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虚拟资本:金融怎样挪用我们的未来
》
售價:HK$
77.3
《
刻意练习不生气
》
售價:HK$
39.2
《
大宋理财:青苗法与王安石的金融帝国(全彩插图本)
》
售價:HK$
109.8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
編輯推薦: |
1、 节选《资治通鉴》中最精彩的历史事件和英雄人物
2、 结合当代国情和民生,通过横向比较和纵向分析,给出最独到的点评
3、《资治通鉴》是毛泽东的床头书之一,他读了十七遍,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4、邓小平曾坦言:“我读的书并不多,但却熟读《资治通鉴》。”
5、向领袖学习,取经《资治通鉴》,提高政治智慧,增强执政本领!
|
內容簡介: |
这是一本对《资治通鉴》进行点评的历史著作。《资治通鉴》全书二百九十四卷,本书截取了其中的精华部分,按照时间顺序,从战国争霸、秦皇统一、大汉江山、三国鼎立、南北对峙、盛世唐朝,一路写到五代乱世,时间跨度一千多年。《资治通鉴》内容丰富,涉及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本书在对《资治通鉴》原文进行白话翻译之后,对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事件、人物,结合史诗的前因后果,以及当代中国的社会现实,给予了系统而清晰的解读、评析、感悟和思考,提纲挈领地展示了几十个政权的兴盛与衰亡的过程,引导读者去关注书中所述的历史上各个朝代的兴衰成败规律,从政治得失的角度来评价历史人物的功过是非,进而以史为鉴,吸取教训,服务现实,增强治国理政、执政为民的能力。
|
關於作者: |
于中华
1982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大学学历,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曾任镇长、县委常委、组织部长、县委副书记、县长、县委书记、市政府副市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副书记,现任山东省临沂市人大常委会咨询、党组副书记。融汇古今博学,是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饱历世事沧桑,浸泡出人生生命的真味。
著有《感悟人生》、《感悟论语》、《感悟菜根谭》、《当官是一门技术活》、《史记今鉴》、《易经警世录》等作品,约150万字。作品畅销海内外,深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
目錄:
|
第一编战国争霸
智瑶之死(《资治通鉴》卷一)
豫让报仇(《资治通鉴》卷一)
贤明魏文侯(《资治通鉴》卷一)
吴起为将(《资治通鉴》卷一)
聂政刺侠累(《资治通鉴》卷一)
子思讲真言(《资治通鉴》卷一)
齐威王赏罚分明(《资治通鉴》卷一)
商鞅变法(《资治通鉴》卷一)
桂陵之战(《资治通鉴》卷二)
苏秦合纵御秦(《资治通鉴》卷二)
燕昭王诚心求贤(《资治通鉴》卷三)
胡服骑射(《资治通鉴》卷三)
鸡鸣狗盗(《资治通鉴》卷三)
乐毅伐齐(《资治通鉴》卷四)
完璧归赵(《资治通鉴》卷四)
将相和(《资治通鉴》卷四)
田单复国(《资治通鉴》卷四)
赵奢收田租(《资治通鉴》卷五)
触龙说赵太后(《资治通鉴》卷五)
长平之战(《资治通鉴》卷五)
毛遂自荐(《资治通鉴》卷五)
窍符救赵(《资治通鉴》卷五)
奇货可居(《资治通鉴》卷五)
第二编秦始一统
郑国渠利(《资治通鉴》卷六)
廉颇遗恨(《资治通鉴》卷六)
李园献妹(《资治通鉴》卷六)
李斯上书(《资治通鉴》卷六)
韩非之死(《资治通鉴》卷六)
荆轲刺秦王(《资治通鉴》卷六、七)
王翦伐楚(《资治通鉴》卷七)
齐王田建亡国(《资治通鉴》卷七)
国家统一(《资治通鉴》卷七)
焚书坑儒(《资治通鉴》卷七)
嬴政之死(《资治通鉴》卷七)
赵高专权(《资治通鉴》卷七、八)
陈胜吴广起义(《资治通鉴》卷七)
巨鹿之战(《资治通鉴》卷八)
约法三章(《资治通鉴》卷九)
千古一宴(《资治通鉴》卷九)
刘邦用陈平(《资治通鉴》卷九)
陈平用计(《资治通鉴》卷十)
项羽之死(《资治通鉴》卷十一)
第三编大汉江山
刘邦论成败(《资治通鉴》卷十一)
田横自杀(《资治通鉴》卷十一)
刘邦封萧何(《资治通鉴》卷十一)
封侯风波(《资治通鉴》卷十一)
贯高自杀(《资治通鉴》卷十一、十二)
白登之围(《资治通鉴》卷十一)
韩信之死(《资治通鉴》卷十一、十二)
刘邦赦萧何(《资治通鉴》卷十二)
萧规曹随(《资治通鉴》卷十二)
刘章监酒(《资治通鉴》卷十三)
文帝治国(《资治通鉴》卷十三、十五)
文帝遗诏(《资治通鉴》卷十五)
晁错之死(《资治通鉴》卷十六)
“苍鹰”郅都(《资治通鉴》卷十六)
文景之治(《资治通鉴》卷十四、十五、十六)
汲黯“无为”(《资治通鉴》卷十七)
汲黯犯上(《资治通鉴》卷十七)
武帝崇仙(《资治通鉴》卷十八)
张骞出使(《资治通鉴》卷十八、二十)
卫青居功不傲(《资治通鉴》卷十九)
苏武牧羊(《资治通鉴》卷二十一)
汉昭帝拒谗言(《资治通鉴》卷二十二)
汉宣帝施政(《资治通鉴》卷二十四)
张安世荐贤(《资治通鉴》卷二十五)
疏广不立产业(《资治通鉴》卷二十五)
王莽改制(《资治通鉴》卷三十六)
龚胜绝食(《资治通鉴》卷三十六)
刘秀建东汉(《资治通鉴》卷三十八、三十九、四十)
大丈夫宗弘(《资治通鉴》卷四十)
任延不奉诏(《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光武帝治假(《资治通鉴》卷四十三)
明帝尊师(《资治通鉴》卷四十四)
廉范与民方便(《资治通鉴》卷四十六)
窦宪干政(《资治通鉴》卷四十六、四十七、四十八)
杨震拒金(《资治通鉴》卷四十九)
苏章不徇私情(《资治通鉴》卷五十二)
第四编三国鼎立
桃园三结义(《资治通鉴》卷六十)
董卓之死(《资治通鉴》卷六十)
挟天子以令诸侯(《资治通鉴》卷六十、六十一、六十二)
神机妙算(《资治通鉴》卷六十二)
郭嘉善断(《资治通鉴》卷六十二、六十三、六十四)
三顾茅庐(《资治通鉴》卷六十五)
孔融之死(《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赤壁之战(《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卷六十六)
败走麦城(《资治通鉴》卷六十七、六十八)
夷陵之战(《资治通鉴》卷六十九)
刘晔巧诈(《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诸葛遗言(《资治通鉴》卷七十二)
蒋琬雅量(《资治通鉴》卷七十四)
司马昭之心(《资治通鉴》卷七十六、七十七)
周处改过自新(《资治通鉴》卷八十)
石崇王恺斗富(《资治通鉴》卷八十一)
白痴皇帝(《资治通鉴》卷八十二)
暴君石虎(《资治通鉴》卷八十七、九十二、九十五、九十六、九十八)
苻坚用人不疑(《资治通鉴》卷九十九、一○○、一○一、一○二、一○三)
淝水之战(《资治通鉴》卷一○四、一○五)
第五编南北对峙
刘裕伐燕(《资治通鉴》卷一一五)
檀道济之死(《资治通鉴》卷一二二)
高允宁死不易辞(《资治通鉴》卷一二五)
北魏献文帝离家修行(《资治通鉴》卷一三三)
刘彧晚节不保(《资治通鉴》卷一三三)
王俭风采迷人(《资治通鉴》卷一三六)
北魏孝文帝考绩(《资治通鉴》卷一三九)
萧昭业之假面人生(《资治通鉴》卷一三八)
魏收撰《魏书》(《资治通鉴》卷一六五)
梁武帝为政(《资治通鉴》卷一四五至一六三)
陈霸先抗齐(《资治通鉴》卷一六四、一六五、一六六)
陈叔宝兄弟争位(《资治通鉴》卷一六九至一七五)
陈后主陈叔宝(《资治通鉴》卷一七五、一七六、一八○)
赵绰守法(《资治通鉴》卷一七八)
炀帝奢靡(《资治通鉴》卷一八○、一八一、一八三)
第六编盛世唐朝
玄武门之变(《资治通鉴》卷一八三、一九一)
智退突厥(《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太宗谈节欲(《资治通鉴》卷一九一)
诚信治国(《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太宗求谏(《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一九四)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资治通鉴》卷一九二)
房谋杜断(《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唐太宗评论隋文帝(《资治通鉴》卷一九三)
谏止封禅(《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长孙皇后(《资治通鉴》卷一九二、一九四)
君主“十思”(《资治通鉴》卷一九四)
以史为鉴(《资治通鉴》卷一九六)
唐太宗教子(《资治通鉴》卷一九七)
养人之道(《资治通鉴》卷二○○)
宠辱不惊(《资治通鉴》卷二○一)
女皇武则天(《资治通鉴》卷二○三、二○四、二○六、二○七、二○八)
狄仁杰遭诬陷(《资治通鉴》卷二○五)
酷吏之殇(《资治通鉴》卷二○三至二○六)
伴食宰相(《资治通鉴》卷二一一)
势利小人(《资治通鉴》卷二○八)
宋璟不徇私情(《资治通鉴》卷二○八至二一二)
韩休正直(《资治通鉴》卷二一三)
口蜜腹剑(《资治通鉴》卷二一四、二一五)
安禄山受宠(《资治通鉴》卷二一四、二一五、二一六)
玄宗西奔(《资治通鉴》卷二一八)
张巡守孤城(《资治通鉴》卷二一九)
唐代宗除元载(《资治通鉴》卷二二四、二二五)
刘晏理财(《资治通鉴》卷二二六)
君臣谈恩怨(《资治通鉴》卷二三二)
政令不通(《资治通鉴》卷二三三)
永贞革新(《资治通鉴》卷二三五、二三六)
名臣裴度(《资治通鉴》卷二三九、二四○)
朋党之争(《资治通鉴》卷二四一、二四三、二四四、二四五、二四六、二四八)
甘露之变(《资治通鉴》卷二四五)
宣宗其人(《资治通鉴》卷二四八、二四九)
蝗虫不食庄稼(《资治通鉴》卷二五二)
第七编五代乱世
海龙王钱镠(《资治通鉴》卷二七○)
生子当如李亚子(《资治通鉴》卷二六六)
胆识过人严可求(《资治通鉴》卷二六六)
柏乡之战(《资治通鉴》卷二六七)
朱温被杀(《资治通鉴》卷二五四至二六八)
张承业不负重托(《资治通鉴》卷二六〇至二七〇)
李存勖失人心(《资治通鉴》卷二七二、二七三、二七四、二七五)
后唐明宗重农(《资治通鉴》卷二七六、二七七)
儿皇帝石敬瑭(《资治通鉴》卷二七四至二八三)
刘知远入梁(《资治通鉴》卷二八七)
信“命”送命(《资治通鉴》卷二八八)
萧墙之祸(《资治通鉴》卷二八八、二八九)
郭威革除弊政(《资治通鉴》卷二九○、二九一)
后周世宗限佛(《资治通鉴》卷二九二)
冯延巳说大话(《资治通鉴》卷二八三至二九四)
论冯道(《资治通鉴》卷二九一)
|
內容試閱:
|
吴起是卫国人,在鲁国做官。齐国派兵攻打鲁国,鲁国国君想任用吴起为将,但顾虑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任命的旨意一直没下。吴起得到消息后,杀死了自己的妻子。鲁国国君的疑虑消除了,吴起如愿以偿地获大将之任,率兵大破齐国军队。
一国的朝廷上从来不缺少互相倾轧之辈,有人在鲁国国君面前攻击吴起:“他当初曾师事曾参,母亲死了也不回去治丧。现在他又杀妻求得大将之位,实在是一个残忍薄行的人。而且鲁国地小物薄,这次以弱胜强战胜齐国,各国就都来算计鲁国了。”
吴起怕鲁国国君治他的罪,听说魏文侯贤明,于是前去投奔。魏文侯征求李克的意见,李克说:“吴起贪婪好色,但他的用兵之道连齐国的名将司马穰苴也略逊一筹。”于是魏文侯任命吴起为大将攻打秦国,一举攻占五座城池。
吴起做大将军时,一直与最下等的士兵同吃同住同行。有个士兵患了毒疮,吴起亲自为他吸吮毒汁。士兵的母亲听说后,摇头哭泣不已。有人不明所以,便问道:“吴起将军亲自为你的儿子吸吮毒疮,不是好事儿吗?你哭什么呢?”士兵的母亲说:“当然要哭了!以前吴起将军为孩子的父亲吸过毒疮,他的父亲作战从不后退,最后战死在敌阵中。吴将军现在又为我的儿子吸毒疮,也不知道他会死在何处,故而悲泣。”
事典评析:
吴起是一名优秀的将领,但为了跻身官场,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可以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他杀妻求将,博取功名;他专注仕途,母丧不临。其实吴起的劣迹不止这些,据史书载,他“少时,家累千金,游仕不遂,遂破其家”。老乡对他求官毁家之举颇为不解,笑话了他几句,他就愤然而起,“杀其谤已者三十余人,而东出卫郭门”。
吴起依靠毁家求官、动辄杀人、母丧不临、杀妻求将等一连串没有人性的行为,如愿以偿地出将入相,圆了自己的功名梦。但要这样一个人仁义治国、造福于民,无异于痴人说梦。连自己的家都可以说毁就毁,岂会怜惜别人的家?乡里乡亲都可以毫无顾忌地杀掉,岂会顾及异乡之人的生命?母亲去世不奔丧、置夫妻情谊于不顾杀死妻子,岂会同情别人的父母妻小?果然,吴起三度入相、四易其主,走到哪里哪里就烽烟不断、血流成河。
令人非常不解的是,吴起在历史上竟留下了“爱兵如子”、“同甘共苦”等美名。你看看,吴将军给士兵“吸吮毒疮”,士兵就得战死沙场,“其用心何其毒也!”后来,吴起不顾现实条件,在楚国不计后果地“强力”推行“变法”,被楚国贵族乱箭射死。
吴起死后他的“徒子徒孙”们仍前赴后继,纷纷在中国的政治舞台上“粉墨登场”。之后的两千多年中,中国刀兵不断,老百姓苦难深重,与“吴起”之类的“官迷”、“官痴”掌控国家权力不无关系,还是让他们退出历史舞台的好!
现代社会,像吴起之类的“官迷”、“官痴”并没绝迹。被群众称为“隋霸天”的某区委原常委、某镇原书记隋某,因犯受贿罪、贪污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故意伤害、报复陷害罪等罪行被判处死刑,缓期两年执行并剥夺政治权利终身,这已算是“旧闻”了。
人们曾从媒体的报道中获知,隋某骄横跋扈,为了当上镇党委书记,不择手段,诬陷前任“嫖娼”,雇人将继任书记打成终身残疾,后来还公然威胁新任书记只管“陪客人喝酒就行了”,最终得逞当上了镇党委书记。近年来媒体揭露的那些头顶“优秀共产党员”、“人民满意的公仆”之类光环,却欺压残害百姓、称霸一方的各类“红顶霸天”,便是明证。因此,如果仅仅法办一个“隋霸天”,而不彻底根除给“霸天”们撑腰的后台,及其得以兹生繁衍的原因和土壤,那就还会产生“东霸天”、“西霸天”,人民群众心头的疑虑就很难消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