与心
03. 无视身体的呐喊
04. 深陷情绪的牢笼
05. 不为自己负责任
06. 活在过去和未来
07. 一些局限性的信念
08. 自我欺骗和自我逃避
09. 不接纳:成长死循环
10. 进入成长的误区
第3章
开启自我的力量
01. 看清自卑的迷局
02. 行动,行动,还是行动
03. 改变,可以从“头”开始
04. 减,减,再减
05. 与过去的生活告别
06. 了解你和你的原生家庭
07. 梳理你的生活经历
08. 接纳和自我接纳
09. 接纳有限性:人和环境
10. 停止与别人比较的方法
11. 做自己的好朋友
12. 和相互欣赏的人在一起
13. 自我赞美的力量
14. 尽力地去爱自己
15. 把成功变为习惯
16. 给自己赋予力量
17. 连接未来的你自己
第4章
唤醒身体和情绪
01. 经由身体,接近内心
02. 与身体全心合一
03. 情绪是什么
04. 感受你的身体
05. 与身体进行对话
06. 细致缓慢地动手做事
07. 让身体动起来
08. 阅读优秀的文学书籍
09. 观看悲伤的电影
10. 聆听优美的音乐
11. 写日记
12. 记录你的梦
13. 每天半个小时独处
14. 与友人放松地倾谈
15. 对宇宙空间祈祷
16. 对着镜子说“我爱你”
17. 慢一些,再慢一些
第5章
与感觉在一起
01. 感受你的感受
02. 留在感觉里,然后放大它
03. 当痛苦的感受无处可逃
04. 要感性,更要理性
05. 停止自我批判
06. 这就是我,不完美的我
07. 我接纳我自己
08. 我允许我自己
09. 这就是生活
10. 积极意象的冥想
第6章
打开思想的门
01. 人生无处不选择
02. 生活没有结果,只有过程
03. 人人都有自卑感
04. 孤独是人的本质
05. 自私是人的本性
06. 你拥有身体,但你不是身体
07. 你是自己情绪的主人
08. 思想创造生活
09. 成功无须吃苦
10. 现在就做你想做的事
11. 每天都是最后一天
12. 任何时候都不晚
13. 你有资格得到想要的一切
14. 说“要”,忘记“不要”
15. 没有什么不可以
16. 优点和缺点是孪生兄弟
17. 不同的人没有可比性
18. 爱自己不需要条件
19. 在爱中,我们是完美的
20. 痛苦是成长的契机
21. 一切都会过去
22. 成年人总有办法
23. 除了自己,没有人能帮你
24.
你是自己生活的专家
|
內容試閱:
|
[精彩试读]
自 序
我不知道我是谁
有一本流传甚广的图书绘本,名字叫《我不知道我是谁》,讲述了主人公达利B的故事。
达利B是一只兔子,但它并不知道自己是一只兔子。所以它有很多烦恼,最烦恼的当然是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使它总也拿不定主意该怎么生活,吃什么,玩什么,去哪里,都不太能确定。因为不知道自己是谁,达利B也很难了解别人,所以时常都在问:“你是谁?我是谁?”
我曾经就是那只生活在人类世界的达利B。
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总是在追问:我是感性的还是理性的?精神的还是物质的?蓝色性格还是红色性格?我是内向的还是外向的?我更适合现实的职场风云,还是天生就属于超然于世的修行者?
我渴望知道自己本来的模样,然后依据本性选择自己的人生之路。我不希望努力了很久之后,却发现走了很远的路竟然不是对的那一条,不是我喜欢并擅长的,更加不是我天赋所在的领域,然后人到中年又再面临重新选择的压力。因为我根植于心的信念是,每个人都有与生俱来的类似于本元的那个东西,就像有些人生来就爱同性,而另一些人却只对异性感兴趣一样。人们只有走上更接近自我本性的路径,这条路才能走得顺利、平稳和愉悦,也更容易得到幸福。
那时我刚刚进入心理咨询行业不久,正是把心理咨询师理想化的阶段,所以只要有机会就会拉住一个人,跟他讨论我的属性问题,但从来没有人给过我满意的答案。
如今再回想起来,这样的结果一点也不出人意料。
因为“我是谁”这个问题,无法向外求,也求不来。想要认识自己,只有一个途径,那就是向内探索,自我追寻,并且还要持续不断地这样做,直至与自己的内心近到紧密相连。
这么多年过去,我确实对自己有了更多的认识,感觉也与自己更贴近,更能听到内心深处的声音。比如当我想要知道某个问题的答案,当天晚上潜意识就会以梦的形式来告诉我,或者当我在独处时以顿悟的方式跑出来。
所以可想而知,如今我已经找到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条路和职场风云的关系不太紧密,但并没有完全脱离;它好像与“修行者”有点相像,却一点也没有超然于世。相反,这条路的基础深深地扎根于人世间。我很享受于这样的状态。
在寻找自己的过程中,我发现当年的自己之所以被困住,是因为我常常依照外在的标准去做选择,而忽略自己的感觉。在面临选择时,过多地去问别人,却很少来问自己。人要走什么样的路才能得到幸福?其实答案那么简单:走喜欢的路,走那条能得到愉悦和成就感的路,走那条感觉轻松舒适的路。
就是所谓的“跟着感觉走”啊!
很多人都和当年的我一样,害怕跟着感觉走,因为他们无法信任自己的感觉,更无法驾驭自己的感觉。也正是因为这样,让我们距离自己越来越远,远到不知道自己是谁,看不清自己的样子,更听不到自己的声音。以致迷茫地徘徊在生活的街口,始终都不能迈出坚实的脚步。
我现在知道了,其实我想做什么样的人——感性抑或理性,精神抑或物质——就能做什么样的人,这完全视乎我的选择。但是,做什么样的人能让我感到幸福和满足,感到愉悦和自由,就必须要去问我的心,换句话说,是问问我的感觉。
所以,感觉是很重要的东西,是值得我们尽力去探究的东西。
而这本书,就是要帮助你,找到你的感觉。
导 读
这是什么书
有位朋友在出版社做编辑,他多次邀请我为他写书。后来终于耐不住歉意,询问他的创作想法。可是在简单的沟通之后,我明确地告诉他:不是我谦虚,我写不出你想要的东西,实在是因为文笔所限。
记得我的第一本书面世以后,有两个朋友专门打电话给我,说我先生的文笔比我好太多,问我怎么好意思让他给我写序。
三年过去了,虽然我痛定思痛大力提升写作能力,但文笔不见得有比那时增长多少。所以如果你想读的是美文欣赏类的书,那还是换一本吧,因为它也许并不是最适合的选择。
《成长,长成自己》的立意是提供一系列自我成长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一些观点。它更关注的是功能性和实用性,这也是我一贯的写作风格和写作目的。我期待我写出的每一个文字,都是必须的,能够在语句中担当其不可缺少的作用,能够给读者以实质性的启迪和帮助。所以我的写作习惯之一,是写完后再回头删减,直至无字可删为止。
本书核心要解决的问题,是人们在生活中常遇到的心理困扰。包括:自卑感、无力感、挫折感、纠结感、自我矛盾、自我攻击、自我困惑、情绪困扰、内心混乱等,它还试图解决身体的亚健康状态,以及在中国文化之下常有的焦虑和内疚感。
我知道很多人都有自我成长的需求,可是要么苦于没有钱去咨询室,要么苦于所在的城市缺乏真正合格的心理咨询师,还有些人是觉得自己的问题还没有到咨询室的地步,希望先尝试自我帮助。
那么,这本书就是专为这类人群所写。
本书谈及的自我成长方法,都是经过很多人实践,被证明是简单而行之有效的,我期待它们也能对你有一些帮助;书里还有一些你也许知道,但也可能从未听过的思想观念,建议你在阅读到它们的时候,不要着急反对,也不要立刻全盘接收,而是认真阅读之后再静静地思考,我很期待你能得出属于你的看法;当然,书里也有一些我个人的思想和领悟,在某些章节,还会提及我自己的成长经历,希望这部分内容也能给你一些支持和启发,让你在自我成长的道路上,不至于那么孤独。
祝福你的成长!
为什么是这本书
书中有提及我“为什么小姐”的外号,因为我实在不能满足于“是什么”,相比较起来,我对“为什么是”更有兴趣。
因为我是这样的人,所以我据此猜测你也是如此,虽然你可能根本不是那样。但不管怎样,我还是想在你进入本书的正式阅读之前,谈一谈这本书的创作思路,尤其是讲清楚我为什么会提出那样的观点和方法。
当我在自我成长之路上走得越深,就越体悟到一个事实:
所有外部的困境——金钱、疾病、事业、感情等——都源自内在里的无力感。
一个人,只要活着就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生活的本质之一,就是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收获自己的人生经验和内在智慧。可是一旦那问题变成了困境,就意味着人们缺乏应对问题的能力,能力的缺失势必会让人们遭遇种种的挫折,然后内心里的无力感就油然而生了。
老实话,这个观点一点也不新鲜,只要是有一点思维能力的人,就能得到这样的推理。
可是,如果那无力感在人的内心里出现时,他还只有几岁,乃至几个月大,会给他的人生带来什么样的影响呢?
没有人会喜欢无力感,因为人生来是要创造和见证自己的能力的。
那些发现自己内在里有很多无力感的人,将耗费大部分精力、注意力和能量,去与内在里的无力感进行搏斗——这搏斗通常都是无效的——反而忽略了外部生活中实际的问题,也失去了学习解决问题的能力。当外部生活中的问题变成困境时,这些困境所引发的挫折感,以及周围环境对人们自我价值的否定,又会反过来加强人们内在里的无力感。
在医学上,西医关注症状,中医则更加关注引发症状的原因。
症状的解决可以很快,好处是减少患者的焦虑,起码表面看来问题是消失了。但这治疗方案的坏处是,症状并不是消失,而是被暂时压制或者被转移,将来遇到某些触发点,会导致症状复发,而那时可能会带来其他的并发症。
这就好比一个人失业了,很久都找不到新工作,面临经济上的危机。要消除他的症状,只要给他一笔钱,或者帮他重新找一份工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新的东家裁员或者倒闭,他又再失业时,很可能又要面临先前的困境,并且那时也许就业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比如年轻人涌进,比如技术的更新,这将导致他更加难找到新工作。
我更喜欢解决引发症状的原因。这样做并不容易,因为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治疗周期比较长,那需要患者有极大的耐心,还必须愿意继续带着症状生活一段时间,即允许自己停留在焦虑里。
不是每一个患者都喜欢这样的治疗方案,但它的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
还是拿失业来做例子。当一个人长期失业后面临经济危机,我们并不是立刻给他找新工作,而是和他一起探讨找不到新工作的原因:专业技能落后了?工作经验与求职意向不符?性格和态度不恰当?找工作的技巧不够?抑或是其他。探讨这部分虽然需要耗费一些时间和精力,但是却能帮助失业者重新认识自己,及时补足能力或性格上的缺失,从而让他从内在里焕发出力量来,用这些力量去面对生活里的问题,那么这力量将不只是让他在找工作时可以用,还可以用在生活的其他领域,进而给他的生活带来良性的循环。
拐了这么大个弯儿,其实我只是想说一句话:
自我成长的核心,是解决内在里的无力感。
在解决无力感的过程中,也许我们需要学习某些技巧,训练某些能力,以及接纳某些观点,但这一切都是为了提升我们的内在力量。
只要我们的内心里感觉到有力量,即便外部环境有很多问题,我们也不会被那些问题压倒,反而还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衍生出更多的力量。
众所周知的是,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能看到问题。要解决无力感的问题,首先是要能看到无力感,无力感的来源,以及它的存在方式。然后我们才能有机会去面对它,进而拥抱它,给它注入爱和力量。
大部分需要帮助的人,更多的只是感到痛苦,或者是一些很大能量的情绪,或者是一些纷纷扰扰的想法。人们很多时候都不认为这些东西是源自内在里的无力感。所以能看到自己内在里的无力感,是自我成长里很重要的一步。
可是要怎么才能看到无力感呢?
首先是愿意停下来看自己,并清理自己,让自己的生活和内心里都有容纳的空间。
其次,努力让自己平静下来,只有在平静的状态中,成长才有了可能。
完成了前两项工作,你才能看见自己,看见自己的内心,进而看见自己的无力感。然后再配合一些内在的整合工作,让内在自我焕发能量,让无力感转化为力量感。到这个阶段,整个的自我成长工作,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过程。
这本书的创作,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而成,你也将看到,本书就是以上述思路构建而成。
最后,你也许会有一个疑问:如果说孩童会感到无力,为什么成年人也会有无力感呢?
我认为,是因为他们固着于孩童时期的内在体验,而忽略了与现在成年的自己的连接,换句话说,他们离自己太远了。
只要人们能停止向外求取,转而回到自己,靠近自己,拥抱自己,就能拿回属于自己的力量。
可是这么说,未免太过空泛。所以你可能会想叫起来:谁能说一说,什么是回到自己?什么是靠近自己?什么是拥抱自己?
我想试试看能不能回答你的问题。
当然,这个任务未免过于艰巨,承担这个任务也让我有些惴惴不安。因为对于心灵和思想来说,文字的承载能力实在有限得很,而阅读过我的书和文章的人都知道,其实我的表达能力更加有限。
但我还是决定试试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