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视觉美食家:商业摄影实战与创意解析
》
售價:HK$
132.2
《
中国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机会与选择
》
售價:HK$
99.7
《
DK月季玫瑰百科
》
售價:HK$
210.6
《
为你想要的生活
》
售價:HK$
66.1
《
关键改变:如何实现自我蜕变
》
售價:HK$
77.3
《
超加工人群:为什么有些食物让人一吃就停不下来
》
售價:HK$
99.7
《
历史的教训(浓缩《文明的故事》精华,总结历史教训的独特见解)
》
售價:HK$
62.7
《
不在场证明谜案(超绝CP陷入冤案!日本文坛超新星推理作家——辻堂梦代表作首次引进!)
》
售價:HK$
58.2
|
編輯推薦: |
置身“千年未有之变局”,荣辱兴衰四十年
《淮军四十年》以淮军四十年兴衰为主线,全面展现了这一时期清王朝在内外交困的背景下迅速衰朽以及各社会阶层奋力挣扎的历史。拨开历史的尘雾,重新回顾这段历史,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人,或一支军队的兴衰浮沉,而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曾经经历过的苦难和悲痛。
|
關於作者: |
季宇,江苏泰兴人。安徽省文联主席,安徽省政府参事,安徽省作协名誉主席,中国文联、中国作协全委会委员,安徽省第九、十、十一、十二届人大代表。一级作家,安徽大学兼职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发表作品。著有长篇小说《徽商》《权力的十字架》《燃烧的铁血旗》《江淮雄风》等,小说集《爱的变奏》《当铺》《王朝爱情》《猎头》等,长篇传记文学《段祺瑞传》等,电视剧剧本《新安家族》《徽商》《辛亥风云》等。作品曾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星光奖、飞天奖、金鹰奖等。
|
目錄:
|
引子
第一章
1、新朝第一大案
2、催命符
3、真正的对手
4、决战安庆
第二章
1、孤岛
2、拿什么拯救你,我的上海
3、关键先生
4、梦想照进现实
第三章
1、我是无家失群雁
2、湘军是所大学校
3、庐州团练ABC
第四章
1、安庆往事
2、淮军第一悍将
3、拉到篮里便是菜
第五章
1、危险的旅程
2、和尚不亲帽子亲
3、叫花子兵进上海
第六章
1、自己的孩子自己疼
2、站直了,别趴下
3、强龙要压地头蛇
第七章
1、上海滩的反腐风暴
2、我的地盘我做主
3、东征第一大捷
第八章
1、上海滩的牛虻鬼子
2、华尔时代
3、秘密交易
4、一箭双雕
第九章
1、打胜仗才是硬道理
2、头脑风暴
3、根本之争
第十章
1、顾此失彼
2、回天乏术
3、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
4、血浅姑苏为哪般
第十一章
1、不依不饶
2、道义乎?利益乎?
3、对症下药
4、怨恨入心要发芽
第十二章
1、球的另一种踢法
2、天京悲歌
3、十万大裁军
第十三章
1、僧格林沁之死
2、一声叹息
3、指挥失灵
4、猫和老虎的故事
第十四章
1、出师不利
2、刘铭传与鲍超
3、万里长墙遇知音
第十五章
1、济宁风波
2、刘秉璋与潘鼎新
3、张宗禹之死
第十六章
1、李鸿章的郁闷
2、一件迷拐案引发的动乱
3、遭遇“教案门”
第十七章
1、丁鬼奴的抵命法
2、李代桃僵
3、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第十八章
1、坐镇北洋
2、自强新政
3、会跑的妖物
4、向前一小步
5、寻找突破口
6、刘麻子放炮
7、将铁路进行到底
第十九章
1、宝海的烟幕弹
2、李鸿章捏起了拳头
3、哑巴吃黄连
第二十章
1、龙性难驯
2、时势造英雄
3、假戏真做
4、与时间赛跑
第二十一章
1、你有炮利,我有山险
2、剑走偏锋
3、一战功成收沪尾
4、封锁与反封锁
第二十二章
1、吴大佬,建奇功
2、王老三,打谅山
3、刘铭传,履新任
第二十三章
1、台湾新政面面观
2、劝君切莫去抬郎
3、最后一次辞官
第二十四章
1、危险的敌人
2、吴长庆跨海戡乱
3、袁世凯崭露头角
第二十五章
1、啊,海军
2、称职与不称职
3、暗中较量
第二十六章
1、朝鲜风云
2、日本的圈套
3、皇帝的愤怒
4、丰岛悲歌
第二十七章
1、牙山撤退
2、叶大呆子挂帅
3、换帅风波
4、有公足壮海军威
第二十八章
1、君命如山
2、老佛爷放了一句狠话
3、纸糊的老虎
第二十九章
1、最后的血脉
2、天意高难问
3、疯狂的决定
4、天津保卫战
5、聂将军之歌
尾声
|
內容試閱:
|
1861年,清咸丰十一年。上海在入冬以后迎来了一场极其罕见的大雪。
飞雪持续了整整三天三夜。清晨当人们醒来时,发现大门已被厚厚的积雪封住,天地间银装素裹,茫茫一片。就连黄浦江也结冰封冻,可以行车走马了。
据史料记载,这场大雪是半个世纪以来从未有过的。风雪的范围所及,纵横千余里,覆盖了苏、浙、皖、鲁、鄂、湘等广大地区。
大雪究竟预示着什么?上海人众说纷纭,但人们更相信这不是什么好兆头。因为伴随着大雪一起到来的是战争的威胁。
“长毛打来了!”
“李秀成要进攻上海了!”
人们惊恐地议论着。
从11月下旬开始,令人心惊胆颤的消息便一个接一个地传来:金华、台州、宁波先后失守。
11月29日清晨,杭州在被围月余后亦被太平军攻陷。浙江巡抚王有龄自杀身亡。两日后,李秀成大破杭州满城。杭州将军瑞昌、副都统杰纯、关福等先后“自杀成仁”,而城中满人纵火自焚、投水自尽,及被杀者约万余。
阳历新年过后,在杭州满城破后仅七日,李秀成便挥师上海,十万大军,三面包围,七路并进。
上海危在旦夕。城内的官绅富商们如同热锅上的蚂蚁,洋人们也不安起来。早在太平军进军宁波时,他们就试图阻止,但却无济于事。升斗小民们更是人心惶惶,一夕数惊。城内谣言四起,物价飞涨,到处是涌进城的难民,远处还不时传来隆隆的枪炮声,风雪中的上海人几乎被战争的阴云压得抬不起头来。
然而,谁能挽救上海呢?
当时谁也无法回答,直到几个月后,问题才有了答案:拯救上海的是一支仓促组建的军队。这支军队的出现改变了上海的命运,而上海也成就了这支军队。此后不久,这支初建时只有13营六千五百人的队伍便迅速崛起,并取代湘军,成为晚清最大的军事集团和政治集团,并影响了晚清历史长达四十多年之久。
一切都开始于上海。历史充满了偶然,也充满了必然。
这就是淮军!
它的统帅是李鸿章!
危险的旅程
公元1862年4月5日,这是新组建的淮军正式开拔的日子。天刚放亮,曾国藩和李鸿章便早早来到了安庆码头。早春的江风迎面吹拂,带着阵阵寒意。第一批前往上海的淮军将士此时已列队完毕,正整装待发。经过几个月紧锣密鼓的筹划,东援上海的行动就要拉开序幕了。
曾国藩身披黑色斗篷,在李鸿章的陪同下,来到队列前,向将士们挥手致意。薄雾笼罩着,四处飘散。熹微的晨光透过薄雾泛着淡淡的乳白色的光芒。
李鸿章显得有些兴奋。仅仅两个多月,这支后来被称作淮军的武装便迅速组建完成。其总兵力为十三营、六千五百余人。虽然组建时间有些匆忙,人数也十分有限,但毕竟从无到有,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曾国藩的表情始终十分严峻,紧锁的眉宇间似乎透着一丝忧虑。淮军建军后,首要的任务便是增援上海。可是如何把这批人安全地送往上海却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首先,安庆与上海相距千里之遥,路途遥远;其次,从安庆至上海必须穿越江苏省境,而整个苏南基本上都是太平军的地盘。要想穿越太平军的占领区,安全开赴上海,并非易事。
当时有一条进军路线作为首选,即由和州、天长、六合穿行,至扬州、镇江,然后抵达上海。这条进军路线的基本要点即避开苏南,绕道苏北。因为苏北的一些地区当时仍在清军控制之下。
曾国藩倾向于走这条路线,认为安全系数较大。年初,他向朝廷报告的实施方案也是主张走这条路线。但这条路线的不足之处是路线较长,而且耗时费力。
上海的官绅们显然等不及了。一晃三个月过去了,太平军的达摩克利斯之剑已经高高悬起,随时都可能砍下来。如果说,年初的大雪阻碍了太平军的行动,那么,现在冰雪开始消融,天气逐渐转暖,太平军的攻势随时都可能发起。如果援军再这么慢吞吞地绕道苏北。等到他们到来时,恐怕黄花菜都要凉了。
于是,上海方面提出了一个新的方案。
这个方案就是走水路,利用火轮船,沿长江而上,直趋上海,时间只需三日。可是,这个方案速度加快了,危险程度却增加了。当时长江沿岸几乎都是太平军的营垒,江中还有太平军的水师穿梭巡游,这个办法能把部队安全地送往上海吗?
上海官绅们的回答是肯定的,因为他们早对可行性做过论证。其关键之处就在于租用外国的火轮船。
太平军占领江苏大部分地区后,长江水道被严密封锁。有学者考证,当时长江上是“片帆难航”,但洋商却享有特权,它们的船只不仅可以自由往来,而且凡挂洋旗的船,亦可安全通过。因此,一面洋旗就等于是一张通行证,一把保护伞。上海官绅们据此认为,只要租用了洋人的船,再把军队藏入舱内,便可秘密前往上海。
可是曾国藩对于这一水路运兵方案却顾虑重重,湘军高层也都不看好。他们担心的是,洋人靠得住吗?这军队到了船上,上不着天,下不着地,要是被发现了,那可只有等死了。不过,李鸿章倒是认为可以一试。因为太平军虽然控制长江沿岸,但不大可能冒险向外国人宣战。
当然,租船的费用相当惊人。当时,上海至汉口的一张客票高达七百两,而货物每吨的运费相当于中国到英国同等价格,甚至比这还要高。何况运送军队呢?
但是,上海方面认为钱不是问题。
曾国藩仍有些顾虑,可走水路毕竟快捷,所谓兵贵神速嘛,于是勉强同意把这作为预备方案也列入计划之中。
不久,上海方面通过英国领事找到了一家英国洋行──麦李洋行,商讨租船事宜,没想到对方一张口就要18万两,而且丝毫不肯降价。
事情报到江苏巡抚那里,薛焕吓了一跳。这么高的费用,他根本无法接受。这简直是胡闹嘛!他对上海道台吴煦说。
吴煦也觉得太贵,有些离谱,但最初提出这个建议的顾文彬等人却不肯放弃。顾文彬是湖北盐粮道,官职并不高,不过他在上海滩却是一个能人,尤擅与洋人打交道,是吴煦班底的重员成员之一。他坚持认为舍此别无良策。他对吴煦说,究竟是钱重要,还是上海的安全更重要呢?
吴煦被他说服了,又去找薛焕请示。薛焕不高兴地问,钱从哪里来?
吴答,顾文彬有办法。
薛说,他有何办法?
吴说,已向洋人贷到了。
薛焕满脸不悦,他知道吴煦手下的这些人个个手眼通天,本事大得很。事到如今,他也不能不同意了,况且,他也找不到比这更好的办法。
薛焕批准后,顾文彬等人很快便与麦李洋行达成了协议,即由该洋行提供火轮船,将所有安庆援兵、包括骡马和军用物资运至上海。运费总计为十八万两。作为附加条件,该洋行还提出,如果途中发生意外,火轮船也由上海方面包赔。
就在上海忙于租船之时,朝廷催促发兵的谕旨,也如同催命符似的,一道接一道,“五日之中,严谕四下”。
曾国藩如坐针毡,备感压力。他写信给吴煦,催问租船之事能否定下来,如果定不下来,他就要实施陆路进兵计划。然而,此时租船之事尚未最后定夺,吴煦无法立即回答。
时间紧迫,已经不能再等待了。曾国藩本来就对水路计划就存有疑虑,现在干脆不考虑了,他向朝廷奏报,决定实施陆路进兵计划,并令李鸿章率部向镇江进发。
可是,命令刚下达,3月28日,上海官绅雇用的第一批外国火轮船便抵达了安庆。跟船来的是钱鼎铭和潘馥。他们向曾国藩报告说,此次行动共租用洋船7艘,第一批到达的是3艘,每次可载3000人,分三次即可将全部援军送往上海。
俗话说得好,计划赶不上变化。这一来,曾国藩倒有些犯难了。因为军令已下,如果改动,恐“有拂兵勇之心”;不改吧,船已到了安庆,又恐“大拂江苏绅民之心”。在当天的日记中,曾国藩写道,“踌躇久之,不能自决”。这天晚上,曾国藩睡得很不好,可能是焦虑的缘故。“二更五点睡,腹痛,不甚能寐”。
第二天早上,曾国藩与上海方面的代表钱鼎铭、潘馥、厉学潮等人共进早餐。直到这时,曾国藩仍然没有拿定主意。早饭后,李鸿章来了。曾国藩便与他商量,要不要改变计划。李鸿章说,江浙绅民身陷水火,急盼救援。这次雇洋船又化费18万元巨款。如果老师不允,这笔钱可就白花了。他还说,江苏官绅拳拳属望,万不可拂,只能因势利导。
曾国藩听了李鸿章的话,觉得有理。在当天的日记中,曾国藩这样写道:“少荃来,与之言江苏官绅殷殷请援之意……决计由水路东下,径赴上海。”
第一批援军开拔的时间定在4月5日,人数为两千六百多人,分乘3船:亲兵营韩正国率八百人乘第一船,周良才率五百人乘第二船,程学启的开字营1300人乘第三船。
值得注意的是,首批援军都是李鸿章借来的湘军。这样的安排难免引起猜测。有人指出,李鸿章可能有私心,他想让湘军打头阵而把庐州子弟兵放在后边,意在减少风险,保存实力。当然,这种猜测并无根据,或许李鸿章这样安排是考虑到湘军经验丰富,作战能力强,也未可知。
然而,对曾国藩来说,无论是湘军,还是庐州淮勇,都是自己的家底,并无区别。轮船起锚前,他在李鸿章的陪同下亲自检阅部队,并为将士们壮行。
士兵们依次登上洋轮。曾国藩凝神伫立于寒风之中,目送着他们。直到这时,他还有些舍不得自己的家当,对即将开始的远行,忐忑不安。不过在即将出征的官兵们面前,他的担心并没有流露出来。当程学启走过来时,曾国藩拍打着他的肩膀,给他打气说,好好干,到了江南你又是一个张国梁!
上午9点多钟,汽笛呜呜地拉响了,三艘火轮船缓缓驶离了码头。在春寒料峭的寒风中,刚刚创建的淮军踏上了进军上海的征途。
这是一个危险的旅程。长江沿岸到处都是太平军的营垒和炮台。经过南京时,情况更为险恶。展眼望去,太平军的屯兵遍布江岸,其战船就在洋轮周围驶来驶去。李鸿章的亲信周馥后来回忆说,他与六百多名将士一起挤在船舱中,胆颤心惊,度日如年。舱中人满为患,空气污浊。整个航程,他们都躲在舱内,不敢露面。
途经采石矶时,开字营乘坐的最大的一艘火轮船不慎搁浅,引起一片惊慌。金陵北岸与和州正是太平军重兵驻扎之地。枪炮林立,虎视眈眈,楼橹相望,近在眼前。程学启和钱鼎铭相顾失色,紧张不已。
岸边的太平军显然注意到了这艘搁浅的洋轮。他们朝这边指指戳戳,聚拢而来。洋船的船长是一个金发碧眼的英国人。他一边要求船上所有的人必须呆在舱内,谁也不许出来,一边用望远镜观察着岸上的动静。当他看见岸上的太平军越聚越多,不禁心跳加快。
但他的紧张是多余的。太平军只是出于好奇,张望了一阵之后便陆续散去了。后来又有几艘巡逻的太平军战船从江上开了过来,船上的人再次紧张起来,好在这又是虚惊一场。因为太平军的战船似乎对这艘搁浅的洋船毫无兴趣,离得老远的就开了过去。
傍晚的时分,江水开始涨潮了。火轮船终于脱离了险境。船上的人松了一口气。程学启笑称:
“吾命大矣!”
从4月初至6月上旬,整整两个多月,淮军的全部人马就这样通过洋轮分批运输,陆续抵达了上海。据说,除了闷死一人之外,整个行程,有惊无险。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顺利了!
如此大规模的运兵,而且就在太平军的眼皮子底下,居然没有引起对方的丝毫警觉和注意,简直有些不可思议!
可事实就是如此。
人们不禁要问:太平军这是怎么了?李秀成难道睡着了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