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我爱我家(中国第一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台前幕后全揭秘20周年珍藏纪念 廿年不忘 致敬经典 家迷必收,独家赠送主创人员签名剧照5张)

書城自編碼: 2434065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藝術影视/媒体艺术
作者: 郑猛
國際書號(ISBN): 9787513315227
出版社: 新星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8-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4/200千字
書度/開本: 32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01.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海外中国研究·未竟之业:近代中国的言行表率 》

售價:HK$ 135.7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我们为何建造(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9.7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算法经济 : 商业逻辑与人类生活的智能演进(生动呈现AI与算法的创新应用与商业价值) 》

售價:HK$ 79.4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家书中的百年史 》

售價:HK$ 79.4
偏爱月亮
《 偏爱月亮 》

售價:HK$ 45.8
生物安全与环境
《 生物安全与环境 》

售價:HK$ 56.4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泥土:文明的侵蚀(城市与生态文明丛书) 》

售價:HK$ 84.0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医用化学(第三版) 》

售價:HK$ 57.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8.8
《最美之物》
+

HK$ 73.6
《沈从文与我》
+

HK$ 70.3
《宋家客厅:从钱锺书到张爱玲》
+

HK$ 93.6
《就是痛快: 糖蒜广播的十年》
+

HK$ 95.4
《敢问路在何方(86版《西游记》总导演杨洁首部个人回忆录 讲》
編輯推薦:
中国第一情景喜剧《我爱我家》台前幕后全揭秘
20周年珍藏纪念 廿年不忘 致敬经典 家迷必收

导演英达 编剧英壮 长篇独家专访
主演 杨立新 梁天 赵明明 关凌 沈畅 李眉……
客串明星 韩影 金雅琴 李明启 何冰 杨青……
细数陈年爆笑段子 重温拍摄温馨花絮 深情追忆逝者

导演英达、《泰囧》编剧束焕推荐作序。

大量珍贵图片首度公开,独家赠送主创人员签名剧照5张
內容簡介:
《我爱我家》是中国情景喜剧的开山之作,同时也是难以超越的巅峰之作。该剧1994年首播,2014年是该剧播出20周年。本书作者郑猛是一位职业记者,也是《我爱我家》的资深爱好者与研究者,历时数月采访了包括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人员、幕后工作人员等等当事人演职人员30余位,获得大量珍贵的台前幕后第一手资料。本书既是《我爱我家》20周年的回顾与致敬之作,可以使观众更深入了解该剧的方方面面,也对喜剧从业者、爱好者,影视专业人士等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二十年前,一群演艺界名不见经传的青年人,用无法想象的创作热情,组成了无法复制的精英团队,在简陋的物质条件下,书写了一段传奇,中国第一部情景喜剧《我爱我家》成为了一代代观众心目中永远的经典。

二十年来,“我家”背后的故事鲜为人知,却令人念念不忘。中国最好的情景喜剧到底是如何炼成的?有哪些天时地利人和因素,以至于二十年的努力仍旧难以企及最初的高度?

二十年后,作者带我们敲开“202”那扇亲切而略带神秘的大门,寻访该剧数十位主演、客串明星、主创与幕后,在一位位“我家”成员的追忆和讲述中,当年创作现场终于重现。我们这才惊觉,回不去的不仅有辉煌的九十年代,还有精诚团结、亲如一家的剧组,比明星光环更加耀眼的是不随时间推移而消逝的情谊。
關於作者:
郑猛,河北人,现居北京。媒体人。爱好广泛,喜爱相声、喜剧及一切笑的艺术。时而假正经,时而假不正经。
目錄
喜剧难为 英达
我爱《我家》 束焕
第一章 中国首部情景喜剧试水
第二章 一鼓作气40集
第三章 波折横生
第四章 120集完美收官
第五章 经典台词遗珠
英达访谈录
英壮访谈录
后记
內容試閱
喜剧难为英达
当初拍《我爱我家》这个戏的时候,我们也就是把它当作一部戏,我真的没有想到,二十年的时间过去,它会变成一个——能不能叫传奇——反正很经典的一部作品。谢谢所有热爱《我爱我家》的朋友们。
我是搞喜剧的,甚至成了某一种喜剧形式——中国情景喜剧某种意义上的代表。这是我非常不好意思的,我只是介绍美国情景喜剧的形式进入中国,并做了最早的实践工作,美国人好夸张捧人,《时代周刊》说我是“中国情景喜剧之父”。我在有些场合郑重地说过,我只是介绍情景喜剧进入中国而已。
令我欣慰的是我快乐地工作,尤其外人更多地看到我们的快乐,但制作喜剧的过程却包含着许多的为难。喜剧难搞,好事难为。喜剧是人文的,即便它没有深刻思索,它至少也是讨好人生的,不敢凌驾于谁人之上。它不太容易被买账,相对于人生悲剧素材,喜剧的素材是少的,而且是重复的。长期以来,悲剧、正剧被认为是思索,而喜剧被认为是闲扯。正剧安排在电视台黄金时段播出,喜剧只占休闲时光,这是忽视喜剧社会功能的一种做法。喜剧是缓解生活压力的有效方式,在社会生活紧张时期与平和时期都是如此,从古到今都是如此。
喜剧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软动力和润滑剂,是柔韧而坚强的生命意志,是生存幸福状态的标志。不懂悲剧的人做不了喜剧,不知悲从何来,怎知喜从天降?喜剧是把欢乐送给别人的事业,对人生五味体验不全的人也做不了喜剧。喜剧是含泪的笑,不是傻笑。喜剧是鼓舞的笑,它对时代的进步有会心的理解与配合,不是“愤青”,不是“嬉皮士”。喜剧绝不是个人喜怒哀乐的心理发泄,喜剧把现实消解为平和与有建设性的思想,而后作为一剂作料扔进大家晚餐的饭锅里。
喜剧是有思想的,是思想成熟的产物,也是思想发挥的自由的源头。但喜剧自己却没有独创思想,它不是革命者,只是一个传递快乐消息的报童,它努力把先进的思想,以它的形式做一下传播,使其得到进一步的更广大的认可。喜剧是个抄袭思想和传播思想的行业,它不创造,但改造,使之喜闻乐见。它与思想者同行,与世俗同乐,不激烈,积蕴人缘,把进步与反思作潜台词,与你商量与你玩儿,笑骂由你我不急。喜剧的被喜爱,不仅和喜剧工作者有关,和喜剧命运也有关,如果中国没有改革开放,没有进步与反思,中国连最基本的喜剧——相声都没了,大家看什么去?
中国传统笑话集《笑林广记》里,记载了大量中国人贫困中的笑。贫困的人要笑,用笑话来慰藉人生,那么而今富足起来的中国人要笑得更多才是。笑对人生是中国人的精神,但我们却做得太差太差,与时代对笑声的需求相差太远太远,这对搞喜剧的人来说,是极大的羞憾,因此我们要努力前行。
总是做得不那么太好,不能那么尽如人意,我和我的伙伴们皱眉思索。我感谢一切帮助我和批评我的人们,这一切都是为了我们生活得幸福和快乐。我愿倾尽终生,用情景喜剧的方式注释爷奶叔婶姑姨和小侄子小侄女们的幸福。
【作者介绍】英达,《我爱我家》导演。
我爱《我家》束焕
在很长时间里,我的简历靠两部金光闪闪的作品撑门面,其中之一就是《我爱我家》。
比起另一部好歹是我全程参与的作品,说自己是《我爱我家》的编剧就显得有点亏心——我只参与了几集,最后署名的只有一集。但它对我的影响很大。我那时候在中戏读书,正准备写大戏,摩拳擦掌,桌子上一套《莎士比亚全集》,一本《曹禺选集》,一本《契诃夫剧作选》,每写一句台词,甚至舞台提示,都要翻开其中一本找语感,一天写下来,好像每句话都呕心沥血,连缀起来却矫揉造作,不说人话,自己知道那叫寒碜,赶紧撕了。
后来就进了《我爱我家》剧组,离中戏很近,海运仓胡同的一个招待所,见到了左爷(即梁左,编者按),房间里堆满了打印稿纸,桌上床上也东一张西一张。第一次看写好的剧本觉得不适应,没舞台提示,有时候连人物上下场都没有,在学校这么写要挨骂的。但再看下去,所有人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有性格,有行动,有独特的逻辑,看了就想乐。左爷写对白,首先假定一个貌似靠谱的逻辑是成立的,然后顺着这个逻辑推,推出各种谬以千里的结论,让你乐不可支,再回头一看,哦,原来那个逻辑是错的,错得那么可笑,可当初一听没觉得有问题啊,不都是日常话赶话吗?他就是这么轻描淡写地戳穿了日常生活中的荒谬悖理,都是市井俚语,却自有深刻的潜台词。
看完左爷的剧本,我的“大戏”创作观彻底颠覆,写剧本首先要说人话,不光对白说人话,潜台词也要说人话,要表达你对生活的真实的、不加矫饰的观点,简单说:要诚实。那时候学生写剧本,主题都不是生活里来的,是经典文学里来的,孤独、异化、焦虑、文明病??全是借用的概念。《我爱我家》真心让我少走了很多弯路,成为我市场写作的发轫。
后来当了老师,上课总是不由自主提到《我爱我家》,讲人物特征,会提到傅老,拿腔拿调的公鸭嗓已经成了人物LOGO,别无分号;讲台词,会提到纪春生,“我没顺你东西你怎么顺我东西呢?”日常、简洁,又极其漂亮;讲类型化,会提到贾志新,他和余德利、潘大庆一样,是长于吹牛短于实干的“侃爷”的代表人物;讲喜剧情境,会提到郑燕红,贾志新好容易谈个恋爱,她阴魂不散地过来“帮忙”,用现在的说法,丧心病狂??
《我爱我家》是观众眼中的经典,也是学习喜剧创作的优秀教科书。在美国,《我爱露西》、《星际迷航》已经成为一代人的共同记忆,载入流行文化史;在中国,《我爱我家》绝对有这样的资格。郑猛做这件事,善莫大焉,这本书不光是纪念一部优秀作品的诞生,也是纪念辉煌的九十年代,和我们逝去的青春。
【作者介绍】束焕,《我爱我家》编剧之一,现为职业编剧,多年从事编剧教学工作,中国电影市场华语片票房冠军《人再囧途之泰囧》编剧。
第一章中国首部情景喜剧试水
1.学院来了年轻人
1993年5月初,中国工人运动学院(现中国劳动关系学院)的校园演播室开始热闹起来。
一群电视人搬着道具、扛着机器来到这里,有条不紊地在四百平米演播室布置现场。他们所搭的景致在这间演播室里从来没有出现过,中心区类似一个家庭的客厅,但只有三面墙,旁边还有厨房和饭厅。布景正对着的一面,则是用木板搭成的看台。
这群人以年轻人居多,为首的是一个稍稍显胖、高高大大的年轻人,戴着略显夸张的宽边高度眼镜。尽管他还不到三十三岁,但微微长出的络腮胡子使他看起来比实际年龄大些。
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个年轻人有些眼熟。刚刚播完的室内电视剧《爱你没商量》里面就有他的演出。再早几年的电视剧《围城》里,他扮演的赵辛楣令人印象颇深。
此人的姓氏非常少见,姓英,名叫英达。对于大部分人来说,这个名字还比较陌生。
虽然已经从事了多年的表演工作,但英达内心一直想的是独立做导演,而且要导演的作品形式在国内还从来没有出现过——情景喜剧。
从工作人员所穿T恤衫上的卡通字可以看出,这部电视剧的名字似乎有些语病,叫作《我爱我家》。
2.定名《我爱我家》
英达所在的英家,曾经显赫一时。英达的曾祖父英敛之,是《大公报》和辅仁大学的创办者,祖父英千里是教育家,父亲英若诚是著名的表演艺术家、翻译家和话剧导演,还曾担任文化部副部长。
自北京七十二中毕业之后,1979年英达考入了北京大学心理系。一直想当演员的他在学校搞起了北大话剧社,在剧社做导演和组织工作。1983年大学毕业,英达获得了科学理学学士学位。他原来准备报考中央戏剧学院导演系的研究生,但由于眼睛高度近视,只能按照心理学的方向被分配到北京东城师范学校教书。他不甘心一生以教书为业,就在业余时间继续学习戏剧知识。
1984年9月,美国导演乔治·C·怀特来中国执导黄宗江改编的话剧,在黄宗江的推荐下,英达为怀特做翻译和导游。怀特对英达很满意,了解到他的志向后,给英达提供了去美国奥尼尔戏剧学院短期学习的机会。学完之后,英达又到美国密苏里戏剧学院学习戏剧导演和表演,并于1988年获得硕士学位。其间,中国导演谢晋到美国拍摄《最后的贵族》,英达在剧组做了副导演。
在美国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英达现场观摩了情景喜剧《考斯比秀》,为这种从来没有见过的电视剧拍摄形式深深吸引。演员在观众面前演出,现场同时拍摄。虽然观众并不进入镜头,但他们用笑声跟演员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英达觉得这一剧种非常新鲜,萌发了把它带回中国的想法。
谁知回到国内后,英达这个计划很多年都没能实施。到1993开拍《我爱我家》之前,他在影视圈打拼多年,做过副导演,也做过演员。在塑造影视人物的同时,英达一直没有放弃导演情景喜剧的计划,只是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英达曾把这个想法告诉当时文学圈和影视圈的红人王朔。王朔创作的小说在当年风头无两,《顽主》、《玩儿的就是心跳》中塑造的人物玩世不恭,作品饱受争议却也大受欢迎,而后他又目光敏锐地进入影视圈呼风唤雨。
早在1991年筹拍《编辑部的故事》时,王朔就跟英达提出要不要加笑声,做成情景喜剧。《编辑部的故事》完全符合情景喜剧的特点,六至七个主要人物,故事发生的地点固定,还是系列剧,这些元素加在一起就是一部情景喜剧。英达当时就提出,情景喜剧既然是第一次做,就一定要真带观众,不能随便加入罐头笑声。后来主创人员不知具体如何操作,只能按照旧有的方式进行拍摄。
其实英达当时留有一点私心,想把国内第一部情景喜剧留给自己。对于拍摄《编辑部的故事》的北京电视艺术中心来说,已经拍出了《四世同堂》、《渴望》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并不差这一部。而对于英达来说,他本来是学导演的,这些年当演员是临时客串,早就想独立执导了。
1992年11月,英达与王朔第一次开始讨论情景喜剧的创作意向。按照他们的设计,这部剧聚焦的是一个老干部家庭,老干部早年参加过革命,解放后担任过政府机关的领导职务。家里有一儿一女,女儿行大,找了一个南方倒插门的女婿,生下一个女儿。经过多次探讨,最后写了一个电视剧策划提纲,但剧名还没有想好。英达的大堂弟英壮也参与了早期的策划。英壮是北大物理系毕业,分配到一家科研单位做工程师,当时在单位下属的一家公司担任经理。
英达当时的想法是,拉到投资就和王朔、英壮等人创作剧本。所以接下来排在第一位的是找到钱。1993年初还没过完年,英达就拉着王朔赶往冰天雪地的东北,到长春去拉投资。东北的酒场总是很多,有一次醉意甚浓之际,王朔提出这部剧可以叫“我爱我家”。英达听完感觉特别别扭,认为这是一个病句,起码应该是“我爱我的家”。王朔坚持认为,就是要这个别扭劲儿。
王朔是起名的高手,不管是《过把瘾就死》、《玩儿的就是心跳》等小说,还是《爱你没商量》等影视剧,名字都能言人之不能言,令人过目不忘。
于是,策划案的空白处填上了“我爱我家”四个字。
经过几番并不算轻松的游说,投资终于拉来了。论起来,投资人马景全也是英达的远房亲戚,他是英达另一个堂弟英宁的舅舅。英宁从小在长春长大,刚刚从吉林艺术学院表演系毕业。为使堂哥能够圆做导演的梦,英宁也一直跑前跑后。后来,英宁也参与到《我爱我家》的拍摄当中。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