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尼罗河往事:古埃及文明4000年
》
售價:HK$
76.2
《
一个人·谁也不是·十万人(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反思自我的巅峰之作)
》
售價:HK$
54.9
《
重写晚明史(全5册 精装)
》
售價:HK$
781.8
《
汉末晋初之际政治研究
》
售價:HK$
132.2
《
强者破局:资治通鉴成事之道
》
售價:HK$
80.6
《
鸣沙丛书·鼎革:南北议和与清帝退位
》
售價:HK$
121.0
《
从康德到黑格尔的发展:兼论宗教哲学(英国观念论名著译丛)
》
售價:HK$
60.5
《
突破不可能:用特工思维提升领导力
》
售價:HK$
77.3
|
編輯推薦: |
编辑推荐:
★一本疗愈生命之伤,读透自己、反观心灵的书。最受欢迎都市情绪管理读本,黄佟佟、闫红、连谏、叶倾城、韩松落、陈仓倾情推荐。
★《瑞丽》 《城市晚报》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文艺之声》等全国主流媒体强力推荐!
★都市身心灵作家高伟老师沉淀五年潜心力作,深度疗愈生命之伤,看好你的情绪,控制好你毁灭自己的魔鬼。
★作者运用基因学、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生理学、身心灵哲学、幸福学等各种渊博的知识,从纵深处去寻找和解答有关情绪这个最活络和无常的起念和动因。
★俞敏洪将去黄河边上游玩,他用一个矿泉水瓶舀起一瓶黄河水。黄河水又混又黄,瓶子里的水也是不清澈的。他摇晃着手中的瓶子,整个瓶子里面的黄泥粒子上窜下跳,瓶子里的水更加浑浊不清。他把瓶子举起来,透过它试图看看外面的世界,可是,俞敏洪什么也看不清,混浊的水完全阻隔了眼睛和外面世界的光线。俞洪敏就把这瓶子搁置到了一边,他和家人看光景去了。过了一会儿,不经意间,俞洪敏看到了无人搭理的那个瓶子——瓶子里的水分成了两部分,下面一小部分是黄沙的沉淀物,上面的却是清明的水。俞洪敏举起瓶子,透过上面的清明之水往外看,阳光是透彻的,天空是蓝的。
|
內容簡介: |
生命就像一个装在瓶子里面的黄河水,里面装载着我们所有的情绪。健康,事业,爱情,友谊,物质……都是影响我们情绪的东西。生命在运行中,我们未能实现的愿望、我们在关系和社会之中积累的恐惧和伤害、防不胜防的丧失和无常、杀人犯一样的失恋……仿佛生命瓶子中越来越厚的泥沙。恐惧、忧伤、嫉妨、指责、愤怒、焦虑、绝望……负性情绪是一只一只拼命晃动生命瓶子的手,把我们生命的瓶子晃动得浑浊,浑浊的生命瓶子把我们看世界的视线遮盖得暗无天日,我们的心因而恐惧而晦暗,生不如死。
本书把情绪当成是重要的研读对象,从各个角度去寻找对我们的情绪产生影响的机制和情绪生发的肌理和情绪被触动后的后果。作者运用基因学、生物学、哲学、社会学、生理学、身心灵哲学、幸福学等各种渊博的知识,不是简单地而是从纵深处去寻找和解答有关情绪这个最活络和无常的起念和动因。目的只有一个:不要晃动生命的瓶子,让生命瓶子里面的水清澈而安静。即使我们在时间的运行之中积攒了大量的生命泥沙,我们依然可以不让负性情绪那一只一只晃动生命瓶子的手,去把我们生命瓶子搅得昏天蔽日。
生命是用来修持的。生命的瓶子不被晃动,是一门巨型的功课,不进行内在的修持,不进行内观和对自己情绪的警惕,是没有办法让生命瓶子清静的。我们要警惕的不是外在,而是我们自己的情绪。外面的世界浩浩荡荡,外面的世界其实空无一人。所有发生的事情,甚至最重要的亲密关系,不是用来让我们得到幸福的,而是用来让我们提高自己的意识层次的。幸福是极高意识抵达后所收获的安宁,喜悦是我们和自己的本体联结后的天然结果。
不要晃动生命的瓶子。
本书是一本深度疗愈我们必得受伤的生命的书籍,它向这个世界发出自己的频谱和能量,为的是等到和这些频谱和能量相吻合的心灵的相吸相遇。
|
關於作者: |
高伟,作家,诗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山东省作家协会委员,青岛市首届签约作家,出版随笔集《她传奇》 《他传奇》 《生命从来不肯简单》 《每一次破碎都是盛开》 《彩青岛》《非常.爱》 《感情的时间》;诗集《玫瑰.蝶蝴》 《风中的海星星》 。
作者对身心灵学说有深度兴趣和持久研究,在阅读和写作之中发现并治疗着自己生命的疾病,其书籍与随笔在社会上产生较大影响,有很多疯狂的粉丝。
|
目錄:
|
第一章 生命的瓶中物——自我
1.生命是一个叫“自我”的瓶子
2.瓶中之物——时间的清水和越来越多问题的泥沙
3.负性情绪:恐惧、焦虑、愤怒、绝望……——一只只晃动生命瓶子的手
4.负性情绪:宣泄,还是抑制?
5.打包的命运
6.不晃动瓶子:作一个反熵的人
第二章 自私的基因——以“恐惧”为例,如何把生命瓶子从古晃到今
7.基因是自私行为的基本单位
8.恐惧的起源:我们为什么怕老鼠和蛇
9.基因可以在进化中修改:新几内亚人为什么不怕蛇
10.恐惧这种“自私”的提示让人类规避了危险
11.恐惧的变种:生命的瓶子从古晃到今
12.欲望与敲门:透过心灵的猫眼看看这个欲望是谁
13.做一个拒绝为基因打工的人,不晃动生命的瓶子
第三章 社会价值观对生命瓶子的晃动
14.成功是人生最大的谎言
15.渴望得到的爱让我们焦虑
16.“物质的焦虑”和“身份的焦虑”:欲望的递进
17.终极欲望和工具性欲望
18.慕容雪村的真话和假话
19.要么传奇要么疯掉
第四章 内在的小孩在拼命晃动生命的瓶子
20.特立独行的人
21.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22.生命存在的能量图像:核心层、脆弱层、保护层
23.羞愧和惊吓:内在小孩的两种典型面孔
24.内在小孩是如何掌控我们生活的
25.内在小孩状态下的情色亲密关系
26.内在小孩状态下的分离焦虑
27.不晃动瓶子:做自己的内在成人
第五章 思维认同对生命瓶子的晃动
28.我思故我在:一个误区
29.思维是“小我“的食物
30.思维怎样影响我们的情绪的
31.我们都有一个痛苦之身
32.痛苦是我们生命中的垃圾
33.活在当下,瓦解我们的痛苦之身
34.临在:自己的观察者
35.臣服:让生命的瓶子深沉地宁静
第六章 “汉堡模型”对生命瓶子的影响
36.幸福的追问:你是哪一款汉堡?
37.忙碌奔波型汉堡
38.享乐主义型汉堡
39.虚无主义型汉堡
40.幸福型汉堡
第七章 女人篇——这样做,不晃瓶子
41.女人有着独特的痛苦之身
42.女人,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受伤
43.女人,有爱无爱有钱无钱都是利润
44.女人,别再标榜自己是水做的
45.女人,在亲密关系中可不可以任性
46.女人,天蹋了时要看是否是自己站歪了
47.女人,在内在的世界里找到自己的因
48.女人,一个人也要把日子过得活色生香
49.女人,要既能勇敢爱也能勇敢分
50.女人,要有能力化蛹为蝶
第八章 男人篇——这样做,不晃瓶子
51.男人最大的障碍是思维认同
52.才华没有什么了不起的
53.处理好我们自身的痛苦
54.打击你的力量就是你的力量
55.得到想要的和享受得到的
56.别拿自己的人生和他人做比较
57.我们现在过着的就是我们真实的人生
58.写诗和签合同哪个重要
59.最寻常的事情就是“无常”
60.接纳黑暗比追求美好更重要
61.把走投无路当路
62.生命的破裂处是灵魂的出口
|
內容試閱:
|
15.渴望得到的爱让我们焦虑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也足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那么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
人类原本以为物质的贫乏让大家受苦,如果解决了物质贫苦的问题,大家便都幸福了。于是,人类的早期阶段,特别大的精力使用在对于物质的开发上。工业革命之后,借助于科技的超人力力量,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富足,一个现代人,即使是一个乞丐他吃到的食物也许也要比我们的先民的质量和数量要好,人类集体的物质和住房水平不知比我们的祖先高明了多少,可是,我们依然不快乐不满足,我们依然焦虑。这是因为,当温饱不再成为主要问题,人类的焦虑便开始源自人与人的不平等。
人类的焦虑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后的不平衡。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写了一本书叫《身份的焦虑》。在中文版的序言中,他指出,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焦虑。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升高,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性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个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欢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他人的爱的不断输入才能保持其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毁灭。因此,惟有来自外界的关注与尊敬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罗素先生在《幸福之路》中也指出,人是需要安全感的,但让人有安全感的是得到的爱,而不是给予的爱。严格地说,爱和钦佩都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像演员、牧师、演说家和政治家之类的,以赢得公众钦佩为生的人会越来越依赖来自外界的赞赏。如果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公众的赞赏,他们的生活就会充满欢乐,而如果没得到,他们就会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我们幼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得到父母的宠爱。得到足够的父母的爱的孩子就会活得纯然一些。我们活到成人的阶段,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我们便被时光运送到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里面。人群从来都是一个丛林社会,讲究的是丛林原则。没有人天生地爱我们,反而我们与别人之间还是对立的。与这些对立的陌生关系足以让我们产生身份的焦虑。
人类这种群居动物,天生就是需要活在爱中的,如果没有爱和关注,人类一天都活不下去。心理学家也指出,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成年人的所需之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男人和女人的亲密关系,即性爱与情爱;还有一个就是来自他人的爱。亲密关系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电视剧和歌曲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这类红男绿女之爱;这种爱也是人类繁衍下去的途径。关于这部分我想在以后的文字里在单独来说。这里所说的身份的焦灼,更大部分说的是我们所渴望的世界之爱。何况,有了丰裕的世界之爱,就会吸引更多的异性前来与其完成私密的红男绿女之爱。也就是说,身份的界定,牵涉的其实是我们全部的爱。
德伯顿认为,人类关于后一种爱的强烈程度一点不亚于第一个,在复杂性、普遍性和重要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败,所导致的痛苦不会比第一个少。在后一种爱的心碎故事中,那些被世界定义为小人物的人们中,他们空洞、绝望的眼神是一个一个绝好的例证,而且,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这种空洞和绝望的眼神。
焦虑,让我们的生命瓶子晃动不已。
21.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看钮承泽的电影《爱》,真的是被他的智慧和真诚所打动。钮承泽在电影里面也饰演一个失爱的男人,他包养了舒琪扮演的年轻漂亮女人。他很依恋舒琪而舒琪却爱上了一个穷却真诚的大男孩,她开始自力更生,执意想和钮承泽分开。钮承泽很受伤。这个不美的男人把这种男人的受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禁不住心疼他。最终他还是走出了自己,把祝福献给了舒琪。这是一部说爱的电影,也是一部疗伤的电影。里面有四对男人和女人都是在破损的情爱之中开始了对自我的救赎。钮承泽这个外表不美的男人,其生命的内部有着一颗慈悲而辽阔的宇宙,他用镜头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让我们感动了的爱情故事,还有他对个体生命的深深懂得。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就是钮承泽试图要传达给我们的:每一个混蛋的生命里面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在电影里面的八个主要人物,人人都有受伤的过去,都有问题。是的,那些问题里面住着的就是那个受伤的小孩。他让每个人都在他的叙述下进行生命的第二次成长。这重新的成长疼痛而庄重。这是一个在表面上有着大团圆式结局的电影。当然,它也仅仅是一部电影,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难有如此巧合的纠葛的聚集。而因为钮承泽的实力与细节处理
得得当,被美化了的结局并没有让观者不适,反而让很多人内心的伤痛也因为跟着人物的第二次成长而得到疗治。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一个混蛋。人人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无明,而且是必定的无明。当年的牛津大学首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的神学家C.S.路易斯在他的神学著作《痛苦的奥秘》中写道:“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连一个男孩应该具备的起码道德良知都没有。我只对残忍和吝啬有一点模糊的厌恶,这便是我最大的成就;而我对仁慈、诚实和自我牺牲的认识,就像狒狒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一样贫乏。”这样的一个天才,这样一个多年以后把仁爱和圣爱变成文字给我们洗涤魂魄的天才,他的本然情感同样也是贫乏的、丑恶的。我们这些平常的人在年轻时活成一个动物,一个只有自我的混蛋,简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是的,人人无可避免。这源于幼小的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我们小的时候,妈妈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的稍微离开都会对我们造成创伤。愿望的没有达成会让我们受伤。如果我们的伤害没有得到及时的察觉及帮助,那些伤痛都会留下深深地烙印,藏在我们的身体里,严重的创伤甚至会导致孩子停止发育。当然,孩子的一部分停止发育不表示孩子的整体都停止以育,没受伤害的部分将会继续发育。有些孩子的智商发展得非常突出,而情商却很不成熟,这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那个受伤的小孩在里面,在倔强地停止自己的生长。当然,那个受伤的小孩是可以得到疗治的。我想,这源自我们成长中对生命知识的了解与自我的修持,更要依存于我们对自己生命中重要关系的理顺与达成。在《爱》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主要角色之中那个受伤的
小孩,他们是如何在关系中得到治疗的。精神的康复是疼痛的,要经历痛不欲生的那么一种再生。是的,所有的诞生都是痛苦的,就像所有的母亲都是在痛苦中生下自己孩子。而所有的诞生又是狂喜的,就像我们看到新生儿的诞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极而泣。
在现实中,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我们有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莫名其妙的混乱,这混乱让我们像个混蛋;我们的伴侣和亲人也会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的不适。这可能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受伤的小孩在喊疼。如果我们不能知道这样重要的生命知识,我们就会以同样的粗暴对待我们自己,或者对待我们的亲人。如果我们知道那可能是生命之中那个受伤的小孩在喊疼,我们就会试着用宽恕和具体的爱去疼爱这个小孩。我们接纳自己,爱悯他人,都是对那个受伤的生命在进行疗治。
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爱,除了不能起死回生,它什么都能做到。我想把这句话更正一下:爱,惟有爱,什么都能做得到,甚至可以让我们起死回生。
31.我们都有一个痛苦之身
身心灵哲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痛苦之身”。我们都有一个痛苦之身。我们的痛苦之身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上千年积累在我们生命中的集体潜意识,它以基因的方式呆在我们的生命中。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痛苦,全都汇聚在我们的基因之中。《人性:情绪的历史》之中,我们的经典情绪就被列举了十种:恐惧、愤怒、恶心、悲伤、嫉妒、蔑视、羞耻、尴尬、惊讶、快乐。这些情绪先于我们之前而存在,我们无师自通又完整无缺地掌握了它们。我们天生就会恐惧,会愤怒,会恶心,会嫉妒,会快乐。非常可惜,我们的诸多情绪当中,只有一种是快乐的,其他的诸种情绪全都是负性的。人生来是受苦的,是有其哲学意味的,是一种本质上的存在。过去我很讨厌自己的嫉妒心,为自己的恐惧之心、恶心之心感到忧伤,但待我明白了情绪的历史,便不再反感自己的这些负性情绪了,我知道,它们原本就是呆在我生命之中的能量场,它们的存在原本是来让我学习的。
我们的痛苦之身,另一部分就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地表达和适当地释放而积累下来的负面情绪的总和。这真是没有办法,我们年幼的时候是不懂得呵护自己的负性情绪的,成长中弱小的我们也没有能力呵护它们。忧伤与恐惧的能量是从来没有减损的,无论是对于一个成人还是对于一个儿童。我敢说,相对于成年人,痛苦的力量会更加强大地作用于一个儿童,因为儿童还没有积攒出来抵抗负性情绪的能力。幼时的我们解决不了它们,我们拿它们没有办法,它们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潜伏了下来,成为浓郁的阴影。在成长中我们时常会受伤的,没有谁能避免得了。每一次受伤所反弹给我们的痛苦都会留下一个依附在我们身体里的余痛。这个情感上的痛苦与我们过去已经存在的痛苦的积累,并在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里扎根。这种积累起来的痛苦是占据我们大脑和身体的一个消极的能量场。
平时里我们的痛苦之身是休眠的,通常我们在90%的时间里,痛苦之身都在这个休眠模式里。很多事情会引发我们的痛苦之身,比如失恋,比如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等相关联的情况发生,我们就会与曾经的痛苦产生共鸣。当痛苦之身从过去的休眠状态即将苏醒的时候,一件寻常的小事都会把它激活。对于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人,他的痛苦之身可能会100%处于活跃状态之中。我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总会不快乐,因为他几乎完全被自己的痛苦之身掌控。假如我们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并且长时间必须和他呆一起,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他的消极能量随时都会反射给我们,引发我们自己的痛苦。有些痛苦的能量是轻微的,它会引发我们的烦恼,像一个小孩子吵闹不休。而有些痛苦之身却有非常大的能量,它是邪恶的,具有毁灭的力量。邪恶的痛苦之身会驱使当事者产生攻击的力量,有的向外攻击,有的向内攻击。我们看到的一些在外面咆哮着不可理喻的人,就是那些痛苦之身的能量向外倾泄者。我们看到一些抑郁了的人,都是一些痛苦之身能量的内泄者。能量巨大的痛苦之身甚至会让人痛苦地去自杀。
现在我能看到每个人身上那个器官一样携带着的痛苦之身。它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着苦难的郁积的人,成千上万年经由人类郁积起来的的集体苦难,还有其成长中的不幸积累起来的个体苦难。每一个苦难都是同一个苦难,仿佛兄弟。我们心疼别人的苦难,也是心疼自己的苦难,因为我们知道这份同样的受苦。痛苦之身的存在,让我们发展出自己的慈悲心。
一个人,或者这个人正是我们自己,因为一个看起来极不起眼的原因,就会暴跳如雷,或者忧伤得流眼泪。这样的场景我们绝不会陌生。我在过去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的修养真是有问题,或者,自己的修养真是有问题。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因为我们身体内的痛苦之身被触及,它被外在的人、事、物激活并且唤醒。当我再一次莫名其妙地由平静突然转入忧伤,转入对生存的无助,转入一个受害者的现实身份之中,我就会退回自己,与自己的痛苦之身呆在一起,与它一起感受着陈年的痛苦。我知道我体内的那个受伤小孩一样的痛苦之身在哭泣,我愿意像个妈妈一样去呵护这个无助的小孩,我会对它唱起歌谣:亲爱的,小孩子,不要不要不要哭泣,
我会把我的爱,给你给你给你送去……一旦我开始用一个成人的温暖去呵护这个受伤的小孩,它立刻也就变得不那么乖戾了,它开始试着自个儿去成长了,试着去爱这个给了它痛苦的世界了。
假如我们看到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我们的竞争对手出现这样的负性情绪,我们是否也要求自己试着不再用道德在内心抨击他们了,我试着和对方一起,感受那个痛苦之身正在经受着的陈年之苦。我们这么做的好处之一,是保护了我们的平静。我们宝贵的生命能量不分心在与我们无关的外在世物之中。我们的平静与安稳,比别人投射到世界上的故事重要得多,尤其是我们被别人的故事所讲述,我们在别人的幻境中当成一个负性道具的时候。
我们的身体之中,积攒了人类上下数千年的痛苦,它们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起作用,我们在为基因打工。另外,我们虚拟了一个小我,这个小我如此的不真实,它只能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与声望世界的满足来虚张声势。我们又是一个无比信任这个小我的个体,这使我们有一个不能正常运作的大脑的思维,它时不时地出来给我们搅局。假如我们不明白生命真正的实相,我们就一定会活在无可解脱的混乱之中,我们的生命现场就是一个没有红绿灯指挥的繁杂的十字路口,所有混乱的东西都堵塞在一起,生命的秩序处于瘫痪之中。我们怨天尤人,抱怨万分,这其实表达的是我们的无知和无能。
想一想我们生命的瓶子,它得混沌成什么样子?
这个世界上能融化我们的痛苦之身的,不是巨额的物质数字,不是早就等在外部挂在我们的头顶上的职务头衔,不是看起来慈眉善目实则是修饰性面具的杯来酒盏。能融化这些坚冰的,是爱,是真正的男人与女人的情色之爱;是和宇宙的善良与美好接通起来的。它们才得以和我们本原的生命相联结。得积累多少这样的正能量的爱,我们才能与自己和平共处?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与头顶上的神灵和平共处?这爱是宇宙的能量,是与自然的频率相同的一种能量,也是与我们生命本体频率相同的一种能量。
这个世界上只有爱能让我们得病的身体康复。我过去在一首诗里写道:爱,除了不能起死回生它什么都能。在这里我愿意修改一下这个句:爱,除了爱也只有爱它什么都能给予我们甚至能够起死回生。
42.女人,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受伤
王朔对女儿说:你就是我的私,我做自私考虑时都把你包括进来。面对自己生命的"私",王朔告诉女儿:永远不要依靠一个男人;就算你对一个男人爱得要命,失去了他,也千万不要为他殉情。王朔并没有劝阻女儿动感情爱上一个男人。因为王朔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实;况且,就算那是个事实,一个女人连爱都没有爱过,这个事实也特别没有意思。
爱上,爱过,爱到丧失自己,爱到殉情。一个女人做出这样的傻事并不出乎意料。做这等傻事的时候,女人是不知道这是傻事的。王朔这么对女儿说,是因为王朔说"我太知道男人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听明白了,王朔说的是他特明白男人是怎么使用他们的欲望的,或者说欲望是怎么使用男人的。他知道堕入情网的女人该是多么地傻,他也知道在情色之中的男人有多么地坏,因为他就是男人嘛。
在情色领域,为什么男人显得那么容易做坏事,容易辜负女人?这是因为社会的情色文化有着对男人显而易见的青睐。男人整体上掌控着权势,而权势是男人的春药。还有,男人可以和比小自己很多的女人相好,甚至可是说是有着生物学上的优势的。所以,男人放掉一个和他经历了老旧的情色关系的女人,正好来得及和一个更年轻的女人相好。男人这样的选择在概率上有着太明显的优势了。他们有着更多的成功概率去刷新失败掉的情色。
再看看女人,在整体上,她们大抵只能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人相好。一个女人到了三十岁,在男人的丛林中哪里还能找得到形只影单的合适的男人?强势与霸气如刘晓庆的女人,找了一个小他不少的平凡男人,我们依然会替刘晓庆担心,担心被甩掉的会是她而不是那个平凡的男人。马伊琍找了小她八岁的文章,一开始就让大家替她的婚姻未来担心。文章和马伊琍后来的关系看起来那么稳定,文章也表达他做的最成功的事情不是得了金鸡奖影帝,而是娶了叫马伊琍的这个女人。他们恩爱的样子真是让我们放心。我们以为真是见到爱情了。谁知,一样出了变故。好多人又哭着说不再相信爱情了。当然,马伊琍表现得很妥帖,只说了一句“且行且珍惜”。马伊琍的这种淡然甚至让很多女人不适应:她怎么可以不去骂这个男人呢?君不知,有多少女人,跑到婚恋专家那里,为自己不幸的情色际遇哭鼻抹泪?更有一些原配,组织起来一帮子凶悍的女人队伍,在马路上拦截住那个偷了她男人的小三,把小三暴打一顿,更有不解气的,还要扒光了小三的衣服才罢手。
我是女人,我想学着男人王朔的语气说一句话:我太了解女人是怎么回事了。我一直以为,男人在情色上面占尽便宜,不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善良,或者更珍惜情感,而是因为情色文化对于女人的不利。假如上苍把情色文化的青睐倾向给女人,让女人有情色上的主动权,让女人可以对小她很多的男人花心,我敢说,跑到电视上哭哭咧咧的一定会是更多的男人。在世面上留下来一定会是更多的单男。
人性里面的善与恶从来都是并存的。男人和女人都有。欲望时代,物质欲望和情色欲望,更多地调动了人性里面的恶。这是哲学也是生物学逻辑。女人天生就是情色里面的弱者,女人在这个物质时代里面的受伤,会更加触目惊心。
这其实是上苍和人类社会情色文化演变而来的一种现实,一种命运式的东西。人类社会从来没有什么真正平等过。如果有平等,我以为那就是男人和女人都有着在生活中像炼金一样修持自我的那种平等。
人的欲望靠近什么,就会受苦于什么。这是最接近真理的东西。男人接近名利色,注定受苦于它们;女人最容易把爱情当成自己的事业,注定受苦于爱情。年轻女人在自己营造的爱情路上奔走,怀着极高的期望和极低的智商,在男人与女人的欲望悖论和无解的难题中穿行,内心的受伤是注定的。没有女人能够逃脱成长的痛苦。但是,一个女人最对得起自己的作为,就是不要浪费了自己曾经所受的苦,要对得起自己曾经所受的伤。要在受伤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如果一个穿越了岁月的女人依然肤浅,除了喋喋不休的抱怨就是指责命运的不公,不知道一个人的心灵其实完全指望自己的智慧去建树,而不是指望其他任何人,包括男人。那么,她就真的是一个浪费了岁月给自己的馈赠的可怜的人。
15.渴望得到的爱让我们焦虑
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说:我们在这个世界上辛苦劳作、来回奔波到底是为了什么呢?所有这些贪婪和欲望,所有这些财富、权力和名声的追求,其目的到底何在呢?难道是为了满足自然的需求?如果是这样,最底层的劳动者的生活状况也足以满足人的自然需求。那么人类的一切被称为“改善生存状况”的伟大目的的价值何在?
人类原本以为物质的贫乏让大家受苦,如果解决了物质贫苦的问题,大家便都幸福了。于是,人类的早期阶段,特别大的精力使用在对于物质的开发上。工业革命之后,借助于科技的超人力力量,物质生活得到了极大的富足,一个现代人,即使是一个乞丐他吃到的食物也许也要比我们的先民的质量和数量要好,人类集体的物质和住房水平不知比我们的祖先高明了多少,可是,我们依然不快乐不满足,我们依然焦虑。这是因为,当温饱不再成为主要问题,人类的焦虑便开始源自人与人的不平等。
人类的焦虑来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比较后的不平衡。
英伦才子阿兰·德波顿写了一本书叫《身份的焦虑》。在中文版的序言中,他指出,新的经济自由使数亿中国人过上了富裕的生活。然而,在繁荣的经济大潮中,一个已经困扰西方世界长达数世纪的问题也东渡到了中国,那就是焦虑。身份的焦虑是我们对自己在世界中地位的担忧。不管我们是一帆风顺、步步升高,还是举步维艰、江河日下,都难以摆脱这种烦恼。原因甚为简单,身份的高低决定了人性冷暖:当我们平步青云时,他人都笑颜逢迎;而一旦被扫地出门,就只落得个人走茶凉了。其结果是,我们每个人都惟恐失去身份地位,如果察觉到别人并不怎么喜欢或尊敬我们时,就很难对自己保持信心。我们的“自我”或自我形象就像一只漏气的气球,需要他人的爱的不断输入才能保持其形状,而他人对我们的忽略则可以轻而易举地把它毁灭。因此,惟有来自外界的关注与尊敬才能帮助我们获得对自己的良好感觉。
罗素先生在《幸福之路》中也指出,人是需要安全感的,但让人有安全感的是得到的爱,而不是给予的爱。严格地说,爱和钦佩都能产生这样的效果。像演员、牧师、演说家和政治家之类的,以赢得公众钦佩为生的人会越来越依赖来自外界的赞赏。如果得到了自己应得的公众的赞赏,他们的生活就会充满欢乐,而如果没得到,他们就会闷闷不乐、郁郁寡欢。
我们幼小的时候,大部分人都会得到父母的宠爱。得到足够的父母的爱的孩子就会活得纯然一些。我们活到成人的阶段,就是一个独立的人了。我们便被时光运送到社会这个大的环境里面。人群从来都是一个丛林社会,讲究的是丛林原则。没有人天生地爱我们,反而我们与别人之间还是对立的。与这些对立的陌生关系足以让我们产生身份的焦虑。
人类这种群居动物,天生就是需要活在爱中的,如果没有爱和关注,人类一天都活不下去。心理学家也指出,对一个人最残忍的惩罚莫过如此:给他自由,让他在社会上逍游,却又视之如无物,完全不给他丝毫的关注。成年人的所需之爱有两个来源:一个是男人和女人的亲密关系,即性爱与情爱;还有一个就是来自他人的爱。亲密关系的故事有很多的版本,电视剧和歌曲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这类红男绿女之爱;这种爱也是人类繁衍下去的途径。关于这部分我想在以后的文字里在单独来说。这里所说的身份的焦灼,更大部分说的是我们所渴望的世界之爱。何况,有了丰裕的世界之爱,就会吸引更多的异性前来与其完成私密的红男绿女之爱。也就是说,身份的界定,牵涉的其实是我们全部的爱。
德伯顿认为,人类关于后一种爱的强烈程度一点不亚于第一个,在复杂性、普遍性和重要性上也是如此,而且一旦失败,所导致的痛苦不会比第一个少。在后一种爱的心碎故事中,那些被世界定义为小人物的人们中,他们空洞、绝望的眼神是一个一个绝好的例证,而且,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这种空洞和绝望的眼神。
焦虑,让我们的生命瓶子晃动不已。
21.每个人的心中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
看钮承泽的电影《爱》,真的是被他的智慧和真诚所打动。钮承泽在电影里面也饰演一个失爱的男人,他包养了舒琪扮演的年轻漂亮女人。他很依恋舒琪而舒琪却爱上了一个穷却真诚的大男孩,她开始自力更生,执意想和钮承泽分开。钮承泽很受伤。这个不美的男人把这种男人的受伤表达得淋漓尽致,让人禁不住心疼他。最终他还是走出了自己,把祝福献给了舒琪。这是一部说爱的电影,也是一部疗伤的电影。里面有四对男人和女人都是在破损的情爱之中开始了对自我的救赎。钮承泽这个外表不美的男人,其生命的内部有着一颗慈悲而辽阔的宇宙,他用镜头呈现给我们的,不仅是一部让我们感动了的爱情故事,还有他对个体生命的深深懂得。
电影里面有一句台词,就是钮承泽试图要传达给我们的:每一个混蛋的生命里面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在电影里面的八个主要人物,人人都有受伤的过去,都有问题。是的,那些问题里面住着的就是那个受伤的小孩。他让每个人都在他的叙述下进行生命的第二次成长。这重新的成长疼痛而庄重。这是一个在表面上有着大团圆式结局的电影。当然,它也仅仅是一部电影,在现实生活中,也许很难有如此巧合的纠葛的聚集。而因为钮承泽的实力与细节处理得得当,被美化了的结局并没有让观者不适,反而让很多人内心的伤痛也因为跟着人物的第二次成长而得到疗治。
我们都曾经是这样的一个混蛋。人人都是。因为我们内心的无明,而且是必定的无明。当年的牛津大学首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的神学家C.S.路易斯在他的神学著作《痛苦的奥秘》中写道:“在我刚上大学的时候,我连一个男孩应该具备的起码道德良知都没有。我只对残忍和吝啬有一点模糊的厌恶,这便是我最大的成就;而我对仁慈、诚实和自我牺牲的认识,就像狒狒对古典音乐的认识一样贫乏。”这样的一个天才,这样一个多年以后把仁爱和圣爱变成文字给我们洗涤魂魄的天才,他的本然情感同样也是贫乏的、丑恶的。我们这些平常的人在年轻时活成一个动物,一个只有自我的混蛋,简直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受伤的小孩。是的,人人无可避免。这源于幼小的我们成长过程中所受到的伤害。我们小的时候,妈妈就是我们的整个世界,我们和妈妈是一体的。妈妈的稍微开都会对我们造成创伤。愿望的没有达成会让我们受伤。如果我们的伤害没有得到及时的察觉及帮助,那些伤痛都会留下深深地烙印,藏在我们的身体里,严重的创伤甚至会导致孩子停止发育。当然,孩子的一部分停止发育不表示孩子的整体都停止以育,没受伤害的部分将会继续发育。有些孩子的智商发展得非常突出,而情商却很不成熟,这就是因为他们心中的那个受伤的小孩在里面,在倔强地停止自己的生长。当然,那个受伤的小孩是可以得到疗治的。我想,这源自我们成长中对生命知识的了解与自我的修持,更要依存于我们对自己生命中重要关系的理顺与达成。在《爱》这部电影中,我们看到了主要角色之中那个受伤的
小孩,他们是如何在关系中得到治疗的。精神的康复是疼痛的,要经历痛不欲生的那么一种再生。是的,所有的诞生都是痛苦的,就像所有的母亲都是在痛苦中生下自己孩子。而所有的诞生又是狂喜的,就像我们看到新生儿的诞生那种发自内心的喜极而泣。
在现实中,我们的内心都住着一个受伤的小孩。我们有的时候会感到自己的莫名其妙的混乱,这混乱让我们像个混蛋;我们的伴侣和亲人也会让我们感到不可理喻的不适。这可能就是我们内心的那个受伤的小孩在喊疼。如果我们不能知道这样重要的生命知识,我们就会以同样的粗暴对待我们自己,或者对待我们的亲人。如果我们知道那可能是生命之中那个受伤的小孩在喊疼,我们就会试着用宽恕和具体的爱去疼爱这个小孩。我们接纳自己,爱悯他人,都是对那个受伤的生命在进行疗治。
我记得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爱,除了不能起死回生,它什么都能做到。我想把这句话更正一下:爱,惟有爱,什么都能做得到,甚至可以让我们起死回生。
31.我们都有一个痛苦之身
身心灵哲学有一个重要的概念叫“痛苦之身”。我们都有一个痛苦之身。我们的痛苦之身是由两部分组成的:一部分是上千年积累在我们生命中的集体潜意识,它以基因的方式呆在我们的生命中。人类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痛苦,全都汇聚在我们的基因之中。《人性:情绪的历史》之中,我们的经典情绪就被列举了十种:恐惧、愤怒、恶心、悲伤、嫉妒、蔑视、羞耻、尴尬、惊讶、快乐。这些情绪先于我们之前而存在,我们无师自通又完整无缺地掌握了它们。我们天生就会恐惧,会愤怒,会恶心,会嫉妒,会快乐。非常可惜,我们的诸多情绪当中,只有一种是快乐的,其他的诸种情绪全都是负性的。人生来是受苦的,是有其哲学意味的,是一种本质上的存在。过去我很讨厌自己的嫉妒心,为自己的恐惧之心、恶心之心感到忧伤,但待我明白了情绪的历史,便不再反感自己的这些负性情绪了,我知道,它们原本就是呆在我生命之中的能量场,它们的存在原本是来让我学习的。
我们的痛苦之身,另一部分就是我们过去未被合理地表达和适当地释放而积累下来的负面情绪的总和。这真是没有办法,我们年幼的时候是不懂得呵护自己的负性情绪的,成长中弱小的我们也没有能力呵护它们。忧伤与恐惧的能量是从来没有减损的,无论是对于一个成人是对于一个儿童。我敢说,相对于成年人,痛苦的力量会更加强大地作用于一个儿童,因为儿童还没有积攒出来抵抗负性情绪的能力。幼时的我们解决不了它们,我们拿它们没有办法,它们便在我们的潜意识里面潜伏了下来,成为浓郁的阴影。在成长中我们时常会受伤的,没有谁能避免得了。每一次受伤所反弹给我们的痛苦都会留下一个依附在我们身体里的余痛。这个情感上的痛苦与我们过去已经存在的痛苦的积累,并在我们的大脑和身体里扎根。这种积累起来的痛苦是占据我们大脑和身体的一个消极的能量场。
平时里我们的痛苦之身是休眠的,通常我们在90%的时间里,痛苦之身都在这个休眠模式里。很多事情会引发我们的痛苦之身,比如失恋,比如身体或情感上的伤害等相关联的情况发生,我们就会与曾经的苦产生共鸣。当痛苦之身从过去的休眠状态即将苏醒的时候,一件寻常的小事都会把它激活。对于一个极端不快乐的人,他的痛苦之身可能会100%处于活跃状态之中。我们现在明白了,为什么有的人总会不快乐,因为他几乎完全被自己的痛苦之身掌控。假如我们遇到一个这样的人,并且长时间必须和他呆一起,是非常可怕的事情,因为他的消极能量随时都会反射给我们,引发我们自己的痛苦。有些痛苦的能量是轻微的,它会引发我们的烦恼,像一个小孩子吵闹不休。而有些痛苦之身却有非常大的能量,它是邪恶的,具有毁灭的力量。邪恶的痛苦之身会驱使当事者产生攻击的力量,有的向外攻击,有的向内攻击。我们看到的一些在外面咆哮着不可理喻的人,就是那些痛苦之身的能量向外倾泄者。我们看到一些抑郁了的人,都是一些痛苦之身能量的内泄者。能量巨大的痛苦之身甚至会让人痛苦地去自杀。
现在我能看到每个人身上那个器官一样携带着的痛苦之身。它让我知道,每个人都是一个有着苦难的郁积的人,成千上万年经由人类郁积起来的的集体苦难,还有其成长中的不幸积累起来的个体苦难。每一个苦难都是同一个苦难,仿佛兄弟。我们心疼别人的苦难,也是心疼自己的苦难,因为我们知道这份同样的受苦。痛苦之身的存在,让我们发展出自己的慈悲心。
一个人,或者这个人正是我们自己,因为一个看起来极不起眼的原因,就会暴跳如雷,或者忧伤得流眼泪。这样的场景我们绝不会陌生。我在过去的时候会觉得,这个人的修养真是有问题,或者,自己的修养真是有问题。现在我知道了,那是因为我们身体内的痛苦之身被触及,它被外在的人、事、物激活并且唤醒。当我再一次莫名其妙地由平静突然转入忧伤,转入对生存的无助,转入一个受害者的现实身份之中,我就会退回自己,与自己的痛苦之身呆在一起,与它一起感受着陈年的痛苦。我知道我体内的那个受伤小孩一样的痛苦之身在哭泣,我愿意像个妈妈一样去呵护这个无助的小孩,我会对它唱起歌谣:亲爱的,小孩子,不要不要不要哭泣,我会把我的爱,给你给你给你送去……一旦我开始用一个成人的温暖去呵护这个受伤的小孩,它立刻也就变得不那么乖戾了,它开始试着自个儿去成长了,试着去爱这个给了它痛苦的世界了。
假如我们看到我们的亲人、我们的朋友、我们的同事、我们的竞争对手出现这样的负性情绪,我们是否也要求自己试着不再用道德在内心抨击他们了,我试着和对方一起,感受那个痛苦之身正在经受着的陈年之苦。我们这么做的好处之一,是保护了我们的平静。我们宝贵的生命能量不分心在与我们无关的外在世物之中。我们的平静与安稳,比别人投射到世界上的故事重要得多,尤其是我们被别人的故事所讲述,我们在别人的幻境中当成一个负性道具的时候。
我们的身体之中,积攒了人类上下数千年的痛苦,它们时时刻刻在我们的身体里面起作用,我们在为基因打工。另外,我们虚拟了一个小我,这个小我如此的不真实,它只能不停地在外在的世界寻求认同,追求物质世界与声望世界的满足来虚张声势。我们又是一个无比信任这个小我的个体,这使我们有一个不能正常运作的大脑的思维,它时不时地出来给我们搅局。假如我们不明白生命真正的实相,我们就一定会活在无可解脱的混乱之中,我们的生命现场就是一个没有红绿灯指挥的繁杂的十字路口,所有混乱的东西都堵塞在一起,生命的秩序处于瘫痪之中。我们怨天尤人,抱怨万分,这其实表达的是我们的无知和无能。
想一想我们生命的瓶子,它得混沌成什么样子?
这个世界上能融化我们的痛苦之身的,不是巨额的物质数字,不是早就等在外部挂在我们的头顶上的职务头衔,不是看起来慈眉善目实则是修饰性面具的杯来酒盏。能融化这些坚冰的,是爱,是真正的男人与女人的情色之爱;是和宇宙的善良与美好接通起来的爱。它们才得以和我们本原的生命相联结。得积累多少这样的正能量的爱,我们才能与自己和平共处?与这个世界和平共处?与头顶上的神灵和平共处?这爱是宇宙的能量,是与自然的频率相同的一种能量,也是与我们生命本体频率相同的一种能量。
这个世界上只有爱能让我们得病的身体康复。我过去在一首诗里写道:爱,除了不能起死回生它什么都能。在这里我愿意修改一下这个句:爱,除了爱也只有爱它什么都能给予我们甚至能够起死回生。
42.女人,要对得起自己曾经的受伤
王朔对女儿说:你就是我的私,我做自私考虑时都把你包括进来。面对自己生命的"私",王朔告诉女儿:永远不要依靠一个男人;就算你对一个男人爱得要命,失去了他,也千万不要为他殉情。王朔并没有劝阻女儿动感情爱上一个男人。因为王朔知道,那是不可能的事实;况且,就算那是个事实,一个女人连爱都没有爱过,这个事实也特别没有意思。
爱上,爱过,爱到丧失自己,爱到殉情。一个女人做出这样的傻事并不出乎意料。做这等傻事的时候,女人是不知道这是傻事的。王朔这么对女儿说,是因为王朔说"我太知道男人是怎么回事了"。我们听明白了,王朔说的是他特明白男人是怎么使用他们的欲望的,或者说欲望是怎么使用男人的。他知道堕入情网的女人该是多么地傻,他也知道在情色之中的男人有多么地坏,因为他就是男人嘛。
在情色领域,为什么男人显得那么容易做坏事,容易辜负女人?这是因为社会的情色文化有着对男人显而易见的青睐。男人整体上掌控着权势,而权势是男人的春药。还有,男人可以和比小自己很多的女相好,甚至可是说是有着生物学上的优势的。所以,男人放掉一个和他经历了老旧的情色关系的女人,正好来得及和一个更年轻的女人相好。男人这样的选择在概率上有着太明显的优势了。他们有着更多的成功概率去刷新失败掉的情色。
再看看女人,在整体上,她们大抵只能和年龄比自己大的男人相好。一个女人到了三十岁,在男人的丛林中哪里还能找得到形只影单的合适的男人?强势与霸气如刘晓庆的女人,找了一个小他不少的平凡男人,我们依然会替刘晓庆担心,担心被甩掉的会是她而不是那个平凡的男人。马伊琍找了小她八岁的文章,一开始就让大家替她的婚姻未来担心。文章和马伊琍后来的关系看起来那么稳定,文章也表达他做的最成功的事情不是得了金鸡奖影帝,而是娶了叫马伊琍的这个女人。他们恩爱的样子真是让我们放心。我们以为真是见到爱情了。谁知,一样出了变故。好多人又哭着说不再相信爱情了。当然,马伊琍表现得很妥帖,只说了一句“且行且珍惜”。马伊琍的这种淡然甚至让很多女人不适应:她怎么可以不去骂这个男人呢?君不知,有多少女人,跑到婚恋专家那里,为自己不幸的情色际遇哭鼻抹泪?更有一些原配,组织起来一帮子凶悍的女人队伍,在马路上拦截住那个偷了她男人的小三,把小三暴打一顿,更有不解气的,还要扒光了小三的衣服才罢手。
我是女人,我想学着男人王朔的语气说一句话:我太了解女人是怎么回事了。我一直以为,男人在情色上面占尽便宜,不是因为女人比男人更善良,或者更珍惜情感,而是因为情色文化对于女人的不利。假如上苍把情色文化的青睐倾向给女人,让女人有情色上的主动权,让女人可以对小她很多的男人花心,我敢说,跑到电视上哭哭咧咧的一定会是更多的男人。在世面上留下来一定会是更多的单男。
人性里面的善与恶从来都是并存的。男人和女人都有。欲望时代,物质欲望和情色欲望,更多地调动了人性里面的恶。这是哲学也是生物学逻辑。女人天生就是情色里面的弱者,女人在这个物质时代里面的受伤,会更加触目惊心。
这其实是上苍和人类社会情色文化演变而来的一种现实,一种命运式的东西。人类社会从来没有什么真正平等过。如果有平等,我以为那就是男人和女人都有着在生活中像炼金一样修持自我的那种平等。
人的欲望靠近什么,就会受苦于什么。这是最接近真理的东西。男人接近名利色,注定受苦于它们;女人最容易把爱情当成自己的事业,注定受苦于爱情。年轻女人在自己营造的爱情路上奔走,怀着极高的期望和极低的智商,在男人与女人的欲望悖论和无解的难题中穿行,内心的受伤是注定的。没有女人能够逃脱成长的痛苦。但是,一个女人最对得起自己的作为,就是不要浪费了自己曾经所受的苦,要对得起自己曾经所受的伤。要在受伤中完成自我的超越。如果一个穿越了岁月的女人依然肤浅,除了喋喋不休的抱怨就是指责命运的不公,不知道一个人的心灵其实完全指望自己的智慧去建树,而不是指望其他任何人,包括男人。那么,她就真的是一个浪费了岁月给自己的馈赠的可怜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