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推薦:
《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是一本读了之后会让人运气变好的书”治愈无数读者的心理自助经典)
》
售價:HK$
45.8
《
未来特工局
》
售價:HK$
57.3
《
高术莫用(十周年纪念版 逝去的武林续篇 薛颠传世之作 武学尊师李仲轩家世 凸显京津地区一支世家的百年沉浮)
》
售價:HK$
56.4
《
英国简史(刘金源教授作品)
》
售價:HK$
101.2
《
便宜货:廉价商品与美国消费社会的形成
》
售價:HK$
77.3
《
读书是一辈子的事(2024年新版)
》
售價:HK$
79.4
《
乐道文库·什么是秦汉史
》
售價:HK$
82.8
《
汉娜·阿伦特与以赛亚·伯林 : 自由、政治与人性
》
售價:HK$
109.8
|
編輯推薦: |
立足中华传统文化,以链接与平衡理论为独特视角,深入解读和探讨国家形象的塑造工程
|
內容簡介: |
国家形象是一种建构的看法、态度、印象和评价,是在一定的认知和情感框架之下,在国家客观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一定的传播渠道完成的。
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励精图治、改革创新,使我国的综合国力与国家形象大为提升。我们注意到,国家形象的提升不仅需要国力这个“硬件”,还需要文化这个“软件”。
本书中,作者立足于中华传统文化和东方智慧这一独具中国特色的宝贵资源,运用其长期研究的链接与平衡理论,深入解读和探讨国家形象的塑造工程,以期为我国国家形象的提升提供不同视角的解读和建议。
|
關於作者: |
包丰源,心智家园教育体系和心智家园基金会创始人,多年来致力于研究通过提升人的思想境界、人生智慧和家族能量使生命更有价值的理论与方法。
有效融合东方智慧与西方实证科学,总结出人与内在、人与人、人与物质的关系都是智慧的呈现,而智慧在于掌握和运用平衡与链接的规律,以及由不同链接产生的平衡结果对事物形成的影响,由此创办心智家园教育体系。并将链接与平衡的理论运用于事业、财富、婚姻、产品定位、亲子关系、情绪与疾病的实践方法,通过“心智能量”、“心智禅修”、“心智营销”、“为人父母”、“组织修炼”等课程进行有效传播,帮助学习者从原点上认识、掌握并运用事物发展的规律,唤醒人们内在本有的潜能与智慧,帮助更多人实现人生理想。
同时,创新和发展可以有效改善平衡与链接的关系,使人掌握事物发展规律、提高生命个体价值的四种技术方法——“唤醒法”、“面对法”、“呼吸法”、“共振法”。
已出版作品:《边走边悟》《不要拿过往的经历当资本》《心智能量》《用思想来改变一切》《共振》《用心带孩子》《成就孩子一生》《谁决定孩子的命运》《决胜右脑》《右脑制胜》。
|
目錄:
|
第一章国家形象的内涵及外延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特征及效益003
(一)国家形象的内涵003
(二)国家形象的特征004
(三)国家形象的效益007
二、塑造国家形象的主体构成010
(一)国家的客观特征010
(二)受众(观察者)010
(三)传播渠道011
(四)信息失真与扭曲国家形象011
三、影响国家形象塑造的因素013
(一)大众传媒013
(二)重大或突发事件015
(三)焦点人物017
(四)关键行业018
四、国家形象塑造的不同类型021
(一)“扭转型”国家形象建设021
(二)“追赶型”国家形象建设022
(三)“凸显型”国家形象建设023
五、小结026
第二章运用潜意识构建国家形象
一、意识与潜意识的区别029
二、创造潜意识的链接点031
三、建构国家形象的原则036
(一)建构国家形象要找到普适链接点036
(二)建构国家形象要注重潜意识内容的地域及群体差异040
(三)建构国家形象要考虑情境的因素043
(四)国家形象建构与潜意识的变迁046
四、小结048
第三章找准定位塑造国家形象
一、舆论引导影响国家形象053
二、国民心态影响国家形象059
三、世界各国的海外形象建设062
四、中国国家形象塑造065
(一)在危机公关中维护公众形象065
(二)找准形象定位067
五、小结074
第四章民众认同是塑造国家形象的出发点
一、建立国家与普通民众之间的链接点077
二、从国家文化战略高度塑造国家形象080
(一)国家形象宣传片:充分重视、主动构建080
(二)政务微博:加强互动、唤起认同、形象亲民083
三、国家形象构建尚存不足088
(一)做而不说,误解仍存088
(二)民生问题关系根本090
四、塑造普通民众可以效仿的榜样096
五、小结099
第五章国家形象由城市形象叠加而成
一、城市定位是社会发展的必然103
二、城市定位分类108
(一)工业城市定位108
(二)旅游城市定位111
(三)商业城市定位115
(四)文化城市定位116
三、小结122
第六章借助口号诠释国家形象
一、口号的内涵与特征分析125
(一)口号的定义126
(二)口号的特征128
二、口号交际的语义分析134
(一)言语交际基本模式134
(二)口号交际136
三、口号与群体动员138
四、口号与国家形象塑造140
(一)口号中的国内形象及其管理140
(二)口号中的国际形象及其管理143
五、小结149
第七章国家危机公关
一、危机公关中的“挤出效应”153
二、如何正确进行危机公关160
(一)危机与危机公关的内涵160
(二)危机公关需要快速系统协调、公共利益优先161
三、诚信、主动是政府危机公关的准则165
(一)掩盖事实是危机公关的最大误区165
(二)透明开放是危机公关的最好武器169
(三)通过舆论疏导公众情绪是危机公关的重中之重171
四、政府形象应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175
五、小结178
第八章建立规范的国家语言传播体系
一、官方语言的组织和使用规则181
二、潜意识是接收语言信息的微观基础185
(一)重视潜意识的激发顺序185
(二)抓住民众有限的认知资源188
(三)官方语言要具有合理性和合逻辑性190
三、潜意识与国家形象的辩证关系及运用193
四、小结198
第九章从“内塑”和“外传”两个方面塑造国家形象
一、塑造国家形象的两个维度203
二、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进行内塑206
(一)寻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208
(二)深挖中华传统文化资源209
(三)重视家庭文化和精神健康209
(四)内塑的逻辑总结216
三、外传是内塑的显相219
(一)要符合内塑的心理预期219
(二)历史上的经验220
(三)用内塑与外传的一致性打造中国形象221
四、小结223
第十章运用平衡与链接的智慧塑造国家形象
一、“国学热”——国家形象建构的契机227
(一)传统文化的认同决定文化软实力227
(二)传统文化的精神感召力228
(三)用平衡与链接的智慧来定位国家形象230
二、平衡法则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运用232
(一)平衡:阴阳对立与转化232
(二)平衡与生态环境235
(三)平衡与政治经济社会237
(四)平衡与礼仪之邦240
(五)平衡与国际社会243
三、链接法则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运用247
四、小结249
|
內容試閱:
|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都拥有独特的个体特征和对外传递信息的形态,正是基于这样的判断,我们才会意识到唤醒并连接自己内在已有的信息、与外界产生沟通并形成思想以及付诸行动是一个完整的过程。
具体而言,可以理解为每个个体都拥有两个部分:一部分是有形的,也就是显性的意识;另一部分是无形的,也就是潜意识或者是心灵的部分。有形的部分是看得见的平衡,无形的部分是精神秩序的连接。对于个体的发展来说,起最大作用的是无形的部分。只有唤醒自己心灵的认同感,才能获得更长远的进步。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来说,道理都是相通的。
每个人的心灵中都有着一份对国家、对民族的情怀,都希望、都期盼着国家的强大和富足。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们国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建国六十周年庆典、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上海举办世博会,还有2014年召开的APEC会议等重大事件,都在国际舞台上不断提升着中国的国家形象。因为国家逐渐富强,人们的幸福指数也在提升,一个充满和谐的社会给我们个人带来了物质丰盛和精神富足。中国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国外,都能深深感受到作为龙的传人的荣耀。
但同时,我们也看到从地方到中央的政府形象乃至国家形象,都还有很多需要提升的地方。我们要谨记:国家形象的塑造要传递给民众正面的力量,要能够与大多数人的心灵产生共鸣,并连接到每个人内在的精神意识——这样才能统一思想、建立统一的道德观和价值观。
在进行这样的形象塑造时,我们需要找到能够与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心灵认知相吻合的文字、口号、色调等,运用一切可以调动人们内在潜意识的元素来表达已经拥有的成就和辉煌。比如一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口号曾在不同时代打动民众的内心,推动人民的精神力量转化成为行动的力量,甚至影响了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例如,“打土豪分田地”、“生的伟大,死的光荣”、“下定决心,不怕牺牲,排除万难,去争取胜利”等,都是时代最具感染力的印记。
今天我们看到很多城市在努力打造自己的城市形象,但更多的都只是侧重于大兴土木进行城市建设或者申请世界遗产——这的确是一种方式,对于一个地方的发展也具有一定意义。但在如今物质条件不断丰富的时代,人们追求的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需要,也就是心灵的归属。所以一个国家或者一个城市要向民众传递一种形象、要向更多人传递自己的主张或者价值观,就要精心选择有效的方法以深入人们的内心。
这种深入内心的力量,首先离不开对于本土文化的认知,离不开发根于东方这片古老土地上的思想精华。我们的国家历史悠久、文明璀璨,思想名家灿若星辰,这些都是我们应该不断汲取的宝贵财富。只有站在这一高度上来看待国家在世界文化中的地位、承接国家社会的种种思想、传播我们独具智慧的国家形象,才能够产生好的效果,凝聚人的心灵。
这些年我一直在研究链接与平衡理论,解读因果平衡的关系、精神秩序与心灵共鸣的关系,并且将这一理论广泛用于生活、事业、财富、健康、婚姻、亲子教育等领域,收效显著。近年来,我也一直在思考能否将这一理论运用到国家形象的探讨中去,为国家的繁荣发展尽一份自己的努力。
2014年7月机缘巧合之下,我开始了这本书的撰写。在这段时间里,我拜读了国内外大量有关国家形象研究的书籍,希望在借鉴中更加完善自己的认知;与团队在持续沟通中完成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文本撰写工作。希望以此书为载体,与更多的朋友分享观点、进行更多的交流与探讨,为我们国家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做一些思想上的贡献,聊以慰藉自己心中对于国家的深深情怀。
一、塑造国家形象的两个维度
一个国家的形象不同于一个人的形象,因为它更复杂更抽象。一个人的形象尚须考虑内涵、外貌、着装等诸多方面,一个国家的形象就更是一个庞大的工程了。为此,我们至少可以把国家形象的塑造从两个方面去解析。第一个方面是内塑(内部塑造),第二个方面是外传(外部传播)。
需要注意的是,提到内塑外传几个字最容易让人联想到的是以国民为界,针对国内民众的部分为内塑部分,针对国外民众的为外传部分。这样的理解虽然有一定的表征意义,但是却过分机械而不一定能够把握到这两个部分的本质。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是一个全球化进程日益加深的世界,乘着各种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新媒体甚至自媒体指数增长的信息化之翼,这种开放的全球化格局日益成为一种时代的趋势。也就是说,虽然可以把对象按照国民划分为国内国外,但是基本上已经不可能从实际上去区分开二者了。一条本来被预期在国内民众中流传的信息,随时可能被国外的其他人获得并广泛传播;一条旨在向国际社会塑造国家形象的信息,也不可能越过国内民众的视线。塑造国家形象所面向的对象,虽然可以人为地分为国内和国外,但是二者越来越多地成为需要面对的整体,那种机械的划分并不能很恰当地理解内塑和外传的本质。
那么应该在什么意义上理解塑造国家形象的这两个维度呢?我们还是以一个人的形象作为类比。如果我们说起一个人的形象应该从内塑和外传两个维度进行考虑,那么外传的意思当然很清晰,就是让其他人得知你想要他们知道的形象。但是内塑显然不是针对这个人内部的一个什么人,因为一个人内部怎么可能还有什么人呢?所以,内塑和外传的意思不是以经验的内外界限来理解的,而应该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内外修身”的内外理解为参考。
所谓内塑就是向内的自省和自我提高,所谓外传就是将内省的东西自然而然地表现出来。对于一个国家来讲亦然,所谓内塑就是提高国家的文化软实力,所谓外传就是将这种文化软实力自然而然展示给国内外的受众。
文化软实力可能跟硬实力、内部建设、文化组织等诸多因素相关,但是有了文化软实力,才有可能谈受众对你的认可。如果一个国家的硬实力不行,软实力也不行,内部文化组织建设很差,不但该国之外的受众不认可你打造的良好的国家形象,甚至本国的民众也很难认同。有了软实力的内塑才有可能谈基于内塑的外传。但是外传也很重要,有了好的内塑并不一定有好的外传,外传的成功需要依靠一定的机制来实现。
内塑是“体”,外传是“用”;内塑是“道”,外传是“术”,二者不可偏废。这样的视角更能够切近内塑和外传的本质。当然,对一个国家来说,组成国家的主要因素就是该国的民众,所以内塑的要求更多是倾向于与国内民众互动的,而外传更多的是向其他人展示的。在这个意义上,开头提到那种以国民界限划分内塑和外传的方式才是合适的。
关于展望未来中国国家形象的两个互不相同又互相配合的视角,关于什么是内塑,什么是外传,以及二者在塑造国家形象中的关系的介绍,就到这里。需要指出的一点,也是本书一直在试图贯彻的一点,无论在国家形象塑造的内塑方面,还是外传方面,都不能忽视那种前文分析的潜意识和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内塑和外传是国家形象塑造的框架,更重要的是框架里装的是什么东西。潜意识和国家形象塑造的关系就是支撑我们这个框架的最根本的东西。我们正是要在这样的视角下重新阐述未来中国国家形象的内塑和外传。
二、以文化软实力为核心进行内塑
首先来看内塑的方面。内塑就是要根据自己独特的东西塑造自己的形象,这样的形象既要有合理性又要有独特性。合理性是指你所赖以树立形象的东西是具有说服力的,使人认同的,独特性则是指形象赖以树立的基础应该是有特色的,千篇一律的东西不容易突出成为一个鲜明的形象。这里有一种常见的思维方式和一种常见的做法是值得反思的。
如果说中国最早国家形象赖以树立的基础是以民族独立和富强为主题的一系列革命成果,那么和平年代中国的国家形象树立显然不能再依靠这样的基础。现代依靠的是什么?很多人应该会把当代中国国家形象的树立跟当今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和巨大进步联系在一起,把文化软实力和经济硬实力联系在一起。很多人认为,落后就要挨打,只要经济发展强大起来,国家形象自然就跟着好起来,以至于中国主流的做法仍然是在追求GDP的增长。虽然在很多地方也提到过中国不能够走西方的老路,也在很多地方提出过“绿色GDP”的概念,但是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当中,很难切实看到不以GDP增长为本的做法。
以GDP增长为第一要务,当然给人们带来富足的物质生活,也使得很多人有能力从物质生活中脱身,有了很丰富的精神生活。然而,这种GDP独大的做法和思路着实也带来了很多问题。经济增长是快了,可是成本也不低,很多经济增长是以粗放开发资源的方式换来的;经济总量是上去了,可是贫富差距并没有因此而缩小,社会并没有因为经济条件的改善变得更加公平,反而充斥着各种因为贫富分化而产生的矛盾;GDP数字是好看了,可是各种环境问题扑面而来,气候异常、雾霾、河水污染……
可见,经济发展是上去了,可是人们心目中的国家形象仍然同经济发展水平有很大落差。甚至即使中国GDP排名第一,很多国人还是觉得中国在世界人民心中的形象远远比不了很多GDP不如中国的国家。很遗憾,那种经济水平上去了,国家形象也就跟着上去了的情况并没有出现。
显然,什么地方出现了问题,还有一些GDP增长之外的事情在国家形象的塑造过程中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聚焦在GDP增长上的发展方式是合理的吗?是独特的吗?经济硬实力好了文化软实力就一定上去吗?显然,文化软实力可以与经济硬实力相关,但并非为经济硬实力所决定,聚焦在GDP增长上的发展方式固然有其合理性,因为需要解决十几亿人口的物质需求,但是人们需求的非单一性决定了单一的关注经济发展的增长方式也有很多不合理之处。如果国家形象真的可以建立在经济硬实力基础上,那么所有的国家将没有任何独特性。就中国来说,经济发展再快,也只是在发达国家后面亦步亦趋,没有文化软实力为基础的国家形象难以真正得立住脚。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微观的视角来看这个问题,从潜意识与国家形象树立关系的角度来解读为什么只关注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带来国家形象的优化。
潜意识受到事物激发成为显意识,这是国家形象赖以塑造的微观基础,然而潜意识这座海下冰山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随着时间而变化的。强调革命信仰的方式可能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符合人们的潜意识,强调经济发展的方式可能在国家尚未富强、很多人吃不上饭的年代符合人们潜意识的诉求。这些都是可以触发挖掘出来构建公民认同和国家形象的资源。基于前者,中国是一个追求公平的革命者社会形象;基于后者,中国是一个踏实务实的赶超者的形象。但是现在呢?现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温饱的诉求或者单纯物质的诉求还占那么大的比重吗?
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很多人已经不愁物质了,更多的是精神追求;由于财富的大规模集中而非分散,很多人希冀社会公平;全球化向中国展示了世界上很多其他福利国家的做法,很多人不希望被异化为机器的附庸。很显然,如果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来讲,人们潜意识里生理层次的需求比例日益下降,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比例日益上升。在这种情况下,那种专注于GDP增长的做法只满足了人们潜意识里的一小部分需求,只把这一小部分激发出来的潜意识用来构建国家形象的基础跟人们潜意识里没有得到激发的大量诉求之间就出现了落差。所以,即使经济发展水平确实很高,也不一定能够带来国家形象的提升。除了GDP,提升国家形象还需要更多别的东西,需要能够真正激发调动中国人潜意识的东西来塑造文化软实力。
(一)寻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可以用来激发人们潜意识认同的资源有很多,比如近代中国学习西方以科学和民主为代表的文化,和据此开辟中国现代化进程的努力,比如新文化运动以来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并指导中国共产党建立和建设中国的进程。这些西方文化资源都是以前以及目前我们树立国家形象时经常使用的资源,国家权威的合法性、国家形象的正面性往往都要诉诸这些资源。
但是这些资源对我们来说是足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前面我们讨论一个国家树立国家形象一般要有合理性和独特性两个特点,现在提到的这些西方资源具备合理性,因为它符合一个落后中国的大众心理诉求,符合一个赶超中的中国民众的心理预期。对一个因为落后而赶超的国家来说,能够采用一些方法帮助国家快速实现现代化,实现赶超,这就是成功的,就是民众潜意识里最重要的诉求。
可是当说到独特性的时候,仅仅依靠西方的文化资源和思维逻辑来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往往是不够的。一个事物的独特性是该事物有别于另一个事物的特点;一个国家的独特性是这个国家不同于其他国家的特点。对于中国来说,西方的思想资源构不成中国的独特性。按照这种思路走,即使你发展得再快,你也是在别人背后亦步亦趋。而且我们也很难想象,一种学习别人经验的思路,当学习到跟别人一样的时候应该如何继续走,如何实现“青出于蓝胜于蓝”。那么,中国的独特性到底在哪里呢?
(二)深挖中华传统文化资源
中国的独特性就在于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中国本土的文化资源是有别于西方文化资源的独特文化资源。除了用西方文化资源来塑造国家形象之外,这些独特而宝贵的中华文化资源也应该是塑造国家形象的重要资源。
这里有一个问题需要澄清,那就是中国传统文化有没有合理性的问题。如果按照那种极端的进步主义观点来看,近代中国的遭遇说明西方文化的优势,尤其是后来近代中国学习西方经历了从“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层次的依次深入的学习,表明中国古代文化相对于发达的西方文化是落后的,应该被抛弃。这样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因为,任何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都有其赖以生存并且能存在这么长时间的理由,相比于中华文明长期的强势,近代西方文明几百年的强势是一个相对较短的时间,不能武断地认为几千年中华文化都是落后的东西。
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有其合理性,但是需要当代人们不断地回头挖掘其可以跟现代对话的更强的合理性;中华传统文化资源有其独特性,在这个后赶超时代的中国,中国人的潜意识里希冀一种向根的回归,而中华传统文化的印记无疑潜移默化地印在中国人的基因里。所以,中华传统文化理所当然应当在国家形象的塑造中发挥重要的作用。第九章我们主要分析的是我国的传统思想、东方智慧的内涵,所以在提出未来的社会和国家形象模型时也要基于这些传统的中国思想文化内涵。
(三)重视家庭文化和精神健康
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不排除有一些落后的东西,所以我们需要从里面总结一些东西,看看哪些东西能够为现代所用,能够在现代中国构建国家形象时提倡。讨论这个问题之前,有必要讨论一下当下中国人的生活状态。
当代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已经走进了现代化社会,现代社会犹如一个庞大的机器,每个人像是这个巨大机器的零件,按照机器分配的任务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既然是社会大机器的一部分,那么现代人就不再有古人那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方式,不能自己决定自己的劳作。现代人虽然没有了古代人身上的那种直接束缚,但是却又臣服在时间和技术的权威下。现代社会的重要特点就是大量地使用科学技术,不仅使用具体的科学技术解决具体的问题,而且整个社会的组织运行都遵循一种技术逻辑。现代科学技术通常在人类使用工具的立场上被理解,但是在另一个意义上,技术却像一匹脱缰的野马,控制着人。
技术控制人的方式就在于现代时间的观念。一个汽车组装生产线上的工人,需要在技术的某个节点按时地重复某一个动作;一个办公室工作人员或者上课的学生,需要按时出现在指定的地点;一个约定了截止日期的任务,需要熬夜加班完成……这些都表征了现代中国人的生活状态。现代科技和组织形态拿着时间的鞭子,严格管理着人们,来保证社会这架大机器的运转,一个人要完全摆脱这样一架大机器的控制基本是不可能的。
在这样的生存状态下,人有很多欲望,这些欲望甚至也是这架大机器赋予人们的。现代中国人往往玩命工作,为的是玩命地休息,有的不惜牺牲了健康、牺牲了家庭。这正像叔本华所描述的人生比喻,生活就像一个钟摆,钟摆的一端是欲望得不到满足的痛苦,另一端是欲望满足之后的虚无,生活就在这二者之间摆来摆去。在这种状态下,即使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满足,人们也很难摆脱心理的虚无感。而这些东西就构成了当代中国人潜意识中排除不掉的东西,既然人们的潜意识里是这种东西,那么仅仅基于这些想要构建出合意的国家形象应该说是很困难的。为了解决这些,我们需要向中国传统文化取经。
第一个我们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吸收的有益要素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的重视。中国自古就有一个说法,叫“忠孝不能两全”,说的是“忠”和“孝”有可能发生矛盾。“忠”和“孝”都是中国的传统价值取向,这样的两种价值取向有可能发生冲突,但是冲突基本发生在那些在政治上有足够大成就的人身上。而现在的中国社会中与“孝”发生冲突的,是“工作”。不仅发生在少数在政治上有大成就的人身上,几乎每个人都要面对这种“孝”和“工作”的矛盾。
一个现代的成功人士,无论是在商界、政界还是学界,往往都需要做比这个社会大机器要求的更多的东西才行,这就意味着有更多时候对家庭无法顾及。即便这样,也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功,很多人也对家庭难以顾及,忙于工作,但是牺牲了家庭却并没有换来事业的成功,“一将功成万骨枯”,对于这部分人来说,就更得不偿失了。
离婚率高成为中国社会的一个大问题,来自网络的信息显示,中国的离婚率十年来一直在增长(如图9-1所示)。
图9-12003-2012年中国离婚率增长图
家庭本来是构成社会的子单元,家庭的幸福和完整是人们进行其他活动的基础,但是现代中国却面临着越来越高的离婚率问题。国际上也有类似的例子,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反文化运动可以说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是最终现代美国人的价值观念中对家庭观念的恢复和重视也是一种主流。这种对家庭观念的强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可以找到很好的依托。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古代传统文化就是一种“家天下”的社会。微观来讲,古代中国的基层社会是以大家长为中心的家族式治理;宏观来看,整个社会的组织运行规则也可以看成是家族式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可以理解为天下是以皇帝家族为中心的天下。这样的社会组织规则和方式是非常稳定的,甚至到费孝通写《江村经济》的时候,中国的民间虽然被动地植入了一种现代的管理体制,但是实际的运作方式还是古代这种家族式的治理。
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对家庭重要性的强调、对家庭美德的强调就格外重要。治家才能治天下,“齐家、治国、平天下”具有类似的逻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儒家伦理对孝悌的强调是这种社会组织方式的法理依据。
在现代社会,孩子往往从小就要远离父母读书;工作以后能够回家孝敬父母的时间就更少了;婚姻的流动性变大,结婚以后常常因为某一方面或者双方面的工作而产生矛盾;离婚的成本降低,离婚越来越普遍;夫妻双方忙于工作把孩子交给自己的爸妈抚养,跟孩子缺乏接触和交流;家庭道德伦理的下滑……诚然,中国现代社会的组织方式是与传统的社会组织形态和运行方式有出入的,甚至将中国传统社会的组织方式和思维模式看作是对现代化建设的某种阻力,现代化必然造成对传统家庭的某些消解。但是现代化进程对传统家庭构成消解,并不意味着现代化对家庭的本质构成消解。那种男耕女织的田园牧歌生活诚然也回不去,我们也不希望回去的,但是家庭的观念和本质应该在现代化的外壳下保留下来。
对家庭的重视即使在西方的传统里也是很重要的。亚里士多德就在其《政治学》里论述了家庭是城邦基础的观点。从整个世界来看,家庭的组织形态也是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正常状态。这些观念不会随着现代化的进程而消解,如果这些观念在人们的潜意识里没有相应的重要性,那么人们的潜意识中就避免不了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