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爱你,是我做过最好的事
》
售價:HK$
55.8
《
史铁生:听风八百遍,才知是人间(2)
》
售價:HK$
55.8
《
量子网络的构建与应用
》
售價:HK$
109.8
《
拍电影的热知识:126部影片里的创作技巧(全彩插图版)
》
售價:HK$
109.8
《
大唐名城:长安风华冠天下
》
售價:HK$
87.4
《
情绪传染(当代西方社会心理学名著译丛)
》
售價:HK$
88.5
《
中国年画 1950-1990 THE NEW CHINA: NEW YEAR PICTURE 英文版
》
售價:HK$
236.0
《
革命与反革命:社会文化视野下的民国政治(近世中国丛书)
》
售價:HK$
93.2
|
內容簡介: |
监狱行刑兼具法律性、伦理性和社会性,是刑事法治的“最后一公里”,是社会治理的“睛雨表”,充满挑战,意义重大。而“如何正确对待罪犯”是监狱行刑理性的基本问题。对此,本书进行了解读,提出从“一个核心,三个维度”构建监狱行刑理性,即坚持“以人为本”的核心,在法律维度上围绕正义价值构建行刑目的理性,在伦理维度上围绕权利与自由价值构建行刑人道理性,在社会维度上围绕秩序维护价值构建行刑效益理性。
|
關於作者: |
陈宝友,男,1973年生,河北省唐山市人,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刑法学专业)。现为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副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刑法学、刑事执行法学。参与十余项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及省部级课题,有多项科研成果被中央政法委、司法部吸收转化为政策文件内容,实现成果转化。发表学术论文、课题成果约50万字。
|
目錄:
|
导论
第一节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节相关研究情况
第三节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若干概念的界定
一、监狱
二、行刑
三、罪犯、服刑人员、囚犯、受刑人
四、改造、矫正
第一章监狱行刑理性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监狱行刑理性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监狱行刑理性需求之根据分析
一、监狱行刑理性历史角度之分析
二、监狱行刑属性与监狱行刑理性
三、监狱行刑功能与监狱行刑理性
四、监狱行刑过程特点与监狱行刑理性
第三节监狱行刑理性基本问题之三维分析
一、基于监狱行刑法律关系之分析
二、基于监狱行刑伦理关系之分析
三、基于监狱行刑社会关系之分析
第二章监狱行刑理性的基本内涵
第一节监狱行刑的目的性
一、刑罚目的演变之考察
二、刑罚目的与监狱行刑模式
三、监狱行刑目的的确立
四、监狱行刑目的理性的价值蕴含——实现正义
第二节监狱行刑的人道性
一、监狱行刑人道性的历史发展
二、监狱行刑人道性的内容——基于联合国刑事司法准则的分析
三、监狱行刑人道理性的价值蕴含——权利与自由
第三节监狱行刑的效益性
一、效益及监狱行刑效益
二、监狱行刑效益的内容
三、监狱行刑效益理性的价值蕴含——秩序维护
第四节监狱行刑的基本原则
一、监狱行刑教育性原则
二、监狱行刑个别化原则
三、监狱行刑人道化原则
四、监狱行刑社会化原则
第三章监狱行刑理性之多维分析
第一节监狱行刑目的理性评析——法律维度的分析
一、基于监狱行刑体制结构的分析
二、基于监狱行刑机制结构的分析
三、基于监狱行刑制度结构的分析
第二节监狱行刑人道理性评析——伦理维度的分析
一、重视权利保障和行刑人道性——为善去恶的理性
二、从罪犯权利意识看其“知善知恶”情况
三、从执法者和被害人角度审视行刑人道性
四、服刑人员权利意识变化背景分析
第三节监狱行刑效益理性评析——社会维度的分析
一、“过度之刑”影响行刑效益
二、“回归需求与供应的‘逆差’”影响行刑效益
三、信息意识和媒体意识有待加强
第四章监狱行刑理性构建根据之分析
第一节监狱行刑理性构建的经济社会背景考察
一、监狱行刑历史发展角度的考察
二、宏观经济社会发展对监狱行刑的深远影响
三、法治发展为监狱行刑理性确定了时代基调
第二节监狱行刑理性构建的内在根据分析
一、社会转型时期犯罪持续增长
二、罪犯构成发生巨大变化
三、监狱安全及改造的新情况
第三节社会转型时期刑事政策角度的分析
一、“严打”政策对监狱行刑的影响
二、“宽严相济”刑事政策与监狱行刑“复合正义”
第四节监狱行刑功能层面的分析——以农民工罪犯为例
一、农民工犯罪的特点及原因
二、从犯罪原因看监狱行刑效果
第五章监狱行刑理性构建之核心
第一节“以人为本”是监狱行刑理性的核心
一、“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现代法治理念的核心
二、监狱行刑“以人为本”符合民主法治进步的要求
第二节“对规训的规训”是“以人为本”的内在要求
一、监狱是一种“规训的机器”,对其也要进行“规训”
二、“以人为本”应警惕“物质主义”和“工具主义”
第三节“以人为本”要求行刑实现“复合正义”
一、监狱行刑“复合正义”是“以人为本”的要求
二、“复合正义”要求充分关注促进罪犯重返社会
第四节“以人为本”要求行刑注重“双边合力”
一、监狱行刑的“双边合力”
二、“双边合力”对监狱行刑的要求
第六章监狱行刑理性构建之方法
第一节监狱行刑理性构建之模式选择
一、中国法制发展模式之背景考察
二、法制现代化模式与监狱发展模式选择
第二节监狱行刑理性构建之推进方法
一、行刑理性构建方式之“自上而下”
二、行刑理性构建方式之“上下结合”
三、行刑理性构建形式之“试错式推进”
第三节监狱行刑理性构建之历史借鉴
一、“劳动改造”制度合理性的借鉴意义
二、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汲取
第四节监狱行刑理性构建之外来经验借鉴
一、对西方监狱行刑学习借鉴的肇始
二、对当代西方监狱行刑的学习借鉴
第七章“刑罚之标”——围绕目的性的理性构建
第一节加强监狱行刑目的理性之基础建设
一、调整刑罚结构,完善刑罚适用
二、完善监狱分级分类和罪犯分类
三、积极推进监狱行刑信息化建设
第二节加强监狱行刑目的理性之协调机制建设
一、完善刑事协调机制应以完善立法为先
二、完善刑罚执行与刑事裁判的协调关系
三、完善刑罚执行与法律监督的协调关系
四、重视犯罪治理信息整合,更好地发挥刑事司法系统功能
第三节加强监狱行刑目的理性之减刑假释适用完善
一、减刑假释制度应符合公正与效率要求
二、完善减刑假释制度适用的思考
三、全面奖励后置制度需要政策和制度支持
四、关于减刑假释公正与效率的辩证思考
第八章“伦理之鞭”——立足人道性的理性构建
第一节遵循伦理是监狱行刑合理性的内核
一、监狱行刑应发挥“伦理之鞭”作用
二、监狱行刑伦理的内容
第二节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化监狱行刑伦理建设
一、优化监狱行刑伦理的制度建设
二、加强监狱人民警察职业伦理建设
三、服刑人员服刑伦理的辩证观
第三节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加强监狱行刑伦理建设
一、汲取传统文化精髓,加强罪犯伦理道德教育
二、应避免监狱行刑中不利于伦理道德建设的做法
第四节关注与被害人关系的修复,实现恢复性正义
一、关注被害人关系的修复是恢复性司法的内容
|
內容試閱:
|
刑罚发展史在人类历史上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具有特殊的意义。刑罚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类对自我的认知。刑罚发展在总体上呈现了一个从野蛮到文明的趋势,在经过了从生命刑、肉体刑到监禁刑的漫长演进过程之后,进入近现代以关注人权和罪犯矫正为目的,以自由刑、财产刑、资格刑为核心的现代刑罚制度。在这个过程中,刑罚目的从对罪犯的肉体消灭、肉体惩罚、身体禁锢,进化到对罪犯的矫正与改造,促进罪犯重新回归社会,反映了人的生命意义越来越受重视,自由的价值得到越来越多的认同,体现了人类理性的进步。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社会变革进程中,中国的刑罚制度也在朝着保障人权自由、促进社会和谐的方向发展。具体而言,在宽严相济刑事政策指导下,立法逐步废止、司法严格控制的死刑制度变革已经开启,重刑依赖主义正在受到抑制和清理,刑罚轻缓化、多元化的趋势已经显现,监狱行刑与社区矫正“二分天下”的行刑新格局已经形成。在这个求新变异的时代,追崇新知成为时尚,社区矫正方面的研究变得十分热闹,而监狱行刑的研究显得相对冷清。其实,从刑事司法整体来看,监狱行刑处于其最后环节,对刑罚目的的实现具有“最后一公里”的作用。由于长期以来监狱行刑的封闭性或神秘性,以监狱行刑为主体的刑事执行法学的研究成果,相较于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研究,不仅数量偏少、深度有待挖掘,其社会影响力也亟待提高。这一局面必须改变。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刑事实体法和刑事程序法的不断修正完善,社区矫正制度得到了快速发展,与传统的监狱行刑几乎形成了分庭抗礼的竞争关系,已经在客观上对监狱行刑立法和相关研究形成一种“倒逼”的态势。因此,加强监狱行刑的理论研究,为监狱行刑的改革、发展、完善提供理论支持,已经成为一种历史和现实的召唤,不仅有助于推进监狱行刑工作的科学化,理顺监狱行刑与社区矫正的关系,促进刑罚目的的实现,而且有助于改进刑事立法与司法,提升犯罪治理的整体效果。
在现代社会,监狱行刑的核心问题是“如何改造罪犯”,这个问题充满挑战,关涉政治、经济、社会、伦理、法律等多个层面,被视为社会文明和人权保障的“晴雨表”。监狱行刑需要理性,其根本原因在于行刑中公权力对私权利的天然侵害倾向,在于行刑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受到主体、对象及社会观念、制度、条件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行刑实践工作难度大,其理论研究难度更大。《监狱行刑理性论》以监狱行刑为对象,期颐从“理性”的高度对这一复杂的系统工程进行理论阐释和分析,具有相当的挑战性,需要作者具有相当的理论勇气和学术担当。本书立足“如何正确对待罪犯”这个监狱行刑理性的基本问题,从三个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一是在拓展研究思路方面的努力。该研究主要针对监狱行刑实践,但又不局限于监狱之内,而是注重从不同维度对监狱行刑进行剖析并主张,在法律维度上,监狱行刑要解决的是如何正确执行刑罚的问题;在伦理维度上,监狱行刑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善”与“恶”的关系问题;在社会维度上,监狱行刑要解决的是如何促进罪犯社会化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问题。通过多维度分析,增强了研究的立体性和全面性。二是在凝练观点、构建结构方面的努力。作者提出,构建监狱行刑理性,应树立“以人为本”的核心观念,并应坚持“三观”,即监狱行刑的“系统观”、“辩证观”、“整体观”。所谓“系统观”,即通过加强监狱行刑基础建设,完善监狱行刑协调机制建设,提升监狱行刑制度功能,实现行刑目的理性;所谓“辩证观”,即通过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吸收传统文化精华,关注社会关系的修复,实现去恶扬善,实现行刑人道理性;所谓“整体观”,即正确认识并利用监狱行刑与社会发展的一致性、契合性与互动性,发挥新时空特点的正能量作用,促进服刑人员正向社会化,推进社区矫正与监狱行刑的共同发展,实现行刑效益理性。三是在研究方法方面的努力。该研究突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对监狱行刑理性进行深入理论阐述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的方法,借助大量资料对影响监狱行刑的诸因素,如国际因素、国内宏观经济社会背景、社会转型期犯罪形势、刑事政策和现代信息社会的特点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通过以上努力,作者基本完成了对监狱行刑理性“一个核心,三个维度”的理论展示,勾勒出了现代监狱行刑理性发展的大致轮廓。
本书作者陈宝友是我在中国人民大学任教时所指导的博士。入学之前,他在监狱系统工作了十多年,对监狱行刑实践有着深刻而独特的体验;毕业之后,他又在司法部预防犯罪研究所从事研究工作,参与了多项国家和省部级课题的科研工作,对监狱行刑的理性反思从未间断。现在呈现给各位读者的就是他在同名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之上修订完成的专著。这本著作不仅是监狱行刑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良好典范,也是作者对于监狱行刑工作长期感情积淀与理性思考的结果。虽然本书在理论阐释上仍可能显得不尽全面深入,在实证资料的挖掘和利用上也有改进的空间,但总体而论,这是一部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都值得肯定的研究成果。相信本书只是一个起点,更希望宝友博士能够继续发挥自己的专长,在学术研究和法律实践两个方面都继续努力,为推进和完善中国的刑事执行法理论研究与实践、为建设法治国家做出更多的贡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