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津轻:日本无赖派文学代表太宰治自传性随笔集
》
售價:HK$
66.7
《
河流之齿
》
售價:HK$
59.8
《
新经济史革命:计量学派与新制度学派
》
售價:HK$
89.7
《
盗墓笔记之秦岭神树4
》
售價:HK$
57.3
《
战胜人格障碍
》
售價:HK$
66.7
《
逃不开的科技创新战争
》
售價:HK$
103.3
《
漫画三国一百年
》
售價:HK$
55.2
《
希腊文明3000年(古希腊的科学精神,成就了现代科学之源)
》
售價:HK$
82.8
|
編輯推薦: |
本书是作者的研究成果的整理与提升。内容不仅包括国际及国内生态足迹方面的综合资料,还对我国生态足迹的多多种情景进了分析比较研究,并构建综合性相对指数对生态可持续能力进行评估。内容有一定的学术性和先进性。
|
內容簡介: |
生态足迹作为一种非货币化的生态系统评估工具,是近年来国际上一种重要的判别可持续发展能力的生物物理量方法。虽然目前有关生态足迹模型的概念框架已初步形成,但尚没有系统的基于中国实际情况的各项参数研究;同时,目前生态足迹模型在我国的应用主要是静态的回顾性评估和简单的是否超载的比较,很难得到具有前瞻性并能综合反映区域可持续发展状态的评估结果。因此,本书首先计算了中国的各项关键参数,然后在对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和空间分布进行系统分析的基础上,对其发展趋势进行了多情景分析,同时对不同资源禀赋、不同消费模式和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区域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了综合评估。
本书可供环境管理和规划部门的管理人员、从事生态学和环境科学等相关专业和领域的科研人员和广大科研院校的研究生参考阅读。
|
目錄:
|
第1章绪论001
1.1研究背景002
1.1.1科学问题002
1.1.2应用需求003
1.2文献综述004
1.2.1可持续发展指标研究简述004
1.2.2生态承载力概念的演化与发展006
1.2.3生态足迹基本理论010
1.2.4生态足迹定量评估模型012
1.2.5生态足迹国外研究进展018
1.2.6生态足迹国内研究进展019
1.3研究思路024
1.3.1研究目标025
1.3.2研究内容025
1.3.3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027
第2章生态足迹评估框架028
2.1生态足迹综合法评估框架029
2.1.1人均年消费量的计算029
2.1.2人均占用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的计算034
2.1.3人均生态足迹的计算035
2.1.4人均生物承载力的计算036
2.1.5人均生态盈余赤字的计算036
2.2中国均衡因子的计算036
2.2.1全球均衡因子研究038
2.2.2基于遥感的植被生产力计算039
2.2.3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均衡因子测算043
2.2.4时间序列下的均衡因子046
2.3中国产量因子的计算048
2.3.1生态足迹产量因子研究049
2.3.2基于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产量因子测算051
2.3.3时间序列下的产量因子055
2.4转换因子和能地比的计算057
2.4.1制成品的转换因子057
2.4.2化石燃料消费的能地比058
2.4.3水电的能地比061
2.5小结061
第3章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与空间分布063
3.1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064
3.1.1中国1949~2008年生态足迹变化064
3.1.2中国1949~2008年生态足迹效率变化066
3.1.3生态供需变化的阶段性特征分析067
3.1.4生态供需变化的结构性特征分析071
3.2中国生态足迹变化主导因素分析073
3.2.1能源足迹需求变化趋势分析073
3.2.2能源利用效率变化趋势分析075
3.2.3国内外能源利用效率比较077
3.3中国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079
3.3.12008年中国生态足迹的空间分布079
3.3.2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生态足迹比较081
3.3.3中国各地区人均生态足迹的变化特征084
3.3.4生态足迹分布及增长区域分异原因初探090
3.4中国生态足迹流动性分析092
3.4.1国内生态足迹流动092
3.4.2对外贸易中的生态足迹盈亏分析097
3.4.3“资源诅咒”与“反溢出”效应100
3.5小结101
第4章中国人均生态足迹的多情景分析103
4.1理论基础104
4.1.1经验模态分解方法104
4.1.2动力建模方法106
4.21949~2008年中国人均生态足迹波动的EMD分析106
4.3模型建立108
4.4多情景分析112
4.4.1惯性发展情景分析112
4.4.2稳步调整情景分析114
4.4.3快速减少情景分析115
4.4.4中国2008~2030年生态可持续能力分析117
4.5削减生态足迹赤字的策略分析118
4.5.1资源利用循环化:保障“生态-经济”系统畅通运转的策略118
4.5.2减量化发展:减轻发展的生态包袱119
4.5.3提高土地生产力:增加可供消费的持续产出119
4.5.4节约化发展:负责任地球人的生态消费理念120
4.5.5生态足迹多样化:消除能源生态赤字的策略120
4.5.6重视国际贸易:填补生态赤字的策略120
4.6小结121
第5章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122
5.1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率分析123
5.1.1生态足迹效率的空间分布124
5.1.2生态足迹效率的时间变化125
5.1.3区域发展的生态效率评估127
5.2区域发展的生态压力分析129
5.2.1中国各地区生态系统服务评估130
5.2.2区域发展的生态压力评估135
5.3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137
5.3.1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分析137
5.3.2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142
5.4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分析145
5.4.1“制造业主导型”经济的生态问题145
5.4.2运营生态资本、发展生态经济146
5.4.3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经济149
5.5小结151
第6章研究结论153
6.1主要研究结果154
6.1.1关键参数的本地化计算154
6.1.2中国生态足迹的时间序列及空间分布154
6.1.3中国生态足迹的情景分析155
6.1.4中国区域发展的生态可持续能力评估155
6.2主要创新点156
6.3后续研究及建议157
参考文献15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