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阿露窝罗节

書城自編碼: 2527601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文化民俗学/民俗文化
作者: 陈复声,周巍峙
國際書號(ISBN): 9787511239273
出版社: 光明日报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4-05-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46/242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171.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半导体纳米器件:物理、技术和应用 》

售價:HK$ 177.0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创客精选项目设计与制作 第2版 刘笑笑 颜志勇 严国陶 》

售價:HK$ 61.6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佛山华家班粤菜传承 华家班59位大厨 102道粤菜 图文并茂 菜式制作视频 粤菜故事技法 佛山传统文化 广东科技 》

售價:HK$ 221.8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武人琴音(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系列收官之作 形意拳一门三代:尚云祥、韩伯言、韩瑜的人生故事 凸显百年武人命运) 》

售價:HK$ 43.7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剑桥斯堪的纳维亚戏剧史(剑桥世界戏剧史译丛) 》

售價:HK$ 154.6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禅心与箭术:过松弛而有力的生活(乔布斯精神导师、世界禅者——铃木大拙荐) 》

售價:HK$ 66.1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先进电磁屏蔽材料——基础、性能与应用 》

售價:HK$ 221.8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可转债投资实战 》

售價:HK$ 99.7

 

編輯推薦:
走近中国,从走近中国节日开始。
內容簡介:
阿昌族阿露窝罗节是由原陇川阿昌族的阿露节与梁河阿昌族的窝罗节合并而成的节日,定在每年3月20日,为期两天,是近二十年来在政府帮助下立的新节日。节日包含了梁河、陇川两地阿昌族的“蹬窝罗”、阿露节、会街活动以及汉族的春节、傣族的“出洼”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的多元文化内涵,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赋予新含义的民族新节日,因而具有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本志书是对此节日的生动记录。
關於作者:
陈复声:云南省民族艺术研究所研究员
目錄
目 录
综述 001
一、阿昌族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 004
二、节日的起源及变迁 021
三、阿露窝罗节的概况 041
四、结 语 055
志略 057
一、节日时空 059
窝罗节的节期 059
阿露节的节期 060
阿露窝罗节的节期 060
属马日 061
户撒街 062
奘房 063
民居 064
家院 065
村庙 065
永和古庙 067
色芒 067
窝罗广场 068
二、组织 069
阿露窝罗节的组织委员会 069
施主 070
贺帽和贺哨 071
活袍 071
梢杆 072
亚信和波信 073
三、节日缘起 074
蹬窝罗 074
个打玛 075
遮帕麻和遮咪麻 076
四、仪式活动 077
祭天公和地母 077
祭色芒 079
进洼和出洼 081
会街 082
立秋千 083
阿露节的规约与禁忌 085
窝罗节的规约与禁忌 085
五、表演艺术与口头传统 086
青龙白象舞 086
甩鼓舞 088
蹬窝罗舞 089
春灯 091
双狮舞 093
贺四句 093
民间武术 094
对山歌 095
活袍调 098
窝罗调 099
梭梭调 100
跟鼓调 101
象脚鼓 101
葫芦箫 103
三叶箫 103
阿昌族民间文学 104
蹬窝罗的传说 105
个打玛的传说 106
青龙白象的传说 107
遮帕麻和遮咪麻的传说 107
驶秋千的传说 108
佛祖花园的传说 109
户撒刀的传说 110
六、游艺娱乐 111
驶秋千 112
文艺会演 114
山歌比赛 115
户撒刀比赛 116
传烟盒 117
七、节日用品 119
过手米线 120
小锅酒 120
火烧肉 121
饭包 122
阿昌土布 123
男子服饰 123
女子服饰 125
活袍服饰 127
高包头 127
红腰带 129
织锦 130
银饰品 133
剪纸 135
青龙和白象 136
户撒刀 137
祭品 139
八、节日文献 140
遮帕麻和遮咪麻 140
阿昌族简史 141
云南少数民族社会历史调查资料汇编(四) 142
梁河县志 142
陇川县志 143
阿昌族文化史 143
梁河阿昌族今昔 144
户撒史话 144
阿昌族文化论坛 145
阿昌族情歌专辑 145
阿昌族民间故事集 146
调查报告 147
梁河县阿昌族阿露窝罗节调查报告 149
陇川县户撒乡阿昌族阿露节调查报告 173
德宏州阿昌族宗教祭祀仪式调查报告 193
附录 216
参考文献 241
后记 243
內容試閱
综述
分别居住在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和陇川县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历史上并未形成本民族统一的民族节日,但在梁河地区的阿昌族却有着历史悠久的蹬窝罗习俗,而户撒地区的阿昌族则有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宗教祭祀活动——阿露节。
阿昌族的阿露窝罗节是一个新的民族节日,形成于20世纪的90年代,是由陇川阿昌族的阿露节与梁河阿昌族的窝罗节合并统一而成,因而也就具有两种不同地域文化的特点。
窝罗节源于梁河县阿昌族“蹬窝罗”的传统习俗,是阿昌族村民每逢节庆和重要民事活动时所跳的一种古老的歌舞。这个习俗在20世纪的80年代被梁河当地的阿昌族群众确定为自己的节日,命名为“窝罗节”。与梁河地区阿昌族流行的“蹬窝罗”传统习俗不同,阿露节为陇川县户撒地区阿昌族的传统节日,时户撒阿昌族为迎接佛祖返回人间的日子而举行的盛大宗教集会和“会街”活动,在民间又称“会街节”。
为了统一不同地域的阿昌族节日,1993年德宏州第九届人大常委会正式将梁河县的“窝罗节”和陇川县的“阿露节”合并为“阿昌族阿露窝罗节”,从此“阿露窝罗节”成了阿昌族统一的法定节日。它包含了梁河、陇川两地阿昌族的“蹬窝罗”、阿露节、会街活动以及汉族的春节、傣族的“出洼”等民族民间传统节日和传统习俗的多元文化内涵,是在传统基础上形成的一个统一的、赋予了庆贺民族团结、欢庆丰收、祝福美好生活等新含义的民族新节日。两地在庆祝节日时,形式大致相同,但由于地区差异,根据各地情况,其具体表现内容上也会有所差异。
与此同时,梁河县传统的蹬窝罗习俗也继续保留在民间,凡遇当地群众举办婚礼、起屋盖房、丧葬、年节等一系列民俗活动,群众也延续传统举行蹬窝罗活动。而每年陇川县的户撒乡各村寨的阿昌族都会在待定的时间自发地组织传统的阿露节(会街)活动。
一、阿昌族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民族文化背景
一历史源流及自然生态
阿昌族是云南特有的人口较少的八个世居民族之一,共有人口34857人(云南省2005年度人口统计数)。其主要分布在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的囊宋、九保和陇川县的户撒三个民族乡,其他分布在德宏州芒市的高埂田和盈江县、保山市的龙陵县、腾冲县及大理州的云龙县境内。阿昌族也是一个跨境民族,在缅甸,被称为“迈达”族,人口约4万人,主要分布在克钦邦的密支那及掸邦的南欧、景栋等地。
阿昌(),是本民族的自称,中国元、明时期的汉文文献中写作“峨昌”“萼昌”“娥昌”等,阿昌族还有不同的自称,户撒地区阿昌族自称为“蒙索”( )“衬撒”;梁河地区阿昌族则自称为“汉撒”“哈藏”“阿昌”“峨昌”。1953年,人民政府根据阿昌族人民的意愿,决定统一称为“阿昌”。
阿昌这一名称始见于元《招捕总录》《元史?地理志?金齿等处宣抚司》等典籍。以上各书记载的“峨昌”“阿昌”“萼昌”等族称,用字虽不同,都是“阿昌”的同音异字。元朝时期,阿昌族先民在云龙、兰坪、永胜、泸水等县均有部落分布,而且人口较多,同时在保山、腾冲两县的西部亦有分布。元亡明兴之际,由于汉族的移民,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方式的引进和汉文化的繁荣,致使本土民族无力竞争,又由于战乱,阿昌族在德宏地区处于“式微”状态,于是部分“峨昌”渐次迁往缅甸。
学术界普遍认为阿昌族源于古代的氐羌族群。羌人南迁的历史较悠久,规模较大的一次见《后汉书?西羌传》,其后裔的一部分进入四川西部的越(治所在今西昌的东南)一带,称为“越羌”,他们中的一部分继续南迁至云南西部的丽江、永胜境内的金沙江流域暂居,后又因战火再继续迁徙至云南的宁蒗、永胜、华坪一带。据《华阳国志?南中志》记载,云南西部的古代民族,在三国、两晋时有“闽(缅)、濮、鸠、僚、傈、越、裸濮、身毒”诸民族。一般都认为“闽”系古代源源不断南迁的氐羌人形成的族群,阿昌族是他们后裔的一部分。 到了唐代,滞留在这一带的氐羌人以“寻传”人名称载于史籍,被史书称为“寻传蛮”。“寻传”本是地区名,在今澜沧江上游以西至缅甸克钦邦境内的辽阔地带,居住在这一地区的族群被称为“寻传蛮”,这一地区也正是阿昌族先民活动的区域。南诏《德化碑》记载,公元762年阁罗凤征服了居澜沧江以西及怒江上游的寻传人,南诏时期的“寻传蛮”与阿昌族有直接渊源。宋以后,部分氐羌后裔约于公元13世纪开始沿云龙、保山、腾冲迁徙。那时部分阿昌先民已迁徙到了“永昌之西腾越”和麓川江 (今龙川江、瑞丽江)一带。明正德(1506—1521)《云南志》载:“峨昌即古代之寻传。住于云龙、腾越一带。” 那时的“寻传”人属南诏的镇西节度管辖,还过着“俗无丝纩”“散漫山中无君长”的原始生活。“寻传”人在发展过程中至元、明时期已逐渐分化为阿昌族和景颇族中的一部分。从历史记载,我们可以梳理出这样一条迁徙路线:阿昌族最早在澜沧江以东的大理一带,而后迁至澜沧江以西、怒江以东的保山,然后跨怒江,越高黎贡山,最后定居于德宏的梁河、陇川地区。
阿昌族是从古代游牧渔猎部落延续下来的后代,进入农耕时代晚于汉、白、傣等民族。在历史的进程中,阿昌族先民从未形成长期固定的聚居区域中心,在沿怒江南下向西的过程中“迁徙无常,居无定所”。唐以前,对于阿昌族的记录大都模糊混杂,难以辨清。元、明以后才逐渐清晰,直至清代以后,阿昌族的族群及分布区域已基本形成定格,没有再出现大的嬗变。 清代早期文献记载中的“阿昌”已经专指近代的阿昌族了。
清代《云龙记往》 记载:云龙地区的阿昌人勐腊,有女名“奴六”在牧山上造七尺多高的塔,反映出佛教已影响到阿昌族社会。奴六的儿子早慨,具有高超的本领,战胜了杀死其父母的蒲蛮酋长底弄,被推为酋长。同时,早慨被称为“天人”“神人”,在群众中威望高,于是他规定了长子继承制,建立起阿昌族历史上的世袭酋长制。由此可知,早慨是历史记载中阿昌族最早的部族首领,在阿昌族的口传文学中也有这个内容。
元代以后,阿昌人与金齿(保山)、鲍国(大理)皆通商贾。客商进入阿昌住地,向阿昌人传授开田技术,种水稻技术普遍提高,连年丰收。随着客商和先进民族的迁入,有些客商遂以金钱或权势掠取阿昌人的田地,最后又将土地租给阿昌人耕种,向他们收取租谷,地主经济初现雏形。
明朝洪武十四年(1381),明朝皇帝朱元璋派沐英为征南将军,之后控制了今腾冲、德宏一带。接着,明廷在德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任用当地土酋为司官。土司成为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的最高统治者,境内百姓皆为其民。定居于此的阿昌族先民被置于土司统治之下,每年向土司府交纳税款和承担劳役。阿昌族在傣族领主经济影响下进入封建领主制,清代中后期向地主经济演化。阿昌族的一些大部落首领也曾被封建朝廷封为掌印土知州、长官司长官、土千总等职,他们一方面要对朝廷、上司纳赋,一方面要对百姓摊派税收。土司制度一直沿袭到清末。民国年间,民国政府在边地置设治局,但实权仍由土司掌握。
阿昌族聚居地的滇西南地区属高黎贡山南向分支区域,形成许多山间河谷平坝,旱、雨季分明,森林覆盖率比较高,多属亚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明显特点是:一,四季不分明,雨量充沛;二,立体气候明显,温度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三,冬季寒冷天数少,春夏秋季时间长;四,日照时数长;五,农业灾害性天气种类多,一年四季有干旱、洪涝、低温、大风、冰雹等灾害重叠交错出现。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