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万千心理·儿童心理治疗中的心智化:临床实践指导
》
售價:HK$
87.4
《
自我囚禁的人:完美主义的心理成因与自我松绑(破除你对完美主义的迷思,尝试打破自我评价过低与焦虑的恶性循环)
》
售價:HK$
66.1
《
周易
》
售價:HK$
44.6
《
东南亚的传统与发展
》
售價:HK$
67.2
《
乾隆制造
》
售價:HK$
87.4
《
资治通鉴臣光曰辑存 资治通鉴目录(司马光全集)(全二册)
》
售價:HK$
304.4
《
明代社会变迁时期生活质量研究
》
售價:HK$
316.2
《
律令国家与隋唐文明
》
售價:HK$
76.7
|
內容簡介: |
本书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评价为核心,以公平与效率为研究视角,探讨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理论体系、模型框架以及实证应用三大内容。通过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研究中主客体关系的解析,提出了以设施为共同客体,从供给、使用主体以及规划协调中介三大方面共同认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研究模式;基于供需平衡原则建立了源于共同价值观的主体协调均衡理念,并形成了本书的区位评价理论框架;在此理论框架的基础上构建了以协调公平与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综合体系,并以南京市11个城区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
本书可供高校城市规划专业及其他人文社科类专业学生参考与使用,也可供规划编制单位相关技术人员,政府规划、建设相关部门公务人员参考。
|
目錄:
|
总序
前言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1.1城市功能转型与提升 1
1.1.2城乡统筹与社会公平 2
1.1.3公平效率的合理协调 2
1.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3
1.2相关概念界定 3
1.2.1基本公共服务设施 3
1.2.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 6
1.3本书框架及研究方法 8
1.3.1研究框架 8
1.3.2研究方法 10
2新时期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 11
2.1公共服务水平与城市化 11
2.1.1省域尺度 12
2.1.2城市尺度 17
2.2相关规划与配套标准 20
2.2.1控制单元与设施类型 20
2.2.2设施区位布局要求 22
2.2.3常规规划布局方法 23
2.2.4设施布局的差异与时序 24
2.2.5不同部门规划的衔接 24
2.3供给与使用的空间表现 25
2.3.1配套速率与城市空间的扩张 25
2.3.2中心与外围地区发展差异 26
2.3.3行政区与设施服务范围 26
2.3.4不同属性社区发展现状 28
2.4新时期发展的核心矛盾 28
2.4.1主体多元化 29
2.4.2供需不对称 29
2.4.3公平与效率不协调 29
2.5新型城市化的发展要求 29
3基本公共服务相关理论研究述评 32
3.1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32
3.1.1区位论的发展历程概述 32
3.1.2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 33
3.1.3生活性服务业区位研究 35
3.1.4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40
3.1.5公共服务的评价研究 41
3.2理论研究进展小结 44
3.2.1相关理论概念界定 44
3.2.2研究范围和对象 44
3.2.3研究视角与原则 45
3.2.4研究成果与实践的关系 46
3.2.5公共服务空间评价 46
3.3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与突破点 46
3.3.1多元统一的研究平台与框架 47
3.3.2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 47
3.3.3时空统一的研究与评价视角 47
3.3.4以人为本的评价与规划理念 48
4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理论框架与影响要素 49
4.1区位评价理论基础 49
4.1.1复杂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 50
4.1.2复杂科学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研究 52
4.1.3复杂科学中的主体与客体 53
4.2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主客体以及主体间性 54
4.2.1主体与客体 55
4.2.2主体间性及其体现 55
4.3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主体框架 56
4.4区位评价框架构成主体影响要素分析 58
4.4.1供给主体影响要素分析 58
4.4.2使用主体影响要素分析 60
4.4.3规划协调中介影响要素分析 63
4.5基于主体视角的区位评价基本原则 67
4.5.1以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协调为中心 67
4.5.2以满意度和需求度作为评价标准 67
4.5.3以空间与时间作为表现形式 68
5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模型与框架 69
5.1区位评价的共同价值观 69
5.1.1公平观 69
5.1.2效率观 70
5.1.3新型城市化下公平与效率的内涵与价值观 70
5.2公平与效率的空间评价模型 71
5.2.1基本条件假设 71
5.2.2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 72
5.3基于居民满意度与需求的问卷评价方法 75
5.3.1问卷调研方法的设计 75
5.3.2问卷内容设计 76
5.3.3预调查与问卷修改 76
5.3.4问卷调查的实施 76
5.4基于供给主体的评价模型解释与修正 76
5.4.1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的相对关系 77
5.4.2设施运营效率和质量 78
5.5基于使用主体的模型优化 79
5.5.1基于社区差异的居民出行结构模式 79
5.5.2居民选择设施主要要素的差异 81
5.6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的综合评价框架 81
5.6.1复杂科学视角下的区位评价方法论依据 82
5.6.2区位评价综合框架 83
6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模型的综合应用 86
6.1实证研究对象的选择 86
6.2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现状特征 87
6.2.1政策体制 87
6.2.2财政投入 88
6.2.3空间布局 89
6.2.4公众参与 90
6.3使用主体视角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满意度与需求评价 91
6.3.1主城区 91
6.3.2主城外围地区——栖霞区 100
6.3.3开发区——南京高新片区 104
6.4南京都市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公平与效率评价 107
6.4.1医疗设施 107
6.4.2教育设施 115
7综合评价总结及延伸性探讨 121
7.1综合评价总结 121
7.1.1主城区 121
7.1.2主城区边缘区 122
7.1.3乡镇地区 124
7.2南京市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套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 125
7.2.1主城区边缘区 125
7.2.2乡村地区 128
7.3综合评价模型的可行性与延伸性探讨 129
7.3.1评价模型的适用范围 129
7.3.2评价模型的适用条件 130
7.3.3评价模型的可靠性与可行性分析 130
7.4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框架与内容建议 130
7.4.1总体规划阶段 130
7.4.2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 133
7.4.3小结 136
7.5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的政府工作考核框架 136
8结语 138
8.1主要结论 138
8.2研究不足与有待解决的问题 139
8.3研究展望 140
附录 141
参考文献 143
图片来源 153
表格来源 154
后记 155
|
內容試閱:
|
前言
随着中国新型城市化阶段的到来,基本公共服务正在成为城市功能转型与提升、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的关键要素与重要动力。目前针对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仍旧主要从公共财政和政策体制出发,缺乏从空间角度进行的评价与分析,国家政策难以在城市中得到落实,公平与效率的合理协调在设施的布局过程中仅仅作为规划的目标与口号,却难以衡量。尤其在城市规划领域,由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概念界定的模糊性以及设施空间布局科学评价标准、差异化分类标准的缺失导致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点的盲目性与随意性,不仅使政府投入的资金得不到充分的利用,也给居民的日常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针对目前公共服务区位相关理论研究成果的复杂与多元化,本书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评价为核心,以公平与效率为研究视角,探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理论体系、模型框架以及实证应用三大内容,目的在于建立一个多学科、多元主体统一的研究平台与框架。在研究方法方面,本书以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以及统计产品与服务解决方案软件(Statistical Product and Service Solutions,简称SPSS)为分析平台,运用了时间可达性、空间自相关等空间分析方法以及因子分析、交叉分析等数据处理方法。
本书共8章,第1章为绪论部分,在梳理基本公共服务研究的迫切性与必要性的基础上明确本书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并进一步从基本公共服务的概念出发,在其所具有的应时性、基础性、普遍性以及可变性的基础上界定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种类与级别;同时,结合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属性特征,从居住空间、就业空间以及服务空间三大空间目前的相关研究以及居民一天内的时空移动特征出发,明确本书区位研究的对象与空间范围以及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的具体内涵。
第2章梳理了我国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与规划的现状与问题。首先分别从省域尺度以及城市尺度选择相关指标,分析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水平与城市化水平之间的相关关系,明确目前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发展现状;然后进一步从城市层面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配套标准的相关内容以及供给与使用的空间表现出发,分析当前背景下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发展的问题,为后文合理构建城市层面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理论框架以及全面梳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影响要素提供有效的支撑;同时,基于新型城市化这一时代背景与其内涵,梳理了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切实要求。
第3章从区位论的理论研究出发,将区位研究划分为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与生活性服务业区位研究两大方面,并针对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论的相关理论研究进行了深入梳理,包括公共服务设施的“空间公平”、“人本化”、“社区化”、“均等化”以及评价等几个方面;针对公共服务设施区位研究涉及的相关理论、原则和方法进行了小结,总结了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与未来研究的突破点,包括多元统一的研究平台与框架、定性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时空统一的研究与评价视角以及以人为本的评价与规划理念四个方面。
第4章结合前文对基本公共服务发展现状的梳理以及理论研究的总结,基于理论研究中所提出的突破点,从区位评价的理论基础出发,引入复杂科学的概念及其特征,并基于复杂科学视角重新审视目前基本公共服务的相关研究。接着从哲学层面认识论的视角探讨复杂科学中主客体的关系,并以此为基础从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主客体界定以及主体间性的梳理出发,提出了基于供需平衡原则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主体框架,并进一步梳理了以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为共同客体,供给主体、使用主体以及规划协调中介三者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布局中的影响要素。其中,供给主体的影响要素包括公平与效率价值观的选择、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与监管模式以及公共财政制度的构建;使用主体的影响要素包括居民的需求、满意度以及社会属性与生活习惯;规划协调中介的影响要素包括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指标、设施的分类与分级、各类设施空间布局的要求以及设施之间的相互影响。最后提出了基于主体视角的区位评价基本原则。
第5章从“公平与效率”的价值观出发,探讨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的标尺与视角,确立了在新型城市化“以人为本”的背景下“公平优先,兼顾效率,并尽量满足效率最大化公平”的价值取向。在此基础上,一方面构建了以时间成本可达性、空间自相关为基础方法,以协调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为主要目标的评价模型;另一方面,从问卷调研方法的设计、问卷内容的设计、预调查与问卷修改和最后问卷调查的实施几个方面具体阐述了基于居民满意度与需求的问卷评价方法与过程,并从供给主体和使用主体两个方面对综合模型进行了深化解释与优化补充。接着结合复杂科学视角下的方法论体系构建涵盖还原与整合两条路径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区位评价综合框架。
第6章以南京市11个城区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首先从分析南京市城乡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供给的特点和水平入手,梳理不同类型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发展的主要矛盾和问题;其次进一步分析在城市的不同空间使用主体视角下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的满意度与需求;最后运用第5章所提出的综合评价框架,以医疗设施和教育设施为例进行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的深入分析,分析得出南京市江南八城区和外围三区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存在整体性非均衡以及明显的区域分异特征——城市主城核心区设施的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水平都较高且各区之间呈空间正相关关系,主城边缘区、城乡结合部以及乡村地区两者的关系则更加复杂。
第7章结合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使用者的满意度调查,提出了结合主城区、主城区边缘区以及乡镇地区包括空间公平与空间效率的相关关系与绝对数值,居民满意度的可能性以及需求种类在内的几大发展模式。在针对南京实证案例分析的基础上,本书针对基本公共服务设施所具有的社会复杂巨系统本体论意义的典型性,进一步从模型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等方面探讨了综合评价模型在其他城市的可行性与延伸性,突出了该模型的方法论意义。另外为提高综合评价框架的可操作性,本书提出了新时期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在总体规划以及控制性详细规划阶段的内容建议以及基于综合评价模型基础上的政府考核框架建议。
第8章总结了本书的主要结论,并对本书研究的不足与有待进一步解决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提出了下一步的研究展望。
本书由胡畔撰写并统稿,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新型城市化阶段长三角城市区域就业空间演化与重组研究”(2011—2013年,编号51078071)的资助。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