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 0 )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基础教育技术教学的生本之路

書城自編碼: 2509200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中小學教輔教育理论/教师用书
作者: 方华基,郤云江,胡旭红,王敏军
國際書號(ISBN): 9787030425751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12-3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14/25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40.4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权力制衡:罗马宪法对近代西欧宪制的影响
《 权力制衡:罗马宪法对近代西欧宪制的影响 》

售價:HK$ 89.7
间谍大师:情报、技术与以色列商业创新
《 间谍大师:情报、技术与以色列商业创新 》

售價:HK$ 90.9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九三零年代上海、东京及巴黎的浪荡子、漫游者与译者
《 浪荡子美学与跨文化现代性:一九三零年代上海、东京及巴黎的浪荡子、漫游者与译者 》

售價:HK$ 78.2
孤独与相遇的社会学
《 孤独与相遇的社会学 》

售價:HK$ 59.8
精微植物艺术表现技法大全
《 精微植物艺术表现技法大全 》

售價:HK$ 227.7
坦克行动:一名装甲部队指挥官的战争(1944年至1945年)
《 坦克行动:一名装甲部队指挥官的战争(1944年至1945年) 》

售價:HK$ 114.8
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 翻译的危险:清代中国与大英帝国之间两位译者的非凡人生 》

售價:HK$ 94.3
论法拉比与迈蒙尼德: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三
《 论法拉比与迈蒙尼德:施特劳斯讲演与论文集:卷三 》

售價:HK$ 109.3

 

建議一齊購買:

+

HK$ 141.6
《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新世纪高等教材 教育学》
+

HK$ 70.8
《教师的挑战:宁静的课堂革命(建立以倾听和对话为基础的学习共同》
編輯推薦:
《基础教育技术教学的生本之路》可作为高校教育专业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包括劳动技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等)的教材,尤其适合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一线教师,也可作为教育管理者的参考用书。
內容簡介:
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基础教育技术教学的生本之路》针对基础教育阶段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中的有关技术教学问题展开探讨,落实以生为本的技术教学内涵与教学途径,《基础教育技术教学的生本之路》既有理论指导,也有实践操作。《基础教育技术教学的生本之路》共十章,前两章是对技术本质、技术素养、技术教育与生本教育等主要概念进行概述;第三章到第七章是技术教育生本化的具体教学途径,每章都有多个相应的教学案例;第八章是对技术生本化的学业评价;第九章是面对生本化教育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要求;第十章是对生本化的技术教学的反思与展望。
目錄
目录
总序(童富勇)
前言(方华基)
第一章 技术本质与技术素养概述 001
第一节 技术本质 001
第二节 技术构成与特征 008
第三节 技术素养及其目标 014
第二章 技术教育与生本化 018
第一节 技术教育 018
第二节 生本化教育 023
第三节 基础教育技术教学生本化 028
第三章 从接受到体验的实践能力培养 032
第一节 技术实践的内涵与特点 032
第二节 技术实践的途径 035
第三节 技术实践的教学案例 037
第四章 从模仿到探究的创新能力培养 054
第一节 技术创新的内涵与特点 054
第二节 技术创新的途径 056
第三节 技术创新的教学案例 058
第五章 从个体到团队的合作能力培养 070
第一节 合作学习的内涵 070
第二节 合作能力的培养途径 074
第三节 技术合作的教学案例 078
第六章 从生活到艺术的审美能力培养 093
第一节 技术美的内涵与艺术美 093
第二节 技术审美的能力与途径 096
第三节 技术审美的案例 102
第七章 从自由到规范的伦理道德培养 114
第一节 技术伦理的内涵 114
第二节 技术伦理道德的培养途径 118
第三节 技术伦理道德的教学案例 124
第八章 技术生本化的学业评价 134
第一节 学业评价 134
第二节 评价促进学生发展 139
第三节 学业评价的实施 145
第九章 基于生本化的技术教师专业发展 153
第一节 技术教师专业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153
第二节 技术教师的专业知识 154
第三节 技术教师的教学实践 158
第十章 基于生本化的技术教学反思与展望 172
第一节 技术教育生本化反思 172
第二节 技术教育生本化展望 184
参考文献 187
內容試閱
第一章
技术本质与技术素养概述
第一节 技 术 本 质
技术对于人类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对于技术及其本质是什么的问题,则是智者见智、仁者见仁。从功能方面来看,技术是“人体外器官的延伸”;从本体论来看,技术是方法、手段、人工物及社会关系等的总和。
一、技术是人体外器官的延伸
技术活动的主体是人,技术是指人运用多种器官影响与改造自然,从功能角度来看,技术是人类能力的扩张,是人体外器官的延伸,这种观点从古到今都存在。
(一)文艺复兴之前制作的技术
原始社会人类通过采集果实、捕捉野生动物来获得食物,通过运用自身各种器官直接从事自然界的活动。为了能捕捉动物,人类必须善于奔跑,使自己更加灵巧。人类通过其本能性活动才能生存,本能是一种不需要经验或后天学习过程即可获得的天赋品质或本领,动物的生理机能或躯体构造是造就本能的物质基础。人类起立行走,使手得以解放,使人开始超越其他的动物,以从事更多的活动。
然而,人类自身体力、视力等功能具有有限性,如图1-1所示,途径A表示人对自然的直接作用,仅靠四肢,这是不够的。人类渴望超越自身的能力,寻找工具以替代人体器官功能是一条较好的途径。技术成为人类改变身体能力的希望。通过钻木取火来改善饮食,改变饮血茹毛的状况。氏族社会中,人类发明了弓与箭,它施展的空间比手更远。农业社会中,人们发明了铲、耙等农具,它比手指更有力。发明了杠杆,它可以撬动更大的物体。这些工具的发明与利用使人类的手、脚等可以不再直接作用于自然对象,但是可以更有效地改善自然。人类通过发明与制造工具来增强自己的肢体的能力。

图1-1 人对自然界的作用
这些工具的发明主是以经验为基础的。这种基于人的本能或经验的技能可以理解为人的一种“前技术”形态。人类对各种工具的发明与制作,是通过作为“手段”的肢体器官的本能性活动实现的。这种技能、技巧更多的是以工匠为主体来体现。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技术称为“制作的智慧”,明确提出“技术即制作”的观点。随着人类技术经验的积累,过去需要靠长期经验积累而形成的技能和技巧才能做的事,现在利用工具和机器很容易就办到了。因此,技能和技巧的作用相对减弱,工具和机器的作用相对增强,如图1-1中的途径B。人不仅直接制作工具,而且可以通过工具制造工具与机器。技术的发展是制造出更有效、更强大的工具。石器比手更有力,青铜比石器更有利于加工,铁器则比青铜更坚固。技术能够延长人体的肢体器官,从而使人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工具作为已经被人体同化了的一部分,在这种意义上技术被看成人体肢体器官的延长。
(二)近代器官系统的技术
文艺复兴之后,各种机械在生产和生活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技术不再是雕虫小技,奇技淫巧。技术由农业向手工业发展,直到向工业迈进。随着牛顿力学的形成,人类对技术的认识也更为全面,将“力”与“能量”的思想引入到技术中来。从第一次工业革命开始,人类对于机器的崇拜更加明显,甚至出现以机器视角看待生命本质的倾向,如笛卡儿的“动物是机器”和拉美特利的“人是机器”机械论世界观成为当时占主导地位的世界观(于雪和王前,2012)。
如果说人类对早期技术的认识是人体肢体功能延伸的经验思想,那么近代对技术功能有更全面而系统的认识。技术哲学的创始人之一——恩斯特?卡普继承了亚里士多德关于“技术是人体功能的延展”这一思想。1877年,卡普出版《技术哲学纲要》,把技术视为人类自我拯救的手段,同时还提出有名的“人体器官投影说”。卡普认为,人类内在的进步意识导致技术进步,工具和机器等技术产物都是人类骨骼和器官向大自然的外化、延伸及投影,它们扩展、强化和补充了人体器官的各种技能,增强了人类控制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他指出:“在工具和器官之间所呈现的那种内在的关系,以及一种将要被揭示和强调的关系——尽管较之于有意识的发明而言,它更多地是一种无意识的发现——就是人通过工具不断地创造自己。因为其效用和力量日益增长的器官是控制的因素,所以一种工具的合适形式只能起源于那种器官。”(米切姆,1999)
卡普认为人体的器官是人造工具或仪器的原型。基于这一理论,卡普对许多器物和工具做了详尽的解释:“这样大量的精神创造物突然从手、臂和牙齿中涌现出来。弯曲的手指变成了一只钩子,手的凹陷成为一只碗;人们从刀、矛、桨、铲、耙、犁和锹等,看到了臂、手和手指的各种各样的姿势,很显然,它们适合于打猎、捕鱼、从事园艺,以及耕作。”(米切姆,1999)他认为,人体的外形和功能总是作为人类最理想的客观存在,当成创造技术的外形与功能的尺度,投影到外部环境,所有工具的源泉和技术的本原,都是建立在人体器官的基础之上的。
除了从功能方面而言技术是人体外器官的延伸,许多发明的技术都与人体器官的结构相似。原始的工具与机器是人的肉体器官的模仿和替代,它们从一开始就显示出人如何以自己的肉体为模型来规定其发展方向。这是技术发明的仿生学机制。例如,模仿鸟类翅膀的机翼、模仿蝙蝠的雷达、模仿乌贼的喷气式飞机、模仿苍蝇眼睛的蝇眼摄像机、模仿鱼类的潜水艇等,不胜枚举。我国学者高亮华曾指出18世纪的一些学者往往诉诸生命有机体模型来理解蒸汽机。在他们看来,有机体的热源是由心脏或者血液中的某种燃烧所导致,或者是通过动、静脉血管的摩擦加热而获得。而这种加热必须通过呼吸的冷却作用相互交替而调和才能使热血动物保持恒定体温。蒸汽机的做功过程正是模拟了有机体的保持恒定体温的运动。水被加热形成蒸汽,蒸汽然后被冷却以形成真空,而真空又引起活塞运动以做功(高亮华,1995)。
卡普并不仅仅简单地认为技术是人体器官的投影,还将器官上升到系统。卡普将技术系统与社会系统进行了类比。卡普认为社会技术也是对人的循环系统的投影,如铁路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投影,蒸汽机是对人营养系统的投影,电子通信系统是对人的神经系统的投影等。
几乎与卡普同时,马克思也从人体器官与技术的角度提出了“器官延长说”,但是马克思这一思想与其劳动思想密切相关。马克思谈到人、社会和自然界的对立和统一,涉及人与环境形成的人和自然、人和社会的两种关系。
马克思甚至从劳动创造对象世界,把自然界作为人的无机身体。马克思在描述人类的物质生产时也曾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劳动者利用物的有关机械的、物理的和化学的属性,以便把这些物当成发挥力量的手段,依照自己的目的作用于其他的物。……这样,自然物本身就成为他的活动的器官,他把这种器官加到他身体的器官上,不顾圣经的训诫,延长了他自然的肢体。……劳动资料的使用和创造,虽然就其萌芽状态来说已为某几种动物所固有,但是这毕竟是人类劳动过程独有的特征,所以富兰克林给人下的定义是制造工具的动物。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马克思还认为“实际上,人的万能正是表现在他把整个自然界——首先就它是人的直接的生活资料而言,其次就它是人的生活活动的材料、对象和工具而言——变成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就它本身而言不是人的身体,是人的无机的身体。……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形影不离的身体。”这些强调技术物化的系统性。
(三)现代人体延伸的媒介技术
技术的内容与表现形式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经验的制作技艺,到物化的工具,再到利用工具物化的产品、人工自然,现代技术则更加注重技术系统的精确性与控制性。物化的技术及其成果在当代社会已稳步发展。这在信息技术的今天更是必要的。
1964年,加拿大著名传播学家、媒介环境学的开山祖师E. 麦克卢汉(E. Mcluhan,1911—1980)出版了《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E.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写道:“今天,经过了一个世纪的电子技术发展之后,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了延伸,以至于能拥抱全球。”按照E.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任何一种电子技术都是人的中枢神经系统的延伸,任何一种非电子技术都是人的肢体的延伸。E.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认为,媒介的意义不在于其传播的内容,而与延伸人体及其功能相连。每一种媒介都是一种人体延伸方式,它改变了人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电视是人的眼睛(视觉)、耳朵(听觉)的衍生;广播是耳朵(听觉)的衍生;报纸杂志是眼睛(视觉)的衍生。
他认为“媒介就是讯息”,“媒介是人体的延伸”。E. 麦克卢汉对于媒介技术的定义,是基于这样一种考虑:人(主体)与外部世界(客体)作为两个相互独立的系统,其中主体性的人依赖自身的各个器官感知外部世界,但是这些天然的感知、感觉器官因为官能本身、物理的时间和空间及其他方面因素的制约,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局限性,妨碍主体对身外世界的体验和把握;技术和工具的运用,无非是身体器官感知和作用外部世界的功能延展,当然这种延展除了物理意义上的有效性以外,还很有可能直接改变人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的方式,并且对单个的人及人聚合而成的社会产生巨大的影响。“任何媒介(即人的任何延伸)对个人和社会的任何影响,都是由于新的尺度产生的;我们的任何一种延伸(或曰任何一种新的技术),都要在我们的事务中引进一种新的尺度。”(麦克卢汉,2000)
E.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主要有:①媒介即讯息。E.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的核心是,强调媒介传递的真正“讯息”是它本身对受众的刺激,而非它所传递的内容。②媒介是人体的延伸。媒介是人的感官能力的延伸或扩展。印刷媒介是视觉的延伸,广播是听觉的延伸,电视则是视、听觉综合的延伸。每种媒介的使用都会改变人的感觉平衡状态,产生不同的心理作用,改变对外部世界的认知和反应方式。③冷媒介与热媒介。媒介有冷热之分,热媒介传递的信息比较清晰明确,无需更多感官和联想就能理解;冷媒介相反,信息含量少,但需多种感官联想配合理解。④地球村。E. 麦克卢汉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1980年E. 麦克卢汉去世后,与其同事合著的《地球村》一书出现。“媒介是人的延伸”,意指各种媒介是相应的人体器官的人工存在形式。在麦克卢汉看来,从文字和轮子滥觞之日起,人就凭借技术实现身体的延伸。他为此举例说,如果说轮子是脚的延伸,工具是手、腰背、臂膀的延伸,那么电磁技术就是神经系统的延伸(麦克卢汉等,2006)。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人类所能观察的范围更大了。雷达及红外线的利用突破了人类裸眼视阈的限制,人造卫星与太空飞行器的利用,使麦克卢汉的“地球村”成为现实,全球互联网使我们及时了解世界各地所发生的事情。
技术制品是人的体外器官,它们是人的自然器官的模仿与延伸。现代人类学家霍尔(Hall)在《无声的语言》一书中也提出:“今天,人实际上已经完成了他一切身体功能的延伸。武器的演变开始于牙齿和拳头,以原子弹告终。衣服和房屋是人的生物学温度调控机制。家具使人不再以蹲的姿势席地而坐。电动工具、玻璃环、电视、电话和书籍是实体延伸的例子。书籍使人的声音跨越时空。货币是延伸和储备劳动的方式。运输系统现在做的是过去用腿脚和腰背完成的事情。实际上,一切人造物都可以当成过去用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所行使功能的延伸。”(霍尔,1995)
纵观技术的发展历史,技术的形成与人类器官结构及功能都是不可分离的。技术是人的身体器官的延伸,是人的“体外器官”。技术具有三种功能:首先,技术补偿人体器官的缺陷;其次,技术加强已有的器官,如一把锤子或斧头加强了人手的力量;最后,技术替代人类活动器官,体外器官替代体内器官,有功能性替代与生理性替代,或取乐于人类器官。轮子是这种技术的例子,它替代了我们的腿。技术的发明、创作、使用不仅仅局限于使直接活动的主体受益,也会使其他社会成员受益。
二、技术是方法手段与社会关系的总和
技术的形成、工具的发明、技术的推广使用等都不是由单个人所能完成的。人类社会中,技术的形成与应用是一个社会活动的行动者网络。
(一)技术的形成是一个社会活动过程
技术是人类器官的延伸,但不仅仅是生理意义的简单延伸,还包括对器官的操作方法与技能等。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他主编的《百科全书——科学、艺术和手工业详解辞典》中将技术定义为“为了完成特定目标而协调动作的方法、手段和规则相结合的体系”。20世纪最伟大、最具原创性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之一——汉娜?阿伦特(Hannah Arendt,1906—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