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帳戶  | 訂單查詢  | 購物車/收銀台(0) | 在線留言板  | 付款方式  | 運費計算  | 聯絡我們  | 幫助中心 |  加入書簽
會員登入 新用戶登記
HOME新書上架暢銷書架好書推介特價區會員書架精選月讀2023年度TOP分類瀏覽雜誌 臺灣用戶
品種:超過100萬種各類書籍/音像和精品,正品正價,放心網購,悭钱省心 服務:香港台灣澳門海外 送貨:速遞郵局服務站

新書上架簡體書 繁體書
暢銷書架簡體書 繁體書
好書推介簡體書 繁體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七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六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五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四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三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二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一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2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11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十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九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八月出版:大陸書 台灣書

『簡體書』“大锅饭”:农村公共食堂始末

書城自編碼: 2532864
分類:簡體書→大陸圖書→歷史中國史
作者: 罗平汉
國際書號(ISBN): 9787220093302
出版社: 四川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 2015-02-01
版次: 1 印次: 1
頁數/字數: 292/230000
書度/開本: 16开 釘裝: 平装

售價:HK$ 73.6

我要買

 

** 我創建的書架 **
未登入.


新書推薦: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安全感是内心长出的盔甲 》

售價:HK$ 67.0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快人一步:系统性能提高之道 》

售價:HK$ 110.9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我们为什么会做梦:让梦不再神秘的新科学 》

售價:HK$ 77.3
算法图解(第2版)
《 算法图解(第2版) 》

售價:HK$ 78.2
科学的奇幻之旅
《 科学的奇幻之旅 》

售價:HK$ 77.3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画艺循谱:晚明的画谱与消闲 》

售價:HK$ 143.4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新民说·现实政治史:从马基雅维利到基辛格 》

售價:HK$ 99.7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宽容是件奢侈品(人生360度·一分钟经典故事) 》

售價:HK$ 44.6

 

建議一齊購買:

+

HK$ 315.0
《易中天中华史 第一部:中华根(全新升级版,200幅精美插图,》
+

HK$ 109.2
《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
+

HK$ 53.7
《墙上春秋:大字报的兴衰》
+

HK$ 77.7
《“四人帮”上海余党覆灭记》
+

HK$ 66.6
《中国近代史》
編輯推薦:
全书是国内首部全景式农村公共食堂始末的著作

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罗平汉权威作品;

国内首部全景式描写农村公共食堂著作;

用大量生动丰富的案例和事件讲述了60多年前熟悉而又陌生的共和国往事。
內容簡介:
全书讲述了“大跃进”运动时期农村公共食堂是如何诞生、发展和衰落的。作者不仅收集了各个地方农村公共食堂的事例,丰富了全书内容表达,而且利用了大量官方权威史料,全面、详细地讲述了农村公社食堂的历史,有叙有论,评价客观公正地,是国内迄今为止首部全景式勾勒农村公共食堂来龙去脉的著作。
關於作者:
罗平汉,男,1963年8月生,湖南安化县人,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人事部等七部委“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从事中共党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史研究。著有《土地改革运动史》《农业合作化运动史》《农村人民公社史》《“文革”前夜的中国》《“大跃进”的发动》《当代历史问题札记》《中国共产党农村调查史》《回看毛泽东》等。
目錄
一、初澜

1.行动军事化,生活集体化

2.“走向共产主义的一个革命”

3.“这件事要提倡”





二、大潮

1.“人民公社好”

2.“一件十分重大的政治任务”

3.“大锅饭”的“优越性”





三、“吃饭不要钱”

1.“可贵的共产主义幼芽”

2.“吃饭不要钱,就是共产主义”

3.“粮食多了怎么办”

4.“放开肚皮吃饭”





四、“工作生活同时并重”

1.“乌托邦”里的公共食堂

2.“工作生活同时并重”

3.“吃饭不要钱,最有意思”





五、政策调整

1.停伙的食堂

2.“解散食堂,可以解决许多矛盾”

3.积极办好,自愿参加

4.“吃饭不要钱,实际把人钳”





六、庐山顶上话食

1.“不要去提倡食堂坚决垮台”

2.“神仙”们的议论

3.“合乎历史要求的东西,一定垮不了”





七、坚守“社会主义阵地”

1.“公共食堂前途无量”

2.反右倾,办食堂



3.贵州、河南“经验”

4.劳而无益的办法

5.生存危机





八、艰难的维持

1.粮食增量法

2.代食品

3.吃饭大会





九、顺应民心,解散食堂

1.“农业六十条”

2.“最不得人心的一件事”

3.不约而同的结论

4.供给制出懒汉

5.农村公共食堂历史的终结
內容試閱
2.代食品



“代食品”一词,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十分陌生的名词,不知这到底是一种什么食品。然而,对于曾在公共食堂吃过饭的人,一想起代食品,也许会心有余悸。

何谓“代食品”,去查字典辞典,竟然查不到,只见辞书上面有“代乳粉”一词条,释曰:用大豆或其他有营养的原材料制的粉,可以代替鲜奶。套用这个解释,代食品者,乃是代替食品可以果腹的物品。

庐山会议后大办的公共食堂,的确是生不逢时,刚刚办起,灾荒不断,粮食产量大幅度下跌,社员口粮锐减。虽然作出南方社员一年口粮可留360斤,北方社员一年口粮可留300斤的规定,但实际上,绝大多数地方完成国家的征购任务后,留粮量均达不到国家规定的指标数,实行的是名副其实的“低标准”,许多食堂人均每日用粮仅半斤左右,还有更低者。

由于没有自留地,不允许搞家庭副业(因为这些都是资本主义尾巴),社员除了能在食堂得到那点有限的食物外,没有其他食物来源。一般的食堂蔬菜种植都有限,虽然提出“瓜菜代”,但瓜菜也不是说长就能长出的,毕竟有一个生长过程,因而许多食堂常常也是无瓜无菜。社员加入食堂后,虽然政策规定可以饲养一定数量的家畜家禽,但是,一则无饲料可喂养,二则也不愿喂养。原因是1958年人民公社化运动和1959年庐山会议后“反右倾”过程中刮起的两次“共产风”,使社员对家庭副业已是杯弓蛇影,觉得搞了也白搞,说不定哪天又被“共”了“产”。1960年也曾一度大力宣传养猪的好处,要求每个食堂养猪若干,可是人都吃不饱肚子,哪有粮喂猪!如此一来,绝大多数食堂不但粮食定量少,而且菜少,油更少,肉食之类更是可望而不可即。古人曾为“三月不知肉味”大发感叹,而办食堂后许多农民不知肉味远不止三个月。油少、菜少,饭量就大。那区区的几两粮,对于许多人来说,连维持最起码的生存需要都不够,更不要说下地劳动了。俗话说,饥不择食。为了生存,人们只得寻找各式各样可充饥之物。中国人一向善于创造一些动听的词语。于是,这些粮食、蔬菜之外的可食物品就有了一个名称:代食品。

自然,寻找代食品并非是办公共食堂后才出现。旧时灾荒之年,老百姓为了活命,吃树皮树叶,扒草根捡橡子之类,屡见不鲜。笔者曾检索过《人民日报》,发现该报最早使用这一名词,是1946年7月24日。这一天刊登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紧急号召防灾备荒,积极生产,严禁粮食走私输出》的报道,其中提到,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及早防灾备荒,特向全区发出若干紧急号召,其中一条就是“要运用过去经验,组织妇女小孩,采集野菜及各种代食品,以作渡荒准备”。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日报》在报道中首次使用“代食品”这个词,则是1949年10月初,该报一篇题为《河南各地秋雨成灾,人民政府积极领导抢救》的报道说,中共河南商丘地委在指示各地积极开展抗灾时特别强调:“要动员群众省吃俭用,生产备荒,预先将一切可食的代食品如树叶、野菜等大量储存,以备来年渡荒之用。”可见,遇到灾年,群众早已有采集代食品的习惯,政府部门也是将之作为动员群众生产自救的一项重要措施。所以1953年5月16日政务院发出的《关于加强增产粮食和救灾工作的指示》中,特地讲道:“号召灾区人民普遍利用隙地多种早熟的和多产的作物如瓜、菜、薯类等并收集野菜等代食品,以备秋收前青黄不接时食用。”“大跃进”前的1957年9月6日,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做好救灾工作的决定》,也要求“灾区应当大力提倡节约,发动灾民搜集一切可供食用的代食品”。

但是,将收集代食品作为运动,有组织地进行,却是三年困难时期的事。1960年就发动了一场大力采集代食品的群众运动,这恐怕也是中国“运动”史上一场独一无二的运动了。

1960年11月14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紧急指示》。其中说:自从中央提出“低标准”和“瓜菜代”相结合的方针以来,各地区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工作已经广泛地开展起来。目前秋去冬来,大部分地区农作物已经收获完毕,秆叶即将干枯,树叶已经开始或即将枯黄下落,各地必须更大规模地发动群众,抓时机,抢时间,迅速地将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树叶、草叶和野生植物尽可能采集起来,把那些可以制成代食品的秸秆和植物尽可能地保存下来,不要烧掉,并且有计划有步骤地制成各种代食品。指示要求各地在领导采集和制造各种代食品的运动中,应注意做到:

(一)书记挂帅,全面动员,全民动手,以食堂为主,工厂为辅,土法为主,洋法为辅。

(二)因地制宜,全面规划,妥善安排劳力和必要的物资设备。

(三)大力加强技术指导,提高利用效果,切实预防中毒事故。

(四)严格执行党的各项政策,有效地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

此外,指示还要求各地采集和制造代食品,一般应以食堂为单位,以便于直接增加人的营养和发热量。食堂在采集和制造代食品时,应当合理地评工记分,各社对于各个食堂生产的代食品,不要进行协调,如特殊需要进行某些调剂时,也应公平作价,在代食品运动中须防止新的“一平二调”的“共产风”;社员个人在不妨碍集体劳动的条件下,可以在公社和生产队划定的地区和范围内,自己采集和制造的代食品供自己食用。

中共中央还决定成立以周恩来为首,李富春、李先念、谭震林、习仲勋参加的“瓜菜代”领导小组,并设立了专门的办公室。同时,各地也成立了相应的小组和办公室。这年11月,还在西安召开了一次全国性的代食品会议。

于是,各地将组织代食品生产作为一项重要任务。1961年1月7日,中共河南省委转发了省委代食品领导小组《关于立即开展大规模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的方案》,强调立即动员群众,开展一个大规模的采集和制造代食品运动,是全省一项重要紧迫的任务,它不仅是补充粮食不足、生产渡荒、保证人畜两旺的重要措施,而且还具有开辟人类食源,增加人民营养的深远意义。

方案要求在采集和制造代食品的运动中,依靠群众,贯彻以食堂为主、工厂为辅,土法为主、洋法为辅,粗细并举、以粗为主,人食、饲料和烧柴、药材统筹兼顾、综合利用等一系列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坚持自力更生、因地制宜、因陋就简的原则。大鼓干劲、大造声势,立即开展一个大规模的采集、制造代食品的群众运动。通过这场运动,逐步做到患有浮肿病、肝炎的病人能吃到一定数量的小球藻、人造肉精、叶蛋白,广大群众在生活上能增加一定数量的淀粉,并增加城市的副食品供应。

在1958年“大跃进”高潮中,中国科学院的科学家们承担了“粮食多了怎么办”的研究课题,而到了1960年,这些科学家研究的课题,则改成了粮食少了怎么办,承担了“代食品”的研究任务。

1960年11月9日,中共中国科学院党组向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报送了一份题为《关于大办粮食代用品的建议》。报告的开头就说:“根据中央支援农业的指示,为了有助于节约粮食,安排群众生活,最近几个月来,我们着重抓了粮食代用品的研究工作。由于科学院各有关研究所在生物分类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稍有基础,研究工作进展是比较快的。目前已有几种代食品试验成功。这几种代食品,既有营养,又无毒害,原料丰富,做法简便,可以分别情况,大规模地推广。”

中科院党组在报告中说,橡子仁,泡泡磨磨就能吃,应抢时间推广下去。科学家们估计,全国带壳橡子一年大约有80亿斤,橡子仁一般含有43%-60%的淀粉,每100斤橡子去壳后,可以提取淀粉30至50斤,如果以全国橡子产量的20%来提取淀粉的话,即可得淀粉6亿至7亿斤。

建议又说,玉米根、小麦根,洗净、磨碎也可食用。科学家们推算,一亩地的玉米根可碾粉50斤以上,如果能在全国普遍推广,以玉米根、小麦根的20%做根粉的话,全国又可得几十亿斤的粮食代用品。



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代食品有八种,即人造肉精、叶蛋白、小球藻、扁藻、藁秆曲、小麦和玉米根粉、橼子、鸭跖草。科学家们说,野生植物不仅含有淀粉,而且还有丰富的蛋白质。中科院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学两个研究所从20种野生和家生植物叶子中提取了叶蛋白,每百斤鲜叶子可以提2-10斤干蛋白,其蛋白质含量达50%-70%。至于用秸秆制代,全国一年估计有秸秆6000亿斤,如果以10%的秸秆利用来做能吃的东西,按每100斤出代用粮20斤计算,仅此一项就可替代120亿斤粮食。

其实,在科学家们做试验的时候,饥不择食的农民们已经开始了各种各样代食品的采集了。他们的代食品品种繁多,远远超过了科学家们研究出来的品种。青海省乐都县“经过调查研究”,即发现该县有16种植物的秆子、27种植物的叶子和46种配料能加工磨制面粉和炒面。

16种秆子是:玉米秆、玉麦秆、豌豆秆、蚕豆秆、燕麦秆、荞麦秆、茄子秆、洋芋秆、小麦秆、刀豆秆、糜子秆、荞菜秆、谷子秆、扁豆秆、菜籽秆和六十豆秆。

27种叶子是:蚕豆叶、荞麦叶、豌豆叶、茄子叶、榆树叶、杨树叶、花椒叶、香椿树叶、萝卜叶、软梨树叶、冬果树叶、杏树叶、桦树叶、刀豆叶、角麻叶、蝎子草叶、刺芥叶、桑树叶、六十豆叶、野苜蓿叶、苦菊菜叶、兔儿草叶、沙果树叶、秋子树叶、花青树叶、马奶头树叶和李子树叶。

46种配料是:麸皮、麻渣、豆渣、油渣、粉渣、果干、角麻、西瓜皮、榆树皮、谷糠、刀豆皮、洋芋皮、野燕麦、野荞麦、野糜谷、药草子、灰条子、马连子、斜切子、香烟子、兰蒲子、胡麻子、大麻子、麦衣子、骆驼蓬子、牛鼻子、车前子、扫帚子、槐树子、洋槐子、甘草根、鸡头菜根、猪头菜根、羊尾巴菜根、红萝卜秆、白萝卜秆、糖萝卜秆、野萝卜、角菜、坏洋芋、玉米心、菜根、荞麦花、刺梅花、刺芥子和野果子。[1]

河北省曾将代食品分为三类。第一类,有一定营养,群众欢迎的:甘薯拐子、甘薯叶、甘薯蔓、玉米皮、玉米轴、蒲草根、茅草根、小窄草、地梨及各种青代食品(如酸溜溜、曲曲菜、马生菜、灰菜、刺儿菜、黄须菜、榆树叶、杨树叶、橡树叶等)。第二类,吃了有害且与群众烧柴或工业原料发生矛盾的:棉皮、棉秆、稻草、稻壳、小麦秸、大麦秸、玉米秸和高粱秸,河北决定这些不应再让群众吃(这说明此前群众已食)。第三类是虽然可食,但吃了与牲畜饲料和工业原料有矛盾的:如各种豆秸、花生秧、花生皮、多穗高粱秸等。由此可见,所谓代食品,就是一切可以作为肚子填充物的物品。

早在1960年11月,河北就开始了采集代食品的群众运动,平均每日投入250万-300万人,最高达480万人,收集各类代食粉9.8亿斤,青代食11亿斤,高级代食品(指人造肉精、人造蘑菇、小球藻等)881万斤。代食品也成了社员重要的食物来源。至1961年3月,河北全省已有17万余食堂吃上了代食品,日食多者5两以上,少者1两左右。1960年11月,河北宣化市1299个农村食堂中,已有1068个吃代食品93万余斤,占食堂总数的81.2%,人均食用量从1两到3两不等。河北曲周县组成了30万人的收集代食品的专业队,跟随67台拖拉机收拾茅草根做代食品原料。为了抓好代食品工作,河北省县以上各级党委都建立了专门抓代食品工作的机构,社队也都有专人主管,省、地都编有代食品简报,召开了一系列的电话会议。河北的公共食堂还总结出了一系列的代食品食用方法,如粗代食与粮食的搭配比例,以不超过30%为宜;在烹制上,代食品是煮不如蒸,蒸不如烙,烙不如烤;代食品磨得越细,就越好吃;代食品有热性、凉性之分,热性代食品单食会引起便秘,凉性代食品单吃则会泻肚子,应该两种掺着吃等。

玉米包,丰年时是弃之不用的,可这时却成了很好的代食品原料。河南省清丰县马村人民公社的食堂就发明了玉米包制淀粉的方法。具体操作方法是:一煮。将玉米包摘除疙瘩,用清水冲洗后下锅,每斤玉米包配2两碱,放到锅里煮3-4个钟头,直到完全煮烂为止。二淘洗。将煮好的玉米包用棍子搅拌,冷却后像洗衣服一样进行搓洗,洗后的玉米包放到另一个清水缸里继续用手搓揉。三过滤。洗后的浆水,用细筛过滤除掉杂质,以提高淀粉质量。四制粉。将滤过的浆水放一点白矾使淀粉沉下,将清水倒出,然后将稠水装到布袋里进行挤压,挤出清水后剩下的就成了淀粉块。

马村公社用玉米包制淀粉成功后,按照当时流行的做法,立即向清丰县委报了喜。县委第一书记又与发明者具体研究,据说用玉米包淀粉研究出了30余种糕点的做法,还可做成面条、馍、饼、油条等。清丰县委将玉米包做淀粉总结出了三大好处:一是大大增加了粮食,每亩玉米按1800棵计算,能收玉米包112斤半(不知如何算得如此准确的),可做淀粉183斤,能顶粮食122斤,全县共种玉米24万亩,共能增加粮食2928万斤,这是不动一镰一锄的大增产,对于改善社员生活,节约粮食,巩固公共食堂打下了物质基础。二是玉米包的淀粉量为30%,含糖3%-5%(据称是省粮食厅化验的结果),还含有部分脂肪,它能增强耐饥能力,增加营养,使人们身体健康(这也是当时的惯例,凡发明一种代食品,就宣称其如何有营养,如何有益健康)。三是大大方便了生活。这种淀粉加30%的粮食面粉能做10多种馍饭,能做30多种糕点,而且操作简单,易推广。

玉米包制淀粉成功后,清丰县委一面向新乡地委报喜,一面向全县推广。开始之时,不少人心存怀疑,不相信玉米包

 

 

書城介紹  | 合作申請 | 索要書目  | 新手入門 | 聯絡方式  | 幫助中心 | 找書說明  | 送貨方式 | 付款方式 香港用户  | 台灣用户 | 大陸用户 | 海外用户
megBook.com.hk
Copyright © 2013 - 2024 (香港)大書城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