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天才留步!——从文艺复兴到新艺术运动(一本关于艺术天才的鲜活故事集,聚焦艺术史的高光时刻!)
》
售價:HK$
154.6
《
双城史
》
售價:HK$
110.9
《
冯友兰和青年谈心系列:不是问题的问题(哲学大师冯友兰和年轻人谈心,命运解读)
》
售價:HK$
55.8
《
月与蟹(青鲤文库)荣获第144届直木奖,天才推理作家经典作品全新译本。一部青春狂想曲,带你登上心理悬疑之巅。
》
售價:HK$
50.4
《
索恩丛书·盛清统治下的太监与皇帝
》
售價:HK$
88.5
《
透过器物看历史(全6册)
》
售價:HK$
490.6
《
我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读名画
》
售價:HK$
109.8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編輯推薦: |
虽为学术著作,但文笔流畅,通俗易读,旨在揭示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心理学源流,是一本既具有史料价值又具有入门工具书价值的学术著作。
|
內容簡介: |
本书是一项基础性的学术史研究,旨在揭示传播学学术传统的心理学源流。以传播学和心理学的学科关系为切入点,考察两个学科之间理论、范畴、方法的共生、借用、移植、改造与融合。从具体内容来看,作者挖掘整理了传播效果研究、说服研究、态度改变研究、使用与满足理论、符号互动理论、群体动力学等诸种传播理论背后的心理学源流,并对传播学和心理学未来的交叉研究进行了适度的前瞻性探索。该书资料翔实,论证严谨,对传播学和相关学科的专业学者来说,具有基础工具书的功能。对于传播学入门者和普通爱好者而言,该书结构清晰,线索顺畅,是进入传播学很好的阅读地图。
|
關於作者: |
汪淼,女,1977年出生,山东莱芜人,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博士,现就职于文化部信息中心。主要从事文学理论、网络传播、传播心理学等方面的研究,曾在《文艺研究》等报刊发表多篇学术论文,并在多个国家级、省部级课题研究中承担核心技术研究工作。
|
目錄:
|
导言传播研究的心理学影响 1
第1章传播效果研究的心理学源流 15
1.1 概述:效果研究史与行为主义心理学 16
1.2 效果研究的开端:佩恩基金研究与实证效果研究 24
1.3 效果理想迷思:宣传分析与魔弹论 38
1.4 寻求改变态度的“魔力要素”:霍夫兰与态度改变
研究 49
1.5 媒介效果研究与媒介心理学 61
1.6 小结 73
第2章人本主义传播研究的心理学源流 75
2.1 概述:人本主义心理学与传播的人本主义倾向 76
2.2 失落的早期传统:芝加哥学派用传播构建共同体的
理想 95
2.3 主动的受众:人对传播媒介的“使用与满足” 107
2.4 罗杰斯创新扩散理论与发展传播学的理念与
实践 119
2.5 传播是人类心灵的沟通需要:彼得斯与“交流的
无奈” 135
2.6 小结 153
第3章群体传播研究的心理学源流 155
3.1 概述:社会心理学的群体研究与群体传播 155
3.2 群体传播研究的开端:詹姆斯、米德与符号互动
理论 168
3.3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 174
3.4 群体传播:勒温与群体动力研究 180
3.5 施拉姆大众传播模式 196
3.6 小结 198
结论 201
参考文献 205
后记 213
|
內容試閱:
|
追溯传播学学科史的大致线索,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30年代至40年代,随着一大批来自心理学、社会学等相邻学科的学者对传播研究的切入、深化、锚定,传播学初现雏形,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50年代,传播研究迅速发展成为一门正式的学科。在传播学的创始人施拉姆看来,早期传播学的基本框架奠基于以下代表性研究:拉斯韦尔主持的宣传研究、拉扎斯菲尔德主持的广播听众的效果研究、霍夫兰主持的大众传播中的态度改变研究、勒温主持的群体传播研究等。这些典范性的著名研究建构了早期传播学研究的主要学术视野、问题域、基本方法论,在具体研究中,这些学者多从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取向出发,聚焦于大众媒介效果以及媒介内容、渠道、传播者和受众分析。
传播学似乎是一门永远处在当下状态的学科,它的学科边界一直比较模糊,这固然有传播学学科本身的原因,如开放的研究领域和庞杂复合的研究对象,如学科知识的积累是以经验组合而不是以逻辑和理路的严谨推演为路径,如学科历史较短,等等。但更主要的原因是该学科在发展初期是一个边缘学科,在传播学短短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它不断吸收其他学科的理论框架、知识模型、研究方法、实验手段等内容。因此,严格来说,传播学有自己相对明确的研究领域,却没有仅仅属于传播学自身的独特的研究方法。亦即,传播学自诞生以来,就是在借鉴和吸收各种相关学科,尤其是新兴学科成果的基础上,不断丰富和完善自身的。
传播学在其发展过程中,与之关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如社会学、心理学、统计学和信息学科等都在该学科的发展历程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本书作为传播学学科关系史研究,关注心理学对传播学的影响,以及两门学科之间的交叉和互动。正因为心理学作为一门相对成熟的学科,在传播学的开创和建立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施拉姆在确立传播学的四大奠基人时,列出的心理学家就有两人,即勒温和霍夫兰,占据了四个奠基人总数的一半。除了勒温和霍夫兰,还有两位分别是政治学家拉斯韦尔和社会学家拉扎斯菲尔德。今天来看,从学科的思想渊源上追溯,传播学的先驱远远不止这四大奠基人。例如罗杰斯在其《传播学史》中,就将传播学的先驱人物扩大到十来位。有芝加哥学派的库利、杜威、米德、帕克等,其他如李普曼,还有香农和维纳等。当然,这样一份名单也是不完善的,我们还可以列出若干其他学者来。但是,无可否认,心理学就融合在传播学的建立和发展过程之中。心理学和社会学一样,几乎是传播学的先天基因。
应该避免这样一种看法,即心理学仅仅是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外部对传播学施加影响,实际的情形是心理学在其发展过程中处理了大量与传播学密切相关的课题,如有关态度转变的说服研究,群体动力学中的人际传播网络研究等等。因此,当20世纪40年代后期传播学兴起后,一路走来,也常常将传播课题中的心理和态度变化、人际交流及社会大众传播中的群体心理问题研究,作为传播学学科的重要议题来探索和讨论。由此,传播学的发展路径和心理学的发展路径经常交织在一起。越到晚近,这种学科界限的内爆越发加剧,给本课题的研究增添了许多困惑,即研究中所提及的一些具体案例到底是应该划归传播学还是心理学。似乎只有划清界限,才能确定心理学是如何对传播学产生具体影响的。其实,清晰的划分是相当困难的,当施拉姆将勒温和霍夫兰作为传播学奠基人时,已经表明,心理学家研究的一些课题是传播学课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或者反过来说,传播学界一直将与传播相关的心理学课题作为传播学学科范围内的专业研究来看待。
在一百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心理学开拓了广阔的研究领域,并产生了一系列相关学派,如构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精神分析学、认知心理学、人本主义心理学等等。传播学在近七十年的发展过程中也建构了一系列相关的理论和研究模型,如“意见领袖”、“二级传播”、“使用与满足”理论、“议程设置”理论、“沉默的螺旋”等等。但是锚定哪一种心理学流派对应哪一种传播学理论和研究模型,将是徒劳的。因为传播学是一门经验实证性学科,其旨归是解决传播研究中的实际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通常是各种理论和研究方法交杂使用。传播学的这一倾向给传播研究带来挑战,即传播理论必须在不断的调整和整合中重构该学科的体系和学理逻辑。特别在学科关系史的研究中,要避免线性思维和单一逻辑的推演。只有这样,才能在学科互动的状态中把握传播学和心理学之间的复杂关系。
尽管如此,从学科关系史的角度看,对早期传播学影响最大的是行为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对之前的冯特构造主义心理学的反拨。构造主义心理学或称元素主义心理学。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心理活动主要是由个体行为来体现,不能只从意识的组成部分或某些心理元素如情感、理智、意志、灵感等等方面来解释,即不能脱离具体的行为,仅仅通过思辨方式来研究意识的内在规律。个体行为的复杂性和多样性给行为主义心理学开辟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因此,早期传播学在研究和测定传播效果时,顺理成章地采纳了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因为,正是从个体行为和态度的改变中,更能确定传播效果。
效果研究在传播学界一直是居于“核心”地位的“主流范式”。效果研究以受众为重点考察对象,试图通过考察传播活动产生的各种影响,追溯形成和左右这些影响发生的各种要素,用科学实证的方法和语言,检验理论假设是否符合传播活动的实际规律。因此,在大众传播研究的各种取向中,效果研究有自己的独特视角和专门关注的视域。洛厄里和德弗勒著于20世纪80年代的《大众传播效果研究的里程碑》,对传播学的早期发展和学科确立过程中的重要史实作了总结,书中罗列了14个在传播学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效果研究,从这些典范研究中,都能看到心理学巨大的投影,其中一些研究项目是心理学家亲自操刀。传播学至少用了半个世纪才走出这些投影的遮蔽,建立起自己的独立王国。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