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研究报告(解读新型城镇化的“新市民”“新空间”“新治理”“新指标” )

書城自編碼: 2477206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經濟各部門經濟
作者: 范周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57192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4-01
版次: 2 印次: 1
頁數/字數: 348/376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17.0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可转债——新手理财的极简工具 》

售價:HK$ 65.0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新加坡教育:神话与现实 》

售價:HK$ 96.3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口袋中的世界史”第一辑·冷战中的危机事件 》

售價:HK$ 291.2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绝美的奥伦堡蕾丝披肩编织 》

售價:HK$ 177.0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狂飙年代:18世纪俄国的新文化和旧文化(第二卷) 》

售價:HK$ 177.0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万有引力书系 纳粹亿万富翁 德国财富家族的黑暗历史 》

售價:HK$ 109.8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中国常见植物野外识别手册:青海册 》

售價:HK$ 76.2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三星堆对话古遗址(从三星堆出发,横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对话11处古遗址,探源多元一体的中华文明) 》

售價:HK$ 87.4

 

建議一齊購買:

+

HK$ 85.1
《言之有范——指尖上的文化思考》
+

HK$ 88.8
《互联网+农业:打造全新的农业生态圈》
+

HK$ 109.2
《创客:新工业革命(第二版)》
+

HK$ 124.8
《农业发展:国际前景》
+

HK$ 83.2
《创新的力量:美丽中国建设路径探析》
+

HK$ 91.0
《房地产基础知识——房地产入门培训一本通》
編輯推薦:
解读新型城镇化的“新市民”“新空间”“新治理”“新指标”
內容簡介:
本书立足于当前我国新型城镇化的时代背景和发展进程,着重探讨了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新型城镇化与文化消费、新型城镇化的“新市民”、“新空间”、“新治理”、“新指标”以及新型城镇化与中国梦的实现的关系,并以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发展经验为借鉴,以期为我国文化驱动型城镇化提供路径。
關於作者:
范周,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首席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联合国“创意经济顾问”,全球文化产业学术联盟主席,海峡两岸文化创意产业高校研究联盟理事会理事长,主要研究方向为文化产业政策体系和区域文化产业发展。先后主持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文化产业政策研究”等项目以及中宣部、文化部、广电总局等多项国家级研究课题,承接来自中央各部委的多个全国性研究课题;近年来在《光明日报》、《人民日报》、《现代传播》等核心期刊及多家中央级媒体上发表文化产业的相关论文70余篇,并出版《中国文化产业新思考》等学术专著8部;主编的《文化创意产业前沿》(六卷本)、《中国城市文化消费报告》(八卷本)学术丛书,提出了诸多针对文化产业的新思考、新策略,在国内外学术界和产业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目錄
绪论 1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溯源 1
第二节 城镇化的文化反思 11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命题 17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治理 22
上篇
第一章 新型城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 29
第一节 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30
第二节 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公共文化服务的困境与探索 40
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与新型城镇化协调发展路径 55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产业 67
第一节 文化产业在新型城镇化中的地位与机遇 67
第二节 文化产业助推新型城镇化的实现路径 77
第三节 文化产业促进新型城镇化的动力与保障 88
第三章 新型城镇化与文化消费 93
第一节 城镇文化消费的概念与作用 93
第二节 文化消费与新型城镇化的关系 95
第三节 我国城镇文化消费的现状与趋势 103
第四节 促进文化消费与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对策建议 114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与创意城镇 120
第一节 创意城镇承载新型城镇化的文化愿景 120
第二节 创意城镇的内涵及构建要素 129
第三节 我国创意城镇发展现状及创新路径 141
1
目录
中篇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的“新市民” 156
第一节 建国以来我国市民化的过程 157
第二节 价值观现代化的市民 160
第三节 “新市民”现代价值观的创新扩散 171
第六章 新型城镇化的“新空间” 185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构成 185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模式 190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的空间演进 208
第七章 新型城镇化的“新治理” 223
第一节 中国城镇治理的现状分析 224
第二节 “文化治镇”的概念与内涵 229
第三节 “文化治镇”的创新路径 236
第八章 新型城镇化的“新指标” 254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指标亟待健全 255
第二节 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指标构建的基础与作用 264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指标概念模型设计 273
第四节 新型城镇化文化发展指标体系构建 278
下篇
第九章 新型城镇化与“中国梦” 286
第一节 国家富强与城镇发展道路 287
第二节 民族复兴与城镇文化的繁荣 296
第三节 人民幸福与美丽宜居城市建设 305
第十章 世界城镇化进程中的文化经验 313
第一节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历史进程与主要模式 313
第二节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典型案例 319
第三节 世界城镇化发展的文化经验及启示 332
参考文献 343
后记 346
內容試閱
第一节 新型城镇化发展溯源
在我国农业的开放度不断提高,城乡经济的关联度显著增强的大背景下,如何强化城乡统筹,提高城镇化水平,进而通过城镇化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大命题。党的十八大提出的新型城镇化战略,是我国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的重大举措,是在新的社会经济形势下新的发展战略,具有一定的历史性和阶段性。
当前全国各地开始了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 特别是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背景下发展新型城镇化过程中, 文化到底扮演着怎样的角色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新型城镇化与文化发展成为一个历史命题。区别于传统的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在快速推进的过程中,不仅要重视城市的实体建设,更要做好文化的保护和传承,实现两者的齐头并进,这是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应有之义。

一、新型城镇化概念缘起

(一)城镇化
城镇化(urbanization)也称之为城市化、都市化,是由以农业为主的传统乡村社会向以工业和服务业为主的现代城市社会逐渐转变的历史过程,具体包括人口职业的转变、产业结构的转变、土地及地域空间的变化等。对于城镇化的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之有不同的解释。美国的《世界城市》认为城镇化“一是人口从乡村向城市运动,并在城市从事非农工作;二是乡村生活方式向城市生活方式的转变,这包括价值观、态度和行为等方面。第一方面强调人口的密度和经济职能,第二方面强调社会、心理和行为因素”。2《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城市规划术语》中的城市化是:“人类生产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体现了空间、结构和方式的转化。1 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解释,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聚集,农村区域变为城市被公认为是城市化的两大特征。
世界范围内,城市化已经比较成熟,许多西方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经达到60% 以上。就我国而言,由于历史和经济原因所限,城市化虽然起步晚,但是城镇化已经取得了长足进展。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3 年中国城镇化率为53.73%。在成绩的背后,由于过快的城镇化率,也不可避免地造成了不少问题。譬如:土地城镇化明显快于人的城镇化;城镇化发展偏重城市发展的数量和规模,忽略资源和环境的代价,呈现出粗放式生产的非集约;城市病越来越多,严重影响着市民的生活;城市同质化严重,千城一面,没有文化特色等。随着城镇化的进展,在城市发展、人民生活、文化发展等多个方面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问题,急需解决。
(二)新型城镇化
“新型城镇化”,是针对于“传统城镇化”提出来的,最早要追溯到2003年党的十六届代表大会。十余年来,在中央政府的持续推动下, “新型城镇化”经历了从提出概念、丰富内涵,到完善理论,直至目前全面指导全国城乡建设的过程。
2003 年10 月,党的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当时全国城镇化率已经达到37.7%,全国城镇化发展迅猛。在此背景下,十六大报告提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要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2005 年10 月,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第一次使用了“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概念。相对于20 世纪70 年代我国对于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的“四个现代化”,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被称为“新四化”。
至此,“城镇化”被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奠定了新型城镇化的地位。随后的2006年, 各省的“十一五规划”中都出现了关于“新型城镇化”的专门论述。2007 年5 月17 日,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座谈会上强调“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改变城乡二元结构,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优化城市布局,走新型城镇化道路,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作用”。讲话将新型城镇化建设提到了统筹城乡建设的高度。1 随后不久,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在中央党校讲话中再次强调要“深刻把握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形势下我国各项事业发展面临的新课题新矛盾……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007 年10 月的十七大明确了新型城镇化的内涵,提出了新型城镇化的指导思想。十七大报告将“新型城镇化”列入“新五化”范畴,全国新城镇建设进入了崭新阶段。之后,各省市都将“新型城镇化”作为十七大重要指示加以推进。在此基础上,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也将新型城镇化的概念面向全国进行推广。2008 年8 月7 日,国务院通过的《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要求:坚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构建完备的城镇体系,完善和提升城市功能。这是新型城镇化在区域规划中的一次重要实践。
2011 年制定的中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
2012 年年初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正式提出:“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并将之确立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动力和扩大内需的重要手段之后, 才越来越受到各行业和学界人士的关注。
2012 年11 月,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十八大报告肯定了新型城镇化、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及农业现代化的新四化道路,并为未来新型城镇化与信息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综合协调提供了明确的方向。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推进以人为核心的城镇化,推动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这是当前各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行动指南和准则。
2013 年12 月中央城镇化会议的召开则是将新型城镇化提上了具体的工作日程。习近平在会上发表重要讲话,分析了城镇化发展形势,明确推进城镇化的指导思想、主要目标、基本原则、重点任务。李克强在讲话中论述了当前城镇化工作的着力点,提出了推进城镇化的具体部署。
目前,新型城镇化的实践已经在全国启动。截至2014 年1 月底, 在已经公布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政府工作报告当中,至少有26 个都提到了“推进新型城镇化”。而纵观各地提出的城镇化目标,因地制宜是最大特色。加快户籍改革、推进城市群建设、推动中小城镇发展……许多省市都提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城镇化发展战略。1 可见,在下一阶段的发展中,围绕“新型城镇化”中国经济社会将出现一个新的发展高潮。
二、新型城镇化发展内涵
“新型城镇化”是在“城镇化”概念的基础上进一步展开的, 它在人口集聚、非农产业扩大、城镇空间扩张和城镇观念意识转化4 个方面与“传统城镇化”概念并无显著差异,但在实现这种过程的内涵、目标、内容与方式上有所区别。实际上, 由于各行业、领域的针对性和研究的侧重点不同,“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与外延各不相同。一般认为所谓新型城镇化,是以民生、可持续发展和质量为内涵, 以追求平等、幸福、转型、绿色、健康和集约为核心目标, 以实现区域统筹与协调一体、产业升级与低碳转型、生态文明和集约高效、制度改革和体制创新为重点内容的崭新的城镇化过程。2新型城镇化的“新”主要体现在“四个转变”上,即:由传统的城乡分割向把新型农村社区纳入现代城镇体系、注重城乡一体化发展转变,由偏重单个城市发展向注重城际合作、发挥五级现代城镇体系综合功能转变,由偏重外延扩张向注重结构优化和内涵提升转变,由偏重城市建设向注重产业集聚、产城互动发展转变,由新农村建设向新型农村社区建设转变。3新型城镇化是城乡统筹的城镇化。旧型城镇化实行城市偏向政策,甚至不惜牺牲农村、农民利益发展城市,导致发达的城市与凋敝的乡村并存。新型城镇化则要求着力在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等方面推进城乡一体化,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着眼农民,涵盖农村,实现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和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强化政府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责任,推进建立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快促进失地农民充分融入城市,有效降低农民工城市落户的门槛。要改变为城镇化而城镇化的思维定式,着力提升城镇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指数。要改变关注重点:突出协调发展,突出文化品质,突出城镇特色,突出绿色低碳,突出人性化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创新。1新型城镇化是以人为本的城镇化。新型城镇化不是简单的城市人口比例增加和面积扩张,而是要在产业支撑、人居环境、社会保障、生活方式等方面实现由“乡”到“城”的转变,中心是要解决人的城镇化问题,要让人在城镇中更好地生产生活。这是新型城镇化最本质、最核心、最关键的东西。首先,城镇化的一切要围绕“人”来展开,要牢固树立人本思想,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使得城镇化具有人情味,有温度、有表情,感受得到“乡愁”。其次,要注重“人”的全面化。这里的人既包括有户籍的城里人,无户籍在城市工作的人,新转入城镇的人和还在农村生活的人。要全面地推进所有人的利益协同和谐发展,不能为了一部分人的利益而损害另一部分人的利益,尤其是不能有了城市的扩容而影响农村区域的发展。所以,推进新型城镇化,着眼“人的无差别发展”,要转变理念,矫正目前的二元化机制,实现城市财政支出和公共产品提供对所有居民无差别、全覆盖。2新型城镇化是生态文明贯穿全过程的城镇化。推进新型城镇化,要从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消费模式等多角度将生态文明理念植入城镇化发展的思维。要加大城镇生态环境建设的力度,提高城镇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以良好的城镇生态环境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镇建设支撑新型城镇化发展。3 我国中东部地区持续数日的雾霾天气给这种城镇化敲响了警钟。为此,要转变城市发展方式,由“外延式扩张”转为“内聚式发展”,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根据相关统计,当前中国城镇化率已经超过50%,但是总体而言,城镇化质量不高,城市发展千城一面,缺乏个性与特色。有些城市的历史文脉被毁坏,城镇化变成了没有生命的钢筋水泥森林,从文化生态来看,没有生机、没有生物链。十八大之后,许多省份都将“推进城镇化”作为主要任务之一,有的还量化了城镇化增长目标,如何更加注重质量和内涵发展,是新型城镇化的重大课题。
新型城镇化是促进“四化”同步发展的城镇化。城市文明是现代文明的摇篮,是现代文明的重要传导机制。按照“四化”同步的要求,城镇化应是工业化的加速器,是农业现代化的引擎,是信息化的载体,推进新型城镇化,要求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
当然,中国地域辽阔、情况复杂,发展很不平衡,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也有不同,在遵循基本原则的前提下,城镇化实现的途径应当是多元的,不可能有统一的模式。但是,不论何种模式的新型城镇化,归根到底,都是为了实现全民福祉,是为了让所有的国民平等地享受城市发展的成果,包括生态环境、文化环境、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和谐发展。因此,新型城镇化的推进要着眼于“人的无差别发展”。简而言之,就是以“人的幸福感”为指标,让城镇化成为人追求幸福生活的重要路径,而不是因为“拆迁”等问题引发更多的社会纠纷乃至社会悲剧。在这当中,就要严格执行群众路线,以群众之所需来指导新型城镇化的发展与推进,并且必须更加保护农民群众的各项权益,在经济需求、文化需求等多个方面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多元化无差别供应体系。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